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阅读 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阅读-课件
(3)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 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描写手法: 景物描写的角度: 1.修辞手法:比、拟、夸 2.感官: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3.景物色彩角度: 浓艳、淡雅、斑斓、鲜明 4.时空角度:远近高低、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点面结合 5.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6.虚实: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化虚为实 7.渲染、白描(粗笔勾勒) 8.衬托(侧面描写、以动衬静、以乐衬哀)
5.《苦笋》
译文
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发现并列在
苦笋
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
陆游 〔宋代〕
的玉笋。
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 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苦笋
15.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 同?
(1)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不同点:①“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比如“和购的 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②“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 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 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手法+分析内容
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有的明确了表达技巧,有的没有明确表达技巧,但都需
结合作品分析、比较。解答表达技巧比较鉴赏题一般分以下三个步骤:
比较表达技巧: 分清类型,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进行比较时需要注意: (1)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
描写手法: 景物描写的角度: 1.修辞手法:比、拟、夸 2.感官: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3.景物色彩角度: 浓艳、淡雅、斑斓、鲜明 4.时空角度:远近高低、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点面结合 5.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6.虚实: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化虚为实 7.渲染、白描(粗笔勾勒) 8.衬托(侧面描写、以动衬静、以乐衬哀)
5.《苦笋》
译文
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发现并列在
苦笋
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
陆游 〔宋代〕
的玉笋。
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 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苦笋
15.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 同?
(1)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不同点:①“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比如“和购的 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②“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 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 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手法+分析内容
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有的明确了表达技巧,有的没有明确表达技巧,但都需
结合作品分析、比较。解答表达技巧比较鉴赏题一般分以下三个步骤:
比较表达技巧: 分清类型,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进行比较时需要注意: (1)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ppt课件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 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 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5
解题要领:
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 (大雁南飞——思乡、盼归) 2、仔细捕捉关键词语 (送、望,流尽年光) 3、善于联想类比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6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
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
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壮志未酬
渴望建功立业、 抗金报国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鬓虽残,
(2)相同点:都描绘幽美入画的山水自然,赞美自由自在的 田园生活,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 不同点:王维诗的结尾直接写出归隐的意愿,而这首散曲则含 而不露,只用“归去休”三字作了点暗示。
15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11
解题要领: 1、立足诗歌本身,理解诗歌具体 的内容。 2、理解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并 注意区分。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 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12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
问来使(陶渊明)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2)答案有两种。 ①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 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 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 ②喜欢黄诗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 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 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
5
解题要领:
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 (大雁南飞——思乡、盼归) 2、仔细捕捉关键词语 (送、望,流尽年光) 3、善于联想类比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6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
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
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壮志未酬
渴望建功立业、 抗金报国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鬓虽残,
(2)相同点:都描绘幽美入画的山水自然,赞美自由自在的 田园生活,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 不同点:王维诗的结尾直接写出归隐的意愿,而这首散曲则含 而不露,只用“归去休”三字作了点暗示。
15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11
