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合集下载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一)什么是优美?定义:审美主体在欣赏具有审美价值旳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旳和谐统一旳美。

1.优美结识旳发展历程:A.西方美学旳优美论:(1)古希腊旳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旳美学思想。

而数旳最美旳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旳比例关系,(2) 古希腊旳苏格拉底“形式旳美”,是形式上旳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觉得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旳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

”旳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出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旳特性,由于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旳性质有下列几种:①比较来说是小旳.....................;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必.......;②是光滑旳....;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须溶成一片......................;⑥颜色鲜明,但不强烈耀...............;⑤构造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明显而又强健有力旳外表眼.;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旳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伴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旳变化.....................................。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旳一种“鉴赏力判断”。

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旳形式,这种有限旳形式不会给人导致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增进生命旳感觉,并且因此可以结合着一种活跃旳游戏旳想象力旳魅力刺激。

”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产生积极旳快乐。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觉得优美是一种无意识旳美,不带刚性、锋利而又粗犷型旳美.B.中国古代美学旳优美论:(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旳概念,中国是“阴柔”旳范畴浮现旳,是有关宇宙哲学旳范畴。

古代中国人觉得宇宙旳是由“阴”、“阳”两极构成旳,《易传》是最早浮现旳“阳刚”与“阴柔”旳概念。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朗吉弩斯不但提出了“崇高”的美学范畴, 使美学研究的范围得到拓展;更为重要的 是,他所倡导的崇高风格,直追人类的心 灵,提出了“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 的回声”的审美理想,认为心灵的崇高是 文学崇高的基础,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它 们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审美境界。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风格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高雅、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昂、磅礴、如 火如荼的热情,旷达、豪放、宛若四海的气概, 刚劲、雄健、炮击弩发的劲势,以及高超、绝妙、 光芒四射的文采。他反对因标新立异产生的浮夸、 幼稚、矫情。朗吉弩斯认为,真正的崇高风格能 使人充满昂扬、豪迈、豁达、振奋之情,崇高的 风格是文艺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内在特质。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 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 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愀 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 喜,漻乎其如悲。”
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来源于两希(希腊与希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而中国的阴柔阳刚之美,则源于中国古代 哲学的阴阳学说。
[清]桐城派文论家姚鼐明确提出 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 概念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 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 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鎏铁; 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对立而 又对应的经典范畴,也是美的两种典 型的表现形态。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 的审美愉悦,如和风丽日、轻歌曼舞、 鸟语花香;崇高给人以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晚清的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美学史上最早 译介和运用这一对审美范畴的学者。他说: “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两种:曰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以美育代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 宗教说》 宗教说》中把优美称为“都丽之美”,称 崇高为“崇宏之美”;而“崇宏之美”可 分为“至大”和“至刚”两种。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常常运用“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来描述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虽然这两个词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它们在西方美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个词。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用来形容作品的审美特点,指的是艺术作品表达出的美感和形式上的完美。

在视觉上,这种完美可以体现为线条的流畅、比例的和谐、色彩的新鲜和融洽的构图等。

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就展现了一种经典的优美,女性形象以完美的比例和光滑的线条展示出来,给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我们来探讨一下“崇高”这个词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意义。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往往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深刻和庄严。

崇高的作品常常通过表现宏大、庄重的场景、强烈的情绪和引发人们深思熟虑的主题来体现。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达维德》展示了对英雄形象的崇尚和尊敬,强烈的力量感和庄严的姿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崇高和壮丽的气势。

我们也要注意到“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在西方美术中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同时存在和表现的。

很多优美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崇高的主题和情感,反之亦然。

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不仅体现了女性形象的优美和典雅,同时也通过深邃的目光和微笑表达了一种内敛和神秘的崇高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既可以是审美的标准和形式上的完美,也可以是对思想、情感和主题的深刻表达。

它们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创作的高度,同时也带给观者们一种审美和情感的享受。

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能够感受和欣赏到这些优美和崇高的作品,也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指其艺术风格和主题所呈现出的高雅和尊贵之美。

在西方艺术史上,“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审美概念,它们代表着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

通过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从而对西方美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让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高雅、精致和典雅之美。

这种美是以柔和、静谧、温柔、明亮的形象来表现。

古希腊雕塑中的《维纳斯雕像》,以其典雅优美的形象,被认为是“优美”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被人们所推崇,其姿态高雅、神情深沉,展现出了极致的优美之美。

“优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服饰、器物等。

比如古罗马建筑中的万神殿,以其雄伟庄严、高雅精致的建筑风格成为了西方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优美”的代表之一。

18世纪的法国宫廷服饰,被世人广泛传颂,其精致、繁复的工艺和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优美之美。

我们来谈谈“崇高”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庄严、威严和高尚之美。

这种美是以庄严、雄伟、恢宏的形象来表现。

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崇高”之美的典范。

其庄严庄重的外观,展现出了人们对于神圣和永恒的崇敬之情。

“崇高”的表现形式也广泛存在于西方艺术作品中,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宗教绘画等。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以其宏伟壮丽的场景和神圣庄严的气氛,被视为西方宗教绘画中的“崇高”之作。

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也被认为是“崇高”的典范,其庄严、高雅的建筑风格,展现出了古希腊人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这两种审美概念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做严格的界定。

