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评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将相和》评课稿(通用6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将相和》评课稿(通用6篇)五年级下《将相和》评课稿篇1今天,在区课堂达标第三阶段活动中我认真聆听了刘老师的一堂真实、生动、高效的家常课。
《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来赞扬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他们的爱国思想。
刘老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适时加入资料袋内容,衔接准确,不留痕迹的给学生扩充了课外知识容量。
在课文学习上给了学生时间让他们自主感悟,教学内容还应该精炼,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悟,交流。
本节课在学生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教学关于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三个小故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让学生通过读,在学习第一个故事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了解人物特点,学生很快地就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特点。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在课堂上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
“以读带讲,以点带面”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这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学生体会到了再谈理解。
于是学生们边读边动手在文中找出重点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刘老师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有写学习学笔记的习惯;培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认真读书的习惯;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
课堂上学生们学得较主动,必要时教师加入适当的点拨,学生可以“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想法,互相启发。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精选13篇)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精选13篇)《将相和》长文短教设计及评析篇1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五、质疑问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
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
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
(第八自然节)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将相和 评课稿
将相和评课稿的主旨和重点,突出训练重点,抓住联系,品味语言,悟出品质。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答、小标题、开放题等,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和品味,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品质和价值观。
四、整体回环,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评价:这篇文章在整体结构上比较清晰,但存在一些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
同时,文章中有一些段落表述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修改。
建议对错别字、标点符号进行修改,并对表述不够清晰的段落进行修改和梳理,使文章更加流畅和易于理解。
___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文本解读,特别是对于《史记》中的节选文章,他强调了理解人物特点、学会评价人物方法以及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的重要性。
通过细读___与___的语言,找准语言和人文的结合点,___让学生形成一条言语链,既进行语言文字、思维的训练,又适时渗透人物的特点,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和语文味。
最后,___让学生评价人物,进行个性化解读历史人物,使整节课堂浑然一体,增添了文化味。
___的对比解读方法很受欣赏,他抓住了人物态度、称呼、顺序和语气等方面,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在阅读教学中,___充分利用文章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来自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___在研究目标设计中设计了一个开放题目:你最喜欢文中那个人物?为什么?这个题目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标准答案,能够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紧紧围绕文章而设置,有益于学生加深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理解。
这种题目的练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客观、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观念,帮助学生正确客观地看待人和事。
___设计的小小评论会让学生个性解读历史人物,既加深了对人物及课文的理解,又让思想自由飞翔。
___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作业也很可圈可点。
将相和评课稿
《将相和》评课稿《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叙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来赞扬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赞颂他们的爱国热情。
聂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情及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对关键词语的挖掘,对人物形象的品味一定会让学生受益颇深。
我觉得聂老师在以下方面做的相当好:一、课前准备充分。
聂老师对文章内容、背景等相关知识相当熟悉,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为了呈现这堂课,聂老师试讲了四次,认真、耐心地修改教案,并根据学情,设计了有价值的问题,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抓住了重点内容,做到了长文短教。
这篇课文篇幅很长,如果逐段讲授,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也辛苦。
聂老师抓住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从言行看品质”的思路贯穿了课文的学习始终,三个故事讲解也是有所侧重。
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考虑到学生在自学时对“鼓瑟”“击缶”会存在疑问,于是聂老师就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有了直观认识,并介绍在古代乐师们地位很低,为接下来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既训练了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又理清了思路,弄清了三个故事间的联系,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联系上下文理解蔺相如为什么“理直气壮”,加深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由“要是”……“就”……这一关联词体会蔺相如的语言艺术,这一教学环节显示出聂老师认真研读了教材,挖掘了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以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
在让学生对比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形象时,出示两个人物的语言,并加以对比,红色、蓝色不同颜色的字让学生轻松体会到两人的关注点不同,这一形式要比一遍遍地讲解、分析要有效得多,这一设计特别新颖,值得学习。
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说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既深化了理解,又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中得到锻炼、四、内容的感悟强调了朗读训练。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三篇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三篇《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1一、导入二、解题:1、明确这三个字的读音。
2、明确“将”“相”分别指谁,理解课题的意思。
反思:导入时未能将课题齐读,齐读有助于理解课题的意思。
教学时发现学生屡次将两个人物的名字读错,解题时就应该板书多读两个人物的名字,加深印象。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尝试复述每个故事。
过渡:既然课题叫《将相和》,那说明之前有不和,将相为何不和呢?找出相关语句。
四、将相为何不和?1、生读第十六段,明确是因为廉颇妒忌蔺相如。
过渡:从朗读中,我们发现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才能,只有嘴皮子功夫,蔺相如真的是这样吗?生:不是,蔺相如智勇双全。
