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惊世骇俗的不正常电影营销行为
十大经典营销策划案例
一.《英雄》:一部糟糕电影的辉煌纪录有史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最成功的票房,有着糟糕动作片的一切特征——弱智的故事情节、失真的动作设计、装腔作势的台词,但这部糟糕的电影,上市20天就创下了超过2亿元的票房,而本年度风靡全球的《哈利·伯特》,在中国创下的票房仅为6300万元。
让《英雄》成功的,不是由于电影的精彩,而是由于营销策划、市场推广的创新。
《英雄》组成了阵容强大的明星剧组,早在2001年初,新画面公司就开始借助团队的明星效应,持续制造新闻。
在媒体的支持下,这些“新闻广告”高强度持续进行了两年时间,终于让大量中国人按捺不住,走进影院观看这个中国有史以来营销最成功的电影——也许还是最糟糕的动作片之一。
这些人中间,包括几乎从来不看电影的笔者。
《英雄》以令人赞叹的耐心、丝丝相扣的营销策划和长达2年的新闻公关,列本年度十大营销创新案例之首。
《英雄》必将以营销的创新写入中国电影史,但未来的电影观众必把它忘得一干二净。
《英雄》入选,是为了表彰发行商新画面公司对电影营销的突破性贡献。
点评:《英雄》所获得空前成功,将把电影营销策略和营销组织性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英雄》以后中国电影将越来越倾向于大制作、倾向于告别艺术电影、倾向于向好莱坞靠拢。
二.“力波”啤酒:喜欢上海的理由力波啤酒曾是上海最受欢迎的本土啤酒之一。
1996年三得利登陆上海后,力波因为营销手段落后、口味不佳,在三得利的进攻中阵地屡屡失陷,还曾因攻击三得利水源质量,被三得利告上法庭,即丢了官司,更丢了市场。
2001年开始,力波啤酒开始了自己的抗争历程,力波创作的广告歌曲《喜欢上海的理由》很快风靡上海,在广告歌的推动下,力波的销量迅速回升。
2002年6月亚洲太平洋酿酒公司接手力波,并成功推出超爽啤酒、改变产品瓶体;力波还利用韩日世界杯的机会,和众多饭店联盟,推广看足球、喝力波的营销活动。
世界杯之后,力波继续和餐馆终端联盟,推出“好吃千百种,好喝有一种”的广告攻势,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行为。
stealth marketing例子
stealth marketing例子Stealth marketing,也被称为隐形营销或暗中营销,是指企业或品牌通过使用隐蔽手段在消费者中进行广告宣传或推销活动的一种策略。
与传统的广告宣传方式相比,隐形营销更加巧妙和隐秘,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品牌或产品的信息,从而达到宣传效果。
下面将列举十个关于隐形营销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营销策略。
1. 电影中的产品植入:在电影中,我们常常看到角色使用或提到特定品牌的产品。
这种产品植入是一种常见的隐形营销手法,通过与电影情节的融合,将品牌信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
2. 社交媒体达人的推广:在社交媒体上,一些知名的达人或博主会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推荐或使用某些产品。
这种方式通过达人的影响力和粉丝的信任,将品牌信息传递给潜在消费者,同时增加品牌的曝光度。
3. 隐性宣传活动:一些品牌会组织一些看似普通的活动,比如街头表演、街头艺术展示等,实际上这些活动背后都有着品牌的宣传目的。
通过这种方式,品牌能够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悄悄地出现,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4. 网络视频广告:在一些网络视频平台上,有一些广告以短片的形式出现,它们往往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引人入胜的剧情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最终将品牌信息传递给观众。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吸引观众的关注,增加品牌的曝光度。
5. 产品试用活动:一些品牌会选择在特定场合或活动中提供免费的产品试用机会,让消费者亲身体验产品的优势,从而产生购买欲望。
这种方式通过亲身体验,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信任,进而增加产品的销量。
6. 暗示性广告语:一些广告会使用一些暗示性的语言或标语,通过隐晦的方式来传递产品的信息。
这种方式通过引起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兴趣,吸引他们去了解更多关于产品的信息。
7. 博客推广:一些品牌会找一些知名的博主或网红来推广他们的产品。
这些博主会在他们的博客或社交媒体上发布关于产品的推荐或使用心得,从而将品牌信息传递给他们的粉丝和读者。
电影史上10大最糟糕广告植入
电影史上10大最糟糕广告植入影视植入在现代社会俨然已经成为产品进行娱乐营销的神器,各大品牌无不趋之若鹜,但凡事都存在两面性,一些品牌急于求成不负责任的生硬植入反倒让观众产生厌烦心理,不仅得不偿失,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接下来是知名网络推广平台怒蛙网络总结的电影史上10大最糟糕广告植入。
10.忍者神龟:变种时代早在1990年,必胜客就花了两千万美元在一个巨大的市场营销中,创造了乌龟的音乐专辑和工具。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些渴望披萨的爬行动物最后选择了Dominos的披萨,吓得我龟壳都掉了。
幸好必胜客终于在2014年的重制版中得到了回报,他们的招牌到处都是,还特别提到了神龟们最爱的口味。
不过这其中最糟糕的植入广告,就是当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藏在维多利亚的秘密的广告牌上,假装它们的壳是胸罩的时候,迈克尔永远知道观众想要看什么。
9.超能查派超能查派讲的是一个机器人通过一个科学家,和一些黑帮混混的帮助得到自我意识的故事。
作为一部索尼旗下哥伦比亚影业出品的电影,里面出现PS4也不奇怪了。
和现实中一样,查派用了十个PS4控制台来模拟脑内活动,但其实你需要大概5000台PS4才能储存人类记忆。
8.小鬼跷家小吉米特别会打游戏,而且想赢一个比赛,但他的游戏天赋仅限于任天堂游戏。
为什么呢,因为这电影是任天堂做的。
这部斥资6百万美元的电影介绍了各种任天堂产品,包括手柄、模拟手套,以及前前所未有的巅峰之作:超级马里奥3。
电影评论家Roger Ebert 批评这部电影是,拙劣伪装起来的任天堂广告片,而Janet Maslin说这电影无耻地想拉低美国儿童评价智商。
不过最后的赢家还是任天堂,超级马里奥3总共卖了17亿美元,这些都归功于这部电影。
7.实习大叔看实习大叔就像看了个两小时的谷歌广告,唯一不同的是你得付钱才能看。
主人公是文斯·沃恩和欧文·威尔逊,想想看他们根本没法演别的,因为他们想要在谷歌实习。
电影把谷歌描绘成了工作的圣地,谷歌的老板开心地免了电影组的场地费。
10个失败的营销案例警示
2011/4·思考特别策划蚁力神:出师“搞死”俩名人蚁力神,由叶茂中策划营销方案,笑星赵本山出任广告主演,一句“谁用谁知道”,使蚁力神迅速地占领了市场,成为2004年度知名度最高的保健品。
消费者并不知道的是,蚁力神内含的成分,不一定像其宣传的那样“健康”。
日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发出警告说,蚁力神品牌产品及ACTRA-RX 含有“伟哥”成分,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目前的最新消息是:“蚁力神”在美国已被禁售,而蚁力神公司竭力否认,称该产品从来没有卖到过美国(可是其网页上却称产品行销美国等地),在美国被查禁的产品,是假冒产品。
无论事实如何,蚁力神出了这样的事情,不但对其销售产生了影响,更对始作俑者赵本山和策划奇才叶茂中这两位名人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金龙鱼:到底1∶1∶几?2004年初,金龙鱼打出“1∶1∶1”的健康油概念,并引述中国粮油学会副会长李志伟的发言,称“单品类油脂对健康有不良影响”,此举被认为是直接针对以“花生油压榨专家”自居的鲁花。
