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浅析马家窑彩陶的纹饰传承
属新石器 时代 晚期文化 。当 中原地 区仰 韶文化发展 逐渐没落 兀出整体 ,线 的变化始终统 一在一个 平面 内,显现 出群体 的
后 ,马家窑文化 又将彩 陶的制作推 向一 个新的高度 。马家窑
一
致 陛。
文化 的彩 陶是 彩陶发展长河 中的鼎盛 时代。制 陶技术 娴熟 , 曾烧制 出许多 大型陶制品 。马家窑文化 包括马家窑 、半 山、
的表现形式之一是 平衡感 ”。在面 的构 图上反复形成二方连 续 、四方连续使面 纵横无缝 连接 。无起点 ,无终点 ,一气呵
马家 窑彩 陶上面 的纹饰 ,不仅仅是 先民们的喜好 或者 兴 成 。 4 . 整体对 比与和谐 。 线的长短 ,点 的活跃 ,面的重复 ,虚 与实 、聚与散 、大 的能够表达人类 在当时特殊环境 中审美特 征的介质 。绘制 的 与小 、疏与密 ,一 张一弛充满 了变化 ,将 整体陶体纹饰统一 纹样往往会根据 器型的变化 和审美情趣 的变化而不断变更 。 在一个强烈秩序感 的空 间内。与形式上 和谐成一体。 马家窑彩 陶纹 饰较之前期 仰韶文化庙底 沟类型 ,纹饰线 人 们从 根据具体对象 描摹临绘到 抽象变化 是纹饰演变传承 的
艺木论坛
浅析马家窑彩陶 的纹饰传承
董 业子 青岛大学美术 学院 山东青 岛 26 7 60 1
摘 要 :马 家 窑彩 陶 因 其 精 致 典 雅 的 艺 术 风 格 和 登 峰 造 极 的 艺术 高度 而备 受世 人 喜 爱 和 关 注 。 它 的装 饰 纹样 往 往 会 根 据 器 型 的 变化 和 审 美 情趣 的 变 化 而 不 断 变 更 .它 们 不仅 仅 是 先 民们 兴 趣 的 反 映 ,背后 往 往 承 栽 了 更 大 的 文 化 内涵 。 关 键 词 :马 家 窑 彩 陶 ; 装饰 纹样 ;传 承 点 在 马 家 窑 彩 陶 彩 陶 中分 布 均 衡 ,常 以 圆 形 出现 ,配 合 人 类从单 纯低 级 的物 质生 活 到高级 的精 神 审美 是一个 潜移默化的演变过 程。人类从 这个演变过程 中脱离 了低级 阶 线 的走 向 ,与线这种 视觉要素 成功地配列 于一起 ,虽然使人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袁春睿(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000 )摘要:马家窑文化属于我国新石器时期黄河上游地区的古老文化,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从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的造型特征、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三方面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艺术特点一、马家窑文化概况1924年,考古学家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一处新石器晚期的古文化遗址。
按照考古学惯例,使用首①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地名作为该文化的名称。
故而,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以这个文化遗存所反映的特征为内涵,称之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境内,以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为主。
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为代表。
迄今为止,在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彩陶出土的数量最多,大多是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等。
根据考古学家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全球气候变暖,远古先民选择临近水源的地点建造房屋,开始定居生活并出现了原始农业。
定居生活需要器物储藏食物和水,于是先民们尝试将土与水混合制成各种器物形状,干燥后经火焙烧制成陶器。
陶器的发明给先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陶器产生之初,并没有刻意进行装饰,但在加工过程中,手捏、拍打器壁等行为,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
随着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变为有意识的纹样,使陶器不仅仅是实用品,还具备了审美价值。
在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了许多制作陶器和绘制陶器纹样的工具。
如,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转轮等。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判断,马家窑文化包含四种文化类②型。
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马家窑类型;以半山遗址为代表的半山类型;以马厂塬遗址为代表的马厂类型;以石岭下遗址为代表的石岭下类型。
从时间和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的情况看,石岭下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中期,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晚期。
浅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
