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诗经》之“风”》阅读练习及答案
根据《诗经》名著阅读题(含答案)
根据《诗经》名著阅读题(含答案)
第一篇:《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诗经》中的妇女形象多种多样,既有贞妇良母,也有放荡不
羁的女子。
其中《小雅·车舝》中的“车如流水,马如游龙,驾言出
如洪,雨中百朋,见我都惊。
”描写的是一位自信美丽的女子,使
人心生敬佩。
然而《小雅·节南山》中的“笑之余兮生白眼”又是一个骄傲自大的女子,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
诗中描述女子的性格、举止、气质等细节,如真实地展示了当时妇女的生活状态。
第二篇:《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描写了恋爱和婚姻生活。
其中《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将爱情与夫妻情感紧密结合起来。
而《国风·卫风·木瓜》中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则揭示了婚姻关系中的美好。
这些描写具
有强烈的生活感和真实性,反映了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和追求。
答案
1. 《车舝》中的女子是一位自信美丽的女子。
2. 《节南山》中的女子是一个骄傲自大的女子。
3. 《关雎》将爱情与夫妻情感紧密结合起来。
4. 《木瓜》揭示了婚姻关系中的美好。
论述类文本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陕西宝鸡高考模拟3)
2022年陕西宝鸡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三)2022年陕西宝鸡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长期以来,从无其他文学作品的地位能如《诗经》一样崇隆,这部经典独特而有魅力,它将远古许多隐微的信息、情感和道理,凝聚缄存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中流传至今,而无数后人不断进行的注疏解诂,更使之显得无比丰厚。
解读《诗经》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汉代就开始的今古文之争一直延续了千余年。
东汉以后,古文学派的毛诗盛行,郑玄作笺间参今文家说,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四十卷,“融贯群言,包罗古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被视为关于《诗经》的最重要著作。
应当指出的是,《毛诗正义》保存的《毛传》尤好“以史证诗”,引入过多政教伦理的概念和说辞,为人们理解《诗经》增添额外负担;而《毛传》《郑笺》对一些问题存在的不同看法,孔颖达常常强作调和,反而伤害诗义。
到了宋代,朱熹撰《诗集传》而摒除《诗序》,事实上背离了汉人解诗的学术理路,显得更为扼要求是,但仍有不少基于伦理教化的穿凿和曲解。
孔子曾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诗经》,就是“思无邪”了。
可惜朱熹对“思无邪”的理解有所偏差,他将本来“无邪”的诗篇内容视为“淫邪”,认为作者所以如此写是为了揭露这种“邪”而加以批判,因此动辄便说某某篇章为“刺淫奔之诗”。
其实孔子足够轻松简约,不像朱熹那样拘束沉重,他认为《诗经》的内容及其作者的动机和态度,都是归于诚和正的,“正”规约“诚”不至于泛滥,“诚”使“正”更具备“仁”的内涵,正因如此,才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诗经》中的《兼葭》,前人称它是“《国风》第一篇缥缈文字”(牛运震语),倘恍迷离、意蕴悠长,“所谓伊人”实际不知所谓,而“在水一方”也只是“宛在”而已,面对诗文的这种模糊表达,人们大多难以推阐诗义。
直到“五四”以后,以闻一多为代表的学者才又重新认定它的情歌本质。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阅读答案及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阅读答案及赏析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水中的小洲。
【试题】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012年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3、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阅读练习二:(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诗经 郑风 风雨》阅读练习+答案
译文
• 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 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
• 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终 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
• 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终 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
赏析听觉来写风雨。风
雨急骤之貌从何而来,这对于独处于“小屋静“之下的盼归
《诗经 郑风 风雨》阅读练习及 答案
诗经·郑风·风雨
•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②。 云胡不夷③?
•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④。既见君子,云 胡不瘳⑤?
•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 不喜?
• 【注】①喈喈鸡叫的声音。②君子:丈 夫。③夷:通“怡”,喜悦。④胶胶:鸡叫 声。 ⑤瘦(ch6u):病愈。
• 1、诗歌描绘了风雨大作、天色阴沉、伴随着鸡鸣的 暗淡、悲凉的景象,运用起兴,对“风雨”“鸡鸣” 的描写引出了后面人物的活动;渲染了风雨凄迷、 阴冷沉郁的氛围,从而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女子 等到丈夫后的喜悦之情。
• 2、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 2、特点:重章叠唱。
• 作用:在对风雨的反复描摹中,深化诗歌中暗淡、 凄凉的意境,渲染气氛,强化喜悦的感情,突出主 题。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 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 何表达作用?
