比例的认识第二课时教案、反思
《比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例》教学设计与反思《《比例》教学设计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出示课件的第一张幻灯片。
师:求比值,完成后,说说求比值的方法,这三个比值是什么关系?18∶1227∶18 2.4∶1.6生1: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生2:这三个比值相等。
……【参考答案】18∶12=27∶18=2.4∶1.6=求比值的方法是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这三个比值相等。
【设计意图】比和比值是解决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只有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比例意义活动中来,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生1:我们的国旗是红色的,上面有五颗黄色的五角星。
生2:我们的国旗是长方形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说出了自己对国旗的了解,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我们国家的热爱,老师希望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我们的五星红旗增光!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
【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PPT课件出示下图)国旗长5米,宽米。
国旗长2.4米,宽1.6米。
国旗长60厘米,宽40厘米。
1.学生自由观察,得出观察数据的结论。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6篇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6篇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1) 接到要到二中讲课的通知,心里一片空白,完全没有底。
对于《合欢树》这篇文章,虽然说已经上过一次,但总感觉上的很草率,自己尚没有完全吃透,学生又没有完全进入到文章的氛围中。
有了这次失败的教训,我格外珍惜这次重讲的机会。
通过反复的文本阅读,我最后决定从文本出发,抓人物,分析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和不同时期作者对待母亲的情感历程。
毕竟史铁生的文章不同于他人,每读一次总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感情,总能悟出新的哲理。
最后顺着设计好的思路上完了这节课,总体感觉还不错。
惟一遗憾的地方是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没能将准备好的音频朗读和一段缅怀史铁生的视频展示给学生,没有将学生带到我预计的一种情景中去。
(主要是因为二中教室还没有安装多媒体。
)教学的遗憾同时也是一种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将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2)一、教材简析《南海上的明珠》是西师版第七册的一篇写景美文,语言生动优美,富有韵律,而且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课文抓住了海南岛“富饶”和“美丽”两个特点,用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南海上的明珠——海南岛,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效迁移,读写结合。
二、找关键词,理清行文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
提问:南海上的明珠指哪儿?海南岛。
结合课文,你打算用哪个词概括它的特点?先抓住中心句中比喻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南海上的明珠”的理解;并展示海南岛的地理图片,让学生对海南岛的地理位置有个大致了解。
接下来,由中心词“富饶”、“美丽”提问。
说说“富饶”、“美丽”的意思。
课文里又是怎样给我们解释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后面哪些段落写的是“富饶”?哪些写的是“美丽”?精讲第二段,抓关键词,悟学习方法: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思考:作者写海南岛“富饶”抓住了哪两个特点?抓住该段的总起句,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上展开学习。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活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生活中的知识。
4、把我校的生活课堂的理念贯穿于实际教学中。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照片教学流程:一、生活导入:1、活动照片观察发现。
师:在刚刚举办的“劳动创造和生活摄影作品展”中,我看到了生活中一个靠自己双手和智慧或美化环境或帮助别人的你,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我认为最有意义的要数杜浩田的这张作品(可见出示)。
老师今天把他在厨神大赛现场的原版照片带来了,同时又加洗了三张。
(板贴照片)比较原版照片和加洗的三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回答。
师:这张照片之所以没有变形是因为由原照片“按比例”放大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2、迁移猜想师:很多新的知识学习都和原有知识联系密切,你认为“比例”会和什么知识联系密切?预设(生:比)好,我们就在“比”的基础上来研究“比例”。
“例”在汉语词典中的一种解释是符合某钟条件,那么“比”要符合哪种条件才能组成比例呢?我们接下来深入研究。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师:我把两张照片的数据带来了,你能找出它们长和宽的比吗?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再与同桌说说。
师:按比例缩放的照片有什么特点呢?(预设生:比值相等)师:原来不变形,按比例缩放指的是可以找到两个比值相同的比。
因为比值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这样的一个等式12.6:10.5=14.4:12或12.6/10.5=14.4/122、丰富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1.1 教学目标1.知道比例的定义及基本概念。
2.学会利用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分配问题、尺规作图等。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实验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1.2 教学重点1.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比例的应用,包括分配问题和尺规作图。
1.3 教学难点1.比例的应用,需要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化和变形处理。
2.尺规作图需要具备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
2. 教学过程2.1 活动设计1.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比例的概念。
2.讲解:教师讲解比例的定义及基本概念,同时介绍比例的性质。
3.练习:教师以分配问题为例,让学生实际应用并掌握比例的应用方法。
4.拓展:教师讲解尺规作图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步骤,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一道尺规作图题目。
5.总结:教师对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存在的问题。
2.2 具体实施导入比例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比如,在家里分配一些东西给家人、在工作中分配一些工作任务给团队成员都需要用到比例。
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分配问题。
讲解学生分享完自己的分配问题后,教师简要介绍比例的定义和比例的基本概念。
然后,通过实例讲解比例的性质。
练习教师出示一道分配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比例的性质解决问题。
例如:周末,小明和小红去买了 10 个巧克力糖果,按照比例分成两份,其中小明分到的糖果数是小红的 3 倍,问小明和小红各分到几个巧克力糖果?拓展教师讲解尺规作图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步骤,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一道尺规作图题目。
