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重点归纳
电子消费品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及重点区域分析
电子消费品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及重点区域分析本文旨在对电子消费品行业的产业链进行全景梳理,并重点分析该行业的关键区域。
通过深入了解电子消费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环节,我们将揭示该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潜在机会。
1. 产业链全景梳理电子消费品行业的产业链包括以下环节:1. 原材料供应商:提供电子消费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如金属、塑料、玻璃等。
原材料供应商:提供电子消费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如金属、塑料、玻璃等。
2. 零部件供应商:供应各种电子组件和零部件,如芯片、触摸屏、电池等。
零部件供应商:供应各种电子组件和零部件,如芯片、触摸屏、电池等。
3. 电子产品制造商:将原材料和零部件组装成成品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
电子产品制造商:将原材料和零部件组装成成品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
4. 物流和仓储:负责电子产品的运输和储存,确保产品能够及时交付给销售渠道。
物流和仓储:负责电子产品的运输和储存,确保产品能够及时交付给销售渠道。
5. 销售渠道:包括线下零售店、电商平台等,为消费者提供购买电子消费品的渠道。
销售渠道:包括线下零售店、电商平台等,为消费者提供购买电子消费品的渠道。
6. 消费者:最终购买和使用电子消费品的个人或企业。
消费者:最终购买和使用电子消费品的个人或企业。
2. 重点区域分析在电子消费品行业中,以下地区被视为关键区域:2.1 亚洲地区亚洲地区是电子消费品行业的主要制造基地,拥有成熟的供应链和廉价劳动力。
以下国家/地区在电子消费品制造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消费品制造国,中国拥有庞大的生产规模和供应链,吸引了众多国际品牌在中国设立工厂。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消费品制造国,中国拥有庞大的生产规模和供应链,吸引了众多国际品牌在中国设立工厂。
- 日本:以高品质和创新而闻名,日本在电子消费品制造领域具有技术优势,尤其在高端产品上有竞争力。
日本:以高品质和创新而闻名,日本在电子消费品制造领域具有技术优势,尤其在高端产品上有竞争力。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的人类活动的学科,地理知识对于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至关重要。
在高二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区域发展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差异。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区域发展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区域发展概述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与变化。
它可以是国家对一定区域的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某一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区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人口因素和政府政策等。
二、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对区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山岭地区由于地势陡峭,交通不便,往往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2. 资源条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某些区域由于自然资源丰富,如石油、煤炭等,所以发展较快。
3. 人口因素:人口数量和结构对区域发展影响很大。
人口多的地区往往市场规模大,人口结构合理的地区则劳动力市场比较充足。
4. 政府政策: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也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就是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减少区域差距。
三、区域发展的类型1. 经济区域发展:经济区域发展是指某一地区在经济方面的发展状况。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地区经济发达,有的地区则相对落后。
2. 社会区域发展:社会区域发展是指某一地区在社会方面的发展状况。
例如,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福利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反映了该地区的社会进步程度。
3. 环境区域发展:环境区域发展是指某一地区在环境方面的改变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四、区域发展的案例分析1. 中国东部地区发展: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结构比较完备。
这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势,交通便捷,资源丰富,还有较高的人口密集度和市场规模。
区域分析重点
区域分析重点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依一定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它以某些物质和非物质客体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
2、区域的基本属性:(P2)(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或目的对空间加以划分而得出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3、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域。
区域内部某些或某种特性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些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我们将这些特性的区域称为均质区域。
(2)结节区域。
区域内各异质要素或异质空间存在高度关联性,共同构成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空间有机体,此类区域即结节区域,又称为功能区域或枢纽区域。
4、区域的特性(P2~3)(1)整体性。
区域内各要素间通过相互联系、渗透、融合形成一个具有强烈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2)结构性。
指构成区域的各要素间存在着包括空间位置、功能联系、作用地位等方面的关系。
(3)动态性。
由于构成区域的要素自身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区域外围环境等的变化,导致区域本身发生变化的特征。
5、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P5)6、自然资源(P13~14)(1)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可以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资源是一个相抵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范畴也会(2)分类:①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②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农业、工业、旅游资源③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和劳动资料资源(3)特征:①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用经济学的观点看即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②地域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性;③整体性:区域内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彼此间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区划知识点总结怎么写好
区划知识点总结怎么写好一、区划的定义和作用区划是对国家或地区进行区域划分,以便于管理、统计及发展规划的一种制度。
区划是国家行政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国土资源管理、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和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体系之一。
区划的目的在于合理利用和管理地域资源,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统一,推动各地区协调发展。
区划也有利于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环境。
区划在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区划能为国家提供区域资源分配、税收征收、实施工作任务和开展公共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区划有助于实现国家各地区资源的平衡开发和利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此外,区划还能帮助国家监管和管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事务,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区划的建立和实施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二、区划的种类和划分原则区划按照划分基础可分为行政区划、地理区划等。
其中行政区划是指国家在政治上、行政上对国土进行划分和管理,包括省、市、区、县(地区)、乡(镇)等行政区划单位。
地理区划则是根据自然地理特征进行的划分,包括自然地理区、农业区、工业区、人口区、气候区等。
区划根据划分原则可以按照国土形状(东、西、南、北、中央等)、行政级别(省、市、区、县、乡等)、行政权限(集中式、分权式)、行政管辖(直辖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理要素(河流、湖泊、山脉、盆地等)等进行划分。
不同的划分原则适用于不同领域和目的。
例如,行政级别适用于行政管理,自然地理区划适用于农业和资源开发等。
三、区划的编制和调整中国的区划编制和调整工作由国务院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主要包括调整省级行政区划、地级行政区划、县级行政区划和乡级行政区划。
区划的编制和调整首先需进行区域规划,然后由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审核批准。
在区划调整过程中,应充分征求和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做到充分论证、科学决策、公开公正、民主参与。
区划的调整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地区发展需要,需要对区域范围进行调整;二是因为自然灾害、区域争议或人口流动等原因导致区域变化,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三是因为国家政策、发展战略或行政体制改革等需要,需要对区域范围调整。
区域分析重点归纳
第一章: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肯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形式。
2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进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进展的影响经行分析。