但是令金龙鱼万万没有想到的,鲁花竟然在最短的时间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予以反击,首先以粮油学会名义发文称:李志伟的发言,被别有用心的厂商所利用,并且,到目前为止市场上还没有任何食用油的成分能达到1∶1∶1的均衡营养比例。
该文一出,立刻引起了媒体的轩然大波,最终,金龙鱼只好将广告词改称“0.27∶1∶1”。
金龙鱼在营销中,由于缺乏战略上的规划和战术组合,谋求通过一句口号站稳市场的简单做法,注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成为今年最失败的营销案例之一。
新兴医院:民营不等于免担医德伴随着全国至少20多家卫星电视台和更多其他媒体铺天盖地的广告,中国人对国内专治不孕不育症的的北京新兴医院,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了。
但是,近日有媒体揭出这背后的骗局:它的“包治百病”是骗人的,号称“中医世家”的“送子观音”不过是只学过西医的北京某企业医院的医生;“医术通天”则是让患者一直吃药,直到患者吃不起了,医院就以“患者放弃治疗”为由推卸责任。
全球营销失败案例
全球营销失败案例
答:全球营销失败案例包括但不限于:
1. 麦当劳英国电视广告:该广告描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他已故的父亲通过共同的菲力鱼三明治连接起来。
然而,广告播出后引起了大量观众的批评,认为这种营销手段利用了人们的悲伤情绪。
2. 奥迪中式婚庆广告:这个广告中的新郎母亲检查新娘,通过捏新娘的嘴唇,拉耳朵,检查牙齿和舌头,以此作为“重要决定”前的慎重考虑。
这个广告被认为冒犯了观众,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
3. 爱彼迎“浮动世界”广告:这个广告描述的是人们在水面上生活,与房屋一同漂浮。
但很多观众对这种过于抽象、非传统的广告概念产生了困惑和反感。
除了上述例子,还有很多其他的全球营销失败案例。
其失败原因多为营销策略有误、目标市场理解不足、品牌定位不明确、产品或服务本身的问题以及不恰当的宣传方式等。
企业在全球营销时需引以为戒,以避免类似的失败。
低级红的十大案例
低级红是指为了追求流量和关注度,故意制造低俗、媚俗甚至恶俗的内容,以吸引眼球和点击量。
以下是一些低级红的典型案例:
1. 标题党:为了吸引点击量,故意用夸张、惊悚的标题吸引读者,但内容却与标题严重不符。
2. 造谣传谣:编造虚假信息或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吸引关注和转发。
3. 恶意炒作:为了制造话题和热度,故意制造一些争议和冲突,甚至雇佣水军和营销号进行炒作。
4. 拜金炫富:通过炫耀财富和物质享受来吸引眼球,这种行为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价值。
5. 恶俗媚俗:故意迎合低级趣味和不良嗜好,制造一些低俗、媚俗的内容,以吸引点击和关注。
6. 造假作秀:为了追求关注和流量,故意制造一些虚假的场景和行为,如假怀孕、假结婚等。
7. 恶意攻击:通过恶意攻击和抹黑他人来制造话题和热度,这种行为往往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和损失。
8. 造谣传谣:编造虚假信息或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吸引关注和转发。
9. 造假作秀:为了追求关注和流量,故意制造一些虚假的场景和行为,如假怀孕、假结婚等。
10.恶意攻击:通过恶意攻击和抹黑他人来制造话题和热度,这种行为往往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和损失。
这些案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低级红的行为还有很多种形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价值,往往只追求流量和关注度。
看看十大失败的电影营销案例
败鉴——十大失败的电影营销案例(2012-07-13 15:45:24)转载▼标签:杂谈独家解读中国电影前期营销十大失败案例【前言】近年中国电影的发行呈多样化态势,表现在多种发行主体的相互联合、多种发行内容的相互融合以及多种发行渠道的相互配合.以营销为主导是最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一个鲜明特点.除了出品方本身,从发行公司到院线和影院,在放映市场几乎形成"营销总动员".在市场化运作中,电影放映主体开始寻求更多横向联系,强化自己的营销推广,拓展行业市场份额.网上购票、电影广告、建立大客户营销网络等等,社会与业内均发现利用电影这个载体双方有广阔的双赢合作空间.又如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互动、与商家和大集团合作,电影成了回馈客户的廉价的最佳礼品.然而就在这样的"营销总动员"大环境下,仍旧有一些失败案例.【我要留言】一:《天地英雄》民族文化和商业品牌双重缺失《天地英雄》民族文化和商业品牌双重缺失当《英雄》狂卷2002年内地票房的时候,另一个"英雄"也正在打造之中.其制作水准并不逊于《英雄》,这就是《天地英雄》,然而本片并没有出现"英雄"后浪推前浪的神话.相反的却是票房失利,口碑不一.其原因是一方面,民族文化的缺失影响电影质量,另外一方面,由于和《英雄》在影片题材、宣传声势、营销手段等方面有着太多惊人的雷同之处,缺乏自身的商业品牌,导致本片投入为《英雄》的1/3,票房收入却仅为后者的一个零头,回报率亦难成比例.何平始终不承认自己拍的是一部武侠片,而是一部史诗动作片,有意要让《天地英雄》与众不同,尤其与《英雄》不同,但宣传造势与评论上着力并无引起关注,凭借导演一嘴之力,未免声小力单.融合武侠、爱情、悬念和西部戈壁等诸多元素让这个模糊的定位没有给观众一个恰如其份的交代与期待,更别说"焚琴煮鹤"式的结尾成为该片的硬伤.该片有意地回避了与《英雄》同一档期推出,但遭遇了"SARS"这一意外因素,发片计划一再搁浅.《天地英雄》前期策划缺乏主动性,这部与《英雄》几乎同时开机的作品,缺乏通盘的优化营销推广方案,该片从拍摄到后期制作一直保持低调,许多记者想打探消息都无功而返,片方的解释是,哥伦比亚公司参与投资的大制作影片,整个运作手段都是国际化操作,所有的宣传计划都要根据影片上映的档期制订.然而《天地英雄》仅仅到快上映时才开始慌忙造势,包括新闻热点、首映和严防盗版,处处都体现出手忙脚乱,甚至不少炒作有东施效颦之嫌,和《英雄》严谨成熟的运作手法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无论导演还是明星阵容,气势上已略逊一筹,更别说将电影打造成商业品牌了.《天地英雄》民族文化和商业品牌双重缺失,东施效颦的模仿手段让人感慨中国电影在文化与商业营销上的后继乏力.国内票房:4100万同类参考:《江山美人》二:《太阳照常升起》弄巧成拙的个人品牌失利《太阳照常升起》弄巧成拙的个人品牌失利《太阳照常升起》上映前,保利博纳负责人于冬对姜文的个人品牌信心十足,他表示,《太阳》的票房过亿没问题.保利博纳在全国共投入了600多个拷贝,从数量上超过了当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哈利b波特与凤凰社》.于冬分析说:"1995年,姜文的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上映时观影人次超过一千万,也培养了喜欢姜文电影的观众群.按照现在的票价,只要有四分之一的人来看《太阳》,票房就过亿了."遗憾的是于冬没分析清楚,姜文导演的作品确实口碑不赖,但姜文个人品牌的号召力远远没到张艺谋、冯小刚的程度,而且如今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以"80后"的年轻观众为主,但《太阳》的宣传重点定位在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迷身上.一方面片方宣传定位失手,另一方面,姜文对自身的个人品牌高估,《太阳》所引发的观众讨论异常火暴,连影评人、专家之间都在进行一场大猜想,离奇程度也远超过导演姜文的预期.但是观众并没有习惯性的跟着影片一起疯狂,票房没有预期火爆.最大原因是导演本身忽视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也缺乏自省精神.