例如:给定一个矩形 ABCD,以 AB 为一边作等比分线段A1B1,过 A1 和 D 作直线 l 交 BC 于 E, l 与 AB 交于 F,证明:A1E∶EA=FB∶BA1。
总结教师对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存在的问题。
3.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比例的定义和比例的性质方面掌握得比较好,但在比例的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
比例的认识 导学案及反思(何自棠)
比例的认识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比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
包含三个内容: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材的编排是先由国旗长与宽的比认识比例的意义,再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解比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过程与方法学习判定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一、温故互查、预习学案.(一)教师提问复习.1.什么叫做比?2.什么叫做比值?(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 4.5∶2.7 10∶6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三)教师小结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4.5∶2.7=10∶6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二、设问导读(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例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16页图。
每幅图中国旗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1.教师提问:从上面两图中可以看到,这些国旗的长和宽都相同吗?但不管大小,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分别是多少?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都相等)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2.4:1.6=60:40=所以2.4:1.6=60:40也可写成竖式:3.揭示意义:像2.4:1.6=60:40、 5:=15:10 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关键:两个比相等4.练习①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和9∶15 (2)20∶5和1∶4(3):和6∶4 (4)0.6∶0.2和4 ∶3②教材的做一做第2题5.填空(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师以60∶40=15∶10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4.5∶2.7=10∶6 6∶10=9∶15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外项积是:80×5=400内项积是:2×200=40080×5=2×200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7.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 0.2∶2.5和4∶50(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1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2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3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4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5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例的认识》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是比例概念的引入及掌握比例的写法。
鉴于概念的清晰性,及本节课对计算能力,观察能力的要求,教学中采用了导学案,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辅助学生自主探究。
本节课主要流程为“概念复习→新概念认知→练习辨析”。
经过课后反思和与评委同事们的交流,认为以下环节可以有所改进:
1.教师课堂语言使用单一,教学方式主要是问答式,师生交流少,课堂气氛平淡,不符合低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影响教学效果。
建议①补充激励性表扬性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②增加课堂提问、评价方式。
2.在自学反馈环节,可以设计简单易答的小习题,帮助学生检测自己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
3.在过关检测环节,可以展示多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的书写情况,并在此让学生展开辨析比较,加深对正确写法的印象。
教师在此部分直接板演正确书写过程,学生无法体会到自身的参与性,容易走神。
4.在蜂蜜水寻找比例环节,问题设计比较直白,可以改为先让学生试着书写比例,在学生写出正确比例之后,继续追问是否还有更多比例,给学生思考观察比较的空间,并在同学的回答和师生的问答过程中体会到其余3种比例的实际意义,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5.教学过程的问题反映了教学技能的短板,感谢这次比赛给了我更多与同事交流理念学习教学方法的机会,收获良多。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与反思第【1】篇〗整理和复习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知识整理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
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基础练习1填空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
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
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5/x=10/3 40/24=5/x3 、完成26页2、3题综合练习1、A×1/6=B×1/5 A:B=():()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实践与应用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
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与反思第【2】篇〗学习内容:课本第97页例1及“做一做”,第99页练习十九第1、2、3题。
学习目标:1.我会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把小数化成分数。
2.我能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回忆一下,说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1.自学例1,小组合作交流用分数表示:用小数表示: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关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应注意什么问题?①我的想法:②完成课本97页“自己试一试”三个填空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认识 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比例的认识。
通过观察和计算,学生将会发现并理解“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计算,发现并理解“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的规律;2. 能够根据比例关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 能够运用“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2. 培养学生积极参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发展数学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的规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比例的性质。
