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领域。
社会认知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组织中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和判断过程。
本文将对管理心理学王晓钧教授的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进行介绍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的理解和他人的判断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行为、言语和信念,来推测他人的内心想法和个性特征。
社会认知是管理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组织中的决策、领导和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认知的成分社会认知包括以下几个成分:1.知觉:对他人外部特征的感知和理解,如面部表情、语言、行为等。
知觉是社会认知的起点,个体通过观察和感知他人的行为来获得信息。
2.归因: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和判断。
个体会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个人特征、外部环境或其他因素。
3.自我调节:个体基于对他人的认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表现。
比如,个体可能会在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时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以获得更好的反馈和结果。
4.社会信息处理:个体对社会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社会信息可以包括他人的评价、反馈和意见等。
个体会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认知在管理中的应用社会认知在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影响到决策、领导和组织绩效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招聘和选拔通过社会认知的技巧和方法,管理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候选人的能力和适应性。
例如,通过观察候选人的言行举止,可以推测其责任感、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这样可以提高招聘和选拔的准确性,并减少员工的流失率。
2. 领导和沟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员工的社会认知来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和沟通方式。
例如,如果管理者认识到某个员工更喜欢直接反馈和指导,那么他可以采用更为直接的方式与该员工进行沟通,并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第三章 社会认知
social psychology
行为信息 区别性 低 高 高 一贯性 高 高 低 一致性 低 高 低 归因类型 人 刺激物 情境
social psychology
4、几种常见的归因错误和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把行为归因于其内 部稳定的人格因素,忽视引起行为 的外部客观因素。 认知性偏差: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动机性偏差:自我服务的偏差
social psychology
凯利(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 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 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 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 面构成一个共变的立体框架,所以 称三维理论。
social psychology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 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的共变:
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 对同类其它刺激物做出相同的反应。(结果 归因于那样一种事物,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 才出现,它不存在,结果便不出现) 一贯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 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贯) 一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 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反应。(所有的认 知者都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
social psychology • 涵义
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 因的分析是不相同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 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 做内部归因。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 为什么?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行动者的注意力 偏重于外在的情境;观察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行动者 及内在因素。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行动者更了解 自己的过去,而观察者只从当下来看。
social psychology
第三章 社会认知
思考:
“一个男生经常嘲笑一个女生”
相应推断理论:
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 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就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实验:
例如:“那个图书管理员帮一个老妇人将杂货送到 了马路对面。”
反思:
• 如,一个人拿枪指着某人的脑袋,被指着脑袋的人 就把兜里的钱都给了打劫者,我们是不是能推断说, 被抢的人的行为是利他的呢?
三、 印象管理
1.含义 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
别人用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的一种尝试。
2.印象管理的策略
• 获得性印象管理 • 保护性印象管理
获得性印象管理(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
• a讨好行为:意见遵从、热情相助、抬举他人; • b自我抬高; • c威慑; • d恳求。
保护性印象管理(弱化不足)
社会认知的内涵 印象形成
社会认知偏差 印象管理 归因
一、社会认知的内涵
• 1.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 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幻灯片 6
• 2.社会认知指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使用社会信 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内在机制
面部表情研究:
• 思考: • 眼、耳、鼻、口、眉以及面部肌肉中最能表达情绪的是哪
编辑们列出的重要选题:
• 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 毕业论文》;
• 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
• 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5、投射效应
• 指的是将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 • 俗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推己及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物以类 聚,人以群分”
社会实践中的社会认知与社会情绪管理
社会实践中的社会认知与社会情绪管理社会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并提升自身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管理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不仅能够学习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社会情感和价值观念。
