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与崇高

合集下载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一)什么是优美?定义:审美主体在欣赏具有审美价值旳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旳和谐统一旳美。

1.优美结识旳发展历程:A.西方美学旳优美论:(1)古希腊旳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旳美学思想。

而数旳最美旳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旳比例关系,(2) 古希腊旳苏格拉底“形式旳美”,是形式上旳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觉得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旳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

”旳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出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旳特性,由于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旳性质有下列几种:①比较来说是小旳.....................;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必.......;②是光滑旳....;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须溶成一片......................;⑥颜色鲜明,但不强烈耀...............;⑤构造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明显而又强健有力旳外表眼.;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旳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伴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旳变化.....................................。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旳一种“鉴赏力判断”。

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旳形式,这种有限旳形式不会给人导致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增进生命旳感觉,并且因此可以结合着一种活跃旳游戏旳想象力旳魅力刺激。

”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产生积极旳快乐。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觉得优美是一种无意识旳美,不带刚性、锋利而又粗犷型旳美.B.中国古代美学旳优美论:(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旳概念,中国是“阴柔”旳范畴浮现旳,是有关宇宙哲学旳范畴。

古代中国人觉得宇宙旳是由“阴”、“阳”两极构成旳,《易传》是最早浮现旳“阳刚”与“阴柔”旳概念。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朗吉弩斯不但提出了“崇高”的美学范畴, 使美学研究的范围得到拓展;更为重要的 是,他所倡导的崇高风格,直追人类的心 灵,提出了“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 的回声”的审美理想,认为心灵的崇高是 文学崇高的基础,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它 们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审美境界。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风格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高雅、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昂、磅礴、如 火如荼的热情,旷达、豪放、宛若四海的气概, 刚劲、雄健、炮击弩发的劲势,以及高超、绝妙、 光芒四射的文采。他反对因标新立异产生的浮夸、 幼稚、矫情。朗吉弩斯认为,真正的崇高风格能 使人充满昂扬、豪迈、豁达、振奋之情,崇高的 风格是文艺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内在特质。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 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 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愀 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 喜,漻乎其如悲。”
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来源于两希(希腊与希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而中国的阴柔阳刚之美,则源于中国古代 哲学的阴阳学说。
[清]桐城派文论家姚鼐明确提出 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 概念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 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 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鎏铁; 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对立而 又对应的经典范畴,也是美的两种典 型的表现形态。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 的审美愉悦,如和风丽日、轻歌曼舞、 鸟语花香;崇高给人以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晚清的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美学史上最早 译介和运用这一对审美范畴的学者。他说: “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两种:曰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以美育代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 宗教说》 宗教说》中把优美称为“都丽之美”,称 崇高为“崇宏之美”;而“崇宏之美”可 分为“至大”和“至刚”两种。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优美与崇高的比较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

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

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

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常常运用“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来描述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虽然这两个词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它们在西方美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个词。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用来形容作品的审美特点,指的是艺术作品表达出的美感和形式上的完美。

在视觉上,这种完美可以体现为线条的流畅、比例的和谐、色彩的新鲜和融洽的构图等。

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就展现了一种经典的优美,女性形象以完美的比例和光滑的线条展示出来,给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我们来探讨一下“崇高”这个词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意义。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往往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深刻和庄严。

崇高的作品常常通过表现宏大、庄重的场景、强烈的情绪和引发人们深思熟虑的主题来体现。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达维德》展示了对英雄形象的崇尚和尊敬,强烈的力量感和庄严的姿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崇高和壮丽的气势。

我们也要注意到“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在西方美术中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同时存在和表现的。

很多优美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崇高的主题和情感,反之亦然。

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不仅体现了女性形象的优美和典雅,同时也通过深邃的目光和微笑表达了一种内敛和神秘的崇高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既可以是审美的标准和形式上的完美,也可以是对思想、情感和主题的深刻表达。

它们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创作的高度,同时也带给观者们一种审美和情感的享受。

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能够感受和欣赏到这些优美和崇高的作品,也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指其艺术风格和主题所呈现出的高雅和尊贵之美。

在西方艺术史上,“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审美概念,它们代表着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

通过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从而对西方美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让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高雅、精致和典雅之美。

这种美是以柔和、静谧、温柔、明亮的形象来表现。

古希腊雕塑中的《维纳斯雕像》,以其典雅优美的形象,被认为是“优美”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被人们所推崇,其姿态高雅、神情深沉,展现出了极致的优美之美。

“优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服饰、器物等。

比如古罗马建筑中的万神殿,以其雄伟庄严、高雅精致的建筑风格成为了西方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优美”的代表之一。

18世纪的法国宫廷服饰,被世人广泛传颂,其精致、繁复的工艺和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优美之美。

