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保持着令人瞩目的长期的稳定和快速的增长。

整个改革进程同时混合了转轨经济、新古典式经济增长的诸多元素。

本文认为中国这30年经济增长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经济增长必然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至2012年518942亿元,年均增速高达9.8%,是世界增速的3.5倍;同时经济总量从1978年居世界第十,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的份额也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国奇迹”。

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增长动力究竟是什么?中国经济未来是否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这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一直都是学界讨论的焦点。

尤其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更成为学界关心的热点。

然而,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大量投资、土地、能源、原材料和劳动投入推动的,而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经济衰退,经济全面恢复尚待时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

而且,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放缓以及人口老龄化和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中国经济面临着从要素驱动向生产率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一、过去经济增长的源泉1.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自索洛的开创性贡献以来,全要素生产率( TFP) 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核算框架之中,成为判断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

2012年以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2012年以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2012年以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最近一段时间,国内企业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非常关注: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外各种负面消息很多,尤其是欧洲;另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一些行业和企业觉得经营非常困难。

今后若干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将如何,会遇到什么样的矛盾和问题,我想就此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国际经济环境:中期不看好(一)美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最前沿的国家,美国的经济发展状态与科技革命的长周期相关。

如果科技发展出现革命性变化,美国经济会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繁荣期,如电力的应用和计算机的发明催生出全新的产业,否则只能保持比较低水平的增长。

目前,世界科技创新还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的迹象,所以,美国经济保持低增长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美国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原因是金融创新泡沫破灭造成大量财富损失,很多美国的公司和个人购买了金融衍生产品,最后造成了坏账。

这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信用危机,由于对公司和个人的信用不能准确评估,银行不敢贷款;二是需求萎缩,公司投资和消费者开支都会减少。

但是,这些问题对美国来说只是短期问题:信用危机可以重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财富损失也是一次性的。

特别是由于美国特殊的国际地位,国际资本不断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回流到美国,而且美元是国际性货币,美国拥有铸币权。

虽然美国债务比重也相当高,但不会出现债务危机。

美国经济中期真正的问题是:金融创新做过了头,导致了泡沫和危机,那么,今后美国靠什么产业带动经济增长?近几十年来,美国的产业发展一直受到后发国家的挤压,美国的钢铁工业基本已经退出,汽车工业受到日本、韩国、德国的挤压,日子也很不好过。

后发国家的挤压迫使美国在产业前沿展开创新,但是,这种创新一直不太顺利,互联网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都造成了泡沫,说明对这些新产业的预期和估值过高。

奥巴马上台之后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英国和法国也都有重振制造业的规划,但是,实施起来很难。

2012年中国发展

2012年中国发展

2012年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主席冯定豪,研究部总监彭亚利2011年刚刚过去。

过去的一年,中国开始实施“十二五”规划,力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扩大自主创新,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也是中国加入WTO 十周年的日子。

十年前,经过艰苦的谈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自己的经济体系,纳入国际经济体制的轨道。

彼时还是国际贸易体制里的一个新手,要转变自己以适应新的游戏规则。

转眼间,中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世界第二,GDP总量亦跃居世界第二。

然而,2011年并不风平浪静。

内有通货膨胀、房地产行业泡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失控的压力;外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阴影,经济持续经受金融危机余波的冲击。

在这承前启后、关键的一年,中国经济表现差强人意。

对内遏制通货膨胀,保适度增长,避免经济硬着陆;对外积极应对市场环境恶化所导致的出口需求下降。

使这艘全球第二大经济巨轮,不至于偏离航道,且保持稳健的速度前行。

展望2012年,继续深入贯彻执行“十二五”所确定的发展战略,仍是中国经济所应走的道路。

“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在于如何保持“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如何大幅度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使中国企业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成为全球增长的驱动力;以及如何应对那些影响发展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因素,并据此调整发展的模式。

要完成这些任务,达到这些目标,不是沿着过去三十年道路的惯性走下去所能奏效的。

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新的战略和新的举措。

之所以要有新思维,新战略和新举措,是因为经济和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出现了很多新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和驱动力,新的趋势正在形成。

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旧的模式难以为继。

对国家,应重思经济增长模式;对企业,应重思商业模式。

如果企业对此认识不到,准备不足,还沿着以前的路子走,就很有可能把握不住商业的脉搏,从而失去发展的良机,甚至遭遇额外的困难。

2012年中国经济的挑战与对策

2012年中国经济的挑战与对策

2012中国经济的主要挑战与对策一.面对四个主要风险和挑战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第一个主要的挑战是持续的通胀。

