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与崇高

合集下载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一)什么是优美?定义:审美主体在欣赏具有审美价值旳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旳和谐统一旳美。

1.优美结识旳发展历程:A.西方美学旳优美论:(1)古希腊旳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旳美学思想。

而数旳最美旳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旳比例关系,(2) 古希腊旳苏格拉底“形式旳美”,是形式上旳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觉得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旳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

”旳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出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旳特性,由于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旳性质有下列几种:①比较来说是小旳.....................;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必.......;②是光滑旳....;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须溶成一片......................;⑥颜色鲜明,但不强烈耀...............;⑤构造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明显而又强健有力旳外表眼.;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旳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伴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旳变化.....................................。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旳一种“鉴赏力判断”。

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旳形式,这种有限旳形式不会给人导致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增进生命旳感觉,并且因此可以结合着一种活跃旳游戏旳想象力旳魅力刺激。

”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产生积极旳快乐。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觉得优美是一种无意识旳美,不带刚性、锋利而又粗犷型旳美.B.中国古代美学旳优美论:(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旳概念,中国是“阴柔”旳范畴浮现旳,是有关宇宙哲学旳范畴。

古代中国人觉得宇宙旳是由“阴”、“阳”两极构成旳,《易传》是最早浮现旳“阳刚”与“阴柔”旳概念。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之一。

在西方艺术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审美理念,即“优美”和“崇高”。

这两种审美理念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西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我们来看看“优美”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在西方艺术中,“优美”常常被定义为美的表面上的一种感觉,是一种对形式和色彩的追求和展现。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自然景物和人体的优美描绘。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画家们对人体的描绘非常注重比例和线条的流畅性,形成了著名的人体理想化形象。

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色彩和笔触的表现来呈现出对自然景物的优美表达。

这些作品常常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感,让人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除了对形式和色彩的追求,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还体现在对情感和意境的抒发上。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强烈的情绪,这种情感的抒发往往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和内心的共鸣。

在装饰艺术和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们也常常通过对形式和色彩的处理来表达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展现出对美的无限追求。

而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崇高”则表现出对于道德、精神和思想的高度追求。

在西方艺术中,“崇高”常常被定义为一种对人类灵魂的深刻启迪和超然境界的追求。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神话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崇高描绘,这些作品常常通过对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处理来表达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向往,展现出对“崇高”审美理念的体现。

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中,艺术家们也常常通过对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类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的尊崇,这些作品常常给人以内心深处的震撼和超然境界的体验。

在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中,对“崇高”的追求也表现得非常突出。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朗吉弩斯不但提出了“崇高”的美学范畴, 使美学研究的范围得到拓展;更为重要的 是,他所倡导的崇高风格,直追人类的心 灵,提出了“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 的回声”的审美理想,认为心灵的崇高是 文学崇高的基础,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它 们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审美境界。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风格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高雅、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昂、磅礴、如 火如荼的热情,旷达、豪放、宛若四海的气概, 刚劲、雄健、炮击弩发的劲势,以及高超、绝妙、 光芒四射的文采。他反对因标新立异产生的浮夸、 幼稚、矫情。朗吉弩斯认为,真正的崇高风格能 使人充满昂扬、豪迈、豁达、振奋之情,崇高的 风格是文艺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内在特质。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 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 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愀 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 喜,漻乎其如悲。”
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来源于两希(希腊与希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而中国的阴柔阳刚之美,则源于中国古代 哲学的阴阳学说。
[清]桐城派文论家姚鼐明确提出 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 概念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 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 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鎏铁; 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对立而 又对应的经典范畴,也是美的两种典 型的表现形态。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 的审美愉悦,如和风丽日、轻歌曼舞、 鸟语花香;崇高给人以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晚清的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美学史上最早 译介和运用这一对审美范畴的学者。他说: “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两种:曰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以美育代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 宗教说》 宗教说》中把优美称为“都丽之美”,称 崇高为“崇宏之美”;而“崇宏之美”可 分为“至大”和“至刚”两种。

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

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


“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 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崇高感是 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 化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
“崇高” VS “优美” 这一对范畴出现的条件:人对神的关系 的关系

