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与可借鉴的经验
开发区开发管理模式及发展要素
开发区运作中的关键问题 从我国近30年的开发区运作经验来看,一个开 发区的运作是否顺利,不在于新技术发明的多少, 而在于它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等是否 有利于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 影响一个开发区运作的关键问题主要为以下三个方 面: 1、体制;——发展平台 2、产业;——内在驱动因素 3、环境;——外在驱动因素
经济管理体制要点
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就是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负盈 亏和管理科学;开发区的经济职能一般都是通过其拥有产权的综合公司或专业 公司来实现的,其中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率先在我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已有 20 多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如苏州高新、中炬高新、东湖高新、倍特高新和长 春经开等都是开发区控股的上市公司; 2、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开发区大都是在国家或地方优惠政策的引导下,自 主创业而发展起来的;有的开发区由地方政府划拨了小部分启动资金,有的则 完全是通过自筹资金进行开发的;目前我国开发区主要的融资渠道有:商业银 行贷款、政府给予贴息政策(如昆山)、国家开发银行贴息贷款(如惠州仲 恺)、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如苏州高新)、与外资联合开发(如苏州工业园)、 委托国内有成功经验的开发区开发(如绵阳 等);
开发区运作模式
1、管委会主导 2、公司运作型 3、管委会协调型 4、中外合作型 5、委托管理型
1、管委会主导型
管委会主导型又称管委会直接运作型,是指由上级政府 设立开发区管理机构(管委会),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 构全面负责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和 社会管理等开发区运作的一切活动。 从国际上看政府主导型的开发区较多,尤其是发展中国 家,发达国家在早期也多采用此模式。 比较成功的开发区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印度的班加罗 尔等都是政府主导型的,我国如台湾地区的新竹工业园、广 东的中山火炬高新区和苏州的昆山开发区也都是这种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摘要】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发展起来的典范之一。
本文将从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背景和现状入手,介绍其建设初期的历程,探讨其建设模式的创新,分析企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总结其创新发展的经验。
结合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其他工业园区的启示,并展望苏州工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可以为其他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同时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经验、背景、发展现状、初期、创新、企业服务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创新发展、成功经验、启示、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背景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始于199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的一项重要工作。
1990年代初期,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苏州市政府决定在苏州市东北部的苏州新区(现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一个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背景是苏州市政府依托苏州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及对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尝试。
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的工业园区,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和资本,推动苏州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背景的基础是苏州市政府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和吸纳国外的先进生产理念和管理模式,以提升苏州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背景的重要性在于为苏州市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强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现状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园区。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产业布局,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新时期中国开发区功能定位与管理体制创新探讨的开题报告
新时期中国开发区功能定位与管理体制创新探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开发区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开发区数量超过2200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左右,创造了70%以上的出口、利润和税收等经济指标,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吸引外资、提高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开发区所处的发展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例如,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开发区需要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水平;在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投资策略调整的背景下,开发区需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推进国际化发展。