首先,社会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社会认知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包括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
这样的交往经历让我们更加了解人性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拓宽我们的视野和认知范围。
例如,当我们与弱势群体接触时,我们会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问题,从而提高我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
其次,社会实践也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情绪管理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绪挑战,例如与他人产生冲突、面对困难和挫折等。
通过这些经历,我们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社会实践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例如,在志愿者活动中,我们需要与其他志愿者协作完成任务,这样的经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提高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社会实践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例如贫困、环境污染等。
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
这样的经历可以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激发我们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愿望。
例如,当我们参与环保活动时,我们会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形成积极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我们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管理能力。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社会情感和价值观念。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管理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第一节一般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知觉活动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4个环节:①从感觉资料中选择知觉的对象②应用知识经验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线索与信息进行回忆补充③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和组织,构成完整的对象④对知觉对象做出适当解释并用名称标志它。
完整的知觉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察觉、分辨、整合、确认的过程。
二、知觉的分类①对人的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②对物的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属于一般知觉)(一)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关系的认识。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空间知觉对物体的方向位置与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物体平面形状特性的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与距离知觉形状知觉的整合构图原则:①接近性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封闭性原则④良好图形原则⑤对称性原则⑥简单、对称、共线的凸显,易看成平面,否则容易堪称立体图形⑦简单性(节约性)原则⑧共同命运或线条共同朝向的原则①接近于相似②开口封闭③良好连续✧在三维空间物体中,单眼深度线索只能提供有限距离的信息;双眼深度线索,既可提供距离、又可提供物体厚度的信息。
✧影响深度知觉判断的因素中,单眼线索有:①物体的重叠②线条透视③空气透视④阴暗阴影⑤运动视差⑥眼睛的调节⑦纹理的梯度双眼线索有:①双眼视轴的负荷②双眼视差(二)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以来的条件有:①物体运动的速度②观察者与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③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运动知觉的种类:真动、似动、诱动、自动、运动后效应(三)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机体感觉、听觉、视觉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时间知觉必须依据客观事物为参照。
参考标志有:①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②人的活动及活动对象的变化③人造计时工具④生物钟现象时间知觉还受个人知识经验、主观态度和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规律有:①一般人对1秒钟估计的最准确,短于1秒钟常被高估,长于1秒钟有被低估②同样时间间隔,有高频高速评估,低频频度评估现象③情绪、兴趣和态度对时间估计的影响④个人知识经验不同,在时间估计和知觉上也有个体差异。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
• 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 行归类,明确其对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 过程即印象形成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 对于在归类时所用的任何一种类别,我们 都有一整套自觉不自觉的既定观念,虽然 据此建立的有关印象常常不够精确,但仍 引导人们的社会适应 • 1、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 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包括感 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 •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 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社会认知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 人的社会动机或社会态 度的形成、社会 化过程的进展、社会行为的发生,都以 社会认知为基础。
六、个人知觉中的偏差
• 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常出现偏差, 人们可以注意到它,降低其影响, 但是无法避免它的存在 • 常见的有
1、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 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 往受某一特质高分影响而普遍偏高。 就像一个发光的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 明的作用一样。从所认知到的特征泛 化推及到未被认知的特征,从局部信 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 面部表情: – 人际距离:个人,亲密,社交,公众 – 身体姿势: – 空间 – 目光接触:
• 声调表情:
五、印象管理
• 印象管理的定义
•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 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即有意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也称印象 整饰
– “世界是个大舞台” 管理 例,政治家常进行印象
• 以点概面、“情人眼里出西施” 、爱屋及乌
– 负晕轮效应:扫帚星效应。主要指评价者 对一个人的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特 质低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低。