人对自然
•“崇高”中有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不可能把握的东西,造成了崇高的深邃 境界。崇高的意象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宏伟深远的空间感同时 也是一种历史感,是对命运、时间和不可复返的生命的一种内在体验。 当这些与的不断超越与实现;崇高的人类社会理想的不断超越与实现——空间的 无限成为时间的无限,成为命运、历史、生命的无限历程。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爱比死,比死亡所带来的恐惧还更强有 力。因为有爱,只因为有爱,生命才能支撑 住,才能进行。” 这种精神的崇高显现于审美主体所照亮 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种精神美、 灵魂美本质上一种爱,这种爱,包含着生命 的牺牲与奉献,造就了精神的崇高,把我们 内心经验深处的那种对于宗教、神圣和艺术 的珍贵而又深挚的感情保持下去。这种奇异 的创造性的力量,把人生神圣化、理想化。
美学原理
第三编 审美范畴
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

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 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三、崇高的文化内涵 四、崇高的审美特征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
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 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的 “大风格”(great style)。 审美范畴是这种“大风格”(审美 形态)的概括和结晶。
四、崇高的审美特征:
西方美学史中论述“崇高”的审美特征: (一)朗吉弩斯:崇高的风格是一颗 伟大心灵的回声。朗吉弩斯在西方美
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美 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 是以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为起点而 逐步走向完善的。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1. 引言1.1 介绍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的概念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美学概念,它们在艺术作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西方美术传统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展现出的美感和和谐感,通过对形态、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精妙处理,使观者产生愉悦和享受的感受。

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精致的细节和动人的表现力,让人赏心悦目,感受到美的力量。

而“崇高”则是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指作品所展现出的庄严、壮观、深邃的气质,引起观者心灵深处的共鸣和震撼。

崇高的作品通常具有宏伟的气势、庄严的氛围、深邃的内涵和引人思考的意蕴,使人感受到超越凡俗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往往同时存在,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通过对这两种美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西方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对我们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影响。

【接下来就是分别对优美和崇高进行详细分析】。

2. 正文2.1 对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的特点进行分析1. 精湛的技巧:西方美术作品的优美往往源自艺术家们高超的绘画技巧。

他们能够通过精妙的笔触和色彩运用,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细腻的画面。

2. 和谐的构图:优美的西方美术作品往往具有完美的结构和平衡的构图。

艺术家们在设计作品时注重各个元素之间的比例和关系,使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3. 富有表现力的主题: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表现,使观者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内在的美感。

4. 细腻的细节描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还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心描绘上。

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展现出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使作品更加丰富和具有层次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特点体现在技巧精湛、构图和谐、主题表现力强和细节描绘细腻等方面,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西方美术作品优美之美的独特魅力。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优美”和“崇高”是西方美术作品中常被提及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不仅是对作品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的评价标准,更是对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内涵的体现。

本文将就这两个概念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体现进行浅析,旨在探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如何通过艺术形式和主题内容得以表现的。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优美”和“崇高”并非简单地指作品外在的美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更多地关注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在西方美术史中,“优美”和“崇高”一直是两大重要审美范異,贯穿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评价之中。

“优美”是一种对形式和审美感受的表达。

“优美”的体现主要在于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比例等方面,它是一种对视觉形式的呈现,一种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崇高”则是一种对内在精神性和情感的表达。

“崇高”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意义往往会引起人的思考和共鸣,它是一种对内在情感和灵魂的共鸣体验。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通常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

许多作品既具有“优美”的外在形式美感,又融入了“崇高”的情感内涵。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其富有神秘色彩的微笑既表现了“优美”的形式构图,又蕴含了一种“崇高”的内在精神性。

又如,巴洛克时期的雕塑作品《达维德》,雕塑师兼巴洛克艺术大师伯努尼的作品,通过对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将英雄的崇高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19世纪后半叶的浪漫主义运动和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艺术中,“崇高”的情感内涵更是被大量探讨和表现。

浪漫主义的画家德拉克洛瓦、象征主义画家莫奈、梵高等,他们的作品常常融入了对自然、对生命、对宇宙的浓厚情感,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和对形式的塑造,使得作品既具有“优美”的外观,又蕴含了“崇高”的情感内涵。

他们试图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来表现出人的内心世界的激荡和宇宙的神秘。

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感追求在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人们在感知和艺术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优美是指一种轻盈、优雅和精致的情感体验,通常与美丽和舒适联系在一起。

优美通常与感性和美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快乐和愉悦。

在感知和艺术中,优美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例如优美的风景、精致的艺术品和美妙的音乐。

崇高则是指一种深沉、庄严和伟大的情感体验,通常与力量和坚毅联系在一起。

崇高通常与理性和哲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启示和震撼。

在感知和艺术中,崇高可以表现为巨大的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艺术作品。

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一种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如何在感知和艺术中获得美感,以及美的本质和标准。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和审美经验。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美学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这两个概念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一、“优美”“优美”是指一种美的感受,它与美的主观感受以及艺术作品本身的表现形式密切相关。

