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开发区管理模式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

合集下载

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经验启示

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经验启示

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经验启示目录一、改革背景(一)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二)政企不分弊病凸显二、政策梳理(一)中央层面(-)地方层面三、两条改革主线(一)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能效(二)优化园区运营机制,理清政企关系四、三大改革专题(一)职能划分与机构改革(二)人事和激励机制改革(三)园区平台市场化改革五、分类型讨论(一)行政主导型(二)政企合作型(三)企业主导型六、结论委托、代理的方式,将规划、建设、立项、审批、管理和行政执法处罚等权限下放给开发区管委会。

对于不便下放的权限,可设立派驻机构和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

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天津滨海新区在开发区设立行政审批局和综合执法局,解决规章委托执法方式带来的名义主体多、权责不一致的问题。

二是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集中审批。

最后,干部人事和分配激励制度改革是搞活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关键配套措施。

国发(2019)11号提出,“健全完善绩效激励机制。

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创新选人用人机制,经批准可实行聘任制、绩效考核制等,允许实行兼职兼薪、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

支持国家级经开区按市场化原则开展招商、企业入驻服务等,允许国家级经开区制定业绩考核办法时将招商成果、服务成效等纳入考核激励。

"(二)优化园区运营机制,理清政企关系《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类开发区要积极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

”改革措施有以下两大方面。

完善投融资体制,创新园区投融资模式。

《若干意见》和国发〔2019)11号文均提出要在投融资方面给予园区建设运营主体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开发建设主体在境内外上市或发行债券融资。

”结合各地开发区发展实践来看,园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应是形成明确的收益回报和风险分担机制。

浙江和山东两省的开发区改革政策文件均明确提出“建立收益回报和风险分担机制”。

创新投融资模式是解决园区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所带来的启示。

一、分权与激励机制的引入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行政体制呈现出高度集中、单一权力决策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自2003年开始,我国逐渐引入分权与激励机制,将权力下放到地方一级,鼓励地方政府主动创新和担当,提升其绩效评价的权重,以激励地方政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

这种改革带来的启示是,分权与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地方创新活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作为基层政府,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和解决地方问题,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而激励机制的引入,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绩效评价,提高政府治理水平,让政府更加透明公正。

二、简政放权与减少行政干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还着重推行了简政放权和减少行政干预的政策,将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力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降低企业开办门槛等措施,大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这种改革带来的启示是,简政放权和减少行政干预能够有效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更多地发挥监管和服务的角色,而不是过多干预市场的运行。

通过简政放权和减少行政干预,可以增强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三、推进政务公开与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还着重推进了政务公开和信息化建设。

政务公开是政府行为的透明度的体现,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信任度和公信力。

而信息化建设则是为政府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和管理手段。

这种改革带来的启示是,政务公开和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政府的公信力和效能。

通过政务公开,政府能够及时与公众沟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并能够接受社会监督,避免滥用权力。

而信息化建设则能够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便利性,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展与发展路径

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展与发展路径

开发区人事管理値制机制改革进展与发展路径□崔君男王洪义[摘要]经过30余年发展,传统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开发区面临人员身份模糊、适用法律不统一、机构编制有限、多种编制并存、人员分化严重、队伍动力不足等困境。

对此,部分先行区域做出一系列尝试,通过施行法定机构改革,推行全员聘任,加强绩效管理,改革薪酬分配,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但改革也面临顶层设计不足、改革不彻底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在既往改革经验基础上,加强上级改革统筹,集成化推进全员聘任改革,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重建分配机制,进一步深化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关键词]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图分类号]D035.2[文献标识码]A开发区是政府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加快经济发展而划定的享受特殊经济政策、实施特殊经济管理、开展特定经济活动的专门区域。

[1]我国自1984年设立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保税区”)等各类开发区迅速发展。

到2020年8月,全国各类开发区总量已经达到2698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达639家。

冏开发区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聲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据统计,2018年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网和169家国家级高新区[4]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万亿元,占同期我国GDP比重达23.6%。

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开发区30余年发展所沉淀下来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已经不[文章编号]2096-5761(2021)04-0001-08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为此,天津、济南等地纷纷启动改革进程,谋求激发新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从全国层面看,各先行区域改革方向、进度、措施均有不同,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面临改革阻力大、进度慢、不彻底等问题。

因此,亟待对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理论、实践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升改革的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

浅析理性官僚制度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浅析理性官僚制度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浅析理性官僚制度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作者:李娅琳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9期【摘要】马克思·韦伯的理性官僚制是现代行政官僚制的发展的初始基本组织形态,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该理论存在着弊端,也受到了很多批判,本文通过分析该理论的起源、内在特征及优缺点,提出我国现代化行政体制改革该如何将官僚制理论强化和改造,使之为新时代行政体制完善发展服务。