• 外表吸引力是产生晕轮效应的最主 要的一个特质。社会地位也是一个 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一些核心品 质也容易产生晕轮效应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材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三阶段: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
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
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2、产生阶段〔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3、迅速发展阶段〔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理论建设任务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批判、继承历史遗产3.丰富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全面理解〔二〕指导社会实践任务1.提高自身素质〔1〕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义务〔2〕将生活意识转化成科学意识〔3〕提高自身素质2. 提高实践能力预告作用:社会气氛、价值观变化趋势、消费趋势。
中介作用:社会控制、社会标准发挥作用需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内心的选择与接受。
第二章社会化一、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管理
3管理者自身的知觉内容和客观的 管理环境之间存在差距:
当这种差距不明显或者很小时,管理者能够客 观的、成熟的、非正式的管理员工;差距很明 显,管理者的管理有主观性、幼稚性和冲动性, 会影响管理者的管理效能,影响团队的和谐氛 围和目标绩效的达成
(二)员工对管理者的知觉
1概念:员工根据管理者的外部特征、管理 行为特征,对管理者形成印象和解释的 知觉过程,即所谓的“员工对管理者的 印象”
特点:鲜明、强 烈、迅速形成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 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 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 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 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 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一旦工作场合嫉妒横行,员工之 间的人际交往会趋向于远离式交 往意向
情绪意向错觉:人际知觉存在的
主观差异
例子:A认为B喜欢他,但是B选择 的答案可能是不喜欢A,B认为C会选 他当组长,而C却没有选择B
(2)交换性知觉
概念:员工根据利益交换原则对交
往对象产生知觉的过程 例子;“志同道合”——趋近式交往 意向“道不同,不相为谋”,“竖 子,不足与谋”——远离式交往意 向
(三)员工对员工的知觉
1概念;工作团队中平级员工之间的
人际知觉。
(三)员工对员工的知觉
1、概念;工作团队中平级员工之间
的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一个知觉者、被知觉 者和情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 程
2、影响员工人际交往意向两因素
(1)情感性知觉
(2)交换性知觉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知识讲解
▪ 现代企业和组织的成功管理,离不开正确 地使用人员,离不开对正确地知觉竞争对 手,离不开营造良好的企业人际关系,而 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具有高超的社会知觉 水平,培养和提高管理者的社会知觉水平 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节 工作中的社会知觉
一、管理者对员工的知觉
管理者对员工的知觉指管理者根据员工 的外部特征和工作行为特征,对员工形成印 象和解释的知觉过程。
揭示员工对管理者知觉的重要性在于,它揭 示了员工对管理者知觉和管理者对员工知觉之 间的差距,对理解员工工作失落感、采用恰当 的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激励员工的 工作热情、以及增进工作团队和谐氛围都有着 十分积极的存进作用。
三、员工对员工的知觉
员工对员工的知觉指的是工作团队平级 之间的人际知觉。影响员工对员工人际交往 意向的最重要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1、 自我知觉; 2、 人格特点 ; 3、 是否拥有积极的心态; 4、 准确地知觉他人并不是一项单独的能力。因此,单纯 凭借朴素的情感经验或过分看重利益交换都不足以准确地 知觉他人。(Pierce,Gardner,Cummings & Dunham.1989)
四、工作者对组织的知觉
工作者对组织的知觉指工作者对本组织 的总体印象。工作者对组织的知觉内容极 为丰富,范围很广,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几 个方面: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社 会认知与管理
答案
▪ A:富兰克林•罗斯福 ▪ B:温斯顿•丘吉尔 ▪ C:阿道夫•希特勒
你猜对了吗?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 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 (Bruner&Postman,1949)
社会知觉的准确定义为:社会知觉是 个体对他人、群体及对自己的认知。对 他人的知觉称为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 觉称为自我知觉。
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3 影响对职工的努力程度的评估
对组织而言,员工的努力精神要比绩效更为重要。技能熟练和高工作 效率的积极作用远不能抵消工作态度消极的负面影响。
4 影响职工的忠诚度
忠诚度可能影响员工的晋升,评估忠诚度也依靠主管人员的主观判断。 对经常提意见的员工主管人员可能有不同的判断。
二、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1 通过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 通过强化方式捕捉与寻找有意义的信息。 3 通过对信息正确类化、运用图式、信息分化、 信息对比等方式,印证与鉴别信息真伪。 4 登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的运用 5 采用理智与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如平均整合 法则、叠加整合法则、加权平均整合法则
1.3 动机性归因偏差 (1)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把成功的、积极的行 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原因,把消极与失败的结 果归因于情境因素。也叫自我服务倾向、自我 标榜与利己性归因倾向。 (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他人的行为涉及 自己个人利益与否,也会导致不同归因。某人 失败的行为影响大家的利益,大家会认为他能 力差;如果失败行为无损大家的利益,他人较少 做出个人倾向的归因。 1.4 其他归因偏差 (1)性别的归因偏差 (2)文化差异的归因偏差 (3)人格差异的归因偏差
【例题】形状知觉的构图原则有( ) A接近性原则 B封闭性原则 C主观性原则 D简单性原则 E几何性原则
答案:ABD
二、知觉的分类★
(4) 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与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是以视知觉为主,与运动知觉协同活动 的结果。单眼深度线索只提供距离的信息,双眼 深度线索提供距离和物体厚度的信息。
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效应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或第一印象,首次交往时所形成的 对对方的看法,总是最鲜明、最牢固,并影响着以后交往 的深度。 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 响作用更鲜明。 二、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 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 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 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 坏的“成见”。晕轮效应是指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 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第三章 社会认知.