一些艺术作品既具有“优美”之美,又具有“崇高”之风,比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中描述的英雄形象,既有优美之姿,又具有崇高之德。

优美与崇高文学作品

优美与崇高文学作品

优美与崇高文学作品在文学的海洋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体验。

其中,优美和崇高是两种基本的审美形态,给读者带来无尽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以下是对优美和崇高文学作品的探讨。

一、优美文学优美文学以其平和、清新、细腻的特质吸引着读者。

这类文学作品通常表现出田园般的宁静、爱情的甜蜜以及自然的美感。

1.1 田园诗歌田园诗歌是优美文学的代表,它以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宁静的田园风光,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王维的《山居秋暝》。

1.2 爱情小说爱情小说是优美文学的另一重要分支,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爱情的甜美与痛苦。

例如《红楼梦》和《简爱》。

1.3 自然描绘优美文学也包括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如山水画般的诗意。

例如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1.4 婉约诗词婉约诗词以其含蓄、柔美的特点展现出一种阴柔之美。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和晏殊的《浣溪沙》。

1.5 柔和音乐优美的文学作品往往配有柔和的音乐,使读者在阅读时更能沉浸在宁静和谐的气氛中。

例如《月光曲》和《梦中的婚礼》。

二、崇高文学崇高文学以其阳刚、雄浑、壮丽的特质吸引着读者。

这类文学作品通常表现出英雄的气概、战争的残酷以及壮丽的景观。

2.1 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以描写英雄人物为主线,展现其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的文学作品。

例如《荷马史诗》和《罗兰之歌》。

2.2 战争小说战争小说是以战争为背景,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和对战争中人物的塑造,表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伟大。

例如《战争与和平》和《西线无战事》。

2.3 壮丽景观崇高文学也包括对壮丽景观的描绘,如雄伟的山川、磅礴的大海等。

例如《白鲸》和《鲁滨逊漂流记》。

2.4 豪放诗词豪放诗词以其豪迈、奔放的特点展现出一种阳刚之美。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5 雄壮音乐崇高的文学作品往往配有雄壮的音乐,使读者在阅读时更能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摘要:本文从探究优美与崇高的来源出发,探究西方美学家的理论。

进而对优美与崇高进行比较,在内容上和谐与冲突、平衡与矛盾的区别,在形式上,一小一大,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在美感上,优美能给人和谐与愉悦的美感,而崇高给人以恐惧、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

然后比较维纳斯和掷铁饼者两尊雕像,她们分别是优美和崇高的象征,是柔与刚的诠释,静与动的塑造。

接着联系中国美学中的概念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援引古代经典诗词,不同的风格展现不同的美学意识。

其实,优美与崇高在自然界,在社会生活中,在艺术领域里,都有广泛而生动的体现。

它们各尽其妙、异彩纷呈,举例来比较不同妙处。

最后,强调人们对崇高的追求日渐淡漠的时候,提倡人们更应重视“崇高之美”。

关键词:优美崇高阴柔之美阳刚之美西方美学精彩纷呈,浩瀚似海,在此,仅选择优美与崇高进行浅微的探讨。

一.“优美”与“崇高”的来源“优美”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美的形态,平时我们说的美,在大部分情形下就是指的优美。

“美这个概念来自希腊语“bellus”,原意是“漂亮”。

其引申涵义是指姿态、动作的轻盈、优美。

美是哲学家努力要发现的一种特质,它是可以使人的感官和理智感到快乐和愉悦的一种特性。

”①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窄到广、先易后难、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崇高之美也逐渐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与优美同样重要的审美形态。

“崇高”这一范畴是由古罗马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崇高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西方美学家认为,优美与崇高分别源起于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

“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交错互动,构造了西方美学的基本概念——美与崇高。

双希精神的巨大钟摆,从理性的人和完善的人的理想,到信仰的人和超越的理想,塑造了美和崇高的基本特性。

” ②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者博克,详尽研究了崇高与美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崇高感和美感的起源。

博克把崇高的根源直接归诸于人内心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实际上就是人在和自然、社会的对立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安和焦虑。

谈谈你对崇高与优美的认识300字

谈谈你对崇高与优美的认识300字

谈谈你对崇高与优美的认识300字
崇高与优美是两个非常有深度和广泛的概念。

对于我来说,崇高是指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思想,是一种在人们心中产生的敬畏和敬重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由于我们所看到的某些事物或行为所引发的,比如伟大的领袖、美丽的自然景观、高超的技艺等等。

这些事物或行为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高尚的情感和思想,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而优美则是指一种美妙的感受和体验,是对于音乐、文学、艺术等等领域中所展现出来的美感的表达。

优美是一种让人舒适、愉悦和感动的美丽,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

优美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能够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放松身心,感受到一份愉悦和满足。

对于我来说,崇高与优美是两种不同的美感体验,但它们都代表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

崇高是一种高尚的思想和品质,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敬畏和敬重,而优美则是一种美妙的感受和体验,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愉悦和满足。

在我们的生活中,崇高和优美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能够激发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美学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这两个概念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一、“优美”“优美”是指一种美的感受,它与美的主观感受以及艺术作品本身的表现形式密切相关。

