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9页
(二)各型肝炎临床诊疗依据
• 3. 重型肝炎:
• (1)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 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显著,快速出现Ⅱ度 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 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 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还未出现 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电解 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 活动度≤20%。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12页
• 4.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
常有显著肝脏肿大,肝功效检验血清胆红
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 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 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 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升
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楚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
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 “双层征”。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8页
• 慢性肝炎试验室检验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
ALT和/或AST(IU/L) 胆红素(μmol/L) 白蛋白(A)(g/L)
≤正常3倍 ≤正常2倍 ≥35
>正常3倍
>正常3倍
• (1)轻度 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效指标 仅1或2项轻度异常;
• (2)中度 症状、体征、试验室检验居于轻度和重度 之间;
• (3)重度 有显著或连续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 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 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肝诊断标准

甲肝诊断标准

甲肝诊断标准甲肝,即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甲肝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病情恶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甲肝的诊断标准,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甲肝的诊断过程。

1. 临床表现。

甲肝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腹痛、肝肿大等症状。

在诊断甲肝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

甲肝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生化检查和血清病毒学检查。

血清生化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

血清病毒学检查则可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帮助确认诊断。

3. 影像学检查。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还会进行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 等,以评估肝脏的病变情况。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并对甲肝的病情进行进一步评估。

4.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医生可以最终确定甲肝的诊断。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诊断为甲肝:(1)有明显的甲肝临床表现;(2)血清生化检查提示肝功能异常;(3)血清病毒学检查阳性;(4)排除其他肝病和黄疸性疾病。

5. 注意事项。

在诊断甲肝时,医生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卫生工作者等,要及时进行甲肝的筛查和诊断;(2)在诊断甲肝时,要与其他病毒性肝炎进行鉴别诊断,如乙肝、丙肝等;(3)对于怀疑甲肝的患者,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总之,甲肝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疾病,最终确定诊断。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医,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甲肝的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和治疗甲肝,减少疾病的危害。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及时的诊断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治疗患者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明确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部不适等。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黄疸症状。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HAV-IgM抗体检测。

对于怀疑患者,应该进行血清HAV-IgM抗体检测。

阳性结果可以作为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确诊依据。

在急性感染的早期,HAV-IgM抗体呈阳性,而HAV-IgG抗体呈阴性。

因此,该检测方法对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 血清HAV-RNA检测。

血清HAV-RNA检测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检测方法,对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该检测方法可以在症状出现后的数天内检测到病毒RNA,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并不是必需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出现严重的黄疸、肝功能异常等情况,可以进行腹部B超或CT检查,以排除其他肝脏疾病。

四、病史和流行病学调查。

在诊断甲型病毒性肝炎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流行病学史。

包括患者的生活、饮食史,接触史,旅行史等。

此外,对于疫情流行地区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时发现和诊断患者。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的检查方法外,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肝脏功能和全身情况。

总之,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史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种方法。

通过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最新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

最新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0—1997前言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 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

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巫善明、骆成榆、蒋伟伦。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甲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甲肝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急性肝炎3.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3.1.1.1 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3.1.1.2 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1.1.3 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1.4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3.1.1.5 HA V标志检测:血清抗HA V-IgM阳性或抗HA 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3.1.1.2+3.1.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1.5。

3.1.2 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 淤胆型肝炎3.2.1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3.2.2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3.2.3 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报告要求
➢ 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 ➢ 1、病原携带者不需报告; ➢ 2、慢性(发病大于6个月)肝炎不需要报告,急性
肝炎(发病6个月以内)报告要求不变;慢性肝炎 急性发作不需要报告。
➢ 3、丁型肝炎报告:选择未分型,同时在备注中注 明丁肝;
➢ 4、未分型肝炎是指经排除甲、乙、丙、戊等肝炎 后仍无法确认病毒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并以实验室 诊断病例报告。
性。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
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的升高。
季,南方的冬春季和夏季)一个单位或地区集中 出现大量上吸道感染患者,或医院门诊、急诊上 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加。
➢ 1、临床诊断病例:主要针对一起流行性感冒暴发 疫情中出现流感临床表现,但无流感实验室检查 依据者。
➢ 2、确诊病例:流感样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分离 到流感病毒,或特异的核酸检测阳性,或特异抗 原检测阳性,或双份血清4倍升高。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 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 1、腹泻≧3次/日,大便性状异常; ➢ 2、已排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 3、实验室病原学检测阳性(大便中检出有关病原体或特异
性核酸,或者从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 临床诊断病例:1+2; ➢ 实验室确诊病例:1+2+3。 ➢ 说明:对于开展了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的医疗机构以报告实验
HBsAg阳性。 ➢ 2、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判断。 ➢ 疑似病例+抗-HBcIgM阳性(1︰1000以上)。 ➢ 疑似病例+6个月内HBsAg曾为阴性。
丙型病毒性肝炎
➢ 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 流行病学史: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

