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模式的发展沿革与创新路径
经济开发区创新发展
2
通过对经济开发区创新发展的实证研究,发现 这些因素对经济开发区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存 在差异。
3
不同经济开发区的创新发展模式和路径具有多 样化,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
研究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次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经济开发区创 新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 处。
创新驱动
开放合作
人才培养
创新平台
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推动经济发 展向创新驱动转变。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 国内外创新资源。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激 励机制。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创新服 务能力。
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大财政投入
优化税收政策
增加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财政支 持。
实施鼓励创新、产业升级、节能环保等方面 的税收优惠政策。
产业结构单一
政策支持不足
部分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分 依赖某一产业或行业,导致风险较高,可持 续发展能力不足。
一些经济开发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无法 吸引到足够的优质企业、人才和资本。
创新能力不足
环境污染问题
部分经济开发区的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核心 技术、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难以实现产业 升级和转型发展。
一些经济开发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 了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治理 力度。
03
经济开发区的创新发展模式
创新发展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创新发展模式特点
开放性:加强与外界的信息、技 术、人才等交流,促进资源要素 的合理配置。
创新发展模式定义:创新发展模 式是指不断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 济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方式。
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模式的发展沿革与创新路径
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模式的发展沿革与创新路径摘要:以工业园区作为主要载体形式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日益显示出在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中的巨大功效而成为各地政府的新宠。
但面对原有计划体制的束缚、优惠发展政策的取消、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人口、资源、政策红利的消失,省级经济开发区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演进,逐步确立了四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政府管理模式,以适应多变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沿革创新路径近年来,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融资政策到投资决策,从智能园区到生态管理,省级经济开发区政府管理模式不断演变创新,促进园区企业发展和吸引更多企业入驻。
正因如此,富有地域特色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政府管理模式的研究凸显。
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沿革省级经济开发区由省政府管辖或者由省政府授权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等部门管理全省经济开发区的职能部门,其特点在于一般以工业园区为主要发展形式,以推进地方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
省级经济开发区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初创起步阶段(1984-1989年)从1984年9月国家批准成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相继批准建立了宁波、青岛等14个开发区,开发区逐渐由空白向成片、成规模发展。
开发区本着“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益一片”的开发原则,发挥体制机制优势,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发展新兴产业,迅速形成基本规模。
在这一阶段,由于开发区建设处于探索时期,开发区成立的试验目的性较强,其主要作用在于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经验,所以,这时期成立的开发区起点比较高,都是由中央和所在省齐抓共管,给予开发区税收、土地转让、金融支持等各项政策优惠。
但这时期开发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省级开发区。
尽管如此,这时期国家对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规定奠定了省级开发区的法规基础,其经验也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在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关于加快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4号)精神,加快促进全省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开发区发展定位(一)明确发展定位。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开发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实现开发区由速度数量向质量特色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努力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促进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排头兵,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
(二)强化规划引领。
坚持规划先行,着眼长远发展,科学合理制定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产业投资促进规划。
坚持科学、高效、有序开发,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建设,严禁擅自调整规划,保持规划的科学性、完整性、连续性、严肃性。
(三)完善综合评价。
进一步修订完善《湖南省省级及以上园区综合评价暂行办法》,把发展质量、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环境优化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加强对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等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指标的权重。
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排名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四)实施动态管理。
支持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特色明显、发展质量高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程序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控制新增数量、提升发展质量的原则下,逐步将部分符合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条件、综合发展水平评价较高的园区认定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立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退出机制,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环保不达标、发展长期滞后的开发区,予以警告、通报、限期整改、退出等处罚。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及运营模式的演变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及运营模式的演变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及运营模式的演变2006年03月31日 15:10 长城战略咨询我国现行开发区管理体制基本上保持了以行政干预为主导的管理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种政府行政管理为主的开发区管理体制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从开发区管理及运营机制的演变方向看,我国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总体上是在朝着政府干预逐渐弱化,市场机制逐渐起主要作用的方向发展。
1.政府主导下的“超自主”体制安排在开发区成立初期,中央就对开发区的职能定位及管理原则做了明确的规定:开发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建设是努力方向,企业主体的运行不介入。
因此,开发区管理体制行政化虽然没有在法律上得到确认,但却实际运行中,却通过赋予开发区超高级的审批职权、干部配置、特别是高度集中的权利安排以及对体制创新的默许等方式保证了开发区得以高效的运作。
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是针对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化的条块管理模式、法制环境薄弱、市场意识缺乏、基础设施较差等具体情况而设计的。
具体表现在:(1)“三位一体”保证权力高度集中。
