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与崇高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一)什么是优美?定义:审美主体在欣赏具有审美价值旳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旳和谐统一旳美。
1.优美结识旳发展历程:A.西方美学旳优美论:(1)古希腊旳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旳美学思想。
而数旳最美旳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旳比例关系,(2) 古希腊旳苏格拉底“形式旳美”,是形式上旳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觉得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旳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
”旳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出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旳特性,由于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旳性质有下列几种:①比较来说是小旳.....................;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必.......;②是光滑旳....;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须溶成一片......................;⑥颜色鲜明,但不强烈耀...............;⑤构造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明显而又强健有力旳外表眼.;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旳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伴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旳变化.....................................。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旳一种“鉴赏力判断”。
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旳形式,这种有限旳形式不会给人导致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增进生命旳感觉,并且因此可以结合着一种活跃旳游戏旳想象力旳魅力刺激。
”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产生积极旳快乐。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觉得优美是一种无意识旳美,不带刚性、锋利而又粗犷型旳美.B.中国古代美学旳优美论:(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旳概念,中国是“阴柔”旳范畴浮现旳,是有关宇宙哲学旳范畴。
古代中国人觉得宇宙旳是由“阴”、“阳”两极构成旳,《易传》是最早浮现旳“阳刚”与“阴柔”旳概念。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朗吉弩斯不但提出了“崇高”的美学范畴, 使美学研究的范围得到拓展;更为重要的 是,他所倡导的崇高风格,直追人类的心 灵,提出了“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 的回声”的审美理想,认为心灵的崇高是 文学崇高的基础,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它 们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审美境界。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风格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高雅、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昂、磅礴、如 火如荼的热情,旷达、豪放、宛若四海的气概, 刚劲、雄健、炮击弩发的劲势,以及高超、绝妙、 光芒四射的文采。他反对因标新立异产生的浮夸、 幼稚、矫情。朗吉弩斯认为,真正的崇高风格能 使人充满昂扬、豪迈、豁达、振奋之情,崇高的 风格是文艺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内在特质。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 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 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愀 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 喜,漻乎其如悲。”
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来源于两希(希腊与希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而中国的阴柔阳刚之美,则源于中国古代 哲学的阴阳学说。
[清]桐城派文论家姚鼐明确提出 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 概念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 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 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鎏铁; 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对立而 又对应的经典范畴,也是美的两种典 型的表现形态。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 的审美愉悦,如和风丽日、轻歌曼舞、 鸟语花香;崇高给人以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晚清的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美学史上最早 译介和运用这一对审美范畴的学者。他说: “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两种:曰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以美育代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 宗教说》 宗教说》中把优美称为“都丽之美”,称 崇高为“崇宏之美”;而“崇宏之美”可 分为“至大”和“至刚”两种。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优美与崇高的比较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
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
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
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指其艺术风格和主题所呈现出的高雅和尊贵之美。
在西方艺术史上,“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审美概念,它们代表着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
通过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从而对西方美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让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高雅、精致和典雅之美。
这种美是以柔和、静谧、温柔、明亮的形象来表现。
古希腊雕塑中的《维纳斯雕像》,以其典雅优美的形象,被认为是“优美”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被人们所推崇,其姿态高雅、神情深沉,展现出了极致的优美之美。
“优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服饰、器物等。
比如古罗马建筑中的万神殿,以其雄伟庄严、高雅精致的建筑风格成为了西方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优美”的代表之一。
18世纪的法国宫廷服饰,被世人广泛传颂,其精致、繁复的工艺和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优美之美。
我们来谈谈“崇高”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庄严、威严和高尚之美。
这种美是以庄严、雄伟、恢宏的形象来表现。
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崇高”之美的典范。
其庄严庄重的外观,展现出了人们对于神圣和永恒的崇敬之情。
“崇高”的表现形式也广泛存在于西方艺术作品中,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宗教绘画等。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以其宏伟壮丽的场景和神圣庄严的气氛,被视为西方宗教绘画中的“崇高”之作。
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也被认为是“崇高”的典范,其庄严、高雅的建筑风格,展现出了古希腊人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这两种审美概念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做严格的界定。