• (1)主要运用赋、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 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相思、惆怅之情。
• (2)诗人在三章中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 变化的?
• (2)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 —“夷”“瘳”“喜”来表示思妇一霎那间 感情的变化。
人而言,听到风雨声就可明了。风雨潇潇,加之鸡鸣声声不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 语言运用及答案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语言运用及答案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学习了本文后,班级准备开展以“我看古今考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写对联】围绕《范进中举》一课的内容,语文课代表写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和横批。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下联:________横批:________(2)【谈观点】考试临近之日,网络上兴起了一股“拜神”热,“百度拜神帖”和“考神公共主页”应运而生,学生纷纷留言祈求考试过关。
而中国古代“名人”——屡败屡考的秀才范进被考生们封为“考神”,考神主页上的粉丝已经超过44万人。
对封范进为“考神”这一做法,你是如何看待的?【答案】(1)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世态炎凉(2)这样做可以让大家笑一笑、乐一乐,起到正面的心理暗示作用,间接帮助考生缓解心理压力。
但是如果把范进作为偶像顶礼膜拜,则是不可取的,考试还是要靠真才实学。
【解析】【分析】(1)根据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范进的态度的鲜明对比来拟写,注意对联格式。
(2)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阐述看法。
可以从赞同与不赞同两个方面来回答。
赞同的理由可围绕“能缓解考生压力”来阐述;不赞同可围绕“把范进当偶像不可取”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世态炎凉⑵这样做可以让大家笑一笑、乐一乐,起到正面的心理暗示作用,间接帮助考生缓解心理压力。
但是如果把范进作为偶像顶礼膜拜,则是不可取的,考试还是要靠真才实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对联知识的掌握能力。
考生要结合文章内容,注意上联的机构和内容,进行编写下联,要注意对联的要求。
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理解材料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来阐述,注意发表的观点要正确。
2.学校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德育活动,你班参与其中。
(1)【树民族自信】为树立同学们的民族自信,老师拟写了上联:迎祖国七十华诞。
诗经练习题及答案
诗经练习题及答案1.关于《诗经》的编订,古来有所谓、、之说。
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它们长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在流域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流域。
3.所谓“四家诗”指的是、、、毛,前三家属经学派,而毛亨、毛苌属经学派。
4.“诗三百”是一种习惯说法,取其概数而已。
其实《诗经》凡305篇,包括国风篇,雅篇,颂篇。
5.《诗经》中五篇周民族史诗是《生民》、、、和《大明》。
6.古人评《诗经》,向有“三体三用”之说,所谓“三体”,是的是、、、所谓“三用”,指的是、、。
7.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可以,可以。
迩之事父,远之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8.《诗经》的作品,大多是“饥者歌其食,”,紧贴现实生活,感情自然真挚。
9、《诗》到了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为《诗经》。
10、《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国风,雅分为大雅和,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11、《诗经》按其音乐性质,在文学上一般分为、颂三大类。
12、《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15国风,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分为、和三部分13、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14、《诗经》收集了西周至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15、《诗经》的体制,可分为、、颂。
16、《诗经》中的“雅”,又分为。
和。
17、《诗经》中的鲁颂共篇,都是赞美鲁僖公的作品。
18、《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和娱乐。
19、《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和风诗中最长的一篇是。
20、《七月》全诗以为序,深刻而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21、开创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二、选择题:1、汉代“四家诗”中属于古文经学的是 A齐诗B鲁诗C韩诗D毛诗2、下列诗篇中属于弃妇诗的是A《诗经伯兮》B《诗经君子于役》C《诗经关雎》D 《诗经氓》三、举例论述《诗经》的艺术特色一、填空题1、是对“诗三百”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观、、怨。
《诗经二首》练习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十五国风”或“国风”,它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3、《诗经》题材广泛,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是起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语言朴实优美,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音律和谐悦耳,其中不少篇章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4、后人常把“离骚”和《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5、《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6、《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礼仪》、《春秋》。
