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合集下载

2023教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23教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23教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2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课程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本,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课程目标: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具体目标包括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五个方面。

4. 课程内容:包括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

必修课程要求全体学生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选修课程则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开设的。

5. 课程实施:强调语文实践的重要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注重评价改革,建立以“素养立意”的测评体系,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高中语文课标解读

高中语文课标解读

二、教师自身提高
• 教师的内功与外功: • 外功——教学技能(板书、朗读、演讲) • 内功——知识储备、研究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 进自我教育;有利于提高理论素养;有利 于促进从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基本流程——确定内容;观察分析;重新概 括;实际验证 基本类型——教学实践活动前、活动中、活 动后的反思 基本方法——
对新课程的反思
• 理论基础:多元智能、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实用主义教育、建构主义理论 • 借鉴模型:北欧高福利国家 • 政策出台:官员与洋博士 • 对象:中国基础教育(具体国情)
二、教师自身提高
• 理念更新: 变“当前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让 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全体学 生与不同个体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教 “学会”更教“会学”;培养合作精神 变“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开发校本教材; 挖掘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认知工具与表情达意的工具)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精神领域、内在意义与价值) 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个整体,寓教于文)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目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 的根本目的(教学对象的全面性、语文素养培育的 全面性) • 过程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 教学目的的前提(凸现人文性、加强实践性、体现 规律性) • 学习方式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教学策略(自主 性、合作性、探究性、全程性、综合性)内容理念: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 育目的的可靠保证(要有大视野、要开放而有活力、 要树立大语文观)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目标与评价、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评价、教学过程与模式,重点论述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时还论述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现代媒体教育以及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课程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为出发点,力图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技能,尽快形成语文教学能力。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体现着语文课程总体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原则和方式方法等无不取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因此,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既把课程性质问题放在首位,又给以肯定而明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首先,应该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人们共同的认识。

阅读是读者借助语言和文本对话,写作是作者借助语言同读者对话,口语交际则是对话双方借助有声语言交流思想。

这就是说,无论读、写,还是口语交际,都要以语言为工具交流思想,沟通信息。

“课标”肯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

所以作出这一结论,是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在语文教育界长期积累的识字和写字经验、阅读和写作经验、口语交流经验,都是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而积累的经验。

这些经验经过历史的检验,多半是成熟的,并具有条理性和确定性。

这种把语文作为工具使用而总结的经验,值得珍视。

“课标”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是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

这种符号系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文字技能,并追求语文知识的数量化和分解化,语文能力训练的层次化和有序化,语文教学过程的模式化,以及语文学习评价的标准化等等。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

学生的答案
• “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是驱赶韩麦尔 出课堂出学校的最后信号,他难过到极点,脸色惨白……” • “他心里乱极了,他要和同学们作最后的告别,但痛苦使他的喉 咙哽住,不能用语言表达。‘我的朋友呀’,说明他对同学、 对镇上的人爱极了,留恋极了。” • “他只向学生做了一个手势,话也不说。其实,坐在课堂上的 人心里都明白,韩麦尔被迫离开学生、离开家乡、痛苦极了。 我觉得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 “韩麦尔的神情、手势、语言、写的字使小弗朗士更加震动了, 他一下子长大了,他从来没有这样敬仰他的老师,老师对祖国 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使他感动不已。”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 语言实际上存在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 静态的语言相当于科学意义上的“语 言”,动态的语言则包括科学意义上的 “言语”。 • “语文”融合着科学意义上的“语言” 与科学意义上的“言语”,融合着静态 与动态的语言,指“语言及其运用”。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 语文:取材于社会生活、切近日常生活、 选编于于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包括 语言及其应用,包括语言以及对语言的 理解和运用。 • “语文”涵盖着语言文字本身,涵盖着 听说读写的行为,也涵盖着听说读写的 结果。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 语言与言语的辨析 • 强调言语性:实践活动 ;应用过程;生活 化、个性化。 • ——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 • 言语是活跃的,发展的,运态的。语言则 在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调整。 • ——读不懂的语言 :“I服了U!”;“恐 龙”;“青蛙”;“灌水”;“蛋白质 ” ; “PPMM”、 “TMD,7456,我恨不得一 脚TST”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 一、语文课程 • 1、课程: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 • 2、语文课程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从学科角度) • 1、工具性: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工具性。 (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 • 2、人文性:语言不仅是用作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 更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 • (于漪、王荣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的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性质观是语文教育观念的基础和核心,统帅着语文教育的全局。

从1992年到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来看,语文课程性质经历了一个由“惟工具”论而“文化载体”论继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的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继承以往《大纲》的合理成分,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高度来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

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整合的课程文化观,这一课程文化观构成了《标准》基本理念的本体论基础,决定着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引发出语文教育目标观、实施观、资源观、评价观等一系列观念的革新和发展,成为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各环节的基本指导思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所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还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工具,可以维系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