一些艺术作品既具有“优美”之美,又具有“崇高”之风,比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中描述的英雄形象,既有优美之姿,又具有崇高之德。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意思不同:1、优美:(1)美好。
(2)美学名词。
婉约柔和的美。
壮美或崇高的对称。
例句:优美的歌声在草原上随风飘荡。
2、崇高:(1)最高的;最高尚的。
(2)地位特殊;优越。
例句:志愿军给罗盛教追记特等功,表彰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出处不同
1、优美:刘白羽《日出》:“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
”
2、崇高: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二:“生意也并不是什么好崇高的营业,只是做了一个卖瘟猪肉的小食物的贩子罢了。
”
侧重点不同
1、优美:在于审美和谐的主客体统一。
2、崇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含义优美作为美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蕴含的理性内容上呈现为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感性显现。
崇高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主体被客体暂时性的压倒,经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显示实践主体巨大的力量所体现出的美。
英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博克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对美的特性进行了感官性的分析,而他的分析恰切地说是对狭义的美——优美特性的分析:“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尽管博克的描述带上了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其所阐释的优美情态中包含着优美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小巧、柔和、协调、均衡等。
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
“小”是相对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
一般说来,优美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
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从本质来看,优美都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静中之动。
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1. 引言1.1 介绍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的概念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美学概念,它们在艺术作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西方美术传统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展现出的美感和和谐感,通过对形态、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精妙处理,使观者产生愉悦和享受的感受。
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精致的细节和动人的表现力,让人赏心悦目,感受到美的力量。
而“崇高”则是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指作品所展现出的庄严、壮观、深邃的气质,引起观者心灵深处的共鸣和震撼。
崇高的作品通常具有宏伟的气势、庄严的氛围、深邃的内涵和引人思考的意蕴,使人感受到超越凡俗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往往同时存在,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通过对这两种美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西方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对我们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影响。
【接下来就是分别对优美和崇高进行详细分析】。
2. 正文2.1 对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的特点进行分析1. 精湛的技巧:西方美术作品的优美往往源自艺术家们高超的绘画技巧。
他们能够通过精妙的笔触和色彩运用,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细腻的画面。
2. 和谐的构图:优美的西方美术作品往往具有完美的结构和平衡的构图。
艺术家们在设计作品时注重各个元素之间的比例和关系,使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3. 富有表现力的主题: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表现,使观者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内在的美感。
4. 细腻的细节描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还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心描绘上。
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展现出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使作品更加丰富和具有层次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特点体现在技巧精湛、构图和谐、主题表现力强和细节描绘细腻等方面,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西方美术作品优美之美的独特魅力。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人们在感知和艺术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优美是指一种轻盈、优雅和精致的情感体验,通常与美丽和舒适联系在一起。
优美通常与感性和美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快乐和愉悦。
在感知和艺术中,优美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例如优美的风景、精致的艺术品和美妙的音乐。
崇高则是指一种深沉、庄严和伟大的情感体验,通常与力量和坚毅联系在一起。
崇高通常与理性和哲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启示和震撼。
在感知和艺术中,崇高可以表现为巨大的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艺术作品。
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一种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如何在感知和艺术中获得美感,以及美的本质和标准。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和审美经验。
文学作品中的优美与崇高举例
文学作品中的优美与崇高举例文学作品中的优美与崇高,是指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和崇高的主题内容,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迪。
下面是符合标题要求的10个例子:1. 《红楼梦》- 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荣、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复杂。
作品运用了优美的诗词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人世沧桑之美。
2.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尊严与偏见的对立,以及个人成长和改变的崇高之美。
3. 《诗经》- 匿名《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诗歌以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而著称。
作品中通过对自然、人情和社会的描写,表达了人类的喜怒哀乐,使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矛盾。
4.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是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描写了主人公罗迪恩·罗斯托科夫斯基的犯罪、内疚与救赎的心路历程。
作品以深入人心的描写和思辨,引发了读者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思考。
5. 《无声告白》- 川端康成《无声告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女性的内心独白和情感表达,展现了生活的苦痛和对美好的追求。
作品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感人至深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 《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是美国南方文学的杰作,通过对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社会变迁和一个坚强女性斯嘉丽·奥哈拉的描写,展现了爱与生存、荣耀与堕落的对立。
