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五项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凝血五项临床意义

凝血五项临床意义

凝血五项临床意义凝血五项是指血液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计数(PLT)。

这些指标通过测量血液在体外凝结的速度和质量来评估个体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功能异常可以引起出血或血栓疾病,因此凝血五项的临床意义非常重要。

首先,凝血五项可以用于评估出血风险。

凝血功能异常往往与出血倾向相关。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PT)和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以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功能,如果这两个指标延长,说明一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出血风险增加。

因此,通过测定凝血五项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是否具有出血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其次,凝血五项还可以用于评估血栓风险。

凝血功能异常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例如,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中重要的凝血因子之一,它参与血栓的形成。

如果纤维蛋白原水平过高,意味着患者的血液具有较强的凝结能力,容易形成血栓。

此外,凝血酶时间(TT)可以反映血液中凝血酶的活性,如果凝血酶时间缩短,说明血液中存在高凝活性,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通过测定凝血五项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并选择适当的预防措施。

此外,凝血五项还可以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疾病进程。

许多疾病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例如肝脏疾病、血液病等。

通过监测凝血五项的变化,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疾病进程,并指导临床治疗。

例如,肝功能受损时,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数量和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PT和APTT延长。

因此,通过测定凝血五项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肝脏功能的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肝脏疾病。

最后,凝血五项还可以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

抗凝治疗是许多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例如心脏瓣膜病患者需要口服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通过定期监测凝血五项,可以评估抗凝治疗的疗效,并调整药物剂量,以保持患者凝血功能在理想范围内。

血凝五项临床意义

血凝五项临床意义

血凝五项临床意义血凝五项是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和凝血酶时间(CT),是用于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关键检测项目。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简称 PT,常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检测 PT 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

正常情况下,PT 在 11-13 秒之间。

某些情况下,PT 可以延长,例如:•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维生素 K 缺乏症•肝病•抗凝药物治疗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 是血浆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

正常人的 APTT 在 25-35 秒之间。

如果 APTT 延长,则说明患者可能存在的凝血相关疾病,例如:•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抗凝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血栓性疾病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反映了人体内凝血系统是否处于高活跃状态。

正常人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在 2.0-4.0g/L 之间。

当纤维蛋白原浓度过高时,通常提示血液凝血系统处于高活跃状态,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肌梗死•舞蹈病等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是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凝血酶原时间应该在 14-16 秒之间。

如果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存在以下凝血功能异常情况:•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药物治疗凝血酶时间(CT)凝血酶时间是指凝血知觉和凝血功能的最终阶段。

在正常情况下,凝血酶时间不会过长,一般在 11-15 秒之间。

如果凝血酶时间过长,则可能存在以下情况:•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症•分泌出血性疾病或血管解剖异常血凝五项是用于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关键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和凝血酶时间(CT)。

对于各种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血凝五项的检测和分析是必要的。

凝血五项临床意义(简洁版)

凝血五项临床意义(简洁版)

血凝五项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含量(FIB)2—4g/L增加:1、机体感染;毒血症、肝炎、轻度肝炎、胆囊炎及长期局部炎症2、无菌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关节炎3、糖尿病酸中毒4、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症、脑血栓、血栓静脉炎、心肌梗塞、放射治疗5、妇女经期、妊娠晚期、妊高症及剧烈运动后。

6、放疗后,灼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

减少:1、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

2、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少。

3、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4、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5、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6、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

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1.2g/L-1.5g/L,1.2g/L时引起病人出血。

D-二聚体(D-D)0-0.5mg/L1、DVT和PE的排除D-二聚体检测最主要的临床价值是用于排除静脉血栓性疾病(如DVT和PE等)。

目前临床结合验前概率同时监测患者D-二聚体浓度,来排除DVT和PE。

当PTP评估为低、中风险,D-二聚体监测正常,即可排除DVT和PE,无需在做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

