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标准
凝血四项标准凝血四项标准是指评估凝血功能的四项常规检查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
凝血功能的正常调节对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止血至关重要,而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严重疾病。
本文将介绍凝血四项标准的意义、临床应用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评估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
其测量要求在抗凝剂(如肝素)的作用下,利用血浆中凝血因子Ⅶ参与生成凝血酶凝固血块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 的值在12-13.5秒之间。
PT延长提示凝血因子Ⅶ或凝血因子Ⅴ或Ⅹ、Ⅱ、Ⅰ缺乏或异常,可见于肝硬化、维生素K缺乏等疾病。
相反,PT 缩短则提示凝血因子Ⅶ活性增高,如急性消化道出血等。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评估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
APTT测量是在体外条件下模拟各凝血因子间的活化,并使血小板参与生成凝血酶凝固血块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在25-35秒之间。
APTT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或凝血因子Ⅰ缺乏或异常,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DIC、血友病等疾病。
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在血液标本中计算一定体积内的血小板数量,通常用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50-45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是由于骨髓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或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计数偏高则常见于感染、炎症、白血病等。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FIB)是评估凝血系统第一阶段功能的指标。
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合成的凝血蛋白,参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化的过程。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国际标准化值[公式:,(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地监控.缩短:见于先天性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延长:见于、、血浆水平减低.严重地血浆、、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缩短: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因子活性增高.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显著升高时,减低,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纤维蛋白原(单位:,参考值)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肿瘤等亦见增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营养不良及肝脏疾病时纤维蛋白合成减少,罕见地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德国常规四项操作步骤一.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原理检测方法: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法等(具体可用方法数由仪器型号决定)检测原理:光电磁原理常规四项(、、、)检测方法:凝固法二.仪器开机步骤1.检查蒸馏水量、废液量.2.依次打开稳压电源、打印机电源、仪器电源、主机电源、终端计算机电源.3.仪器自检通过后,无异常提示,进入升温状态.4.达到温度后仪器提示可以进行工作.三.试剂准备步骤(试剂)1.:干品,用蒸馏水溶解,室温放置分钟.:,液体,直接预温使用;试剂,液体,直接预温使用.:干品,用蒸馏水溶解,室温放置分钟.:(咪唑缓冲液),液体,用于血浆稀释.试剂,干品,用蒸馏水溶解,室温放置分钟.试剂,液体,使用前须充分摇匀.注:以上必须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地要求进行溶解或稀释..将各种试剂放置于设置好地试剂盘相应位置.四.病人标本准备步骤1.用血凝专用硅化真空管采集标本(枸缘酸钠与待测血液混匀抗凝).2.转离心分钟.五.检测标本1.将离心好地标本试管编号,放于样本托架上.2.在“”菜单中,在“.”栏手工输入标本名称或病人名称,在“”栏中输入要检测地项目,然后回车确认.3.按“”键退出,光标回到主菜单.4.再次确认试剂位置及试剂量及标本位置.5.按“”开始实验.六.检测结果.检测结果查看,在“”菜单中可以查找和处理数据,光标移到菜单回车确认,选择“”进行历史结果查看..检测结果处理.设置好自动传输模式后,检测结果将自动传输到终端计算机上..结果经审核确认后,打印报告单.七.注意事项.确保标本采集时抗凝比例正确及充分混匀..血浆不要放置超过4小时,否则对结果有影响..试剂杯注意定时清洁..试剂使用前注意摇匀.八.定标曲线绘制由于国际上没有标准品或者统一地标准试验方法地原因,并非所有地项目都能定标.凝血分析仪在“”菜单中,可以通过手工,自动,全自动三种方式来制作定标曲线.自动方式在样品盘地—,—放置手工预稀释好地地血浆,在试剂位放置新溶解地试剂.在表格中输入相应地稀释比例自动进行加样,检测和计算并将数值自动输入到图表中.全自动方式根据定标点数在样品盘地—,—放置空地样品杯,在试剂盘地””号位置放置标准品血浆;自动进行稀释,加样,检测和计算并将数值自动输入到图表中.手工方式用键盘或条码扫描器输入或修改校正曲线,如果试剂生产厂商能为条码系统提供特殊地校正曲线,那么可以仅仅通过条码扫描就能输入校正曲线.定标操作过程:a)将光标移到主菜单“”,回车确认.b)用上下箭头在“”中选择定标项目参数,回车确认.c)光标移到“”工作区,出现所选定标项目前一次地相关数据图表.d)选择定标方式e)必要时修改定标稀释比例;f)选择各定标点地稀释比.g)“”,“”显示定标曲线地坐标范围值.