甲戊肝诊断标准(市疾控李燕婷主任)

甲戊肝诊断标准(市疾控李燕婷主任)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1和2和3.1; 1和2和3.1和3.2; 2和3.1; 2和3.1和3.2。
急性甲型肝 急性甲型肝 炎(无黄疸型) 炎(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 诊断: 1和2.1; 1和3.1; 2.1和3.1。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 诊断: 1和2.1和2.2和 3.2; 1和2.2和3.1和3.2; 2.1和2.2和3.1和 3.2。
临床诊断 病例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和3.3
临床诊断病例和 3.3
临床诊断病例和 3.3
鉴别诊断
发病早期与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和关节炎 等区别 其他型别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 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区别
甲肝的预防
进一步加强饮水卫生和食品安全的监管
北京、河北等2002~2006年新兵甲肝抗体检测
阳性率37.85 %
2009年上海<30岁人群HAV抗体水平调查
接种疫苗 阳性率60% 以上 未接种疫苗阳性率16~50%
甲肝报告病例诊断情况
2004~2008年中国甲肝报告发病368 790例 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198 756例,占总报告病例 的53.89% 累积报告197起甲肝暴发疫情,病例共1l 781例, 占总报告病例的3.19%
甲肝疫苗接种
某地区发病率由1992年的75%降低到2006年5%以下 实施HAV免疫预防接种 2009年卫生部将甲肝、流脑等15种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 划 原免疫规划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 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6种 现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也纳入, 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
提示戊型肝炎可能是人兽共患的疾病

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与临床治疗指南

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与临床治疗指南

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与临床治疗指南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甲型肝炎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可以自愈,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也可能出现严重的病情。

一、诊断标准甲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以下是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甲型肝炎的潜伏期通常为2-6周,随后出现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右上腹痛、黄疸等。

黄疸是甲型肝炎的典型表现,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

2. 实验室检测:甲型肝炎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测定。

在甲型肝炎患者中,这两个酶的水平通常升高,反映了肝脏受损程度。

此外,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也会升高。

3. 流行病学调查:甲型肝炎的确诊还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患者的旅行史、接触史、饮食史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HAV抗体检测来确定是否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

二、临床治疗指南对于甲型肝炎的治疗,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休息、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

以下是甲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指南:1. 休息:患者应尽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休息有助于减轻症状,促进康复。

2. 饮食调理:患者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鱼类和豆类。

同时,要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品、辛辣食物等。

3. 药物治疗:目前没有特效治疗甲型肝炎的药物,但可以使用一些支持性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抗恶心药物缓解恶心和呕吐,使用解热药物缓解发热等。

此外,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儿童、孕妇和免疫功能受损者,还可以考虑使用甲型肝炎疫苗进行预防。

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通过注射来提高人体对甲型肝炎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总之,甲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性肝炎相关项目检验结果解读

病毒性肝炎相关项目检验结果解读

病毒性肝炎相关项目检验结果解读1.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英文缩写抗HAV-IgM)【参考值】阴性。

【解读要点】(1)抗HAV-IgM是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早期出现的抗体,是公认的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指标。

人感染HAV后,抗HAV-IgM首先出现并于2~3周达到高峰,1~2个月后迅速下降,3个月后基本消失。

(2)甲型肝炎的急性期和感染早期,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前或黄疸前一周,抗HAV-IgM即可检出,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2.甲型肝炎病毒IgG抗体(英文缩写抗HAV-IgG)【参考值】阴性。

【解读要点】(1)抗HAV-IgG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对HAV感染有免疫力。

在发病后1个月出现,3~4个月达高峰,可持续几年、几十年或终生存在。

若抗HAV-IgG阳性,则提示受检者既往感染HAV或接种过甲肝疫苗。

(2)甲型肝炎有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临床表现,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者甲型肝炎病毒抗体亦呈阳性。