在西方美术史中,最早提出“优美”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优美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由于它具有对称、比例、节奏等美学元素的合理组合所产生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们开始追求“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主张将艺术作品的细节、线条和色彩处理得尽可能完美、和谐,这通常与人体的构造和比例有关。

例如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就被认为是一个“优美”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精致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呈现了一位高贵典雅、优美感人的女性形象。

这种追求“优美”的艺术风格在欧洲艺术史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现代艺术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崇高”“崇高”是指在超越人类自然感官和理智能力的领域内所产生的美的感受。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个将“崇高”这一概念系统地阐述出来的人。

他认为,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除了感受到“优美”的美感外,还能体验到一种“崇高”的美感。

这种美感超越了人类自身的感官和理性能力,它是来自于人们对超然、圣洁、威严等抽象概念的思考和感受。

在西方美术史中,有很多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崇高”感。

例如,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世纪》就被认为是具有“崇高”美感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极富雕刻感的线条和场景的宏伟气势,将上帝与人类的关系呈现出来,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神圣和崇高的氛围。

三、总结“优美”和“崇高”是西方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都与艺术作品的求美性质有关。

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概念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例如,一幅艺术作品既体现了“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处理,又具有“崇高”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这种作品既能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又能让人们在思考和反思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感。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化属性,分别强调着美学领域中的两种不同想象——美和崇高。

优美与崇高被认为是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之一,也是文艺创作中常常探讨的话题。

“优美”是美学的基本属性之一,指的是物体本身的美丽、流畅、娇媚、和谐等。

这种美学体验强调着感官上的美好,追求形式的和谐与完美,以此营造和谐的效果和美好的心理感受。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最明显的表现是在风景画以及静物画中。

如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这些画作表现了水面上绿沉沉的荷叶与浅粉色的花朵,画面轻盈流畅,肆意飘扬,给人留下一种极为美好的感觉。

而“崇高”则指的是心灵上的高峻、伟大、庄严、神圣等品质。

这种美学体验强调着超越感官的境地,触及人类精神的深处。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崇高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历史画以及宗教画中。

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作展现的是在圣经中描述的最后的晚宴,达芬奇通过对色彩、构图、光照等元素的异常处理,表现了故事中所表现的高崇、神圣、慷慨陈词。

优美和崇高虽然在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在实际创作中是密切关联的。

在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领域中,这两种美学体验的融合与重构是创作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不断地试图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达到美感的最高状态。

在美的表现上,优美更多地强调形式与色彩的和谐、流畅、动感,以及鲜明的个性;而崇高更多地追求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和高尚的情感,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

在表现主题的方面而言,优美更偏向风景、生活等一些更为实际的主题,崇高则更多地关注历史、神话、宗教等具有超越性的主题。

总的来说,优美与崇高都是美的表现方式,同时也都是文化与时代背景的反映,并相互关联与交织。

无论是优美还是崇高,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追寻和表现都是厚重而意义深刻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品读。

三、优美与崇高

三、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
米洛的维纳斯
掷铁饼者
优美与崇高
优美:
愉快、直率。这是人类最早把握 的一种美学形态 。
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
首先,表现为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 其次,表现为内容的完整统一。 再次,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最后,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
优美带给人类的美感特征
优美是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美的 本质特征。它表现为现实对于实践的单 纯的肯定,而不是二者的对立、冲突和 斗争。而且排出了丑,而不是美丑并存。 同时,优美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实践结果, 不表现实践的艰苦的过程。因此,在形 式上,它是和谐的、相对稳定的。给人 们的审美感受也是单纯平静的。
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也有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 论述。姚鼐列举的刚性美的对象有:雷霆闪电、崇山 峻岭、对于人来说如凭空远眺、万千将士勇猛杀敌等 等;而柔性美的对象有:云、霞、清风、烟雾、幽静 的山林里潺潺的溪水等等。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 学》第十五章《刚性美和柔性美》里就援引了姚鼐关 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这是朱光潜我国系统 论述崇高这个审美范畴,对崇高和秀美进行比较研究 的最早文献。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
朗吉弩斯提出艺术中的崇高应该对人的感情产 生强烈的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这是贯 穿《论崇高》全书的一条主线。他写道:“天 才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在于使人狂喜。 凡是使人惊叹的篇章总是有感染力的,往往胜 于说服和动听。因为信与不信,权在于我,而 此等篇章却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能征服听众的 心灵。”这里,朗吉弩斯是超越了希腊美学的 传统的。崇高的目的不是净化,不是摹仿,也 不是理智的说服。
崇高:
崇高,又被称作“壮美”,作为美的范 畴之一,是与优美相对的另一种美的表现 形态。它具有与优美不同的本质特征。崇 高是一种带有神圣性和严肃性的美。崇高 的概念与“庄严”、“伟大”、“圣洁” 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一、自然风光的优美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美丽。

那些高耸入云的峰峦,如画的湖泊和流淌的河流,都展示着自然之美的独特魅力。

当我站在山峰之巅,眺望着四周的风景时,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白云飘过,阳光照射下来,整个世界都变得如此绚丽多彩。

这种自然景观的优美令人陶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崇高。

二、人类智慧的优美人类的智慧是一种崇高的存在。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伟大的成就。

伟大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创作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崇敬。