根据定标点在样品盘地—,—放置空地样品杯,在试剂盘地””号位置放置标准品血浆;(全自动方式);或根据定标点在样品盘地—,—放置手工预稀释好地地血浆(自动方式).i)在试剂位放置新溶解地试剂;放置好缓冲液或稀释液(固定位置).j)光标移到“”,回车,进行试验.显示信息:“()”k)确认定标曲线试验完成后将光标移到“”处回车,屏幕显示图表和校正曲线,观察曲线情况,如需修整可通过手工方式进行,如线性偏差较大必要时需重新定标.按键退出,用空格键选择是否确认定标曲线.九.关机过程(日常保养与维护)a)试验完毕后,将试剂瓶盖盖好(注意不同试剂地不能混用),将试剂盘与试剂一同放入冰箱℃储存b)准备地溶液.选择“”,“”用地溶液清洗采样针,以避免由于针和液体地交叉污染而引起地检测错误.回车显示“〈〉”.将地溶液倒入清洗位,按回车键,仪器将自动灌注.等待分钟,按[]退出菜单.d)定期用略湿地纱布清洁测量通道上下.e)在主菜单下,选“”退出.f)关闭主机电源、仪器电源、终端计算机电源、打印机电源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指凝血功能检查的四个重要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血小板计数。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人体凝血功能的状态,对于诊断与监测凝血系统疾病非常重要。
以下是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1.诊断凝血疾病: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出血性疾病等。
PT和APPT的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常见的有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
血小板计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血栓性疾病。
这些检查对于及时发现凝血异常非常重要,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2.指导用药与手术:凝血四项的检查可以指导血液疾病患者的用药和手术决策。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来调整抗凝剂(如华法林)的剂量,以防止出现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
在手术前的评估中,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决定手术方案,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创伤性手术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查结果来评估手术出血的风险。
3.监测抗凝治疗:凝血四项对于监测和调整抗凝治疗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时,通过检查PT、INR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抗凝状态,并调整药物剂量使其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凝血四项的监测也可以帮助评估其他抗凝药物(如肝素、阿司匹林等)的疗效和安全性。
4.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通过凝血四项的检查结果,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或出血风险。
例如,PT和INR的延长可以提示患者存在出血风险,如肝功能损伤、维生素K缺乏等。
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增加出血风险。
而血小板计数的减少则可能增加患者的出血或血栓风险。
根据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或治疗方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凝血四项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指导用药与手术决策、监测抗凝治疗以及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临床检验适用范围1、出血性疾病,2、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24.0—36.0S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临床意义APTT延长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等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APTT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1.5~2.5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0.5—15.0S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PT延长1、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2、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循环中有抗凝物质,3、口服抗凝剂,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PT缩短1、凝血因子增多症,如先天性第Ⅴ因子增多症;2、高凝状态,如DIC高凝血期;3、血栓性疾病,如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4、口服避孕药;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正常值70—120%凝血酶原活动度%=330/PT-8.7例如,正常人血浆PT为12s,则凝血酶原活动度=330/12-8.7=330/3.3=100;血浆凝血酶原比率PT-RATIO患者血浆PT值除以正常血浆PT值=PT 