(3)甲型肝炎预后良好,通常在2~4个月内恢复,少数病程可延长或有反复,转为慢性肝炎。

3.乙型肝炎病毒5项标志物(英文缩写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抗HBc-IgM)乙型肝炎病毒5项标志物通俗的叫法是两对半。

【参考值】HBsAg阴性;抗HBS阴性或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阴性;抗HBc阴性;抗HBc-IgM阴性。

【解读要点】(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的抗原,阳性结果提示现症感染。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以后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质所产生的一种免疫反应性抗体,或接种过乙肝疫苗所产生的免疫效果。

阳性说明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具备了一定的免疫力。

注射乙肝疫苗后抗-HBs的量达到100mU/mL,对HBV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所以接种疫苗后应检测是否产生抗HBs及其含量。

病毒性肝炎诊疗指南

病毒性肝炎诊疗指南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

HA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与VP3为构成病毒壳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诱生中和抗体。

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加热煮沸(100℃)5分钟或干热160℃2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氯1mg/L30分钟或甲醛(1:4000)37℃72小时均可使之灭活。

实验动物中猴与黑猩猩均易感,且可传代。

体外细胞培养已成功,可在人及猴的某些细胞株中生长,增殖和传代。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各病毒株在基因结构上虽略有差别,但无显著不同,目前仅检测到一种抗原抗体系统。

HA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粪便及肝胞浆中。

感染后血清中抗-HAV1gM 抗体很快出现,在2周左右达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在8周之内消失,是HAV近期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抗-HAVIgG抗体产生较晚,在恢复期达高峰,可持久存在,具有保护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 的球形颗粒。

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

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硷基对。

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

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 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

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区和X区。

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0—1997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0—1997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0—1997前言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 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

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巫善明、骆成榆、蒋伟伦。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甲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甲肝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急性肝炎3.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3.1.1.1 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3.1.1.2 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1.1.3 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1.4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3.1.1.5 HA V标志检测:血清抗HA V-IgM阳性或抗HA 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3.1.1.2+3.1.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1.5。

3.1.2 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 淤胆型肝炎3.2.1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3.2.2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3.2.3 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8-2021)4.诊断依据4.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爆发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出差、旅游史。

4.2临床表现4.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病症。

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实验室检查4.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或/和尿胆红素阳性。

4.3.3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5诊断原那么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病症、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展综合分析和诊断。

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及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诊断6.1临床诊断病例6.1.1甲型肝炎:符合以下一条即可诊断①4.1和4.2 和4.3.1;②4.1 和4.2和4.3.1和4.3.2;③4.2 和4.3.1;④4.2 和4.3.1和4.3.2。

6.2确诊病例6.2.1甲型肝炎: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6.2.2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6.2.3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21)5.诊断5.1急性乙肝5.1.1近期出现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病症,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5.1.2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升高,或/和血清胆红素升高。

5.1.3HBsAg阳性。

5.1.4有明确的证据说明6个月前HBsAg阴性。

5.1.5.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5.1.6.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5.1.7恢复期血清HBcAg阴转,抗HBc阳转。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可诊断:①同时符合5.1.1和5.1.3;②同时符合5.1.2和5.1.3。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一、疑似病例: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2.血清ALT升高;3.血清抗-HAVIgM阳性;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4)、(5)中任何1项。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消毒】HAV对热和紫外线敏感,对消毒剂较敏感70%乙醇溶液3分钟、3%甲醛溶液5分钟、余氯10-15ppmm30分钟等均可灭活,100℃1分钟可灭活。

(二)乙型肝炎(HB);【诊断标准】1.急性乙型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急性黄疸型肝炎)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黄疸型肝炎皮肤巩膜黄染)。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1)病程中HBsAg阳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转阳。

(2)抗-HBCIgM 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f)。

2.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或无急性乙肝史,有明显的肝炎症状者,或经临床体征实验检查等综合判断。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或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较多,尤其以儿童多见。

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患者多因食用或饮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尤其以食用被污染的海产品最为常见。

人类对甲型肝炎普遍易感,在所有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甲型肝炎占30%~50%,以学龄及学龄前儿童多发,5~14岁发病率最高。