8 x 7 x 6 x 5 x 4 x 3 x 2 x 1 =?
11
1 × 2 × 3 × 4 × 5 × 6 × 7 × 8=?
12
(二)控制性思维
• 一种有意识的、有意图目的、自觉的和需要 努力的思维。 • 控制性思维的目的之一是制衡自动化思维。 • 控制性思维的例子:
– 思考抑制(thought suppression):试图避免想 起一些我们宁愿忘记的事物。 – 反事实推理(counterfactual thinking):在心理 上改变过去的某些环节,以便想象事情可能有所 不同。
第三章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概述 社会知觉 归因
1Leabharlann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 二、社会性思维的两种形式 • 三、认知偏差
2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人们选 择、分析、解释、记忆及使用社会环境信 息的方式。即研究个体如何加工、处理自 己所接受的外来社会信息。
22
一、社会知觉的基本范围
• • • • 对他人仪表的认知 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 应用:绩效考核不宜“周期过长+主观判断为主”
17
晕轮效应/扫把星效应
•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 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 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 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 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 你觉得中国管理者最看重下属的什么品质? 能力 VS 忠诚(态度)
• 图式(schema):人们用来组织关于某个 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 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 注意、思考和识记。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三章 社会认知第一节 社会认知及其特征一、社会认知的含义: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将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识称为社会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途径1、人的面部表情2、人的言语活动3、人的体态表现4、人的行为方式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
一、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远比对物的知觉要复杂得多。
作为物的存在,其自身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相对地要稳定持久,易于从直观上去认识和把握。
但人的变化和发展不仅是复杂多样的,而且是持续不断的,单从直观的形式上是无从认识和的把握的。
对物的知觉主要是根据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的,较少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对人的知觉则会受到对象所具有的各种社会特征和属性的影响。
在对人的知觉中,知觉者与被知觉者双方处于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中,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会影响被知觉者,被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也会影响知觉者。
R .H.沃尔夫对婴儿微笑的研究出生后三周的婴儿对人的说话声会作出微笑反应。
第四周前后见到人脸时也会作出微笑反应。
当婴儿出生后3-6个月时,就可观察到他对周围刺激物作出的分化反应。
此时当给婴儿看各种各样的戏剧表演用的脸谱时,婴儿即会作出微笑反应;而当给婴儿看其他非人的刺激物如奶瓶等时,婴儿则无微笑反应。
婴儿的这种对人的刺激物才有的微笑反应被称作“社会微笑”。
二、社会印象定义: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A、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直观,它具有间接性。
B、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单一和零散,它具有综合性。
C、社会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发生改变,不易为理性所说服,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执性。
有必要指出的是,社会印象不单单指我们对认知对象──人的外表的记忆,其中也包括了对人的行为、人格乃至情绪特征的记忆。
三、社会判断社会判断的特点A、预见性特征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判断,可以预见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或社会行为在另一种场合出现的可能性和条件。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材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三阶段: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
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
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2、产生阶段(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3、迅速发展阶段(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理论建设任务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批判、继承历史遗产3.丰富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全面理解(二)指导社会实践任务1.提高自身素质(1)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义务(2)将生活意识转化成科学意识(3)提高自身素质2. 提高实践能力预告作用:社会气氛、价值观变化趋势、消费趋势。