研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3,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采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4,自然资源对区域进展的影响:(D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进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进展的必要条件;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进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②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进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进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采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5,自然资源及其与区域进展的关系:①在肯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进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②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它是文化存在和进展的物质条件,人类文化的特征和差异,追根溯源,在于自然环境的不同。
③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采用破坏了自然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使生态环境消失了不利于人类生存进展的变化,即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
④区域进展是生态环境爱护的前提。
⑤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进展,同时,区域进展也应当是建立在爱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的可持续进展。
6,外部性: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1,产业布局指向性特点的特点:a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体现b原料指向C消费市场指向d劳动力指向e高科技指向f交通枢纽指向。
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3区域文化对区域进展的作用:①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进展的潜在因素,打算着经济进展道路的选择。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地利⽤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定时空范围内所进⾏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的⼀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研究的⼀门应⽤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然及⼈⽂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体化为⽬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我约束、建⽴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实施、⽣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然资源:存在于⾃然界,能被⼈类利⽤并能产⽣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然条件(或者⾃然、环境要素)。
8.⽣态环境补偿是指⽣态环境和⾃然资源利⽤的受益者⽀付代价,向⽣态环境和⾃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段9.⽣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然资源承载⼒:在⼀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的基本⽣存和发展的⽀撑能⼒。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态环境质量:⽣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态环境因⼦的组合体对⼈类的⽣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业务拓展重点区域分析
业务拓展重点区域分析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实现持续增长和发展,业务拓展成为了关键的战略举措。
而在业务拓展的过程中,选择重点区域至关重要。
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市场潜力、消费需求、竞争态势和发展机遇。
准确地分析和确定业务拓展的重点区域,能够帮助企业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
一、重点区域的选择依据1、市场规模与潜力一个区域的市场规模和潜力是选择重点区域的首要考虑因素。
通过对区域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评估该区域的市场规模大小。
同时,还要关注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趋势、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政策导向等,以判断其市场潜力的大小。
例如,一些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兴城市,可能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是业务拓展的理想选择。
2、竞争态势了解目标区域内的竞争状况对于选择重点区域也非常重要。
分析竞争对手的数量、市场份额、产品或服务的优势和劣势等,可以帮助企业评估进入该区域的难度和竞争压力。
如果某个区域竞争激烈,企业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获取市场份额;而在竞争相对较小的区域,企业则有更大的机会迅速占领市场。
3、消费需求与偏好不同区域的消费者在需求和偏好上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企业需要深入研究目标区域消费者的需求特点、购买习惯、消费文化等,以便提供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例如,某些地区的消费者对环保产品有较高的需求,而在另一些地区,消费者可能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
4、政策环境政策环境对企业的业务拓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府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招商引资政策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发展机遇。
一些地区为了吸引投资,可能会提供优惠的政策和扶持措施,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力。
5、基础设施与资源区域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状况也是选择重点区域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包括交通、通信、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人才、原材料、技术等资源的可获取性。
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资源能够为企业的业务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一、区域分析的重点1.自然环境分析: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点,为后续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经济社会分析:对人口、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基础设施分析: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状况、效益等,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4.生态环境分析: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状况、生物多样性等,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5.风险评估与应对:对区域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二、区域规划的重点1.发展目标与定位:根据区域分析的结果,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区位优势的发挥。
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根据区域的产业基础和特点,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策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
4.城市与乡村发展: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城市扩容、城市更新、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5.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区域的交通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制定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6.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规划,保护和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7.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对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进行规划,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规划措施。
区域经济学学习总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模型
区域经济学学习总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模型区域经济学学习总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模型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在区域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关键的要素和模型,这些对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这些要素和模型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关键要素1.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一个地理区域的基础,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差异会导致经济结构和产业分布的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而内陆地区则以农业资源为主导。
2.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要素之一。
人口的数量和素质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供给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吸引人才和投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差异会导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例如,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更加多样化和高端化,而欠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则更偏向基础生活和制造业。
4.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经济的增长。
一些高科技产业和科研机构常常集聚在一些特定的地域,形成区域创新中心。
二、关键模型1.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指以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为重点的经济学模型。