主诉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厌油腻等消化系统症状。

病史多为1周,有的可达半月甚至更长。

诊断(一)临床表现甲型病毒性肝炎常急性起病,畏寒、发热、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在疾病的早期,患者会出现疲乏无力、纳差、尿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皮肤、巩膜黄染。

(二)临床分型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个月。

1.急性黄疸型(1)潜伏期: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日。

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日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起病急,多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

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

患者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

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

本期持续5~7日。

(3)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大。

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

肝功能明显异常。

持续2~6周。

(4)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

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为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较黄疸型少见。

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

甲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及判断标准

甲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及判断标准

甲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及判断标准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本文将重点探讨甲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及判断标准。

甲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等。

其中,血清学检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血清学检测主要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来确定感染情况。

常用的抗体包括抗HAV IgM抗体和抗HAV IgG抗体。

抗HAV IgM抗体通常在感染后1-2周内产生,表明急性感染期;而抗HAV IgG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或数月内产生,表明曾经感染或已经康复。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一种直接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核酸的方法,主要通过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来检测病毒的存在。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在感染初期就进行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此外,分子生物学检测还可以用于病毒株型的鉴定和病毒基因组的测序,有助于研究甲型肝炎病毒的变异和流行病学特征。

免疫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免疫指标来确定感染情况。

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并且可以用于疫苗免疫效果的监测。

在判断甲型肝炎感染的标准方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通常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来判断:1.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2. 血清学指标:抗HAV IgM抗体阳性是急性感染的主要指标,而抗HAV IgG抗体阳性则表示曾经感染或已经康复。

3. 病毒学指标: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检测到甲型肝炎病毒核酸阳性,可以确诊甲型肝炎感染。

4. 流行病学指标: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和接触史来判断感染的可能性,例如与已知感染者的接触、食用污染食物或水源等。

综上所述,甲型肝炎的病毒学检测及判断标准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等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判断甲型肝炎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伤寒和副伤寒
2 诊断原则 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 检查结果做出判断。
伤寒和副伤寒
3 诊断 3.1 带菌者(不需要报告) 无任何临床表现、从粪便中分离到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 3.2 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任一项可诊断: 3.2.1 同时符合1.1 中任一项和1.2.1。 3.2.2 同时符合1.1 和1.2.2 中任何一项体征者。 3.2.3 同时符合1.2.1 和1.3.1。 3.3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3.1 同时符合1.2.1、1.2.2中任何一项体征和1.3.1。 3.3.2 同时符合1.2.1、1.2.2中任何一项体征和1.3.2。 3.4 确诊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4.1 同时符合1.2.1 和1.3.3。 3.4.2 同时符合1.2.1 和1.3.4。
丙型病毒性肝炎
3 诊断 3.1 疑似丙型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1.1 符合1.1和1.2。 3.1.2 符合1.1和1.3.1。 3.2 临床诊断丙型肝病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2.1 符合1.3.2 和 1.1 3.2.2 符合1.3.2和 1.2 3.2.3 符合1.3.2和1.3.1 3.3 确诊丙型肝病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1.3.3。
伤寒和副伤寒
1.3 实验室检测 1.3.1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总数正常 或低下。 1.3.2 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 抗体凝集效价≥1:160 者;但在高发地区,许多 正常人因既往感染亦可有较高滴度,此时最好首 先检查当地人群免疫水平,确定正常值。 1.3.3 恢复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血清 特异性抗体效价增高4 倍以上。 1.3.4 从血、骨髓、粪便、胆汁中任一种标本分离 到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8-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甲垂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A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3缩略语HAV:甲型肝炎病毒。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HRP:辣根过氧化物酶。

TBIL:血清总胆红素。

TMB:四甲基联苯胺。

抗-HAV:甲型肝炎病毒总抗体,主要为IgG抗体。

抗-HAV IgM: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

4诊断依据4.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C的C.2)发病前2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清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4.2临床表现(详见附录C的C.3)4. 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实验室检查(见附录A、附录B)4.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2血清总胆红素( 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4.3.3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 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5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诊断标准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疽型和急性黄疸型。

6.1临床诊断病例6.1.1甲型肝炎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6.1.1.1 4.1和4.2和4.3.1;6.1.1.2 4.1和4.2和4.3.1和4.3.2;6.1.1.3 4.2和4.3.1;6.1.1.4 4.2和4.3.1和4.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

