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常识专题精炼(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炼(教师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炼(教师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4、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答案:C解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

高考教学文化常识习题汇编附答案

高考教学文化常识习题汇编附答案

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

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3.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易,指?周易?,是中国一部古老的占卜之书,约成书于尧舜时期。

春秋时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发挥哲学思想。

B.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为正二品。

兵部主要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务。

C.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等重要人物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驿,指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如“驿站〞“驿馆〞等;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文中指由朝廷专门指派的车马。

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三司,古代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仪同三司〞非官职,仅指与三公同等待遇。

B.出,古时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也指“出仕〞,即出来做官。

文中是前一种意思。

C.别都就是“陪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

D.薨,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的妃嫔或者封王贵族的死。

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垂髫,相当于七岁的年龄阶段,女孩称为髫年,男孩称为韶年。

人教版高考文化常识单元 期末复习同步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考文化常识单元 期末复习同步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期末复习同步练习试题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贾谊,东汉最富辞采的散文家、政论家,他开创了“史论”文学的先河。

所著的政论文《过秦论》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B.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五陵年少指京城富家子弟。

C. 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D. 庠、序,都是学校。

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千支纪年法。

B. 《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C. 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

“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D.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

“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做。

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分别选自编年史著作《左传》,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

C. 《战国策》是春秋时期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年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史记》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B.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东汉班固著《汉书》,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为二十四的前四史,皆为纪传体通史。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c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教师版+学生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教师版+学生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教师版+学生版)【学生版】一、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戊申晦”(《登泰山记》)兼用干支纪日法、月相纪日法。

“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此类纪日法依序还有朔、既望、望。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古有贵右贱左之说,故称贬官为“左迁”。

白居易由京官贬黜至地方,因官职低而着“青衫”。

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歌”“行”“吟”是古体诗的文学体裁;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有的相同或相近,如姚鼐字姬传、白居易字乐天、苏轼字子瞻;有的含义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二、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二甲即授官职,三甲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卒,这里指死亡之意。

据《礼记·曲礼》所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三、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旅,指军队,后引申为指有关军队及军队作战的事情。

文中便是军队作战之义。

B.家庙,指儒家为祖先立的庙。

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C.拜舞,指跪拜与舞蹈,下跪叩首之后舞蹈而退,这是古代朝拜的一种礼节。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可指官名。

文中便是后者之义。

四、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继室”指元配死后续娶的妻子,“继”意为“续娶”。

B.“一肩”意为“一担”,文中指砍柴的数量,“肩”指“担”。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全集(教师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全集(教师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全集(教师版)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高考文化常识回放教师版(1)

高考文化常识回放教师版(1)

历年高考文化常识保温训练1.(2019全国I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在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故选A。

2.(2019全国II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答案:B项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故选B。

3. (2019全国III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答案:C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 项解说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

故选C。

4.(2018全国I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最新高考文学文化常识总检测教师版(非常好用)

最新高考文学文化常识总检测教师版(非常好用)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 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 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 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 还有授、擢、升等。
答案:A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 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 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 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 规定年龄而离职。
D.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 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答案:A 户部(户籍、财经)、工部(建设)、礼部(外交)、 吏部(人事)、兵部(国防军事)、刑部(暴力机关)
A.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 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的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 如“擢礼科给事中”。
答案:A 考中会试的称为贡士
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 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 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 的工序。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答案:B 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 死了也可以叫“薨”。

高考时时练十六教师版

高考时时练十六教师版

高考时时练十六教师版一、古代文化常识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B.“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两千多年。

C.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D.古代地理中,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江东”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二、语言文字运用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军人必须以________的紧迫感去练兵习武,否则,打赢未来战争就是一句空话。

②面对网络购物快速崛起带来的巨大冲击,传统零售企业电商化转型________。

③在用水量迅猛增长的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却在急剧减少,水资源危机________。

A.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时不我待B.时不我待刻不容缓迫在眉睫C.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迫在眉睫D.时不我待迫在眉睫刻不容缓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近年来面临“爱心捐助”诈骗等恶性事件不断上演,社会上兴起的国学热,意在通过宣扬优秀传统文化挽救社会道德危机。

B.把法律问题混同为道德问题,不仅有损法律的尊严,也容易因为道德层面的争论,混淆了是非,纵容了一些人的非理性行为。

C.老子思想还有一个观点对艺术家的修养和德行很有帮助,那就是远离过分的物欲。

物质生活是人人都需要的,但是过分地追求物质享受必然会对人的思想起到消极的意义。

D.著名作家张贤亮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成为中国新时期以来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

2020年高考文化常识专题精炼(教师版)

2020年高考文化常识专题精炼(教师版)

2020年高考文化常识专题精炼(教师版)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

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

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

《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答案C【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

地位要高于县令。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兵家”指军事学着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答案B【解析】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化常识基础知识专项练习(共2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化常识基础知识专项练习(共2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基础知识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古文中说地理位置常用“阴”“阳”,表示与山水的位置关系。

山北水南为阳,例如:湖南省的“衡阳”就地处南岳衡山之北,河南省的河阳则地处黄河南岸。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充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

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C.少牢:羊、猪各一头。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

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

3.下列句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朱”就是春秋时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

C.“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D.“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高考文化常识专题精练(附解析)

高考文化常识专题精练(附解析)

高考文化知识专题精练1.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四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髓,而“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精髓。