我们来谈谈“崇高”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庄严、威严和高尚之美。

这种美是以庄严、雄伟、恢宏的形象来表现。

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崇高”之美的典范。

其庄严庄重的外观,展现出了人们对于神圣和永恒的崇敬之情。

“崇高”的表现形式也广泛存在于西方艺术作品中,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宗教绘画等。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以其宏伟壮丽的场景和神圣庄严的气氛,被视为西方宗教绘画中的“崇高”之作。

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也被认为是“崇高”的典范,其庄严、高雅的建筑风格,展现出了古希腊人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这两种审美概念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做严格的界定。

一些艺术作品既具有“优美”之美,又具有“崇高”之风,比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中描述的英雄形象,既有优美之姿,又具有崇高之德。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人们在感知和艺术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优美是指一种轻盈、优雅和精致的情感体验,通常与美丽和舒适联系在一起。

优美通常与感性和美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快乐和愉悦。

在感知和艺术中,优美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例如优美的风景、精致的艺术品和美妙的音乐。

崇高则是指一种深沉、庄严和伟大的情感体验,通常与力量和坚毅联系在一起。

崇高通常与理性和哲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启示和震撼。

在感知和艺术中,崇高可以表现为巨大的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艺术作品。

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一种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如何在感知和艺术中获得美感,以及美的本质和标准。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和审美经验。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美学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这两个概念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一、“优美”“优美”是指一种美的感受,它与美的主观感受以及艺术作品本身的表现形式密切相关。

在西方美术史中,最早提出“优美”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优美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由于它具有对称、比例、节奏等美学元素的合理组合所产生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们开始追求“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主张将艺术作品的细节、线条和色彩处理得尽可能完美、和谐,这通常与人体的构造和比例有关。

例如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就被认为是一个“优美”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精致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呈现了一位高贵典雅、优美感人的女性形象。

这种追求“优美”的艺术风格在欧洲艺术史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现代艺术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崇高”“崇高”是指在超越人类自然感官和理智能力的领域内所产生的美的感受。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个将“崇高”这一概念系统地阐述出来的人。

他认为,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除了感受到“优美”的美感外,还能体验到一种“崇高”的美感。

这种美感超越了人类自身的感官和理性能力,它是来自于人们对超然、圣洁、威严等抽象概念的思考和感受。

在西方美术史中,有很多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崇高”感。

例如,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世纪》就被认为是具有“崇高”美感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极富雕刻感的线条和场景的宏伟气势,将上帝与人类的关系呈现出来,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神圣和崇高的氛围。

三、总结“优美”和“崇高”是西方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都与艺术作品的求美性质有关。

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概念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例如,一幅艺术作品既体现了“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处理,又具有“崇高”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这种作品既能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又能让人们在思考和反思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感。

第二节__优美与崇高

第二节__优美与崇高

第二节优美与崇高•这是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往往把它们并列起来比较研究。

一、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我们先把握四个字:和谐统一。

是最早被人类认识、最一般的审美形态。

•所以在西方早期,美和优美往往混为一体。

因此,在广义上,美包括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和荒诞等形态,但在狭义上,美则主要指的是优美。

随着研究的深入,优美才从美的概念中脱离出来,演化成与崇高并举的审美形态,随着对崇高形态研究的深入,对优美的研究也不断得到重视。

(一)优美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

•(1)自然不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对立面出现,而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物性与人性完美、和谐的统一。

•在我们中国画中,“比德”的痕迹很重,那棵松象征人的意味比较明显。

真善美统一的人为痕迹更易看出来。

•(2)优美也包含社会性内容•它在此处与崇高的不同就在于有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优美就是一种令人舒适的自然而然的和谐感。

•所以,儒家这样描述过君子的风范:“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个文质彬彬,就是带有社会性的优美的表现。

•2.特征:•(1)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表现。

•就是审美主体要能自我观照,使审美对象的特征能够呈现。

比方“柯达一刻”的广告,单纯从具体对象分析,不涉及优不优美的问题,但是把那些画面组接起来,就有一种和谐统一感,就令人心境放松。

这与创作者用心去捕捉生活瞬间有根本关系,他首先有过这样超然的心态,才能在需要时把它表现出来。

•(2)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在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出清秀、典雅、柔和、协调的特点,具有宁静、平和、淡远的性质。