他们对比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的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站在教室前,面带微笑,与学生们互动)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学习比例的认识。
现在我给大家提一个问题,你们在购物时如何判断是否为真正的打折呢?请同学们积极思考。
(教师等待学生回答)Step 2: 观察实例(教师呈现两个比例的实例)教师: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两个比例,请仔细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比例1:3=4:12比例2:2:5=8:20(学生观察比例,并思考规律)Step 3: 探究规律(学生进入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共同讨论这两个比例之间的规律,并尝试总结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过几分钟后)教师:好,同学们,现在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分享你们的发现和总结。
《比例》教学反思_2
《比例》教学反思《比例》教学反思1今天教学了《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
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
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
课后回顾这节课,虽然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解比例时胡乱解比例,不是把两个外项相乘,也不是把两个内项相乘,而是“打乱仗”……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没有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理性对待,否则丝毫不会有效果。
二部分学生在应用方程的知识解比例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其原因是四。
五年级学解方程的知识时有疏突知识掌握有欠缺,不懂得应用加。
减。
乘。
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解题。
对于这部分学生要进行补课,让他们熟悉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对于学生来说,及时的鼓励、表扬,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对他们的发展会起积极的作用,由于事先没料到以上两问题,在备课时准备得不是很充分,在上课时也没有及时有效地做好调整,让学生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较少。
所以有些遗憾。
《比例》教学反思2刚刚上完正比例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点心得:1、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是比。
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
2、单刀直入(其实学生已经预习知道)主题,告诉学生什么叫做正比例:两个量发生变化后(可以变大爷可以变小),他们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老师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
3、现在这个环节是比较重要的,我不认同书本上就靠表格天数据来认知正比例。
首先强调这两个量都可以作为比的前项后后项,但是最好是写出有意义的比;其次,要求学生针对每一对数据表格都要写出一个比,并且求出比值,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也强化了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反思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内容:第40页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和比例的意义。
执教人:张仁昌授课学校:则戎学校教学过程一、课前自学1、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2、请计算下面比的比值。
1:4 4:6 5:20 52:53 0.6:0.2 91:93二、课中议学1、感知相等的比师: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根据以上这些比的比值,能不能将这6个比分分类? 感知比例式师:你真会比较,谁的分法和他一样的吗?师:观察屏幕上的比,你还能写出这样的式子吗?(学生写,指名板演)师:说说看,你为什么这样写?(生:因为他们的比值相等)师:比值相等的两个比会怎么样?(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相等)师:剩下两个比能用等号连吗?为什么?(生:因为他们的比值不相等)师: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比例]师:以前学过比还有另一种写法,根据比的另一种写法,你们能写出另一种形式的比例来吗?2、概括比例的意义师:那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两个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师: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了,谁再来说说看师:同学们说得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这样说[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学生齐读意义)师:谁来说说看组成比例必须要符合哪些条件?[根据回答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3、深化理解比例的意义(1)出示情境图师:老师收集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1 23 4师:同桌交流一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交流,指名回答)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吗?[课件出示数据][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根据四幅图任意写成几个比。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三篇)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如建筑上混凝土的配置、医药上药水的配置、科技上图纸的绘画等都要用到比例,但是学生所能体会的只是一个比,所以课中安排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比例?”学生举例后,由学生就提出“按药粉与水的比为1∶100”中“1∶100”只是一个比,而非比例,这时引导学生讨论,当要配置的药水的重量发生变化的时候所需要的药粉和水的重量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药粉和水的比总是1∶100,所以这个比例就是“药粉∶水=1∶100”,这就是一个比例,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按比例配置”中的“比例”意义,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学数学用数学。
反思这节课,突出了常态下如何扎实有效的组织学生学习好一节课的内容,使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数学学习是有用的,它能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掌握知识、课堂参与情况来看,整节课的设计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结构上,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三)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比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技能。
它作为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不仅在数学课堂中,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我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这篇反思中,我将探讨比例的教学认识以及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首先,我意识到比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和理解。