7、《六经》是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晚年成型,在弟子的不断传播中被强化,最后在汉代被称为汉代“六艺”,包括《诗经》、《尚书》、《礼仪》、《乐经》、《易经》、《春秋》。
孔子所教授的“六艺”与周朝教授的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比,其文化课内容和外延显然丰富多了,应该算是一种创新。
从此,这“六经”就成为儒家的必读书目。
8、《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二、《氓》的知识点积累(一)、通假字1、匪(fēi)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诗经》导读期末考试满分答案
《诗经》导读?期末考试满分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1“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语出()。
(1.0分)1.0?分我的答案:B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诗经·卫风·硕人》中的诗句?()(1.0分)1.0?分我的答案:B3着名思想家()在其着作《毛诗本义》中提出“据文求义”的诗学方法。
(1.0分)1.0?分我的答案:B4《孔子诗论》出自于先秦书简()。
(1.0分)1.0?分我的答案:C5根据《仪礼·乡饮酒礼》的记载,主人向客人敬酒要跪八次时,客人需要跪()次。
(1.0分)1.0?分我的答案:B6“王事靡盬,不遑启处”中“启处”指的是以下哪一种生活?()(1.0分)1.0?分我的答案:C7晋文公于宴饮典礼上选择赋诗《黍苗》回应秦穆公,以表达他的()态度。
(1.0分)1.0?分我的答案:C8西周贵族男子娶妻时将妻的随嫁女一同吸收纳为妾的婚姻制度被称之为()。
(1.0分)1.0?分我的答案:C9根据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的观点,“鄂不韡韡”中“鄂不”是指()。
(1.0分)1.0?分我的答案:D10以下哪一项不是《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的诗句?()(1.0分)1.0?分我的答案:C11“被之僮僮,夙夜在公”中“公”指的是()。
(1.0分)1.0?分我的答案:A12“厥初生民,时维姜嫄”中提到的姜嫄与周家始祖后稷的关系是()。
(1.0分)1.0?分我的答案:D13以下哪一事件可以看作是两汉经学思想的转折点?()(1.0分)1.0?分我的答案:D14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是()。
(1.0分)1.0?分我的答案:A15根据诗文的描述,《诗经·小雅·湛露》属于以下哪一种类型的诗歌?()(1.0分)1.0?分我的答案:B16未来《诗经》研究工作的要求不包括()。
(1.0分)1.0?分我的答案:C17商周时期周王举行籍田典礼,需要提前()天开始观察天气的变化。
《诗经》两首练习及答案详解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二首练习及答案详解(时间:40分钟 分值:55分)一、基础巩固(20分,1~5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氓之蚩.蚩(chī) 乘彼垝垣.(huán) 载.饥载渴(zài) 小人所腓.(féi) B . 尔卜尔筮.(shì) 靡有朝.矣(zhāo) 其水汤.汤(tāng) 四牡.(mǔ)业业 C . 匪我愆.期(qiān) 于嗟.女兮(jiē) 渐车帷裳.(cháng) 不遑.(huáng)启居 D . 将.子无怒(jiāng) 体无咎.言(jiù) 犹可说.也(yuè) 四牡骙骙..(kuí) 解析:A 项,“垣”应读yuán ;B 项,“汤”应读shāng ;D 项,“将”应读qiāng ,“说”应读tuō。
答案:C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载.笑载言 载:动词词头,无义 B .以我贿.迁 贿:财物 C .女也不爽.爽:直爽、爽快 D .静言.思之 言:助词,无实义解析:C 项,爽:过错。
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每句都包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 .岁亦莫止/我戍未定B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C .匪来贸丝/于嗟鸠兮D .象弭鱼服/小人所腓解析:A 项,莫—暮;C 项,匪—非,于—吁;B 项、D 项无通假字。
答案:C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B.⎩⎪⎨⎪⎧ ①不遑启居,狁之.故②彼路斯何?君子之.车C.⎩⎪⎨⎪⎧ 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②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解析:A 项,①介词,把,②目的连词,来;B 项,①②都是助词“的”;C 项,①动词,到达,②副词,就;D 项,①不定指代词,没有人,②同“暮”。
文言文阅读黄庭坚《小山词序》练习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几道,字叔原,临淄公之暮子也。
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模,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
诸公虽称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遂陆沉于下位。
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
余尝怪而问焉。
曰:“我蹒跚勃窣①,犹获罪于诸公,愤而吐之,是唾人面也。
”乃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
士大夫传之,以为有临淄之风耳,罕能味其言也。
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
”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旨。
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乃共以为然。
虽若此,至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岂减《桃叶》《团扇》哉?余少时,间作乐府,以使酒玩世。
法秀道人独非余以笔墨劝淫,于我法中当下犁舌之狱,特未见叔原之作耶?虽然彼富贵得意室有倩盼慧女而主人好文必当市致千金家求善本曰:“独不得与叔原同时耶!”若乃妙年美士,近知酒色之虞;苦节臞儒②,晚悟裙裾之乐,鼓之舞之,使宴安酰毒而不悔,是则叔原之罪也哉?山谷道人序。
(选自黄庭坚《小山词序》,有删改)注:①勃窣,跛行貌,匍匐而行。
②苦节臞儒:因过度节制而消瘦的书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彼富贵得意/室有倩盼慧女/而主人好文/必当市致千金/家求善本B.虽然彼富贵/得意室/有倩盼慧女/而主人好文/必当市致千金/家求善本C.虽然彼富贵/得意室/有倩盼慧女/而主人好文/必当市致千金家/求善本D.虽然/彼富贵得意/室有倩盼慧女/而主人好文/必当市致千金家/求善本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六艺是指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又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