开发区中国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开发总公司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领导实行交叉兼任。
(2)高级别的行政安排。
如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由北京市副市长兼任,苏州工业园开发公司董事长由苏州市委书记兼任等。
(3)高层次财税制度安排。
例如高比例的税收留成、高级别的审批权限(包括对投资额的审批、大额土地出让审批权限等)。
(4)对开发区体制改革与创新营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并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
2.政府和市场并存的“双轨”管理制开发区管理体制逐步进行了改革,从单纯的政府权力支配过渡到政府与资本相制衡。
具体表现在开发区运营模式上,从最初的管委会到在管委会下建立开发公司,再到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并行。
但其管理权限的赋予、考核和监控的主导力量和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依然是在政府行政框架内,以行政权力为主体对开发区实施管理。
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发展沿革与创新路径
作,龚育之先生亦做过简明的历史勾画和清晰的逻辑分析,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例如,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科学学的诞生和发展产生过“明显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中,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许多论述,“孕育着科学学的胚胎”;20世纪30年代,科学学的诞生导源于以贝尔纳为代表的一批站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英国自然科学家开拓的科学与社会的研究。
他还认为,我国科学学研究发生、发展的历史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更是密切相关:20世纪30 ̄40年代,“在自然辩证法的名目下,已经从事过一些现在看来属于科学学领域的介绍和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制定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中,专门列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论科学”范围的大项;20世纪60年代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课题;20世纪70年代末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学学术讨论会,强调了“继承和发扬科学学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1986年,在庆贺于光远先生从事科学工作50周年之际,龚育之先生曾十分感慨地说:“每见谈中国科学学研究的文章,以为这门科学在中国是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开始的。
其实,这只是‘科学学’这个名词引进的时间。
至于这门科学的内容,如果从翻译介绍算起,应当追溯到三、四十年代苏联格森和英国贝尔纳的文章的翻译,因为这些文章被公认为科学学的鼻祖;如果从自己的研究工作算起,则至少应当追溯到五十年代光远同志和在他倡导、推动下的一些工作。
科学学研究工作要超越前人,又要了解和尊重前人的劳动”。
作为这些早期科学学工作主要参与者之一,龚育之先生的科学学研究工作,龚育之先生的学识和为人正是如此。
龚育之先生关于科学学研究的论述、论点和见解,来自于他对当代世界和中国所处历史时代的观察,对中国社会需要的认识,对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分析,对中国科学与社会互动的思考;同时,这些论述、论点和见解,作为他博学多识、思维缜密的体现,也来自于他的自然科学知识底蕴和社会科学理论功底的兼备。
浅谈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_f8e6f5d4_630e_4dc3_9085_
浅谈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际资本竞争的日益激烈,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困难,再创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
我们认为,管理体制是决定开发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开发区要在体制创新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大胆推进,率先尝试,要以机制的最大活力,求得发展的最大动力,促进和实现开发区的“二次创业”。
一、开发区现有管理体制利弊分析。
2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是沿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地区的轨迹走过来_的。
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在对外开放、吸收外资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外资出口的生力军,还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顾开发区走过的道路,正是一个创新的敢闯敢创的实验过程,经过多年探索,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从现状来看,开发区管理体制有以下几个特点:1、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有关开发区的法律体系。
到目前为止,国家对开发区的立法还是一片空白,仅仅有一个中发[1984]13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因此,开发区自建立以来,其管理体制性质在我国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中都找不到明确依据,是一种法律地位不确定性的组织管理形式。
我国的法律都是通过现有的行政区划的政府部门来实施的,而开发区管理机构(管委会)在中国的行政序列中并没有明确的地位,其职责和权限难以得到法律的保障,严重制约了开发区的发展壮大。
在各个开发区所在省、市,尽管有一些关于开发区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但缺乏内在的统一性,效力也较低。
例如当开发区条例的规定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冲突时,开发区管理条例就失去了法律效力。
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研究
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研究作者:张奎珍来源:《机构与行政》2012年第09期一、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加快推动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2008年,济宁市委、市政府确定了14个与开发区有属地关系的镇作为试点新型乡镇,实行“区镇合一”体制,明确内设机构为正科级。
同时,确定了按经济指标和增幅“奖励”晋升县级待遇的政策。
在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中,市中区、任城、曲阜、兖州、邹城、梁山6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市编委批准设立的副县级事业单位,其余8个均为各县市区批准成立的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机构不尽相同。
目前,微山、鱼台、梁山开发区由于没有实行镇区合一体制,内设机构为副科级,其余开发区内设机构均为正科级,内设机构的设置数4~9个不等。
截止目前,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辖区总面积已发展到14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3.75平方公里,实现总收入2388亿元,占全市50.6%,增长34.1%;税收总收入74.5亿元,占全市的22.9%,增长35.5%;固定资产投资已占到全市的62.2%,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98.3亿元,年均增长70%以上。
开发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
从开发区运行的情况看,目前主要存在两种类型:(一)区镇合一型。
除微山、鱼台、梁山等3个开发区外,其他9个县11个开发区均与驻地镇实行“区镇合一”,所在镇是园区投资的主体。
采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委会书记大部分由县(市、区)长兼任,管委会主任兼任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另分设2~4名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均由乡镇班子成员兼任。
这类开发区的党工委和管委会作为同级党委、政府的派出机构,对辖区内的党务、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部分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和乡镇党委政府实行了集中办公,如任城、金乡经济开发区,其他开发区仍实行分开办公模式,即把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机构整合,放在开发区办公,一些社会事务性机构整合后留在原乡镇驻地办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管理模式的变迁与创新方向
思想战线2019年第5期 第45卷 №. 5,2019 Vol. 4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管理模式的变迁与创新方向张可云,何大梽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在渐进式改革并吸收国外区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区 域管理模式不断调整,先后经历了以“改革开放”的提出为标志的行政区管理模式、以 “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为标志的经济区域管理模式、以“五年计划变五年规划”为标志 的新区域主义兴起模式和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为标志的迈向区域治理模式的阶段, 这一转变过程也反映出了政府对区域一体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进入新时代后,中国面临新 的变革和挑战,原有的管理模式在解决区域公共问题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局限性,区域管理 迫切需要新的模式。