热炒威尼斯时放言:谋事在人,成事在谋.意思是得没得奖,要问评委和张艺谋;甚至威尼斯没得奖也让姜文蒙受损失,音像版权曾被敲定为200万,但当姜文空手而归的时候,音像商干脆再在其伤口上撒了一点盐,最终音像版权费直降50万;观众热议看不懂时,宣传方没能及时引导电影受众的感知能力,放在当时炒作环境中看,姜文经过苦心经营才打造出了自认为将会轰动中国电影界、乃至全球电影界的作品,到头来却忽视了一部影片最为重要的东西:观众!国内票房:2800万同类参考:盲目依托个人品牌忽视观众感受的影片.三:《猛龙》电影资源浪费严重《猛龙》电影资源浪费严重2005年9月底,华语大片《猛龙》,号称投资过亿,明星多达10人,配合这样的高投资大阵容构架发行方向国内投放300余个拷贝,以超过600张银幕的放片规模,但事后的得不偿失让这部当年香港最大手笔的特技动作电影成为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影片之一.《猛龙》也是国内率先走将先进行全方位电影营销路线的影片之一,拍卖包括电影宣传活动的总冠名权,万吨豪华邮轮慈善首映晚会的冠名权,全国六大城市首映式的冠名权、电影贴片广告以及电视版权、音像版权等,一切走的烧钱路线让人大有《英雄》造势之感,甚至中国电影史上与电影同步发行的第一款手机和网络游戏这点创出新意.虽然《猛龙》的营销手段,钱烧的十足,但在媒体运作上大打折扣,《英雄》的造势导致几乎所有的影视类通俗杂志均以大篇幅的报道和海报赠送来为其做宣传.即使是负面报道,也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而《猛龙》营销过后犹如泥牛入海,新闻报道少到可怜,以至于至今百度搜索"猛龙"两字,鲜有电影新闻出现,也难怪《猛龙》连挖掘电影票房价值的单一途径上都遭遇滑铁卢了.《猛龙》的电影营销,让我们看到在题材选择、档期选择均有可为(明星荟萃+警匪题材),但营销策划、后续宣传以及对媒体新闻的忽视等多种因素呈现出相当的幼稚,成为近年电影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影片,甚至导致当年来势汹汹的制作方之一世纪华纳连续几年没有作品推出hh 当然对于营销初级阶段来说,全方位电影营销路线十分冒险,也唯有大制作才打得起此牌路,不成功便成仁,这都是题外话了.国内票房:未过千万同类参考:《天堂口》、《茉莉花开》、《玉观音》hh本身阵容、题材均有营销作为的影片. 四:《赤壁II》宣传靠恶搞,档期排错位《赤壁II》宣传靠恶搞,档期排错位《赤壁I》的口碑缺褒贬不一,争论毁誉参半,不少舆论表示吴宇森的失败在于刻意迎合西方观众的口味,但票房还是取得巨大成功.这一切都归功与大投入,大推广的营销手段.因此《赤壁II》的营销自然格外引人注意,然而就在大家热切盼望有国产电影破大船记录的时候,《赤壁II》的三个失败营销,让这个希望彻底化为泡影.《赤壁Ⅰ》的惊艳表现多少也给《赤壁Ⅱ》的推广带来更大的难度,可惜的是《赤壁II》在国内上映前几乎并无大动作营销,除了号称战争磅礴气势,寄情特效之外,其他宣传几乎都是借上部东风,片方进行宣传采用继续吊胃口的形式,大打"抛砖引玉牌",甚至在上映前不久推出的海量剧照,仍旧不少重复上部.而传播推广《赤壁Ⅱ》的另一个重要手段mm网络视频、图片"恶搞",大大的抢走了《赤壁Ⅱ》在网络上的点击率和受关注程度,可谓适得其反.毕竟国人都经过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恶搞事件影响,难免产生将《赤壁Ⅱ》与《无极》等同的心态.《赤壁Ⅱ》上映前,挡在吴宇森前面的就只有以"爱情浪漫史诗"著称的《泰坦尼克号》了,可以说挑战《泰坦尼克号》的记录,不仅是中影的野心所在,更是中国电影人的集体梦想.然而随着《梅兰芳》上映档期调整,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影片纷纷调整档期,占据对自己最有利的时间.《赤壁Ⅱ》下选择1月8日上映,虽然貌似拥有了一个春节档期,但国情却是春节档期逊色圣诞档及贺岁档!圣诞、元旦期间只要是电影就有人看,甚至不怎么选择片子,而过完这个节日大家的电影消费欲望大幅度降低.《赤壁Ⅱ》优势先机都被之前的《非诚勿扰》占去不少,更别说还要面对《疯狂的赛车》、《游龙戏凤》、《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影片的市场瓜分.国内票房:2.51亿同类参考:暂无五:《无极》过度营销导致全面崩盘《无极》过度营销导致全面崩盘《无极》是好莱坞电影模式是否能本土化的试水作品,陈凯歌、陈红夫妇通过一系列的电影运作,打造出一艘中国电影营销"航空母舰".这部对外号称投入1亿元宣传费用的《无极》,初期的营销经过陈凯歌和陈红、韩三平等人不断地"老王卖瓜"、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漏出零星消息,足以媲美《英雄》.当然《无极》也是迄今为止最成熟的电影营销模式之一.从营销执行角度来说,《无极》做得不错,甚至说新闻营销方面他们做到了赶超《英雄》的地步,但大家都忽略了产品本身的众多致命硬伤使得营销执行力越强,品牌的价值受到的损害就越大.当越来越多观众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之后,难免产生抵触甚至反感.《无极》最初阶段的宣传是可圈可点的,但到后期歇斯底里式的叫卖绝对是"走火入魔"了."一个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陈凯歌在柏林怒斥网络电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作者胡戈."人不能无耻到陈凯歌这个地步,"网友们支持胡戈,反驳道.尽管导演陈凯歌得不到大众的支持,但是却利用这个机会继续炒作.但是这个营销手段更让凸现陈凯歌"名人"自大,心理膨胀的状态,触犯众怒.炒作要把握尺度.作为娱乐产品,适当炒作吸引大众的关注是必要的,但也应该把握尺度,不要物极必反.另一方面,陈红的过度吹嘘让《无极》营销一度陷入虚假繁荣的境界,高调宣布:《无极》的市场开发效益将达20亿元左右,3亿换20亿的后电影市场开发着实让人惊叹.除了投资涉嫌注水猪肉之外,首晚的点映票房,从陈红14日当晚在上海宣称的"中影统计为1100万元人民币",突然缩减为前日向全国媒体通稿中公布的"超过800万元",《无极》的宣传总监在其官方博客上公布的4天票房超8100万元人民币等等前后不一漏洞百出.到后来事实却海外版权遭遇退货,影响波及中国武侠片hh中国大片遭遇空前的舆论风暴,《无极》的过度营销与质量脱节,导致口碑效益全面崩盘,随着各国片商、广告客户对于中国电影的营销手段逐渐熟悉,要让他们很痛快地掏腰包越发困难,连导演自己也遭遇了从没遇到的信任危机.国内票房:1.78亿同类参考:暂无六:《黄石的孩子》定位不清,推广错位合拍片标杆《黄石的孩子》定位不清,推广错位合拍片标杆《黄石的孩子》从拍摄之初的目的定位就不清晰,一会申请奥斯卡,一会吹来慈善风,一会又是黄石政府宣传片,一会又是南京大屠杀,又是战争又是爱情的,格调好像很高,但实际上缺乏引导观众对题材的认同感.《黄石的孩子》到底是说什么的?相信没看过关于影片任何宣传之前,大多数人的想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这是一部类似于《25个孩子一个爹》的乡村题材电影?儿童片?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还是中国湖北黄石?甚至有很多人在看过片名后会想到黄石这个人的孩子怎么了?总之,谁会想到是一部和南京大屠杀以及"大爱铸就不朽传奇" 好莱坞式主旋律?反观香港译名《战火逃城》更适合影片题目.这个片名至少让电影损失了3分1的票房.另一方面的推广错位也让人们很难共鸣,看完《黄石的孩子》后的观众相信对那句"中国版《辛德勒名单》"的宣传语多少有点抵触.战争搭台,情感唱戏,不得不承认大家很喜欢战火纷飞中的爱情电影,但《黄石的孩子》无论战争场面还是人物形象,故事主线还是激情场面均欠缺力度,都离经典太遥远.《黄石的孩子》虽有三千万美金制作,却败在制作规模小的多的《见龙卸甲》手下,其实无关演员的号召力,这些中外合作制片的尴尬已成常例,类型化的叙事面对审查磨合、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定位不清推广失利等导致这些片在国内市场失利是几乎已成定局.国内票房:1700万同类参考:《面纱》、《夜.上海》、《姨妈的后现代生活》hh中外合拍片.七:《拉贝日记》四两拨千斤的反面教材《拉贝日记》四两拨千斤的反面教材从《南京!南京!》到《拉贝日记》,中国一时之间出了两部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而两部影片票房上取得的成绩几乎如同《英雄》与《天地英雄》之别,后者连前者零头都够不着.