浅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作者:赵芯宋巧红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6期陶器的发明与使用不仅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生存能力,而且还承载着原始先民的精神文化。
彩陶的彩绘装饰是先民以神奇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创造出的艺术珍品,掀开了中国美术史辉煌的篇章。
它是最接近人性的艺术,集中、自然、真实地凝结着原始先民“天真未凿”地自然天性,洋溢着跃动的生命情感,表达了生命在自然中的体验。
马家窑亦是如此,雷电、水、太阳等自然现象,鸟等动物及一些植物,不断地被作为创作母题吸收进彩陶创作中,反映了马家窑人的审美心理以及思维方式,而一些神秘纹饰的出现表现了人类已学会从生活中抽象符号,蕴含着他们追寻向往的原始美,充分体现了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朴素真理。
一、马家窑文化简介在甘肃境内,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彩陶文化遗址,当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以陇中大地为核心向四周辐射,东起泾渭流域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至宁夏清水河流域,南抵四川岷江流域。
马家窑文化在20世纪20年代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他将其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以同河南的仰韶文化相区别。
后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甘肃进行田野考古调后,主张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把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随之并得到考古学界的一致响应和认同。
但对于马家窑文化的历史分期,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却有多种观点①。
目前,让学界普遍认同的是马家窑文化经历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延续发展的文化类型。
马家窑文化从距今约5000年开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1000年之久。
二、马家窑文化中彩陶纹饰的发展历程(一)马家窑文化发展的早期——石岭下文化彩陶纹饰武山石岭下遗址是裴文中先生在1947年发现的,1962年甘肃博物馆进行了复查。
石岭下遗存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流域,以及西汉水与洮河流域,但中心区域在甘肃东部的天水至武山一带。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作者:王金玲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非常注重器物造型与彩陶纹样的结合,其纹饰风格多样,或繁丽,或明快,或柔和,或精致,或粗放,从这丰富的纹饰上,我们可以了解原始先民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品析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研究他们的精神世界。
此篇文章主要从马家窑文化的三个彩陶类型讲述不同彩陶纹样的风格特征及其所表达的语言。
关键词:彩陶纹饰语言;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025-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17马家窑彩陶文化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不同类型的纹样有一定的区别,纹饰除了一些象形纹样之外,大多是几何纹饰,但他们有共同特征,即图案结构紧密、回旋多变、装饰面大,纹样以旋涡纹为主。
另外还有同心圆纹、三角纹、锯齿纹、鸟纹、蛙纹等,线条流畅洒脱,其高超的工艺装饰水平,展示了原始绘画的艺术魅力以及无声符号的语言。
彩陶在本质上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是生产、生活实践积累的结果和精神需求的表现,也是原始先民精神复杂化的一种具体反映。
一、马家窑类型彩陶纹样与表达马家窑类型陶器以黑色彩绘为主,纹饰有双道平行线纹、圆点纹、漩涡纹、连环纹、弧边三角纹等。
纹饰构图优美,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烈的装饰效果。
其中旋纹是马家窑类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纹样。
马家窑时期,人类采用平行线、曲线、交叉线、同心圆、波浪纹等线条组成不同的图案,以弧线构成各种旋动的漩涡纹饰,围绕一个中心回旋,产生一种生命感、扩张感,这种旋涡纹是当时陶工们对黄河奔腾流水的一种艺术表现,是把抽象和写实能力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地艺术反映。
真实再现了人们傍水而居地生活气息,体现了当时黄河上游地区人们对水的感受,蕴含着一种生机和活力。
从舞蹈纹彩陶盆看马家窑彩陶装饰的艺术特点
等 不 同的历 史 时期 。在 出土 的众 多文 物 当 中 ,其 中一件 绘有 多个 黑 和理论 价值 。 色 人物 牵 手造 型 的 陶器 属于 距 今4 7 0 0 — 5 0 0 0 年前 新 石 器 时期 的 马家 三 、舞蹈纹彩陶盆装饰 纹样的艺术体现 艺术 的诞生 源 于原 始 居 民们对 真 实生 活 的体现 。在不 断 的探索 窑 文化 。 陶器通 体呈 盆状 ,上 面用 墨 色绘 制 的 图案 以多 个人 物牵 手