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1、诊断依据1.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周~7周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爆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1.2.临床表现1.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1.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1.3.实验室检查1.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1.3.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1.3.3.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2、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3.诊断标准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3.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3.1.1流行病学:发病前2周~7周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爆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3.1.2.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3.1.3.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4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3.1.5HAV标志检测: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 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疑似病例:3.1.2+3.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5。

3.1.2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淤胆型肝炎3.2.1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3.2.2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3.2.3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3.2.4HAV标志检测:同3.1.1.5。

3.2.5肝脏病理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3.2.1+3.2.2+3.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4或3.2.4加3.2.5。

3.3重型肝炎3.3.1急性重型3.3.1.1急性起病,严重消化道症状,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用Smith分类法出现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3.3.1.2体征:肝脏迅速缩小。

3.3.1.3肝功能异常,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3.1.4HAV标志检测:同3.1.1.5。

3.3.1.5肝脏病理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3.3.1.1+3.3.1.2+3.3.1.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1.4或3.3.1.2加3.3.1.5。

3.3.2亚急性重型3.3.2.1以急性肝炎起病,临床上有极度乏力,严重食欲不振,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腹水及出血倾向。

肝脏进行性缩小。

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以Smith分类法出现Ⅱ°以上的肝性脑病)。

3.3.2.2肝功能明显异常,胆酶分离,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3.2.3HAV标志检测;同3.1.1.5。

3.3.2.4肝脏病理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3.3.2.1+3.3.2.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2.3或3.3.2.3加3.3.2.4。

4治疗原则治疗原则详见附录C。

4.1休息:急性肝炎的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

4.2饮食:急性肝炎食欲不振者,应进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有明显食欲下降或呕吐者,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

4.3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急性肝炎的中西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别。

各地可根据药源,因地制宜,就地选用适当西药或中草药进行治疗。

用药种类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用药要简化。

不主张常规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肝炎。

4.4重型肝炎应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阻断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性措施和支持治疗,以阻断病情恶化。

5预防原则5.1加强卫生宣教,阻断粪-口传播途径。

5.2饮食行业应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5.3保护易感人群。

附录A(标准的附录)病原学诊断A1诊断急性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的血清学检查本标准要求采用MAC ELISA(IgM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抗HAV-IgM,使用的试剂盒应有卫生部批准的生产文号。

A1.1MAC ELISA检测抗HAV-IgM的方法A1.1.1液体配制A1.1.1.1包被液(碳酸盐缓冲液pH9.6)碳酸钠0.16g,碳酸氢钠0.29g加蒸馏水至100mL。

A1.1.1.2洗涤液(PBS-TWeen-20缓冲液pH7.4)氯化钠8g,磷酸二氢钾0.2g,磷酸氢二钠(12个结晶水)2.9g,氯化钾0.2g,Tween-200.5mL,加蒸馏水至1000mL。

A1.1.1.3稀释液(10%小牛血清PBS-Tween)上述PBS-Tween-2090mL加小牛血清10mL。

A1.1.1.4底物液0.1mol/L磷酸氢二钠5.14mL,0.05mol/L柠檬酸4.86mL,邻苯二胺(OPD)4mg,溶解后加3%双氧水,0.05mL(临用配制)。

A1.1.1.5终止液2mol/LH2SO4。

A1.1.2操作步骤A1.1.2.1包被:用包被液将抗人IgM(μ链特异性)纯品按确定的倍数稀释后加入塑料微孔反应板,每孔0.1mL,放4℃过夜。

倾去液体,用洗涤液洗3次,拍干。

A1.1.2.2加样:血清标本用稀释液按1∶1000稀释,每孔各加入0.1mL,并设阴性对照3孔,阳性对照2孔,空白对照1孔,放37℃,温育4h,洗涤3次,拍干。

A1.1.2.3加抗原:加HAV-Ag(细胞培养增殖)每孔0.05mL,置4℃过夜。

洗涤3次,拍干。

A1.1.2.4加酶结合物:用稀释液将抗HAV-HRP按确定的倍数稀释,每孔加入0.1mL(空白对照孔不加)。

置37℃温育2h,洗涤3次,拍干。

A1.1.2.5显色:加新鲜配制的底物液,每孔0.1mL,37℃显色15min,每孔加终止液0.05mL。

A1.1.3结果判定目测法:显色为阳性;无色或极淡黄色为阴性。

比色法:用酶标比色计,波长492nm,空白孔校零点,读取各孔的光密度(OD),并计算界限值(cut off value;COV)。

COV=阴性对照平均OD值×2.1(如阴性对照OD值<0.05,按0.05计算),凡标本OD值>COV判为阳性,标本OD值<COV 判为阴性。

A1.2急性HAV感染的病原血清学诊断标准血清抗HAV-IgM为急性HA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