在西方美术史中,最早提出“优美”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优美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由于它具有对称、比例、节奏等美学元素的合理组合所产生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们开始追求“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主张将艺术作品的细节、线条和色彩处理得尽可能完美、和谐,这通常与人体的构造和比例有关。

例如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就被认为是一个“优美”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精致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呈现了一位高贵典雅、优美感人的女性形象。

这种追求“优美”的艺术风格在欧洲艺术史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现代艺术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崇高”“崇高”是指在超越人类自然感官和理智能力的领域内所产生的美的感受。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个将“崇高”这一概念系统地阐述出来的人。

他认为,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除了感受到“优美”的美感外,还能体验到一种“崇高”的美感。

这种美感超越了人类自身的感官和理性能力,它是来自于人们对超然、圣洁、威严等抽象概念的思考和感受。

在西方美术史中,有很多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崇高”感。

例如,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世纪》就被认为是具有“崇高”美感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极富雕刻感的线条和场景的宏伟气势,将上帝与人类的关系呈现出来,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神圣和崇高的氛围。

三、总结“优美”和“崇高”是西方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都与艺术作品的求美性质有关。

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概念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例如,一幅艺术作品既体现了“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处理,又具有“崇高”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这种作品既能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又能让人们在思考和反思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感。

第二节__优美与崇高

第二节__优美与崇高

第二节优美与崇高•这是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往往把它们并列起来比较研究。

一、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我们先把握四个字:和谐统一。

是最早被人类认识、最一般的审美形态。

•所以在西方早期,美和优美往往混为一体。

因此,在广义上,美包括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和荒诞等形态,但在狭义上,美则主要指的是优美。

随着研究的深入,优美才从美的概念中脱离出来,演化成与崇高并举的审美形态,随着对崇高形态研究的深入,对优美的研究也不断得到重视。

(一)优美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

•(1)自然不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对立面出现,而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物性与人性完美、和谐的统一。

•在我们中国画中,“比德”的痕迹很重,那棵松象征人的意味比较明显。

真善美统一的人为痕迹更易看出来。

•(2)优美也包含社会性内容•它在此处与崇高的不同就在于有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优美就是一种令人舒适的自然而然的和谐感。

•所以,儒家这样描述过君子的风范:“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个文质彬彬,就是带有社会性的优美的表现。

•2.特征:•(1)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表现。

•就是审美主体要能自我观照,使审美对象的特征能够呈现。

比方“柯达一刻”的广告,单纯从具体对象分析,不涉及优不优美的问题,但是把那些画面组接起来,就有一种和谐统一感,就令人心境放松。

这与创作者用心去捕捉生活瞬间有根本关系,他首先有过这样超然的心态,才能在需要时把它表现出来。

•(2)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在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出清秀、典雅、柔和、协调的特点,具有宁静、平和、淡远的性质。

•(3)内容和谐化一拉美的早期艺术,虽然外在稚拙,但就像小孩子的笑脸,整个浑然天成,内容的简单纯真直接与外形结合在一起。

•(4)审美体验是心旷神怡。

•愉悦是优美体验中最主要的审美感受。

(二)对优美的理论探讨•1.在古希腊时期•优美与节奏、和谐、对称等紧密联系。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化属性,分别强调着美学领域中的两种不同想象——美和崇高。

优美与崇高被认为是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之一,也是文艺创作中常常探讨的话题。

“优美”是美学的基本属性之一,指的是物体本身的美丽、流畅、娇媚、和谐等。

这种美学体验强调着感官上的美好,追求形式的和谐与完美,以此营造和谐的效果和美好的心理感受。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最明显的表现是在风景画以及静物画中。

如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这些画作表现了水面上绿沉沉的荷叶与浅粉色的花朵,画面轻盈流畅,肆意飘扬,给人留下一种极为美好的感觉。

而“崇高”则指的是心灵上的高峻、伟大、庄严、神圣等品质。

这种美学体验强调着超越感官的境地,触及人类精神的深处。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崇高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历史画以及宗教画中。

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作展现的是在圣经中描述的最后的晚宴,达芬奇通过对色彩、构图、光照等元素的异常处理,表现了故事中所表现的高崇、神圣、慷慨陈词。

优美和崇高虽然在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在实际创作中是密切关联的。

在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领域中,这两种美学体验的融合与重构是创作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不断地试图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达到美感的最高状态。