“前四史”是指()A.《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B.《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C.《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D.《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用具,防备吵闹,免得被觉察。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老百姓的交往,布衣是古代老百姓的穿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级及亲戚朋友取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风俗。

3.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是明朝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B.“员外郎”,我国古代官职之一,员外郎、郎中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员外郎一般是闲职,明朝此后常有商贾士绅捐款获取此官职。

C.“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则是其副职,此后这些不过荣誉称号。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比如,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期间直接代表皇帝履行地方军政权益的官职。

权益次之的有持节、假节。

“节”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信物,如《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

B.歃血,指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或涂抹于钟鼓之上,以示信守誓词的诚心,如违约背叛盟友,将遭神的制裁,命这样牲。

C.《周礼》是儒家经典,它与《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对礼制、礼义作了威望的记录和解释,是古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

必修4文化常识教师版.doc

必修4文化常识教师版.doc

《必修四•文化常识》单元回归评价单班级:组名:姓名:时间:【高考考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化常识”的相关要求: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命题规律:1、考查形式:2015年起新课标全国卷将文化常识题列为文言文阅读的第二个题目,分值3 分,考查形式为客观选择题。

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词在本质上属于实词,可以看作是实词中特殊的一类。

2、考查内容:古代文化常识内容十分广泛,从近两年来的高考真题看,常见的考查角度有: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迁;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和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称谓;⑥文学典故和常识【知识建构】【问题解决】请根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完成下列文化常识的积累。

1.读尽缥细万卷书:缥,青白色的丝织品。

细,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建•织品包书或做书袋,后来用作书籍的代称。

2.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微、微、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3.《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4.戏仙中的行当:京剧行当乂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H,共五大行当。

元杂剧角色主要有:卜儿(老年妇人)、迎丕(男配角)、正业(女主角)、逢(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岁(老年男性)、M (官员)、夕卜(老年男子)等。

5.《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 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6.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姬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人教版高考文化常识单元 易错题难题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考文化常识单元 易错题难题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易错题难题同步练习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

B.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

例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C. 骈体文的对仗(即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

初期骈体文,以四、六字句为主,其中也往往掺杂其它句式。

而到了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

D.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另一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2.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古代王公贵族家里都有舍人。

)B. 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庄敬。

)C. 召有司案图(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 设九宾于廷(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3.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B. 《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又名《春秋左氏》,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C. 《苏武牧羊》选自《汉书》,《汉书》是一部断代体史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共100篇。

D. “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时规定的自《史记》至《明史》的历代24部纪传体史书。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

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

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对文句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B.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朕:古代皇帝的自称C.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农历十五。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古代学校名称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千支纪年法。

B. 《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C. 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

“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D.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

“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课文《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都选自《左传》。

C. 《汉书》是东汉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历史。

《苏武牧羊》选自《汉书》。

D. 报告文学是兼具新闻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两种特质的文体。

它允许采用除虚构以外的其他文学艺术手法,允许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心的结构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

《包身工》《王选的选择》都属于报告文学。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史记》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化常识专题精炼(教师版)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

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

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

《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答案C【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

地位要高于县令。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兵家”指军事学着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答案B【解析】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答案C【解析】“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

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

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

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

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

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答案A【解析】特指农历的说法,且“晦”,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代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C.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为宋朝四大书院之一。

复兴于明代。

D.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

中试称为“举人”,顾宪成乡试第一,称“解元”。

答案C【解析】C项:宋代四大书院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东林书院是当时著名书院。

D项中的中试在古代指科举考试被录取或符合规格的意思。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答案C【解析】“赦免冯唐之罪”错,赦免“魏尚”;"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用汉文帝与冯唐故事。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

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

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虽然官位并不高,但是权限很广。

B.《易》指《易经》,它是“六经”之一,向来专门用作卜筮,对事态的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

C.马政指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

马政为国家重务,也是百姓的重要义务。

D.五品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官品。

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之分,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

答案B【解析】《易经》不仅是卜筮之书,也是哲学思想之书,文中“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非为卜筮。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司,源于三公。

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

三司掌管度支、户部、盐铁。

B.太祖,庙号称谓。

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

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C.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领”、“行”等。

D.节度,节制约束、调度指挥之意,掌握古代地方军政大权。

唐朝初期在边境设置,宋代初期解除兵权,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职。

C【解析】领:以高位兼低职;行:兼摄(官职)。

9.下列对文中加点阏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服除,服丧期满。

我国古代的服丧制度有一定的规格和时间等规定,又分为五服,B.便籴是宋朝政府购买粮草等战略物资时的一种商业性活动,其特点是相对方便。

C.“英宗”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不是开国皇帝。

D.致仕,即把禄位还给国君辞去官职的意思,古人还常用致亊、致政、休致等词。

答案C【解析】“谥号”错,应为“庙号”。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

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答案D【解析】“丁内艰”指母亲去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 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

“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

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答案、A【解析】根据上下文意思,这里的“粮道”指官名,明清两代都设督粮道,督运各省漕粮,简称“粮道”。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

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征”等。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恭敏。

C【解析】“科举”不是由户部掌管,而是由礼部掌管。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

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

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

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

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

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答案B【解析】“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

“国本”也指国家藏本。

例如韩愈《画记》中“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C.闾阎,闾泛指门户;人家。

阎指里巷的门。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房屋建筑。

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D.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

“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三公”即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之“三公”指少师、少傅、少保,也有说为司马、司空、司徒。

14、D【解析】周之“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宋代,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