中国经济在2011年初曾遭到了高通胀的挑战;现在,随着经济进入2012年,通胀似乎已经得到控制。

对于物价极其敏感的领导层,现在的问题是:通胀会再来吗?过去30年,中国曾以年均1.8%通胀的代价换取了9.9%的增长,这是经济史上高增长低通胀的经典。

最近几年,通胀的幽灵重新显现(2008和2011年的通胀率分别是5.8%和3.3%,2011年7月甚至一度达到6.5%)。

这部分是由于流动性过剩,部分是由于经济结构出现的问题。

因此,中国的通胀既有“需求拉动”的成分,也有“成本推动”的成分。

除此之外还有物价季节性波动,和进口商品价格(能量和原料)等因素。

尽管中国可以在2012年战胜通胀,通胀作为一个长期因素则会继续存在。

无论何时何地,通胀总是所有高增长经济的通病。

中国在面临自身经济结构刚性的同时,还面临着成本和工资双双上涨的压力。

这所有因素都可能引发长期的通胀,使中国政府将通胀控制在3%以下的目标成为泡影。

一个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将理想的通胀控制目标提高至4%,正如其它亚洲国家眼下所做的。

第二个挑战来自于房地产。

2011年年尾的中国经济成功地逃过了房地产泡沫的魔爪,而且政府还在承诺决不放松房地产“降温”政策。

但是目前的房市紧缩,是否会对2012年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呢?首先,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存在“次贷危机”的风险。

中国很多购房者用的是真金白银,其他多数也得为第一套和第二套房产,支付分别高达30%和50%的首付。

而且,收入日渐增长的中产阶级和高速的城市化,也意味着更多的房屋需求。

住房市场上的主要需求还是真实的,而不是投机性质的。

既然政府一再声明控制房价的决心,中国的决策者一定对房地产市场有序的“降温”已经胸有成竹。

即便房价进一步猛跌——这决不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处于下降中的房地产市场,都有进一步下跌的内部动力,政府一定还会出来救市。

试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对策

试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对策

用 我国的 G P从 18 D 9o年 的 457 8亿 元人 民币增 加到 2 0年 的 1. 0 0
8 0 .4元 人 民币 , 民的生 活得 到 了重 大 的改 善 , 9436L 人 一部 分人 依 靠勤 劳 和特长 先富起来 , 多数人 达到 了生 活上 的小康水 平 大 随着经 济实 力 的不断 加强 , 国在 国际上的地 位空前 提 高 , 市场 为 我
( ) 一 我国坚 持经 济 改革 开放 的政策 取 向 , 步 建立 了市 场 竞争 的有 初
效 机 制
改 革开放 以来 , 国政 府始终 把 发展经 济作 为党 和 国家的 中心 工作 , 我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改革, 从单一的国家独资 的国营体制转
变为股份 制 、 资 、 外 民营 、 中外 合 资经 营 ; 计 划 的统 配 、 产 、 从 生 统销 , 渐 逐 向由市场决 定 配置 、 生产和 销 售 的方 向发 展 。尽 管 这种 改革 还 有 不尽 人 意之 处 , 是 , 已经 打破 了 国有企 业 长期 垄 断市 场 的局 面 , 进 了市 场 但 它 促 的竞 争 , 使资 源配 置效 率 提高 , 国 民经 济的 发 展起 到 了一 定 的推 动作 对
我国经济真正 与世界经 济接轨 , 还将从 多个方面 对我 国的政 治体 制改革 产生深 远 的影 响。全球 大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制
我们有一个潜在的后发优势 , 即可以在发达 国家 的技术进 步过 程 中受益 。随着科 学技术 的跳跃式 发展 和我 国科技 投 资 力 度 的 加 大 , 国经 济 发展 中 的技术力量将越来越强大
和决 策 的能力而 定 。

些 经 济学 家认 为 : 术 变 革 是经 济体 系 的 技

2012我国经济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2012我国经济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题目:新环境下的中国经济第一段请叙述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机遇性条件,不利因素)。

第二段请介绍2012年我国经济的主要任务及其意义(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抓改革)。

可着重从一个方面介绍,也可综合六个方面整体介绍第三段请介绍为实现以上任务,z(如房价调控、抑制物价上涨、小企业融资)2012 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加。