PTP评估为高风险,D-二聚体检测阳性,提示有发展DVT、PE、DIC等的可能,需做进一步的检查。

D-二聚体检测结合PTP可使30—35%怀疑有DVT/PE的病人免受进一步检查,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费用。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性物质,D-二聚体在DIC的诊断和病程检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体升高,比FDP更灵敏,而且随病程的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

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

3、溶栓治疗的监测D-二聚体可作为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的特异性监测指标。

在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一般有以下特点:①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在短期内明显上身,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②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持续上升或下降缓慢,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③溶栓治疗应持续到D-二聚体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

血凝五项检测的应用及注意点

血凝五项检测的应用及注意点

血凝五项检测的应用及注意点血凝五项检测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

它包括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以及D-二聚体测定(DD)。

这些检测项目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以及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血凝五项检测的应用1. 评估凝血功能血凝五项检测可以提供全面的凝血功能评估。

其中,凝血酶原时间可以检测凝血系统中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如II、V、VII、X)的活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则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凝血酶时间主要用于评估凝血酶形成的过程;纤维蛋白原测定用于检测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的含量;D-二聚体测定则可以辅助诊断和监测血栓性疾病的发展。

2. 诊断凝血相关疾病血凝五项检测在诊断凝血相关疾病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以提示患者可能存在维生素K缺乏或凝血因子缺乏;如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则可能存在遗传性血友病或体内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凝血酶时间延长可能暗示凝血酶形成异常等。

3. 监测抗凝治疗在抗凝治疗中,血凝五项检测也被广泛应用。

抗凝治疗如华法林治疗,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参数以避免出现出血或血栓等意外情况。

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华法林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调整华法林剂量具有指导意义。

二、血凝五项检测的注意点1. 采样技巧血凝五项检测需要抽取静脉全血进行检测,因此在采样时需要注意采用无菌技术,避免污染或者血液凝固。

另外,要确保采集的血样量充足,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检测解读对于血凝五项检测的结果解读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不能仅仅根据单项指标来做判断。

高值或低值并不一定代表病理异常,需要结合其他检测结果和病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 影响因素血凝五项检测结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使用(如抗凝药物)、患者血液抽取技术、体位、饮食等。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 D 二聚体(D-D)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机体内血液凝固功能的情况,对于常见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液凝血功能异常在肿瘤患者中并不罕见,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

肿瘤细胞产生的凝血活化物质和凝血酶,以及肿瘤造成的全身炎症反应都会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风险增加。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血凝五项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PT、APTT、TT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外源凝血途径、内源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的凝血功能状态。

肿瘤患者因为肿瘤细胞产生的凝血活化物质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

当患者的PT、APTT、TT 偏离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或血栓风险。

FIB 指标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判断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合成和分解平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血凝五项可以作为肿瘤患者手术前的凝血功能评价指标。

在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通过检测患者的血凝五项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为手术方案的选择和血液制品的使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PT、APTT 时间延长的患者往往意味着存在出血倾向,需要在手术中注意凝血指标的监测和补充凝血因子。

血凝五项对肿瘤患者的抗凝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肿瘤患者因为病情的原因常常需要长期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而血液凝血功能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调整患者的抗凝剂剂量,确保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的又不出现出血的副作用。

对于使用华法林或肝素的肿瘤患者,需要经常监测PT 和APTT 时间,并根据监测结果来调整抗凝剂的用量。

血凝五项也可以在肿瘤患者的化疗过程中,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化疗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的也会对机体的凝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临床凝血五项报告分析解读

临床凝血五项报告分析解读

临床凝血五项报告分析解读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凝血五项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手段,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通过对凝血五项报告的分析和解读,医生能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从而指导临床诊治。

本文将就临床凝血五项报告的分析解读进行讨论。

凝血五项报告一般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测定。

下面将分别对这五项指标进行解读。

首先是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价外源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用于检测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成年人的PT一般在11-13.5秒之间。

当PT延长时,可能表示患者凝血因子活性异常或者凝血因子缺乏,这可能导致患者易出血。

其次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用来评价内源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成年人的APTT一般在25-35秒之间。