而铺天盖地的评论两片谁更真诚谁更靠谱,加之双方公开叫板,这是中国电影市场一个同题材"娱乐营销"引发的战争.《拉贝日记》投资大约1.3亿,《南京!南京,最新电影排行榜2012!》大约是8000万人民币,当后者累积票房已经达到1.5亿,前者尚未过千万,为何差距如此之大?《拉贝日记》投资大约1.3亿华谊兄弟占大约1800万,如果票房过三千万则收回成本,而华谊兄弟万万没有想到原定7月上映的《南京!南京!》会突然提前档期到四月底,强攻五一票房,使定于5月上映《拉贝日记》的票房遭受严重威胁.档期的安排上,《南京!南京!》抢到了一个有利的制高点.由于时间的紧迫,已经来不及调整档期(当时《拉贝日记》各类宣传品早先《南京!南京!》大半个月已经派发全国各条院线),面对同一题材上阵,聪明的华谊兄弟干脆打起了"四两拨千斤"的顺风牌,《南京!南京!》采取多城市集中举办盛大首映仪式来为影片造势,《拉贝日记》仅选择4个城市的某一地区做点映,以前者角度不如《拉贝日记》客观为题热炒."四两拨千斤"的顺风炒结果歪打正着,导演陆川太实验性的处理手法,更是引发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与矛盾争议,这样的争议,造成了更加激烈的话题,反而保持了《南京!南京!》持久的关注热度.再参考豆瓣上两片的讨论,南京43300人评价,拉贝7106人评价.华谊兄弟原本借着与南京的比较热潮,想把平庸的拉贝炒起来结果适得其反.于是号称拉贝阵容是真正的多国部队,中国市场的胜负已非全部,找了个借口匆匆下台.国内票房:同类参考:暂无八:《大搜查》多次推延,屡失良机《大搜查》多次推延,屡失良机08年《大搜查》频频换挡已不是新闻,从暑期到国庆,从中秋又拖进了贺岁档,又因《梅兰芳》变动事件从12月28日又抢回到23日上映,影片多次改变档期,从侧面可见发行方并无十分的自信.这部备受外界关注的"麦庄"(麦兆辉、庄文强)的新作《大搜查》,份属香港电影工业的标准之作,主创人员也多为香港电影工业的中坚力量,虽然少有超一流巨星加盟,但制作人员大多是水准之上的,本以为会成为郑秀文收回影坛一姐桂冠的重磅之作,结果因为多次推延上映时间,屡失良机.当然,多次推延上映时间,原因是广电的意思.本片乃是又一部香港合拍片遭遇剪刀手大整改的典型例子,不仅在中段改变台词,更要在最后十分钟将很多人的命运完全颠覆,颠覆指数直追当年刘德华那部与《天地英雄》同抬打擂的《大块头有大智慧》.其实,光线发行当时在未定上映标准日期时,不做影片造势,免得新鲜感和吸引力丧失,再借助剪刀手事件热炒,也不至于影片遭遇滑铁卢.同类参考:《黑社会2》、《神探》hh遭遇剪刀门的影片,以及《白银帝国》类多次改变档期的影片.九:《夜.上海》传统营销缺乏新意《夜.上海》缺乏新意传统营销《夜.上海》是激动星影业全面进军国内制片的第一部影片,也是和日本电影眼株式会社合拍的影片,片中汇聚赵薇、本木雅弘等中日巨星,又是浪漫爱情喜剧电影,同档期电影分别是《宝葫芦的秘密》、《老港正传》、《每当变幻时》、《跟踪》等,对手可算比较弱,然而投资4000万人民币的《夜.上海》上映,首周投放200个拷贝,首周末票房竟然还不到200万!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在于影片营销推广过于传统、宣传发行过于中规中矩!当时同档期的港产片借着庆祝香港回归的东风纷纷上映,但均属小成本影片,并且题材及内容上让不少观众觉有献媚之感,因此《夜.上海》的对手也只有老少咸宜的儿童影片《宝葫芦的秘密》,该片上映前发行公司中影积极宣传,大搞试映,精心筹划首映活动等,炒到主题曲、配音、特效、和迪斯尼合作拍片的先河、同名小说、翻拍hh一直话题不断.反观《夜.上海》简单传统的见面形式首映仅仅炒出赵薇与郭品超深情相拥这条不痛不痒的新闻.而后来上映前采用传统的巡回见面会宣传上超出的赵薇反感"票房毒药"、休息的时候赵薇烟不离手等,更是不伦不类.至今,《夜.上海》在网络上搜索的话,关注的旧闻除了忠心粉丝力捧和搜狐电影平社团的评论外,真是寥寥无几.电影上映前,带几个主演跑到各地影城转一转这种落后的传统营销对本片毫无帮助,另外一个让《夜.上海》受极大伤害的传统营销手段,则就是本片贴在之前上映的大片《加勒比海盗》上的广告雷人不断,简单到只是一个场景,然后拼上俩主角的平面半身像,连PS抠图的步骤都做的马虎之极,对影片造成最直接的印象伤害,将这个号称最有品质的青春片直接扼杀,闹成中国电影贴片最雷的一道风景,最大笑话.同类题材:多数中小型国产影片通病.十:《2046》明星打包,形式至上《2046》明星打包,形式至上张伟平搞《英雄》、《十面埋伏》等花样翻新的首映活动,给华语电影的宣传推广、市场运作创造出了新模式.并且带来的巨额票房及广告收入让所有的电影人艳羡不已.而《2046》是王家卫继《花样年华》之后用了近5年时间、耗资过亿港元创作的一部影片,荟萃了10余位华语影坛顶级明星,投资规模、演员阵容在当时华语影片中十分罕见,显然,《2046》的首映活动受到启发,当时策划的活动规模、商业运作的声势较张艺谋两片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京、沪、穗等地将举行盛大首映式,首映活动投入2046万元,创下当时华语电影首映宣传投入之最.王家卫、梁朝伟、张曼玉、巩俐、木村拓哉、王菲、章子怡、刘嘉玲、张震、董洁等都出席晚会并作现场表演.无论是从影片本身还是宣传本身来说,本片不可不说是明星打包.另外发行本片的广东省电影公司和省广告公司特地组成了"《2046》项目筹委会",经过多方研讨,形成一套规模宏大的宣传推广方案,并在电影上映前近两个月启动影片的宣传推广活动.大玩2046的数字概念, 20∶46出生的"2046宝贝"啊、最高门票为2046元、2046元礼物hh 另外上天入海乾坤大宣传的概念也是极为震撼("海":包豪华邮轮珠江夜游."陆":包地铁专列在豪华影城之间穿梭."空":包直升飞机巡回做秀.)确实极为切合影片场景,演绎"穿越时空"概念,形式至上,令人耳目一新.另外,连续两月的新闻热炒戛纳、金马等电影节,引人眼球.照这样的商业、文艺热点不断,话题不绝的营销方式来看,影片票房一定是惊天动地.但片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王家卫从来都不是一个票房导演,他的电影虽以风格见长,艺术性较强,但情节故事和表现手法往往过于晦涩、"飘忽不定",难以迎合大多数观众的口味.后来戛纳金马等电影节上连连失利,也给影片造成负面效应.最终,这个明星打包,形式至上的《2046》,最终剑指破亿的目标被紧紧收了三千万的票房便匆匆下档.同类参考:王家卫几乎所有的影片.。
十大令人窒息的营销方案
十大令人窒息的营销方案1. 欺骗性宣传:虚假承诺引导消费者伪造产品属性、夸大产品效果或使用虚假证明,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这种欺骗性宣传会使消费者产生错觉,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
2. 负面竞争手段:恶意攻击竞争对手采用恶意攻击、诋毁竞争对手的方式,来提升自家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
这种方式不仅对竞争对手造成负面影响,也会破坏整个行业的市场秩序。
3. 垄断市场:控制市场资源和渠道通过不正当手段垄断市场资源和渠道,限制竞争者的发展和进入。
这种行为会导致市场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权利。
4. 虚假奖项和荣誉:误导消费者的认知虚构奖项和荣誉来提升产品或服务的声誉,误导消费者认为该产品或服务具有高质量和信誉。
这种欺诈行为会让消费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并对行业的信任产生负面影响。
5. 高压销售手段:强迫消费者购买通过使用高压、欺诈等手段,强迫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
这种行为会给消费者造成困扰和不适,破坏企业形象和消费者信任。
6. 暗示性广告:隐藏真实目的来引导消费者通过暗示、隐喻等手段,隐藏真实目的,更容易引导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
这种欺骗性广告会使消费者产生困惑,降低其自主决策的能力。
7. 虚假返利和折扣:虚构优惠以迷惑消费者通过虚构返利和折扣信息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达不到承诺的优惠条件。
这种行为会使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做出错误的判断。