为此,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创新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开发区的合理布局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选题意义本研究选题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进我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通过对开发区功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创新的探讨,促进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增强开发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2、提高我国开发区的创新能力。
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开发区需要以开放包容、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3、推进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国当前正处于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开发区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创新探讨,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有益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围绕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创新展开探讨,研究内容包括:1、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分析开发区所处的发展环境和面临的挑战,总结开发区面临的问题。
从我国开发区发展经验 看滨海高新区开发模式
( ) 三 从开发公司 的主体 来看
大部 分开 发公 司是 以 国有独 资
是政府招商与公司效益产生矛盾。
区域 开发模 式的特 点 . 比较其 开发模
式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 创造了局 部 的良好基础 设施条件 , 集 了科技 聚
和产业 的资源 , 促进 了高新技术 迅速
产业 的发展和城市化 的进程 。
主体 , 并承担最终 的损益 。收入为土
地 的收入 , 出为征 地 、 迁配 套和 支 拆
式做 法 , 出其 有益 的 经验 , 望为 找 希
滨海 高新 区开发建 设 能起到 一 定的 借鉴作用 。
关蕾词 : 开发 区 高 新 区 开 发
模 式
财 务费用。但 由于 土地 开发 的加速 , 政 府 不可 能 拿出足 够 的资金 周 转投 入 土地 开发 , 因此 需通过一个承 债主 体 融资 , 决资金需求。 解
这种模式有利于 政府 的招商 , 集 责 、 、 为一体 , 让利和损 益 由 权 利 土地
开发区 的类型 很多 , 国际上根据
客户 的性 质 不同 分为两 大 类 。一是
S i c p r ,它主 要是 以研 发 为 c n e ak e
主 ,入驻的客户主 要是研发 机构、 技
一
、
区等都属于 这种 类型。实际上 , 现今 我国的大多数高新 区都 是混合 型的 ,
也 就是 既有 S i c p r c n e ak的性质 , e
看 高区 模 滨 新 发式 海 开
又 有 Id sr l p r 内容 ,有 些 n u ta ak的 i
园区在 制造业 方面 的竞争 力较强 、 份
量 也较 重 ; 有些 园 区在研 发 、 术 创 技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现状的法律思考
收集精品文档==============================================================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现状的法律思考横山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云维亮[摘要]由于开发区全国性法律的缺失、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缺位导致我国开发区管委会管理职能权限模糊,开发区可持续发展乏力。
因此,只有以法律明确开发区管委会的行政主体地位,方可明晰管委会的职责权限,从而促进开发区建设的健康顺利推进。
一、我国开发区建设的发展历程开发区在国际上已经存在了上百年的历史,我国搞开发区就是借鉴国外的经验。
最早的是特区,邓小平同志南巡时对特区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1984年春天,他在视察深圳时,总结经济特区的经验,提出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当年年底,我国开发区在这些城市应运而生,拉开了建设开发区的序幕。
即由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第一批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式发展,建立了事权一致、机构精简、办事高效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树立了全新的“服务型政府”的管理理念,以“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创新了管理职能,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试办到全面开花,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了火车头的作用,成为全国经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可以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经济技术开发区功不可没,开发区建设取得了==============================专业收集精品文档收集精品文档============================================================== ==========================================巨大成就。
设立开发区,就是在一个城市不可能全面建设基础设施的时候,划定一块较小的区域,集中力量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创建符合国际水准的投资环境。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