解题要领: 1、立足诗歌本身,理解诗歌具体 的内容。 2、理解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并 注意区分。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 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12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
问来使(陶渊明)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2)答案有两种。 ①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 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 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 ②喜欢黄诗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 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 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比较阅读优质课件
《白雪 歌送武 判官归 京》
本诗描写塞
①闻说轮台路,
外景物的角 度有何不同? 提示(分析 写景手法的 不同之处。
“ 将 赴 ” , 连年见雪飞。 将 去 还 没 去 , ②春风不曾到, “ 留 别 ” , 汉使亦应稀。 与 友 人 告 别 。 ③白草通疏勒,
写景手法包
青山过武威。
括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白描 虚实 结合、动静 结合、视听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借景抒情
诗人借可见之景, 如 风 烟 、 太阳来遣 愁,表达了对友人 离去的不舍和担忧 之情。
直抒胸臆
表现出诗人志向高 远,乐观豁达的特 点。
参考答案
答: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排遣离愁。“海内”两 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 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 豁达的特点。 ②本诗通过借景抒情的方法来排遣离愁。颈联的“浦楼”两句实写饯别 时凄清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照水边酒楼,一路风烟;尾联的“去去” 两句虚写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日边,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方法总结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 第二步: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 第三步:阅读诗歌,读懂大意。 第四步: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效果。
五 、 当 堂 训 练 【2022年全国乙卷】
白下驿①饯唐少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 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 (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 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本诗描写塞
①闻说轮台路,
外景物的角 度有何不同? 提示(分析 写景手法的 不同之处。
“ 将 赴 ” , 连年见雪飞。 将 去 还 没 去 , ②春风不曾到, “ 留 别 ” , 汉使亦应稀。 与 友 人 告 别 。 ③白草通疏勒,
写景手法包
青山过武威。
括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白描 虚实 结合、动静 结合、视听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借景抒情
诗人借可见之景, 如 风 烟 、 太阳来遣 愁,表达了对友人 离去的不舍和担忧 之情。
直抒胸臆
表现出诗人志向高 远,乐观豁达的特 点。
参考答案
答: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排遣离愁。“海内”两 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 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 豁达的特点。 ②本诗通过借景抒情的方法来排遣离愁。颈联的“浦楼”两句实写饯别 时凄清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照水边酒楼,一路风烟;尾联的“去去” 两句虚写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日边,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方法总结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 第二步: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 第三步:阅读诗歌,读懂大意。 第四步: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效果。
五 、 当 堂 训 练 【2022年全国乙卷】
白下驿①饯唐少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 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 (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 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课件
前诗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 ××的情感;后诗则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 ××,抒发了××的情感。
2.比较手法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课堂小结
借助支架明诗意 审准题目辨异同 句式一致规范答 比较之中见真章
作业布置
进行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
学习目标
我能掌握比较鉴赏题的解题思路
A
我能通过不同角度理解诗歌
A
我能明白命题者的意图,精准审题
A
我能规范答题,体现比较思维
A
等级
B
C
B
C
B
C
B
C
翻译:你不必为取哪条道而犹豫,因为太阳就是你的“路标”,有 日在天,而长安即在日下。(反用典故)
2.比较手法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 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送别杜少府时,诗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诗 人和杜少府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 诗人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 ②送别唐少府时,诗人说“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 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 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诗人借此排遣心中离愁的苦闷。
4—3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 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 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 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 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 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 美品位。
2.比较手法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课堂小结
借助支架明诗意 审准题目辨异同 句式一致规范答 比较之中见真章
作业布置
进行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
学习目标
我能掌握比较鉴赏题的解题思路
A
我能通过不同角度理解诗歌
A
我能明白命题者的意图,精准审题
A
我能规范答题,体现比较思维
A
等级
B
C
B
C
B
C
B
C
翻译:你不必为取哪条道而犹豫,因为太阳就是你的“路标”,有 日在天,而长安即在日下。(反用典故)
2.比较手法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 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送别杜少府时,诗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诗 人和杜少府虽然各自天涯,距离甚远,但如同邻居一样相近,友谊长存。 诗人借此来排遣与杜少府离别的愁绪。 ②送别唐少府时,诗人说“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化用典故,将 对唐少府的不舍化为劝勉,劝勉唐少府要以太阳边的长安为目标,为 了心中的理想抱负而奋斗。诗人借此排遣心中离愁的苦闷。