从国内来看,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极其复杂,既有有利条件和继续向好的趋向,也有突出矛盾和不利趋势。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在有序回落中平稳增长,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通胀压力依然比较严峻;财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财政风险不容忽视;货币金融形势日趋向好,但金融风险需要高度关注第二段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工作力度,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2012年经济形势回顾

2012年经济形势回顾

2012年经济回顾1.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回顾国内经济环境总体良好。

一方面,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使得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出口放缓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压力。

2012年以来,受需求减弱、成本上升、企业盈利下滑、产能过剩和就业问题隐忧初现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但受政策刺激和基数效应的影响,四季度经济有望小幅回升,GDP增长8.2%左右,全年GDP增长8%左右,略高于7.5%的调控目标,四季度CPI上涨2.2%左右,全年上涨2.7%左右。

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两低即低增长、低通胀态势。

目前的宏观经济放缓既有传统的周期性因素,同时又有结构性调整因素。

从一定意义上讲,本轮的宏观经济周期是在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发生的,因此不确定因素增多。

这需要政策长短结合,从长计议,政策的立足点是通过短期稳定增长为长期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其中适时推出改革十分必要。

从短期看,稳增长的核心是稳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近期稳增长的关键,这就要求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中央财政的作用尤为重要。

2.全球经济形势回顾全球经济活力正在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

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私人需求尚未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相对较大。

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大量热钱冲击以及政策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等问题,其经济增速将继续呈放缓态势。

中国经济增长的常态化—主要影响因素探讨

中国经济增长的常态化—主要影响因素探讨

中国经济增长的常态化——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一、30年经济高速增长和放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迅猛.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令人惊叹的“中国奇迹”.经济总量突飞猛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从1978 年至2011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0%.远超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并在2010 年跻身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经济总量来算)。

中国经济持续三十余年的强劲增长.无论是增长时间还是增长速度.都是非常可观的.这可以从图1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中略见一斑。

然而.进入2012 年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阶段性变化.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低于8%.2014 年更是降至7.4%.创下1990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图2中2011年到2015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率季度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增速下滑明显。

图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趋势图图2 2012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同期增长变化1.1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建立在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充足供给的基础上。

有研究指出.1978 年以来我国70%左右的经济增长来自于资本和劳动投入。

对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学术界出现了几种主要观点.在解释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速增长也有很好的参考意义:首先是内生决定论。

其中第一是制度决定论.认为一国经济增长必然需要良好的制度约束.政体形态和经济制度发展要先于经济增长.有很多学者也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显著作用.如Rodrik 和 Wacziarg (2003)通过固定效应检验证实了民主转轨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

二是新古典内生要素决定论.着重强调了贸易、知识和教育、技术进步等内生因素才是经济增长根源.金融和制度等要素发展有赖于经济体内教育发展、物质资本和人均收入禀赋.金融和制度本身更是依赖于经济增长才得以发展(Djankov et al., 2003)。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2012—2013学年第 1 学期研究生课程期末论文论文题目: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学号:20121811219姓名: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年级:行政管理(公共经济方向)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任课教师:梁凯音、刘建萍完成日期:2012年12月17日《》课程研究生期末论文评阅表考核形式:论文选题要求:(请任课教师说明学生应围绕哪些领域、方面写作)字数要求:_________字满分分数:_________分论文提交截止日期:_______________评分要求:(请任课教师说明从哪些方面评定分数,下列指标项仅供参考,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论文要求对指标项进行调整。

)研究生院培养办制表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实现了连续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被西方媒体冠以“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

但是,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困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困境、经济动力不足的困境。

对此,我们要采取必要措施来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消除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思想,把握好中国经济转型的这个关键时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国家的总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国经济;困境;对策;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已实现了连续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GDP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到2011年达到47.3万亿美元,特别是在2011年,GDP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被西方媒体冠以“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

事实上,支撑中国经济奇迹般发展的主要是两大支柱: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在于,在实现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实现规模优势,集中用于经济建设。

2012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

2012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

2012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完成了由危机应对模式向常规模式的转型,但还需要巩固;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数量扩张为主向集约和质量效益为主转型。

决定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相互消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经济形势空前复杂。

2012年将是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逐步趋稳”的一年 也是十分复杂的一年。

美国、日本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不断 市场信心下降 世界经济可能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低迷。