在美的表现上,优美更多地强调形式与色彩的和谐、流畅、动感,以及鲜明的个性;而崇高更多地追求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和高尚的情感,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

在表现主题的方面而言,优美更偏向风景、生活等一些更为实际的主题,崇高则更多地关注历史、神话、宗教等具有超越性的主题。

总的来说,优美与崇高都是美的表现方式,同时也都是文化与时代背景的反映,并相互关联与交织。

无论是优美还是崇高,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追寻和表现都是厚重而意义深刻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品读。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
崇高就包含于生活现象当中。 崇高就包含于生活现象当中。 “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 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我们觉得崇高是事物本身,而不是这事 我们觉得崇高是事物本身, 物所唤起的任何思想……我们觉得崇高的 物所唤起的任何思想……我们觉得崇高的 东西常常绝不是无限的, 东西常常绝不是无限的,而是完全与无限 的观念相反。 的观念相反。”
康德论优美
优美带给人的快感属于“鉴赏判断” 优美带给人的快感属于“鉴赏判断”,而 不是“智力的情感” 不是“智力的情感”; 优美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压抑,因为它“直 优美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压抑,因为它“ 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 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 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 力的魅力刺激。 力的魅力刺激。”
席勒论优美
“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 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 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各自 安分守己, 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 持其力量。 持其力量。” “理想的美,尽管是不可分割的和单一的, 理想的美,尽管是不可分割的和单一的, 但在不同的关系中却显示出融合性和振奋性。 但在不同的关系中却显示出融合性和振奋性。 在经验中存在一种融合性的美和振奋性的 美。”
崇高的本质特征
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 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 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 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 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西方美学史上的优美
近代以前,“优美”常常被看作 近代以前, 优美” 是美的本质,与美划等号;与节奏、 是美的本质,与美划等号;与节奏、 和谐、对称等紧密相连。 和谐、对称等紧密相连。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一、自然风光的优美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美丽。

那些高耸入云的峰峦,如画的湖泊和流淌的河流,都展示着自然之美的独特魅力。

当我站在山峰之巅,眺望着四周的风景时,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白云飘过,阳光照射下来,整个世界都变得如此绚丽多彩。

这种自然景观的优美令人陶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崇高。

二、人类智慧的优美人类的智慧是一种崇高的存在。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伟大的成就。

伟大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创作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崇敬。

他们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触动。

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出了人类的心灵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人类智慧的优美,让人感到无比的敬畏和赞叹。

三、人与人之间的优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一种优美的表现形式。

当人们彼此关心、理解和帮助的时候,人的心灵得到了满足和安慰。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个陌生人帮助了你,一位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支持你,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快乐和困难。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优美让人感到温暖和幸福,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伟大。

四、追求真理的优美追求真理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

人类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

哲学家们通过思辨和探索,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追求真理的优美让人感到无尽的兴奋和激动,让人感受到智慧的力量和人类思想的伟大。

总结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自然风光的优美、人类智慧的优美、人与人之间的优美以及追求真理的优美。

这些优美的表现形式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敬之情。

让我们珍惜和保护这些优美的存在,让它们在人类的生活中继续闪耀光芒。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个重要的审美概念。

优美与崇高是相对的,前者强调审美体验的感性愉悦,后者则强调审美体验的精神兴奋和敬畏。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感性韵味和感官美。

它们追求形式的美感和审美的愉悦。

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画作《圣母子》就是一幅典型的优美的作品。


幅画中,人物形象优美、体态优美、构图优美、色调优美、笔触优美,以及表现了平和、
安详、温馨、柔美的氛围,使人赏心悦目,感官上获得愉悦。

因此,优美是与感性、感官
有关的审美概念。

而崇高则是与精神和心境有关的审美概念。

崇高作品的审美体验往往给人一种精神上
的兴奋和敬畏,追求大气磅礴、庄严肃穆、高贵崇高、深刻内涵。

比如,英国文学家雪莱
所写的诗《希腊神殿的破坏》中,作者感叹雕刻在废墟上的神柱和雕像,表达了对古代文
明的赞美和对历史的尊重,同时还展现了一种宏伟、壮丽、庄严、深邃的境界,犹如敬畏
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优美与崇高是两个相对又联系的美学概念。

它们都是描述美的不同角度和
层面。

优美和崇高的审美体验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我
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审美体验的相互交融和碰撞。

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论优美与崇⾼的区别优美与崇⾼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现象形态,⼆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