当APTT延长时,可能表示患者凝血因子活性异常或者凝血因子缺乏,这也可能导致患者易出血。

第三个指标是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成分,对于维持血液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一般在150-450×10^9/L之间。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出血倾向。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临床上评估患者抗凝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疗效。

INR的正常范围视具体情况而定,但一般在1-2之间。

当INR增高时,可能表示患者凝血功能降低,对出血的风险增加。

最后是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参与血栓的形成。

正常成年人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一般在2-4 g/L之间。

当纤维蛋白原浓度过低时,可能表示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易出现出血倾向。

综上所述,临床凝血五项报告的分析解读能够给医生提供重要的凝血功能信息。

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和分析,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并据此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肿瘤是指机体内部或表面组织的一种异常生长性疾病,它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和血液凝血功能的异常。

在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血液凝血功能的监测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而血凝五项是常见的血液凝血功能检测项目之一,它在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血凝五项的临床应用概述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等五项血液凝血功能检测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患者体内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有助于评估血栓形成风险、监测抗凝治疗效果、指导手术用药方案、评估和预防出血风险等。

在肿瘤患者中,血液凝血功能往往发生异常,包括血栓形成倾向和出血倾向。

血凝五项在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接下来将分别从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两个方面阐述血凝五项在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二、血凝五项在肿瘤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中的临床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常通过监测和评估患者的PT、APTT和FIB指标,来判断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如果这些指标明显偏高,就说明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倾向,需要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治疗。

而对于已经发生血栓形成的肿瘤患者,及时的评估和监测血凝五项,有助于指导抗凝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有效地防止血栓再次形成。

血凝五项在肿瘤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监测和评估血凝五项指标,可以有效地评估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肿瘤患者的血栓形成。

与血栓形成风险相反,肿瘤患者的出血风险同样值得关注。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手术治疗中,患者常常需要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这些治疗可能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

而血凝五项中的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状态、纤维蛋白溶解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水平,从而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时间(TT)这五项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机体的凝血功能和止血能力,对于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肿瘤患者常常伴随出现凝血异常。

肿瘤细胞释放出大量的凝血因子,导致机体内凝血过程的增强,血液高凝状态的增加。

一方面,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并发症的发生;伴随的血栓形成可能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对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和监测,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至关重要。

PT和APTT是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外源和内源凝血途径活性的指标。

肿瘤患者PT和APTT 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功能低下,可能与肝功能受损或凝血因子缺乏有关。

PT和APTT的延长也可能表明肿瘤患者出现了消耗性凝血。

FIB是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肿瘤患者常伴随有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肿瘤细胞释放凝血激活物质有关。

FIB的检测可以用来评估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和疾病的进展。

PLT是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患者出血和血栓的风险。

肿瘤患者常常伴随有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可能与骨髓抑制或肿瘤本身对血小板的消耗有关。

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患者易出血,因此对肿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进行监测,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止血治疗措施。

TT是凝血酶时间,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肿瘤患者T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系统存在功能障碍,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血物质的高水平或凝血系统中的抗凝血物质的异常有关。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临床应用。

通过对这五项指标的评估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肿瘤患者存在的凝血功能异常,并根据异常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些指标也可以用来预测肿瘤患者的预后和对治疗的反应情况,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血凝五项仅仅作为辅助性指标,综合其他临床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更有价值。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凝血是机体保持血液在血管内在液态状态并在受伤时迅速形成凝块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紊乱与出血或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对凝血功能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常见的凝血全套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活性(FIB)、D-二聚体(D-Dimer)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DP)等。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用来检测外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主要评估凝血因子Ⅶ、Ⅴ、Ⅹ、Ⅱ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活性。

PT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的缺乏、低凝血酶原血症或维生素K缺乏有关。

正常范围内PT可以排除因子Ⅶ、Ⅹ缺乏,临床上常用于评估肝功能、凝血因子缺乏及抗凝治疗的效果。

2.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来评估内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主要涉及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活性。