作品以生动的语言和戏剧性的情节,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复杂。
7.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描写,展现了时间、孤独和命运的循环和无常。
作品以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义,给人以超越现实的思考和感受。
8. 《茶花女》- 亚历山大·小仲马《茶花女》是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花魁玛格丽特·果梅的生活和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虚伪与压迫,以及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
(完整版)优美与崇高
崇高的效果
• 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有 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 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 超过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 体会到一种自豪。
黑格尔(1770~1831)
•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 定、浩浩无际、渺渺 无限的观念;人类在 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 自己的无限的时候, 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 切。”
• 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成为若干年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漫主义者手中的武器。 他们以此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板的政治 生活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压抑,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 和激情。
•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 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 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 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 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 怖。比如,浩瀚的海洋、 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 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 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 而引起崇高感。
• 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 同时也夹杂着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 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和。而优美的事物因为 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力,想去接近它, 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
康德
• 罗马圣彼得大 教堂是意大利 文艺复兴建筑 的最重要代表, 世界上最大的 天主教堂。建 造这座建筑历 时120年,多名 重要建筑师与 艺术家参与设 计,其中以伯 拉孟特和米开 朗基罗最为著 名。
• 对于康德的崇高在于 体积巨大的观点,受 到后人的批评。英国 的勃拉德莱在《牛津 诗学讲义》中,就举 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 写到的麻雀抗拒猎狗 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 个观点。
崇高与优美
(二)美学史上的崇高
①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弩斯最早提出“崇高”概念——伟大 心灵的回声; ②英18世纪博克站在纯感觉论的立场上考察对象的崇高属性; ③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崇高的分析》——数量的崇高和 力量的崇高; ④黑格尔《美学》——崇高是理念大于或压倒感性形式,美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⑤车尔尼雪夫斯基:体大、量大、力大。
(二)优美的表现 优美在自然、社会、艺术中的表现不同
1.自然境界中的优美 自然境界中的优美表现为,自然景物以光、色、形、 音等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的明暗、浓淡、大小、高 低、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以大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 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 2. 2.人生的优美 人生的优美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性的人的个体合乎礼 仪、道德规范的言行举止及其所反映的一致的思想观 念和群体或社会稳定、平和的局面。 3.艺术中的优美 艺术中的优美表现为作品中反映的自然景物、社会人 生或营造的氛围以及合规律,合目的性使主体感受到 其中的和谐统一。
一、崇高 (一)什么是崇高 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 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 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 而产生崇高感。崇高的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 中: ①自然景观的崇高;②人事的崇高;③人性的崇高— —德高、才高、品高、格高,精神的崇高;④情感 的崇高——气慨;⑤人创造物的崇高——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即通常人们 所说的狭义美;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即广义的 美),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不能互相混淆或相互 取代。 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一般指的是优美。优美的特点是: 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在形式上的特 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从美感上看, 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化属性,分别强调着美学领域中的两种不同想象——美和崇高。
优美与崇高被认为是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之一,也是文艺创作中常常探讨的话题。
“优美”是美学的基本属性之一,指的是物体本身的美丽、流畅、娇媚、和谐等。
这种美学体验强调着感官上的美好,追求形式的和谐与完美,以此营造和谐的效果和美好的心理感受。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最明显的表现是在风景画以及静物画中。
如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这些画作表现了水面上绿沉沉的荷叶与浅粉色的花朵,画面轻盈流畅,肆意飘扬,给人留下一种极为美好的感觉。
而“崇高”则指的是心灵上的高峻、伟大、庄严、神圣等品质。
这种美学体验强调着超越感官的境地,触及人类精神的深处。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崇高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历史画以及宗教画中。
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作展现的是在圣经中描述的最后的晚宴,达芬奇通过对色彩、构图、光照等元素的异常处理,表现了故事中所表现的高崇、神圣、慷慨陈词。
优美和崇高虽然在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在实际创作中是密切关联的。
在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领域中,这两种美学体验的融合与重构是创作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不断地试图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达到美感的最高状态。
在美的表现上,优美更多地强调形式与色彩的和谐、流畅、动感,以及鲜明的个性;而崇高更多地追求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和高尚的情感,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
在表现主题的方面而言,优美更偏向风景、生活等一些更为实际的主题,崇高则更多地关注历史、神话、宗教等具有超越性的主题。
总的来说,优美与崇高都是美的表现方式,同时也都是文化与时代背景的反映,并相互关联与交织。
无论是优美还是崇高,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追寻和表现都是厚重而意义深刻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品读。
第八章优美和崇高PPT课件
.
