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一、认知差异与管理1)感觉: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3)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就是一种社会知觉。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A对他人的知觉B对人际关系的知觉C对角色的知觉D对因果关系的知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知觉)4)自我知觉: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5)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
6)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主观性。
所谓“敝帚自珍”就是这种(自我知觉)主观的体现。
但自我知觉又有客观性,因为主体总在社会知觉中进行自我知觉的,对外界的对象的反映是无法抹杀的。
因此,应当“以人为镜”,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和行为作为自我知觉的客观参照,以克服自己的主观性。
这样,通过自我知觉才能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
2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过程: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五个阶段。
(考多选题)2)影响知觉的因素:A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客观因素: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重复次数的多少;主观因素: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B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知觉归类。
3)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A知觉防御: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B首因效应: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C晕轮效应: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D投射: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知觉差异与管理1)X理论与Y理论美国格拉斯·麦克里格。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_真题-无答案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______A.感觉 B.感知 C.感想 D.思想2. 对人的知觉属于哪个范畴?______A.空间知觉 B.一般知觉 C.社会知觉 D.运动知觉3. 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的是______A.图形 B.平面 C.轮廓 D.构图4. 以视知觉为主,与运动知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是______A.深度知觉 B.浅度知觉 C.空间知觉 D.一般知觉5. 同样大小和宽窄的物体,大的和宽的显得______,小的和窄的显得______。
A.视不同情况而定 B.差不多 C.远,近 D.近,远6. 双眼视差只对多少距离内的物体知觉起作用?______A.400米 B.500米 C.600米 D.700米7. 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是______A.空间知觉 B.一般知觉 C.时间知觉 D.运动知觉8. 关于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______A.学会节省和管理时间 B.善于利用零散的时间 C.挤出来的时间使用效率低 D.学会诊断自己对时间的利用是否准时、守时9. 先看瀑布,后看田野,会感觉田野飞起来一样。
这是属于______A.自动 B.真动 C.运动后效应 D.诱动10. 由“少妇与老妇”的双关图实验可以看出______A.活动性刺激物对知觉的影响 B.兴趣差异对知觉的影响 C.心理定势效应对知觉的影响 D.知觉受客观因素的影响11. 下列事例不能说明知觉影响因素的是______A.太强的刺激容易使人感觉疲劳 B.考虑扩大零件与车床的颜色对比 C.女孩对商场的漂亮衣服百看不厌 D.白纸在月光下和阳光下看都是白色的12. 儿童在逛商场时会特别关注玩具货架,而对其他商品基本毫无印象,这说明了______A.兴趣差异对知觉的影响 B.需要对知觉的影响 C.经验对知觉的影响 D.知觉情境的影响13. 社会知觉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______A.布鲁纳 B.武德沃斯 C.威廉·詹姆斯 D.罗斯14. 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社会团体及组织属于______A.群体 B.社会客体 C.社会群体 D.社会主体15. 社会知觉的种类不包括______A.社会认知 B.自我知觉 C.角色知觉 D.人际知觉16. “自我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的所有本质属性的总和”,这是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______A.罗斯 B.威廉·詹姆斯 C.琼斯 D.尼斯贝特17. 当人们在观察自己和观察他人时______A.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B.观察自己时掌握的信息较多 C.在知觉他人时,别人是观察者,自己是被观察者 D.在自我知觉时,自己只能是被观察者1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角色知觉的种类?______A.自我角色知觉 B.他人角色知觉 C.角色规范的知觉 D.关键角色知觉19. 商人追求利润,医生救死扶伤。
自考00163管理心理学-高频考点复习资料
课程学习要求学习内容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绪论••••学习内容第二章 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人性观的发展••••学习内容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学习内容第四章 个性差异与管理•••学习内容第五章 需要、动机、激励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内容第六章 工作态度、心理契约、心理压力与管理•••学习内容第七章 团体行为与管理••••••学习内容第八章 组织行为与管理•••学习内容第九章 组织文化与组织形象建设••学习内容第十章 领导行为与管理•••考试题型与分值题型题量分值30题30分5题10分5题25分2题20分1题1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00分考点1 管理的职能考点2 心理过程例题【正确答案:C】考点3 个性心理特征考点4 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考点5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考点6 管理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例题【正确答案:D】考点7 补充考点考点1 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先驱例题【正确答案:B】考点2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考点3 法约尔的理论考点4 韦伯的理论观点考点5 梅奥和人际关系理论例题【正确答案:B】考点6 四大人性假设考点1 感觉和直觉的定义考点2 一般知觉的分类考点3 知觉的基本特性例题【正确答案:D】考点4 影响知觉的因素考点5 社会知觉的种类考点6 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归因偏差①②考点7 归因偏差的克服考点8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和效应例题【正确答案:B】考点9 社会知觉的应用及印象整合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终极版