为此,借鉴新区域主义的区域管理主张,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 国未来的区域管理创新,旨在形成“中央统筹,地方为主,非政府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元 化区域治理格局。
关键词:区域管理;区域治理;区域一体化;新区域主义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19)05-0129-08一、引 言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实行的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地方政府只不过是“全国一盘棋”中的棋子,地方、企业与个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主体,因而,不存在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合作。
在这30年中,中央政府力图通过实施严格计划经济下的区域战略,用行政手段实现全国的“均衡布局”,但始终未能如愿。
随着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区域一体化”逐步受到关注,虽然各级政府在促进和完善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依然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但市场力量与治理理念已逐步融入区域管理之中。
这一过程同时伴随着以政府角色转变为特征的区域管理模式的变迁。
因此,加深对政府行为转变的理解,有助于厘清中国区域管理的发展脉络。
此外,国外区域管理的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区域管理模式的变迁方向,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以“由区域统治向区域治理转变”为特征的新区域主义,同中国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论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正略咨询: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
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在触及到诸多深层次的管理体制障碍的关头,开发区能否继续充当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角色,先行先试、持续创新、适应经济新常态,关系到开发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一、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现状和特点开发区管理体制一般是由省级人大颁布的相关条例予以明确,也有少部分开发区是以政府令或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定管理体制。
作为特定的经济功能区域,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借鉴国际通行开发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开发区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委会型、混合型、法人机构型和企业型的管理模式。
1、准政府的“管理委员会”模式“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是我国开发区的主流管理体制,比如2010年之前批准设立的5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就有49个如此设置。
管委会作为所在城市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派出机关),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对管辖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招商引资、经济管理等经济和必要的相关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区内机构设置不与政府部门一一对应,在内部机构设置上,按照精简、统一、高效能的原则,通常行政区政府的七八个职能部门在开发区简化为一个部门。
开发区大多设有一级财政,可以组织税收和编制、实施财政预算,在早期起步发展时期实行财政收入全留开发区,使开发区的建设资金、滚动发展能力得以保证。
作为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开发区还率先引入和运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推动行政管理国际化、制度化,使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与国际接轨。
2、混合型模式开发区管委会通过受委托管理、与行政区合并管理等方式,将开发区管理职能和相关资源辐射到周边区域,客观上拓展了开发区的发展空间。
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开发区主要有大连、烟台、广州、青岛、福州、宁波、杭州、武汉、合肥、长沙、成都等地。
从方式来看,混合型管理模式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模式:“管委会+托管乡镇”管理模式、政区合一(行政区+开发区)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源于步入成熟期的开发区面临土地约束和繁重的社会事务,而缺乏相应的执法权限容易造成与传统体制的复归,但在客观上有利于整合开发区周边资源。
关于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
关于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有效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在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当加大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扶持力度,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和政策支持。
例如,可以给予经济技术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其税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其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财政投入,增加研发经费和创新项目资金,支持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其次,加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
创新是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要加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创新发展平台和资源支持。
可以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和孵化器,提供创新创业者的办公和研发场所,同时提供创业培训、人才引进和技术服务等支持。
对于有潜力的创新项目,还可以提供风险投资和创业资金支持,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再次,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常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要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需要加强各产业的协同发展。
可以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不同产业的相互融合和协同创新。
此外,还可以加强产学研合作,打破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壁垒,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体系,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最后,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核心因素。
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和科研经费支持系统,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行创新研发。
同时,还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创新人才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还可以鼓励留学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为他们提供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他们回国投身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来。
浅谈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
面 , 到 了窗 口、 射 、 范 和 带 起 辐 示 动 作 用 , 已成 为 我 国 国 民经 济 并 新 的增 长 点 , 济结 构 和 产 业 结 经
2 O年 来 , 国 对 外 开放 的 步 我
伐 , 沿 着 经 济 特 区—— 沿 海 开 是 放城 市 —— 经 济 技术 开发 区—— 沿海 开 放 区—— 保 税 区 —— 高 新 技术 产 业 开 发 区—— 沿 江 、 边 沿
维普资讯
发 区 建 . 壹 王 设 J l A i qjnhzuna a aui sehakn f a
.
⑧ ④
瞧 舒毖 管 诼制创崭
口 长 春 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政 策 调 查 研 究 室
随 着我 国加 入 WT 和 国际 O
市 座 谈 会 纪 要 》 通 知 , 此 开 的 因
应 的管理 体制 也 是 不断 发 展 变 化 的 。 由于 各地 开 发 区 的形 成条 件 与发 展轨 迹 不 同 , 目前 开 发 区 使 的管 理体 制 模式 具 有 多样性 的特 征 , 体表 现 为 以 下几 种 模式 : 具
是 现 代工 业 区 的模 式 。开
个 功能 齐全 , 构 合 理 , 施配 结 设
发 区 创 建 之 初 , 坚 持 以 工 业 为 就 主、 吸收 外 资为 主 、 展 出 口为 主 拓 的“ 为 主 ” 三 方针 。例如 天 津 开发
套 , 境优美 , 合优势 明显 , 环 综 能 与 国际 经 济 接 轨 的 现 代 化 新 区 。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 实 际 出 发 进 行 从 了管 理 体 制 科 学 化 、 范 化 的 探 规
发建 设 的发 展和 深 入逐 步体 现 出 来 的 , 而 在 不 同发 展 阶 段 具 有 因 不 同 的 功 能 , 不 同 的 功 能 相 适 与