该模型通过考虑地理因素,如交通网络、区位等,来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地区产业比较集中。
这些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2. 区域生长模型区域生长模型是用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庞特雷斯克(Pontryagin)模型和霍普菲尔德(Hopfield)模型。
这些模型考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并通过经济指标的测量来评估区域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发展趋势。
3.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是用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
这些模型包括斯库特(Scott)模型、多多丘(Duranton)模型等。
四川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
四川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区域优势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通市政文化水平技艺高低科教机构政策制度2绝对区域优势与相对区域优势绝对区域优势是指在一个区域或城市,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劳动生产率较另一个区域或城市要搞(或成本要低))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层次上的高低关系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指当一个组织实施一种同类组织无法复制或难以模仿的独特价值创造战略时所形成的优势。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要素的比较成本之上。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1)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2)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3)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单元的确定(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1)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3)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自然资源评价:原则: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结合;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自然资源评价方法:自然资源质量的评价:可利用价值和对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需求迫切性自然资源量的评价: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对生产部门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绝对数量,筛选开发规模大,经济价值高的资源相对数量,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优势与潜力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明确几类自然资源的比例关系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主导资源,辅助资源,优势资源,限制资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评价:正负效应: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环境生态方面。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案全文
第一章绪论本章内容主要是介绍区域、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绍区域规划的发展阶段,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等。
本章教学重点是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节区域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二、区域的本质特性1、整体性: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联系性决定的,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如:上海的振兴改变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和系统。
2、结构性:区域构成的单元,按照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它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和稳定性。
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等。
第二节区域科学与区域发展的研究一、区域科学(一)含义: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研究对象:区域或区域系统。
(三)研究内容和任务: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及其时空规律。
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差异。
3、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二、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改变区域资源的概念:有形有形+无形传统的区域资源:指有形的物质资源。
浙江省考研人文地理学科目重点区域分析
浙江省考研人文地理学科目重点区域分析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浙江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人文地理特点十分突出。
本文将对浙江省的人文地理特点进行重点分析,以便考生在备考期间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整个省份东临东海,南界福建、广东,西连江西、安徽,北靠上海,与上述省份以及上海共同构成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部分。
浙江地势起伏,东部沿海地区地势较为平坦,西部山区则地势较高。
浙江省境内拥有众多的河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钱塘江,该江流经省会杭州市。
此外,浙江还拥有诸多山脉,其中最著名的是天目山、雁荡山等。
二、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其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前列。
浙江以制造业为主导,尤其是纺织、电子、机械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省内的主要城市包括杭州、宁波、温州等,这些城市都是浙江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浙江省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三、社会文化与教育发展浙江省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道教发源地之一。
浙江省还涌现出众多的文化名人,如文学家郁达夫、画家黄宾虹等。
在教育发展方面,浙江省内有众多知名大学,如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这些高等教育机构为浙江省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支撑。
四、人口分布与社会结构浙江省人口众多,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
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
城市人口的增加,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口密度的提高给城市的社会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同时,浙江省也面临着农村人口流失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五、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浙江省地处江南水乡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地理12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考试类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第一章1、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条件及人文因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规划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⑧区域发展政策。
5、gis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Gis在城市和区域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并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规划领域传统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第二章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②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③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①评价单元的确定②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③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④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①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②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③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重点
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①均质区: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好相似性,且有别于其他区域,如山区与平原区、农区与牧区)②结节区:又称功能区、枢纽区,区域内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联系,如城市经济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3)区域的尺度、目的不同划分:大区域、中区域、小区域3、区域发展: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5、三大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内陆地带、西部边远地带八大区域:大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大西北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自然资源的划分:(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上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3)根据其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4)根据其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区域发展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 1 - 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 3 -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5 - 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 9 -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1.大都市的概念: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1)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是集聚作用,其次是辐射带动作用。