⾸先,⼆者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不同,⼴义的美是在社会实践上形成的⼈与⼈之间的关系⾃由关系,即主体实践的⽬的性和客观规律的⾃由统⼀,在感受上是⼀种⽆功利⽽普遍令⼈愉快的、轻松的体验,在审美主体上与对象关系上是⼀种和谐的、契合的关系,⽽不是抵触的或者⽭盾的关系,或者说是真与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由性的统⼀。

优美偏重于主客体对⽴中的统⼀,真与善融为⼀体,⼈已从必然王国解脱出来进⼊了⾃由王国。

孔⼦所说的“随⼼所⼼所欲不逾矩”便是优美。

优美是⼈的本质⼒量在和谐中的肯定与实现;崇⾼也是美,但它偏重于主客体统⼀中的⽭盾对⽴。

崇⾼所展现的不是⼈的活动⼀开始就符合规律,⽽是⼈的主体实践活动与客观规律相对⽴,真压倒善,客观规律压倒感性活动,但主体⼜不屈服于客观必然性的强⼤压⼒。

因此,对于崇⾼⽽⾔,⼈的本质⼒量是在冲突对⽴中通过客体主体实践的否定和精神的⾼扬⽽实现的。

如唤起崇⾼感的形式,则往往是巨⼤的、粗犷的、⽆限的、甚⾄是恐怖的;崇⾼的对象所引起的是情绪的恐惧,在这种惊惧的⼼情中,⼼灵的⼀切活动都由于这种惊惧⽽凝固、停顿。

博克对崇⾼感的分析中,明确的将崇⾼与美对⽴起来,崇⾼感远不如优美那么单纯,平和。

其⼆,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看,⼆者具有极⼤的不同。

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则是内容压倒形式。

美作为真与善的⽭盾统⼀,美的内容是感性对善的肯定,美的形式是善的感性对象。

优美不但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且要求内形式的和谐。

这种和谐,是⼈与对象,⼈与⾃然、⼈⾃⾝内部都处于和谐状态的⼀种美感经验。

没有任何⼈与⾃然、⼈与对象或⼈⾃⾝内部的冲突、争⽃的痕迹,⽽是⼀种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在这种和谐中,⼈⾃⾝的存在得到了⼀种最直接的、也是最单纯的肯定,因此它伴随着舒畅、轻松、欢快明朗的感觉。

崇⾼则不同,它不是以静⽌的⾃由和谐形态体现真与善、合⽬的性的与合规律性的统⼀,⽽是以真压倒善,客观规律压倒实践活动,内容压倒形式,事物激烈动⼒的形态表现这个统⼀。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摘要】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审美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典艺术中,优美被视为对称、和谐和完美的表现,而崇高则强调力量与威严。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追求表现人类的伟大和尊严,体现了崇高的理念。

浪漫主义时期则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对自然的崇敬,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特点。

现代艺术往往挑战传统审美观念,追求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一种新的崇高感。

当代艺术更加多元化,重新定义了优美和崇高的含义,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念。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始终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而艺术的发展不断重构了它们的内涵,丰富了人们对美的理解。

【关键词】西方美术作品、优美、崇高、审美标准、古典艺术、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代艺术、当代艺术、重新定义、审美观念、艺术发展、内涵。

1. 引言1.1 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它们都追求作品的“优美”和“崇高”。

美学家们常常将“优美”和“崇高”作为审美上的两大标准进行讨论和研究。

在西方文化中,“优美”一般被理解为作品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展现出来的美感和完美感,而“崇高”则更多强调作品所呈现的高尚、庄严、超越常规的情感和意义。

这两个概念在西方美术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

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艺术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优美”的追求,体现在对人体比例、对称和和谐的表现上。

古典艺术家们通过对理性构图和谨慎处理细节,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优美之美的作品。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将“崇高”引入作品中,通过对古代文化和神话题材的重新赋予生命和意义,塑造出具有精神高贵和庄重气质的形象。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表现。

艺术家们尝试打破传统约束,追求情感的奔放和想象的自由,创造出既富有个性又超越凡俗的作品。

在现代艺术中,“崇高”逐渐成为了艺术家们追求的主题,他们试图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类尊严和精神高度的追求。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崇高与优美是艺术审美的两种核心形态,它们的审美特征也有所不同。