8. 流量造假:人工制造网站流量来提升点击率通过人工制造的网站流量来提高点击率,以吸引更多的广告主和消费者。
这种欺骗性手段会误导广告主和消费者,对整个网络营销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9. 恶意推销电话:频繁骚扰消费者通过频繁拨打电话,进行推销或诈骗行为,对消费者进行骚扰。
这种不法行为会扰乱消费者的正常生活,对品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10. 强制购买绑定销售:限制消费者的自由选择通过强制消费者购买与产品无关的其他产品或服务,限制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
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失败的ip营销案例
失败的ip营销案例
以下是一些失败的IP 营销案例:
1. 《流浪地球》电影营销:2019 年春节档期,电影《流浪地球》在国内上映,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然而,电影制作方在营销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电影制作方在营销过程中过于依赖网络营销渠道,导致传统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其次,电影制作方在营销过程中过于注重“硬广”,而忽略了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的作用,最终导致营销效果不佳。
2. 《爱情公寓》电视剧营销:同样是在2019 年,电视剧《爱情公寓》在国内播出。
然而,由于该剧存在抄袭问题,导致观众口碑和评价不佳,最终影响了营销效果。
3.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视剧营销:2017 年,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国内热播,但该剧在营销过程中存在过度营销和炒作问题,导致观众对该剧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怀疑,最终影响了该剧的口碑和评价。
4. 《鬼吹灯之牧野诡事》电影营销:2018 年,电影《鬼吹灯之牧野诡事》上映,但由于电影制作方在营销过程中过于依赖明星效应,而
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质量和口碑,最终导致电影票房和口碑均不理想。
这些案例表明,IP 营销并非万能的,如果营销方没有充分考虑到产品本身的特点和受众群体的需求,而是仅仅依赖于IP 效应,往往会导致营销效果不佳。
营销十大失败案例
营销十大失败案例
一、搜狐对百度的“报复性”营销
搜狐致力于将引擎功能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其推出的“报复性”营销
活动,本来是为了对抗百度弹出广告的干扰。
却在瞬间引发了大量的热议、嘲讽、指责与嘲弄,最终引发了官司,双方都最终收获空手而归。
该次搜狐的营销活动虽然具有一定新意,但是由于没有全面考虑消费
者的心理和行为,以至无法达到预期的营销效果,最终使得搜狐深陷困境,也让该次“报复性”营销活动付诸东流。
二、联想“被人讨厌”营销
联想公司于2024年发起了一次“被人讨厌”营销活动,即在社交平
台上发起“谁来拯救联想,联想被人讨厌了”的讨论,鼓励消费者发表自
己眼中的“可爱”“讨厌”品牌。
然而,这次营销活动在短时间内就引发
了消费者的市场反响,招致了强烈的负面评价,最终也被社会舆论淹没。
该次营销活动,由于消费者对“被人讨厌”这一话题过于敏感与抵触,令联想遭受到大量的热议抨击,从而导致其营销活动失败,也使这次营销
活动彻底收场。
三、 NoticeBored家居商店的宽带促销活动
NoticeBored家居商店尝试推出一次宽带促销活动。
过度营销案例
过度营销案例过度营销是指企业或个人在推广产品或服务时,使用过于激烈、过分夸大、甚至误导性的手段和方式,以达到销售目的的行为。
下面列举了10个过度营销案例。
1. 虚假宣传:某公司宣称他们的产品可以短时间内让消费者减肥10斤以上,但实际效果却不明显。
这种虚假宣传误导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产生了负面影响。
2. 不实承诺:某家电商网站在促销活动中承诺购买某款电视机,送一台高端手机,但实际上并没有提供手机赠送。
这种行为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对该电商网站产生了不信任感。
3. 强制销售:某汽车销售商在售后保养时,强制消费者购买高价的保养套餐,否则就不提供保修服务。
这种强制销售行为让消费者感到被迫消费,对该销售商产生了不满。
4. 广告轰炸:某手机品牌在电视、网络、报纸等渠道大量投放广告,频繁出现在用户的视线中,甚至不顾用户的需求和反感,给用户带来了困扰和厌烦。
5. 电话骚扰:某保险公司通过购买用户个人信息,频繁打电话给用户推销保险产品,打扰了用户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6. 虚假评论:某餐饮企业雇佣人员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发布虚假的好评,夸大了自家产品的质量和口碑,误导了消费者。
7. 低价陷阱:某电商网站宣传某款商品特价促销,但实际上库存极为有限,只是为了吸引消费者进入网站购买其他商品。
8. 整容美容行业的过度承诺:某整容医院宣称他们的手术可以让消费者短时间内变得如明星般美丽,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种过度承诺误导了消费者的期望,造成了心理和经济上的损失。
9. 虚构用户评价:某手机品牌在电商平台上发布虚构的用户评价,将负面评价删除或隐藏,让消费者产生了对产品的误导。
10. 误导性广告:某化妆品品牌宣称他们的产品可以使消费者的皮肤由黑变白,实际上这种效果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种误导性广告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必要的期望和经济损失。
以上是10个典型的过度营销案例。
过度营销不仅会给消费者带来负面影响,也会损害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因此,企业在推广产品或服务时应遵守诚信原则,避免使用过度营销手段。
十大经典事件营销案例
十大经典事件营销案例1. 2013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的“自拍杆事件”。
在2013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女演员艾伦·狄珍妮斯和其他明星使用自拍杆拍摄了一张合影,并在推特上发布。
这一举动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轰动,成为当时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
这一事件成为自拍杆品牌的巨大宣传,也让人们开始认识和接受这一新型的自拍设备。
2. 2014年冰桶挑战。
冰桶挑战是一项公益活动,旨在为渐冻症研究筹集资金。
参与者需要将冰水泼在自己身上,并邀请朋友做同样的事情,或者捐款支持研究。
这一活动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吸引了无数名人和普通人的参与,成为了一场全球性的公益狂欢,也为渐冻症研究筹集了大量资金。
3. 2015年星巴克“红杯门”事件。
2015年,星巴克推出了一款简约的红色圣诞杯,原本是为了庆祝节日气氛。
然而,一些人却因为这种简约设计而感到不满,认为星巴克不尊重传统。
这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也成为了一次意外的营销事件,吸引了大量关注和讨论。
4. 2016年Pokémon Go游戏的全球疯狂。
Pokémon Go是一款结合了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手机游戏,玩家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并捕捉虚拟的口袋妖怪。