00152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孙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第—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第二节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研究的主要方法第四节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法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第一节认知差异与管理第二节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第三节个性差异与管理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第一节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和类型第二节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旋律第三节创造性行为人员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和测定第四节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第一节事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第二节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第三节事业生涯的管理第四节事业生涯的选择第五节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与发展阶段第六节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第三篇群体行为与管理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第二节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第三节群体规范与角色第四节群体凝聚力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第一节协同效应第二节群体压力与从众第三节群体沟通第四节群体决策第八章群体的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性质第二节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第四节竞争与合作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第一节群体间行为的特性第二节群体间冲突第三节冲突的管理第四篇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第一节领导的概念与功能第二节领导的过程模式第十一章领导理论第一节领导素质理论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第三节领导权变论第十二章领导的决策行为第一节领导与决策第二节领导决策的原则第三节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第四节领导决策的程序第五节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化第五篇激励理论与应用第十三章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第一节行为第二节动机第三节需要和目标第四节激励第十四章激励理论研究第一节激励理论的发展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四节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第十五章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第一节激励过程模式与建立激励机制第二节激励机制与激励理论第六篇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第十六章组织结构第一节组织结构概论第二节组织结构设计第三节组织行为科学化第十七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第一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与特点第二节组织变革的压力与阻力第三节组织变革的对策第四节我国企业的组织变革第十八章组织文化第一节组织文化的发展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建立一、选择题(常考知识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2.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交切的特点,它所研究的四个层次是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P103.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课程标准辩析
《组织行为学》课程标准一、课程代码:二、适用专业:双证书自考本科(工程管理)三、课程性质与目的《组织行为学》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对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的科学。
这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是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科学。
本课程的具体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规律性,从而提高考生在做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过程中,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最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目标。
四、课程设计思路鉴于《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及其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等特点,本课程的设计思路如下: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对学生组织行为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管理工作项目需要来进行,同时充分考虑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充足、必要及发展性要求,融入管理从业人员在职业上对于组织行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本要求,以此设计教学项目,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组织行为管理的实践能力与积极的组织行为意识。
五、课程总体目标(一)知识目标1、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体系,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的基本分析方法;2、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组织中人的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3、理解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和创造性行为的培养和开发;4、掌握群体的类型、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群体有效沟通的障碍和群体冲突的管理;5、理解领导理论,领会激励理论的应用;6、掌握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认识不同组织结构的形式和特点,领会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特点.(二)能力目标1、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组织中人的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2、能运用个性理论分析人的个性差异、懂得改变态度提高工作满意度的方法;3、能运用适当的手段管理压力、防御挫折;4、能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正确分析并处理管理中的人际沟通问题;5、会对冲突进行管理,能把自己塑造成为优秀的团队成员;6、能应用各类激励理论;熟知组织权力和政治的作用;7、会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三)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2、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勤奋务实与细致耐心等职业精神。
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
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00152 20XX年版本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进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四)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一)主观内在影响因素。
包括生理、心理、文化三方面因素。
(二)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又包括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环境因素。
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它从人力的投入开始,通过依次地对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外部环境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
八:文化的功能有以下五点:1.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
2.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
3.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4.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
5.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九:行为=f(人的主观特性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B=f(Pa、b、cEm、n、oshy;shy;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二、收集资料的客观性;三、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五、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六、对未来的预见性。
个体差异与管理
引导案例:“我们的生活与梦想!”