比值PTR,正常值为1.00±0.15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INR正常值0.85--1.15,临床意义INR是根据PT试剂标定国际敏感指数,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出国际标准化比值;但INR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PT值的比较问题;国际正常化比值INR=PTRISI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受检患者PT/正常对照PT正常值为1.00±0.05WHO规定不同情况下抗凝治疗时合适的INR范围1、术前2周或口服抗凝药INR1.5~32.252、原发、继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2.3~3.02,53、活动性静脉血栓、反复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INR2.0~4.03.04、动脉血栓预防INR3.55、INR缩短:表示高凝状态;凝血酶时间TT正常值14.0—18.0S临床意义TT延长1、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FIB减少时TT延长2、循环中有抗凝血酶活性增高,如FDP存在、高肝素血症、抗凝血酶Ⅲ活性增高等;3、肝硬化、肝肿瘤、DIC、异常抗凝物质增多;TT缩短:较罕见,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可缩短;TT缩短不代表高凝状态、不代表DIC早期;.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值2.0—4.0G/L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高见于应激反应、妊娠晚期;注意先兆子痫和妊高症合并DIC时FIB不一定低于2.0/L;与ATPP、PT、TT结合分析;2、病理性增高: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血栓疾病、脑梗、心梗、糖尿病、动脉硬化,妊高征;非特异反应:毒血症、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其他:外科手术后、创伤、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心血管疾病FIB增高易发急性血栓;FIB在溶栓时下降表示溶栓有效,一般控制大于1.5/L左右;3、血浆FIB减少:见于DIC中晚期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可能性出血性疾病APTT PT TT FIB 设想诊断延长正常正常正常血友病甲、乙、丙、狼疮样物质增多Ⅻ缺乏正常延长正常正常先天或获得性FⅦ缺乏延长延长正常正常 FⅡ、FⅤ、FⅩ缺乏、肝病、K缺乏应用抗凝药延长正常延长正常肝素样物质增多延长延长正常降低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延长延长延长降低 DIC、纤溶亢进;。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用于监测患者是否存在维生素K缺乏、肝病、抗凝药物使用或一些遗传性凝血障碍。
PT延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处于出血风险状态,而缩短可能提示存在血栓风险。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常用于筛查出血性疾病以及监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
延长的APTT常见于血友病、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缩短的APTT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危险。
3. 凝血酶时间(TT)TT是衡量凝血系统中纤维蛋白形成速度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抗凝药物的疗效。
延长的TT可能出现于纤维蛋白原缺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如DIC)等情况。
4. 凝血纤维蛋白原(FIB)FIB指标代表了血浆中纤维蛋白的含量,是凝血功能评估中的重要指标。
FIB增高常见于炎症反应、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降低则可能提示DIC、严重肝脏功能不全等。
5. 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凝血酶原活动度直接影响凝血系统的功能正常性,其异常可能暗示着凝血功能障碍。
FⅡ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急性出血等,降低则可能与维生素K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有关。
6. 降钙蛋白I(TNI)TNI是心肌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可用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TNI水平升高常提示患者存在心肌梗死、心肌炎等情况,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7. 凝血酶原活化时间(PTA)PTA是评估凝血系统对外源激活的能力的指标,延长的PTA可能出现于肝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等。
正常PTA有助于正常的凝血系统功能维持。
8. 凝血酶时间比(INR)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用于监测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治疗是否达到理想效果。
INR过高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过低则增加血栓风险。
以上是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这些指标,以帮助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制定治疗方案等。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I
I
.
PT 结果的报告方式
秒数
百分比活性
PT 比值
病人值 /正常参考值
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
( Patient PT
(
ISI
INR=
MNPT (Mean normal PT)
.
凝血实验的进展
— PT测定报告方式的标准化
• 以PT秒数(S)报告;可同时报正常人PT秒数(S) • 以患者血浆PT(S)/正常对照PT(S)的比率(PTR)报告 • 在口服华法令类抗凝药物治疗监控时,应报告国际标准化比
Normal Range 20-40 sec
APTT的临床意义
肝素治疗的监测 APTT比(1.5~2.5) 内源性出血筛选 手术前常规(代替凝血时间) 血栓倾向的诊断 抗凝物质的检测 DIC的诊断
.
Fbg (Clauss测定法 )in BloodFra bibliotekin Plasma
Fbg Reagent
.