【关键词】官僚;理性;非人格化;批判一、官僚、官僚制及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一词,在中国古代历史里被认为是在衙门里专门从事行政工作的官吏人员,同时很让人容易联想到官僚作风、官僚主义等,颇具贬义性质,但是在英文释义里则没有这层贬义,更多的是一个中性词汇。

“官僚制”这一术语则起源于18世纪中期的法国,也被称为行政集权制,是一种以效率为中心的政府组织体系,工业革命后社会化大生产对行政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官僚制的产生则是很好地促进了政府管理由人治向法治,由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被视为行政管理领域一项重要的现代化管理体制。

“理性官僚制理论”则是由“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思·韦伯所提出,他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三类合法权利:一是传统权力,由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二是超凡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三是法定权力,由法律规定的权力。

其中法定权利正是理想行政机构的组织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韦伯设计出了具有明确的分工、清晰的等级关系和详尽的规章制度,以精确、迅速、明确统一、严格地服从、节约时间、效率提升为目标,有训练有素的馆员组成政府管理机构的每个要素,就如同一台精致的机器一样,整个政府组织机构的运作就跟工业生产的机械化一样,以一种不掺杂个人情感,纯粹理性地追求效率提升。

二、理性官僚制的特征(一)科层化在官僚制结构体系中,按照职务等级或权力大小讲事务性工作结构成一个个工作单元,各层级人员或部门各司其职,专精于自身职能范围内事物,且受上级部门领导和监督,不得随意越位或未经许可而越权处理事务。

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近年来,我国的开发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色,成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开发区地域范围广、经济类型多样,以及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开发区面临着一系列管理难题和发展挑战。

因此,对开发区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强开发区管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必要手段。

一、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行政管理粗放化,效率低下。

大量的行政人员被占用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上,导致管理粗放而效率低下。

2、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多头管理。

由于开发区管理职责涉及多个部门,常常出现各自为政、互相纠缠,导致管理混乱。

3、对外沟通协调不足。

开发区与各级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足,迟迟不能形成良性互动模式,影响开发区发展和企业招商吸引力。

4、行政服务不便民。

很多开发区的行政服务设施不健全,服务时间短、服务流程复杂,导致企业在开发区经营不尽人意。

二、改革方向1、精简行政管理体制。

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行政管理团队能力的建设,减少冗余人员,实行信息化,实现精细化管理。

2、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经过分析、统筹和协调,缩减冗余机构,将职能性机构转变为服务型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完善管理体制。

3、加强区域协同。

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和管理体系,加强区域协作互助,增加开放程度,提升开发区的政策吸引力。

4、提升行政服务水平。

建设简易化的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质量和简单的服务,解决日常问题和手续办理,提高开发区的管理水平。

提高行政效率,缩短办理时间。

三、改革措施1、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现行政效率提高(1)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协同、集成和创新,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2、改善行政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1)服务设施健全,满足企业的服务需求。

(2)简化办事流程,缩短服务时间。

3、优化区域协作机制,提高开放程度(1)提高开发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加政策吸引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以下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一、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80年代初期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尝试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大胆地进行对外开放,开展对外贸易合作等,为后续的行政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是90年代初期的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开始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改革政府机构职能和权力,提高行政效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是新世纪以来的创新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举措,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创新。

二、主要成就: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政府职能由过去的重管、重企变为服务型政府,为市场主体提供便利和保护。

其次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幅度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优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

再次是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深化了机构职能改革,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还取得了法治化建设、人才引进、信息化推进等方面的成果。

三、启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服务和监管,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减少政府干预、简化行政审批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需要建立公正、高效、透明的行政审批制度。

行政机构改革需要注重横向和纵向协调,强化政府职能整合和权力监督机制。

行政体制改革应当注重法治建设,加强公共管理的法治化。

还需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政府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行政体制改革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为我们今后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我们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行政体制的现代化和法治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

关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助推器,城市化的加速器。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与各类开发区的成长和发育分不开的。

从全国的情况看,开发区已经从最初封闭式的改革开放试验基地,转变为开放式发展;开发区的功能也从过去的“四个窗口”、“三为主”,进化为扩展老城区发展空间,加快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孵化器。

随着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特别是进入WTO以后,根据公平、公开、无歧视的原则,开发区特殊优惠政策的优势减弱,如何增强各类开发区的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一、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模式(一)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