从这两种形态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审美的深度与丰富性。

首先,崇高与优美在审美特征上有明显差别。

崇高是一种高尚深远、博大精深的美,它展现在视觉上是一种宇宙观念,体现出人类的精神崇拜。

在艺术上,崇高的审美特征总结为“信仰观念”,表现手法有“幻想想象”、“崇拜宏伟”。

崇高的审美作用是引发人们对精神诗性的敬畏之心,也可以激发文明精神。

优美是一种柔和、富有诗意的美,它具有一种动态、自然和人文几何的审美形态,唤起观者一类柔美而优雅的空灵感受甚至一种圣洁焕发的心情。

艺术中,优美的审美特征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表现手法有“精细神秘”、“恬淡自然”。

优美的审美作用是引导观者由诗意的物象转向现实的通透,从而像传统的“天人合一”一样沉浸在一种天地融合的平静沉醉中。

此外,崇高与优美在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

崇高以“博大精深”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梦境领域、宗教神话、宇宙观念以及人文精神等为主题,以古典、宏伟抽象、浩瀚雄伟、神秘庄肃为主要艺术表现空间,以能够传达空灵之感的手法来进行审美表现。

优美则以“恬淡自然”为主要表现手法,主要探讨生活中的小景小物。

通常以自然之美,如大自行、人文熏染之美为媒介,使用光影的变换、物象的重组、细节的点染与折射,来形成一种妩媚而凝重的审美风格,以涤除苦楚,引发温馨而安全的感受。

总之,崇高与优美是艺术审美中重要的两种形态,它们在审美特征上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也有所不同,作用也有所不同。

这两种形态的审美都可以影响观者的心理,激发其情绪反应。

艺术作品应兼具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以期追求最完美的审美效果,才能表达艺术审美的深度和丰富性。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理论影响非常大,在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而美的形式是有规律、有限制的。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崇高分析中》说:“它们(指自然里的崇高现象)却更多地是在它们的大混乱或狂野、极不规则的无秩序或荒芜里激引起崇高的概念,只有它们同时让我们见到伟大和力量。”康德认为,美的想象力与知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崇高则是想象力与理性互相矛盾的斗争,产生比较激动、震荡地审美感受。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它是一种能间接产生的愉悦。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第八章优美和崇高PPT课件

第八章优美和崇高PPT课件

.
18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
• 所谓自由个性即人的自由个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 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把“自由”与“全面本质”相联系,作为实现完整人的条 件与途径,以显示自由个性的重要性。它不仅构成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实现的内 在规定,也体现了现代审美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
15
• 原因: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 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所表征的 是当今人类审美所面临的一种危机状 况,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虽然复 杂,但无疑和主体的变异、沉沦及崇 高的历史意义与目标的逐渐模糊不无 关系。
新表现主义绘画
.
16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 实质: • 从人的本质对象化理论看,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表现出规律与目的、真与
• 二者相互转化的常态性规律是由崇高趋向优美。 •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极,没有优美,就无以突出崇高;反之没有崇高,
也难于显现优美。优美与崇高的这种运动与演变,生成千姿百态的美, 使审美活动显得无限丰富又色彩纷呈。
.
13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优美与崇高的转化还表现出复杂性状况。在崇 高向优美转化的纵向历程中,因主体存在位置与 活动情境的变化,亦可能有新的审美范畴产生的 趋向。
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 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呈现为 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 静等境界,具有小巧、平静、舒缓、 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
江南水乡 周庄
4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 无论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自然景象;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镜, 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还是艺术表现中的单纯静穆、情景和谐等,其境界均体现了 优美的形式特点,给人以和谐、完满的审美享受。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优美”和“崇高”是两个在西方美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们既有着相似的含义,又存在着一些区别和差异。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两种审美特征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了艺术家们所追求的目标。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一、“优美”的含义“优美”是指一个事物的美丽、和谐、协调、舒适等当时,是一种柔和的、平衡的美感,通常会给人以愉悦、轻松、愉快的感觉。

在西方美学中,优美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美的表现,它跟艺术品的感官美、形式美、构图美等方面密切相关,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的一种方式。

优美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人物的形态和举止,或者是景观的色彩和构图等。

无论表现的是人物、物体还是场景,优美的特征都是相同的,它们都必须要具备一种和谐的平衡感,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感性的享受。

“崇高”,意为高尚、卓越、超然、伟大等。

在西方美学中,崇高是指那些让人惊叹不已的、令人钦佩的东西,这种美感不仅具有感性的吸引力,也有一定的理性价值。

崇高是一种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的审美体验,它不仅引起了人的感性反应和心灵共鸣,也涉及了人类普遍的道德和哲学思考。

崇高的形式可以是壮观的自然景观、伟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是人类理性和智慧的体现。