4—3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 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 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 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 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 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 美品位。
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课件ppt(共55张PPT)
有瞩
韩偓 晚凉闲步向江亭,默默看书旋旋行。 风转滞帆狂得势,潮来渚水寂无声。 谁将覆辙询长策,愿把棼丝属老成。 安石本怀经济意,何妨一起为苍生。 注: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 本诗后四句与《永遇乐(千古江山)》末尾三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 能饭否?)皆以前人自况自勉,思想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5分)
两者都表现出壮志难酬之悲,但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 臂力尚强,还识得敌人的阵型,重在表达报国之心犹存,壮心 不已的豪情;而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 功业未成的悲慨。
诗歌 题材
曹诗 即事 辛词 感怀
事件
学六韬 披金甲 不卖刀 醉里看剑 梦回连营……
情语
尚嫌 羞见 可怜
↓同 ↓
伤己——壮志难酬
高 考语文 复习 诗 歌鉴赏 课件pp t(共55 张PPT)
高 考语文 复习 诗 歌鉴赏 课件pp t(共55 张PPT)
诗歌
王诗
郦诗 杜诗
题材内容 事件
景语
情语
写景 抒怀
游 巴峡
晴江浣二女流明朝莹日鸣莺鸡为故市声于舟中忆帝京 解离情
猿鸣
泪沾裳
玉露 枫林 山峡气萧森
伤
↓同↓
游巴峡
↓ 异↓
王: 色调明丽 平静祥和 淡淡的思乡之情 得以缓解,不悲苦
有瞩
韩偓 晚凉闲步向江亭,默默看书旋旋行。 风转滞帆狂得势,潮来渚水寂无声。 谁将覆辙询长策,愿把棼丝属老成。 安石本怀经济意,何妨一起为苍生。 注: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 本诗后四句与《永遇乐(千古江山)》末尾三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 能饭否?)皆以前人自况自勉,思想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5分)
有瞩
韩偓 晚凉闲步向江亭,默默看书旋旋行。 风转滞帆狂得势,潮来渚水寂无声。 谁将覆辙询长策,愿把棼丝属老成。 安石本怀经济意,何妨一起为苍生。 注: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 本诗后四句与《永遇乐(千古江山)》末尾三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 能饭否?)皆以前人自况自勉,思想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5分)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高实用性课件)
7.岑参: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用 词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8.杜牧:畅达明丽,气概豪放,忧国忧民,想象丰富。 9.陆游:雄浑豪健,境界开阔;平易晓畅,章法整饬;充 满爱国主义情怀。 10.辛弃疾:抗金复国的主旋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善 用典故,借古讽今。
效果验收+提升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言旧年未尽,湖上却 已春意盎然,蕴含了诗人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诗人以陆天随自比, 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②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 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③凄凉无奈之感。 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的现状,隐 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 上度过新年,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走近作者——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 孤贫,屡试不第, 终生未任,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 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作品素以空灵含 蓄著称,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 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 恋情、写景、泛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流落江湖, 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 发了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 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高考重难点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
高考最前沿
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 (共30张)PPT课件
比较语言
11
比较角度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题: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衬托这种 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比较技巧
12
比较角度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醉落魄 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酒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无人人说说。此生飘荡何 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中 也有,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比较技巧、内容情感
14
鉴赏小结1
古诗词比较阅读的方法小结
审读题干,明确考点: 从形象、语言、表现技巧、
内容情感等角度出发,进行比 较。
15
课前练习
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中也 有,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16
问题分析
7
问题分析
阅卷分析一
不知道考题的比较角度!
8
考点回顾
命题考点
◎1、比较形象 ◎2、比较语言 ◎3、比较表达技巧 ◎4、比较内容情感
9
比较角度
宿石邑山中 韩翃
山中 王维
浮云不共此山齐, 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 秋河隔在数峰西。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11
比较角度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题: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衬托这种 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比较技巧
12
比较角度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醉落魄 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酒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无人人说说。此生飘荡何 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中 也有,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比较技巧、内容情感
14
鉴赏小结1
古诗词比较阅读的方法小结
审读题干,明确考点: 从形象、语言、表现技巧、
内容情感等角度出发,进行比 较。
15
课前练习
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中也 有,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16
问题分析
7
问题分析
阅卷分析一
不知道考题的比较角度!