使用高敏 PT 试剂的好处
Ex. 同一口服剂病人标本用两种试剂检测
PT正常平均 PT病人sec PT病人INR
当系统误差是 1秒时的INR
ISI=1.0试剂
12 sec 24 sec (24/12)1 =2.0
(23/12)1 = 1.92 (25/12)1 = 2.08
ISI=2.0试剂
12 sec 16.9 sec (16.9/12)2 =2.0 (15.9/12) 2=1.76 (17.9/12) 2=2.22
XIII
XIII
XII
XII
XI
Blood
XI
Sampling
X
X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检测是指检测凝血指标的四个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FIB)。
这些项目的检测可以提供诊断和评估凝血功能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酶原时间(PT)是用来评估凝血外路的有效性和监测抗凝血药物的疗效的指标。
PT检测主要用来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功能,对于评估新生儿出血症和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常用的PT时间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如果PT时间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障碍。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衡量凝血内路的血液凝固时间的指标。
APTT的检测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和Ⅴ的功能,可以帮助诊断肾病综合征、血友病、DIC等凝血功能异常的疾病。
临床上常用的APTT时间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或者体内存在抗凝血物质。
第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PT时间的标准化指标,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
INR常用于评估患者使用华法林等抗凝剂治疗后的凝血状态。
INR的检测结果可用于调整抗凝治疗剂量、判断是否达到治疗目标,以及预测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最后,纤维蛋白原(FIB)是评估凝血系统的最终产物,也是衡量血浆中凝血蛋白质水平的指标。
FIB的检测主要用于评估纤维蛋白溶酶系统、纤维蛋白聚合能力和凝血功能的状况。
临床上常用的FIB水平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的异常,如FIB水平降低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DIC等疾病有关。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检测是临床上常用的评估凝血功能的方法。
通过检测PT、APTT、INR和FIB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诊断出血性疾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和DIC等疾病,并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
因此,凝血四项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 T、A P T T、T T、F I B临床意义P 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I N R:国际标准化值[公式:I N R=R I S I,(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 P 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延长:见于VIII、IX、XI血浆水平减低。
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VIII、V因子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 T: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 I B: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肿瘤等亦见增高。
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精品】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 T、A P T T、T T、F I B临床意义P 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I N R:国际标准化值[公式:I N R=R I S I,(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 P 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延长:见于VIII、IX、XI血浆水平减低。
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VIII、V因子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 T: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 I B: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肿瘤等亦见增高。
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ppt
凝血四项与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血小板在止血 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等机制发 挥作用。凝血四项中的部分指标可以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 状态。
凝血四项检测的局限性
特异性不足
凝血四项检测只能反映凝血系统 的部分功能,不能全面反映凝血 系统的整体情况,因此对于某些
特殊疾病可能存在局限性。
影响因素多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遗传因 素等,因此对于个体差异较大的
患者可能存在局限性。
需要综合判断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应结合临床情 况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 合判断,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
凝血四项中的PT和APTT可以用于计算INR。 INR的升高表示血液凝固需要更长的时间,这 可能表明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抑制物存在。 INR的监测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 ,可以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 有效地接受治疗。
05
凝血四项的注意事项
凝血四项检测前的准备
01
02
03
04
饮食
血小板计数减少时,凝血四项指标可能出现异常。例如,血 小板减少症患者的APTT可能延长,这可能与血小板功能异常 有关。此时,联合检测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可以更全面 地了解患者的止血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凝血四项与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是凝血活酶所测得的参比血浆与 正常血浆的PT比值和所用试剂标出的 ISI比值计算出的比值。INR可以反映 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常用于监测抗 凝治疗的效果。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是一篇讨论凝血四项指标及其临床应用的文章。
凝血四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酶时间(TT)。
这些指标常用来评估体内凝血系统的功能,以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文章首先介绍了凝血四项的基本原理和检测方法。
凝血酶原时间是测量凝血系统外源途径的凝血时间,常用来评估凝血因子Ⅶ的活性。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是测量凝血系统内源途径的凝血时间,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活性。
血小板计数可反映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评估抗凝状态和血液凝块形成风险的重要指标。