文言文东方朔《答客难》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客难东方朔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
今则不然。
圣帝德流,天下震慴,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
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
此士所以日夜孽孽,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
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
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选自萧统《文选》,有删节)(注)①掌故:官名。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与不肖何以异哉?不肖:不成材,没出息B.意者尚有遗行邪意:猜测C.水至清则无鱼至:达到D.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绥:安抚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今则不然居则忽忽若有所亡B.相擒以兵是以区区不能废远C.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何功之有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设客难己,实质上不仅主人东方朔之“答”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客”之问同样寄寓作者的想法,主客间的思想冲突艺术地展现了作者矛盾微妙的内心世界。
古诗词鉴赏陆游《书愤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南湘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愤其一①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②。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写作此诗时,陆游73岁,闲居鉴湖边已多年。
②张巡,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的一个“卧”字形象地表现出自己孤居山野,无所作为的状态,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B.诗歌颔联写苏武的“厄穷”,张巡的“忧愤”,这是运用典故来含蓄的表达诗人自己的困境与忧愤。
C.诗歌颈联对仗精工,细腻地描画出“上林苑”“洛阳宫”这些皇家园林宫殿在春雨夜月中美好的景象。
D.诗歌尾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英雄本色。
16.陆游曾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
”(《渭南文集》),试结合全诗,分析诗中积累了陆游怎样的“悲愤”。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6分)(1)《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风”“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始皇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实行愚民政策,相关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C(这里是虚写想象中的沦陷区皇家园林宫殿荒凉颓败的景象。
)16.首联以“白发萧萧”的外貌描写,一个“卧”字的动作描写,表达出诗人因年迈力衰,远离朝廷而生的悲愤;颔联运用典故,以苏武忠心不改,却遭遇长久的困厄,张巡的矢志不渝也只能徒然地死去而感伤自己也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悲愤;颈联虚写沦陷区的皇家园林与宫殿已经如此荒凉与颓败,朝廷却没有收复的行动与打算,让诗人悲愤不已。
《汉书·司马迁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书·司马迁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B.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C.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宜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D.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024届高考语用综合题语境训练:《诗经》(含解析)
语用综合题语境训练--------《诗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共计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的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大部分诗歌的《诗经》,集中反映了周王朝500年间由盛转衰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
梁启超说,《诗经》是我国最古而最优美之文学作品。
《诗经》之美,不仅在词,亦在情。
不仅抑扬顿挫,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富有美感,还有真挚、纯粹而热烈的情感。
所谓经典,大抵都是能让人情到深处,①……《诗经》是古代学子们的必读书目,被孔子奉为经典。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儒家尊崇礼教,孔子将学《诗经》和学礼②,可见他将《诗经》放在了何等重要的位置。
孔子曾以一句话概括了《诗经》的宗旨,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认为《诗经》所表达的思想纯正无邪,所以就以《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来教育弟子。
比如,《蓼莪》讲述报效祖国与为父母尽孝难以双全,当祖国需要时,仍会③地选择为国尽忠,体现了家国情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诗经》收录了诸多情感真挚的诗歌,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王朝对礼的重视,以及华夏民族的人伦美德。
《诗经》中表达的对亲人的思念,对父母的孝心,对朋友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贞,对自由的追求……经过千年流转,依然能对今天的我们起到思想教化的作用。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既是文学的,①。
作为文学经典,《诗经》确立了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情调。
作为文化经典,《诗经》是周朝礼乐的组成部分,表现了周人农事、宴饮、战争、婚恋各个方面的情形,展示着先民对天人、家国、上下、男女关系的理解。
通俗而言,《诗经》所记录的就是我国最早的诗,②。
比如结婚的时候,典礼旁边有人歌唱;宴饮的时候,歌唱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接待。
论述类文本罗建新《诗经图像的演进历程》阅读练习及答案(湖北2023学年高三上8月)