这款游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走红,吸引了数百万玩家的参与,也成为了一场全球性的狂欢。
这一事件不仅推动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也为游戏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5. 2017年Nike“坚持到底”广告。
Nike的“坚持到底”广告以一种非常生动和鼓舞人心的方式展现了各种运动员在困难时刻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一广告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成为了人们讨论和分享的热点。
这一广告不仅提升了Nike品牌的知名度,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
6. 2018年亚马逊Prime Day。
亚马逊Prime Day是亚马逊每年举办的一次大型促销活动,吸引了数百万用户的参与。
这一活动不仅提升了亚马逊的销售额,也为亚马逊Prime会员制度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十大营销失利案例
十大营销失利案例1. 新鲜出炉的零食糕点品牌在推出一款全新口味时,以“恶毒气息”为卖点。
然而,消费者对这种糕点的恶臭感到恶心,无人问津。
2. 一家大型餐厅连锁企业在世界各地推出新的吃饭方式,即“用手吃饭”。
然而,这一新鲜的营销策略引起了卫生方面的争议,顾客对这种不卫生的做法感到不满,导致销售额大幅下滑。
3. 某高级手表品牌在发布全球限量版手表时,打出了“免费加赠价值100万美元的珠宝配饰”的广告。
然而,当顾客购买这款手表后,发现并没有收到所谓的珠宝配饰,谎言被揭穿,该品牌声誉受损。
4. 一家手机品牌推出了最新一代智能手机,打出“智能到可以预测你的需求”的标语。
然而,这款手机的预测功能并不准确,经常给出错误的建议,失望的用户纷纷退货。
5. 一家服装品牌推出了一款“减肥牛仔裤”,声称穿上这款牛仔裤可以瞬间让你的身材变瘦。
然而,顾客发现这款裤子并没有任何减肥效果,品牌因虚假宣传而被起诉。
6. 一家汽车品牌开展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抽奖活动,宣称购买该品牌汽车的顾客都有机会赢得一辆豪车。
然而,活动结束后,没有一个幸运儿赢得这辆豪车,顾客对该品牌感到愤怒,并纷纷转向其他竞争品牌。
7. 一家化妆品品牌推出了一款声称能够让你瞬间年轻十岁的面霜。
然而,消费者发现这款面霜没有任何年轻化效果,品牌因虚假宣传而损失了大量顾客。
8. 一家健身器材品牌打出了“十分钟练习等于一小时健身”的广告宣传。
然而,消费者并未感受到这种神奇的效果,品牌因夸大宣传而声誉受损。
9. 某热门电影想增加票房,宣布在电影放映后的特定场次将有明星出席。
然而,当观众来到电影院时,却发现明星并未亲自出席,只是安排了他们的替身,观众感到被欺骗,票房大幅下滑。
10. 一家健康食品公司宣传他们的产品能够帮助消费者抵抗疾病和增加寿命,吸引了众多购买者。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顾客发现并没有任何健康改善的效果,公司因虚假宣传而面临诉讼风险。
继续写相关内容:1. 新鲜出炉的零食糕点品牌在推出一款全新口味时,以“恶毒气息”为卖点。
不道德的营销行为案例
不道德的营销行为案例不道德的营销行为在商业世界中时有发生,这些行为可能会误导消费者、伤害竞争对手或者违反道德伦理。
以下是十个不道德的营销行为案例:1. 虚假宣传:某公司声称他们的产品可以治愈一种常见疾病,但实际上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这种虚假宣传误导了消费者,让他们相信这个产品可以奇迹般地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
2. 商品抄袭: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推出了一个与竞争对手产品几乎完全相同的商品,包括包装、名称和外观。
这种抄袭行为不仅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品牌声誉,也让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
3. 虚假评价:某公司雇佣人员撰写虚假的评价,给他们的产品或服务赋予高度赞扬。
这种虚假评价误导了消费者,使他们错误地相信这个产品或服务的优势。
4. 隐瞒信息:某公司有意隐藏关于他们产品的重要信息,如质量问题、副作用或者安全隐患。
通过隐瞒这些信息,他们欺骗了消费者,使他们购买了有潜在风险的产品。
5. 虚构需求:某公司通过创造一种虚构的需求来推销他们的产品。
例如,他们可能声称某个产品是“当今最热门的时尚趋势”,以此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6. 恐吓销售:某公司使用威胁、恐吓或施加压力的手段来促使消费者购买他们的产品。
这种恐吓销售行为违反了道德准则,剥夺了消费者做出自主决策的权利。
7. 负面竞争:某公司制造并散布虚假的负面消息,诋毁竞争对手的声誉。
这种负面竞争行为不仅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利益,也欺骗了消费者。
8. 数据操纵:某公司故意篡改销售数据,以显示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更受欢迎。
通过操纵数据,他们误导了消费者,让他们相信该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更大。
9. 不合理定价:某公司故意将产品定价过高,以从消费者那里获取过高的利润。
这种不合理定价行为剥削了消费者,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10. 骚扰式销售:某公司通过不断打扰消费者的方式来推销他们的产品,如频繁的电话推销或垃圾邮件。
这种骚扰式销售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也给他们带来了困扰。
这些不道德的营销行为严重损害了商业环境的公平性和诚信度。
2021年十大营销失利案例
2021年十大营销失利案例2021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对营销行业也不例外。
然而,不幸的是,有很多营销活动遭到重大失利,导致品牌形象受损,损失大量市场份额。
以下是2021年十大营销失利案例。
1.亚马逊的工作条件在2021年,亚马逊公司面临了大规模罢工和抗议活动。
由于其极端的和严峻的工作条件,亚马逊被指责剥削和虐待工人。
这给亚马逊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营销计划也因此受到重大影响。
2.联合利华的多伦多陷阱2021年,联合利华的一则广告引发了争议,因为广告描绘了一个黑人女性将自己“洗白”成亚洲女性的过程。
此广告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批评,因此营销活动也受到打击。
3.维吉尔·阿布洛自拍事件维吉尔·阿布洛是一位成功的设计师和创意总监,然而他的品牌形象在2021年因为一张自拍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这张照片显示他手持一瓶茅台酒,和几个朋友在一起。
这张照片导致他被指责炫耀财富和虚荣。
4.麦当劳的公关糟糕麦当劳因其马铃薯事故而在2021年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其中有一个顾客在麦当劳的汉堡中吃到了金属片,导致严重伤害。
由于麦当劳未能及时公开道歉,并未处理好这一事件,因此品牌形象遭到了重大损失。
5.渣打银行的性别歧视事件渣打银行被指控在其伦敦办公室存在性别歧视问题。
一则录音揭示了渣打银行管理层对女性员工的不当言行。
这导致渣打银行的品牌形象受损,并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受到了毁誉不一的评价。
6.爱立信的重组计划挫败爱立信的重组计划在2021年受到挫败。
该计划被认为是不充分的,并在高管理人员之间引发了不满和分歧。
此计划的失败导致品牌形象受到损害,并使该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受到影响。