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区企业提供服务,还拥有一定的行政审批权,因此,其机构和人员编制比行政区管理体制要精简得多。

这种管理体制主要适用于人口较少的相对独立的新开区,大部分开发区在建设初期采取这种模式。

二是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合一的管理体制。

其特点是开发区和行政区的管理职能合一,或者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内设机构基本保持行政区管理机构的编制和职能。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整个行政区域作为开发区,或者开发区是原有城区建制的一部分。

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体制。

在这种模式中,开发主体不是一级行政组织或政府派出机构,而是由开发商来规划、投资开发和管理一个开发区。

开发公司不仅要开发工业用地,还要进行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但不能像大部分行政管理机构那样直接从税收收入中获得必要的投资补偿,公共基础设施成本靠工业和商业用地开发收入来补偿。

开发区的开发模式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政企分离的开发模式。

开发区管委会只负责行政审批、管理和制定政策,而开发经营由独立的开发公司承担。

如,苏州工业园区实行完全的政企分开,开发区管委会作为管理主体,不直接从事开发区的开发经营,中新合资开发公司负责开发经营。

对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孙书恒【期刊名称】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2一、开发区的主要管理模式及利弊分析目前国内的各类开发区名目繁多,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

从管理模式看,主要有三类。

1.管委会模式。

大多数开发区设立了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依法行使政府赋予的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管理职能。

同时,税务、国土等部门在开发区设置派驻机构,所在地的县级政府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为便于协调,一般情况下,所在地政府负责人进入管委会领导班子交叉任职。

这种模式的优点,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设置比较规范,对外协调力度大。

不足之处在于,管理机构规模较大、人员较多,传统行政管理体制逐渐固化,行政成本较高;大量社会事务,如征地拆迁、医疗教育保障等,离不开当地政府支持,管委会与所在地政府之间协调难度大。

2.属地化合署办公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依托所在地政府管理,管委会一般与所在地政府合署或按政府内部机构设置,为保障行政区与功能区的统筹协调,在领导体制上通过管委会与政府领导班子交叉任职加以解决。

这种模式的优点,当地政府直接参与开发区工作,协调环节少,工作效率高,机构精简,行政成本较低;不足之处在于,开发区与属地利益混为一体,不利于开发区轻装上阵、独立运行,对外协调力度弱。

3.企业型的市场主导模式。

设立国有开发公司或依托民营企业,由企业规划、开发、管理功能区,同时承担有限的公共服务责任。

地方政府赋予企业化管理主体一定的开发权限,本质上是把功能区作为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对待,使其运营在相对规范的企业制度框架下展开。

这种模式的优点,靠市场机制调节,与政府主导型的模式相比,效率更高,节约行政成本;不足之处在于,开发公司本身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管理效力有限,同时受经济发展周期、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一定条件下有产生较大规模债务的风险,影响开发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经验启示

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经验启示

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经验启示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经验启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开发区在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现有的一些体制机制存在问题,制约了开发区的发展。

因此,一系列的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经验被提出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为进一步推动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启示。

首先,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应优化政府服务。

过去,政府在开发区的服务多是行政性的,缺乏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

在改革中,许多开发区开始注重政府服务的转型升级,强化市场主体地位,提供法人化、智能化的服务。

例如,建立了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事项,提高服务效率。

同时,加强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良好互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这一改革经验表明,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中要倡导政府服务的转型,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应注重创新机制建设。

创新是开发区发展的关键,而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推动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体制机制改革中,许多开发区开始探索创新机制,推动形成开放、市场化、法治化的环境。

例如,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成果转化,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机制。

同时,加强对风险企业的支持和引导,提供专项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这一改革经验表明,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中要不断创新,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强调创新创业的机制,为开发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再次,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应强化法治建设。

法治是开发区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体制机制改革中,许多开发区开始从加强宏观监管、完善法规制度、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执法监管,为开发区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同时,建立高效、公正、透明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这一改革经验表明,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中要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法治环境。

功能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功能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功能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功能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自1984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开发区至今,我国已形成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战略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功能属性的特殊政策区域,可统称为功能区。

功能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的产物,已走过了28年的发展历程。

功能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持续探索与创新,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的同时,也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经济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区管理模式。

一、国内功能区行政管理体制现状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区域属性上仍是功能区,尚未通过行政区划调整为行政区的功能区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类:(一)属地化的政府主导模式。

充分发挥功能区所在地政府的作用,管理体制上主要依托功能区所在的行政区(市、县),管理机构为准政府型的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与所在的行政区(市、县)政府合署或按行政区(市、县)政府内部机构管理,为保障行政区与功能区的统筹协调,在领导体制上通过管理委员会与行政区(市、县)政府领导班子交叉任职加以解决。