黑龙江省开发区改革与创新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开发区改革与创新对策研究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尤其是在经济开放和改革的推动下,特别是一些重点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区改革与创新对策,其中黑龙江省开发区也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对黑龙江省开发区改革与创新对策进行研究。
一、背景介绍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加快地区经济发展,黑龙江省相继设立了多个开发区,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对策,推动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改革对策1.体制机制改革黑龙江省开发区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主要采取了优化投资环境,引进外资等措施。
通过减轻企业的税收和行政审批负担,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进驻开发区。
还建立了市场化的用地供应和交易机制,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2.政策支持改革为了进一步推动开发区的发展,黑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对于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等支持措施;对于引进的大型产业项目和重点企业,给予土地使用权优惠等政策支持。
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
3.创新能力提升黑龙江省开发区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主要采取了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创新主体等措施。
通过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还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为地区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效果评估黑龙江省开发区改革与创新对策的效果显著。
一方面,开发区的产值和税收收入较快增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通过引进外资、推动科技创新等方式,增加了地区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大量人口就业问题。
四、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虽然黑龙江省开发区改革与创新对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创新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不完善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继续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开发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中国开发区管理体制演变规律和创新路径
中 国开 发 区管 理体 制 演 变规 律 和 创 新路 径
徐 向峰
( 连 币 人 民政 府 发 展 研 究 中心 ,辽 宁 大 连 16 0 大 1 0 0)
摘 要 : 目前 , 中 国很 多 开 发 区 已经 从 最 初 的 纯 经 济 功 能 区 演 变 为 一 级 政 府 或 准 政 府 。 以 中 国 三 个典 型 国 家级 开 发 区 为 例 , 对 中 国 开 发 区管 理 体 制 演 变历 程 进 行 回顾 , 总 结 出 中 国 开 发 区 管 理 体
项 目,具 有 区 别 亍 国 内其 他 经 济 功 能 区 的 显 著 特
点 。 基 于 苏 州 工 业 园 区 的 特 殊 性 , 苏 州 工 业 园 区 成
变 历 程
( )广 州 开发 区 一 广 州 开 发 区 成 立 于 18 9 4年 , 开 发 区 管 委 会 最 初 只 是 市 政 府 的 一 个 派 出 机 构 ,只 具 有 经 济 职 能 而
制 的基 本发展 规律 ,提 出要进 一 步发挥 开发 区的先 导和 带动 作 用 ,而深化 管理体 制改 革 已经势在
必 行 ,并 指 出 了 中 国开 发 区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的 基 本 路 径 。
关 键 词 : 开发 区 ; 管 理 体 制 ; 演 变规 律 ;创 新 路 径
中图 分 类 号 :F 9 20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8 5 ( 01 )0 . 0 6—3 0 76 7 2 1 503 0
第3 4卷
第 5期
石 家 庄 经 济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 hj zu n ie s yo o o c o ra iah a gUnv ri fEcn mis oS i t
经济开发区创新发展
经济开发区创新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开发区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开发区通过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环境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等多种手段,不断推动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招商引资、创新科技和优化营商环境三个方面,探讨经济开发区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并介绍其中的挑战和前景。
一、招商引资经济开发区作为国家级的经济特区,其吸引力在于其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便利的发展环境。
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入驻,经济开发区需要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
首先,经济开发区应该制定有针对性的招商政策,给予优惠的税收和财政支持,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其次,经济开发区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将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和参与,提高招商效果。
最后,经济开发区还可以加强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创新联盟,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二、创新科技在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创新科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经济开发区可以通过优化科研环境和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吸引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一方面,经济开发区可以建立科研机构和创新中心,提供先进的科研设施和平台,吸引优秀的科研团队来开展科研工作。
另一方面,经济开发区可以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和科技项目扶持资金,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创新奖励,鼓励创新活动的开展。
此外,经济开发区还可以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经济开发区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济开发区可以通过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加强法律保护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业氛围。
首先,经济开发区应该加大行政审批的透明度和效率,简化审批程序,减少企业的时间和成本。
其次,经济开发区还应该加强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创新活动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经济开发区应该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和教育,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提高市场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省级开发区发展转型的模式
省级开发区发展转型的模式省级开发区发展转型的模式在经历了⼗⼏年的发展之后,中国的省级开发区已经形成了⾃⾝的发展模式。
这些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完善对于我国省级开发区的发展有着巨⼤的推动作⽤。
但在新的形势下,随着政策优惠空间变⼩,我国的省级开发区⾃⾝的⼀些体制性⽭盾开始凸显,⾯临着⼀些现实困境亟待破解,需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战略进⾏重新审视。
同时,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也要求开发区⾃⾝摒弃传统发展模式,探索有利于产业提升转型的新模式。
总结和分析这些发展模式,探索有利于我国省级开发区产业提升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阶段省级开发区发展模式的转型⽅向⽬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个新的历史阶段,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了巨⼤的挑战,我国省级开发区的发展处于⼀个⾮常关键的时刻。
能否将开发区的产业发展融⼊全球经济⼀体化的发展进程中,能否使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战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这是省级开发区在新阶段中成功转型,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对省级开发区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以下⼏个⽅⾯:1、增长⽅式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以往省级开发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和要素驱动,随着体制的完善和要素成本的增加,不可能再⾛要素驱动的路⼦,必须依靠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进⼊发展新阶段,要以提⾼技术创新能⼒为重点,培育以⾃主创新和提升⼈⼒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加⼤技术创新的⿎励扶持⼒度,完善⽀持企业⾃主创新的政策体系,重点⽀持研发机构建设、孵化器发展、产学研合作、⾃主知识产权创造等。