笔 斜 道 ,每组 人物 之 间以平 行 的竖 线和 叶 纹做 出 间隔 ,上 下则 辅 以 物在 浅黄 色 的 陶壁上 显得 十 分 突兀 ,这是 在人 物 的网 案下 而巧妙 的 平行线纹 一 E 部一条。下部 四条。舞蹈纹人物 以黑褐色平涂的方式 加上 几条 黑褐 色 圈形 图饰 马 上就 解 决 了整 f 陌图案 可能会 出 现的不 平
米 ;材 质 为细 沙红 陶 ,黄褐 色 ,平底 。陶盆 上腹 部 为弧 形 ,大 口向 会威 胁人 类 的生命 ,这就 不得 不 使他 们衍 生 出对 天气 的特别关 注 和 内微 收 ,盆边 卷唇 直颈鼓 腹 ,下 腹 内收 成平 底 。 陶盆 主要 用于 盛放 对水 的崇 拜 。人们 会 经常 举行 祭 祀仪 式来 祈 盼风 调雨顺 ,祈 求人 畜 饮 水 ,是 当时 人们使 用频 率 比较 高 的 日常 生活用 具 。 因此 ,能 够 比 兴旺 。祭祀 活 动 中的舞 蹈环 节就 是 先 民们 全 身心投 入祭祀 的体 现 。 较 完好 的保存 至今 ,非常难 得 。
1 . 器 物 的规格 和尺 寸
彩陶盆通过绘制三组五人 的手拉手的直观形象 ,表现了牛活在
根据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撰写的 《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 黄河两岸的马家窑居民早在史前就已经开始从事旱地农业生产。} } 1 土 的舞 蹈纹 彩 陶盆 》的 文 中记载 ,陶盆 通体 高 约 1 4 厘米 , 口径 2 9 厘 于农 业生 产受 到气 候 影响 很大 ,例如 降水 会影 响 到农 、 I k 收成 ,洪 水
浅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浅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作者:袁志翔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1期摘要:马家窑文化作为我国最早期的文化存在着,其中所发掘出来的彩陶拥有独特的纹饰特点,拥有着鲜明的时代感,为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价值。
今天,笔者就从马家窑彩陶纹饰的基本特点出发,分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演化发展,以及与之发展相对应的社会形态以及其自身独有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审美特征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基本特征和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因此,便带动了鉴宝藏宝以及相关拍卖行的发展。
马家窑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马家窑文化作为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继承和分支,充分体现了其向西的延伸。
继仰韶文的彩陶在中原地区衰落之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之后的数百年之间呈现着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并且达到了彩陶发展的最高峰。
在以彩陶器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中,它的图案丰富多变、纹饰生动形象而且颜色抽象炫丽,同时种类齐全多样,彩陶风格自成一体。
这些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
它不仅仅为我国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体现了当时人类审美的独特水平,这也是我国艺术文化形成发展的滥觞。
因此具有马家窑文化特点的彩陶不仅是一件收藏品,它自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已经大过了收藏价值。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演变(一)石岭下、马家窑类型时期的网纹在马家窑文化的初期,以石岭下类型文化位置为主。
这个时期的纹饰多以鱼类纹饰存在于日常用具罐和瓶之上。
艺术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那时候马家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鱼类,而此地区的人以鱼类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饮食。
彩陶纹饰上的鱼纹饰,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劳作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开始对于美产生追求。
生活已经不再局限于枯燥单调的方式,并将这种美好的情愫寄托在日常必需品之中。
从而使之有一个良好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一、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典型代表------包括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
彩陶定义:(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彩陶纹饰的基本类型:一、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典型代表------包括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1·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花纹以水波纹用得最多,常变幻不同的形象,活泼新颖,律动感很强,在这其它文化的彩陶中是罕见的。