APTT延长可以暗示有凝血因子缺乏、异常或存在抗凝物质,如抗磷脂抗体。

APTT也是监测肝功能、抗凝治疗等的常用指标。

3.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维持正常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PLT数值的增加提示可能存在炎症、感染、肿瘤等,而PLT数值的减少可能与血小板生成异常、过度破坏或消耗有关。

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风险会增加。

4.凝血酶原活性(FIB):FIB是机体产生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素的重要物质,可以评估纤维蛋白聚合和血栓形成的能力。

FIB增高可能与急性炎症、恶性肿瘤或急性血栓形成等相关;FIB降低则可能与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或纤维蛋白分解产物(FDP)增加有关。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通常在血浆中很低。

一些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会导致D-二聚体明显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用作判断血栓形成或栓塞的概率,也可用于炎症、感染、炎症性肿瘤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 D 二聚体测定(DD)这五个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而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血凝五项的临床应用十分重要。

一、血凝五项在肿瘤患者中的意义肿瘤患者往往伴随着血液凝血功能的改变,而血凝五项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进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特别是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血栓形成和出血的风险都较高,因此及时监测和调整凝血功能十分必要。

二、血凝五项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1. PT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外源凝血途径的时间,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的功能状态。

在肿瘤患者中,PT可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活性和出血风险。

PT延长可能提示肝功能不全或者凝血因子缺乏,而PT缩短则可能与肝肿瘤、败血症等疾病相关。

3. TT凝血酶时间(TT)是评估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用于评估凝血系统的终末反应。

在肿瘤患者中,TT可以反映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纤维蛋白原转化情况,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延长的TT可能提示患者合并纤维蛋白原缺乏或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5. DDD 二聚体测定(DD)是评估纤维蛋白溶解产物的指标,可以反映凝血系统的纤溶状态。

在肿瘤患者中,DD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纤溶状态,是判断患者凝血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DD升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或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三、血凝五项在肿瘤治疗中的指导作用除了在肿瘤诊断过程中的应用外,血凝五项还可以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肿瘤治疗中,例如手术、化疗、放疗等过程中,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往往发生变化,需要及时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

血凝五项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治疗过程中的抗凝和止血措施,降低手术和治疗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肿瘤患者中,由于肿瘤本身的特点和治疗过程中的影响,往往会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变化,如血栓形成、DIC等并发症。

凝血五项-全面解读生理作用与意义

凝血五项-全面解读生理作用与意义

凝血五项目录凝血五项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凝血酶原时间(PT) (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3)凝血酶时间(TT) (3)纤维蛋白原(FIB) (3)D- 二聚体 (3)凝血时间(CT)与出血时间(BT) (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 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一般为26-36 s(仪器法),32-43 s(手工法),与对照血浆比较大于10 s 以上有意义,使用不同APTT 试剂的参考区间可有显著差异。

1. 延长1)血浆因子Ⅷ、因子Ⅸ 和因子XI 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 及因子XI 缺乏症;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Ⅹ 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4)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 或因子Ⅸ 抗体等;5)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2. 缩短1)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凝血酶原时间(PT)PT 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 活性的指标,是检测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障碍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抗凝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

1. 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 缺乏症;纤维蛋白原(Fg)缺乏(<0.5 g/L)、无纤维蛋白原(Fg)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Fg)血症;DIC;原发性纤溶亢进;严重的急慢性肝病;阻塞性黄疸;Vit-K 缺乏;循环抗凝物质增多等。

2. 缩短先天性凝血因子Ⅴ 增多症、血栓性疾病、DIC 高凝期、口服避孕药等。

小贴士1)与PT 结果缩短相比,APTT 缩短的几率要高出很多,但只有少数是因为因子VIII 或因子XII 的活性特别高,存在高凝状态,其余多是技术上的原因。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等指标的检测。

在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血凝五项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PT、APTT和INRPT和APTT是凝血功能检测中常见的指标,它们反映了血浆内外凝血系统的活动状态。