2、资源配置由要素集聚为主向培育产业集群⽅向转变以往省级开发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吸纳⽣产要素,通过要素集聚实现产业发展。
进⼊发展新阶段,要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着⼒培育产业集群,提⾼要素的配置效率。
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发展沿革与创新路径
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发展沿革与创新路径
罗兆 慈
( 京 科 技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京 10 8 ) 北 北 0 0 3
摘 要 : 简要 回 顾 了我 国 国 家级 开发 区 管 理 体 制 的 历 史 沿 革 , 统 总 结 了 国 家 级 开 发 区 在 管 理 体 制 创 新 方 系
学识 和为人 正是 如此 。
产生 过“ 明显 的影响 ” 马克 思 、 : 恩格斯 在 关于 哲学 、 政治 经 济学 和科学 社会 主义 的研究 中 , 对科学 技术 与社 会发 展 互 动 关系 的许 多论 述 .孕 育 着科 学 学 的胚 胎 ” 2 世 纪 3 年 “ :0 0 代。 科学 学 的诞 生导源 于 以贝尔 纳 为代表 的一批 站 在 马克 思 主义 旗帜 下 的英 国 自然科 学 家开 拓 的科 学 与社 会 的 研
主 、出 口创 汇为 主和 致 力于发 展 高 新技 术 产业 的发 展方 作 .龚育 之先 生亦 做 过 简 明的历 史 勾 画和 清 晰 的逻 辑 分
析 . 人 留下 了十分深 刻 的印象 。 给 例 如 . 认 为 马克 思 主 义 思 想 对 科 学 学 的 诞 生 和 发 展 他
1 8 年 ,在 庆 贺 于 光 远 先 生 从 事 科 学 丁 作 5 周 年 之 96 0
博 学 多识 、 维缜 密 的体 现 , 来 自于 他 的 自然科 学 知 识 思 也
底 蕴 和 社 会 科 学 理 论 功 底 的 兼 备 。 这 些 论 述 、 点 和 见 解 论
是 中 国科 学 与社会研 究 成果 的重要组 成 部分 . 它们 对我 国 科 学学 和交叉 科学 未来研 究 的创新 和发 展 . 会产 生 日益 将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经验做法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经验做法开发区体制机制的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投资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之一。
下面是一些开发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的经验做法:1. 推进改革:开发区应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放宽行政审批,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发布优惠和支持政策,为创新和高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 强化政府服务:开发区应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务。
建立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投资,促进企业发展。
3. 创新金融支持:开发区应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为创新型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建立风险投资机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
加强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为企业提供贷款和信贷支持。
4. 引进高端人才:开发区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孵化。
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愿。
制定灵活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在开发区发展。
5. 促进产业升级:开发区应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6. 加强国际合作:开发区应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吸引跨国企业和外国投资者进入开发区。
鼓励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产业联盟等形式的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这些经验做法可以帮助开发区实现更好的体制机制创新,吸引更多产业和投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然而,不同地区的情况可能有所差异,具体的做法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进行灵活调整。
开发区亟须创新管理模式
国家级开发区亟须创新管理模式摘要: 我国自1984 年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地区成立至今,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不断滚动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作为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开发区,正面临着政策优势不断弱化,旧有发展模式不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投资环境亟待改善这三方面的严峻考验。
在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情况下,开发区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重要载体,经济开始经济扩张势在必行,开发区建设也已进入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亟须创新体制与机制。
关键词: 开发区治理模式创新发展一、开发区管理模式发展现状在开发区发展和演绎进程中,主要存在着政府或其代表机构、以从事经济活动为主体行为的企业或民间组织以及教育研究机构三大活动主体。
在开发区的经营管理中,何种类型的活动主体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影响开发区的治理模式选择和效率发挥。
按照该划分标准,可以将开发区治理模式分为政府管理型、企业管理型、政府、大学、企业等机构混合型或学校或民间非赢利机构管理型。
由学校或民间非赢利机构管理的开发区,主要适用于大学周边、面积小,以研发为主的科技园区。
由于此类开发区与笔者界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同,因此在开发区治理模式分析中着重前三种模式。
政府管理型是指由政府设立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以便直接进行全权管理的体制,成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所在地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开发区内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市级行政管理权限。
其典型范例有新加坡裕廊开发区、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和国内大部分开发区实行该种治理模式。
公司管理型是以非盈利性的公司作为科学园区的开发者和管理者,负责区内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经营区内的各项业务、管理区内的经济活动和提供区内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归属于此类的开发区主要有美国硅谷、我国早期的蛇口开发区、上海漕河径开发区和大榭经济开发区等。
中国开发区的经济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开发区的经济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不断推行改革,加强环保和公共服务,提升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工作。
其中,中国开发区成为了经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开发区的产业引导和技术创新中国开发区在环境优越的区域内定位充足的产业结构,从而实现精准匹配的目标。
近年来,中国的开发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吸引众多的企业进驻,并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链条等进行整体提升,推动了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产业引导方面,开发区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通过产业集群的形式,推动了企业的协同创新。
如深圳南山区和浙江杭州余杭区,从移动通讯和高科技制造等领域发展壮大,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开发区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形成联合研究机制,共享优质资源,推动科技创新。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广州南沙区等一批开发区逐步形成了高科技产业生态系统,以及新型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生态链。
二、开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富裕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同发展,中国开发区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保障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确保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达到绿色低碳的目标。
例如,深圳南山区致力于推广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机器人先导区”建设,提高制造业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减少非必要的能源、环境损耗等方面。
此外,开发区积极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加强生态保护管理工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例如,厦门海沧开发区成立了生态文明领导小组,针对生态破坏进行治理和恢复,着力打造自然生态环境和美丽文旅资源。