此外,还有网纹,圆点纹,曲线纹,宽带纹,同心圆等几何图纹,叶纹,飞鸟,鱼纹,变形蛙纹等多种纹饰。
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样: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因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
由半坡类型发展至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进入了繁盛时期。
这一时期彩陶工艺非常发达,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最高水平,多为红地黑色,图案主要由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几何纹饰,与半坡类型的彩陶模拟动物纹样的写实风格迥然有异。
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典型代表------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种类型)1·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00-前2900年)的彩陶,陶器表面打磨光滑,陶质坚硬,造型优美。
其纹饰变化丰富,线条柔和流畅,构图变化多样,给人一种浑厚、坚实又细巧明快的艺术感觉。
马家窑类型是彩陶史上的繁盛期,纹饰常见的弦纹、波纹、漩涡纹、网纹、圆圈纹等。
2·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形以双耳罐和双耳壶最多,这些陶器胎体的基本色调是砖红色,土红色或桔红色,这是由于烧窑时的氧化焰烧得充分或不充分所致,也与窑中的温度有关。
在胎体的表面多用红黑两色绘画。
构图严谨复杂,主要花纹有圆圈纹、菱形文、葫芦形纹、连弧线、垂帐纹、带文、折线叁角纹、水波纹、锯齿纹、叶状纹、人形纹等多种。
花纹多集中在器物的上部,在各种花纹之间多加饰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突出特点。
3·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厂类型的彩陶有壶、罐、盆等,以双耳壶、单耳罐最为流行。
小口的双耳罐腹部收缩,器形变得比较瘦长。
用黑红两色彩绘,主要纹饰仍是几何形图案,流行的花纹有折线纹、圆圈纹、回纹、叁角纹、螺旋纹、米字纹,以及动物图纹等。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变体神人纹鸟形壶
——蛮荒中的生存创造
>>
0
>>
1
>>
2
>>
3
>>
4
>>
一.旧 石 器 时 代 美 术
○原始人类
前额低平,眉骨隆起 牙床坚实,肌肉发达 肩宽臂长,头部前倾 步履稳健。
>>
0
>>
1
>>
2
>>
3
>>
4
>>
原始人的生活状态(火—原始人类的主要伴侣)
>>
0
>>
1
>>
2
>>
3
>>
4
>>
○打制石器
﹡陶器的用途主要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贮藏器等。 ﹡陶器的装饰形式主要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拟形陶。
﹡陶器的制作和装饰是同时进行的。
>>
0
>>
1
>>
2
>>
3
>>
4
>>
Ⅰ彩陶艺术 概
彩陶是新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彩陶即彩 ﹡考古发 色陶器,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矿物 现的新石 器彩陶, 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是橙红色胎地 历经数千
泥 塑 女 神 头 像
★ 红 山 文 化 陶 裸 体 女 像
>>
0
>>
1
>>
2
>>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
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一、色彩1.釉色丰富多样:马家窑彩陶釉色独特,有绿、黄、褐、白、紫、青、黑、蓝等多种颜色,这些色彩鲜艳明快,相互搭配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釉面采用色块分割:马家窑彩陶的釉面采用明亮的色块分割,形成对比鲜明的色彩层次,增强陶器的艺术感。
3.渐变色的运用:马家窑彩陶采用了渐变色的手法,在陶器的表面形成色彩的过渡效果,使作品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二、纹饰形式1.线刻纹:马家窑彩陶的纹样主要以线刻纹为主,通过刻线的形式表现出各种动植物、人物等图案。
刻线细腻均匀,线条流畅,线条的长度、宽度以及深浅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刻制。
2.阴线描纹:马家窑彩陶中常见的一种纹样是阴线描纹,即用浅色或釉色相近的色彩在陶器的基本颜色上进行线条描绘,刻画出各种形象。
阴线描纹具有细腻、柔和、含蓄的特点。
3.字纹图案:马家窑彩陶中还出现了一些字纹图案,这些字纹通常是一些祝福语或是对古人的赞美和纪念。
字纹图案表现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4.场景式图案:马家窑彩陶中还出现了一些场景式的纹样,通过几个人物和物件的组合展示出具体的场景,再通过线条、色彩等元素的运用,展现出丰富的形象和故事情节。
三、动植物纹样1.动物纹:马家窑彩陶中常常出现的动物纹样有马、牛、鹿、羊等,这些动物常常被赋予祥瑞和吉祥的寓意,象征着丰收和幸福。
2.植物纹:马家窑彩陶中出现的植物纹样有各种花卉、树木、叶子等,这些植物纹样通常是用于装饰陶器的表面,给人以生机勃勃和积极向上的感觉。
总的来说,马家窑彩陶的纹样特征主要表现为色彩的丰富多样和纹饰形式的独特性。
其中,釉色的运用使马家窑彩陶呈现出鲜艳明快的视觉效果,而纹饰的形式则通过线刻纹、阴线描纹、字纹图案和场景式图案等展示出丰富的形象和故事情节。