2、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1)生找出正面描写蔺相如的语句,品味,朗读。
反思:至于为何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没有解释清楚。
学生偏离了太远,需要教师总结。
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机智表现为:1、抓住秦王喜爱和氏璧的心理,从秦王手里骗回了和氏璧;2、抓住秦王表面上要装作守信的心理,逼迫秦王同意举办典礼,赢得了送和氏璧回国的时间,迫使秦王放弃和氏璧。
蔺相如的勇敢表现为:即便死也不让秦王得到和氏璧。
渑池之会上为何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也需要板书。
机智表现在乐器的使用上。
勇敢表现在以死捍卫赵国和赵王的尊严。
过渡:我们认识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胆识,结果赵王给他加官成上卿。
其实除了从赵王身上我们看出蔺相如是有智有谋的,还有一个人也认识到了蔺相如的能力,是谁呢?生:秦王师:你从秦王的哪些反应当中看出他畏惧蔺相如?反思:“敬畏”蔺相如,此处“敬畏”用得不合适,应该换成“忌惮”。
(2)侧面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将相和》听课反思体会评课稿记录
《将相和》听课反思体会评课稿记录
《将相和》听课感
听课前,我对导学案的理解是课前给学生一个自学的平台,营造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
听课后,我对导学案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我认为导学案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载体。
导学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往学生学习被动,像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亦步亦趋,无所适从,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得不到发展。
如两位老师在教学前都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分别让学生在第一课时或课外进行自我学习,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习。
只是学生预习的真实性和实效性难以把握,如让学生在课外复习,他们不免走捷径——看教辅书,没有思考的读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如让学生在课堂上预习,这又太花时间,以致教学不能顺利完成,执教老师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另外,预习环节的时间难以保证,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预习不充分,预习方式不落实,课堂展示就将流于形式,学生的理解也不能深入,就如第一位老师课堂上对于“一介布衣的蔺相如能平步青云,竟能居于战功赫赫的廉颇之上,真的仅仅靠一张嘴吗?”的理解,学生的回答就如蜻蜓点水,
不能有理有据、概括性地回答。
同时,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却限制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极具个性的激情讲解不复存在,这会不会让学生不再喜欢语文课呢?。
《将相和》评课稿
《将相和》评课稿《将相和》是11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将课文分为三大部分:“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和“走出《将相和》”。
让学生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品蔺相如的精神,理顺三个故事内在的联系。
1、努力做《语文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严格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式的目标体系,达到在“立言”的基础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将语文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艺术是讲究层次的,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和”字,设计了“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走出《将相和》”这一递进式的教学过程。
这样做,是为了逐层递进,拉近学生与秦、赵两国,与蔺相如、廉颇之间的距离,通过文本的细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矛盾冲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最后升华到一定的认知高度,从而走出文本,走进生活,了解到“和”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根源。
今天的中国仍然秉承着“和为贵”的思想,“和”引领着中国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强盛。
3、努力做到“以读为主”,我觉得“读”永远是最好的语文实践。
读字,读词,读句……读文化!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总之,这节课我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
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快。
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评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评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信息•教材名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名称:《将相和》•作者:曹操•适用对象:五年级学生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将相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培养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意义和人物形象,促进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复杂情感和文学技巧,培养对作品深入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并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将相和》。
(2) 预习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标题,并根据标题猜测故事的大致内容。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自己的想法。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标注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教师逐段解读课文,解释词义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4) 分析文本针对《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鼓励学生做出自己的解读和评价,并与同学分享。
(5) 口语表达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用课文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论。
(6) 总结课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出《将相和》所传递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
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和概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教学方法•课堂导入: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教师讲解:通过逐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和文化内涵。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口语表达:通过朗读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对课文进行概括和总结,引导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1. 学习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朗读活动的表现程度。
将相和评课稿记录
将相和评课稿记录一、整体感受将相和这篇课文可太有意思啦,就像一部精彩的小短剧。
这堂课呢,也是特别有看头。
从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能感觉到那种活力满满,就像一个充满能量的小宇宙,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了。
二、教学内容老师对课文内容的把握那是相当精准啊。
把将相和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从蔺相如完璧归赵,到渑池之会,再到廉颇负荆请罪,每个情节都没落下。
而且在讲解的时候,还能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这就很牛了。
不像有些课,就干巴巴地讲课文,这个老师能把课文背后的东西挖出来,让大家看到一个更完整的故事。
三、教学方法老师用的教学方法也很灵活。
有小组讨论的时候,同学们那个热情啊,就像一群小麻雀在叽叽喳喳地讨论。
小组讨论这个方式真的很好,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还有角色扮演呢,几个同学穿上简单的道具衣服,模仿蔺相如和廉颇的对话,那场面可搞笑了,但又很生动地把课文里的情节展现出来了。
而且老师在旁边引导得也很好,在同学们演错的时候,不是直接批评,而是很幽默地指出来,就像朋友之间开玩笑一样。
四、课堂氛围整个课堂氛围超级轻松。
同学们都没有那种很紧张的感觉,都很放松地在学习。
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就像朋友聊天一样。
老师提问的时候,同学们都抢着回答,而且回答的质量还很高呢。
不像有的课堂,问个问题,下面一片死寂。
这里的课堂就像一个欢乐的海洋,知识就在这欢乐的氛围里被同学们吸收了。