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是通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过属地化管理,依靠当地政府对区域工作的熟悉,可启动迅速;二是由功能区所在地政府统筹管理功能区开发建设,避免了功能区与行政区之间的利益矛盾;三是行政成本低,管理委员会与行政区机构合署,可综合设置管理机构,精简效能。

这种模式的不足:一是由功能区所在地政府主导建设,出于地方利益考虑,在功能区产业布局、规划建设等方面难以站在全市、全省的高度,满足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二是管理委员会与所在地的区(市、县)政府合署,机构规格不高,对外横向协调和对上协调力度有限。

(二)垂直型的政府主导模式。

充分发挥市政府的作用,管理体制上由市政府垂直管理,管理机构为准政府型的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

中国开发区的治理模式与治理体系

中国开发区的治理模式与治理体系

中国开发区的治理模式与治理体系一、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通常由政府设立,由政府牵头推动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政府在开发区的治理中担任了重要角色,包括提供土地和基础设施、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投资和财务支持等。

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保证了各项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以及对开发区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掌控。

二、企业参与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这些企业在开发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参与的治理模式强调市场经济和企业运作的有效性,通过吸引企业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来推动开发区的发展。

企业在开发区的治理中享有较高的决策权和自主权,政府则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

三、规划管理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通常会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规划管理在开发区的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规划管理的治理模式强调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确保开发区内的各项建设和发展都按照规划进行。

规划管理包括土地使用、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旨在调整和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整体效益。

四、法制建设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也在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以规范和指导开发区的行为。

法制建设的治理模式强调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开发区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服务机构等,保障了开发区的各项权益和利益得到合理保护和维护。

中国开发区的治理体系可以分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开发区管理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个层面。

中央与地方政府负责整体战略的决策和调控,包括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等;开发区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的开发区建设和运营,包括土地管理、企业注册、环境保护等;企业和社会组织作为开发区的主体,参与到开发区的运作和发展中。

开发区的治理体系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开发区管理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实现了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了开发区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中国开发区的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综合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规划管理和法制建设等多种要素,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开发区管理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和协调,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治理框架。

应用文-关于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的思考

应用文-关于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的思考

关于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的思考'关于开发区体制机制问题的思考一、我国经济开发区存在的问题(一)管理体制欠规范。

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开发区管委会在管理体制上基本保持了行政干预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但是各类开发区管理主体并不一致,大致可分为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三类。

作为机关单位的开发区管委会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依据,将开发区的管理主体界定为事业单位,必然会影响管委会经济管理、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由于管委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明确界定,导致开发区的行政地位存在争议,开发区管委会拥有哪些审批权、多大的审批权限,无法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进行统一明确界定,只能交由各地自行把握。

另外,随着开发区不断壮大、人口集聚,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许多管委会不仅要承担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还发挥着社会管理职能,大量社会事务管理影响了开发区主要职能的发挥,管委会管理体制亟待理顺。

(二)管理权限下放不到位。

我国各地政府下放给开发区管委会的经济管理权限不充分,管委会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经济权责界定不清晰。

由于国土、等系统实行垂直管理,造成了诸如土地储备、批次申报,项目立项、规划和审批,经济管理,执法检查等管理权限下放不到位,审批权仍保留在政府相关部门,开发区无法自行直接审批办理,必须通过各派驻机构进行协调,但是各派驻机构较为独立,协调过程复杂,导致开发区在创优发展,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受到限制。

许多企业办理生产、经营审批事项时既要去政府相关部门,又要去管委会相关部门,办事效率低下。

总体上说,开发区保障经济发展的职能受到限制,发挥的主要作用为帮助企业协调上级有关业务部门。

当前,我国大部分开发区管委会在机构设置方面缺乏决定权,大多由上级部门负责,导致机构设置一直未理顺,无法全面落实改革意见。

另外,许多开发区不具备人事管理权,缺乏招聘决定权,对于区内所有人员的招聘,都需要逐级向上请示,得到批准后方可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

近日,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通过

近日,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通过

近日,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通过
摘要:
1.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的背景和意义
2.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3.改革方案对开发区的未来发展影响
4.我国在开发区改革方面的政策措施
5.开发区改革的实践案例及启示
6.改革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和挑战
7.总结与展望:开发区改革的未来发展
正文: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迁,开发区的体制机制逐渐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因此,对开发区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我国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话题。

一、开发区的定义和作用
开发区是指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吸引国内外投资,实施特殊政策,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区域。