三、开发区的公共服务中国开发区还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为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省级开发区治理机制创新探析——以高淳经济开发区为例
省级开发区治理机制创新探析——以高淳经济开发区为例作者:何玉凤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5期何玉凤(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南京 211816)摘要:在国内外经济下行背景下,开发区以往的区域优惠政策渐渐走向终结,外资需求的明显回落使得吸引外资成了难题.谋求开发区新的发展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便成为学界探讨的话题.本文选取其家乡高淳所在的高淳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走访之后,对高淳经济开发区的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并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理念,分别从管理和制度两个层面对高淳经济开发区治理机制提出了创新.这一治理机制既依托于省级开发区传统管理模式,又因突出了高淳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而区别于省级开发区传统管理模式.关键词:省级开发区;差异化发展;公共治理;公共服务体系;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57-031 省级开发区面临的新形势我国开发区的兴起以上世纪80年代初四大经济特区的建立为标志,并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起来.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兴起可以说是基于我国入世之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它的存在既是省际竞争的结果,又是省际竞争的基础.以工业园为主要载体形式的省级开发区,在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开发区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就国内而言,随着各式开发区在全国遍地开花,优惠政策已不再是开发区的突出优势;因土地调控力度加大,通过开发区扩容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也显得力不从心;节能减排压力增大、劳动力成本上升更使得开发区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博弈举步维艰.国外的形势亦不容乐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外需的回落使得吸引外资成为了一个难题,而首当其中的就是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开发区.在这一新形式下,开发区谋求新的发展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便成为学界探讨的话题.2 高淳经济开发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SWOT分析1995年设立的高淳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是高淳经济开发区的前身.高淳经济开发区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于2001年4月正式启动建设,目前是南京市11个省级开发区之一,总规划面积达到了42.25平方公里.从纵向上看,高淳经济开发区经过十余年的开发与建设,对高淳经济的贡献率连年提高,已成为高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横向来看,与江苏省其他各区市比较,高淳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弱势状态比较明显,直接表现为相对滞后的开发区经济增长速度;建设水平、发展速度在全省省级开发区评价指标中还居于中等以下水平.经调研发现,高淳经济开发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的原因如下:2.1 引进项目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从技术含量上看,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偏少、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从规模上看,中小项目比重大,大项目偏少,规模企业不多、竞争能力不强;从产品(行业)寿命周期来看,新兴成长性行业产品少,成熟性、发展空间小的行业占多数;从生产要素上看,劳动密集型,资源利用型项目占多数,粗放增长模式尚没改变.2.2 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低下从调研中发现,高淳经济开发区居住区依托区内原有乡镇(古柏镇)发展,该乡镇公共服务设施为远超过其设计服务能力的人口服务,服务水平低下.被访员工对该区商业设施、医疗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设施和金融服务设施等均表示了不满意.由于开发区所在镇与高淳主城区还有一定的距离,区内员工享受不到主城区的公共服务,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2.3 住房供给结构单一开发区内的住房需求群体是一个多元需求群体,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产业升级后的高级技术工人、白领阶层、主城区疏散人口以及开发区内原住被征地农民等构成.然而走访中我们发现,开发区内并不存在与这一多元需求群体相对应的住房供给结构.现实是区内或是区附近多为普通商品住房和高端商品住房,而针对开发区内工作人员的中低档住宅、公寓式住宅等住宅类型甚为缺乏.2.4 随着开发区社会事务的增加,管理体制略显僵化高淳经济开发区目前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高淳区政府在开发区设立了它的派出机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行使与开发有关的规划和审批权,并不能行使一级政府的行政职能,区内社会管理事务仍由高淳区政府承担.在充分利用政策资源的基础上,管委会体制突出了高淳经济开发区工业增长的经济任务.然而管委会模式的效率以纵向授权的独立和封闭运行为前提.随着开发区社会事务的增加,加上政府权力扩张的冲动,这种纵向授权的制度安排就会在横向扩张过程中面临体制性的冲突,暴露出管理线条不畅和条块协调难的矛盾.另外,由于高淳经济开发区还处在功能开发初期,市场化水平较低,政府行为向市场领域渗透,制约了开发区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因此在管委会体制时期对政府权力进行约束显得很有必要.SWOT分析是目前被广泛运用于规划领域与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笔者应用这一工具,结合内外经济形势将上述高淳经济开发区面临的问题进行整合分析,以期通过了解高淳经济开发区的优势(strength)与弱势(weakness),掌握外部机会(opportunity),规避威胁(threats),从而制定对开发区发展更有针对性的好的战略方法.如下表所示:3 高淳经济开发区治理机制创新研究基于SWOT分析,我们对高淳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有了一个清晰地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差异化发展理念,从发挥地方特色、人文建设等角度出发,分别从管理和制度两个层面,对高淳经济开发区治理机制的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这一治理机制既依托于省级开发区传统管理模式,又区别于省级开发区传统管理模式.3.1 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开发区可持续发展3.1.1 因地制宜,建立健全信息服务平台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招商机制当开发区和招商引资都进入“红海”竞争阶段后,区域优惠政策已渐渐走向终结.全球经融危机爆发以来,高淳经济开发区整体吸引外资增速回落,招商引资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境下,高淳经济开发区何以凭借自身优势走出困境?笔者建议结合本地资源进行差异化发展,明确产业定位,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招商机制,确立招商重点,谋求新的发展方式.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1)高淳老街与开发区骨干企业的会所共建以政府贴补共建方式,将老街中合适的门面合并成大型企业的人文式会所,以宣传企业文化,并作为企业的联络窗口(同时可以解决老街品牌不多,品味不高,特色不明显问题).(2)在国际慢城桠溪和游子山,也要有入驻企业的品牌宣传场地,或者标志建筑,如有企业愿意投入,还可以做成小型企业文化特色区域.(3)固城湖及相关湖泊与开发区品牌建设需要深度思考、规划和设计.专门有奖邀请国内湖泊经济开发专家、企业对固城湖经济开发提供方案;把具有得天独厚资源的固城湖开发作为重点,强化高淳湖泊特色(以弥补距离中心城市100公里的先天不足);以企业农场、公司鱼塘的形式(如中科农场、宏图鱼场等)把企业享用绿色安全食品与开发区周边生态农业、现代农业、花卉产业、现代养殖、现代水产有机结合.3.1.2 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效能评估经济效能、环境效能、社会效能等都是效能评估的范畴,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公共体系规划的项目设置中,对诸如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商业、金融等分项都作了细分,但在具体实施中,很多项目间存在着功能的重叠.如学校的体育设施可为企业与具名共享,如此对项目设置进行优化可减少资源的浪费.另外,经济利益指标与人文环境(不只是商业配套)应包括:(1)品牌中小学的跟进.(2)与引进企业文化及员工背景相切合的如健身馆、休闲、娱乐场所.(3)开发区管委会专职协调人文活动的制度和专项基金.3.2 协调居住空间发展,建立多元住房体系面对开发区内的多元需求主体,应建立与之对应的多元住房体系,确保新增城市功能与开发区产业功能在空间上并置的同时,也有实质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联系.一方面,应注意严格控制开发区内高档次住宅的开发,保证保障性住房、员工集体公寓式住宅等住宅形式的开发比例;另一方面,应有计划的将住宅用地投放市场,保证住房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应防止开发区内房价、低价过于快速的上涨给开发区内企业带来的生产成本的上升.3.3 依托游子山文化,建立人才回流机制“山水这边秀,徒为他乡客”.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登临游子山,其湖光山色之秀美让他流连不已.而吴楚之争让他不由感慨万分,思归情怀油然而生,游子山由此得名.游子山是高淳的父亲山,这种游子文化的情结深深植根于高淳人心底.入驻高淳经济开发区的管理层一定意义上都是建设家乡的游子,要借助这种文化的打造与宣传吸引人才,促进人才回流.