18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
• 所谓自由个性即人的自由个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 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把“自由”与“全面本质”相联系,作为实现完整人的条 件与途径,以显示自由个性的重要性。它不仅构成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实现的内 在规定,也体现了现代审美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
15
• 原因: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 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所表征的 是当今人类审美所面临的一种危机状 况,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虽然复 杂,但无疑和主体的变异、沉沦及崇 高的历史意义与目标的逐渐模糊不无 关系。
新表现主义绘画
.
16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 实质: • 从人的本质对象化理论看,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表现出规律与目的、真与
• 二者相互转化的常态性规律是由崇高趋向优美。 •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极,没有优美,就无以突出崇高;反之没有崇高,
也难于显现优美。优美与崇高的这种运动与演变,生成千姿百态的美, 使审美活动显得无限丰富又色彩纷呈。
.
13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优美与崇高的转化还表现出复杂性状况。在崇 高向优美转化的纵向历程中,因主体存在位置与 活动情境的变化,亦可能有新的审美范畴产生的 趋向。
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 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呈现为 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 静等境界,具有小巧、平静、舒缓、 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
江南水乡 周庄
4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 无论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自然景象;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镜, 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还是艺术表现中的单纯静穆、情景和谐等,其境界均体现了 优美的形式特点,给人以和谐、完满的审美享受。
第十一讲 优美和崇高
(1)自然的崇高
自然对象的巨大的体积和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 形式等,都对形成崇高的对象起积极的作用。
1、现实生活中的崇高
(2)社会生活
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展示主体要征服和
掌握客体的矛盾冲突状态。
艺术中的崇高
崇高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最真实、最集中的反映。
小、柔滑、娇弱、 社交本能 明亮等
崇高 可恐怖性(体积 自我保全 大、晦一种快感
3、康德
审美形态
美
对象
对象的形式
主观心理反应
单纯的快感
崇高 对象的无形式 (数学的崇高 与力学的崇高)
由痛感转化为快感 由压抑转为振奋
4、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绝对理念的内 容大于或压倒于感性的形式。
心理机制
形而上学 特征
可怖 性或 与人 的敌 对性
人处于安 全及具有 无所畏惧 的抵抗决 心
震慑、惊惧、渺小— —生命力的阻滞—— 突破阻抑制后的解放 感。 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 感
生命超越 有限性的 过程
(三)崇高的表现
崇高是一种庄严,宏伟的美,是一种以力
量和气势取胜的美① ,是一种显示主体实 践严重斗争和动人心魄的美 ② ,又是一 种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作用的伟大的美③。
(二)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审美 形态 审美属性 审美类 型 单纯的 美、常 态的美 本质 审美感受
优美 绮丽、典雅、 含蓄、秀丽、 纤柔、婉约等 特色
审美主体与 审美客体之 间的和谐统 一
单纯的、 平静的愉 悦感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 古琴 《潇湘水云》
审 美 形 态 崇 高
对象 特征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一、自然风光的优美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美丽。
那些高耸入云的峰峦,如画的湖泊和流淌的河流,都展示着自然之美的独特魅力。
当我站在山峰之巅,眺望着四周的风景时,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白云飘过,阳光照射下来,整个世界都变得如此绚丽多彩。
这种自然景观的优美令人陶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崇高。
二、人类智慧的优美人类的智慧是一种崇高的存在。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伟大的成就。
伟大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创作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崇敬。
他们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触动。
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出了人类的心灵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人类智慧的优美,让人感到无比的敬畏和赞叹。
三、人与人之间的优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一种优美的表现形式。
当人们彼此关心、理解和帮助的时候,人的心灵得到了满足和安慰。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个陌生人帮助了你,一位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支持你,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快乐和困难。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优美让人感到温暖和幸福,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伟大。