他们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触动。

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出了人类的心灵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人类智慧的优美,让人感到无比的敬畏和赞叹。

三、人与人之间的优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一种优美的表现形式。

当人们彼此关心、理解和帮助的时候,人的心灵得到了满足和安慰。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个陌生人帮助了你,一位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支持你,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快乐和困难。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优美让人感到温暖和幸福,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伟大。

四、追求真理的优美追求真理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

人类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

哲学家们通过思辨和探索,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追求真理的优美让人感到无尽的兴奋和激动,让人感受到智慧的力量和人类思想的伟大。

总结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自然风光的优美、人类智慧的优美、人与人之间的优美以及追求真理的优美。

这些优美的表现形式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敬之情。

让我们珍惜和保护这些优美的存在,让它们在人类的生活中继续闪耀光芒。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个重要的审美概念。

优美与崇高是相对的,前者强调审美体验的感性愉悦,后者则强调审美体验的精神兴奋和敬畏。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感性韵味和感官美。

它们追求形式的美感和审美的愉悦。

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画作《圣母子》就是一幅典型的优美的作品。


幅画中,人物形象优美、体态优美、构图优美、色调优美、笔触优美,以及表现了平和、
安详、温馨、柔美的氛围,使人赏心悦目,感官上获得愉悦。

因此,优美是与感性、感官
有关的审美概念。

而崇高则是与精神和心境有关的审美概念。

崇高作品的审美体验往往给人一种精神上
的兴奋和敬畏,追求大气磅礴、庄严肃穆、高贵崇高、深刻内涵。

比如,英国文学家雪莱
所写的诗《希腊神殿的破坏》中,作者感叹雕刻在废墟上的神柱和雕像,表达了对古代文
明的赞美和对历史的尊重,同时还展现了一种宏伟、壮丽、庄严、深邃的境界,犹如敬畏
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优美与崇高是两个相对又联系的美学概念。

它们都是描述美的不同角度和
层面。

优美和崇高的审美体验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我
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审美体验的相互交融和碰撞。

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论优美与崇⾼的区别优美与崇⾼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现象形态,⼆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

⾸先,⼆者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不同,⼴义的美是在社会实践上形成的⼈与⼈之间的关系⾃由关系,即主体实践的⽬的性和客观规律的⾃由统⼀,在感受上是⼀种⽆功利⽽普遍令⼈愉快的、轻松的体验,在审美主体上与对象关系上是⼀种和谐的、契合的关系,⽽不是抵触的或者⽭盾的关系,或者说是真与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由性的统⼀。

优美偏重于主客体对⽴中的统⼀,真与善融为⼀体,⼈已从必然王国解脱出来进⼊了⾃由王国。

孔⼦所说的“随⼼所⼼所欲不逾矩”便是优美。

优美是⼈的本质⼒量在和谐中的肯定与实现;崇⾼也是美,但它偏重于主客体统⼀中的⽭盾对⽴。

崇⾼所展现的不是⼈的活动⼀开始就符合规律,⽽是⼈的主体实践活动与客观规律相对⽴,真压倒善,客观规律压倒感性活动,但主体⼜不屈服于客观必然性的强⼤压⼒。

因此,对于崇⾼⽽⾔,⼈的本质⼒量是在冲突对⽴中通过客体主体实践的否定和精神的⾼扬⽽实现的。

如唤起崇⾼感的形式,则往往是巨⼤的、粗犷的、⽆限的、甚⾄是恐怖的;崇⾼的对象所引起的是情绪的恐惧,在这种惊惧的⼼情中,⼼灵的⼀切活动都由于这种惊惧⽽凝固、停顿。

博克对崇⾼感的分析中,明确的将崇⾼与美对⽴起来,崇⾼感远不如优美那么单纯,平和。

其⼆,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看,⼆者具有极⼤的不同。

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则是内容压倒形式。

美作为真与善的⽭盾统⼀,美的内容是感性对善的肯定,美的形式是善的感性对象。

优美不但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且要求内形式的和谐。

这种和谐,是⼈与对象,⼈与⾃然、⼈⾃⾝内部都处于和谐状态的⼀种美感经验。

没有任何⼈与⾃然、⼈与对象或⼈⾃⾝内部的冲突、争⽃的痕迹,⽽是⼀种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在这种和谐中,⼈⾃⾝的存在得到了⼀种最直接的、也是最单纯的肯定,因此它伴随着舒畅、轻松、欢快明朗的感觉。

崇⾼则不同,它不是以静⽌的⾃由和谐形态体现真与善、合⽬的性的与合规律性的统⼀,⽽是以真压倒善,客观规律压倒实践活动,内容压倒形式,事物激烈动⼒的形态表现这个统⼀。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摘要】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审美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典艺术中,优美被视为对称、和谐和完美的表现,而崇高则强调力量与威严。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追求表现人类的伟大和尊严,体现了崇高的理念。

浪漫主义时期则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对自然的崇敬,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特点。

现代艺术往往挑战传统审美观念,追求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一种新的崇高感。

当代艺术更加多元化,重新定义了优美和崇高的含义,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念。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始终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而艺术的发展不断重构了它们的内涵,丰富了人们对美的理解。