人才回流有利于发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社会团体(如欧美同学会、博士联谊会)和民主党派等的联系,在高淳经济开发区与开发商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另外,又可建立由政府公务人员、大学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律师、税务师等)多方代表共同组成招商引资咨询服务机构,解答有关法律、政策方面的问题,为开发区所在企业提供高层次信息化人才.3.4 树立公共治理理念,成立行业协会,实现自主管理和制度创新高淳经济开发区在十余年的开发建设中,其管理内容、管理重点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开发区的优势来源更多的是依靠创业环境、创新网络和生态宜居性等新的竞争基础,吸引人才、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而不再同于以往功能开发阶段的成本竞争.而此时就要依靠引入治理机制,从制度上约束政府权力,重塑政府职能,为开发区核心优势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公共治理是有别于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一种新型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它强调多元治理主体相互合作,共享管理权力,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增进和实现公共利益.公民参与作为民主行政的内在要求和公共治理实践的基本途径,对践行公共治理的精要内涵至关重要.开发区的管理需要政府诸多部门和市民、各种组织的共同努力,当然也包括开发区所在企业的自我管理.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可以弥补政府与市场作用的不足,同时,行业协会也会代表企业群体,与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进行集体协商,影响政府决策制定、实施和监督行业规范.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配套优势,高淳经济开发区自启动建设以来,先后引进落户企业300多家,集聚了“红太阳、高淳陶瓷、红宝丽”三大上市公司和其他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建议由开发区所在的这些企业选出自己的代表,由这些代表作为利益代言人,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同时可以组织企业代表、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或退休行政人员及政府在职人员,组成第三方,对协会提建议或进行监督,以激活管委会下的管理体制.4 结论高淳经济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到现在的经济开发区慢慢壮大,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对高淳经济增长具有不可磨灭的功效.然而伴随着自身的发展,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诸如引进项目质量不高、大项目数量偏少、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居住空间单一、管理体制缺乏活力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改变使得开发区发展失去了以往的区域优惠政策,各地开发区更有开发项目雷同的趋势.高淳经济开发区在新形势下如何打出一张地方特色牌、在众多的省级开发区中脱颖而出,创新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对该开发区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理念,从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治理机制.该治理机制既是对省级开发区传统管理模式的继承,亦是对它的发展,可为其他省级开发区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参考文献:〔1〕陈朝晖.省级开发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2(6):52-57.〔2〕Eadia, Douglas, C. Strategic Management: A Core Responsi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M]. In John J.Gargan. Handbook of Local Governmant,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1997,105.〔3〕黄杉,胡慧溢,蒋正蓉.可持续的经济开发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J].聚焦长三角,2007(5):49-50.〔4〕胡军.开发区政府行为的制度分析:对泰达管理体制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5(11).〔5〕姜杰.体制变迁与制度设计[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刘和俊.透视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的问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3(5):009.〔7〕李国武.中国省级开发区的区位分布、增长历程及产业定位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5):1-6.〔8〕厉以宁.中国开发区论坛之一——地位作用与开发经验[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9〕宁波市外贸局外资综合处课题组.关于提升省级开发区发展水平的若干思考[N].经济纵横,2007(4).〔10〕徐楠,曹磊.省级开发区发展转型模式研究[J].管理,2009(12):70-72.〔11〕张永桃.行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8-119.〔12〕张成福.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4-86.〔13〕周宇.省级开发区管理模式的发展沿革与转型路径[J].经营管理,2011(12):58-60.〔14〕张海燕,邓楚雄.镇江市开发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8(11):41-43.〔15〕朱镕基.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4-86.255-256.〔16〕2011年省级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情况汇总[EB/OL].中国开发区网统计公报,2011-12.〔17〕左年生.开发区发展历程[EB/OL].江苏高淳经济开发区网,2012-10-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模式的发展沿革与创新路径作者:周宇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15期内容摘要:以工业园区作为主要载体形式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日益显示出在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中的巨大功效而成为各地政府的新宠。
但面对原有计划体制的束缚、优惠发展政策的取消、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人口、资源、政策红利的消失,省级经济开发区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演进,逐步确立了四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政府管理模式,以适应多变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沿革创新路径近年来,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融资政策到投资决策,从智能园区到生态管理,省级经济开发区政府管理模式不断演变创新,促进园区企业发展和吸引更多企业入驻。
正因如此,富有地域特色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政府管理模式的研究凸显。
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沿革省级经济开发区由省政府管辖或者由省政府授权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等部门管理全省经济开发区的职能部门,其特点在于一般以工业园区为主要发展形式,以推进地方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
省级经济开发区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初创起步阶段(1984-1989年)从1984年9月国家批准成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相继批准建立了宁波、青岛等14个开发区,开发区逐渐由空白向成片、成规模发展。
开发区本着“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益一片”的开发原则,发挥体制机制优势,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发展新兴产业,迅速形成基本规模。
在这一阶段,由于开发区建设处于探索时期,开发区成立的试验目的性较强,其主要作用在于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经验,所以,这时期成立的开发区起点比较高,都是由中央和所在省齐抓共管,给予开发区税收、土地转让、金融支持等各项政策优惠。
但这时期开发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省级开发区。
尽管如此,这时期国家对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规定奠定了省级开发区的法规基础,其经验也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在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高速扩张阶段(1990-2002年)据统计,自1990年省级开发区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南宁华侨投资区成立后,全国陆续建立了618家省级开发区,占全部1342家省级开发区的46.5%,如果把经济特区、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台商投资区、物流园区、旅游度假区计算在内,各类各级共有4210家。
这就形成了绝大多数省区都有开发区,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区明显多于中西部地区,各种类型开发区同时发展的分布格局。