动植物纹样则赋予其祥瑞和吉祥的寓意,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这些纹样特征使马家窑彩陶在中国陶艺史上独具一格,成为中国彩陶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马家窑彩陶纹饰的美学意蕴与创新设计
2023.03(下)黄河黄土黄种人马家窑彩陶纹饰常见类型旋纹马家窑彩陶的旋纹是指在陶器表面呈现出来的绕轴线旋转的图案。
这种图案在马家窑彩陶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形态多样,包括旋涡纹、螺旋纹等。
马家窑彩陶的旋纹所表现出的几何图形充满动感,引人注目,而不同文化类型下这些纹样既有差异也有共同内涵,比如最初的旋涡纹较为单一,主要以盘曲状、水波纹为外在形态,随着进一步发展演进,更多新形态衍生出来。
如鸟纹便是其中典例,它由实心圆点、弧边三角形、旋线等纹样变化为更加丰富灵动的纹样,加入了十字纹、网格纹样等。
在文化内涵上,旋纹体现出此时古人已经对日月往来、寒热交替、周年轮回等规律有了较深认知。
马家窑彩陶旋纹装饰风格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如不同朝代的美学追求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这些文化因素融入马家窑彩陶纹饰中,旋纹图案更为千姿百态,并且还能反映某个时期的文化发展状态。
另外,马家窑彩陶的旋纹还体现出马家窑精湛的陶瓷技艺,其展示出的对称、重复和对比等图样是重要的技艺类型,使旋纹图案在陶器表面的展现更为出色。
人形纹马家窑彩陶人形纹以绘制精美、造型精致著称,是古代人形艺术的代表之一,尤其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马家窑彩陶人形纹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细节精细,作品逼真,富有生命力。
人形纹主要包括三个类型:第一类为具体表现人形的纹样,能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人形特征,比如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马家窑舞蹈纹盆中有三组舞蹈纹图案,每一组包括5个小人,他们手拉手,同侧腿向后踢出,给人以神态逼真之感。
第二类为抽象的人形纹,这类纹样中人的头部会用圆圈纹表现,身体会用宽带纹描绘,四肢会用折纹代替。
人们在观赏时能从大致轮廓中识别人形,随着进一步演化,这种纹样逐步成为几何纹的一部分。
第三类为组合而成的人形纹样,相较于第二类抽象人形纹,该类人形纹中会有人的五官,其他部分有网纹、植物纹等,组合后显得较为怪异,通常用于表现不同于凡人的“神人”。
从舞蹈纹彩陶盆看马家窑彩陶装饰的艺术特点
2512015年第2期总第147期No.2. 2015Sum 147语言艺术与体育研究1973年,青海省文物部门为配合该省储物仓库的修建,对发现的大通县孙家寨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此次考古共发掘了大小墓葬一千多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碎片,后经北京专家的复原鉴定,确定了这些陶片属于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和汉晋等不同的历史时期。
在出土的众多文物当中,其中一件绘有多个黑色人物牵手造型的陶器属于距今4700-5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
陶器通体呈盆状,上面用墨色绘制的图案以多个人物牵手跳舞为主,因此称之为“舞蹈纹彩陶盆”。
一、舞蹈纹彩陶盆的基本情况概括舞蹈纹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晚期的马家窑类型,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直接以描绘原始居民生活场景的陶制器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原始社会陶器作品的杰出代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器物的规格和尺寸根据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撰写的《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的文中记载,陶盆通体高约14厘米,口径29厘米;材质为细沙红陶,黄褐色,平底。
陶盆上腹部为弧形,大口向内微收,盆边卷唇直颈鼓腹,下腹内收成平底。
陶盆主要用于盛放饮水,是当时人们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日常生活用具。
因此,能够比较完好的保存至今,非常难得。
2.器物的纹饰整个器物从口沿及内外壁上均施有黑褐色的纹饰。
其口沿绘有钩叶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和斜平行纹。
内壁的纹饰是整个陶盆的主要纹饰,施于口内腹壁上部,有三组舞蹈纹组成。
每组舞蹈纹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头部都朝着右前方,双腿分开,好似步调一致的踏着节拍翩翩起舞。
纹饰中的每个舞者的头上和下腹部均有一笔斜道,每组人物之间以平行的竖线和叶纹做出间隔,上下则辅以平行线纹,上部一条,下部四条。
舞蹈纹人物以黑褐色平涂的方式表现出一种类似于剪影的效果,造型简明概括,形象活泼生动。
二、马家窑文化1923年,在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首次发现了新石器晚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因此称为马家窑文化。
试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