凝血酶时间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Ⅰ、Ⅱ、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的活性。
接下来,文章讨论了凝血四项在临床中的意义。
首先,凝血四项在诊断凝血功能障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疾病或状况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可显著延长,提示凝血功能缺陷。
例如,在肝脏疾病患者中,肝功能受损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会导致PT和APTT延长。
其次,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抗凝药物的疗效。
比如,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会影响凝血系统的活性,导致PT和TT延长。
因此,监测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判断抗凝药物是否达到治疗水平。
此外,凝血四项还可以用于评估血液凝块的形成风险。
血小板计数较低常常与出血倾向相关,而高血小板计数则可能与血液凝块的形成风险增加相关。
最后,文章讨论了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问题。
由于不同实验室可能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和试剂,结果的标准化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不同疾病和状况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可能不尽相同。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凝血四项结果,并结合其他临床指标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此外,凝血四项仅是辅助诊断的手段,并不是唯一的诊断依据。
最后,文章提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利用新技术和新指标进一步提高凝血四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总结起来,《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是一篇介绍凝血四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的文章。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项目,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判断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可以提供有关患者凝血系统功能的综合信息。
以下是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1.评估凝血功能: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时间,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性,如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
这对于预防或治疗出血或血栓的相关疾病非常重要。
2.指导抗凝治疗:凝血四项可以用于指导抗凝治疗,特别是对于使用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
PT和INR(国际标准化比值)通常用于监测和调整华法林的剂量,以确保患者的凝血功能处于理想的治疗范围内,既能降低血栓的风险,又能避免出血的发生。
3.评估出血风险: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都可能导致患者易于出血。
通过检测凝血四项的结果,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出血风险,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并减少出血的发生。
4.评估血栓风险: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
凝血因子过多或过活、血小板功能异常等都可能导致血液过于凝聚,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通过检测凝血四项的结果,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如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指导抗凝治疗,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
对于预防和治疗与凝血相关的疾病,如出血、血栓和凝血因子缺乏等,凝血四项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四项只是一个初步的评估指标,对于深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最新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 T、A P T T、T T、F I B临床意义P 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I N R:国际标准化值[公式:I N R=R I S I,(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 P 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延长:见于VIII、IX、XI血浆水平减低。
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VIII、V因子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 T: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 I B: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DIC、肿瘤等亦见增高。
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
凝血功能四项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四项报告解读凝血功能四项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凝血功能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及纤维蛋白原(FIB)四个指标。
这些指标对于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凝血功能四项报告进行解读,分析常见的异常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并就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患者凝血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用于评估外源凝血通路的凝血功能状态。
PT的正常范围通常在11-13.5秒之间,具体数值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室标准进行调整。
当PT延长时,提示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可能的原因包括维生素K缺乏、肝病、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使用过量等。
而PT缩短则可能提示患者存在一些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或者华法林过量。
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活酶(内源凝血酶)至纤维蛋白原之间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的范围通常在25-35秒之间。
APTT延长可能与血友病、抗凝药物(如肝素、达芬定)使用以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有关。
而缩短的APTT可能提示患者遗传性凝血因子的异常或者抗凝药物的过量使用。
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是根据PT测试结果进行转换得出的一项指标,用于评估患者在华法林治疗下的凝血状态。
INR的正常范围通常在0.8-1.2之间,不同的治疗目标会有所不同。
在华法林治疗中,INR的监测对于控制患者的凝血状态至关重要。
INR增高可能与华法林过量使用有关,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而INR过低则增加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