中介作用: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发挥作用需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内心的选择与接受。
第二章社会化一、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三章社会认知:我们如何思考
第一节、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问 题
五、图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1、图示化的信息处理与认知效率 图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
它能帮助我们: (1)解释新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的推论。 (2)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来知识的空隙。 (3)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的预期加以结构化,以便将来有心理
四、图式:类别
4、团体图式(Group-schema) 是指我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叫团
体刻板印象(Stereotype)。
团体图式使得我们将某些特质归于一个特殊团体的成 员所共有。
比如我们常常根据刻板印象认为山东人勤劳、诚实; 认为美国人乐观、爱助人。
天下乌鸦一般黑,主张一竹杆打死一船人,一个活口儿也 不留。在管理学上这叫“脸谱化”,例如:谈到东北人,马 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东北人都豪爽。”谈到河 南人, 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河南人都爱骗。”谈到日本 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 :“日本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东 北人都豪爽吗?不一定! 河南人都爱 欺骗别人吗? 不一定!日本 人都坏吗? 不一定。这些 都是受到“天下 乌鸦一般黑”俗 话的影响,是 这句俗话的 变异思维。
图式的文化差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
美国移民与班图人的牲口交易: 美国人人借助于簿记 班图人借助于记忆 班图人的图式领域:牲口、动物、自然环境、地理 美国人的图式领域:股票、科技、流行歌曲、明星、橄榄球
准备。 但是图式化的处理也有不足之处,它使人们觉得不需要去详细分
析与解释特质。
慕尼黑事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1、Cosdta和McCrea,Goldberg,John等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
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来进行评价。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神经质: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开放性: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方面开放,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外向性: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愉悦性: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斗争。
公正严谨性: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
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2、王登峰和崔红提出的“大七"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
这七个因素分别为:外向性:指个体的活跃、合群和乐观。
善良:指个体诚信、利他、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和沉稳。
才干:指个体的决断、坚韧和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团体过程.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成就行为和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的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和认知失调,个人知觉和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和社会的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认知n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认知偏差
印象管理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归因 四、社会认知的途径 五、社会认知的特征 六、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 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意向行为 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 过程,是根据认知者 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 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 包括对知觉对象的感 知、印象、判断、推 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 心理活动。
判断1
Smith先生个子不高有些秃头戴一副眼睛,会开车, 诗也写得非常好,请问他是学者还是司机? 单身汉的要求
作用:一是每个群体都有其特殊的风格,其成员总 有共同的特征,有正确的一面。 二是个人的特征常常与其所在的群体中其他成员大 不一样,发生基率谬误(即个体忽视事物发生的概 率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三)社会判断
1.含义
2.社会判断的途径:认知启发
八旬老翁摔倒无人敢扶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2009年09月24日07:48
重庆晚报
1.社会判断的含义