试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在遥远的古代,马家窑的人们用彩陶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这些彩陶纹饰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人类早期文明的瑰宝。
本文将带大家走进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世界,探索其美丽的背后的意义。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以其独特的色彩、造型和纹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从颜色上来看,马家窑彩陶多以红彩、黑彩为主,也有少量白彩和紫彩,这种色彩的选择和搭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造型方面,彩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圆形、方形等规则的几何形状,也有模拟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等形状,这些造型各异的彩陶让人惊叹不已。
从纹饰上看,马家窑彩陶纹饰分为抽象和具象两种风格,抽象风格以点、线、面等元素为主,通过巧妙的组合和排列,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具象风格则以描绘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人物等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不同的时期和地点,这些纹饰都有所变化和发展。
例如,在马家窑文化的早期,彩陶纹饰多以抽象的几何形状为主,到了晚期,具象的动物、植物等纹饰逐渐流行起来。
不同地区的马家窑彩陶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甘肃地区的彩陶以红彩为主,青海地区的彩陶则以黑彩为主要色彩。
现代意义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对现代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
在艺术创作方面,马家窑彩陶的色彩、造型和纹饰等特点,为现代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
许多现代艺术家将马家窑彩陶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装饰设计领域,马家窑彩陶纹饰也被广泛应用。
设计师们将这些古老的图案和现代的装饰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了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装饰效果。
马家窑彩陶纹饰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有关色彩、造型等方面的启示,有助于开拓设计师的思路和创意。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是古代人类文明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马家窑彩陶纹饰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自然、生活等方面的认知和感悟,领略古代文明的魅力。
浅析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
浅析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09期摘要: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是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纹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半坡类型以半地穴式为主,多用尖底瓶、壶、罐、盆等器型,装饰题材多以动物为主,多为动物纹和植物纹,图案线条简单而富于变化。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其基本变化是由彩陶纹饰线条粗细变化、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所致。
这一演变过程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
因此,本文对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装饰;纹样(一)彩陶文化的概念彩陶,是指以红色、黑色或白色为基本色调,在陶胎上用彩釉描绘纹饰的陶器。
彩陶最早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文化内涵丰富。
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彩陶文化知识,使您对我国的彩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彩陶的起源我国的彩陶文化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开始制作彩陶,但是最早的彩陶,距今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制作一些陶器,如夹砂粗陶缸、盆、碗等。
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和部落的壮大,陶器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此时的陶器大多是泥质灰陶,还会在灰陶上绘有黑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进入了文明阶段。