INR则是根据PT值计算出来的一个国际标准化指标,用于评估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

在肿瘤患者中,这些指标的异常往往意味着凝血功能的异常,容易导致出血或血栓的风险增加。

在肿瘤患者诊断中,PT、APTT和INR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特别是在一些恶性肿瘤患者中,肝脏功能受损或癌症本身就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因此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二、FIBFIB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是凝血功能检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肿瘤患者中,FIB 的测定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在肿瘤患者诊断中,FIB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血浆凝血活性,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特别是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或化疗过程中,FIB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和化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D-DD-D是纤溶产物D-二聚体的缩写,是纤溶系统活化的标志物。

在肿瘤患者中,D-D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纤溶状态,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

在肿瘤患者诊断中,D-D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和纤溶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血栓形成或出血风险,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1. 血栓形成监测:肿瘤患者常伴有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变,其发生血栓的风险增加。

血栓的形成可能导致肿瘤患者出现中风、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血凝五项可以反映血液凝固功能的状态,通过监测PT、APTT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血液的高凝状态,从而提醒医生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血栓的发生。

2. 凝血功能评估:肿瘤患者由于长期接受放化疗、手术等治疗手段,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的缺乏等。

血凝五项可以对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PT和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异常,TT的延长可能提示血小板功能异常,FIB的降低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原的缺乏,通过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早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并进行及时处理。

3. 判断肿瘤的侵袭性: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往往伴随着血液凝固功能的改变,特别是D-D的升高。

D-D是纤溶系统中的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加意味着纤溶系统的活性增强,提示肿瘤患者体内纤溶系统的异常激活和纤溶功能的改变。

D-D的检测可以作为判断肿瘤侵袭性的一种指标,对于评估肿瘤的临床分期、预后和预测疗效具有一定的价值。

4. 观察治疗效果: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化疗、手术等治疗后,血液凝固功能常常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通过监测血凝五项的变化,可以及时观察治疗效果。

PT、APTT等指标的缩短、FIB的升高和D-D水平的降低等,可能是治疗取得成功的标志,反之则可能提示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并发症,这些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测定。

它们是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血凝五项能够反映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对于判断凝血功能异常的类型、程度及原因起着重要作用。

在肿瘤患者中,肿瘤细胞产生的凝血因子活化物质以及组织因子的释放能够引发全身性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常见于肝癌、胃癌、肺癌等几种常见肿瘤。

血凝五项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血凝五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通过测定PT、APTT和INR可以判断患者的凝血时间,并筛查有无凝血功能异常。

PT、APTT和INR的增加,提示凝血时间延长,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降低,可以反映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释放异常,从而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血凝五项可以用于预测患者的出血风险。

凝血因子的异常活性与出血风险相关,通过测定PT、APTT和INR等凝血功能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如果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表明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存在患者出血的风险。

血凝五项还可以用于监测肿瘤患者治疗的效果。

凝血功能异常的纠正是肿瘤患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定期监测血凝五项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治疗效果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非常重要。

它们能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预测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还可以用于监测患者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合理选择血凝五项进行检测,并结合其他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是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测定。

这些指标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常见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对于凝血功能的评估非常重要。

肿瘤患者常常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弱,易出现出血的情况。

凝血酶原时间是指凝血酶原在血浆中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是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指标之一。

肿瘤患者常常会出现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的情况,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凝血功能减弱,易出现出血的情况。

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质,是凝血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原凝块的前体物质。

在肿瘤患者中,由于肿瘤侵犯或转移至肝脏等原因,肝功能受损,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导致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

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减弱,易出现出血的情况。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这些指标的测定,可以了解患者凝血功能的状态,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血凝五项的测定也可以作为肿瘤患者手术前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参考。

血凝五项的变化也可以作为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帮助医生评估治疗的疗效及调整治疗方案。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凝血五项临床意义