四、追求真理的优美追求真理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
人类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
哲学家们通过思辨和探索,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追求真理的优美让人感到无尽的兴奋和激动,让人感受到智慧的力量和人类思想的伟大。
总结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自然风光的优美、人类智慧的优美、人与人之间的优美以及追求真理的优美。
这些优美的表现形式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敬之情。
让我们珍惜和保护这些优美的存在,让它们在人类的生活中继续闪耀光芒。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优美”和“崇高”是两个在西方美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们既有着相似的含义,又存在着一些区别和差异。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两种审美特征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了艺术家们所追求的目标。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一、“优美”的含义“优美”是指一个事物的美丽、和谐、协调、舒适等当时,是一种柔和的、平衡的美感,通常会给人以愉悦、轻松、愉快的感觉。
在西方美学中,优美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美的表现,它跟艺术品的感官美、形式美、构图美等方面密切相关,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的一种方式。
优美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人物的形态和举止,或者是景观的色彩和构图等。
无论表现的是人物、物体还是场景,优美的特征都是相同的,它们都必须要具备一种和谐的平衡感,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感性的享受。
“崇高”,意为高尚、卓越、超然、伟大等。
在西方美学中,崇高是指那些让人惊叹不已的、令人钦佩的东西,这种美感不仅具有感性的吸引力,也有一定的理性价值。
崇高是一种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的审美体验,它不仅引起了人的感性反应和心灵共鸣,也涉及了人类普遍的道德和哲学思考。
崇高的形式可以是壮观的自然景观、伟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是人类理性和智慧的体现。
尽管“优美”和“崇高”在西方美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别。
1、情感优美的感性情感较为平和、柔和,通常给人以温馨、轻松、愉悦的感觉;而崇高的情感则是一种强烈而复杂的感受,往往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具有一定的理性意义。
2、主体优美的主体可以是万物,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人物形象都可以表现优美;而崇高的主体则更多的是人类文明、历史事件和人类理性等方面。
3、线性优美的审美体验是一种线性的感性体验,主要关注形式美和构图美;而崇高则是一种多维的审美体验,涉及到人类普遍的道德和哲学问题,并激发出人类理性和智慧的思考。
综上所述,优美和崇高在西方美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美术作品和艺术创造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个重要的审美概念。
优美与崇高是相对的,前者强调审美体验的感性愉悦,后者则强调审美体验的精神兴奋和敬畏。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感性韵味和感官美。
它们追求形式的美感和审美的愉悦。
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画作《圣母子》就是一幅典型的优美的作品。
这
幅画中,人物形象优美、体态优美、构图优美、色调优美、笔触优美,以及表现了平和、
安详、温馨、柔美的氛围,使人赏心悦目,感官上获得愉悦。
因此,优美是与感性、感官
有关的审美概念。
而崇高则是与精神和心境有关的审美概念。
崇高作品的审美体验往往给人一种精神上
的兴奋和敬畏,追求大气磅礴、庄严肃穆、高贵崇高、深刻内涵。
比如,英国文学家雪莱
所写的诗《希腊神殿的破坏》中,作者感叹雕刻在废墟上的神柱和雕像,表达了对古代文
明的赞美和对历史的尊重,同时还展现了一种宏伟、壮丽、庄严、深邃的境界,犹如敬畏
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优美与崇高是两个相对又联系的美学概念。
它们都是描述美的不同角度和
层面。
优美和崇高的审美体验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我
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审美体验的相互交融和碰撞。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摘要】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审美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典艺术中,优美被视为对称、和谐和完美的表现,而崇高则强调力量与威严。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追求表现人类的伟大和尊严,体现了崇高的理念。
浪漫主义时期则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对自然的崇敬,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特点。
现代艺术往往挑战传统审美观念,追求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一种新的崇高感。
当代艺术更加多元化,重新定义了优美和崇高的含义,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念。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始终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而艺术的发展不断重构了它们的内涵,丰富了人们对美的理解。
【关键词】西方美术作品、优美、崇高、审美标准、古典艺术、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代艺术、当代艺术、重新定义、审美观念、艺术发展、内涵。
1. 引言1.1 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它们都追求作品的“优美”和“崇高”。