国际投行对中国2012年经济发展走势的看法存在分歧。

以8%的GDP增长为分界线高盛、汇丰相对悲观,认为中国GDP增长将在8%以下,大摩、小摩认为GDP增长在8%以上。

但投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还不会有“硬着陆”产生。

一、国际形势1、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把全世界作为单一经济体来研究可以发现,每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总有一个经济引擎来拉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最近几十年,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分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基建投资、二战、冷战时期的军事工业、九十年代的电子信息产业、二十一世纪初房地产行业。

到了2007年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房地产业这一经济引擎失去动力。

2008、2009年全球性的经济刺激行动让世界经济看起来没有进一步恶化表面上是复苏了。

但由于没有新的经济引擎出现所以这种复苏只是表面上的。

靠长期经济刺激显然无法支撑世界经济发展不管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刺激计划始终要退出。

这就是目前世界经济的状况旧的经济引擎消失了新的经济引擎尚未出现而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已显现。

要根本解决目前世界经济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强劲的新经济引擎出现才行。

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引擎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移动互联网业、新能源或节能环保行业。

2、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分析2012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通胀压力不会消除外部需求的减弱会使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乏力。

2012年新兴市场经济体有可能整体陷入“滞涨”,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编者按范文 2012年申论编者按范文

编者按范文 2012年申论编者按范文

编者按范文 2012年申论编者按范文编者按范文2012年申论编者按范文2012年,中国迎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交汇点。

与此同时,申论作为公务员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成为了考生们备考的重点。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申论写作的要点,编者准备了以下的范文。

一、创新驱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近年来,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向前迈进的重要推动力。

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创新不仅仅是指科技创新,还包括了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多个方面。

首先,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

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还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例如,中国在高铁、电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其次,制度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创新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推行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同时,政府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形成了创新的大格局。

此外,文化创新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文艺作品。

这些文化资源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也可以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例如,中国的电影产业通过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推出一系列优秀的影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综上所述,创新驱动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我国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

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育,加强创新环境的构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向纵深发展。

二、网络安全:亟需建立健全的防护体系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但同时也给用户的个人信息、财产安全等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为了保护网络安全,我们亟需建立健全的防护体系。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一、保持增长,再造奇迹在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的经济年平均增长9.9%,接近10%。

在十一五的五年中即2006年到2010年,中国经济实际年均增长为11.2%。

7%是家宝总理3月份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所说的,十二五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

这是否说明十二五跟十一五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大幅度地滑坡呢?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1、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来看,十一五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5%,十二五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十二五跟十一五相比,只是回落了0.5个百分点,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地下降。

2、十一五经济实际增长是11.2%,在十二五的五年中,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有的高于9%,从经济实际增长的情况来看,十二五和十一五相比,经济的实际增长虽然出现了两个百分点左右的回落,但是并没有大幅度的回落。

由于过去的3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9%,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

从世界经济历史来看,被称之为“经济奇迹”的国家不多,日本经济奇迹在二战以后,保持了20多年的年均10%的高速增长,德国保持年均接近10%的经济的高增长。

在未来30年中,中国如果能够保持年均6%的经济增长,就可再造中国经济奇迹。

二、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地位不容忽视1、我国经济的世界排位。

201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排位居全球第二位,GDP为39.8万亿人民币,约合5.879万亿美元。

和1978年相比增长了18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我们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3,美国的经济总量为14.3万亿美元,排在第一位。

在2009年中国和日本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特别是日本发生海啸、地震、核辐射以后,经济呈现出大幅度衰退的趋势。

2010年中国经济必然会超过日本,因为我们增长速度比他要快。

接下来是德国,德国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一直是欧洲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国家。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LOGO
2012年经济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 制在4.6%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 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 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 得新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2013-8-13
30

LOGO
我们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 要任务,坚持综合施策, 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信贷增 速,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 加强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013-8-13
2
www.themegallery.源自omLOGO2011年全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初值 1508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增点, 人均48373美元。 日本GDP58729.31亿美元,较上年的 54902.94亿美元增长7.0%。日本人均GDP为 45947美元。
2013-8-13
22

LOGO
2\外汇占款过高
外汇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 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 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 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人大量的资金增加 了货币的需求量,形成了外汇占款。 我国的外汇占款增速在2003年开始快速上升,到 2009年之前一直维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 截至2011年,我国外汇占款规模达25万亿元,比 10年前增长了近17倍。 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
得益于农民工工资上涨农产品价格上升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04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的增速logowwwthemegallerycom122018313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及能源结构在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央企业已有38家上榜1994年我国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中央企业进行了多次重组企业户数从196家减少到现在的118家全国共有129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2012中国经济挑战与对策