凝血五项临床意义

血浆纤维蛋 白原测定 (Fbg)
1、纤维蛋白原减少: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的病例极少。2、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的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
2~4g/L
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1)感染:如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等。(2)无菌炎症:如肾病综合征、 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3)其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也可轻度增高。
6.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妇女(p<0.05),但低于妊高征孕妇。
7.肺栓塞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且栓塞的面积以及栓子的大小与D二聚体水平显著相关。
8.肝脏疾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9.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原发性纤溶症时,D二聚体不增高。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血浆D-二聚 体测定
0~0.5mg/
10.组织损伤时,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和程度相关。 11.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时,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L
12.长期卧床、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抗凝系统缺陷等,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3.糖尿病时,存在广泛的血栓病变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3.01 mg/L;≥35周:≤3.19 mg/L;自然分娩后第1天:≤7.83 mg/L;剖宫产后第1天:≤10.78 mg/L;自然分娩后第2天:≤3.29 mg/L;
剖宫产后第2天:≤3.80 mg/L。
收费编号250203066b 收费130元 (山东省物价20090730)
1.DIC时由于广泛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2.白血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达到20mg/L或更高。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查项目,用于评估凝血功能。

在肿瘤患者的诊断中,血凝五项可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进展和预后,并指导相关治疗的选择。

血凝五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计数(PLT)。

这些指标反映了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通过检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发现肿瘤患者可能存在的凝血异常。

在肿瘤患者中,凝血异常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肿瘤本身和癌症治疗(如放化疗)会导致凝血系统的紊乱,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凝血异常可以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降低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等并发症。

对肿瘤患者进行血凝五项的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凝血异常,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血凝五项在肿瘤患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可以用于评估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凝血功能的改变可能与肿瘤的进展和预后有关,通过监测血凝五项的变化,可以了解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血凝五项还可以用于指导肿瘤患者的治疗选择。

在进行放化疗前,可以通过血凝五项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以确定治疗方案和减少治疗风险。

对于存在凝血异常的患者,可以通过给予血小板或凝血因子进行治疗,以改善凝血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血凝五项不能作为肿瘤的独立诊断指标,只是辅助诊断的工具。

肿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结果等。

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炎症反应、肝功能异常、用药等,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来解释血凝五项的检测结果。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指血液中凝血因子I、II、V、VII、X的测定,是临床常规检查之一。

在肿瘤患者诊断中,血凝五项的临床应用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一、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的预测肿瘤患者常常存在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的问题,而血凝五项可以评估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的风险。

肺癌患者中,血栓形成是常见并发症。

血凝五项的测定可以预测肺癌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同时,血凝五项也可以评估肿瘤患者手术后出血的风险。

例如胃癌患者手术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血凝五项测定可以帮助评估出血风险,指导后续处理。

二、评估化疗药物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化疗药物对凝血系统有一定的影响,血凝五项的测定可以评估化疗药物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某些化疗药物可以抑制某些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导致出血的风险增加,血凝五项的监测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指导化疗方案的调整。

三、预测肿瘤患者的预后血凝五项的测定可以帮助预测肿瘤患者的预后。

一些研究表明,肝癌、胰腺癌等肿瘤患者中,凝血因子VII的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有关。

凝血因子VII水平较低的患者预后较差,可以通过血凝五项的测定来评估患者的生存风险。

四、辅助肿瘤诊断肿瘤患者中,血凝五项的改变可以作为肿瘤诊断的辅助指标。

例如,肝癌患者中,凝血因子II的水平较高,可以作为肝癌的辅助指标。

此外,肺癌患者中,凝血因子X的水平也与肺癌的恶性程度相关,较高水平的X凝血因子可以用作肺癌的辅助诊断指标。

综上所述,血凝五项在肿瘤患者诊断中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可以用于预测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评估化疗药物对凝血系统的影响、预测患者的预后以及作为肿瘤诊断的辅助指标。