尽管“优美”和“崇高”在西方美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别。

1、情感优美的感性情感较为平和、柔和,通常给人以温馨、轻松、愉悦的感觉;而崇高的情感则是一种强烈而复杂的感受,往往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具有一定的理性意义。

2、主体优美的主体可以是万物,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人物形象都可以表现优美;而崇高的主体则更多的是人类文明、历史事件和人类理性等方面。

3、线性优美的审美体验是一种线性的感性体验,主要关注形式美和构图美;而崇高则是一种多维的审美体验,涉及到人类普遍的道德和哲学问题,并激发出人类理性和智慧的思考。

综上所述,优美和崇高在西方美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美术作品和艺术创造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常常运用“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来描述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虽然这两个词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它们在西方美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个词。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用来形容作品的审美特点,指的是艺术作品表达出的美感和形式上的完美。

在视觉上,这种完美可以体现为线条的流畅、比例的和谐、色彩的新鲜和融洽的构图等。

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就展现了一种经典的优美,女性形象以完美的比例和光滑的线条展示出来,给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我们来探讨一下“崇高”这个词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意义。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往往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深刻和庄严。

崇高的作品常常通过表现宏大、庄重的场景、强烈的情绪和引发人们深思熟虑的主题来体现。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达维德》展示了对英雄形象的崇尚和尊敬,强烈的力量感和庄严的姿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崇高和壮丽的气势。

我们也要注意到“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在西方美术中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同时存在和表现的。

很多优美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崇高的主题和情感,反之亦然。

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不仅体现了女性形象的优美和典雅,同时也通过深邃的目光和微笑表达了一种内敛和神秘的崇高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既可以是审美的标准和形式上的完美,也可以是对思想、情感和主题的深刻表达。

它们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创作的高度,同时也带给观者们一种审美和情感的享受。

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能够感受和欣赏到这些优美和崇高的作品,也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美与崇高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又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都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

歌德的话很有道理,美的本质是抽象的、内在的、难以捉摸的,但是,它又通过许多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人们正是通过这些美的具体形态来把握美的本质。

“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险”、“夔门天下雄”,素称四川的四大美景,它们各具其美,各有特色。

居于灌县西南的青城,峰峦叠嶂,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深邃幽静,故以清幽著称。

峨眉县城西南的峨眉山,山势逶迤,“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绝”。

山上风光旖旎,翠柏青藤,花木繁茂,寺庙殿阁雕镂精细,山溪流水潺潺,蛙声若琴声悦耳,猴群嬉戏于林丛之中。

站在山顶极目眺望,秀嶂平畴,清新明媚,故以秀丽闻名。

统称为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山奇水秀,峡谷连绵,两岸群山挺拔峻峭,崔嵬摩天,江水波涛滚滚,一泻千里,滩险流激,雄伟壮观,故以险峻取胜。

瞿塘峡中的夔门,两山矗立对峙,峡滩狭窄如门,水深流急,奔腾咆哮,声如狮吼,令人惊心动魄,故以雄奇而享盛誉。

由于四大胜景各具特色,而分别属于不同的美的类型。

青城的幽和蛾眉的秀,属于优美之类,三峡的险和夔门的雄则属于崇高之列。

人们领略大自然的美,就要懂得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的审美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上的一对范畴,它们都是美的本质的具体展现,是美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和画论中曾把美分为阴柔和阳刚两类,所谓阴柔之美就相当于优美,阳刚之美就相当于崇高。

优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的美(广义的美是泛指审美对象),它是美的比较普遍的一般表现形态。

它的形象特点是:外貌上的光滑细润,形体上的纤细小巧,音调上的轻柔和谐,色彩上的协调柔和。

它给人以轻松愉快、恬静宁逸的审美感受。

优美侧重于展示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实践中处于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因此,它的审美心理特征是以快感为基础,它使人赏心悦目,沁人肺腑。

自然界中的优美处处皆是,山清水秀,柳浪莺啼,明月清风,朝霞彩虹,曲径小溪,寂林幽谷等,均属于优美之列。

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美如西施的西湖风光,精巧玲珑的苏州园林,清幽绝俗、秀丽殊佳的避暑山庄,都是优美的自然景色。

在社会生活中,象俊俏窈窕的容貌和形体,优雅潇洒的仪表风度,委婉动听的言辞,温文尔雅的文明行为,温柔娴静的性格,善良美好的心灵,真挚甜蜜的爱情和友谊等,这些均是社会美中的优美类型。