开发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吸引外资,推动产业发展;二是发挥政策优势,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带动区域发展,实现经济繁荣。

二、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发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
程。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近万个,总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

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体制机制老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多轮深化和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行政效能,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出发,分析其中的启示和经验,为今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的探索与实践阶段。

这一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主要包括建立起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政府管理体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行政监察体制等。

这一阶段的改革实践,为今后的行政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包括建立起县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取消行政级别差遣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

这一时期的改革实践,为今后的行政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初期以来的系统完善和提高效能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以提高行政效能为核心,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府监管等。

这一时期的改革实践,使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和现代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1. 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2. 提升了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

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效能得到了明显提升,政府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3.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4. 推进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开发区管理体制演进模式及启示

开发区管理体制演进模式及启示

开发区管理体制演进模式及启示作者:张靖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32期内容摘要:本文以蛇口工业区为例,探索了开发区管理体制演进的阶段性及其模式。

由集权到分权,由政企合一到政企分开,管理体制与园区功能动态匹配是开发区管理体制演进的三大特征,内部与外部动力因素共同推动了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演进。

关键词:开发区管理体制模式变革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区域迅速向外扩张,成立较早、距离城市较近的开发区逐步演变为城市的一部分。

一些开发区也突破原有功能布局的限制,转变为承担更多城市功能的新区。

开发区的功能也由原来简单的招商引资,培育产业,转变为吸纳城市新增人口,满足城市扩展的需求;进而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加速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区。

处于不同城市功能发育阶段的开发区,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区原有的管理体制面临各种力量的冲击。

开发区管理体制能否不断创新,能否适应城市新区的功能定位,成为开发区持续发展的关键。

深圳蛇口工业区,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开发区,现在已经逐渐演变为深圳市区的一部分,开始承担更多的城市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蛇口工业区管理体制的变迁值得关注和思考。

蛇口工业区管理体制演进历程创立于1979年的蛇口工业区,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开发区,它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工业区开发模式,即政府赋予较大的自主权,由一个企业自筹资金,独立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并在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上进行全方位配套改革,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蛇口模式”。

蛇口工业区的开发建设不是由政府职能机构来承担,而是由一个企业——招商局集团负责,这就决定了招商局集团同时具备双重职能,即政府职能和公司职能,蛇口工业区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一)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阶段(1979~1982年)1978年,招商局与广东省商谈在广东沿海邻近香港边境筹建工业区问题,之后招商局成立考察组到宝安县深圳镇的蛇口、沙头角、盐田公社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根据3个地方实地考察的情况,招商局正式向广东省提出选择在蛇口兴建工业区。

对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建议

对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建议

对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建议好吧,咱们聊聊深化开发区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事儿。

说到开发区,大家脑海中是不是会浮现出那一片片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景象?没错,这可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可是,别光看表面,背后其实还有不少门道要琢磨。

改革创新,听上去高大上,但实际上就像是你家厨房里的锅铲,得常换常新,才能做出美味的饭菜。

得说说这个机制,听起来有点晦涩,其实就是开发区怎么运转的。

就像一辆汽车,发动机、轮胎、刹车都得配合得当,才能开得飞快。

现在的机制,有些地方老化了,像个久未保养的老爷车,开得慢不说,还可能抛锚。

咱们得想办法给它换个零件。

比如说,放宽一些审批流程,让企业能快点儿上路,别让一堆繁琐的文件把人逼疯。

再说说创新,真是个好词,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

可实际操作起来,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却是个死胡同。

大家都在摸索,但往往是各自为战。

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得引入一些激励机制,让企业敢于尝试新东西。

就像玩游戏,谁都想拿高分,可要有奖品才能激励大家去拼。

设立一些创新基金,支持那些勇于尝试的企业,给他们一些“资本支持”,让他们能够在创新的路上一路狂奔。

然后,咱们得关注人才的问题。

俗话说,“人是决定因素”。

要是没有人才,开发区的创新和改革就像无头苍蝇,乱撞一通。

可现在,很多优秀的人才愿意往大城市挤,结果小地方的人才流失严重。

想留住人才,就得改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这里能“安家落户”。

比如说,增加一些文化娱乐设施,搞点儿文艺活动,给大家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

生活好了,大家自然就愿意留下来,为开发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咱们不能忽视社会参与的问题。

很多时候,改革就像一场马拉松,光靠相关部门的力量可不行。

让群众参与进来,听听他们的声音,集思广益。

可以设立一些意见征集的平台,大家随时随地都能提意见,给出建议。

这就像团体赛,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才能让开发区的发展更加顺利。

要是能把群众的智慧汇集起来,那效果就杠杠的。

得说说信息化。

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案例分析)