五、学生收获从同学们的表现就能看出来,他们这堂课收获满满。
对将相和这个故事理解得很透彻,而且对历史故事也有了更大的兴趣。
从他们在角色扮演和回答问题中的表现就能看出来,他们对课文里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掌握得很好,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廉颇的知错能改,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
六、改进之处不过呢,这堂课也不是十全十美啦。
在时间把控上可以再精准一点,小组讨论的时候有点收不住了,导致后面的内容有点赶。
还有就是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可以再丰富一些,比如多放一些关于战国时期的图片或者小视频,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
将相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将相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教学目标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一致。
可如果同学们之间不团结会出现什么状况呢?生自由讨论师:看来,我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了。
古人更知道这个,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
(板书:将相和)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
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
(出示课件3)(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出示幻灯,组词:)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失信抵御理直气壮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出示课件5)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
说说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课件5)(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出示课件6)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将相和》评课稿
《将相和》评课稿感谢赵xx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这么好的高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为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一、赵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
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二、课前准备充分。
赵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对文章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熟悉,讲解内容正确、到位,过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赵老师课前备课十分认真,没有这么认真的备课,就不能上出这么好的课,我认为,赵老师这种敬业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读一读、划一划、说一说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四、内容的感悟强调了朗读训练。
课程标准强调对课文的理解要重感悟,教师较好地体现了读中感知、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抓住重点内容,做到长文短讲。
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如果老师逐段讲授,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听得辛苦。
赵老师在这节课中始终突出了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
如,在教学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之后,马上提出了训练的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是个怎样的人,并使这“从言行看品质”的思路贯穿了课文的学习始终。
六、组织交流感受和质疑问难。
思源于疑,赵老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质疑问难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且对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再分层次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改变了学习中的被动位置,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将相和评课稿(精选3篇)
将相和评课稿(精选3篇)将相和评课稿篇1《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精读课文。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从课程的设计上来看,是恰当的,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课始,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课文所讲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课题“将相和”的意思)引导学生质疑:第三个故事的内容正是“将相和”,前面两个故事是否多余?由此,顺学而导,进入本课的学习。
首先,通过品读前面的两个小故事,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知道在“外交战场”上虽无刀光剑影但同样危机四伏、九死一生、惊心动魄。
而这些却是廉颇所不了解的。
他的“仅凭一张嘴”的偏见导致了将相的不和,由此又进入到“负荆请罪”的学习。
在这一部分里,拓展了史记中关于廉颇战功卓著的资料,从而理解廉颇的不服气是情理之中的事,从中能看出他的直爽。
又通过蔺相如的一段话,读出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通过廉颇的负荆请罪读出廉颇的直率坦诚。
由此,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还感受了人物的形象。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当中,情感目标是“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通过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既然是“趣”,则必由情生。
我觉得,对老师来说,要上好这堂课,除了要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之外,引导学生动情地理解两位人物的内心世界则是课的灵魂之所在。
如此,课才有情,有情的课才能震撼人心,令人印象深刻。
这一点,刘老师大体做到了。
这堂课我感觉总体上是成功的。
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请看这一段实录:投影出示:“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现在璧在我手里,你不敢强逼我。
”师:认真比较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1:原句有威胁的语气,而下面这个句子就是告诉你,你不敢强逼我。
师:下面这个句子就没有威胁的语气吗?再读读句子,从文字上来分析,他们有什么不同?生2:原句是可以用嘴说出来的,下面的句子是在心里想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评课稿
《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来赞扬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他们的爱国思想。
王老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适时加入资料袋内容,衔接准确,不留痕迹的给学生扩充了课外知识容量。
在课文学习上给了学生时间让他们自主感悟,教学内容还应该精炼,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悟,交流。
本节课在学生自渎预习的基础上教学关于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
三个小故事,让学生通过读,在学习第一个故事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重点语句实行品读,了解人物特点,学生很快地就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特点。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在课堂上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
“以读带讲,以点带面”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这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学生体会到了再谈理解。
于是学生们边读边动手在文中找出重点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这么设计,
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王老师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有写学习笔记的习惯;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
课堂上学生们学得较主动,必要时教师加入适当的点拨,学生能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想法,互相启发。
讨论时,学生理解的就说,不理解的就问;有不同见解的就争议、交流,学生的讨论能够说紧扣教材。
只要学生能说的,教师就让学生说;学生理解不透的,教师就启发深化。
逐步的人物形象显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的重点训练项目也得到训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