•(3)内容和谐化一拉美的早期艺术,虽然外在稚拙,但就像小孩子的笑脸,整个浑然天成,内容的简单纯真直接与外形结合在一起。

•(4)审美体验是心旷神怡。

•愉悦是优美体验中最主要的审美感受。

(二)对优美的理论探讨•1.在古希腊时期•优美与节奏、和谐、对称等紧密联系。

(完整版)优美与崇高

(完整版)优美与崇高

崇高的效果
• 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有 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 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 超过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 体会到一种自豪。
黑格尔(1770~1831)
•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 定、浩浩无际、渺渺 无限的观念;人类在 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 自己的无限的时候, 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 切。”
• 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成为若干年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漫主义者手中的武器。 他们以此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板的政治 生活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压抑,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 和激情。
•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 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 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 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 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 怖。比如,浩瀚的海洋、 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 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 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 而引起崇高感。
• 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 同时也夹杂着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 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和。而优美的事物因为 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力,想去接近它, 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
康德
• 罗马圣彼得大 教堂是意大利 文艺复兴建筑 的最重要代表, 世界上最大的 天主教堂。建 造这座建筑历 时120年,多名 重要建筑师与 艺术家参与设 计,其中以伯 拉孟特和米开 朗基罗最为著 名。
• 对于康德的崇高在于 体积巨大的观点,受 到后人的批评。英国 的勃拉德莱在《牛津 诗学讲义》中,就举 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 写到的麻雀抗拒猎狗 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 个观点。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

3、优美与壮美的区别
(1)空间上的大与小 (2)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 (3)力量上的强与古罗马 朗吉弩斯《论崇高》 朗吉弩斯《论崇高》 2、柏克 《论崇高与美》 18世纪 论崇高与美》 18世纪 崇高感产生的原因 崇高事物的特征 3、康德 《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 (1)有两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种是感官可以 把握的有限的形式;一种无法把握也无法 与之较量的无限的形式。前者包括优美, 后者属于崇高。
(二)喜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1、亚里士多德 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坏不是指恶, 而是就丑而言。 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和丑陋,不致引起痛 苦和伤害。
2、康德 喜剧对于人的心理效应
从主体感受出发来研究喜剧的效果——笑 从主体感受出发来研究喜剧的效果——笑 喜剧是主观理性对喜剧对象的一种自由轻松 的嘲笑。 在一切大笑中一定存在着某种荒谬悖理的东 西。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 无的感情。
(2)崇高在形式上无限,没有秩序,巨大。 崇高的事物主要存在于自然界。 (3)崇高的巨大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体积或数量上的大。“ 一是体积或数量上的大。“数学的崇 高” 二是力量的巨大和不可抗拒。“ 二是力量的巨大和不可抗拒。“力学 的崇高” 的崇高” 即为崇高的两种类型
(4)崇高的原因不在于外界。 崇高与人的生命体验相关。 首先引起人的生命力阻碍的感觉; 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 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 例:希腊神庙 1 2 3
(三)作为艺术样式与审美类型的 悲剧与喜剧
1、作为艺术样式 悲剧是一种戏剧艺术类型,是对悲剧性故事 情节的集中反映。也称悲剧艺术。 (依此类推),喜剧是滑稽故事情节最集中 依此类推),喜剧是滑稽故事情节最集中 的表现形式。喜剧艺术。
2、作为审美类型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化属性,分别强调着美学领域中的两种不同想象——美和崇高。

优美与崇高被认为是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之一,也是文艺创作中常常探讨的话题。

“优美”是美学的基本属性之一,指的是物体本身的美丽、流畅、娇媚、和谐等。

这种美学体验强调着感官上的美好,追求形式的和谐与完美,以此营造和谐的效果和美好的心理感受。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最明显的表现是在风景画以及静物画中。

如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这些画作表现了水面上绿沉沉的荷叶与浅粉色的花朵,画面轻盈流畅,肆意飘扬,给人留下一种极为美好的感觉。

而“崇高”则指的是心灵上的高峻、伟大、庄严、神圣等品质。

这种美学体验强调着超越感官的境地,触及人类精神的深处。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崇高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历史画以及宗教画中。

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作展现的是在圣经中描述的最后的晚宴,达芬奇通过对色彩、构图、光照等元素的异常处理,表现了故事中所表现的高崇、神圣、慷慨陈词。

优美和崇高虽然在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在实际创作中是密切关联的。

在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领域中,这两种美学体验的融合与重构是创作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不断地试图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达到美感的最高状态。

在美的表现上,优美更多地强调形式与色彩的和谐、流畅、动感,以及鲜明的个性;而崇高更多地追求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和高尚的情感,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

在表现主题的方面而言,优美更偏向风景、生活等一些更为实际的主题,崇高则更多地关注历史、神话、宗教等具有超越性的主题。

总的来说,优美与崇高都是美的表现方式,同时也都是文化与时代背景的反映,并相互关联与交织。

无论是优美还是崇高,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追寻和表现都是厚重而意义深刻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品读。