【关键词】西方美术作品、优美、崇高、审美标准、古典艺术、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代艺术、当代艺术、重新定义、审美观念、艺术发展、内涵。

1. 引言1.1 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它们都追求作品的“优美”和“崇高”。

美学家们常常将“优美”和“崇高”作为审美上的两大标准进行讨论和研究。

在西方文化中,“优美”一般被理解为作品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展现出来的美感和完美感,而“崇高”则更多强调作品所呈现的高尚、庄严、超越常规的情感和意义。

这两个概念在西方美术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

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艺术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优美”的追求,体现在对人体比例、对称和和谐的表现上。

古典艺术家们通过对理性构图和谨慎处理细节,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优美之美的作品。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将“崇高”引入作品中,通过对古代文化和神话题材的重新赋予生命和意义,塑造出具有精神高贵和庄重气质的形象。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表现。

艺术家们尝试打破传统约束,追求情感的奔放和想象的自由,创造出既富有个性又超越凡俗的作品。

在现代艺术中,“崇高”逐渐成为了艺术家们追求的主题,他们试图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类尊严和精神高度的追求。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优美和崇高是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

它们主要是西方美学史上的概念。

在中国美学史上,相似的概念有优美和壮美、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一般而言,广义的美包括了一切审美现象。

它除了包括优美与崇高、喜剧和悲剧之外,还包括了丑。

与此不同,优美是一种狭义的美。

它不仅排除了丑,而且还排除了崇高、喜剧和悲剧。

一般而言,优美和崇高相对。

优美是事物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没有冲突的和谐的美。

如群山中涓涓的小溪,风中摇曳的百花,歌唱的小鸟等。

无论是它们自身,还是它们与环境,都是和谐的。

优美的形式特征优美的事物具有其独特的形式特征。

它具有小巧、精致、轻盈、清新、秀丽、优雅等品格。

如人们说小的就是美的。

这就是指小的就是优美的。

人们还说精致的东西是精美,秀丽的东西是秀美。

这里的精美和秀美也就是优美。

优美的事物虽然具有许多特点,但最主要具有如下的根本的特点。

第一,单纯。

优美的事物不是杂乱的,而是单纯的。

如某一简单的线条,如蛇形线;某一简单的图形,如圆形。

还有某一单一的色彩等,如绿色和蓝则等。

优美的单纯主要是是保持了自身的纯粹性。

第二,宁静。

优美的事物不是骚动的,而是静止的。

它表现了人和事物处于自身本性的寂静的状态。

即使它是运动的和变化的,也不是剧烈的,而是柔和的。

因,此优美的事物是一种静态、柔性的美。

如秋日蓝天上的白云,春天拂面的清风等。

优美的内容特征优美的事物主要表现了生活世界的和谐性。

一个事物是一个由不同的要素所构成的整体。

每个要素是独特的,因此是差异的。

但它们遵守一定的尺度,恪守自身的边界,并与其他要素发生关联。

这样一种关系便是和谐的关系。

在生活世界中,欲望、技术和智慧是不同的,但构成了一种无法割裂的关联。

在此关联中,三者是矛盾的。

但当它们化解矛盾并保持平衡时,生活世界就是一个和谐世界了。

此时的世界呈现为和谐的美,也就是优美。

和谐的世界使人和物都能具有一种优美的特性。

人身心合一。

物也自在自得。

一种优美的艺术也就是表现了处于和谐本性中的人和物。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对艺术品质的两个重要评价标准,这两个词在欧洲哲学和美学中具有深厚的内涵,是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精神内涵的高度赞誉。

本文将从西方艺术史和哲学角度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浅析。

首先是“优美”(beauty),“优美”是西方艺术作品中最常被提及的词之一,它与形式美密切相关。

优美的艺术作品给人以愉悦和赏心悦目的感觉,它追求符合人类审美心理的规律和原则,具有和谐、统一、规则性的特征。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优美的艺术作品是对现实世界中真理和美的一种反映,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智慧和幸福。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已经超越了直接的物质世界,成为显现于感性层面的形而上的美的化身,折射出永恒的真理和美。

优美并不仅仅是对表面形式的追求,西方艺术中对于美的理解往往超越了表面的装饰和华丽,而是更注重内在的精神内涵。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壮丽庄严、巴洛克时期绘画的豪华绚丽,都是通过形式美来传达一种宗教情感和信仰上的虔诚。

而后印象派和现代主义艺术则摒弃了传统形式的束缚,更加注重色彩、线条的表现,追求感觉和情感的直接传达。

例如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尽管形式简约,但却能给人以纯粹而深刻的美的体验,将艺术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与“优美”相对应的是“崇高”(sublime)。

崇高是指那些伟大、庄严、超越想象力的事物或理念,它超越了人类的感官和智力范围。

崇高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常常是通过大规模、庞大、壮丽等形式来呈现,例如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巨型雕塑的高耸壮丽,以及历史和宗教题材中所表现的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通过这些庄严的形式,艺术作品能够引发观者内心的敬畏和震撼,产生一种超越感知和感情的惊叹和忧伤。

崇高与优美相比更具有挑战和迫使观者反思的力量。

虽然崇高的形象具有吸引力,但它还包含着探讨人生命运、揭示世界本质等深层次的哲学和伦理问题。

由于崇高具有不可捉摸和超出人类理解的特质,它常常会引起观者内心的不安和迷茫,因而崇高的艺术往往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优美和崇高的名词解释