2012中国经济挑战与对策

2012中国经济面临的的挑战与对策2012年世界经济发展风起云涌,自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历时四年,世界经济在不断的恢复,发展,但是纵观世界经济格局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甚至面临衰退,美国仍然在通过滥发货币向外输出通货膨胀转嫁金融危机。

欧元区面临衰退且极有可能解体,欧亚非新兴国家货币正在贬值。

中国经济在转型调整中艰难增长,全球经济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2012年,受发达国家债务危机拖累,世界经济延续缓慢复苏、低速增长走势,国内外因素导致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增大,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V”型曲线的右端,诸多宏观经济指标都呈加快上升势头。

对于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极为复杂”四个字来形容。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变幻莫测,中国当前经济形势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三大挑战:一,环境和能源的制约经济发展。

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发展较快,对环境和能源有较大影响。

2000年后我国的能源消费进入了高速增长期,这一阶段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7%%。

2007年能源生产总量23.7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达到26.5亿吨标准煤,能源生产和消费分别比上年增长7.0%%和7.8%%,消费增长快于生产增长[5]。

再如水资源,中国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还分布不均匀。

最近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分析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为环境和资源所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是相当高的。

二,经济发展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世界经济回暖后,由于大宗商品特别是资源性产品涨价,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成本有进一步提高的风险。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大经济体纷纷采取刺激性的货币政策,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

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发展的停滞、城乡差距迅速拉大,这些到2006年后,已经成为从中央政府到理论界,公认的事实。

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

201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

201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来源:人民日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这是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我们应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切实贯彻。

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因此,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各项工作中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贯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如果发展方式不转变、发展不科学,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窄、越走越难。

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不懈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2012中国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2012中国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2012中国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明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将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反复大幅震荡;各国宏观调控和方向存在分歧和冲突,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宏观经济与政策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晴雨表,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历来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我们可以看到,对证券市场影响最深刻、最明显或引起市场急剧波动的因素往往是宏观经济和宏观政策。

展望2012年,受美、欧债务危机冲击,世界经济形势趋于复杂,加之美、德、法、俄等大国面临政府选举,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国内需求也存在放缓压力,房地产市场、投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

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需要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弹性与灵活性,进一步释放微观主体的活力和潜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力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2006-2011的宏观经济分析从上面的图所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

从国内来看,政府实施“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的经济发展思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经济总体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

国内的证劵化率也保持相对的稳定。

CPI快速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抑制,CPI 从三月份到十一月份当月同比持平;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房价开始回落,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9个,持平的城市有16个,仅有5个城市环比涨价;经济总体表现良好(来自中国房地产网)。

但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隐忧,温州、鄂尔多斯等地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长出现下滑态势。

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欧债危机不断加剧、美国经济复苏乏力。

最后于2011的经济总结如下:1.物价涨幅见顶回落,全年CPI为5%左右。

外资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动力之一论文

外资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动力之一论文

论外资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8-000-01摘要外资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日益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构成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两大支柱除了国际贸易活动之外,便是国际投资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短短24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信息技术产品规模甚至位居世界前列。

要想继续在国际上提升我国的经济地位与话语权,更加充分利用外资方式的多样化,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此进一步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我国必须继续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利用外资跨国公司 fdi产业国际竞争力经济发展一、我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一)投资方式由中外合资朝着外商独资方向发展在外资经济贸易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外合资作为一种双赢的引资,投资方式曾被广泛的利用,并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外资经济的主要形态。

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不确定风险的降低和各国投资政策的放宽,规范和透明,外商独资的企业迅速利用这一良好经济机遇迅速发展起来。

跨国公司实施独资化方式主要有新建独资企业,在原有合资企业中增加投资和扩大股份占有额,或者直接收购和兼并国内企业。

在华外资企业对中国创新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评价,说明中国已经具有了良好的技术发展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学习能力。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外资企业普遍认为中国社会的学习能力较强,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较好,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素质较好,可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在谈到来华投资的动机时,大多数外资企业认为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政府优惠的政策是外国企业来华投资的主要原因。

(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保持着较快增长速度,但投资领域有待拓宽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它极大的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也使得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增大。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吸引外资这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

2012中国的经济发展

2012中国的经济发展

2012年中国的经济发展2011年中国经济列车遭遇了来自通货膨胀高企、外需萎缩等方面的牵制,但依然满载着傲人增长率为标志的累累硕果,进入2012年这个充满诸多变数的新的运行区间。