第八章优美和崇高PPT课件

第八章优美和崇高PPT课件

.
18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
• 所谓自由个性即人的自由个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 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把“自由”与“全面本质”相联系,作为实现完整人的条 件与途径,以显示自由个性的重要性。它不仅构成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实现的内 在规定,也体现了现代审美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
15
• 原因: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 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所表征的 是当今人类审美所面临的一种危机状 况,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虽然复 杂,但无疑和主体的变异、沉沦及崇 高的历史意义与目标的逐渐模糊不无 关系。
新表现主义绘画
.
16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 实质: • 从人的本质对象化理论看,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表现出规律与目的、真与
• 二者相互转化的常态性规律是由崇高趋向优美。 •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极,没有优美,就无以突出崇高;反之没有崇高,
也难于显现优美。优美与崇高的这种运动与演变,生成千姿百态的美, 使审美活动显得无限丰富又色彩纷呈。
.
13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优美与崇高的转化还表现出复杂性状况。在崇 高向优美转化的纵向历程中,因主体存在位置与 活动情境的变化,亦可能有新的审美范畴产生的 趋向。
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 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呈现为 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 静等境界,具有小巧、平静、舒缓、 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
江南水乡 周庄
4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 无论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自然景象;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镜, 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还是艺术表现中的单纯静穆、情景和谐等,其境界均体现了 优美的形式特点,给人以和谐、完满的审美享受。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一、自然风光的优美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美丽。

那些高耸入云的峰峦,如画的湖泊和流淌的河流,都展示着自然之美的独特魅力。

当我站在山峰之巅,眺望着四周的风景时,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白云飘过,阳光照射下来,整个世界都变得如此绚丽多彩。

这种自然景观的优美令人陶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崇高。

二、人类智慧的优美人类的智慧是一种崇高的存在。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伟大的成就。

伟大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创作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崇敬。

他们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触动。

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出了人类的心灵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人类智慧的优美,让人感到无比的敬畏和赞叹。

三、人与人之间的优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一种优美的表现形式。

当人们彼此关心、理解和帮助的时候,人的心灵得到了满足和安慰。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个陌生人帮助了你,一位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支持你,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快乐和困难。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优美让人感到温暖和幸福,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伟大。

四、追求真理的优美追求真理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

人类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

哲学家们通过思辨和探索,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追求真理的优美让人感到无尽的兴奋和激动,让人感受到智慧的力量和人类思想的伟大。

总结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自然风光的优美、人类智慧的优美、人与人之间的优美以及追求真理的优美。

这些优美的表现形式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敬之情。

让我们珍惜和保护这些优美的存在,让它们在人类的生活中继续闪耀光芒。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个重要的审美概念。

优美与崇高是相对的,前者强调审美体验的感性愉悦,后者则强调审美体验的精神兴奋和敬畏。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感性韵味和感官美。

它们追求形式的美感和审美的愉悦。

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画作《圣母子》就是一幅典型的优美的作品。


幅画中,人物形象优美、体态优美、构图优美、色调优美、笔触优美,以及表现了平和、
安详、温馨、柔美的氛围,使人赏心悦目,感官上获得愉悦。

因此,优美是与感性、感官
有关的审美概念。

而崇高则是与精神和心境有关的审美概念。

崇高作品的审美体验往往给人一种精神上
的兴奋和敬畏,追求大气磅礴、庄严肃穆、高贵崇高、深刻内涵。

比如,英国文学家雪莱
所写的诗《希腊神殿的破坏》中,作者感叹雕刻在废墟上的神柱和雕像,表达了对古代文
明的赞美和对历史的尊重,同时还展现了一种宏伟、壮丽、庄严、深邃的境界,犹如敬畏
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优美与崇高是两个相对又联系的美学概念。

它们都是描述美的不同角度和
层面。

优美和崇高的审美体验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我
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审美体验的相互交融和碰撞。

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论优美与崇⾼的区别优美与崇⾼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现象形态,⼆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

⾸先,⼆者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不同,⼴义的美是在社会实践上形成的⼈与⼈之间的关系⾃由关系,即主体实践的⽬的性和客观规律的⾃由统⼀,在感受上是⼀种⽆功利⽽普遍令⼈愉快的、轻松的体验,在审美主体上与对象关系上是⼀种和谐的、契合的关系,⽽不是抵触的或者⽭盾的关系,或者说是真与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由性的统⼀。