(2)现代大都市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空间集聚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在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集聚第二阶段:辐射功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1.上海的位置: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的交会处。
2.上海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3.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上海拥有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2)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产业带动功能、都市核心功能、交通运输枢纽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科技研发创新功能等。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1.“一核五圈四带”城市网络化空间格局的形成(1)联系: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均质区域:是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区域。
3、结节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域所组成。
4、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5、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区域基本属性:(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6、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7、衡量适用技术的标准:(1)环境友好标准(2)社会和谐标准(3)经济发展标准8、技术进步类型:(1)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2)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3)中性技术进步9、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综合价值。
10、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产出活动成果的指标11、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亦称区域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12、劳动地域分区: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
13、区域空间经济结构: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4、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规划是人们以思考为依据,安排其行为的过程。
规划与计划近义,经常被替换和混用。
许多国家把区域规划称为区域计划。
规划与计划一样,通常兼有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二是行为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
任何一个区域,不论它地处发达富裕的城市地区,还是位居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不论是在高原沼泽,还是在荒漠草地,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都不是唯一的。
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
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由此而言,区域规划就是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过程。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
地区的生产布局,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国民经济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
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质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
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
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法国则称为领土规划。
区域规划是一个区域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
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
区域分析主要内容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的问题。
• 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 • 主要内容(主要是经济内容)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 段; 分析区域产业结构; 分析空间结构。 • 是教材重点研究的内容
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 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 的基础上,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 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 区域发展的分析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 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判断标准。 • 经济发展仍然是核心 ,重点分析和确定区域发 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及其发展方向,经济增长 的形式以及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等问题。
(一)区域分析的概念
• 进入8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及区 域发展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使得区 域分析的内容更加广泛和综合,也使得以 研究区域资源与环境问题见长的地理学者 对区域问题的研究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 更大的发言权。
产生
• 随区位论和区域科学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 发展起来。 • 经学家贡献—地理学家有更多的发言权
3.区域分析与数学
• 数学是区域分析的主要手段。 • 优秀的经济学家一般也是一个优秀的数学 家如<搏弈论>创始人纳什(数学家获经济学 诺贝尔奖) •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过去复杂、耗 时的数学计算变得相当容易,从而也使区 域分析中运用数学方法的路子更为宽广。
4.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
• 区域分析也会涉及到社会、政治、心理等 多要素,从而与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 联系。
(二) 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区域分析与经济学。 •2.区域分析与地理学。 •3.区域分析与数学。
• 4.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
1.区域分析与经济学 • 经济学:以最小的成本(代价)取得最大 的收益(利益、利润),是经济学研究核 心。经济学的原理就成为区域分析的基石。 • 经济学中与区域分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区 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分析是区域分析的重 要内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形式。
2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经行分析。
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3,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②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5,自然资源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①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②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它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文化的特征和差异,追根溯源,在于自然环境的不同。
③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自然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使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变化,即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
④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⑤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6,外部性: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1,产业布局指向性特点的特点:a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体现b原料指向c消费市场指向d劳动力指向e高科技指向f交通枢纽指向。
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3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①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②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③区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④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总之,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背景是区域经济、政治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映,又反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地区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4,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①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
②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③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5,性别构成是人口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表示方式:a以男性与女性人口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
B以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表示。