2012年,我国国内外环境主要有这两个基本面。

(一)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很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受外需明显减弱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速持续回落,形势十分严峻。

二是物价涨幅仍处高位。

尽管今年翘尾因素和需求拉动的影响会减弱,但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依然较多,土地、劳动力、环保等成本上升呈长期化趋势,通胀预期仍然较强。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总量规模大,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充分就业;同时,劳动力素质仍不高,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二)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有可能较长时期处于艰难曲折状态,国际经济形势总体上依然相当严峻。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有所减弱。

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

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市场信心脆弱多变。

二是国际贸易投资活动趋于疲弱。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保护主义倾向有所强化。

三是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对世界经济复苏构成严峻挑战。

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充满风险和挑战,我们应有这样的应对措施:(一)保持稳增长。

稳增长既是年度调控目标,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必须追求的目标。

只有保持较高速度的稳定增长,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民生问题才有解决的前提和基础,才能避免诸如“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局,进而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

(二)调整适应经济增长的态势。

通过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等途径,围绕调结构,形成财税、金融、市场、产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新的制度和政策供给,塑造我国经济发展新态势,适应经济增长新阶段的新要求和世界经济新格局的新竞争,只有在这一长期的战略性目标方面扎实前行,才能把当期的稳增长与长期的稳增长结合起来。

2012年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2012年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世界经济减速会制约我国出口的稳定增长;要素成本上升、 企业利润增幅趋降、民间投资障碍依然较多,会影响投资的稳 定增长;居民收入增加的支撑因素减弱,汽车、住房等一些消 费热点延续低速增长,又很可能使消费需求的增长稳中趋缓。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走势分 析
工业增加值 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进口 出口 CPI PPI M2 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 PPI是生产者物价指数 M2是广义货币
自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物价涨幅持续走高,2011年7 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到6.5%,尽管处于总体可控范围,但对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影响。针 对物价过快上涨问题,我国把稳定价格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 首要任务,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控制货币、 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安定民生等多种 措施,目前效果逐步显现,2011年8月以来,物价涨幅连续5个 月回落,1 2月回落至4.1%。
不唯速度也要重视速度,增强调控灵活性、针对性 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2012年的中国经济仍是挑战与机
遇并存。对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持信心的同时,也要多一份 冷静。
增速放缓,有利于稳增长 回望2011年中国经济走势,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
9.7%、9.5%、9.1%、8.9%,增幅的逐季回落显而易见。代表委员 们表示,经济增速的回落并非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发生了 根本变化,而是前期刺激增长政策退出以及刺激力度和效果递减 的反映。
2012年我们将稳中求进
●宋林飞委员:增速放缓不改基本面,中国经济不会 出现“硬着陆”
●苏辉委员:增速适度回落并不可怕,关键是抓 住时机加快结构调整
●朱继民代表:越是面对压力,越要实施倒 推机制
增速放缓,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 “放缓也是一种机遇。”代表委员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无论是

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

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

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它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就业率的提高、物价水平的稳定等方面。

许多人误以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只有投资和消费,但实际上,经济增长受到许多因素的推动。

本文将从人口、科技、政策、国际贸易等方面分析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

一、人口人口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因为只有足够的劳动力和消费者才能支持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经济奇迹得以实现,一方面得益于它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另一方面,消费者市场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密切联系不仅在于数量上,也在于质量上。

一个高质量的人口,具有较好的教育、卫生、文化、创新精神等素质,能够带动经济突飞猛进。

反之,一个缺乏教育、卫生、文化素质的、特别是失业人口多、社会不稳定的社会,无论有多少人口,经济都无法健康发展。

二、科技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科技创新可以改进生产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经济运行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因此,在科技发展方面加大投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竞争力,成为国际上经济强国的必经之路。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恰恰就是因为政府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并宣布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这让科技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三、政策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扶持经济发展的政策,不仅能有效引导资本流向实体经济,还能改善宏观环境,调节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效益提升和社会福利提高。

与此同时,各种营商环境的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等也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

例如,纳米比亚在推行供水项目时,政府采用价格激励机制,建立了由不同用户组成的价差水库,减轻了使用水的个体力量,号召了更多的用户来使用水,进而达到增加投资的目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它可以促进国内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市场竞争、获得更多的投资、贡献经济增长、实现国际分工和扩大国家的贸易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推动中国发展的因素2011 年刚刚过去。

过去的一年,中国开始实施“十二五”规划,力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扩大自主创新,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1 年也是中国加入WTO 十周年的日子。