然而,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应用公式或算法来解决问题,缺乏对比例的真正理解。
这体现在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困难,因为他们缺乏将比例概念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我注重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和例子,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它们与比例概念联系起来。
我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生活中的例子中,例如购物比价、地图比例尺等等,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例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比例概念的认识存在一些困难和混淆。
他们经常将比例理解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比例的本质是不同量之间的等比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我引入了一些具体的实际例子来说明比例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比例的含义和作用。
例如,我让学生观察一个苹果与一个橙子的比例关系,让他们通过比较两个水果的大小和重量来理解比例。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比例的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比例的概念。
其次,我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表和图形来表示比例关系。
我让学生绘制一个比例图,并让他们通过观察图表中的比例关系来发现规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比例的数学表达方式,并且能够将比例关系转化为可视化的形式。
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比例的概念。
此外,我还结合实际问题,设计了一些探究式的活动来让学生进行实践和实际应用。
例如,我提出一个购买水果的问题,让学生计算不同价钱的苹果数量,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应用比例的概念。
这样,学生可以将比例关系应用到真实的情境中,更深入地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学生在解决比例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
为了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错误,我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
我组织了小组讨论和合作解题的活动,让学生互相帮助和纠正错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和理解问题的本质,并且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总结起来,通过引入实际例子、绘制图表、实践应用和合作解题等策略,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比例的概念。
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能够将比例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尝试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比例的知识。
比例的基本教学设计和反思
比例的基本教学设计和反思引言比例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尤其在数学和科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比例的概念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比例的基本教学设计和反思,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
一、比例的教学设计1. 目标明确在进行比例的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知识导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比例的概念,如购物中的打折优惠、调配食物中的配料比例等。
通过这些例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含义。
3. 概念讲解接下来,教师需要对比例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
教师可以使用图表、图像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比例的定义,并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比例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4. 计算方法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例题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比例的计算方法。
可以从简单的比例关系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扩展到复杂的比例计算。
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的掌握。
5. 实际问题拓展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比例知识来解决。
这些实际问题可以来源于生活实践,如校园规划中的尺寸比例、房屋平面图中的比例关系等。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反思1. 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如果学生对比例的概念理解不深入,可以通过多个角度进行解释,使用更具体的实例来讲解。
如果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不到位,可以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鼓励学生多进行反复演算。
2. 注重学生参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加课堂的活跃度。
比例的认识2doc教案
3、表示两个数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
说一说
齐读目标
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小组内完成,
集体交流
三、做一做
课本18页3、4、5、6题
强调: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1、求比值判断
2、化简比进行判断
3、根据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进行判断。
18页4题:
提示:一个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作为內项或都作为外项。
四、当堂训练
判断题
1、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教学难点
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具
准备
媒体课件
板书
设计
教
学
流程教师导学学生自探一、一、导入二、说说你对比例的了解
二 、出示学习目标:
有了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大家一起来齐读学习目标:
1、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观察、计算,发现并理解“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能根据这一规律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授课教师:授课班级:
教学
内容
《比例的认识》(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一些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计算并理解“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能根据这一规律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嘿,朋友们,今儿咱们来聊聊“比例的认识”那点事儿,得说说咱在教学这条路上的一点儿小反思,就像咱们平时泡茶聊天,得有点儿心得不是?一开头吧,我琢磨着,比例这玩意儿,对学生来说,可不是光看看书、做做题就能摸透的。
它得跟生活挂钩,得让学生心里头有数,眼里头有活。
就像咱们做饭,盐放多了咸,放少了淡,这就是个比例问题嘛。