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 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评价是人们在对社会事件(人或物或关系) 的某些方面的性质、特征、过程、类型、作 用等进行测定和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总 体看法。 推论是在评价的前提下,运用概念系列进行 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认知过程。
李本华和杨国枢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1969)
种类:国民刻板印象、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 象、职业刻板印象 形成途径:一是通过与某些人或群体频繁接触而达成的 认识,二是通过他人介绍、媒体传播等见解资料而获得。 作用:积极方面,刻板印象本身包含有一定的合理的真 实的成分,或多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状况,因 而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生 活环境提供一定的便利。 消极方面,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 随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 隐没了个体所特有的东西,易犯过度概括的错误。
第3章 行为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第四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311寝室的同学都十分喜欢看足球,世锦赛期间他们 凑钱买了一台二手电视机。因为电视机质量的原因,有 时候在看到最精彩的时候,电视突然没有图像了,他们 非常着急,有人甚至会愤怒地用力拍打电视机的外壳。 然而,就在这时,电视机突然恢复了正常。
以后,如果再发生类似情况,大家很可能会再拍打 电视机,同学们就可能会养成一种“拍打”的习惯。
走进课堂:将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运用于课堂
• 1、如果一个学生害怕当众说话,可以先让他坐着对小 组成员读一段文章,然后要求他站着读,接着让他用 自己的话讲出这段内容,最后让他当着全班同学面做 报告。 • 2、一个中学教师采取让学生完全掌握的方法来进行代 数教学。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每一个概念和每一个步骤 后他才可以进入下一个更高层次。 • 3、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分辨哪些刺激应与哪些反应建立 联系,假若一科成绩不好,不会导致所有科目的成绩 都不好。
4、斯金纳箱
(四)身边事例:
1、李江减少了投保龄球前的踏步数,他现在的命中率和 全中率更高了。 2、小明在课堂上看小说,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他再也 没在课堂上看小说了。 3、张平抄袭王刚的作业,老师同样给了他高分,他此后 就经常抄别人的作业了。
(五)强化理论
1、强化:强化就是增加某一反应概率的程序。强化是泛指 应用一定的S增强有机体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度或增强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系的强度,或者增加某一反应概率的 过程。
(五)生活实例:
• 1、小刚不会游泳,有一次掉到水里差点被淹死了,妈妈 想提高他的自救能力,决定送他去一家娱乐中心上游泳课, 可每次教练将他拉到池边时,他就哇哇大哭起来。
• 2、一些广告上的产品本来并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 由于广告设计者将这些产品与一些诱人的形象,以及一些 赞赏性的语言匹配在一起,因而引起人们对它们的好感和 青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提高自我知觉准确性的方法:
(1)以人为德,以明得失
(2)角色扮演,换位思考
(3)自我反省,自知之明
三、管理情境中的社会知觉偏见
(一)第一印象 (二)晕轮效应 (三)刻板印象 (四)定势效应
(一)第一印象
一、概念:第一 印象是指与不熟 悉的社会知觉对 象第一次接触后 所形成的印象, 也称初次印象。
产生刻板印象的原因: (1)刻板印象能够帮助人们迅速有效的处理 知觉对象的信息,简化认识过程。 (2)刻板印象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简洁的了解 和应付周围环境。 (3)尽管刻板印象影响着知觉的准确性,但 也有一些刻板印象具有相对的准确性,能够反 映一些真实的情况
常见的刻板印象: (1)终身员工综合症 (2)人员聘用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在工作中, 性别刻板印象往往会导致招聘中的性别歧视, 也会影响管理者对女员工工作绩效的评估
启示(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要警惕第一印象的消极意义 ,它 可能成为正确知觉的障碍,而导致正确印 象形成苦难。
作用:
一方面,管理者在录用评价员工时,应 当尽量避免第一印象的消极作用,正确的认识 员工,另一方面,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第一印 象的有利影响,给员工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2)员工对企业人文精神的知 觉
三个方面:个人——个人的价值取 向,人生观或世界观; 群体——群体的价值取向、团体文 化和团体精神; 自然——人文精神的外延含义
关于人文精神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人文精神和短期企业效益没有直接 的关系; 人文精神和长期企业效益存在明显 的相关关系
(四)员工对组织的知觉
1概念:工作者对本组织的总体印
象 2内容: (1)员工对组织风貌管理的知觉 (2)员工对企业人文精神的知觉
(1)员工对组织风貌管理的知 觉
内容:服饰管理;环境管理;服务 公约管理 影响:使员工将随机工作行为转化 为习惯工作行为,可以促进组织外 部知觉形象的提升,利用外界对组 织的知觉评价信息,促进员工对组 织形象的积极知觉倾向
3管理者自身的知觉内容和客观的 管理环境之间存在差距:
当这种差距不明显或者很小时,管理者能够客 观的、成熟的、非正式的管理员工;差距很明 显,管理者的管理有主观性、幼稚性和冲动性, 会影响管理者的管理效能,影响团队的和谐氛 围和目标绩效的达成
(二)员工对管理者的知觉
1概念:员工根据管理者的外部特征、管理 行为特征,对管理者形成印象和解释的 知觉过程,即所谓的“员工对管理者的 印象”
思考一下: 日本人勤劳、有抱负而且聪明吗? 美国人讲求实际、爱玩而又入乡随俗吗? 犹太人有野心、勤奋而又精明吗? 女人比男人更会养育子女、照料他人而且温柔顺从吗? 戴眼镜的人都聪明吗? 教授都有点古怪而且平日里都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吗?