优美和崇高的名词解释

优美和崇高的名词解释名词是语言中起到指代作用的词语,代表着具体的事物、概念或抽象的概念。

在无数的名词中,有两个特殊的词汇备受追捧和赞美,那就是“优美”和“崇高”。

这两个词不仅仅是用来形容事物或概念的美,更是代表了某种境界,带有一种宏大的内涵。

让我们深入探索一下这两个词的意义和内在的美。

优美,随着时间的变迁,它的诠释也在不断演化。

依照字面上的理解,优美主要强调的是形式上的美感。

它可以用来形容音乐、绘画、文学作品等艺术领域中的表现方式。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时,如果画面构图合理、用色协调、线条流畅,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快乐和满足感。

同样地,当我们聆听由乐器演奏的曲调时,如果旋律优美、和声悦耳、节奏协调,我们会感到一种美妙的享受。

然而,优美并不仅仅停留在形式美上,它还和思想、内涵相关。

在诗歌和文学创作中,优美的表现需要通过语言和句子的编排,传达出一定的情感和意境。

一个句子的使用可以影响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感觉。

举一个例子,当我们读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既能感受到文字之美,也能在其中找到一种超越人世的情感。

这种纯净而深邃的美,正是优美的极致表达。

与此相比,崇高更多地强调一种超越感。

它充满了庄重、庄严、尊贵和威严的情感。

崇高并不仅仅是表达事物的美,它同时还包含着一种伟大、神圣和充满力量的意义。

在自然界中,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总能带给我们一种敬畏之感。

当我们站在高山之巅,俯视群山翠绿,云雾弥漫,我们感到心灵被撼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震撼。

崇高的意义还可以延伸到人类的行为和品质上。

英雄人物的形象往往被描述为崇高,因为他们超越了常人的平凡,通过奉献、牺牲及追求正义和真理的行为来影响和改变世界。

这种崇高远不止于个人的意志力,更体现了人类本质中最高尚的品质。

当我们欣赏一个人无私的行为时,我们会对这种崇高的精神 Salute 致敬。

优美和崇高是两种卓越的美的表现,在世界各地无不被人们推崇和追求。

它们存在于各个领域,从音乐、艺术、文学到自然景观和人的行为。

艺术美学论文

艺术美学论文

一.崇高与优美优美和崇高一向被美学家看作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

由于审美客体的特征的不同,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受和差异,使优美和崇高成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对美学范畴。

优美是一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

它的特点是和谐、、均衡、统一,它的本质属性就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

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崇高的美是巨大的体积、激烈的动作、惊人的速度、辉煌的光彩、磅礴的气势、强烈的对比、刚劲的力量。

它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优美和崇高这两种美的形态,虽说都能引起一种愉快的情感,但由于它们各自特点不同,这就使和愉快情感相伴随的感官的感受及其他的情感活动,在性质、内容上也不尽相同在优美的审美过程中,美的对象既引起我们的美感的愉快,又引起我们感性的快感或其他情感的愉快。

如亲近、爱怜、同情等情感,可以说它们的情感是愉快的、一致的、调和的,是一种和谐的混合情感。

这是因为,在优美的审美过程中,由于对象的刺激相当柔和、松缓。

我们对对象始终没有抗拒、没有不适的感受,而是感到对象既可亲又可爱,因而感到对象有一种吸引力。

使心情处于相对宁静、和缓、轻松、舒展的状态崇高美的对象一方面引起我们美感的愉快,另一方面又引起我们的感性的不快或其他情感的不快,如恐惧、崇敬、感叹等。

崇高”中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不可能把握的东西造成的崇高的深邃境界昭示了其追求无限不断超越的核心意蕴。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崇高与优美是艺术审美的两种核心形态,它们的审美特征也有所不同。

从这两种形态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审美的深度与丰富性。

首先,崇高与优美在审美特征上有明显差别。

崇高是一种高尚深远、博大精深的美,它展现在视觉上是一种宇宙观念,体现出人类的精神崇拜。

在艺术上,崇高的审美特征总结为“信仰观念”,表现手法有“幻想想象”、“崇拜宏伟”。

崇高的审美作用是引发人们对精神诗性的敬畏之心,也可以激发文明精神。

优美是一种柔和、富有诗意的美,它具有一种动态、自然和人文几何的审美形态,唤起观者一类柔美而优雅的空灵感受甚至一种圣洁焕发的心情。

艺术中,优美的审美特征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表现手法有“精细神秘”、“恬淡自然”。

优美的审美作用是引导观者由诗意的物象转向现实的通透,从而像传统的“天人合一”一样沉浸在一种天地融合的平静沉醉中。

此外,崇高与优美在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

崇高以“博大精深”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梦境领域、宗教神话、宇宙观念以及人文精神等为主题,以古典、宏伟抽象、浩瀚雄伟、神秘庄肃为主要艺术表现空间,以能够传达空灵之感的手法来进行审美表现。