❖ 特米·塞维治有一份很有意思的工作。这 位年方30的微软员工带领手下的工作小组试 图了解下一世代(1977年后出生的人)所思 考的问题,以及这一代人的需要。她希望利 用这一信息帮助微软更好地了解值观。不久前,她从公司的500多名夏 季实习生中邀请了10个人,请他们在西雅图 饭店喝咖啡,谈谈他们的生活和梦想。
❖ 自画像
❖ 一个人的内心有4个窗口,各个窗口的大小比例 因人而异。
透明窗口 别人了解,自己也了解
不透明窗口 别人了解,自己不了解
隐蔽窗口 别人不了解,自己了解
未知窗口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了解
了解自己的两个途径: 内省:摘下有色眼镜,“他们这么看我是因为误解我了” 交往: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获得自我信息增多、全面。
2)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 度和高低、短动状态、新奇性和重复次数 都会影响知觉的结果。
3.知觉的情境因素
❖ 知觉的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 变知觉的效果。所谓感受性就是人的感觉 灵敏度,人对外界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人 的感受性在环境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表现 为下列现象:
(1)适应; (2)对比; (3)敏感化; (4)感受性降低
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的认识活动。
(2)人际知觉 ❖ 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它主要以人的
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 作、表情、态度、言语、礼节等进行感知。
(3)角色知觉 ❖ 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4)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四)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 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 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 (二)知觉
❖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第一节一般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知觉活动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4个环节:①从感觉资料中选择知觉的对象②应用知识经验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线索与信息进行回忆补充③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和组织,构成完整的对象④对知觉对象做出适当解释并用名称标志它。
完整的知觉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察觉、分辨、整合、确认的过程。
二、知觉的分类①对人的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②对物的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属于一般知觉)(一)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关系的认识。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空间知觉对物体的方向位置与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物体平面形状特性的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与距离知觉形状知觉的整合构图原则:①接近性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封闭性原则④良好图形原则⑤对称性原则⑥简单、对称、共线的凸显,易看成平面,否则容易堪称立体图形⑦简单性(节约性)原则⑧共同命运或线条共同朝向的原则①接近于相似②开口封闭③良好连续✧在三维空间物体中,单眼深度线索只能提供有限距离的信息;双眼深度线索,既可提供距离、又可提供物体厚度的信息。
✧影响深度知觉判断的因素中,单眼线索有:①物体的重叠②线条透视③空气透视④阴暗阴影⑤运动视差⑥眼睛的调节⑦纹理的梯度双眼线索有:①双眼视轴的负荷②双眼视差(二)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以来的条件有:①物体运动的速度②观察者与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③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运动知觉的种类:真动、似动、诱动、自动、运动后效应(三)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机体感觉、听觉、视觉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时间知觉必须依据客观事物为参照。
参考标志有:①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②人的活动及活动对象的变化③人造计时工具④生物钟现象时间知觉还受个人知识经验、主观态度和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规律有:①一般人对1秒钟估计的最准确,短于1秒钟常被高估,长于1秒钟有被低估②同样时间间隔,有高频高速评估,低频频度评估现象③情绪、兴趣和态度对时间估计的影响④个人知识经验不同,在时间估计和知觉上也有个体差异。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一、概述学生个体差异是指在相同教育环境下,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化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涉及到个人的智力、思维方式、学业成就、性格等多个方面。
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惟独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才干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影响学生个体差异的因素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不同学生中,某些基因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速度等方面,使得不同学生在同一教育环境下的表现存在明显区别。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家庭、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例如,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健康因素。
学生的身体状况可能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
例如,身体不适可能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长期的身体不适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应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策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对于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要,但此外一方面,如何应对学生个体差异也是一个需要思量的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对策略:1. 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分为不同层次,赋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鼓励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和兴趣爱好,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
4. 赋予及时反馈。