十年前,经过艰苦的谈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自己的经济体系,纳入国际经济体制的轨道。

彼时还是国际贸易体制里的一个新手,要转变自己以适应新的游戏规则。

转眼间,中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世界第二,GDP 总量亦跃居世界第二。

然而,2011 年并不风平浪静。

内有通货膨胀、房地产行业泡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失控的压力;外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阴影,经济持续经受金融危机余波的冲击。

在这承前启后、关键的一年,中国经济表现差强人意。

对内遏制通货膨胀,保适度增长,避免经济硬着陆;对外积极应对市场环境恶化所导致的出口需求下降。

使这艘全球第二大经济巨轮,不至于偏离航道,且保持稳健的速度前行。

展望2012 年,继续深入贯彻执行“十二五”所确定的发展战略,仍是中国经济所应走的道路。

“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在于如何保持“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如何大幅度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使中国企业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成为全球增长的驱动力;以及如何应对那些影响发展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因素,并据此调整发展的模式。

要完成这些任务,达到这些目标,不是沿着过去三十年道路的惯性走下去所能奏效的。

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新的战略和新的举措。

之所以要有新思维,新战略和新举措,是因为经济和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出现了很多新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和驱动力,新的趋势正在形成。

2008 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旧的模式难以为继。

对国家,应重思经济增长模式;对企业,应重思商业模式。

如果企业对此认识不到,准备不足,还沿着以前的路子走,就很有可能把握不住商业的脉搏,从而失去发展的良机,甚至遭遇额外的困难。

我们认为,有四大因素将对中国经济和商业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或将改变企业的运营环境,或将改变企业的商业和运营模式;有些因素将为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另一些因素会导致企业的经营产生暂时的困难;其中有些因素具有全球共通性,有些因素是中国独有的。

(一)中国如何走未来五年,甚至是十年的经济发展路,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的问题,因此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因素。

说到底,这是一个平衡经济增长模式,或曰经济增长模式再平衡的问题。

这是摆在中国政府和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不正视它,不对它做出反应,不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会失去重塑商业前景和未来的机会。

(二)在国内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中国经济也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企业发现自己被巨大的力量推动,不管愿意不愿意,已经直接面向世界。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迅速崛起,推动了多极世界的形成;多极世界的形成又反过来推动了新兴市场的跨国公司的崛起。

全球化是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另一个侧面。

对发展中的中国企业而言,全球化的意义尤为重大。

金融危机的冲击亦使得中国经济的决策者和企业反思自身经济增长的模式。

认识到必须跳出旧有路径的窠臼,实现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的转型。

转型的需要将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面向全球。

可以说,全球化是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自然的选择。

(三)人类共同面对的保护生存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问题,也摆在中国企业的面前。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对中国企业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不但因为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碳排放大国,面临严重的污染和环境恶化问题,而且中国经济总量还在快速增加,产生更大的环境压力。

同时,中国在清洁能源,例如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板的制造和使用方面,居世界前列。

在清洁煤,核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也将显出强的竞争力。

正因为环境问题为害之烈,程度之深,改善环境才能切实增加人民的福祉,也才有足够大的改进空间,才能创造出有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还有一层含义,除了环境和资源可持续以外,还要在制度建设,文化底蕴,企业公民,社会责任等方面有所建树,才能做到企业之树常青,枝繁叶茂,延绵长存。

(四)中国企业是全球经济的新军,其先天不足之处,在理念,在人才,在管理,在流程,更在创新和技术。

经济发展的初期,仿制抄袭在所难免,低成本制造亦属无奈之举。

但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就不能再依靠模仿和低端制造。

而应该在创新和原创技术上有所建树。

许多新技术的突破和推广,使所有的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给后发的中国企业带来赶超的机会。

如移动互联网,Web 2.0,云计算,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技术,蕴藏着无限的机会。

要抓住这些机会,与传统技术领先者并驾齐驱,需要中国企业在研究开发上下功夫,建立中国自身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提高生产率。

通过平衡经济增长模式走上正确稳健的发展之路,借助全球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增加公民的福祉,利用新技术赶超领先者,是中国企业在今后的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方向,成长壮大的机会,也是它们的历史使命和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责任。