所以,我在讲比例的时候,就老爱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事儿,比如调个果汁比例啊,做蛋糕面粉和糖的比例啊,学生们一听,嘿,原来比例这么接地气!1.1 动手做,比例更直观记得有次,我让学生们分组做小实验,每组给一定量的水和沙子,让他们自己尝试调出不同浓度的沙水混合物。
那场面,热火朝天的,学生们一边搅拌一边讨论:“哎呀,我这沙子是不是放多了?”“你的水好像倒少了点。
”那种在实践中摸索比例的感觉,比啥都来得深刻。
1.2 图示法,一目了然再来说说图示法,这玩意儿简直就是比例教学的神器。
我画了个大大的比例尺,让学生们在尺子上标出自己和小伙伴的身高比例,再让他们想想,如果自己是动画片里的小人儿,那比例又该咋变?学生们一边笑一边画,比例的概念就这么悄悄地溜进了他们的心里。
二、难题挑战,比例也疯狂比例这东西,光会算还不行,得会解决实际问题。
我就给学生们出了些难题,比如:“如果你家厨房地砖是正方形的,现在要买新地砖铺客厅,客厅面积是厨房的两倍,那地砖的数量该怎么算呢?”这题一出,学生们就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有的拿纸笔算,有的干脆在地上比划起来。
看着他们那股子认真劲儿,我就知道,这比例算是学活了。
2.1 团队合作,智慧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互相启发。
有时候,一个学生卡壳了,旁边的同学一句话就能点醒他。
这种团队的力量,让比例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
2.2 反思总结,温故知新每学完一部分内容,我都会让学生们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比例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掌握这部分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经历寻找不同尺寸国旗相同点的过程形成比例的概念。
(表示倍数关系相等的比)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沟通比与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重点:经历寻找不同尺寸国旗相同点的过程形成比例的概念。
(表示倍数关系相等的比)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自我挑战,遭遇问题1、太阳花班有20名女生,有15名男生,那么:女生与男生的比是多少?2、比、分数、除法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3.观察教室前面墙壁上(或者课本里)的国旗和旗杆上的国旗,思考:二者有何相同点?二、聚焦问题,展开对话1、结合课前挑战2展开对话,关注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师: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是什么关系?生:可以互相转化。
师:大部分同学可以用语言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位同学是这样回答的,你认同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比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生:分数不但可以表示具体的量,也可以表示比率。
生: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达成共识)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不但可以表示具体的量,也可以表示比率。
但从表示的意义上讲,它们都可以表示倍数关系。
师:大家用不同的例子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把所有的例子表示出来?生:可以用字母表示。
生:a:b=b/a=a÷b(b≠0)2、结合课前挑战3展开对话,建构“比例”的观念。
师:教室里的国旗和旗杆上的国旗二者有何相同点呢?有一部分同学这样回答:颜色都是红色,都有5颗星星,这是它们的相同点吗?生:是师:还有部分同学发现它们都是长方形,这是从哪方面去判断的?生:形状师:除了从形状上、颜色上有相同点以外,还能从哪些方面找到二者的相同点呢?生:数量关系师:那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哪些呢?生:加、减、乘、除生:和、差、倍、分师:那这两者在数量关系上有没有相同点呢?学生自主探索3分钟,汇报交流。
比例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例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概念,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和解决;2. 运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能够解决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比例的定义及其性质;2. 比例的计算方法;3. 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比例的概念(15分钟)1.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比例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比例的定义;3. 教师介绍比例的性质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步:比例计算方法的讲解(20分钟)1.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比例的计算方法,包括等比例尺和比例公式的运用;2. 学生进行跟随练习,巩固比例计算方法;3. 教师通过讲解习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步:比例应用题的讲解(30分钟)1.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和情景引入比例应用题;2. 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解决比例应用题;3.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比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4. 学生进行讨论和展示,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第四步:总结复习及展示(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对比例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和应用进行总结复习;2. 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表达对比例教学的理解和体会;3. 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 课堂互动不够: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问题引导和讨论,但是整体的课堂互动还不够活跃。
下次教学中,我会采用更多的互动方式,例如小组合作、提问环节等,增加学生的积极参与度。
2. 实际问题的导入不够有趣:本次教学中,我在实际问题的导入部分还没有设计出足够有趣的情景,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下次教学中,我会设计更加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 学生合作能力培养不够充分:虽然我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小组合作的环节,但是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还不够充分,表现出一些困惑和不适应。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9篇)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9篇)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9篇)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比例这节课内容,教材安排了两个课时,一是概念课,一是比例基本性质课。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我却把它们整合成一节课,先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想一想本节教材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
有的同学通过自学,发现本节内容,教材编者是向我们传递两个信息,一是比例的概念,也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比例。
另一个信息就是告诉我们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教材没有用文字表达比例基本性质,而是通过一个比例式,让学生自己用数学语言总结比例基本性质。