6,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主要有: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年指数、抚养指数、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等。
7,人口的增长分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自然增长的类型有:a原始型。
B年轻型C,成年型D衰老型。
8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
9,我国现行劳动年龄规定:男子16-59,女子16-54岁。
10,我国劳动就业的压力主要来自:a国有经济部门职工下岗b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c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门槛效应”。
1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务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
12,适度人口:是指人口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力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相适应的人口。
13,区域性政策又称之为区域政策工具或手段,包括区域经济政策工具与区域发展政策工具。
区域政策工具包括直接控制措施和间接控制措施。
14,中国两种制度创新:诱导性制度创新和强制性制度创新。
第五章1,技术引进或转移的优点:a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
B 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
C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D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绿色GDP核算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竞争力分为四个层次上的竞争:①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即国家竞争力②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即区域竞争力。
③产业与产业的竞争,即产业竞争力,④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即企业竞争力。
4,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是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5,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6,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a传统社会阶段b为起飞创造的前途阶段c起飞阶段d成熟阶段e高额消费阶段f追求生活之类阶段。
第六章1,区域发展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2,区域投资软环境的改善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
企业对外投资,首要关心的就是其投资能否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②市场环境的改善。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经济顺利发展的保障。
③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
外商的投资难点已不在审批、建厂和生产环节,而主要是在一些相关配套服务上面。
主要表现为,一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问题、二是零部件配套和产品上下游协调发展问题、三是人才供给和人文环境问题。
3,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以及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产品、零部件和其他服务的产业,既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
4,基础性产业是为发展生产和保证生产供应、方便居民生活而建设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部门,包括交通、邮电、供水、公共动力、商业、金融保险、科研设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
5,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①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②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评价;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具备如下特点: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技术现金适用、内部协调、应变能力强、经济效益高。
③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产业结构的变化总是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研究经济增长不能不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
④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具体地分析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不但要考察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趋势,更重要的还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察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6,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①社会消费,社会消费是指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②资源状况,自然资源组合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③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④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区域原有产业结构基础和生产传统,对产业结构也有影响。
⑤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区域劳动分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很重要。
7,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由此而导致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关系密切。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增加。
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力是经济发展中的相对收入的差异。
8,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经济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9,主导产业的特点:①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②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天经济增长率。
③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地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④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⑤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10.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①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②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③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
④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
⑤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力人口的就业压力。
⑥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
第八章1,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2,区域规划的内容: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现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规划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⑦区域空间管治⑧区域发展政策3,区域规划工作步骤:①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②确定区域发展目标③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④规划方案设计⑤规划方案评估⑥报批定案⑦实施阶段第九章1,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2,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制定要注意:①目标要适中,既要有难度,又要有竞争性并现实可行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区域发展目标除定性描述外,还应有量的概念,有量的规定。
③各时期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④突出重点,不包罗万象,要提纲挈领,没有重点,就没有战略。
3,技术创新一般多在大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因为:①大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科技文教事业比较发达,拥有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掌握先进的科技信息。
②大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金融业比较发达,便于多渠道筹集资金③大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市场比较活跃,消费层次较高,需求信息反应快,主导着消费市场的变化。
4,经济发展战略模式:Ⅰ自主发展战略,发展要自立,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Ⅱ高速度增长战略,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要赶上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进入现代化社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Ⅲ变通经济发展战略,实行高速度、高目标的发展战略,虽然可能使经济得到迅速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和人民的福利往往得不到改善。
Ⅳ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Ⅴ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Ⅵ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以新的产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Ⅶ信息化发展战略。
是根据世界性新技术革命的趋势,针对所谓后工业社会而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模式。
第十章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2,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3,推动型产业的特征:①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