8
考点回顾
命题考点
◎1、比较形象 ◎2、比较语言 ◎3、比较表达技巧 ◎4、比较内容情感
9
比较角度
宿石邑山中 韩翃
山中 王维
浮云不共此山齐, 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 秋河隔在数峰西。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第三单元 第8课 三首诗歌对比阅读 课件 高中语文 部编版 必修上册
活动探究
1.本课三首诗中都有写景,请分别概括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
②杜诗的首联和颔联是写景的句子。首联出现六个意象,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 下的生动图画,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 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图。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 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③白诗有五处景物描写。篇首的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头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 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折地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 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 境,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另外,如“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 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 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课堂导入
师:李白与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的“诗仙”,一个是现实主义 的“诗圣”。一个喜欢调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构建一个奇 伟瑰丽的世界;一个擅长把现实中的风物纳入诗中,让一个个意象 成为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载体。二人的风格自是有着极大的不同, 差别也非常明显。
与杜甫一样,白居易也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的诗更加通俗易懂, 因为据说他每首诗都务必要让老妇人能够读懂。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同步精品探究课件必修上册
第8课 三首诗歌对比阅读
• 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
主要内容 CONTENTS
01
导学目标
02
课堂导入
03
活动探究
04
课堂小结
05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比较鉴赏+课件(共21张PPT)
【参考答案】 相同: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令人回味的深远意境(2 分)。 不同:①秦诗尾句紧承上句“疑无地”,通过“人家笑语声”突然展现出 一片新境界,构思新奇,妙趣横生(2分)。②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 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 也使诗境更加耐人寻味(2分)。
(考点:形象、情感)
9.2016全国III卷《内宴奉诏作》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 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考点:思想情感)
诗歌比较阅读题规律
命题特点
对应的考点
1.主观题、客观题 2.单首诗、组诗(同一诗
人同题诗,不同诗人同主 题诗) 3.与课内诗比较,与自身 其他联比较
三、例题精讲
千秋岁· 陵寿史帅致道,时有版筑役
辛弃疾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 汤生气
象,珠玉霏谈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
莫惜 尊倒,凤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帏
幄去,整顿乾坤了。 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词中“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与“了却君王天
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 《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①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 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 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②不同点: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 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 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考点:形象、情感)
9.2016全国III卷《内宴奉诏作》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 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考点:思想情感)
诗歌比较阅读题规律
命题特点
对应的考点
1.主观题、客观题 2.单首诗、组诗(同一诗
人同题诗,不同诗人同主 题诗) 3.与课内诗比较,与自身 其他联比较
三、例题精讲
千秋岁· 陵寿史帅致道,时有版筑役
辛弃疾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 汤生气
象,珠玉霏谈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
莫惜 尊倒,凤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帏
幄去,整顿乾坤了。 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词中“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与“了却君王天
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 《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①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 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 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②不同点: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 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 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古诗词比较阅读 ppt (46张PPT)
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思考角度】
《晓行巴峡》
《水经注》 《秋兴八首》
运 用 意 象
“晴江”“女浣(浣女)”“朝 日”“鸡鸣”“水国”“山 桥”“万井”等。
(2014年2卷)《含山店梦觉作》《宿渔家 》简答题:两首诗都写 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设题角度
1、比较情感 2、比较表达技巧 3、比较内容(形象) 4、比较语言
应对方法?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1、整体把握,理解古诗大意。四看:看题目、作者、小 注、诗句。思考:什么题材?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常见的语言风格:
平易自然、通俗浅显、质朴明快、含蓄委婉、清新 明丽、婉约细腻、沉郁顿挫、豪迈雄奇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比较语言
炼字型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解题要领:
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 (大雁南飞——思乡、盼归) 2、仔细捕捉关键词语 (送、望,流尽年光) 3、善于联想类比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
【思考角度】
第一首
第二首
叙 直接叙述了自己为国事担忧,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
事 白发渐增,多次打探战况的现 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
【思考角度】
《晓行巴峡》
《水经注》 《秋兴八首》
运 用 意 象
“晴江”“女浣(浣女)”“朝 日”“鸡鸣”“水国”“山 桥”“万井”等。
(2014年2卷)《含山店梦觉作》《宿渔家 》简答题:两首诗都写 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设题角度
1、比较情感 2、比较表达技巧 3、比较内容(形象) 4、比较语言
应对方法?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1、整体把握,理解古诗大意。四看:看题目、作者、小 注、诗句。思考:什么题材?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常见的语言风格:
平易自然、通俗浅显、质朴明快、含蓄委婉、清新 明丽、婉约细腻、沉郁顿挫、豪迈雄奇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比较语言
炼字型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解题要领:
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 (大雁南飞——思乡、盼归) 2、仔细捕捉关键词语 (送、望,流尽年光) 3、善于联想类比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
【思考角度】
第一首
第二首
叙 直接叙述了自己为国事担忧,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
事 白发渐增,多次打探战况的现 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
诗歌比较阅读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1、比较体现手法 求“同”关键词 拟人 2、比较情感 存“异”关键词-- 回眸 背 低 藏
答案:都采用拟人旳体现手法。 环节一
前一首旳“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具 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环沉节。二
后一首旳“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 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旳怜爱 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环节三
环节二:归纳意象,品味意境。 体现了诗人孤寂怅惘旳心绪。
环节三:体味情感
措施: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任务一:。