湖北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检测(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诗经》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有人运用与文字“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的图像,绘画名物,描摹诗意,图说诗境,创作了众多《诗经》图像,借以表达对《诗经》的理解与认识。
这些图像与文字著述共同展现出不同时代、地域的人们对《诗经》的接受和认知状况,具有丰富的政治、文学、艺术蕴涵。
《诗经》图像兴起于汉代。
东汉桓帝时,蜀郡太守刘褒曾取意于《大雅·云汉》中的“旱既大甚,蕴隆虫虫”“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诸语,绘制《云汉图》,使观者见而觉热;又取意于《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诸语,画《北风图》,使观者见而觉凉。
可见,那时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图像表现《诗经》意境。
唐朝时的《诗经》图像多以写实笔触求“真”,描绘冠、冕、草、木、鸟、兽、虫、鱼诸种名物的形貌,“以图佐文”,使观者获得对《诗经》所涉“幽远”上古知识的直观认知,《诗经》阐释史上的“图说”“图解”式样亦自此形成。
如开成年间,唐文宗因卫协所画《毛诗》草、木、鸟、兽、虫、鱼及古贤君臣之象“不得其真”,令程修己另行图绘,程修己遂撰成《毛诗草木虫鱼图》二十卷,由是“冠冕之制、生植之姿,远无不详,幽无不显”(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宋元时期,《诗经》图像的类型更为丰富,在汉、唐时以描摹动植物为主的“自然之图”基础上,增加了众多表现礼制文教的“人文之图”,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指鉴贤愚、发明治乱”的政教功能。
这一时期出现了《诗经》图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马和之《毛诗图》卷。
此图作于南宋高宗时,简淡秀逸,构思精巧,别出心裁地展现了画家对《诗经》时代人物事件、风俗物产、典章制度等的认知、理解与想象,故脍炙艺林,为后人激赏。
明清时期,《诗经》图像蓬勃发展。
模仿马和之《毛诗图》的作品大量出现,如文徵明《豳风图》、仇英《鄘风图》、董其昌《衡门图》,以及丁云鹏、郎世宁、唐岱、管希宁,张坦、周鲲的《豳风图》等。
古代诗歌赏析《诗经魏风十亩之间》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③兮。
注:①选自《诗经·魏风》②泄泄,和乐的样子。
③逝:回。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采桑养蚕的工作多由女子承担。
她们在采桑之中,收工之时,都要唱着歌儿,这首诗就是她们在收工前所唱的一首歌。
B.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清新的劳动图景,抒写了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C.这首诗不仅写了桑园之大,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归来时的悠闲快乐的情景,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
D.这首诗内容简短朴素,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民歌风味,但又言浅意深,触及了普通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一面,自然的生活气息浓厚。
16.本诗无一“乐”字,却处处透露了“桑者”的欢乐,结合文本分析诗歌是如何艺术地表现“桑者”之乐的。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C(没有描写具体的劳动。
)16.参考答案:①运用叠词表现快乐。
“闲闲”“泄泄”写出了采桑女由“十亩之间”到“十亩之外”都是悠闲自得、和乐的样子。
②运用语气词“兮”字,使全诗舒缓而轻松。
诗的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
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
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
评分细则:6分。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参考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无边落木萧萧下百年多病独登台(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评分细则:6分。
八年级下册《子衿》《式微》阅读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下册《子衿》《式微》阅读练习及答案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2.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子衿》1.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式微》1.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2.诗歌采用设问的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发人深思,达到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的效果。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从内容上看,描写的是苦于劳役的劳动人民的怨声。
劳作一直到天黑而不得回家,在野露里、泥水中受罪。
显然,“胡不归”是设问,整诗是满腔不平的自问自答式的发泄。
相当于“要不是这些当官的,咱咋能这么晚了还回不了家”。
由此看来,诗歌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充满了同情。
2.试题分析:考查设问这种修辞的作用。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能够通过通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并引起听者的深思。
本诗中的设问,作用之一,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诗经》风篇
《诗经》风篇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
《诗经》风篇
《诗经》风篇
男女恋情
这类诗代表句很多,我们都知道的就 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孔子说“食,色,性也”,说明在春 秋战国时期,早已从人性的角度认识到满 足人的基本欲望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生活中的各种苦乐情感如苯莒十亩之间所表现的和平宁静的日常生活之乐北门权舆对生活贫困的怨叹泉水竹竿女子思归而不得的忧伤燕燕渭阳对亲人离别的感怀都是日常生活情感的抒发
诗经
《风》
《诗经》风篇
目录
01 介绍《风》诗的名义来源 02 对《风》诗的内容进行概括讲解
《诗经》风篇
第一部分《风》诗的名义来源
风教说
息。维此奄息,百 齐子由归。既曰归
夫之。临其穴,惴 止,曷又怀止?