即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来解决比例问题,如比例方程等。
本节课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基本性质,以增进学生对比例基本性质有更深的理解。
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很快掌握了比例与比之间的联系,还让学生明白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区别。
结果学生在运用比例基本性质时,都能达到理解与掌握的程度。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比例这部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
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讲解的,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由于比的知识是上学期学的,这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肯定有了一定的遗忘,所以在教学前,先带领学生回顾比的知识。
什么叫比?关于比我们学过哪些知识?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等等,唤醒孩子的旧知,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观察——计算——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引言比例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如商业、工程、科学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和运用。
然而,教学比例并非易事。
本文将对比例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方法。
教学反思1. 概念引入不够明确在比例的教学中,首先应该明确比例的概念和定义。
然而,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忽略了对比例的详细解释,直接给出公式和例题,导致学生对比例的理解模糊。
教师应该引入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2. 缺乏实际应用的示例比例作为一种实际问题解决的工具,教学中应该注重将比例与实际应用结合。
然而,现有的教材中往往给出的例题不够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缺乏实际应用的示例。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比价、地图比例尺的计算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训练题过于简单或机械在比例的教学中,许多教材和习题册中的训练题往往只是简单的计算题,缺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种机械性的训练不能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1. 清晰的概念引入和定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清晰地引入比例的概念和定义,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比例的认知框架。
可以通过示意图、实物模型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例的含义。
同时,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和提问,促进他们对比例的深入思考。
2. 实际应用的示例和练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实际应用的示例和练习题,使学生能够把比例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解决中。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调查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评估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武市第四小学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六主讲教师:主备课人:杜瑞玲课题比例的认识课时 2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意见
教学目标1、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探索并掌握比例的性质。
2、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实践操作、讲解引导
教学
用具题卡
教学流程
一、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例的认识”(板书课题)。
2、课件出示上节课写出的比例。
引出问题串①(课件出示)
12:6=8:4 6:4=3:2 3:2=15:10
10:2=15:3
(1)请学生在题卡上标出以上比例里的内项与外项。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仔细观察每个比例里的内项与外项,你有什么发现?写在题卡上。
3、引导探索比例的性质
(1)、学生仔细观察并写一写。
(2)、指名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板演学生的猜想)运用投影展示。
4、引出问题串②课件出示淘气的发现你同意吗?再写出几个比例验证一下。
(验证)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1)、学生在提卡上举例
(2)、展示学生的例子。
(板书)
5、得出结论。
(课件演示并板书)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二、巩固应用
1、完成书18页3题,学生在题卡上完成。
(课件出示)
2、集体订正。
(运用投影)
3、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指名说一说。
(求比值、化简比、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出18页4题。
4、课件出示4题,在练习本上完成。
(指名两位学生在白板上完成)补充其他不同比例,找出一一对应的关系。
5、课件出示5题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在白板上写出比例,再次体会一一对应)
6、课件出示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拓展提高
根据下面的两组乘法算式,分别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
9×0.4=1.2×3 3a=2b
1.学生写一写(第一个乘法等式)。
2.指名介绍方法(在白板上演示学习利用比例的性质完成)
3.补充其他方法。
4.独立完成第二个乘法等式并订正。
四.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比例的认识
猜想外项×外项=内项×内项
↓ 12:6=8:4
验证 12×4=8×6
↓结论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随堂检测
比例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值得小结的几点:
1、本课时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之后学习的,因此可以
直接进入新课。
给出上节课写出的比例,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外项和内向认真观察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2、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内向×内
向=外项×外项,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体会感知比例的基本性质。
3、为了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性质,并对得出的结论进一步验证,我
让学生在题卡上写出几个比例来验证。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选择的空间更大,不同的学生写不同的比例在进行交流充分得到验证。
再小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4、巩固运用,让学生利用比例的性质在题卡上判断两个比能否组
成比例。
小结③种方法求比值、化简比、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利用这些方法完成后面的练习。
5、在后面的练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利用多媒体,让学
生写出不同的比例体会一一对应的关系,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的思维的到充分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