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性是必然存在的,这在语文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然而,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价值和意义,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则集中体现在其人文性上。

一方面,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包孕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符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语言的文化代码性质决定了它鲜明的人文属性,而汉语汉字的人文属性则尤为突出,它重人生、人伦、人情、人性,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积淀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

语文新课标——课程性质和理念解读

语文新课标——课程性质和理念解读

语文新课标——课程性质和理念解读一、新课程性质课程性质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的变化高中语文教师已经熟悉2003年版课程标准,为便于一线教师思考、理解、掌握,本文重点将新旧课标进行对比,从新旧变化的角度去解读新课程性质。

新旧课程性质的变化。

旧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旧课程性质表述全文122字,新课程性质表述文字387个。

新课程性质中保留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等表述。

在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表述大概一致。

新课程性质最大的变化在于:“运用”“思维”两个关键词上。

旧课标没有对语文课程进行定义,新课标旗帜鲜明地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3、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尤 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内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思考: 1、课标为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一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思考:在语文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内容
(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基本特性: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
教学中应明确:
1、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 用并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 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求我们
1、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 用; 2、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选择最“有营养”和最 值得咀嚼的话题来组织教学; 3、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独特体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内容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内容
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课 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程 的实施应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 力的过程,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将知识、能力 的教育与立人教育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应是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既相对稳定又不 断变化发展的;要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

第三讲 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第三讲 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解决办法
文言和白话宜分两科; 白话、文言,各占半壁江山……至高中阶段
在课文篇目数量上应当略高于50% ……
一、“文”与“道”特殊历史时期政 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政治需要,语文教育高度重视为政治 服务,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被上升为“重大的政治任务”
第二节 语文课程理念
《义教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二、三、四
一: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 三: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四:四个具体理念
义教阶段语文课程的具体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要变语言形式教学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 一的多功能,尊重和发展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 。( 于漪)
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三大表征
1.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
语文教育中加强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是语 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2.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
“大语文”与“小语文”的结合,要求语文教育必须突 出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增强语文的应用性
第三讲 语文课程历史 2.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3.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4.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
新语文
发端于上世纪末 语文教育大讨论,以 语文课 程标准 为主要标志,由一批语文教师和语文 教育研究者共同主张的 语文教育观 及与其相 适应的 语文教育改革 为“新语文”。
语文课的人文性举例
史铁生《我与地坛》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第2章语文课程性质第3章语文课程目标

第2章语文课程性质第3章语文课程目标
艺术性 质疑
品味 赏析 表现手 法
评价
判断 分析 思考 评判
课外 阅读 量
40万 字
100 万字
260 万字
三、写作目标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 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
写作目标层递性
目标 观 察
表达
年级
技巧
态度
情感
数量
写 1-2
周围事物 想像事物
阅读 生活
标点符号
兴趣
感想

词语
习 3-4
留心观察 书面表达
不拘形式 修改
与人分享 交流
新奇 印象 感动
16次/ 年
作 5-6
观察习惯 独特感受
分段表达 记实 想像
标点符号 规范 速度
修改
表达需要 与人分享
感情真实
16次/ 年
写 7-9 作
多角度 特征 体验
创意表达 选择方式
写作技巧 不同文体 修改习惯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的前提:基于对“语文教育”的认识程度 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高中教育阶段: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一)总目标10条(义务阶段)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宏
2.文化价值取向; 观
3.习惯与方法;
目 4.思维与创造、科学态度与思维方法;
标 5.主动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能力
岑根卓朗(日本著名文化家): 放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
第二节 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理念:即信念、思想观念(《现代汉语词典》新版) “理念”,参照“观念”词条解释。(《辞海》缩 印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思想,规定着教育目标和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培养德育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統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一、1949年6月正式命名为语文。

语文就是语言的,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叶圣陶解释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 5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一)目标设计的特点8一是“九年一贯制”设计,课程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十条)和阶段目标(四个学段)两部分,体现出语文课程整体性与阶段性特点。

二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目标源,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智商与情商并重,结果与过程并重,知识能力与人格健康并重。

三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阶段目标”(二)语文课程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二)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 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 品质或能力。
• 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 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
• 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 • 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
• 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 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
三、课程结构
3.坚持整体性原则。若干的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若 干学习任务群组成必修课、选修课学习模块。
学 习 任 务 群
在课程内容部分具体阐述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学习情境和学习方法的建议; 必要的学习资源或获取的途径; 学习评价的要求和建议。
三、课程结构
(二)结构
必修课,2模块,每模块4学分,8学分,共同基础 选修一,3模块,每模块2学分,6学分,高考需要 选修二,设计6模块,每模块2分,个人兴趣
文化理解 与传承
• 意识与态度
• 选择与继承 • 包容与借鉴
• 关注与参与
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及在语文学 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 态度。
语文核心素养水平分级描述
每个核心素养分为三级,为课程设置和学业质 量标准提供依据。
水平1 必修,共同基础,学业水平测试。 水平2 选修1 ,高考的要求。 水平3 选修2,个性发展的需要。 水平分级VS三个要素(层次)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以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为纲,充分体现
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层次性,体现语 文核心素养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2.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阅读与 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 文实践活动在特定的语文情境中进行,以单一的或活综合的 学习项目为载体,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性学习 为主要学习方式。