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血凝五项,指导肿瘤的治疗和管理。

凝血五项检查的主要意义

凝血五项检查的主要意义

凝血五项检查的主要意义很多患者在医院做检查需要做凝血五项检查,但是很多患者对凝血五项检查的项目并不了解,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五项检查,所以我们要了解凝血五项检查的主要意义,对检查才更清楚。

患者做凝血五项检查需要抽取患者的全血,下面就一起来了解凝血五项检查的主要意义。

凝血五项检查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测定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SI)推算出来的。

采用INR使不同实验室和不同试剂测定的PT具有可比性,便于统一用药标准。

患者做凝血五项检查的主要意义在于检查血液是否有问题,医生能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方便医生正确的用药治疗。

患者做凝血五项检查的当天最好是空腹,这样检查的结果会更准确一些,检查后患者要把检查结果拿给医生查看,能发现血液出现的问题,能预防很多意外发生。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五项指标。

它是用来评估患者血液凝血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临床上,血凝五项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肿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估预后肿瘤患者常常会出现血液凝血功能异常,特别是在晚期肿瘤患者中更为突出。

而血液凝血功能异常则是与肿瘤患者预后有关的重要因素。

通过检测血凝五项可以有效评估肿瘤患者的预后。

其中PT、APTT和INR可以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而FIB和D-Dimer可以提示患者的血栓状态。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医生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指导抗凝治疗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尤其是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时,抗凝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而血凝五项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抗凝治疗的方案。

PT和INR是评估患者抗凝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监测这两项指标可以及时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保证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D-Dimer的检测也可以用于评估抗凝治疗的疗效和预测血栓再发的风险。

三、监测治疗效果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血凝五项的检测也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效果。

对于肿瘤患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医生可以通过监测PT和APTT来评估治疗效果。

如果患者的PT和APTT得到明显改善,说明治疗有效,如果没有改善,则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一些接受化疗和放疗的肿瘤患者,血凝五项的检测也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患者的血栓风险,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血凝五项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肿瘤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血凝五项的检测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为肿瘤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凝四项及D-二聚体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是研究参与外源性及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常用的临床检验试验。

主要用于诊断怀疑有凝血系统病变的患者。

血凝四项在国内外早已广泛应用于口服抗凝药治疗的监控,手术,导管插入术,透析和重症监护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筛查某些与凝血有关疾病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PT的测定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理想和常用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

同时,也可作为口服抗凝剂治疗的监控。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DIC、原发性纤溶症、VitK缺乏、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等,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TT是测定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内源性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可检测除Ⅶ因子外的其他血浆凝血因子,特别是用于因子Ⅷ、Ⅸ、Ⅺ、Ⅻ和前激肽释放酶的测定。

同时,APTT测定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控。

APTT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Ⅱ、Ⅴ、Ⅷ、Ⅸ、Ⅺ、Ⅻ减低,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力增强,抗凝物质存在(如血内肝素含量增加及口服抗凝剂)是监控肝素治疗的重要指标。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病综合症。

三、凝血酶时间(TT)
该实验检查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能力的过筛试验。

TT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肝素类物质存在。

SLE、肝病、肾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球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等疾病。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Fbg)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急性心机梗死、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也见于各类急性时相反应,如急性细菌性感染,急性传染病,大的手术或创伤之后,恶性肿瘤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肝脏是机体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

Ⅰ、Ⅱ、Ⅴ、Ⅶ、Ⅸ、Ⅹ因子均在肝细胞内合成,这些因子的半寿期较短,当肝脏有疾患时,这些因子可单独或联合检测血凝四项(PT、APTT、TT、Fbg),对判断肝细胞损坏或预后有重要意义。

五、D-二聚体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
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2)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

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

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溶栓治疗的监测在溶栓药物的作用下,血栓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明显增高。

因此,在溶栓过程中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此外,在产科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患者D-二聚体也升高。

D-二聚体作为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的指标,将日益受到重视。

(4)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5)外科手术患者我们对多例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增高水平明显。

其中胸外科大手术高于其他手术,表明术后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并有纤溶活性增强。

因此,动态观察术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