7.尼克松脱口秀说2021年,尼克松脱口秀说的一则广告因其含有种族主义和不道德内容而遭到了社交媒体用户和人权组织的批评。
广告影响了该品牌的形象和商业计划。
8.阿迪达斯和白噪音问题阿迪达斯发布了一款含有白噪音的球鞋。
恐惧营销经典案例
恐惧营销经典案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恐惧营销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营销手段。
它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理,来达到促销的目的。
下面列举了10个恐惧营销经典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美国烟草公司的电子烟广告美国烟草公司曾经推出了一系列的电子烟广告,其中一个广告就是通过恐吓的手段来吸引消费者。
广告中的画面是一个小男孩在吸烟,旁边还有一个医生在进行手术。
广告的文字是“我们的电子烟比吸烟更安全”。
这个广告的目的就是通过恐吓消费者,让他们购买美国烟草公司的电子烟。
2. 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恐怖袭击预警广告美国国家安全局曾经推出了一系列的恐怖袭击预警广告,这些广告的目的是让人们意识到恐怖袭击的危险性。
其中一个广告的画面是一个人在地铁里被炸死的画面,旁边的文字是“如果你看到可疑人员,请马上报警”。
3. 中国石化的安全意识宣传广告中国石化曾经推出了一系列的安全意识宣传广告,其中一个广告的画面是一个工人在加油的时候,突然着火了。
广告的文字是“安全第一,生命至上”。
这个广告的目的是让人们意识到加油的危险性,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
4. 可口可乐的糖尿病广告可口可乐曾经推出了一系列的糖尿病广告,这些广告的目的是让人们意识到喝可乐会导致糖尿病。
其中一个广告的画面是一个人在喝可乐的时候,身体逐渐变得肥胖,最后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
广告的文字是“喝可乐,得糖尿病”。
5. 宜家的消防安全广告宜家曾经推出了一系列的消防安全广告,其中一个广告的画面是一个家庭着火了,旁边的文字是“家庭着火,不要慌张,赶紧拿起灭火器”。
这个广告的目的是让人们意识到家庭着火的危险性,提高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
6. 汽车厂商的安全测试广告汽车厂商曾经推出了一系列的安全测试广告,其中一个广告的画面是一辆车在高速公路上失控,最后撞上了墙壁。
广告的文字是“安全测试,让您的驾驶更安全”。
这个广告的目的是让人们意识到汽车的安全性,提高人们的驾驶安全意识。
7. 麦当劳的肥胖广告麦当劳曾经推出了一系列的肥胖广告,其中一个广告的画面是一个人在吃汉堡包,身体逐渐变得肥胖。
2024十大营销失利案例
2024十大营销失利案例1. 某知名航空公司推出的广告“像鸟一样自由翱翔”,却在乌鸦哀鸣音乐的伴奏下播放,消费者感觉广告与实际形象不符,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2. 一家大型酒店品牌在社交媒体上使用了不当的话题标签,导致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负面印象,并联想到与品牌不相关的争议话题,使品牌形象受到质疑。
3. 一家运动品牌通过广告宣传体育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但却在同期被曝出使用低廉劣质材料制造产品,损害了品牌信誉和声誉。
4. 一款新推出的手机在广告宣传中夸张其功能,但实际使用时出现了多种问题,引发用户的不满和投诉,导致产品销量大幅下滑。
5. 一家奢侈品牌在商场租用巨型广告牌,但由于安装不牢固,导致广告牌从高处跌落,引发安全事故和负面宣传,对品牌形象造成重大的损害。
6. 一家电子产品品牌在宣传中夸大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但实际用户评价普遍不佳,使消费者对品牌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导致销售受到冲击。
7. 一家餐饮连锁集团在新开的分店推出了新产品,但由于卫生问题,多名消费者在食用后出现食物中毒的情况,使品牌声誉受到巨大打击。
8. 一家体育用品品牌在某大型体育比赛的赞助中,却被曝出制造黑市票务,损害了品牌形象和商业信誉。
9. 一家电商平台在推出促销活动时,出现系统崩溃导致用户无法下单购买,引发用户的不满和抱怨,使品牌形象受到严重破坏。
10. 一家化妆品品牌在推出新产品时,被指控使用了有害成分,引发消费者的担忧和质疑,使品牌信誉受到打击,销量大幅下降。
继续写相关内容:1. 某知名饮料品牌的产品广告在推出时使用夸张的效果和虚假的宣传,称其饮料能够瞬间提神,但实际上由于含有大量咖啡因和其他刺激性物质,却给消费者带来了不适和负面健康影响。
这个广告的不实宣传和饮料质量问题造成了消费者的失望和负面口碑,导致该品牌销售额明显下降。
2. 一家新兴的在线购物平台在推出促销活动时,却没有做好日常运营的准备。
网站服务器无法处理巨大的访问量导致系统崩溃,消费者无法下单购买商品。
企业营销不道德行为十大案例
企业营销不道德行为十大案例企业营销不道德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出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采用了不符合商业道德和法律规定的手段和方式。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声誉和利益,也对消费者和整个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
下面列举了十个企业营销不道德行为的案例。
1. 假冒产品案例:某化妆品公司在广告中标榜其产品能够祛斑,但实际上该产品并没有这样的功效。
这种虚假宣传误导了消费者,造成了消费者的经济损失。
2. 恶意攻击竞争对手案例:某电商平台在广告中恶意攻击竞争对手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利益,也误导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3. 虚假促销案例:某零售企业在促销活动中宣称某商品打折力度很大,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降价。
这种虚假促销误导了消费者,使消费者在购买时产生了误判。
4. 隐瞒产品质量问题案例:某食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产品质量问题,但故意隐瞒了这些问题,并将次品产品以正常品的形式销售给消费者。
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潜在的风险。
5. 恶意扣费案例:某通讯公司在用户取消服务后,仍然向用户收取月费,并且不提供退费服务。
这种恶意扣费损害了用户的权益,也破坏了企业的诚信形象。
6. 暗箱操作案例:某金融机构在投资理财产品中进行暗箱操作,通过内幕消息获取利益,导致普通投资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种行为违反了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7. 盗取用户个人信息案例:某互联网公司在用户注册时,要求用户提供大量个人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出售给第三方企业获取经济利益。
这种行为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也破坏了企业的信誉。
8. 虚假评论案例:某电商平台上的某产品在评论区出现大量虚假好评,这些好评实际上是由企业自己或代理商托付给第三方进行发布的。
这种虚假评论误导了消费者,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9. 广告侵权案例:某企业在广告中使用了竞争对手的商标、品牌名称或形象,以此来获取消费者的注意和认同。
低级红的十大案例