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毕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 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小 结 诗歌鉴赏比较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
比较思想情感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比较体现技巧
分清类别,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课堂检测:
[越调]天净沙·秋思 [越调]天净沙·秋
马致远(元)
白朴(元)
枯藤老树昏鸦,
孤村落日残霞,
小桥流水人家。
轻烟老树寒鸦。
古道西风瘦马 。
一点飞鸿影下。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旳友人。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相比较,两处所体现旳思思想想感感情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比较 情感 异同
①“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沁园春长沙》《红烛》比较阅读课件2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般在诵读时,应在领字后稍作停顿,由此形成顿挫与流利相结合的乐感。 常见的领字: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周邦彦《六丑》:“怅客里光阴虚掷。” 其它领字:”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
误。”等。
看万山红遍
“万”字摹出了群山叠 嶂之态,“遍”字绘出 了红色的彻底。
《沁园春·长沙》《红烛》比较阅读
一 诵读诗歌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 /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鹰击/长 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 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 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四 比较阅读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诗眼是是竞”字,它不仅写出了秋貌,更 显出了秋神。秋是生机勃勃的,有着强 健有力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状态。
三 赏读诗歌
6.如果只有“鱼翔浅底”这一个意象可以显示出这是 一个昂扬向上的秋天吗?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 意的艺术境界叫做意境。
7.从《沁园春·长沙》 的意象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主旨 情感?
三 赏读诗歌
误。”等。
看万山红遍
“万”字摹出了群山叠 嶂之态,“遍”字绘出 了红色的彻底。
《沁园春·长沙》《红烛》比较阅读
一 诵读诗歌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 /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鹰击/长 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 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 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四 比较阅读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诗眼是是竞”字,它不仅写出了秋貌,更 显出了秋神。秋是生机勃勃的,有着强 健有力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状态。
三 赏读诗歌
6.如果只有“鱼翔浅底”这一个意象可以显示出这是 一个昂扬向上的秋天吗?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 意的艺术境界叫做意境。
7.从《沁园春·长沙》 的意象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主旨 情感?
三 赏读诗歌
《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比较阅读 课件21张
惠特曼
学习任务一 理清诗歌结构,概括层意
《自己之歌(节选)》 第一部分 (第1节):“我”歌颂万物之美。 第二部分 (第2节):“我”与万物高度融合。 第三部分 (第3节):“我”不受阻挡,与万物融合。
学习任务二 诗歌体式和诗人独特的情感抒发之间的关系
一、抓住意象,把握情感:再读诗歌,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3.诗行:诗行中,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情绪的丰富和变化的层次。 (1)长句分行表达(让成句不断分割,形成间隔的跨行)、短句穿插使用。
长句分行,拉长诗意.如“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已在寒冷的梦里沉默”。 短句与整齐、反复的诗行表达高昂的情感。如最后两节。 长句的跨行,诗句的隔断,倒装,使得诗歌中情绪变得迟疑悠长。如第13节。 (2)用感叹、疑问、反问等不同语气的句子表达不同情感。 (3)较短诗行中,以主观性、修饰性的短语来表达一种激昂有力的情感态度。3.4节 (4)句中加入大量逻辑连词,语言的节奏也随之变得缓慢低沉。如第7节。
(1)“ang”“ai”是表达高昂雄壮的韵, 第3节以此来表达对自由的追寻,第10.11表达对拜伦的赞颂, 第14.15表达决心。
(2)“an”“u”是属于舒缓雅亮的, 第1.2.5.7用来表达不舍、不安等舒缓而正的情感。
学习任务二 诗歌体式和诗人独特的情感抒发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诗歌体式与情感抒发之间的关系
学习任务三 课堂小结
学习外国诗歌时,可以从音节、节奏、韵调、分行、分节、字 词的组合排列等方面,具体的把握体式的特征,关注句式长短变化, 跨行、反复等体式的特异之处,来感受诗人情感抒发的独特之处。
还可以借助外国诗歌语言原版或不同的译制版本进行比较,多 角度体会诗歌的体式特点和情感内涵,尽量精确地感受其魅力。
赏诗人通过诗歌体式抒发情感的技巧。 提示:(1)诗节:对比各诗节的诗行数、诗行长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注意抓住苏诗中 “只恐”“故烧”,白 诗中“惆怅”“惜”等 体现情感的字词加以理 解。)
例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唐)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唐)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答案】(1)去年元夜时的 情景:花市、明月、柳下、佳 人、情景交融;
(2)今年元夜时的情景:花 市、明月、柳下、缺了佳人, 物是人非。惆怅悲伤,抚今思 昔,触景伤怀而“泪湿春衫袖” 了。
2、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
题型三:情感类 答案构成: ①描图景;
②点特点
③析感情
例1: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 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 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 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 “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 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 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 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 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 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 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有”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趁 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 命。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 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 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 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写出了作者 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 杂心态。借写夜晚秉烛赏花,表现诗人对牡丹花的一片衷肠,更有
例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搔头: 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思考】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思考】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华清宫》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杜牧诗有某些类似之处,以小显大, 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 于人民的苦难,但所创造的意境,却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一个“飞”字具有 动态的美感,绘出了离宫禁城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一个“暗” 字,从色彩的角度写出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势,由视觉感受勾出触觉感受,令 人极易从诗歌画面中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我独坐书床,挑灯夜读,在这安静的夜里连打更声都没有听到。 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 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湾流水悄然成冰。
这首诗,描写诗人雪夜读书的情景。题目用“夜深”而不用“夜读”, 可知其侧重点不在于写读书,而在于写读至夜深时分周围环境给予自己的 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又从侧面表现了专心夜读的意趣。 一二两句,首先从室内氛围写起,然后点出读书人。“虚堂”、“人静”、 “不闻更”,都是“独坐书床对夜灯”的读书人的感觉。按正常的顺序, 应是“独坐书床对夜灯,虚堂人静不闻更”。现在倒过来,先写感觉,后 写感觉的主体,正是为了突出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诗人独坐书床,灯下 苦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竟连更声也没有听到。短短两句,紧扣题目, 把深夜室内的景象给写尽了。三四两句,诗人转换空间,由室内而“门 外”,另辟新境。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 残月挂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溪流水悄然成冰。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 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暗示时间的推移,夜读已久。“不知”二字,如实地 写出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的瞬间感受,也透露了诗人夜读后安恬自得 的心情。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 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 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 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 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 静景。