彩陶文化就是当时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
(三)彩陶的制作工艺彩陶的制作工艺一般包括泥料制备、坯体制作、彩绘三个步骤。
其中,泥料制备是制作彩陶的关键步骤,这一工序与制陶技艺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最早是采用天然黏土进行手工制陶,但是后来出现了陶器和陶胎一次成型的技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制陶效率。
在彩陶的发展过程中,彩绘也逐渐成为重要步骤。
彩陶上的彩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黑彩为主要元素,另一种是以红彩为主要元素。
马家窑文化神人纹纹样分析及源流考
马家窑文化神人纹纹样分析及源流考作者:袁以宸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2期摘要:本文将对马家窑文化的神人纹纹样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通过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相似图案的对比分析,找出其图案形式演变的脉络、起源和流向。
关键词:神人纹;马家窑文化;蛙纹1973年,甘肃武山出土过一件饰有似人似蛙形态纹样的彩陶壶。
观察这种纹样,可发现其特点是四肢弯曲向上举,四肢的头部和转折处有爪子,头部呈圆形,有生殖器官的形态,整个图案形象既像人也像蛙。
学者们对这种纹样的称呼多种多样,有学者称其为“蛙纹”“蛙人纹”“变体蛙纹”“神人纹”等,巴尔姆格伦最早将这种似人似蛙的纹样称为“神人纹”。
本文对这种纹样采用“神人纹”这一名称,将对马家窑文化的神人纹样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通过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相似图案的对比分析,找出其图案形式演变的脉络、起源和流向。
本文将马家窑文化神人纹的图案资料进行归类,并且通过资料的整理,从图案的角度分析神人纹的来源及流向。
关于起源,本文认为神人纹最早来自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蛙纹图案,经历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并且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仰韶文化时期最早发现蛙纹,这种蛙纹的形状与神人纹有相似之处,因此,仰韶文化时期的蛙纹可能是神人纹最早的来源。
这一时期的蛙纹图案特点是身体饱满肥大,四肢向上举,有点状装饰。
图案的演变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蛙纹的头部越来越小,身躯越来越庞大。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时期的蛙纹较仰韶文化时期不同,蛙形的背部都进行了夸张的表现且都用网格纹进行装饰,蛙的眼睛凸出,四肢皆短小呈弯曲状。
值得注意的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蛙纹图案是容器上纹饰表现的主题,说明该纹样在这一时期受到了该地域原始先民的重视与喜爱。
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这一时期的蛙纹图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神人纹”,这一时期的蛙纹图案加入了人的元素,是图案变化的转折时期。
1973年,甘肃武山出土的马家窑半山类型彩陶壶上的神人纹非常典型(图4),四肢弯曲,身躯用一根直线表示,在四肢的前端有类似爪子的形象,头部用圆圈表示。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整个陶铸文明中,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美与造型在当时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展现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技艺水平。
这些精美的陶器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在今天依然能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惊艳和感动。
一、马家窑文化的历史背景马家窑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一个古代文明遗址,其产生于约公元前5000~3000年,是中国华北地区最早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耕文明之一。
马家窑文化的遗址分布在今天的陕西、河南和山东等地,这一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物品,其中以彩陶最为著名。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被认为是我国彩陶的典型代表,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陶瓷文明的成熟和发展,为后来的陶瓷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造型优雅、线条流畅,采用了粘土捏制和雕琢技法,经过精细的施釉和烧制后,呈现出了五彩斑斓的艺术效果,堪称是世界陶瓷艺术的一大奇迹。
二、彩陶的装饰美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装饰美堪称是当时陶器艺术的巅峰之作。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彩釉装饰技法,例如刻花、浮雕、镂空、彩绘等,以及多种颜色的施釉工艺,使得陶器呈现出了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刻花。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制作过程中,常常采用刻花技法,通过在陶器表面雕刻出各种图案,如花卉、动物、人物、几何纹样等,使陶器的表面充满了动感与生气,极大地增加了陶器的装饰美感。