低级红的十大案例(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低级红的概念和背景2.低级红的十大案例:详细列举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低级红案例3.案例分析:挑选几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4.低级红的影响:讨论低级红对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影响5.结论:总结全文,提出应对低级红的建议正文【引言】低级红是指一些企业在品牌推广和营销过程中,采取的过于低俗、恶搞的手段。
这种现象在近年来愈发严重,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形象,也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通过十大案例,深入剖析低级红的现象,探讨其影响及应对策略。
【低级红的十大案例】1.某房企恶搞视频广告:将低俗内容与房地产销售相结合,引发广泛争议。
2.某互联网公司年会表演:恶搞历史人物,导致社会舆论哗然。
3.某电商平台广告:使用低俗语言和形象,引起消费者不满。
4.某综艺节目:以恶搞嘉宾为卖点,招致观众反感。
5.某化妆品广告:恶搞女性,涉嫌性别歧视。
6.某网络红人直播:以低俗内容吸引眼球,受到监管部门处罚。
7.某电影宣传:使用恶搞手法,引发社会舆论关注。
8.某食品广告:恶搞民族文化,被指不尊重历史。
9.某网络剧:以低俗恶搞为卖点,遭到观众抵制。
10.某明星丑闻:恶搞性质的传闻,引发网络热议。
【案例分析】本文选取以下两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1.某房企恶搞视频广告:该广告将低俗内容与房地产销售相结合,试图吸引眼球。
然而,这种做法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这种广告手法新颖、有趣;另一方面,更多人认为这种广告过于低俗,损害了企业的形象,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负面影响。
2.某互联网公司年会表演:在年会上,该公司员工恶搞历史人物,导致社会舆论哗然。
这种做法不仅引起了历史爱好者的不满,还被指责不尊重历史。
最终,该公司为此道歉,并承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低级红的影响】低级红的出现,对社会、企业和个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对社会的影响:低级红的现象损害了社会风气,导致一些不良信息泛滥,对未成年人产生了负面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大惊世骇俗的不正常电影营销行为
10大惊世骇俗的不正常电影营销行为
电影在经历了一阵低谷之后,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原本让人期盼的电影市场,在最近两年对于票房的疯狂追逐之后,显得是疲惫不堪,摇摇欲坠。
所有电影完全不注重质量,都将宝压在宣传方面,于是各类惊世骇俗的宣传噱头油然而生,硬生生把观众骗进电影院,待到观众发现看的是垃圾时,退票已无可能,这便是电影市场的明目张胆的欺诈行为。
在这一波骗子里包括电影的制作、营销团队,更包括媒体、影院、影评人等团队,观众便是他们的欺诈对象。
有人将这归结于市场经济带来的诟病,我却觉得这一看法相当扯淡,在欧美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卡梅隆如何能花费17年制作一部《阿凡达》,而中国没有任何一部电影的拍摄周期是超过一年的,偶尔拍摄周期长的,也是因为剧组间出现了问题,而非精益求精的制作电影,中国电影市场出现目前本末倒置的愚蠢行为完全得益于急功近利的一拨人,拍摄任何一部烂片都急于赚钱,根本不考虑观众的感受,而这也造就了整整一个2009年,《风声》、《十月围城》等非常一般的电影飞上枝头变成了凤凰,其余则是创了纪录的烂片。
没
有一个有良知的媒体人或者影评人在电影上映前指出电影的水平差,拿着钱的他们在电影上映之前大肆的吹捧,左右大众的导向,等观众从影院愤怒的出来时,这些人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全面的、综合性的批评,实在是高。
正是在院线、电影人、媒体在被钱给搞定的情况下,一部又一部的烂片猖狂充斥着电影市场。
以下仅仅我个人所收集的十大惊世骇俗行为,我知道我的盘点远远不够,因为那些夸张性的行为实在太多。
一.芙蓉姐姐参与拍摄《A面B面》这部电影自宣传以来,直到最近放映,我都没搞清楚主演是谁,但是却早早知道有这部
电影,而且是芙蓉姐姐参演了的。
虽芙蓉姐姐有权利进入影视圈,但是明晃晃的打着芙蓉姐姐的旗号为电影造势就显得有点不道德了,毕竟芙蓉姐姐非主角。
二.林志玲扮丑《决战刹马镇》
未曾上映的电影,内容未看到,好坏难做评价,但其目前以林志玲扮丑作为宣传噱头实
在有点让人痛心疾首,不知道在林志玲以在被搞成犀利嫂之后是否有点勉为其难的感觉,但为了电影的票房也只能是拼了,新人包贝尔扮丑也完全是为了配合林志玲与整体电影的宣传,实在让人寒心。
三.赵薇恋情拯救《花木兰》
作为戏里的绝对女一号,赵薇为了摆脱电影毒药的称号,不惜任何代价,从与陈坤的暧
昧点滴行为以及与黄晓明之间的相互恩怨成为该电影的第一波宣传流,随后传言赵薇结婚了的消息更是让《花木兰》在前后被围攻的情况下取得了巨大成功。
四.李冰冰周迅被一姐之争《风声》作为华谊的两个当家女星,他们谁是一姐一直是热议的话题,而电影《风声》正式运用
了这以天然的宣传点,从同台到不同台的问题制造热议的话题,让谍战《风声》成为两女人的被竞争。
五.李宇春成《十月围城》的救命稻草
一部号称大腕云集的片子,为了搏出位,启用了内地拥有众多疯狂粉丝的李宇春制造话
题,效果确实非凡,《十月围城》票房没那么惨全靠玉米的包场与宣传,这着实让电影的营销方省了不少事,但最终到影院大家看到的是李宇春在电影中的角色很小,根本不值得一提,这也让王学圻瞬间成为该戏的绝对实力派。
六.陈凯歌戏弄阿娇于《梅兰芳》这电影的滑稽性在于充分借用阿娇作为宣传噱头,行为其实有点可耻,先是号称阿娇在
电影中有戏份演出,这让电影瞬间的关注度极大提升,毕竟艳照门之后阿娇的复出一直就是话题,随后又宣称剪掉了阿娇的全部戏份,至此阿娇成了陈凯歌宣传电影的一颗棋子,被着实利用了一把,此时才知世间人情冷暖难知。
七.《阿童木》票房虚报引爆一颗炸弹
说实话,为了宣传,某某电影经常会说票房破纪录、前三天票房、前一周票房,用数字来制造一种虚拟的热度,说实话《阿童木》虚报票房被批很活该,但很多比《阿童木》虚报的多的多的电
影就更可耻,动不动过亿的宣传稿,当你半个月后去看才发现,原来到现在离亿还差很多。
八.冯小刚成为炮轰大嘴
冯小刚只要有电影上映,你一准会发现他又会炮轰某某,而且义正言辞,但事后没过多
久,你还能看到他和炮轰对象亲密的在一起喝酒聊天调侃,因为他的电影已经大卖了,这是极其变态的一种宣传营销方式,就是制造争议,比如近些年来烂片的票房反而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是观众想看看有多烂,但长此以往,观众看烂片的稀奇度能坚持多长时间。
九.孙红雷打架打不过小沈阳全因《三枪》
《三枪》开始热是因为孙红雷与小沈阳打架,也不知道是营销策划团队的没有考虑观众
的感受,还是觉得孙红雷就是忠厚老实的容易被欺负,策划出孙红雷小沈阳打架小沈阳赢的荒唐局,但这也让电影受到了空前的关注。
张艺谋导演也会使用这种下三滥,看来电影市场已经被各种恶俗的噱头给搅和的乱七八糟了。
十.雷人成为第一时尚宣传
在网络时代,雷人一词一直是明星词语,而且经久不衰,只要沾上雷人的边,甭管什么
玩意铁定关注率高,因此雷人也变成为电影宣传的常用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明星的雷语、雷装、雷行为不胜枚举,还有雷片段、雷造型,还好目前雷主题曲没被利用上,但长此以往,也是迟早的事,到时候,天下电影一片雷人。
质量在哪里?质量决定票房,可是目前的中国电影时刻,质量被抛弃,替代之的是营销宣传,这实在是一种悲哀,即使目前的港台电影也为了迎合内地市场,而造出一批垃圾电影,让电影市场好片难觅,我以为90年代的香港电影还是非常好看的,现在的电影我几乎没有喜欢看的,我也不舍得花钱去看,因为这太浪费我时间。
恶性循环,新人难出位,好电影更难出位,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畸形发展需要噱头。
为中国电影的未来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