血清抗HAV-IgM阳性可作为诊断急性HAV感染的依据。

A2诊断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查本标准要求采用竞争抑制ELISA检测血清抗HAV(HAV总抗体),使用的试剂盒应有卫生部批准的生产文号。

A2.1竞争抑制ELISA检测抗HAV的方法A2.1.1液体配制(同A1.1.1)A2.1.1.1包被:用包被液将纯化的抗HAV-IgG按确定的倍数稀释后加入塑料微孔反应板,每孔0.1mL,置4℃过夜,倾去液体,用洗涤液洗3次,拍干。

A2.1.1.2加抗原:加HAV-Ag(细胞培养增殖)每孔各0.05mL,置4℃过夜,洗涤3次,拍干。

A2.1.1.3加血清标本和酶结合物:加血清标本,每孔0.005mL,并设阴性对照3孔,阳性对照2孔,空白对照1孔,再加已用稀释液按确定倍数稀释的抗HAV-HRP,每孔0.1mL(空白孔不加),轻摇混匀,置37℃2h,洗涤3次,拍干。

A2.1.1.4显色:加新鲜配制的底物,每孔0.1mL,置37℃显色15min,每孔加终止液0.05mL。

A2.1.2结果判定目测法:阴性为棕黄色;阳性为无色或淡黄色。

比色法:使用酶标比色计,波长492nm,以空白孔校零,读取各孔OD值,并计算界限值(COV)。

COV=(阴性对照平均OD值+阳性对照平均OD值)/2,凡标本OD>COV判为阴性,标本OD<COV判为阳性。

A2.2HAV感染的病原血清学检查诊断标准抗HAV是HA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血清抗HAV阳性者可作为诊断HAV感染(包括既往HAV感染)的依据。

附录B(标准的附录)甲型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B1急性肝炎B1.1急性黄疸型肝炎:光镜下肝细胞束有不同程度拥挤,肝细胞浊肿,嗜酸性变,嗜酸性小体,肝细胞有大小不等的点状坏死及灶性坏死,坏死区域有淋巴、单核及中性白细胞浸润。

小叶内枯否氏细胞明显增生。

汇管区存在炎性反应,有淋巴生发中心样结构。

同时肝细胞存在不同程度增生,双核细胞增多,核增大,核仁明显。

电镜下肝细胞内线粒体增生,数目增多,基质密度增深呈明显固缩性变。

光面及粗面内质网均有扩张,有的呈囊状。

粗面内质网可见到核糖体脱落,胞质中可见到大量空泡状结构。

溶酶体增生并吞噬大量线粒体和脂滴,胞核中可见大空泡。

狄氏腔内胶原纤维增生。

B1.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病变与急性黄疸型相似,但程度较轻。

B2淤胆型肝炎光镜下肝细胞改变有浊肿、气球样变,疏松化、毛玻璃变、嗜酸性变。

肝细胞坏死有点状、灶形、液化和桥形。

毛细胆管扩张,存在不同部位的淤胆,即肝细胞内淤胆和毛细胆管内胆栓,或两者并存。

同时存在肝细胞增生,肝窦淤血,急性或慢性炎细胞浸润,肝索紊乱,枯否氏细胞增生,胆小管增生和纤维增生等。

B3重型肝炎B3.1急性重型肝炎:有广泛的肝坏死。

该处肝细胞消失,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

有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

部分残存的网状结构可见小胆管淤胆。

B3.2亚急性重型肝炎:可见新旧不等的亚大片坏死和桥形坏死。

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

可见大量增长的胆管和淤胆以及纤维增生。

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呈假小叶样结构。

附录C(标准的附录)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C1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广泛开展病从口入的卫生宣教。

各单位应创造条件,提供流动水,供洗手及洗餐具,自备餐具,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C2饮食行业应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尤其要做好食具消毒,食堂、餐厅应实行分餐制或公筷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