【小试牛刀】
1.下面两首著名的咏物诗蕴含的人生境界有何不同?请 你从中国历史上选出两个著名人物,分别代表这两种境界, 并说明理由。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思考】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 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元丰三年(苏轼被贬 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白天的海 棠“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 “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 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月转廊”, 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作者创 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 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 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 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 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答案】
(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 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2)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 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 涩,纯真,情感真挚。
题型二:意境类 答案构成: ①找意象; ②点特点 ③ 析感情
例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 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 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 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 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 的优美意境。)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 妙的意境。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 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 怡。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 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 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这 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 吧。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 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 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 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 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 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 出来。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全篇语 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 质朴的爱情的画面。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正面涉笔他们相会前的心驰神往,见面后的欢声笑 语以及分手后时的意乱情迷,而仅用一句“人约黄昏后”提示,深得艺术三昧。 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 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不见去 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徒忆前 盟,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因何“不见”,一字不及,或话有难 言之隐,或许故意留下悬念。全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游城南》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 风”),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高考古诗词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的好方法,也是进行阅读考测的有效形式。 高考古诗词阅读考测中,比较阅读题占有 相当的比例。 【考点展示】 1、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 2、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 3、关于表现手法的比较 4、关于字词的比较
1、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 题型一:意象类 答案构成:概括意象特点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生查子 .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
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
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思考】试分析词中所写的两个画面 有哪些异同?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自唐代起, 就有元夜张灯、观灯的习俗,至宋而其风益盛。但描写灯市不过是为了展示欢 会的时空背景。“月上柳梢头”再现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黄昏后”,交待主 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 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约会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 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人约”,点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灯市,而是早有密 约。这表明他们即便尚未私订终身,至少也彼此倾心。
夜深 (宋)周 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思考】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 坐禅。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 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 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 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 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 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 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 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 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 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 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 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 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例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唐)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唐)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答案】(1)去年元夜时的 情景:花市、明月、柳下、佳 人、情景交融;
(2)今年元夜时的情景:花 市、明月、柳下、缺了佳人, 物是人非。惆怅悲伤,抚今思 昔,触景伤怀而“泪湿春衫袖” 了。
2、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
题型三:情感类 答案构成: ①描图景;
②点特点
③析感情
例1: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 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 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 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 “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 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 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 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 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 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 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有”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趁 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 命。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 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 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 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写出了作者 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 杂心态。借写夜晚秉烛赏花,表现诗人对牡丹花的一片衷肠,更有