(三)清理整顿阶段(2003-2006年)2003年,针对开发区过多过滥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印发〈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审核原则和标准〉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精神,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对全国级及省级以下各类开发区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审核。
这一阶段经历治理整顿,清理了一大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开发区。
同时,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中西部地区开发区数量猛增,2006年新批准的开发区数量接近300家,大部分处于欠发达省份的落后县市,通过这种倾斜性的审批政策,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拉近了与东部的发展差距,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
(四)规范成熟阶段(2007年至今)通过三年左右的清理整顿,开发区政策法律管理框架基本成型,这一时期国家新批准的开发区不多,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把一些工业产值大、科技含量高和产业集聚度高的中西部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而且出台政策,只要条件允许,中西部地区每个省区都可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所以,这时期中西部开发区发展速度高于东部。
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由于改革是从旧体制的“政策分权时期”进入到系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体制推进时期”(程朝辉,2006),开发区的发展沿革相应地应承了体制创新的要求。
开发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取向也从依赖特殊政策的支持来获取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的特殊条件,向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或变革与内部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取得制度结构性优势和可持续竞争力转变。
当前,省级开发区有四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创新路径(见表1),推动开发区成长为融合城市、社区、园区、文化的包容性综合园区,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一)以山东青岛经济开发区为典型的复合型管理模式山东青岛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始终以理顺管理体制、明晰管理职能、服务招商大局、融合城市发展为主线展开,具有鲜明的复合型管理特点,其具体做法有:一是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既有区一级政府机构设置,作为一个具有完整行政能力的行政区域存在,又是对工委与管委会的机构配置,实行园区合一。
这既承担了开发区的建设开发与服务职责,又承担了区一级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使其既不同于一般的区,又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
二是开发区成为城市城区建设的一部分,使开发区不再是单纯的工业制造区,而是集生产、娱乐、生活、消费、旅游、休闲、房地产开发、商业经济发展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城区,实现开发区与老城区的无缝衔接。
三是为解决开发区行政事务增多使开发区发展目标偏离问题,将开发区管委会和黄岛区政府职能分开,在一个党委统一领导下部门分设运作、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管委会以区内经济事务为主,负责开发区的产业规划、进出口、招商引资、协调服务和城区建设等事务,区政府主要负责城乡管理、应急管理与公共服务等。
四是人员精简,基本上一人多任,身兼多职,工委管委一把手享受青岛市副厅级待遇,强化了管委会的协调能力。
通过以上做法,最终将山东青岛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一个集多项政策、功能于一体,行政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开发事务于一身的综合性区域(王亚林,2009)。
(二)以浙江宁波大榭开发区为典型的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浙江宁波大榭开发区园区的规划、建设及招商引资都由中信公司统一负责与管理,中信公司作为管理与开发主体,集地产商、投资商与房地产开发商角色于一身,主要通过国家相应的产业规划政策,提供包括土地、资金、开发资格条件、信息、人才交流指导性管理在内的综合服务,为创业者创造良好的局部优质投资环境。
管委会的角色定位为“服务商”。
但由于开发主体不是一级行政组织,不具有完全的开发地域综合管理权,为避免行政能力的弱化,开发区对管委会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其具体做法包括:一是由宁波市赋予开发区管委会本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同等的权限,自行管理区内事务,并争取浙江省统一赋予的相当于地级市以上经济管理权限;二是强化区内应急管理能力,有选择地根据实际情况由开发区党工委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共同组建区内应急职能部门;三是工商、技术监察、质量监察、税务等垂直部门直接在开发区设点,办理相关业务;四是将土地、规划、环保等政府派出机构成建制转变为内设机构,人财物有管委会统一管理;实行精细化社会管理,明确区分为强制性、服务性、补偿性三种社会服务管理类型。
通过以上做法弥补了纯企业型开发区由于缺乏行政机构而在征地、规划、项目审批和劳动人事等方面形成的不足。
(三)以湖南长沙经济开发区为典型的政企分离型管理模式湖南长沙经济开发区按照行政管理的内在规律要求,结合开发区的管理实际,构建起政企分离有序的管理运行机制。
其特点在于:一是以“导向、服务、协调、管理”的服务职能为主,全方位服务于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并适应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增强管委会风险、机遇意识,提高适应快速多变的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政府快速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二是开发区管委会既有政府机构的高效行政能力,是一种灵活政府模式;又是企业化的管理机构,是一种市场化的公共服务组织,把服务与管理、行政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各微观经济主体。
三是在管委会之外另设开发总公司,开发区管委会一次性将获准开发的土地转让给开发总公司,由后者开发后进行包装以及招商转让。
管委会与总公司实行“四合四分”,即决策合、运作分;办公合,机构分;人员合,职责分;服务合,财务分。
这样既节省了办公经费与人员开销,又提高了服务水平;既发挥了管委会在土地开发、产业规划、项目审批、资金运作、招商引资等作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优化配置园区各种要素资源,提升开发水平、开发层级、开发规模,形成开发区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最终把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推动园区的快速发展。
四是以融资、保险、法律、政策为载体,强化开发区服务职能,服务社会化、社会服务化,增强开发区的吸引力,构建起多元化融资平台、立体型保障体系、高水平法律服务的全方位多功能服务支撑体系。
(四)以江西小蓝经济开发区为典型的政企合一型管理模式由于存在起步晚、级别低、招商不易、靠近南昌易导致产业空心化等不利因素,江西的小蓝经济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一开始就是围绕招商引资而设置的,管委会设置主要着眼于提升开发区招商引资能力,其管理体制带有强烈的经济功能特点。
具体而言,其特点有:一是开发区管委会与开发区投资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职能机构合署办公,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和经济职能。
其中管委会不是一级行政主体,而是准政府组织,主要负责园区规划、建设、资金筹措、招商引资、协调开发建设和企业设立过程中的矛盾处理等事务,具有管理者与开发商的双重功能;投资公司独立运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及征地、拆迁、补偿等各种社会事务。
二是坚持“开放式经营、封闭式运行”模式,高规格行政配置,明确县长为直接责任人兼开发区党工委第一书记,一名县委常委任党工委第一副书记(专职),两名副县长任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这便于理顺和协调开发区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到及时决策,为开发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是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干、效能”的原则,从全县各乡镇、各部门选派或公开招聘精干人员充实到工业园区,并在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编制范围内,由工业园区自行确定内设机构和职能配置,保证工业园区高效运转。
综上所述,每种模式都是实践过程中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运作模式,既有时代政治特色,又有地方行政特色,有自身的优点以及难以克服的矛盾。
省级开发区管理模式在创新路径的选择上,应结合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适应开发区制度化竞争、绿色管理、政区合一、区域联合的发展趋势要求,着力实现园区与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城市智能化的一体化发展,建立灵活多变、适应市场竞争的政府管理模式,推动开发区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1.国土资源部.我国园区问题现状、根源与对策[EB/OL].http:///front/read/read.asp?ID=14554,2004-2-62.国土资源部.乱占地贻害无穷中国去年清理出6015个开发园区[EB/OL]./2004w04/12513/2004w04_1081131955831.html,2004-4-53.程朝辉.吉林市开发区管理体制建设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王亚林.新公共服务理论框架下青岛开发区政府管理模式改革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杨国贤.我国经济开发区管理模式转型研究—以镇江经济开发区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