及时的反馈可以匡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对于教师也有助于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艰难及解决办法:1. 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何应对?可以采取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等方法,提供定制化的教学服务。
最新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一.名词解释1.组织:是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结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2.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狭义的行为是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3.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二.选择题常考问题点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法.P52.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交切的特点,它所研究的四个层次是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P103.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p124.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考虑组织行为学,它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
5.在人类学的各分支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
6.人的行为的特点:具有适应性;具有多样性;具有动态性;具有可控性;行为交叉性;P47.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有:提高知人善用,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领导的有效性,改进领导行为;进行组织的改革,提高绩效;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
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在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9.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边缘性、两重性、应用性。
10.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
11.从微观和宏观、理论与应用这两个方面,可以把组织行为学划分为组织行为、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人力资源管理.P1412.根据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人的行为是自身能力、自身气质、自身价值观、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的函数。
1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
14.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有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
三.简单题1.如何正确理解组织的涵义?答:具体地说,对组织的涵义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3 影响对职工的努力程度的评估
对组织而言,员工的努力精神要比绩效更为重要。技能熟练和高工作 效率的积极作用远不能抵消工作态度消极的负面影响。
4 影响职工的忠诚度
忠诚度可能影响员工的晋升,评估忠诚度也依靠主管人员的主观判断。 对经常提意见的员工主管人员可能有不同的判断。
二、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1 通过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 通过强化方式捕捉与寻找有意义的信息。 3 通过对信息正确类化、运用图式、信息分化、 信息对比等方式,印证与鉴别信息真伪。 4 登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的运用 5 采用理智与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如平均整合 法则、叠加整合法则、加权平均整合法则
1.3 动机性归因偏差 (1)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把成功的、积极的行 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原因,把消极与失败的结 果归因于情境因素。也叫自我服务倾向、自我 标榜与利己性归因倾向。 (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他人的行为涉及 自己个人利益与否,也会导致不同归因。某人 失败的行为影响大家的利益,大家会认为他能 力差;如果失败行为无损大家的利益,他人较少 做出个人倾向的归因。 1.4 其他归因偏差 (1)性别的归因偏差 (2)文化差异的归因偏差 (3)人格差异的归因偏差
【例题】形状知觉的构图原则有( ) A接近性原则 B封闭性原则 C主观性原则 D简单性原则 E几何性原则
答案:ABD
二、知觉的分类★
(4) 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与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是以视知觉为主,与运动知觉协同活动 的结果。单眼深度线索只提供距离的信息,双眼 深度线索提供距离和物体厚度的信息。
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效应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或第一印象,首次交往时所形成的 对对方的看法,总是最鲜明、最牢固,并影响着以后交往 的深度。 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 响作用更鲜明。 二、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 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 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 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 坏的“成见”。晕轮效应是指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 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认知心理学与个体差异的关系研究
认知心理学与个体差异的关系研究概述: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记忆和学习等心理过程的学科,而个体差异则指不同个体在认知能力和表现上的差异。
认知心理学与个体差异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认知心理学与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相关研究的观点和结论。
认知心理学与个体差异的关系: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差异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个体在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例如,有些人在注意力集中上更为敏锐,而有些人则更容易分散注意力。
这种个体差异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经验等多种因素有关。
个体差异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个体差异对认知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研究发现,一些人在某些认知任务上表现出更高的能力,例如在工作记忆容量上表现更出色,而另一些人则在其他任务上表现更优秀。
这种个体差异可能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有关。
不同个体的大脑在神经回路的连接和活动模式上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认知能力的差异。
个体差异对认知策略的影响:个体差异还会影响个体在认知任务中采取的策略。