优美偏重于主客体对⽴中的统⼀,真与善融为⼀体,⼈已从必然王国解脱出来进⼊了⾃由王国。

孔⼦所说的“随⼼所⼼所欲不逾矩”便是优美。

优美是⼈的本质⼒量在和谐中的肯定与实现;崇⾼也是美,但它偏重于主客体统⼀中的⽭盾对⽴。

崇⾼所展现的不是⼈的活动⼀开始就符合规律,⽽是⼈的主体实践活动与客观规律相对⽴,真压倒善,客观规律压倒感性活动,但主体⼜不屈服于客观必然性的强⼤压⼒。

因此,对于崇⾼⽽⾔,⼈的本质⼒量是在冲突对⽴中通过客体主体实践的否定和精神的⾼扬⽽实现的。

如唤起崇⾼感的形式,则往往是巨⼤的、粗犷的、⽆限的、甚⾄是恐怖的;崇⾼的对象所引起的是情绪的恐惧,在这种惊惧的⼼情中,⼼灵的⼀切活动都由于这种惊惧⽽凝固、停顿。

博克对崇⾼感的分析中,明确的将崇⾼与美对⽴起来,崇⾼感远不如优美那么单纯,平和。

其⼆,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看,⼆者具有极⼤的不同。

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则是内容压倒形式。

美作为真与善的⽭盾统⼀,美的内容是感性对善的肯定,美的形式是善的感性对象。

优美不但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且要求内形式的和谐。

这种和谐,是⼈与对象,⼈与⾃然、⼈⾃⾝内部都处于和谐状态的⼀种美感经验。

没有任何⼈与⾃然、⼈与对象或⼈⾃⾝内部的冲突、争⽃的痕迹,⽽是⼀种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在这种和谐中,⼈⾃⾝的存在得到了⼀种最直接的、也是最单纯的肯定,因此它伴随着舒畅、轻松、欢快明朗的感觉。

崇⾼则不同,它不是以静⽌的⾃由和谐形态体现真与善、合⽬的性的与合规律性的统⼀,⽽是以真压倒善,客观规律压倒实践活动,内容压倒形式,事物激烈动⼒的形态表现这个统⼀。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摘要】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审美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典艺术中,优美被视为对称、和谐和完美的表现,而崇高则强调力量与威严。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追求表现人类的伟大和尊严,体现了崇高的理念。

浪漫主义时期则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对自然的崇敬,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特点。

现代艺术往往挑战传统审美观念,追求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一种新的崇高感。

当代艺术更加多元化,重新定义了优美和崇高的含义,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念。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始终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而艺术的发展不断重构了它们的内涵,丰富了人们对美的理解。

【关键词】西方美术作品、优美、崇高、审美标准、古典艺术、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代艺术、当代艺术、重新定义、审美观念、艺术发展、内涵。

1. 引言1.1 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它们都追求作品的“优美”和“崇高”。

美学家们常常将“优美”和“崇高”作为审美上的两大标准进行讨论和研究。

在西方文化中,“优美”一般被理解为作品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展现出来的美感和完美感,而“崇高”则更多强调作品所呈现的高尚、庄严、超越常规的情感和意义。

这两个概念在西方美术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

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艺术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优美”的追求,体现在对人体比例、对称和和谐的表现上。

古典艺术家们通过对理性构图和谨慎处理细节,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优美之美的作品。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将“崇高”引入作品中,通过对古代文化和神话题材的重新赋予生命和意义,塑造出具有精神高贵和庄重气质的形象。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表现。

艺术家们尝试打破传统约束,追求情感的奔放和想象的自由,创造出既富有个性又超越凡俗的作品。

在现代艺术中,“崇高”逐渐成为了艺术家们追求的主题,他们试图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类尊严和精神高度的追求。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优美和崇高是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

它们主要是西方美学史上的概念。

在中国美学史上,相似的概念有优美和壮美、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一般而言,广义的美包括了一切审美现象。