美学家们常常将“优美”和“崇高”作为审美上的两大标准进行讨论和研究。
在西方文化中,“优美”一般被理解为作品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展现出来的美感和完美感,而“崇高”则更多强调作品所呈现的高尚、庄严、超越常规的情感和意义。
这两个概念在西方美术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
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艺术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优美”的追求,体现在对人体比例、对称和和谐的表现上。
古典艺术家们通过对理性构图和谨慎处理细节,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优美之美的作品。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将“崇高”引入作品中,通过对古代文化和神话题材的重新赋予生命和意义,塑造出具有精神高贵和庄重气质的形象。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表现。
艺术家们尝试打破传统约束,追求情感的奔放和想象的自由,创造出既富有个性又超越凡俗的作品。
在现代艺术中,“崇高”逐渐成为了艺术家们追求的主题,他们试图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类尊严和精神高度的追求。
优美和崇高的名词解释
优美和崇高的名词解释名词是语言中起到指代作用的词语,代表着具体的事物、概念或抽象的概念。
在无数的名词中,有两个特殊的词汇备受追捧和赞美,那就是“优美”和“崇高”。
这两个词不仅仅是用来形容事物或概念的美,更是代表了某种境界,带有一种宏大的内涵。
让我们深入探索一下这两个词的意义和内在的美。
优美,随着时间的变迁,它的诠释也在不断演化。
依照字面上的理解,优美主要强调的是形式上的美感。
它可以用来形容音乐、绘画、文学作品等艺术领域中的表现方式。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时,如果画面构图合理、用色协调、线条流畅,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快乐和满足感。
同样地,当我们聆听由乐器演奏的曲调时,如果旋律优美、和声悦耳、节奏协调,我们会感到一种美妙的享受。
然而,优美并不仅仅停留在形式美上,它还和思想、内涵相关。
在诗歌和文学创作中,优美的表现需要通过语言和句子的编排,传达出一定的情感和意境。
一个句子的使用可以影响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感觉。
举一个例子,当我们读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既能感受到文字之美,也能在其中找到一种超越人世的情感。
这种纯净而深邃的美,正是优美的极致表达。
与此相比,崇高更多地强调一种超越感。
它充满了庄重、庄严、尊贵和威严的情感。
崇高并不仅仅是表达事物的美,它同时还包含着一种伟大、神圣和充满力量的意义。
在自然界中,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总能带给我们一种敬畏之感。
当我们站在高山之巅,俯视群山翠绿,云雾弥漫,我们感到心灵被撼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震撼。
崇高的意义还可以延伸到人类的行为和品质上。
英雄人物的形象往往被描述为崇高,因为他们超越了常人的平凡,通过奉献、牺牲及追求正义和真理的行为来影响和改变世界。
这种崇高远不止于个人的意志力,更体现了人类本质中最高尚的品质。
当我们欣赏一个人无私的行为时,我们会对这种崇高的精神 Salute 致敬。
优美和崇高是两种卓越的美的表现,在世界各地无不被人们推崇和追求。
它们存在于各个领域,从音乐、艺术、文学到自然景观和人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早期的崇高风格, 这是一种对神的赞颂同时对人的价值进行压抑的宗 教艺术。 • 当崇高从宗教艺术风格演变为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时, 它的内容从主体精神的异化复归为主体精神的自觉。 追求超越的人对自身的超越这一精神历程,代替宗 教超越中的彼岸(天国、上帝),成为崇高的核心。
黑格尔(1770~1831)
• “我们在观照伟大的东 西时,或者感到恐怖, 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 的力量以及人类的尊严 产生自豪,或者由于我 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 丧魂落魄。”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
• 朗吉弩斯提出艺术中的崇高 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 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 这是贯穿《论崇高》全书的 一条主线。他写道:“天才 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 在于使人狂喜。…….” 朱光 潜先生对“狂喜”做出了解 释,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 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 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 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 态”。
• 崇高和优美的第三个区别是,优美的事物偏于静, 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 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 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 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
• 在《关于崇高与滑稽》一文中,李泽厚先生阐述了他关 于崇高的基本观点,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崇高的 根源是人改造现实的社会实践的活动。其次,崇高对象 的感性形式具有非规范性。再次,如果优美引起知觉者 平静的、和谐的愉快,那么崇高引起人的动荡的、剧烈 的愉快。
• 姚鼐列举的刚性美的对象 有:雷霆闪电、崇山峻岭、 对于人来说如凭空远眺、 万千将士勇猛杀敌等等; 而柔性美的对象有:云、 霞、清风、烟雾、幽静的 山林里潺潺的溪水等等。
姚鼐 (1732-1815) 清代学者、古文家、诗人
• 朱光潜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刚性美和柔 性美的区别。比如,“走进一个院子里,你抬 头看见一只老鹰站在一株苍劲的古松上,向你 瞪着雄赳赳的眼,回头看见池边旖旎的柳枝上 有一只娇滴滴的黄莺,…?”“鹰和松式的美” 是刚性美,和“莺和柳式的美”是柔性美。葬 花的林黛玉就是“莺和柳式的美”。