研究发现,有些人更倾向于使用直觉和启发式的策略,而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分析和系统性的策略。
这种个体差异可能与个体的认知风格和思维方式有关。
一些人可能更善于从整体把握问题,而另一些人则更善于进行细节分析。
个体差异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个体差异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有些人更擅长于记忆事实和细节,而另一些人则更擅长于记忆概念和整体。
这种个体差异可能与个体的记忆策略和处理方式有关。
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联想和情景记忆,而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使用重复和机械记忆。
个体差异的发展和可塑性:个体差异并非固定不变,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并且可以通过训练和干预来改变。
研究发现,认知训练和干预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表现。
这表明,个体差异并非完全由遗传决定,环境和经验也可以对个体的认知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认知心理学与个体差异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2020自考00163管理心理学自考必考重点自考速成笔记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绪论第二章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人性观的发展第二篇个体心理与管理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四章个性差异与管理第五章需要、动机、激励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 第六章工作态度、心理契约、心理压力与管理第三篇团体心理与管理 第七章团体行为与管理第四篇组织心理与管理 第八章组织行为与管理第九章组织文化与组织形象建设第五篇领导心理与管理 第十章领导行为与管理 1.1.将管理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的是【D 】A .福莱特B .罗宾斯C .古德曼D .范特1.2.作为科学心理学产生的重要标志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是【D 】A .霍桑B .梅奥C .欧文D .冯特 1.3.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不包括【B 】A .生理调节B .心理调节(:.情绪体验调节D .行为调节 1.4.自动人假设对应的管理理论是【B 】A .X 理论B .Y 理论C .人际关系理论D .权变理论1.5.行为科学不包括【D 】A .心理学B .社会学C .人类学D .伦理学1.6.尊重事实,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认识事物,实事求是地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指要贯彻管理心理学研究的【A 】A .客观性原则B .发展性原则C .系统性原则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7.遵循系统论观点,对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进行综合性考察研究,是指要贯彻管理心理学研究的【C 】A .客观性原则B .发展性原则C .系统性原则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8.研究者客观化地对企业与行政活动中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和行为活动进行考察、记录与研究的方法称为【B 】A .实验法B .观察法C .问卷法D .测验法2.1.提出了管理的普遍性原理的古希腊学家是【B 】A .亚里士多德B .苏格拉底C .柏拉图D .罗伯特·欧文 2.2.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C 】A .泰勒B .法约尔C .韦伯D .埃默森2.3.下列是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A 】A .闵斯特伯格B .斯科特C .冯特D .梅奥2.4.霍桑实验步骤中的职工福利措施实验发生在【D 】A .1924~1927年B .1928~1930年C .1930~1932年D .1927~1932年2.5.提出“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的是【B 】A .施密特B .利克特C .沙特尔D .布莱克多项选择题1.1.下列属于心理过程的有【ABE 】A .认识B .情感C .动机D .理想E .意志1.2.管理的现代职能包括【ABCDE 】A .信息B .决策C .激励D .研究、发展E .创新1.3.个性倾向性包括【ADE 】A .需要B .记忆C .思维D .动机E .理想1.4.从情绪活动发生的强弱程度和持续时间来看,情绪可划分为【ABC 】A .心境B .激情C .应激D .基本情绪E .道德感1.5.人所特有的高级社会情感包括【ACE 】A .道德感B .激情C .理智感D .心境E .美感1.6.目标管理的三个环节是【ACD 】A .目标制定B .目标研究C .目标结果D .目标实施E .目标衡量1.7.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BCD 】A .合理宣泄B .善于自控C .善与人处D .人格一致E .注意转移简答题目录1.1.情绪与情感有什么关系? 1.2.人的意志行动有哪些特征? 1.3.人的心理反映有哪些特点?1.4.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改善应坚持哪些原则? 1.5.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哪些特点? 1.6.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1.简述工业革命的意义与管理特点。
管理心理学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习题小站
1.在社会知觉的应用中,要决定是否聘用某人,或把某人安置到何种
岗位上,属于社会知觉对( B )的影响
A:绩效评估 B:人事任用与面试 C:对职工努力程度 D:职工的忠诚度
第三章 小结
3.3.1 归因的概念与模式
3.3归因 — 知觉社会行为的原因
✅
(三) 归因的理论模式(选择)
海德归因理论 维纳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 个人因素(内因)、 环境因素(外因)
共变原则 排除原则
努力与否、能力大小、 任务难易、个人运气
内因 外因
不稳定 努力、情绪、疲劳
运气、机遇
稳定 能力、聪明、身体特征
3.5 社会知觉的应用及印象整合与管理
✅
一、社会知觉的应用 (简答)
1. 影响人事任用与面试 2. 影响绩效评估 3. 影响对职工的努力程度的评估 4. 影响职工的忠诚度
3.5.2 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3.5 社会知觉的应用及印象整合与管理
✅
二、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简答 论述)
1.通过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通过强化方式捕捉与寻找有意义的信息 3.通过对信息正确类化、运用图式、信息分化、 信息对比等方式,印证与鉴别信息真伪 4.登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的运用 5.克制负面情绪的干扰,注意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2.1 社会知觉的概念 3.2.2二、社会知觉的种类
3.2 社会知觉
✅
✅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单选)
社会知觉: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体、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种类 (选择 简答)
教育学专业实习体会学生个体差异的认知与应对策略
教育学专业实习体会学生个体差异的认知与应对策略在教育学专业的实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是指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本文将从认知差异的意义、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方法和有效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认知差异的意义学生的认知差异是指学生在认知能力、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的个体学习效果。