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案例分析)

开发区与行政区体制合一的成功实践——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案例分析案例: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谋划发展,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本文主要讲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成功实现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的案例。

案例背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原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建在与青岛隔海相望的黄岛区内。

黄岛原来是青岛市所属的一个县级区,下辖四个乡镇,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的城乡接合部,面积220平方公里(现两区总面积为274平方公里)。

黄岛区内有大型电厂、大型油库、港口,基础条件与浦东有类似之处。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高潮,在这一背景下,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尽快形成由东向西、由沿海到内地对外开放的整体布局。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体制优势和政策优势,带动黄岛的发展,实现两区优势互补,1992年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将青岛开发区扩展到黄岛全区,开发区管委会与黄岛区政府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开了全国沿海城市把经济区与行政区融为一体的先河。

案例分析:青岛开发区与黄岛区体制合一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领导体制,两区部分领导交叉任职。

两区体制合一后,为了应对当时两区分离的实际情况,实现强有力的领导,青岛开发区实行了一套机构、四块牌子的领导体制,党政领导交叉任职。

即:开发区的工委、管委和黄岛区的区委、区政府合并设立、合署办公,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由一人兼任,并享受青岛副市级待遇。

2005年1月,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的领导体制做了调整,规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与区长可以分设,适当时候也可以一人兼任,管委会主任可由工委书记兼任,适当时候也可以分设(目前由1名青岛市委常委兼任开发区工委(黄岛区委)书记、管委主任)。

开发区管理体制演进模式及启示

开发区管理体制演进模式及启示

开发区管理体制演进模式及启示开发区管理体制演进模式及启示内容摘要:本文以蛇口工业区为例,探索了开发区管理体制演进的阶段性及其模式。

由集权到分权,由政企合一到政企分开,管理体制与园区功能动态匹配是开发区管理体制演进的三大特征,内部与外部动力因素共同推动了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演进。

关键词:开发区管理体制模式变革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区域迅速向外扩张,成立较早、距离城市较近的开发区逐步演变为城市的一部分。

一些开发区也突破原有功能布局的限制,转变为承担更多城市功能的新区。

开发区的功能也由原来简单的招商引资,培育产业,转变为吸纳城市新增人口,满足城市扩展的需求;进而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加速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区。

处于不同城市功能发育阶段的开发区,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区原有的管理体制面临各种力量的冲击。

开发区管理体制能否不断创新,能否适应城市新区的功能定位,成为开发区持续发展的关键。

深圳蛇口工业区,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开发区,现在已经逐渐演变为深圳市区的一部分,开始承担更多的城市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蛇口工业区管理体制的变迁值得关注和思考。

蛇口工业区管理体制演进历程创立于1979年的蛇口工业区,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开发区,它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工业区开发模式,即政府赋予较大的自主权,由一个企业自筹资金,独立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并在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上进行全方位配套改革,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蛇口模式”。

蛇口工业区的开发建设不是由政府职能机构来承担,而是由一个企业——招商局集团负责,这就决定了招商局集团同时具备双重职能,即政府职能和公司职能,蛇口工业区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一)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阶段(1979~1982年)1978年,招商局与广东省商谈在广东沿海邻近香港边境筹建工业区问题,之后招商局成立考察组到宝安县深圳镇的蛇口、沙头角、盐田公社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根据3个地方实地考察的情况,招商局正式向广东省提出选择在蛇口兴建工业区。

开发区行政事权改革的成效

开发区行政事权改革的成效

开发区行政事权改革的成效近年来,我国开发区行政事权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开发区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开发区行政事权改革推动了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以往,开发区的行政管理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和制约,导致繁琐的程序和低效的决策。

而现在,通过赋予开发区更多自主权和自主管理权,使得开发区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应对市场需求和变化。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开发区行政事权改革促进了政府服务的优化升级。

改革后,开发区的政府服务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和效率。

政府部门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为企业和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这种改革为开发区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开发区行政事权改革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传统上,政府在开发区的作用主要是行政审批和资源配置。

而通过改革,政府的职能逐渐转变为服务和监管,更加注重为企业提供支持和保障。

政府与企业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关系,推动了开发区的创新发展。

这种转变为开发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开发区行政事权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和创新力。

改革后,企业在开发区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这促使企业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开发区成为了创新创业的热土,吸引了大量优秀企业和创业者的加入。

开发区行政事权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政府服务的优化和转变,以及企业活力和创新力的激发,开发区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开发区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全国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不断探索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探讨其带来的重要启示。