有些人对其中许多问题会回答"是",因此当他们初次遇见日本人、美国 人、犹太人、女人、戴眼镜的人或者教授模样的人时,对他们的行为都 会有某种预想。毫无疑问这些预想常常是错的。有些日本人草率从事, 有些美国人安静谨慎,有些英国人外向而善交际,等等。
(三)员工对员工的知觉
1概念;工作团队中平级员工之间的
人际知觉。
(三)员工对员工的知觉
1、概念;工作团队中平级员工之间
的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一个知觉者、被知觉 者和情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 程
2、影响员工人际交往意向两因素
(1)情感性知觉
(2)交换性知觉
(1)情感性知觉
2重要性:揭示了员工对管理者的知觉和 管理者对员工的知觉之间的差距,对于管 理者理解员工工作失落感,采用恰当的面部 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激励员工的工作 热情,以及增进工作团队的和谐氛围都有着 积极地促进作用。 例子:如果管理者对一位员工说“你很有培 养前途,好好干”或许他只是随意一说,仅 仅是鼓励,可是员工听到后会信以为真
用来区分人群的这种刻板印象仍然持续存在。它们将事物过分概括化 了,即错误地把刻板印象的所有特点归于一个集体的每个成员,即使那 些特点中仅有几个(如果有的话)是真正适用的。刻板印象可能是根据 某些不同的集体特性形成的
案例: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去拜见 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 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 统貌陋,心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 这样面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 不悦情绪,这实际上也是刻板效应的负面影响 在发生作用。
概念:员工凭借自己的情绪经验 对交往对象产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1)情感性知觉
概念:员工凭借自己的情绪经验对交往 对象产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重要性:是决定人际交往意向的首要因素,直 接决定了知觉者之间采取趋近式交往倾向还是 远离式交往倾向,即“我喜欢他,所以和他交 往”“我讨厌他,所以避开他”。
如嫉妒“嫉贤妒能”“文人相轻”
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管理
第一节 社会知觉与管理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二、工作中的社会知觉 三、管理情境中的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概念: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 群体、人际关系及知觉主体自身等社会 对象的认识 (二)本质特征:社会中的人的知觉, 它重点强调的是知觉受社会因素制约的 过程
(四)、定势效应
概念:1、概念:定 势又叫心向,是指由 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 的准备状态,决定着 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 趋势。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 Kelly)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 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 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 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 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 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 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案例: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 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 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 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 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 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 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 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 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 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也是晕轮效应。
(二)、晕轮效应
概念::是指知觉主 体往往倾向于根据某 一方面的知觉印象对 知觉客体的全部特征 做出评价,也称光环 效应、成见效应、光 晕现象。(典型的以 偏概全的知觉偏差效 应
表现:(1)人员招聘中的晕轮效应 它的主要 影响就是导致了招聘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2)绩效评估中的晕轮效应 其中认可 与否定两种情况最为常见,这样它对人才考评 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五)员工的自我知觉
1概念:以自己作为认知对象,对自己的 心理状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 社会或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认知的 过程 自我知觉从自我观察、自我体验和他人 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中获取信息,进而进 行分析判断后形成的
2、工作者自我知觉的差异
(1)自我工作目标设定的差异——工作 者有没有自我工作目标,有什么样的工 作目标,工作目标是否清晰,是否有利 于自我繁殖,是否扎实可行,是否可以 成为为子终生追求的工作目标 (2)自我工作价值认识的差异——工作 者对于自己的工作所创造的价值的认识, 即工作者能否摆在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 和位置的工作态度取向 (3)自我工作行为定位的差异——工作 者能否按照组织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工 作行为
对晕轮作用的看法: (1)是一种评估者普遍存在的知觉误差 (2)包含着错误成分,也包含着真实成分 (3)由它导致的评价维度之间的虚假相关,是由 于一般评价和特殊判断的影响所导致的。 (4)会产生负面影响。应该避免或消除。
(三)、刻板印象
概念: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头脑中形成的关于 某人或者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影响着他知觉的准 确性。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 好的,他就会被一种 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 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 品质;如果一个人被 标明是坏的,他就被 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 所笼罩,并被认为具 有各种坏品质。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先让被测 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人形色、着装各不 相同。然后让这些被测试者从特定的方面来评 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测试者赋予了那些有 魅力的人更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比方说: 和蔼、沉着、好交际等等。 事实上,晕轮效应不仅仅表现在通常的以貌取 人上,我们还常常以服装来判断别人的地位、 性格,以初次言谈断定他人的才能与品德等等。 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晕轮效应体现 得尤其明显。
影响人际知觉准确性产生的因素:
自我知觉——可以通过充分了解自己的方式 来提高人际知觉的准确性 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影响着他对别人知觉的真 实性——尽量减少个人固有的偏见,有助于 提高人际知觉的准确性 一个能够自我接受的人,更有可能看到别人 的长处——抱有积极心态的人更可能准确地 知觉他人 准确地知觉他人比鞥不是一项单独的能力— —单纯凭借朴素的情感经验或过分看重利益 交换都不足以准确地知觉他人
什么是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就是别人给你打的分 你是? 成熟的 幼稚的 有能力的 没能力的 有品位的 没品位的 有教养的 没教养的 有气质的 没气质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