• • • • • 一、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二、崇高的文化内涵 三、崇高的审美特征 四、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 优美(beauty or grace)的审美形态最早来源于古代希腊文化。
古 希 腊 雕 塑 : 掷 铁 饼 者
古 希 腊 雕 塑 : 雅 典 娜
米兰大教堂
科 隆 大 教 堂 的 尖 顶
崇高的审美特征:
•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 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 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 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 “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 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 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 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 无光了;火山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 “崇高的 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朱光潜先生 (1897—1986)
• 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成为若干年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漫主义者手中的武器。 他们以此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板的政治 生活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压抑,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 和激情。 •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 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 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
古希腊的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不仅表现于建筑 和雕塑,而且也表现于绘画、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 式。
拉 斐 尔 : 《 西 斯 廷 圣 母 》
“是一种天国仙界中的 平和与安静。”“在拉 斐尔的任何画幅之前, 必得要在静谧的和谐中 去寻求它的美。”(傅 雷)
拉 斐 尔 : 《 美 丽 的 女 园 丁 》
•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 《判断力批判》中,把崇 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 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 雨中的大海、荒野的崇山 峻岭、埃及的金字塔和罗 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 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 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 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
康德
• 罗马圣彼得大 教堂是意大利 文艺复兴建筑 的最重要代表, 世界上最大的 天主教堂。建 造这座建筑历 时120年,多名 重要建筑师与 艺术家参与设 计,其中以伯 拉孟特和米开 朗基罗最为著 名。
审美形态
•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 艺术美。而如果依据美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关 系)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优 美、崇高、悲和喜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范畴。 •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最一般 和最本质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优美与崇高
“杏花春雨江南”与“杜丽娘”(阴柔之美)
美大 )江 东 去 ” ( 阳 刚 之
“
• 而在西方艺术方面,朱光潜先生用米开朗琪罗和 达· 芬奇的作品为例加以说明。他们分别是刚性美和 柔性美的极端代表。米开朗琪罗的两尊雕塑作品 《摩西》和《大卫》中塑造了摩西和大卫这两位远 古时代希伯来民族的英雄和领袖。“你看他的《摩 西》!有比他的目光更列的火焰么?有比他的须髯 更硬的钢丝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脑里怕 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罢?”而达· 芬 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 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
• 对于康德的崇高在于 体积巨大的观点,受 到后人的批评。英国 的勃拉德莱在《牛津 诗学讲义》中,就举 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 写到的麻雀抗拒猎狗 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 个观点。
勃拉德莱F.H. Bradley (1846-1924)
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述
•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个审美范畴。但 是与崇高近似的内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 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各种事物归为阴 阳两类,相应地,美的事物也可以分为阳刚之美 和阴柔之美,即刚性美和柔性美。“骏马西风塞 北”是刚性美,“杏花春雨江南”是柔性美;苏 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阳刚 之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阴柔之美。 这里的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就近似于 优美或秀美,是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 优美的审美特点:完整、单纯、静穆、和 谐的美,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它所引起的美感,就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 悦之情。“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 地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觉,而是在明净清楚 的界线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勃兰兑 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崇高的文化内涵