1.拆除行政垄断,鼓励市场活力。

1984年,我国开始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解除了对生产经营的行政管理,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后,国有企业改革和股份制改革相继展开,企业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市场化经营的范围不断扩大。

2.推行政事分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87年,我国进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提出了“政事分开、行政管理集中、企业经营自负盈亏”的发展方向。

此后相继推出了《行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方案》等政策文件,逐步形成了以事业单位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建立基层民主管理体制。

1990年,我国提出了实行城乡社区战机管委员会制度,大力推行基层民主管理体制改革。

此后,逐步建立了乡镇人大代表制度,并将选举制度纳入城镇改革的轨制,实现了多层次的基层治理。

4.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2003年,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发展理念,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

并成立了行政职能转变委员会,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化。

5.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

2009年,我国提出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发展方向,推动政府科学决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行政体制改革进入了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为主要目标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为政府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1.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和效率。

通过拆除行政垄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和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开发区管理模式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行政体制改革介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

近几年,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上作出了很多尝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行行政体制的弊端。

而在过去的二十年,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的开发区,在行政管理模式上同样作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本文试图总结开发区的行政管理的成功经验,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作出建议。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1、效率困境。

效率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

西方学者库夫曼指出,传统行政体制的目标价值可以概括为效率、代议制度、政治中立能力和(科层组织的)行政领导四个方面,其中效率是行政体制的核心目标或终极价值,其它目标只是维持和保证行政效率的充分实现。

由于政府具有权力和规模上的自我扩张倾向,庞大的政府体系不仅会越出自身的行政职权边界,侵犯社会私人领域,而且会导致官僚主义和官员腐败等行政危害,造成了行政低效。

因此,如何克服上述不良现象,提高政府效率就成为行政改革的首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正式围绕着提高效率这一核心目标而展开的,直接目标就是在管理职能、管理领域、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等多方面对传统低效的“大政府”进行改造,建设一个适度规模的高效政府,从而有效地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调节矛盾、整合利益差异,顺应并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然而现状表明,在几经改革和尝试后,我国政府依然没有摆脱低效率,依然没有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

2、膨胀困境。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体制改革,即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以及2003年。

可以说,几乎每一届政府都要进行一次行政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下放权力、精简政府机构和裁减人员。

然而事实表明,历次政府机构精简和人员裁减,都没有取得持续性的理想效果,跳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循环往复的“怪圈”。

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始终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

3、干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转变政府的职能,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企不分、政府包办一切转变为政企分开、政府只管宏观调控等,以此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还权于市场和社会,让政府和市场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

然而,近几年我国一些政府一方面大刀阔斧地拍卖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却又新成立了一些国有企业,以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继续对经济社会进行干预,甚至出现了向旧体制回归的迹象。

这些困境使得政府主导的一些改革也出现种种问题,如政府采购、工程招标、福利分房等改革,由于体制、环境、利益等原因,在实践中出现迂回变通、落实不力或改革回潮。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开发区行政管理模式及其优点我国的开发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特殊经济区域和政策区域。

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84年底,国务院至今共批准了56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苏州工业园等5个开发区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和500多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建于1988年,目前全国共设立了53家国家级高新区。

开发区20几年发展的实践证明,特区化的管理体制是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即使在今天,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仍在聚集各种创新要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发区管理体制的一大特点,是具备基本行政职能而又精干、高效。

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高新区在管理体制上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形成了现有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政府委托管理(派出机构)型。

这种类型高新区的主要决策和管理权都由政府派出的高新区管委会行使,高新区作为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

政府除了在发展方向、大的政策决策以及任命管委会主要领导方面行使权力外,主要起支持和保障作用。

开发区管委会权力集中,有利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有利于提高效率,但需要省市政府及权威领导人强有力的支持,并选好管委会的带头人。

如苏州工业园区设工委和管委会,分别为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

管委会主任由专职副市长兼任。

管委会设有办公室、外事接待处、招商局(两个处)、经济贸易发展局、规划建设局、财政税务局、社会事业局、地方发展局、组织人事局、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工商行政管理局、国税局等部门。

二是政区型管理模式。

该模式将开发区管委会与当地政府合二为一,按一级行政区来管理开发区,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高科技园区等。

该管理模式综合管理职能较全,有利于统筹规划,推动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尽管它可能分散管委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不论在城郊新建、城内改造,还是旧城新区一齐上,管理效率最高、权威最大、发展最快的应属相对独立封闭式的行使一级政府职能的政区式管理模式。

三是公司管理型。

这种类型的高新区主要是由政府组建开发公司,进行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政府授权部分管理职权给开发公司。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上海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园区领导小组,负责园区的政策制定;园区不设管委会,而是成立张江(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