四、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一种重要蛋白质,纤维蛋白原正常范围在200-400mg/dL之间。
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可能与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或者肝脏疾病有关;而降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则可能反映患者存在纤溶功能亢进、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血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这四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这四项指标反映了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的状态。
PT和APTT是评价外源和内源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当PT和APTT延长时,说明凝血功能下降,易出现出血。
如果PT和APTT缩短,则可能存在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
血小板计数和FIB则能反映凝血系统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的功能。
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内时,说明血小板数量充足,出血倾向较小;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FIB是血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是血栓形成不可或缺的物质,FIB浓度异常可以提示凝血系统功能异常。
其次,凝血四项可以帮助评估凝血异常的病因。
PT和APTT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缺陷或功能异常,如凝血因子活性缺乏、抗凝药物使用、肝病等。
因此,对于怀疑凝血因子缺陷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凝血四项可以作为筛查工具。
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是由于血小板生成障碍、过度破坏或消耗,也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相关性疾病等原因造成的。
FIB测定可以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此外,凝血四项还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
针对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通过监测凝血四项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例如,在抗凝治疗中,PT和APTT的变化可以用来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预期的抗凝效果。
血小板计数和FIB的变化可以帮助评价抗血小板治疗或纤维蛋白溶解抑制治疗的效果。
此外,凝血四项的异常结果还可以作为判定预后的指标。
例如,凝血异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呈正相关,PT、APTT延长与预后不良相关。
最后,凝血四项也能帮助评估手术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出血风险。
手术前的凝血四项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有助于评估手术风险和制定个体化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注:由于检测方法或试剂不同,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别,请以报告单参考值为准。
、凝血酶原时间(PT)1 、正常参考值:12-16 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皿X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 在正常对照的1-2 倍最为适宜。
PT 异常意义:1.延长:先天性因子nv W X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 、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n V W X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 介于2.2-2.6 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 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WHO )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 的允许范围:非外科手术前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 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 :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 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苏鸿)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临检组苏鸿•血凝四项是血凝分析仪的检测项目,这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和凝血酶时间测定TT1、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途径的凝血因子活性。
2、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因子活性。
3、TT:反映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酶并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2012 |共创未来PT 试验INR: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SI:国际敏感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每一批PT 试剂的ISI 都不同,通过上述计算使INR 值得到全球范围内统一.PT 正常人均值: 每个实验室自己测定得到的当地正常人群PT 均值.INR =样本PT 时间PT 正常人均值ISIISI(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国际敏感化指数,是表示试剂中组织凝血活酶相对活性的指数。
由于不同组织凝血活酶对凝血因子的敏感性不同,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组织凝血活酶在PT检测中得到同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遵循的敏感指标。
WHO先后制备或发出了凝血活酶的多种国际参考品(IRP),用已知ISI值的国际参考试剂与待测组织活酶试剂检测同一标本,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就可得出试剂的ISI数值。
目前用于生产和出售的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必须标有ISI数值。
PT标准化报告方式为INR,INR=(PTR)ISI其中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PTR为PT测定值(s)与PT标准对照值(s)的比值。
经上述公式换算成INR值后,能克服试剂之间敏感度差异的影响,使INR值报告方式具有可比性和可信度。
国内多数文献报告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采用国际正常标准化比值对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监测,结果稳定、可靠,具有可比性。
1、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途径的凝血因子活性。
2、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因子活性。
凝血四项的解读
凝血四项的解读
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是对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检测,其临床意义如下:
1. PT: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11-15秒。