其次是浮雕。
在彩陶制作过程中,马家窑文化的陶工们还善于利用浮雕技法,通过在陶器表面浮雕出各种图案或者雕塑出各种造型,使得陶器更加立体、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再者是镂空。
镂空是彩陶制作中的一种独特技法,通过在陶器表面雕刻出空洞,使得陶器呈现出艺术的空灵美感,增加了陶器的神秘感和千变万化的韵味。
最后是彩绘。
除了以上几种技法之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装饰美方面还采用了彩绘技法,通过在陶器表面精细地绘制各种色彩丰富的图案,使得陶器呈现出了极具艺术感的效果,给人以美感和愉悦感。
马家窑彩陶典型装饰纹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Abstract:In modern consumer market, one of important critical factors for customer purchase intention is the product package design.This passage mainly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typical Majiayao painted pottery decoration pattern in Package Design from molding, function and customer psychology three fields. At the same time, it discusses about the application method and value with practical case, and explains the feature and content on Majiayao painted pottery.key words:package design; Majiayao; pattern; application高婕,鹿熙军(兰州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马家窑彩陶典型装饰纹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Typical Decoration Pattern fromMajiayao Painted Pottery in Package DesignGAO Jie, LU Xi-jun摘要:现代消费市场中,产品的包装设计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意向中的一项重要决定因素。
本文主要从造型、功能、消费者心理这三个方面研究马家窑典型装饰纹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并结合案例探讨应用方法与应用价值,分析了马家窑陶瓷纹饰的特点和内涵,探讨马家窑陶瓷纹饰在包装设计应用中的基础条件、价值和原则,并为兰州百合干包装提供了一种包装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往往也满饰纹样,即有内彩的特点。
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1966年兰州出土)、“舞蹈纹盆”(1973年初青海大通出土)等。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舞蹈纹盆,盆内用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在器内壁构成二方连续的形式。
每组绘有五个垂着短瓣的少女,手挽手动作整齐而有节奏地进行集体歌舞,头部和臀部有类似发辫和尾巴的装饰物伸出。
既写实又夸张,人物形象为影象效果,整个画面溢出一股天真、平淡、宁静的意境,好似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生活相对充裕社会相对稳定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单个人物的结构透露出来的神态,还是整个画面及其背景所烘托出来的艺术氛围,都堪称古代的艺术珍品。
这里展示的原始舞蹈,尽管非常简略,但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纯真的感情和炽热的情绪。
这种舞蹈或许属于原始巫术活动,或许仅是劳动之余的游戏歌舞,但不管怎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原始生活画面。
彩陶盆的装饰意匠独出心裁,舞蹈队列在盆的内壁上部,如盆中盛水,舞蹈群则似舞于池边、柳下,并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
这件彩陶人物画,特别是对人的自身描画,摆脱了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那种以几何纹构建人面纹的图案化技法,因此,它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鼻祖。
这样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明显地描绘人的一定活动的图画,在彩陶盆上还是第一次发现。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在庙底沟型运用曲线的基础上使线条更加生动、富有韵律,最具代表性的是旋纹。
旋纹的中心往往留有较大的空白,与旋纹本身密集的线条形成对比,繁密而不窒息,在视觉上富有强烈的动感,似奔腾的江河酣畅痛快。
其特点是满、旋动;制作精良,表面光滑;纹样似乎反映宇宙天体的运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