任何一家企业,在制定下一阶段的发展战略的时候,都应该从这四个方面思考。

看哪些方面是企业的优先战略,可以利用哪些方面的优势,与这些因素相联系将有哪些趋势,如何预判和利用这些趋势。

对于这些影响经济发展和塑造商业环境的因素,企业管理者也许会认为它们太遥远,而且作为单个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的影响力微不足道,不能施加任何影响改变事物发展的轨道。

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果不对这些力量做出评估和反应,企业可能丧失先机,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处于下风,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I. 平衡经济增长模式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由对“失衡”的反思,引出的“平衡”或“再平衡”/“重新平衡” 概念,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界,管理学界,政府和企业界人士所探讨和谈论。

确实,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由来已久。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它变成一个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失衡有两个层次,在全球范围内,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发展失衡;在中国国内,是经济增长模式的失衡。

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失衡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高储蓄,低消费,高出口;以低成本制造为优势,支撑出口导向型的经济。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西方发达市场国家,低储蓄,高消费,高进口;以“寅吃卯粮”的方式消费新兴市场的出口产品。

出口导向型的新兴市场国家积累了大量外汇盈余,而进口大于出口的发达国家却累积贸易赤字;于是松开口袋的富国向捂紧口袋的穷国通过发行债券借钱,造成发达国家市场流动性泛滥。

过多的货币使人们不再认真对待信用,大家都想从资产交易中赚一把,全不管交易本身是否存在风险;只要能把球传给下家,天塌下来也不再是我的事;信用体系因此失灵,造成了贻害全球的金融危机。

这是消费,储蓄,投资,货币流动和信用体系的失衡。

其二,长期以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单极世界之中,经济力量集中于发达市场的经济体。

这些经济体主导和控制商业规则,创新,技术,资金和品牌,是全球经济的中心。

源于这些经济体的跨国公司,驰骋世界,把触角伸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而位于非发达市场的经济体,则长期处于边缘状态,被动地接受既有规则的约束和他人力量的支配。

此为经济力量分布的不平衡。

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平衡表现在微观上长期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附加值的制造;缺乏自有品牌,自主技术和创新的支撑,价值增加有限。

宏观上过分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而国内消费不足。

经济结构上,还是东南沿海强,中西部内陆弱;国有企业仍然掌握大部分资源,民营企业受资源和体制之限,无法染指众多行业。

中国经济规模大则大矣,但仔细检查其身体,可以发现它还是一个体格不匀称的巨人。

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平衡已为人所关注。

大规模重新平衡的进程已经开始。

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力量对比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经济增长的中心开始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新的塑造商业环境的力量正在形成。

世界从单极转向多极,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从单向依赖转向互相依赖;创新,资本,资源,人才从单向流动转向互相交流。

新兴市场的国家与旧有体制处在某种“脱钩”的过程中,在旧的不平衡的体制下依赖和被依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自变量和它变量的分野,不再明显和清晰。

例如,2009 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对巴西的直接投资2009 年仅为9,200 万美元,巴西官方预测2010 年将剧增到100 亿美元。

这两个分别位于地球两端的发展中大国,正在向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天平上增加制衡的砝码。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经济再平衡的过程。

再平衡包括从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向注重自主创新,研发设计,高端技术,精细制造;从低端贴牌生产转向创建自有品牌,建立营销渠道,取得消费者和客户的认同,向价值链高端扩张;从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投资、出口和国内消费并重;从粗放,高能耗,高排放的增长模式向绿色,低能耗,低排放的模式转变。

无论是世界经济秩序的重新平衡,还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再平衡,都将催生新的商业环境,呼唤新的商业模式,产生新的重塑未来的力量。

未来的十年,将很可能是全球经济实现新的平衡的转折点。

尘埃落定之后,对这些变化和新的力量做出反应,因势利导,抓住先机的企业将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反之,如果认为经济发展再平衡只是经济学家或政治家应关注的事情,是学院和书斋里清议的话题,而对其不与理会,则会面临风险。

II. 全球化从上世纪70 年代后期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转型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

从1978 年到2010 年,GDP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为世界同期之最。

经过30 余年的发展,中国从一个计划体制下濒临崩溃的短缺经济体,一跃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经济大国之一,创造了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

30 多年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从封闭隔绝向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演变的历史。

中国经济有今天的大好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也是中国走市场经济的道路,遵循市场规则,主动参与全球经济分工的结果。

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运营不断全球化的历史;从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就与全球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30 余年的努力,中国成长为一个经济大国,GDP 总量和进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二位。

经济力量的长足增长,要求中国具有更加宽阔的视野,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全球经济事务负起更大的责任,并重新确定自己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