二、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方法1. 观察法: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观察,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以获取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初步了解。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问卷,比如学习风格问卷、学习动机问卷等,通过学生的填写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3. 面谈法: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询问他们对学习的看法、困扰以及学习方式偏好等,倾听他们的声音,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有效应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策略1. 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采用图文并茂的教材,辅助学生理解;对于喜欢听讲的学生,适当增加课堂讲解的比重等。
2. 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弥补个体差异带来的学习困难。
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激发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对文学爱好者开展创作活动,对于科学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增加实验环节等。
4. 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进步,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总结起来,教育学专业实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差异。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麦克里格还认为,企业管理的关键问题不是在采 用“强硬的方法”或“温和的方法”之间进行选择,而是要 在指导思想上变X理论为Y理论。
(二)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 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 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斯和澳 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应用归因理论来改 变的人的感觉、知觉和认知,从而进行强化,最后达 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1.归因论的内容 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理论。 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 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对过去成功或失 败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
一、个性的概念、性质和结构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 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二)个性的性质 1.组合性 2.独特性 3.稳定性 4.倾向性 5.整体性
(三)个性的结构与内容 1.个性倾向性特征 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 观与态度 2.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能力、性格
4.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不求进取; 5.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所需要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 6.人是缺乏理性的,一般不能控制自己,易受外界 或他人的影响。 麦克里格认为,X理论曾经是企业领导人普遍具有 的——种传统观念,对美国的企业管理有过重大影响。 —— 以X理论为指导思想,管理人员把人和物等同,忽视人 的自身特征和多种需要,特别是社交、友情、受人尊 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把金钱作为促使人们工作的 最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这种强制性手段当作管理 的重点之一。认为权力、规章制度和严密的监督控制, 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依照这种理论,工人只是 一种会说话的机器,管理人员必须实行“胡萝卜加大棒” 的政策方能奏效。
幼师实习报告幼儿个体差异的认知与应对策略
幼师实习报告幼儿个体差异的认知与应对策略幼师实习报告幼儿个体差异的认知与应对策略在本次幼师实习中,我深刻认识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每个幼儿都有独特的个性、兴趣和学习方式,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认知与应对策略,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发展潜能。
本文将从认知差异的意义、个体差异对教育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知差异的意义幼儿的认知差异是指孩子们在认知过程中各自的差异表现。
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感知、思考和记忆方式,这种个体差异对于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认知差异影响幼儿学习效果。
不同的认知方式会导致幼儿对于同一知识的理解程度各异。
例如,有些幼儿是视觉型学习者,他们通过观察和看图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而有些幼儿则是听觉型学习者,他们需要通过听讲解或歌曲启发来理解和记忆知识。
因此,理解幼儿的个体认知差异,针对不同的认知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其次,认知差异影响幼儿的兴趣和动机。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不同的认知方式也会影响他们对于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幼儿的特点和认知方式,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个体差异对教育的影响个体差异是指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导致的差异。
这种差异对于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个体差异影响着幼儿的学习进程。
有些幼儿在某些能力上发展较快,而在其他能力上相对滞后;有些幼儿则在某个特定领域有天赋。
因此,不同的个体差异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采取差异化的策略,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地发展。
其次,个体差异对于幼儿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管理有影响。
有些幼儿可能更容易冲动、固执或情绪波动较大,这样的个体差异需要我们在引导和管理中更加细致和全面。
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个体特点,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以及提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新版]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
认知的个别差异研究认知能力的个别差异有益于解释人们在不同认知任务中表现不同的原因,也利于把人们按其所长分配到相应的任务和工作中。