它除了包括优美与崇高、喜剧和悲剧之外,还包括了丑。

与此不同,优美是一种狭义的美。

它不仅排除了丑,而且还排除了崇高、喜剧和悲剧。

一般而言,优美和崇高相对。

优美是事物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没有冲突的和谐的美。

如群山中涓涓的小溪,风中摇曳的百花,歌唱的小鸟等。

无论是它们自身,还是它们与环境,都是和谐的。

优美的形式特征优美的事物具有其独特的形式特征。

它具有小巧、精致、轻盈、清新、秀丽、优雅等品格。

如人们说小的就是美的。

这就是指小的就是优美的。

人们还说精致的东西是精美,秀丽的东西是秀美。

这里的精美和秀美也就是优美。

优美的事物虽然具有许多特点,但最主要具有如下的根本的特点。

第一,单纯。

优美的事物不是杂乱的,而是单纯的。

如某一简单的线条,如蛇形线;某一简单的图形,如圆形。

还有某一单一的色彩等,如绿色和蓝则等。

优美的单纯主要是是保持了自身的纯粹性。

第二,宁静。

优美的事物不是骚动的,而是静止的。

它表现了人和事物处于自身本性的寂静的状态。

即使它是运动的和变化的,也不是剧烈的,而是柔和的。

因,此优美的事物是一种静态、柔性的美。

如秋日蓝天上的白云,春天拂面的清风等。

优美的内容特征优美的事物主要表现了生活世界的和谐性。

一个事物是一个由不同的要素所构成的整体。

每个要素是独特的,因此是差异的。

但它们遵守一定的尺度,恪守自身的边界,并与其他要素发生关联。

这样一种关系便是和谐的关系。

在生活世界中,欲望、技术和智慧是不同的,但构成了一种无法割裂的关联。

在此关联中,三者是矛盾的。

但当它们化解矛盾并保持平衡时,生活世界就是一个和谐世界了。

此时的世界呈现为和谐的美,也就是优美。

和谐的世界使人和物都能具有一种优美的特性。

人身心合一。

物也自在自得。

一种优美的艺术也就是表现了处于和谐本性中的人和物。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

圣维克多山位于法国南部塞尚家乡的附近。在这幅画里,我们是从一处长着冷杉 树的丘陵上向那座山眺望。画中充满了有力的线条,塞尚用这些线条组织了他的 画。塞尚的用笔是那样的稳定坚实,看着这幅画,我们会觉得,这些景色是实实 在在地存在于明媚的阳光下。他让我们体会到了秩序中的美。
在莫奈的《睡莲》中,与其 说他是用色彩表现大自然的水 中睡莲,不如说他是用水中睡 莲表现大自然的色彩。评论家 瓦多伊的评价是:“他早期的 那些画没有一幅能与这些难以 置信的水上风景相提并论的, 因为这些画把握了春天,把它 留在人间。画面的水呈浅蓝色, 有时像金的溶液,在那变化莫 测的绿色水面上,反映着天空 和池塘岸边以及在这些倒影上 盛开着清淡明亮的睡莲。在这 些画里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美, 它兼备了造型和理想,使他的 画更接近音乐和诗歌。
优美的特点:
1.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
2.其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 安静与秀雅的美。 3.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泉》
• 。“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的青 春活力,是他毕生致力于美的追求的结晶。这虽是他晚年的作品,但所描绘的女性的 优美姿态却超过了他过去所有的同类作品。“泉”也是西欧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 优秀作品之一。
崇高则涉及对象的无形式,它体现为数量的崇高 和力量的崇高两种类型。 数量的崇高包括体积无限大的对象;而力量的崇 高则是那些拥有巨大威力的对象,诸如疾风暴雨、 山崩地裂等。
崇高对象的性质往往带有体积巨大、晦暗、力量、空无、壮丽、 无限、突然性等等。比如高山大海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一种压倒 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 2.其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健、 雄伟。
3.能给人以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

优美和崇高的名词解释

优美和崇高的名词解释

优美和崇高的名词解释名词是语言中起到指代作用的词语,代表着具体的事物、概念或抽象的概念。

在无数的名词中,有两个特殊的词汇备受追捧和赞美,那就是“优美”和“崇高”。

这两个词不仅仅是用来形容事物或概念的美,更是代表了某种境界,带有一种宏大的内涵。

让我们深入探索一下这两个词的意义和内在的美。

优美,随着时间的变迁,它的诠释也在不断演化。

依照字面上的理解,优美主要强调的是形式上的美感。

它可以用来形容音乐、绘画、文学作品等艺术领域中的表现方式。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时,如果画面构图合理、用色协调、线条流畅,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快乐和满足感。

同样地,当我们聆听由乐器演奏的曲调时,如果旋律优美、和声悦耳、节奏协调,我们会感到一种美妙的享受。

然而,优美并不仅仅停留在形式美上,它还和思想、内涵相关。

在诗歌和文学创作中,优美的表现需要通过语言和句子的编排,传达出一定的情感和意境。

一个句子的使用可以影响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感觉。

举一个例子,当我们读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既能感受到文字之美,也能在其中找到一种超越人世的情感。

这种纯净而深邃的美,正是优美的极致表达。

与此相比,崇高更多地强调一种超越感。

它充满了庄重、庄严、尊贵和威严的情感。

崇高并不仅仅是表达事物的美,它同时还包含着一种伟大、神圣和充满力量的意义。

在自然界中,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总能带给我们一种敬畏之感。

当我们站在高山之巅,俯视群山翠绿,云雾弥漫,我们感到心灵被撼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震撼。

崇高的意义还可以延伸到人类的行为和品质上。

英雄人物的形象往往被描述为崇高,因为他们超越了常人的平凡,通过奉献、牺牲及追求正义和真理的行为来影响和改变世界。

这种崇高远不止于个人的意志力,更体现了人类本质中最高尚的品质。

当我们欣赏一个人无私的行为时,我们会对这种崇高的精神 Salute 致敬。

优美和崇高是两种卓越的美的表现,在世界各地无不被人们推崇和追求。

它们存在于各个领域,从音乐、艺术、文学到自然景观和人的行为。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崇高与优美是艺术审美的两种核心形态,它们的审美特征也有所不同。