当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时为延长,常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减少,如血友病;或存在凝血因子抑制物时;或应用抗凝药物、肝素治疗时等。
PT缩短一般无临床意义,除非有诱发因子存在。
2. APTT: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25-37秒。
APT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凝血因子X缺乏等;APTT缩短常见于血栓性疾病、DIC、溶栓治疗等情况。
3. TT: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16-18秒。
在血液循环中存在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后者在纤溶酶抑制物作用下可降解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包括d-二聚体、FDP,故TT延长主要见于纤溶系统疾病,如DIC、原发性纤溶症等。
4. FIB: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2-4g/L。
FIB增高见于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增强,如血栓性疾病、高凝状态等;FIB降低见于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减
弱,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
FIB临床意义
凝血系统常规四项PT、APTT、TT、FIB临床意义
PT:凝血酶原时间(单位:秒,参考值9-15)
I N R :国际标准化值[公式:INR=R ISI,( R=结果/正常均值),参考值]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I、VII、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DIC、原发性纤溶症,阻塞性黄疸,先天性缺乏凝血酶原,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和FDP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故可用于抗凝治疗的监控。
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21-39)
延长:见于VHI、IX、XI血浆水平减低。
严重的血浆II、V、X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
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
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纤溶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特(FDP )。
缩短: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VHI、V因子活性增高。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TT :凝血酶时间(单位:秒,参考值6-21)
延长:血中肝素增多或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AT-III显著升高时,FIB减低,DIC或原
发性纤溶,有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时。
FIB :纤维蛋白原(单位:g/L,参考值2-4)
升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
尿毒症、肾病、妊娠、月经期、代偿性 DIC、肿瘤等亦见增高。
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 DIC,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
营养不良及肝脏疾病时纤维蛋白合成减少,罕见的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德国BE-Compact-x常规四项操作步骤
一.B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原理
检测方法: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法等(具体可用方法数由仪器型号决定)检测原理:光电磁原理
常规四项(PT、APTT、TT、FIB )检测方法:凝固法
二.仪器开机步骤
1. 检查蒸馏水量、废液量。
2. 依次打开稳压电源、打印机电源、仪器电源、主机电源、终端计算机电源。
3. 仪器自检通过后,无异常提示,进入升温状态。
4. 达到温度后仪器提示可以进行工作。
三.试剂准备步骤(Biopool试剂)
1. PT :干品,用4ml蒸馏水溶解,室温放置10-15分钟。
APTT : CaCl2,液体,直接预温使用;APTT试剂,液体,直接预温使用。
TT:干品,用4ml蒸馏水溶解,室温放置10-15分钟。
FIB : Buffer (咪唑缓冲液),液体,用于血浆稀释。
FIB试剂,干品,用2ml蒸馏水溶解,室温放置10-15分钟。
Kaolin试剂,液体,使用
前须充分摇匀。
注:以上必须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溶解或稀释。
2. 将各种试剂放置于设置好的试剂盘相应位置。
四.病人标本准备步骤
1. 用血凝专用硅化真空管采集标本(枸缘酸钠与待测血液1:9混匀抗凝)。
2. 1500转离心10分钟。
五.检测标本
1. 将离心好的标本试管编号,放于样本托架上。
2. 在“Plasma Prep”菜单中,在“ID No. ”栏手工输入标本名称或病人名称,在“Test” 栏
中输入要检测的项目,然后回车确认。
3. 按“ ESC”键退出,光标回到主菜单。
4. 再次确认试剂位置及试剂量及标本位置。
5. 按“F2”开始实验。
六.检测结果
A .检测结果查看,在“ Report ”菜单中可以查找和处理数据,光标移到Report菜单回车确认,
选择“ Result Data”进行历史结果查看。
B .检测结果处理
1. 设置好自动传输模式后,检测结果将自动传输到终端计算机上。
2. 结果经审核确认后,打印报告单。
七.注意事项
1. 确保标本采集时抗凝比例正确及充分混匀。
2. 血浆不要放置超过4小时,否则对结果有影响。
3. 试剂杯注意定时清洁。
4. Kaolin试剂使用前注意摇匀
八.FIB定标曲线绘制
由于国际上没有标准品或者统一的标准试验方法的原因,并非所有的项目都能定标。
BEHNK ELEKTRONThrombolyzer COMPAC凝血分析仪在
“ Calibration"菜单中,可以通过手工,自动,全自
动三种方式来制作定标曲线。
自动方式
在样品盘的X1 —X4 , 29—32放置手工预稀释好
的的血浆,在试剂位放置新溶解的试剂。
在表格中
输入相应的稀释比例Thrombolyzer Compact自动
进行加样,检测和计算并将数值自动输入到图表中。
全自动方式
根据定标点数在样品盘的X1 —X4,29—32放置
空的HITACHI 样品杯,在试剂盘的"Contral” 1
号位置放置标准品血浆;
Thrombolyzer Compact自动进行稀释,加样,检
测和计算并将数值自动输入到图表中。
手工方式
用键盘或条码扫描器输入或修改校正曲线,如
果试剂生产厂商能为Thrombolyzer Compact条码系统提供特殊的校正曲线,那么可以仅仅通过条
码扫描就能输入校正曲线。
定标操作过程:
a)将光标移到主菜单“ Calibration”,回车确认。
b)用上下箭头在“ Test"中选择定标项目参数,回车确认。
c)光标移到“ Calibration "工作区,出现所选定标项目前一次的相关数据图表。
d)选择定标方式
e)必要时修改定标稀释比例Calibration Dilution; f)选择各定标点的稀释比。
g)“Min Value”,“Max Value” 显示定标曲线的坐标范围值。
h)根据定标点在样品盘的X1 —X4, 29—32放置空的HITACHI样品杯,在试剂盘的”Contral” 1号位置放置标准品血浆;(全自动方式);或根据定标点
在样品盘的X1 —X4,29—32放置手工预稀释好
的的血浆(自动方式)。
i)在试剂位放置新溶解的试剂;放置好缓冲液或稀释液(固定位置)。
j)光标移到“ start",回车,进行试验。
显示信息:
“ Thrombolyzer Compact is working (Calibration )"
k)确认定标曲线
试验完成后将光标移到"Curve "处回车,屏
幕显示图表和校正曲线,观察曲线情况,如需
修整可通过手工方式进行,如线性偏差较大必
要时需重新定标。
按ESC
键退出,用空格键选择是否确认定标曲线。
九•关机过程(日常保养与维护)
a)试验完毕后,将试剂瓶盖盖好(注意不同试剂的不能混用),将试剂盘与试剂一同放入冰箱2-8C储存
b)准备5%的Naclo溶液。
c)选择“ Fill System ”,“needle special wash” 用5% 的Naclo溶液清洗采样针,以避免由于针和液体的交叉污染而引起的检测错误。
回车显示"Fill 1ml Clean
solution into the washing station 〈ENTER〉'。
将5% 的Naclo溶液倒入清洗位,按回车键,仪器将自动灌注。
等待15分钟,按[ESC]退出菜单。
d)定期用略湿的纱布清洁测量通道上下。
e)在主菜单下,选"Quit "退出。
f)关闭主机电源、仪器电源、终端计算机电源、打印机电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