文章对前人研究中认知能力发展个体间在年龄、智力、学习风格、性别等四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总结,并对认知能力发展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认知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五方面。
个体差异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等交互作用,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彼此不同的现象。
认知能力差异是指学生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上表现出的差异。
研究者们之所以对个体差异问题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试图解释为什么一些人总能比别人出色地完成且更能胜任某些特定的认知任务。
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年龄、智力、学习风格和性别四方面探讨认知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1年龄与认知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增长存在很大差异。
大龄儿童反应时比小龄的快,高能力水平的儿童(及成人)在获得、储存和操作基本信息方面比其同龄的一般能力水平的人更快、更有效。
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还存在着加工速度和效率上的差异。
认知能力发展在16-19 岁达到高峰,20 岁后随增龄逐渐下降,60 岁后不同认知能力发展的分离性有增大趋势;成年之前认知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随增龄减小,成年之后认知能力减退的个体变异性随增龄增大。
2智力及个别差异能力高低差异具体表现在智力的量差异上,表现为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力发展低于一般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中间分成不同的层次。
智力在质差异上的主要体现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应是一量度其解题能力的指标。
每个人都具备八种智能,即语言智力、逻辑- 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智力、自然智力和存在智力。
正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个体智能各具特点。
3学习风格差异学习风格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他将作为归因依据的外界信息资料氛围三 种: • 区别性(特异性)资料,即指当前某人的 某种行为是否具有特殊性,与他自己当前 的其他行为是否不相同(差异); • 一致性资料,即指某人的某种行为与周围 其他人的这种行为是否一致; • 一贯性资料,即指某人的某种行为发生事 一贯的,还是偶然的,前后行为是否具有 一贯性。
四、影响知觉(种类、特征)的因素
• • • • • •
(1)主观因素: ①兴趣差异对知觉的影响; ②态度不同,知觉理解不同; ③需要和动机对知觉的影响; ④过去的经验对知觉的影 响; ⑤心理定势效应对知觉的影响。
(2)客观因素 • :①刺激物强度的影响; • ②活动性刺激物的影响; • ③重复性刺激物的影响; • ④对象和背景的对比差异影响; • ⑤知觉情境的影响
五、归因偏差的克服
• 要引导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 服总是外部归因的偏差。 • 要引导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与可 以控制的因素(努力)来归因。 • 通过观察学习的方法,即学习与观察 其他成员正确归因、改进行为并取得 成功。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 效应
知觉与错觉: • 人们知觉并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知觉 的经验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即产生错觉。 其原因是: • 1、人们知觉器官认识事物上的局限性。 • 表现为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上的局限 性
二、归因的内容
• (1)社会行为成败归因研究——即关于人的心理 与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找出人社会行为成功 与失败的内部与外部原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 可控与不可控的原因等; • (2)社会推论问题研究——即根据人的行为及其 据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素质、个 性差异做出正确的推论; • (3)期望和预测行为的研究——即根据过去已发 生的行为及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将会产生 什么行为。
• 维纳:认为现实中,根据内因与外 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可控与不 可控原因,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 者失败常作如下4种归因 • ①归因努力或不努力的程度; • ②归因能力的大小; • ③归因工作(学习)任务难易程度; • ④归因个人运气与机会的好坏程度。
• 凯利: • 认为人们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 仅凭一次观察,是难以推断他 人行为成败原因的,往往需在 类似的情境中作多次观察,并 根据多种线索,才能正确地做 出社会行为的个人归因、他人 归因或是情境的归因。
(3)角色知觉概念:
• 社会角色在管理过程中有规范人的角色意识与行 为,协调人际关系,指导人的行为互动,以及有 利于领导者与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表现、自我 发展与自我实现等多种重要功能。 • 角色知觉标准:①情绪和情感标准;②动机标准; ③社会地位标准;④社会服务于社会贡献标准; ⑤个性心理特征标准。 • 影响因素:①角色期望效应;②角色定势与刻板 效应;③角色冲突处理;④角色负担与压力。
刻板效应
• ,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 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 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 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 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 • 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 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知觉的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知觉的理解性: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 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按照 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 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以上三种特征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先行经验,知 识和经验越丰富,三种特性表现越明显。
三、归因的理论模式 (全是美国人)
• 海德:
• 认为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因素(内因)和环境因素 (外因)。 共变、排除这两条解释归因的原则。 •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格品质、个性特征、情绪、 能力和智力、努力动机等; •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他人、奖惩、工作任务的难 易程度和运气(机会)等。
• 共变原则:指把原因与结果的一致 性和共同性作为归因的依据。没有 这个原因时,这个结果也不会发生, 这个结果的产生归因于这个原因。 • 排除原则:指行为活动与活动的结 果,如果是外部环境原因足以引起 的,那就排除个人的内部归因,反 之亦然。
大小错觉
形状错觉
运动错觉
长短错觉
首因效应:“
• 先入为主”效应或第一印象。 领导者应善 于利用首因效应(“新官上任三把火”) 给职工留下第一印象。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 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 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Eg.《三国演义》 庞统投奔东吴被孙权否。