惴其栗。特彼苍者 齐子:文姜
天,歼我良人!
雄狐:齐襄公
从:殉葬
子车:复性
奄息:人名
如《邶风·新 台》:新台有泚, 河水瀰瀰。燕婉之 求,蘧篨不鲜。 蘧篨:癞蛤蟆
《诗经》风篇
《风》诗总结
1、着重点应该在《风》诗的世俗性:《风》诗中有大量涉及男女情感的诗篇,是世俗 性特征表现最为明显的部分。这一特征表现为:关注生活,多以一种比较感性的方式来表 现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感受,以世俗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情趣与价值标准来赞美或宣泄不满。
最早来源于《诗大 序》:风以动之,教以 化之。
“风”意为训讽,解释
为教化、讽喻、或讽谏。
风土说
《诗经》之《国风·召南·江有汜》赏析
《诗经》之《国风·召南·江有汜》赏析展开全文【原文】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注释】江:长江。
汜(似sì):由主流分出而复汇合的河水。
归:妇人谓嫁曰归。
以:相从,相好。
渚(zhǔ):小沙洲。
与:同“以”。
处:忧。
沱:支流。
或以为与“汜”同。
过:经过。
至也。
一说度。
其:将。
啸:号。
啸也歌:边哭边唱。
闻一多《诗经通义》“啸歌者,即号哭。
谓哭而有言,其言又有节调也。
”【参考译文之一】江有倒流水,那人又娶妻,不与我相随!现在不要我,以后必后悔。
江有小沙洲,那人又娶妻,不与我相随!现在不要我,以后还要归。
江有小支流,那人又娶妻,不过我的门!此时不见我,日后必悲歌。
【参考译文之二】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随。
没有我相伴相陪你,终有一天你会懊悔。
江水静流啊积沙岛,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交。
在没有我的日子里,祝你平安岁月静好。
江水改道啊又成河,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来看望我。
虽然我们不再相逢,愿你好日子歌里过。
【参考译文之三】大江自有分流水。
这个人儿回故里,不肯带我一同去。
不肯带我一同去,将来懊悔来不及!大江自有洲边水,这个人儿回故里,不再相聚便离去。
不再相聚便离去,将来忧伤定不已!大江自有分叉水,这个人儿回故里,不见一面就离去。
不见一面就离去,将来号哭有何益!【参考译文之四】大江滔滔有倒流,姑娘就要出嫁了。
姑娘从此不要我,从此不再需要我,她将悔恨在后头。
大江之中有沙洲,姑娘就要出嫁了。
姑娘从此不理我,从此不再理睬我,她将忧愁在后头。
大江也会有支流,姑娘就要出嫁了。
姑娘从此不再来,从此不再来看我,她将长歌当号哭。
【仙泉新译】江流溃堤又迂回,你高高兴兴出嫁了,却再也不要我相随!你没有我相陪呀,你今后必定要后悔。
江心有那小沙洲,你成为了幸福的新娘,却把我留在家乡!你不带我走啊,将来你必有忧愁。
【古诗文阅读】《资治通鉴》序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资治通鉴》序?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5题。
(19分)《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
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7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风随草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由此可见,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是借鉴了《诗经》中的“风”。
D.《诗经》中的“风”,在秦朝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超过了法律。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7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如果亲友不认同这件事,人们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7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即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古代好的风俗习惯,也可以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答案】
73. A
74. B
75. B
【解析】
7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风随草动”错。
C项,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是借鉴了《诗经》中的“风”在文中没有依据。
D想,“在秦朝时期”错,“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超过了法律”无依据。
故选A。
7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符合所有人”错,应是“大部分人”。
故选B。
7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人。
故选B。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
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