优美在艺术领域中更是多见,它体现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之中。

如在文学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维的《山居秋暝》、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茅盾的《白杨礼赞》等;音乐中如《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洪湖水浪打浪》、《军港之夜》以及《蓝色的多瑙河》和《田园交响曲》等;美术中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齐白石的《荷花影》、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及雕塑《维纳斯》等,这些都是优美的杰作。

在舞蹈中优美的作品更是举不胜举,傣族的《孔雀舞》、朝鲜族的《仙鹤舞》、
蒙古族的《盅碗舞》、维吾尔族的《新疆舞》、汉族的《荷花舞》和《采茶扑蝶》等,都是那么婀娜多姿,优美动人。

尤其是柴可夫斯基作曲的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更是优美的典型。

我国清代古文家姚鼐曾对阴柔之美作过非常形象的描述:“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渗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瞑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见《中国历代文选下册)可见。

优美是一种柔性的美,清秀的美,艳丽的美。

与优美相对应的崇高,它既是伦理学的范畴,也是美学范畴。

作为美学范畴的崇高其形象特点是外貌粗糙犷砺,形体硕大雄壮,音调激昂高亢,色彩奇特强烈。

它所引起的审美感受是震惊、崇敬、激越、豪放,它激发人的斗志和勇气,使人具有伟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崇高主要展示了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在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因此,它的审美心理特征是以痛感为基础。

但是,通过艰苦的斗争,主体驾驭客体,战胜客体,取得了自由,在征服的客观对象中直观到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产生一种无比的喜悦之情,于是便获得了崇高的美感。

自然界中的崇高多种多样,如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辽阔天空、茫茫大地、暴风骤雨、闪电雷鸣、惊涛骇浪、急流瀑布、凶禽猛兽、奇峰怪石等等。

象气势磅礴的泰山、巍峨雄伟的长城、汹涌澎湃的钱塘江涌潮、蔚然壮观的云南石林,都是自然美中的崇高形象。

崇高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尤为明显,它的美学特征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移山填海的豪迈劳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刚健高大的人物形象、坚贞不屈的革命情操、高风亮节的高贵品德等。

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着大量的引起人们崇高感的事迹和人物,如斯巴达克的奴隶起义、中国历次的农民战争、巴黎公社。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等。

它们谱写了一曲曲威武雄壮的赞歌,响彻云霄,震撼大地。

在这些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无数英雄如方志敏、刘胡兰、江竹筠、董存瑞、黄继光等,他们那种气贯长虹、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那种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那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于党、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高尚品德,使人们感动之极,肃然起敬,他们的光辉形象在人们心中竖立起一座座崇高的丰碑。

艺术中塑造的无数崇高的形象,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崇高的美。

如文学作品中,高尔基的《海燕》、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屈原的《橘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等;音乐中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狄盖特的《国际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绘画中如苏里科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艾伊凡佐夫斯基的《九级浪》、徐悲鸿的《奔马》、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雕塑中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加莱义民》、四川乐山大佛等;建筑艺术中如帕提侬神庙、埃及金字塔和中国的北京故宫、人民大会堂等。

这些都具有崇高的审美特性。

姚鼐对这种阳刚之美也作过描述,他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日,
如火,如金锣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引文同上)可见,崇高是一种伟岸的美,圣洁的美,悲壮的美。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也是多种多样的。

生活中既需要鸟语花香、轻歌漫舞、柔情蜜意的优美,也需要庄严雄伟、慷溉激昂、惊心动魄的崇高,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益。

热爱美、追求美、谈论美、创造美,已成为人们的热烈愿望和自觉要求。

在这种爱美的热潮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表现阴柔和阳刚之美的文艺作品,但是也不能不看到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偏向:阳刚之美不足,阴柔之美有余。

有人沉溺于缠绵绯恻忧伤哀怨的情感之中,有人热衷于晦涩艨胧、低吟浅唱,有的甚至宣扬淫荡色情、追求低级趣味,他们歪曲了阴柔之美的正确含义。

阴柔之美不是妖艳献媚,不是娇柔造作,不是缠绵哀怨,更不是调情骂俏。

我们应该清除审美趣味中的精神污染,把它引向健康、正确的轨道。

同时,我们在追求和表现阴柔之美的同时,更要努力追求和表现阳刚之美,在文艺上要更多地创作一些富有阳剐之美的作品,塑造出具有时代气息、勇于改革、善于探索、不畏艰险、敢于拼搏的强者形象,唤起人们的壮美之情,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为美好的未来,为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而贡献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