四、归因偏差
• (1)基本归因错误:低估情境性因素,而高估倾 向性因素。 • (2)认知性归因偏差:旁观者与行为者的认知归 因偏差对归因的影响。 • (3)动机性归因偏差:①自利性偏差——也称自 我服务倾向、自我标榜与利己性归因倾向。即人 们常常把成功的、积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 原因,而把消极与失败的结果归因于情境因素。 ②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 (4)其他归因偏差:①性别的归因偏差(美 戈 登伯格1968 罗森1978);②文化差异的归因偏 差;③人格差异的归因偏差。
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一节 一般知觉
• 一、知觉的概念: •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 感觉的概念: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 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了 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 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知觉和感觉的关系
–共同点: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联系:知觉以感觉为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成分;知觉 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没有感觉就不会有知觉 –区别:1、感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 其臭。 –2、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客观事 物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 –3、知觉影响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以知觉为基础。 由于人的大部分决策是直觉决策,所以知觉直接影响 决策的结果。
• 自我管理的方法: • ①改变与改造环境,促进自我的发展; • ②通过再社会化(即社会教育、改造)途径, 改变与完善自我,促进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 • ③脱离不良环境,以利用自我发展; • ④回归社会,适应环境,以利自我免疫与发 展; • ⑤从他人、社会、团队、大局、全局、未来 的角度看问题,超越自我; • ⑥通过培养自信心与自尊心理来认识自我、 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等、
• 以视觉为例,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 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线 段等个别属性,经头脑的加工我们 认出了“这是一个香蕉”,“那是 一个墨水瓶”。 • 这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 可命名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知觉 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 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过程:
• ①从感觉资料(背景与线索)中选择知觉 的对象; • ②应用知识经验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的线 索与信息进行回忆补充; • ③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和 组织,构成完整的对象; • ④对知觉对象做出适当的解释并用名称标 识它。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 ①知觉的整体性; • ②知觉的选择性; • ③知觉的理解性; • ④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 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知觉 对象从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如图:
画中有几个人头ຫໍສະໝຸດ ?脸还是杯子还有一个人呢?
看到图中的婴儿吗?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鲜艳的颜色, 醒目的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 被人清晰的知觉。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 愈容易被识别。 对象的组合方式:对象在距离和形态 上的接近,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 整体被知觉。例如:
二、社会知觉的种类:(
• (1)对他人的知觉; • (2)自我知觉; • (3)角色知觉 • (4)人际知觉
(1)对他人的知觉概念
• :通过他人的外部特征,进而取得对 他人的动机、情感、意图等内心世界 的认识。 • 影响因素:①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 (包括一个人的的仪表、风度、言行 等); • ②知觉者的认知结构、认知标准和个 性心理特征的影响。
(4)人际知觉概念:
•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人际知觉是社会知觉中核心的成分。 • 人际知觉影响因素: • ①人际关系本身特点; • ②主体本身的特点; • ③认知主体对组织及组织观念的认识。
第三节 归因——知觉社会行为的原因
• 一、归因的概念: • 归因是指观察者对他人和自己 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预测 和判断,并理解自己和他人行 为成败原因的方式与过程。不 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的行 为和工作绩效。
第二节 社会知觉 (由美国 伍德沃 斯 1934年提出)
• 一、社会知觉概念: • 社会知觉理解为知觉过程受设计因素 制约,后来社会心理学家们把人对 “社会客体”的知觉过程称为社会知 觉。 • 社会知觉不仅包括对人或群体的外部 特征的知觉,而且要涉及对有关信息 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推理、判断、 理解和解释等复杂环节。
近因效应:
• 指最近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 的影响作用更鲜明、更大。在熟悉的人或 者对象上。 • • 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 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 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晕轮效应——完美的缺陷
•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 华· 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 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 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 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 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 •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 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 坏品质。
(2)运动知觉
• • • • • • •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①物体运动的速度。 ②观察者与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 ③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运动知觉的种类: ①真动;②似动; ③诱动;④自动;⑤运动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