• 崇高(sublime)的审美形态起源于希伯来文化和 西方基督教文化。 “崇高”的艺术风格: • 宗教艺术风格:追求对有限人生的精神超越。 • 浪漫主义风格:人自身成为崇高的主体,人超越自 我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
崇高的效果
• 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有 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 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 超过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 体会到一浩无际、渺渺 无限的观念;人类在 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 自己的无限的时候, 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 切。”
电 视 剧 《 红 楼 梦 》 中 林 黛 玉 造 型
中国美学中与“崇高”和“优美”类似的范畴:
阳刚之美 骏马西风冀北 阴柔之美 杏花春雨江南
宋词中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豪放派) 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执铁 板,唱“大江东 去”。 (婉约派)柳郎中词, 只好十七八女孩儿, 执红牙拍板,唱“杨 柳岸晓风残月”。
米开朗琪罗《大卫》 (古以色列国第二代国王。在 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统一的 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
米开朗琪罗 《摩西》 摩西是纪元前十三世纪的犹太 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 执笔者。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 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 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 (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 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 神借着摩西写下《十诫》给他 的子民遵守,并建造会幕,教 导他的子民敬拜他。
阴柔之美(优美)
优美和崇高
• 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 有点疏远。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 “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 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 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 起我们振作起来。
• “崇高的感情和优美的感情,这两种情操都是令人愉 悦的,但却是以非常之不同的方式。一座顶峰积雪、 高耸入云的崇山景象,对于一场狂风暴雨的描 写,……,都激发人们的欢愉,但又充满着畏惧;相 反地,一片鲜花怒放的原野景色,一座溪水蜿蜒、布 满着牧群的山谷,对伊里修姆的描写或是荷马对维纳 斯的腰肢的描写,也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但那却是 欢乐的和微笑的。为了使前者对我们能产生一种应有 的强烈力量,我们就必须有一种崇高的感情;而为了 正确地享受后者,我们就必须有一种优美的感情。”
•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 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 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 怖。比如,浩瀚的海洋、 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 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 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 而引起崇高感。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 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 同时也夹杂着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 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和。而优美的事物因为 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力,想去接近它, 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 • 博克还看到丑和崇高之间的某种一致性,这是值得 注意的。丑本身不一定崇高,但是丑和引起强烈恐 怖的那些性质结合在一起,就会显得崇高。在西方 现代美学和艺术中,丑这个审美范畴受到高度重视。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 “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 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 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 静的自然?他宁愿哪一种 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 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 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 美呢?诗需要的是一种巨 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 魄。” ——《论剧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