从这两种形态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审美的深度与丰富性。

首先,崇高与优美在审美特征上有明显差别。

崇高是一种高尚深远、博大精深的美,它展现在视觉上是一种宇宙观念,体现出人类的精神崇拜。

在艺术上,崇高的审美特征总结为“信仰观念”,表现手法有“幻想想象”、“崇拜宏伟”。

崇高的审美作用是引发人们对精神诗性的敬畏之心,也可以激发文明精神。

优美是一种柔和、富有诗意的美,它具有一种动态、自然和人文几何的审美形态,唤起观者一类柔美而优雅的空灵感受甚至一种圣洁焕发的心情。

艺术中,优美的审美特征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表现手法有“精细神秘”、“恬淡自然”。

优美的审美作用是引导观者由诗意的物象转向现实的通透,从而像传统的“天人合一”一样沉浸在一种天地融合的平静沉醉中。

此外,崇高与优美在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

崇高以“博大精深”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梦境领域、宗教神话、宇宙观念以及人文精神等为主题,以古典、宏伟抽象、浩瀚雄伟、神秘庄肃为主要艺术表现空间,以能够传达空灵之感的手法来进行审美表现。

优美则以“恬淡自然”为主要表现手法,主要探讨生活中的小景小物。

通常以自然之美,如大自行、人文熏染之美为媒介,使用光影的变换、物象的重组、细节的点染与折射,来形成一种妩媚而凝重的审美风格,以涤除苦楚,引发温馨而安全的感受。

总之,崇高与优美是艺术审美中重要的两种形态,它们在审美特征上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也有所不同,作用也有所不同。

这两种形态的审美都可以影响观者的心理,激发其情绪反应。

艺术作品应兼具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以期追求最完美的审美效果,才能表达艺术审美的深度和丰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美与崇高
寓意
晏殊
水槛遣心二首 杜甫
一 、 优美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看来,美是 和谐、适宜、对立与差异的统一, 是完整与鲜明。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Aphrodite、维纳斯)
(一)美学史上的“优美观”
1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倡“美 在和谐”,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 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 导致协调。“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 是球体,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形”。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 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黑格尔 “我们在观照伟大的东西时,或者感到恐怖,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的力量以及人 类的尊严产生自豪,或者由于我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丧魂落魄。” ——车尔尼雪夫斯基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事物中:如果我们环 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 有用,可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还有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 光是美的,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火山在爆发 时从地底抛出巨石和整个山丘,大地上还因此流起火的河流,那样的景象具有摧毁一 切的惊人气势。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普遍重视,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 时欧洲普遍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纤巧、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文 明感到厌倦,他们向往粗犷的大自然,追求惊心动魄的境界。自然界中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 族上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在《论剧体诗》里说:“诗 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自然?他宁愿哪 一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诗需要 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这里,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就是崇高美。
3、艺术崇高:是自然崇高和社会崇高的 结合体。比如电影中惊心动魄的场面, 如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瞬间等。
(五)崇高的美感特点
崇高的本质特征决定其美感特点。欣赏崇高时,往往使人惊心动魄, 经历由痛感转化为愉悦、由惊叹转化为崇敬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经 常伴随着紧张的理智思考和深情的精神探索。

崇高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 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和谐、单纯、平易、完整、均衡、舒缓、温柔、秀丽、典雅、宁静、精致、协调……)
二 、崇高
崇高是和优美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审美对象在激烈壮阔的矛盾、冲突、 对抗、斗争的动态过程中展示高峻的形象、深刻的意义和伟大的精神, 审美主体则经历一番激荡震撼的心理波动,最后在自我心灵的升华里 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


朗吉弩斯提出崇高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这是贯穿 《论崇高》全书的一条主线。他写道:“天才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在于使人狂喜。 凡是使人惊叹的篇章总是有感染力的,往往胜于说服和动听。因为信与不信,权在于我, 而此等篇章却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能征服听众的心灵。”这里,崇高的目的不是净化, 不是摹仿,也不是理智的说服。朱光潜先生对“狂喜”做出了解释,狂喜“是指听众在 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 态”。
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也有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的论述。姚鼐列举的阳刚之美的对象有:雷霆闪电、 崇山峻岭、对于人来说如凭空远眺、万千将士勇猛 杀敌等等;而阴柔之美的对象有:云、霞、清风、 烟雾、幽静的山林里潺潺的溪水等等。朱光潜先生 在《文艺心理学》第十五章《刚性美和柔性美》里 就援引了姚鼐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这 是我国系统论述崇高这个审美范畴,对崇高和优美 进行比较研究的最早文献。
(二)优美的定义
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
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统一的宁静、柔和的状态。
(三)优美的特征
1、在形式上具有小巧、精致、轻盈、优 雅等品格。
2、实质上是外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没有冲突、矛盾。
(四)优美的美感特点
优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纯粹的欢愉与轻松,是一种明朗和谐、爱恋与 快慰,人在对优美对象的审美关照中,审美主体的生理、精神的自由 与和谐与审美对象达到一种完满互动、相互自足的境界,审美主体与 审美对象相呼应,从而获得恬静、温柔、舒畅的审美快感。
崇高也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艺术中。朗吉弩斯所理解的社会生活的崇高主要限于人格的 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比如,《论崇高》里通篇充满了对意志远大、激越 高举、慷慨磊落的人格的赞赏和对和琐屑无聊、心胸狭窄、墨守成规的人格的鄙夷。
朗吉弩论斯崇高的效果