例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搔头: 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思考】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思考】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华清宫》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杜牧诗有某些类似之处,以小显大, 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 于人民的苦难,但所创造的意境,却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一个“飞”字具有 动态的美感,绘出了离宫禁城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一个“暗” 字,从色彩的角度写出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势,由视觉感受勾出触觉感受,令 人极易从诗歌画面中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我独坐书床,挑灯夜读,在这安静的夜里连打更声都没有听到。 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 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湾流水悄然成冰。
这首诗,描写诗人雪夜读书的情景。题目用“夜深”而不用“夜读”, 可知其侧重点不在于写读书,而在于写读至夜深时分周围环境给予自己的 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又从侧面表现了专心夜读的意趣。 一二两句,首先从室内氛围写起,然后点出读书人。“虚堂”、“人静”、 “不闻更”,都是“独坐书床对夜灯”的读书人的感觉。按正常的顺序, 应是“独坐书床对夜灯,虚堂人静不闻更”。现在倒过来,先写感觉,后 写感觉的主体,正是为了突出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诗人独坐书床,灯下 苦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竟连更声也没有听到。短短两句,紧扣题目, 把深夜室内的景象给写尽了。三四两句,诗人转换空间,由室内而“门 外”,另辟新境。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 残月挂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溪流水悄然成冰。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 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暗示时间的推移,夜读已久。“不知”二字,如实地 写出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的瞬间感受,也透露了诗人夜读后安恬自得 的心情。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 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 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 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 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 静景。
【小试牛刀】
1.下面两首著名的咏物诗蕴含的人生境界有何不同?请 你从中国历史上选出两个著名人物,分别代表这两种境界, 并说明理由。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思考】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 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元丰三年(苏轼被贬 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白天的海 棠“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 “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 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月转廊”, 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作者创 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 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 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 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 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答案】
(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 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2)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 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 涩,纯真,情感真挚。
题型二:意境类 答案构成: ①找意象; ②点特点 ③ 析感情
例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 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 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 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 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 的优美意境。)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 妙的意境。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 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 怡。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 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 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这 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 吧。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 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 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 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 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 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 出来。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全篇语 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 质朴的爱情的画面。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正面涉笔他们相会前的心驰神往,见面后的欢声笑 语以及分手后时的意乱情迷,而仅用一句“人约黄昏后”提示,深得艺术三昧。 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 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不见去 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徒忆前 盟,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因何“不见”,一字不及,或话有难 言之隐,或许故意留下悬念。全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游城南》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 风”),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高考古诗词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的好方法,也是进行阅读考测的有效形式。 高考古诗词阅读考测中,比较阅读题占有 相当的比例。 【考点展示】 1、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 2、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 3、关于表现手法的比较 4、关于字词的比较
1、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 题型一:意象类 答案构成:概括意象特点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生查子 .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
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
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思考】试分析词中所写的两个画面 有哪些异同?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自唐代起, 就有元夜张灯、观灯的习俗,至宋而其风益盛。但描写灯市不过是为了展示欢 会的时空背景。“月上柳梢头”再现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黄昏后”,交待主 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 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约会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 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人约”,点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灯市,而是早有密 约。这表明他们即便尚未私订终身,至少也彼此倾心。
夜深 (宋)周 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思考】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 坐禅。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 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 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 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 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 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 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 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 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 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 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 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 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