优美则以“恬淡自然”为主要表现手法,主要探讨生活中的小景小物。

通常以自然之美,如大自行、人文熏染之美为媒介,使用光影的变换、物象的重组、细节的点染与折射,来形成一种妩媚而凝重的审美风格,以涤除苦楚,引发温馨而安全的感受。

总之,崇高与优美是艺术审美中重要的两种形态,它们在审美特征上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也有所不同,作用也有所不同。

这两种形态的审美都可以影响观者的心理,激发其情绪反应。

艺术作品应兼具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以期追求最完美的审美效果,才能表达艺术审美的深度和丰富性。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理论影响非常大,在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而美的形式是有规律、有限制的。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崇高分析中》说:“它们(指自然里的崇高现象)却更多地是在它们的大混乱或狂野、极不规则的无秩序或荒芜里激引起崇高的概念,只有它们同时让我们见到伟大和力量。”康德认为,美的想象力与知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崇高则是想象力与理性互相矛盾的斗争,产生比较激动、震荡地审美感受。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它是一种能间接产生的愉悦。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优美(一)什么是优美?定义: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1.优美认识的发展历程:A.西方美学的优美论:(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的美学思想。

而数的最美的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2)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形式的美”,是形式上的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认为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的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

”的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的特性,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①比较来说是小的....................;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②是光滑的....;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必须溶成一片..............................;⑥颜色鲜明,但不强......;⑤结构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显著而又强壮有力的外表烈刺眼......................................;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的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同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的变化..。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的一种“鉴赏力判断”。

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的形式,这种有限的形式不会给人造成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力的魅力刺激。

”也就是说,能够直接产生积极的愉快。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认为优美是一种无意识的美,不带刚性、尖锐而又粗犷型的美.B.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美论:(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是“阴柔”的范畴出现的,是关于宇宙哲学的范畴。

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的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易传》是最早出现的“阳刚”与“阴柔”的概念。

(2)明确将“阳刚”与“阴柔”作为美学范畴加以阐发的是清朝的姚鼐,虽然只对“阴柔之美”作了形象描述而未作理论概括,但这与西方美学所讲的“优美”在美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优美的概念: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止的美,它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内容和形式相协调所表现出来的宁静而又和谐的美。

优美的特征优美在形式上的特征:小巧、轻缓、柔和,是一种偏于静态的美(1) 小巧,是指优美的对象占有的空间较小。

(2) 轻缓,是指优美的对象变化不明显,表现为舒缓、安静。

(3) 柔和,是指优美的对象力量弱小、性质温柔.优美不同于崇高之处在于表现事物间的矛盾冲突的过程,优美不是激烈的、动荡的冲突之美,从本质上呈现出舒缓、平和偏于静态的态势。

一、优美的表现形式优美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式,体现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之中。

(1)自然领域自然领域中的优美偏中于形式,是以审美客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构成优美的各种因素处于协调平和、多样统一的状态之中。

形式上的比例、对称、有序、均衡等。

外在表现为小巧、圆润,线条上的曲线、弧线;色彩的鲜明、柔和,动作上的舒缓、轻盈等等。

(2)社会领域社会领域的优美偏重于内容,体现了社会事物的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主要是指情与礼的和谐统一,情与礼和谐统一最初是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或者人格理想提出来的,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优美的观念。

(3)艺术领域艺术作品中优美体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孔子所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实际上就是强调完美的人格必须是精神和外形的协调统一。

在艺术美中,一般地说:抒情诗文、山水画、交谊舞、轻缓的舞曲、小夜曲等都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和谐而成为优美艺术的典型样式。

二、优美的审美功用1.使生活充满乐趣,有益于身心健康。

2.经常受到优美事物的熏陶、可以使人的品行纯洁,风度优雅,感情细腻,待人和蔼。

二、崇高(一)什么是崇高?崇高(sublime)是与优美相对立而存在的另一美的范畴,崇高是一种较复杂和不易把握的美,然而崇高又是一种富于魅力的美。

“崇高”一词,《辞海》解释为“雄伟、高大”或“高尚、伟大”。

1.崇高认识的发展历程:A.西方美学史上主要的崇高观念:(1)“崇高”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中,不过他是指的文章风格上的崇高、修辞学上的崇高。

(2)古罗马的朗吉努斯写了专门的著作《论崇高》,第一次明确地将优美和崇高作为并列的美来进行研究。

他说崇高有五种风格:①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⑤把........;④高尚的文辞.......;③修辞的妥当运用.........;②强烈深厚的感情前四种联系为整体的“庄严而生动的布局”...................。

凡是使人惊心动魄的,奇特的东西都是美的。

”实际上,朗基努斯是美学史上的一个奠基人,他的崇高论为崇高理论走向现代开了先河。

(3)最早从美学上对崇高进行研究的,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文,区分了崇高与优美。

非常重要的一点,博克从崇高感的生理、心理出发来研究崇高,他认为“美感以快感为基础”,这里的美感就是上节讲到的优美,崇高感是“以痛感为基础”。

博客认为崇高的事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体积是巨大的.......;④外表是坚..................;③常常是直线条的......;②看起来是凹凸不平和奔放不拘的实的,甚至是笨重的.......。

(《论崇高与奖》).........;⑤以痛感为基础的(4)康德。

康德从哲学上充分揭示了崇高与美的区别,从而真正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独特地位。