对于崇高的效果,朗吉弩斯在《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话:“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 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森罗万象的宇宙中来,仿佛引我们去参 加盛会,要我们做造化万物的观光者,做追求荣誉的竞赛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 的心灵中植下不可抵抗的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 这段话表明,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 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 象、超过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的愉悦。
朱先生所理解的崇高和优美存在于自然界、 艺术和社会生活中 。“鹰和松式的美”和 “莺和柳式的美”这些例子就是自然界中崇 高和优美的典型。而在艺术方面,朱先生则 用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的作品为例加以说明。 他们分别是刚性美和柔性美的极端代表。米 开朗琪罗的两尊雕塑作品《摩西》和《大卫》 中塑造了摩西和大卫这两位远古时代希伯来 民族的英雄和领袖。“你看他的《摩西》! 有比他的目光更列的火焰么?有比他的须髯 更硬的钢丝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 脑里怕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 罢?”而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 “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 笑,那丰润灵活的手,艺术家已经摸索追求 了不知几许年代,到达·芬奇才带着血肉表现 出来,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成功!”
7.康德认为,优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是 美的对象的形式与想象力和理解力之 自由活动的和谐融洽,美的对象因此 而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单纯的快感,是 观赏者始终处于赏心悦目、平静安宁 的审美体验状态。
8.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 从移情的视野解说审美喜悦是 一种令人愉悦的同情,认为优 美的核心在于一种柔和的力量 扣人心弦。
浮华纤巧的洛可可 (Rococo)风格
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
2、博克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博克认为,崇 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比如,浩瀚的海洋、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马、一望 无际的天空都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而引起崇高感。而优美的事物共同的特点是可爱。博 克认为,这些可爱的事物是能够引起人的怜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自我保全——崇高的起源
(四)崇高的分类 1、自然崇高:以无限大的力量、无比大 的形式显示崇高。体现在量的无限大, 力的无限威猛。 泰山是雄伟高大的,但是当我们爬到山 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我们征服它的 感觉就是一种美感,是一种愉悦感。
2、社会崇高:主要体现在推进社会历史 前进的志士仁人中、英雄人物中。如 历史上农民起义、反抗外族入侵和压 迫民族英雄。岳飞、刘胡兰等
相互交往——优美的起源
3、康德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雨中 的大海、荒野的崇山峻岭、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 威力,比如“天边层层叠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崖”等等。 但是康德同时强调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 康德这里说的“抵抗力”, 是指人的勇气和尊严,因此,崇高的审美判断接近于伦理道德的判断。对于康德的崇高在于 体积巨大的观点,受到后人的批评。英国的勃拉德莱在《牛津诗学讲义》中,就举了俄国作 家屠格涅夫写到的麻雀抗拒猎狗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个观点。一只幼小的麻雀从巢里掉下来, 猎狗想去吃它,为了护雏,老麻雀羽翼怒张,奋不顾身地与猎狗对峙,猎狗竟然望而却步。 麻雀的英勇和它的体积不相称,所以,体积的大小并不是崇高的主要因素。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 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由规范法 则向精神实质的转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由抽象的理论探讨转变为具体作品的分析和 比较,在创作方法上则由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转变为追求宏伟的精神气魄的浪漫主义 倾向。
二、崇高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论述 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朗吉弩斯(213-273)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 为审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的 《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崇高的条件:一是庄严伟大的思想;二是强烈激越的情感; 三是运用藻饰的技术;四是高雅的措辞;五是整体结构的堂皇 和卓越。 总体而言,崇高的美学特征是庄严、伟大、堂皇、卓越,即 不平凡。
姚鼐 (1732-1815) 清代学者、古文家、诗人
朱光潜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刚性美和柔性美 的区别。比如,“走进一个院子里,你抬头看见一 只老鹰站在一株苍劲的古松上,向你瞪着雄赳赳的 眼,回头看见池边旖旎的柳枝上有一只娇滴滴的黄 莺,在那儿临风弄舌,这些不同的物体在你心中所 引起的情感如何呢?”“鹰和松式的美”是刚性美, 和“莺和柳式的美”是柔性美。鹰和松同具一种美, 莺和柳又同具一种美。你遇到任何美,都可以拿它 们作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 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 是横槊赋诗的曹操”,这些都是“鹰和松式的美”, 也就是刚性的美。另一类,“比如说清风,皓月, 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 的林黛玉或是‘侧帽饮水’的纳兰成德”,这些是 “莺和柳式的美”,也就是柔性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