(完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最全面

(完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最全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必修课程二、选修课程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1、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二、选修课程举例第一部分前言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又是一年开学季,相信很多老师和家长已经开始准备学生们接下来一年的学习了。

对于很多老师来说,熟悉课程标准是备课的必经之路。

下面,为您带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的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性质观是语文教育观念的基础和核心,统帅着语文教育的全局。

从1992年到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来看,语文课程性质经历了一个由“惟工具”论而“文化载体”论继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的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继承以往《大纲》的合理成分,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高度来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

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整合的课程文化观,这一课程文化观构成了《标准》基本理念的本体论基础,决定着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引发出语文教育目标观、实施观、资源观、评价观等一系列观念的革新和发展,成为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各环节的基本指导思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所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还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工具,可以维系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

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性是必然存在的,这在语文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然而,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价值和意义,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则集中体现在其人文性上。

一方面,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包孕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符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语言的文化代码性质决定了它鲜明的人文属性,而汉语汉字的人文属性则尤为突出,它重人生、人伦、人情、人性,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积淀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

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

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

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1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

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

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

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

学生一旦获得了自学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高中语文新课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 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 发展
现代社会要求,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 知识文化积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的 重要任务。 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关注思考问题 语文学习过程——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语 文 四
语 文 五
选 修 系

系 列 一
系 列

系 列 三
系 列 四
系 列 五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三)必修课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 课程的学习,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
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
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地发展。 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着力于 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 工作的需要。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优秀文化的熏陶,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 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健康美好的情 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积极参与 实践活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规划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每个模块2学分。半个学期(约36学时)完成 一个模块的学习。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 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
(四)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
需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或
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内容。
三、课程设计思路
(五)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 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 发展
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
他课程的沟通,适应现实生
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 能力,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 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Leabharlann 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 发展
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
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
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必修课
程五个模块的学习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
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 排。
三、课程设计思路
(六)选修课程五个系列:
系列 1 :诗歌与散文;系列 2 :小说与戏剧;系列 3 :新

审美教育,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
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美的熏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课程,相对稳定的结构,富有弹性的 实施机制。
学校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 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 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 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 程体系。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 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 程
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 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 程
变革学习方式,全体学生获得必需的语文素
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精选学习内容,
养;顾及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
求的差异,激发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 择性,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更广阔的成长 空间,促进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础。
一、课程性质
各学科在素质教育总目标下所承担的任务: 专门性 综合性 边缘性 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概念,包括: 语文积累,语感,方法习惯,语文应用能 力和审美、探究能力 思维品质,情趣品位,知识视野,情感态 度、思想观念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体现高中教育的共 同价值,发挥语文 相衔接 课程的独特功能 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 根据新时期高中语 程的基本理念 文教育的任务和学 从三个维度设计课程 生的需求。 目标 准确体现高中语文课 程的价值追求
闻与传记;系列 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 5 :文化论著 研读。
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
标,根据本校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 块,开设选修课。 模块的内容组合,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课程的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
定。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七)必修课程, 10 学分,高中阶段最低要求;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习和就 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 五个系列中任意选修 4 个模块,获得 8 学分, 加上必修课程10学分,共计18学分; 再任意选修3个模块,一共可获得24个学分。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 性质、理念和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一)语文:口头语,书面语;工具,文 化。
语文课程:多重性;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
课程,体现国家意志,体现时代精神。
一、课程性质
(二)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 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 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 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

四、关于课程目标
从五个方面提出目标:
积累· 整合
感受· 鉴赏 发现· 创新 思考· 领悟 应用· 拓展
积累· 整合
围绕目标,加强积累; 学 习方 法 ,多 样性 , 在积累中,注重梳理。 基 本 方 法 , 根 据 需 要 ,采 用 适当 方法 。 自己的特点,扬长补 短,富有个性的语文 语 文 知 识 、 能 力 、 学习方法和情感、 学习方式。 态度、价值观等方 面要素融汇整合, 切 实提 高 语文 素养 。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高中语文课程,体现时代性、基础性 和选择性。

学生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普遍提高;同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需
要建设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
三、课程设计思路
(二) 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 修课程两部分 课程结构图示如下:
必 修 模 块
语 文 一
语 文

语 文 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