该模式有利于集团发展,有利于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开发建设,但由于没有管委会等行政管理机构,在征地、规划、项目审批和劳动人事等方面没有行政职能,行政协调能力不强。

为了克服这一弊端,上海市政府曾授予张江高科技园区总公司部分行政职能。

总的来说,这些开发区在管理上有以下三个管理层次:第一层是当地政府的领导小组,是开发区管理与发展的决策层。

第二层是开发区管委会。

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开发区的管理层。

第三层开发公司,是经营服务层。

无论是哪种行政管理模式,它们都表现出以下共同的特点:1、组织机构高度精简。

出于提高竞争力的考虑,开发区一般在设立之初就将行政服务和行政效率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们并不是机械地按照“对口”原则将政府的职能和架构移植到开发区,而是根据地区的实际、开发区的定位、发展阶段等,精心设计开发区的行政架构。

这种行政架构下的职能部门往往集中了几个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能,而人员却比任何一个政府职能部门的都少,避免了职能交叉和扯皮,摆脱传统行政机关的效率困境。

例如,广州开发区党委、管委会共设立党政办公室、政策研究室、经济发展局和规划国土建设局等19个工作部门,3个政法机构,2个社会团体,4个街道办事处,党政机构行政编制225名,街道办事处行政编制60名,无论是工作部门还是行政编制的数量在全国同类地区都是最精简的(工作任务超负荷的部门可以聘用合同制的政府雇员)。

2、行政服务高效。

我国的开发区一般都享有独立的行政审批权,它们压缩管理层次,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投资者提供“封闭式”管理和高效优质服务。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苏州工业园区大刀阔斧地压缩审批事项,将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减少至8项。

专设“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和违诺投诉制,建立24小时值班制,开通服务热线,只要企业遇到困难,随时接待、立即处理。

3、“企业化”政府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由于开发区一般都成立国有公司进行开发,管理理念深受公司的影响,而且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开发区要在招商引资中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将投资者视为上帝,千方百计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

这些都使得开发区高度重视“企业化”的管理理念,以“企业化”的理念要求工作人员,使该理念深入人心。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自成立之初,就积极学习借鉴新加坡的管理理念,他们率先提出“亲商”管理,首先是“站在投资上的角度想所有问题”,其次是安商,即为投资商提供一个透明、可预见的政策判断和一个稳定的、可信赖的发展环境,再次是富商,即给投资商一个可预期的汇报,一个综合商务成本低、成长前景明朗的投资信心。

4、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迅速。

大多数开发区都成立了诸如行业协会、商会,以及金融、投资、证券、贸易、人才、知识产权、信息、法律、会计、审计、合同仲裁等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发挥其在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既提高了效率,又减少开发区管委会的事务性工作,使其可以专心做好政策制定、行政审批等事项。

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建议1、创新政府的机构设置。

现行政府的机构大多是按“对口”原则设立的,这既不利于结合地区实际,又造成一些地区人浮于事,而另一些地区则人少事务多。

因此,可以借鉴开发区的经验,允许乡、县等基层政府不按“对口”原则,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设立机构,机构数量不能超过同级政府的机构数量,按机构的级别确定人员编制。

上级政府可以对此进行监控。

2、创新和规范政府行政方式。

推行政务公开,建立便捷、透明的政务服务体系,借鉴开发区的成功经验,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和完善“一站式”、“窗口式”等政府服务方式。

同时,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和公共服务平台,尽可能以网络途径为市民提供行政服务。

建立政府和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完善公共服务治理结构,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高效配置。

3、树立“企业化”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

企业型政府理论主张用企业家在经营中所追求的讲效率、重质量、善待消费者和力求完美服务的精神,以及企业中广泛运用的科学管理方法,改革和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使政府更有效率和活力。

开发区的实践表明,这种“企业化”政府的管理理念是富有成效的。

政府机关应该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培训,灌输“企业化”政府的思想;制定服务标准,实行绩效评估;下放权力给基层和一线人员;将企业广泛使用的质量管理、目标管理、项目成本预算等管理模式引入政府管理等。

4、发展中介服务组织。

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可以打破政府垄断,使市民获得更多选择的机会。

政府要完善制度、优化环境,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管理和服务作用。

在外部环境上,理顺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机制,完善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的法规、政策,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管;在内部管理上,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的自律机制,使其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深化行政改革课题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

(2)王丽华:《社会中介组织:公共管理的新模式》,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05年第3期。

(3)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关于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中国科学技术部网站,2001年4月1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