崇高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的崇高.....”,是指事物数量或者体积的无限巨大,;一种是“力学的崇高.....”是指事物力量或者能量的无限巨大.(5)黑格尔把崇高与古代的象征型艺术联系起来。

崇高就是理念压倒形式,因此,绝对理念就是崇高的本质。

绝对理念,在黑格尔这里还是美的本质。

B.中国美学史对崇高的认识虽然没有“崇高”这个美学范畴,但却有关于崇高的含义高大雄伟相识的见解,这个字就是“大”,“大”类似于崇高。

孔子、孟子、庄子都区分了“美”与“大”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国的“大”是由道推及人生,最终落实与人的伦理道德和精神层面的东西,从而归于“圣人”,没有西方崇高概念中的恐怖感和痛感;西方的崇高强调的是自然事物体积的巨大和自然威力的无穷,强调冲突、恐怖和痛感。

2、崇高的内涵:美学中的崇高是指那些显得刚强、伟大、雄浑、悲壮等的事物,常常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或引起敬畏、豪迈之情。

“崇高”又叫“雄伟”、“壮美。

”3.崇高和壮美的比较西方也有美学家,把崇高称之为“壮美”,其实壮美和崇高是十分近似的,但仍有差异,崇高是指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行,侧重于精神的圣洁和伟大。

对自然界的某些事物的雄壮美........................................往往就不用崇高这一概念,恰恰用壮美更为合适.....................。

(二)崇高的特征1.基本特征是突出了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的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崇高的事物一般以巨大、有力、奇异给人以强烈的刺激,开始人们往往被它巨大的体积,无比的力量所压倒,人们感到对象强大有力,而自己却渺小无力,产生某种畏惧,从而使主客体呈现出矛盾和冲突。

接着主体很快调整过来,从客体中发现了自己的力量,认为自己能够战胜、克服客体,实现与肯定人的意志,从而感到人的尊严、勇气与力量,使人获得了惊心动魄、振奋激荡而又酣畅淋漓的审美感受。

2.从审美形式上看,崇高表现出宏伟、雄浑、壮阔、粗糙、强劲甚至野蛮、怪异的特点。

这种粗糙、野蛮、怪异是不那么光滑、好看,但他体现出一种蓬勃的生气,一种破坏的力量,一种发展、进取的力量,因而是崇高的。

3.崇高的审美体验特征是痛感中的快感,惊叹感中的自豪感。

崇高与优美的美感是不同的,一般美感表现为单纯的愉快,这种愉快时自始自终的,它平和、流畅充满和谐的味道。

而崇高给人的感受是:或是畏惧或是惊叹。

所以康德一方面说崇高感的质是一种不愉快,另一方面又说崇高是通过对于官能利益的兴趣的反抗而令人愉快的。

(三)崇高的表现形式崇高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式,体现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之中。

1、在自然领域的崇高自然领域的崇高表现为自然事物的巨大体积、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形式等。

因而可是说自然美的崇高偏重于形式,社会美的崇高偏重于内容。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崇高就是“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1)“数学的崇高”体现在体积和数量的无限大;(2)“力学的崇高”表现在力量的无比巨大。

如澎崇山峻岭或断崖峡谷,直泻而下的瀑布。

2、社会领域的崇高在社会生活里,崇高直接通过人类为了创作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来表现。

在这一领域,崇高通常是指人的伟大。

人的伟大包括:人类力量的巨大和人的精神品质的高尚两个方面。

(1)人类力量的巨大主要体现在创造物质文明方面,人类在与自然进行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智慧和力量,能够使人感到自豪,产生崇高感。

如雄壮的三峡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

(2)人具有的高尚精神品质。

主要体现在人在创造精神文明方面,人类在同人类自身存在的不良品质进行斗争中表现出的战胜丑与恶现象、保持和发扬良好品质的坚强毅力和顽强意志,能够使人产生敬佩、尊崇之情,产生崇高感。

凡是那些热爱祖国和人民,为了大众的利益,为美好的理想而英勇奋斗、建功立业甚至流血牺牲的人,都是崇高的。

(3) 在艺术领域中的崇高艺术中的崇高来源于自然美的崇高和社会美的崇高。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突出自然和现实社会事物的崇高特征,使自然领域的崇高和社会领域的崇高得到更为鲜明、生动的体现。

艺术美的崇高又有着自己的特点,艺术美虽然是现实的反映,但因其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因此,作为艺术美的崇高,比自然美的崇高和社会美的崇高也就更集中更典型。

一般说来,自然美的崇高和社会美的崇高还是比较零散的,它不可能全部进入艺术美的崇高中,它必须经过艺术家的选择,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改造制作,进行典型化,才可实现艺术美的崇高的创造。

当艺术美的崇高具有固定的形态后,它就具有空间上的稳定性和时间上的持久性,而不象社会美的崇高那样转瞬即逝,也不象自然美的崇高那样变幻莫测。

因此,艺术美的崇高实际上是用静的形式,把现实中动的崇高美通过典型化表现出来。

①艺术美的崇高表现在作品的风格上。

②艺术美的崇高表现表现在艺术题材上。

惊心动魄的题材是感人肺腑的,易于表现崇高美。

(四)崇高的审美功用崇高美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明显的伦理道德性质,是一种充满阳刚之气和正义力量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