整 体 上 没 有 达 成 统一 。 第二 ,统 一阶段 。这一 阶段 出现 于 1 9 9 4 -1 9 9 6年 ,经过 十几 年 的
理体制 变革 。随着我 国实行全面对外开放 ,开发 区在发展中要受到许 多 来 自国际社会 的制约 ,尤其 是我 国加入 wr o之后 ,开发 区要履行其 公 平、 公开、 无歧视 的原则 , 这就使开发 区原有 的政策优惠竞争 力无 法发 挥优 势。开 发区要 改变其原有体制 ,调整政策优惠的条件和 方式,在遵 循国际规则的前提下 , 最 大限度地发挥竞争优势 ,实现规范发展。 二 、开 发 区 管 理体 制 的 类 型 目前 ,各地开发区管理体制主要有 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 是管委会型。这一 类型是指 政府在开发 区设立管理委员 会作为 自 己的派 出机构 ,管委会运用政府 赋予的权 力管理 开发 区各项事务 ,其 主 要职能是经济管理与一定的行政职能。管委会代 表政府 全面管理区 内的 各项建设 、土地开发 和招商 引资 ,并为 人 驻 的企业提 供相 应 的公 共服 务 。管委会的管理体制不同于政府组织 ,管委会 可以根 据 自身需要设立 相关职能部 门,各部 门按实际所需配备工作人 员 ,通过 协调各部 门的关 系,使其相互配合为 区内各项事务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其优点是作 为 政府管理 的一种全新体制 ,体现 了 “ 小政府 、大服务” 的管理理念 ,能
开发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和发展的 ,是改革开放 的有效助 推 器 ,极大推动了我 国经济 的快速增 长 和城 市化 的进 程。随 着我 国加 入 wr o。开发 区面临的环境发 生巨大 变化 ,其管理体 制也 面临考验 ,如 何 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 问题 。 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演进及原 因 我国 白开发 区形成 以来就开始进行开发 区管理体制 的探索 ,随着 开 发区不断发展 ,其管理体制也不断更新 ,总体来讲 , 我 国开发 区管 理体 制经历了 以下三个发展 阶段 。 第一 ,探索 阶段 。这一 阶段主 要存在 于 1 9 8 4 -1 9 9 4年期 间 ,这 一 时期我 国开始进行开发 区建设 , 各地 开发 区如雨后 春笋般涌现 。但 是 由 于刚刚起步 ,开发 区的定位也 只是 纯粹的经济功能园区 ,而且 园区规模 较小 ,没有太多 的行政 和社会事务 。在开 发区管理体制 方面没有 任何先 前 的经验可 以借鉴 ,各地 只能根据 自身实 际进行探 索 ,因此管理 体制在
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对策与建议
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对策与建பைடு நூலகம்
1、独立运作,松绑放权。开发区要有大发展,就必须在减少外力干预方面下功夫,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切实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对于单纯承担经济管理职能的开发区,要加强与镇村结成关系,赢得地方的支持,保证各种矛盾的及时化解,充分发挥开发区管委会集中力量抓规划和招商等经济方面的工作的优势。二是对于带部分镇村,既承担经济管理职能又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开发区,可考虑将地方管理事务交与所在行政区承担,注重加强与行政区职能部门的协调,开发区只负责项目引进、土地开发等;或者按职能进行合理划分,设立精干的经济社会管理机构实行分类管理,防止社会性工作过多牵扯管理层的精力。三是对于实行区镇合一的开发区,要明确各自权限,理顺开发区与镇之间的关系,切实加强经济开发、社会管理上的协调,形成开发区发展的合力,使开发区具有较大的决断权、处置权,以提高决策效率。四是按照市委、市政府文件要求,继续加大对开发区的松绑放权,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开发区赋予更加灵活的自主性。
2、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开发区要严格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同,不断推进管理机制和管理职能的转变。在争取必要的自主权的同时,对区内要压缩管理层次,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杜绝“因人设事”、“因人设机构”。对功能相近或者重复的部门,以及不需要独立设置的部门和机构进行撤并,对需要为招商、项目、融资、土地等报批审批手续服务的部门进行专门与专职强化,保证重要部门在开发区的主导地位。对当地政府赋予的审批职能,要实行“政务公开”、“权责统一”、“限时办理”等制度,使企业在开发区内得到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和管理;对需由其他部门审批的事项,要企业与审批部门之间充分发挥协调、沟通作用,实行代办、协办,使企业能真正专注于自身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实行“一栋楼办公,一站式服务”和“一个窗口对外”的集中管理模式和科学规范、便于社会监督的行政管理制度。
关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助推器,城市化的加速器。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与各类开发区的成长和发育分不开的。
从全国的情况看,开发区已经从最初封闭式的改革开放试验基地,转变为开放式发展;开发区的功能也从过去的“四个窗口”、“三为主”,进化为扩展老城区发展空间,加快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孵化器。
随着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特别是进入WTO以后,根据公平、公开、无歧视的原则,开发区特殊优惠政策的优势减弱,如何增强各类开发区的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一、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模式(一)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
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区企业提供服务,还拥有一定的行政审批权,因此,其机构和人员编制比行政区管理体制要精简得多。
这种管理体制主要适用于人口较少的相对独立的新开区,大部分开发区在建设初期采取这种模式。
二是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合一的管理体制。
其特点是开发区和行政区的管理职能合一,或者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内设机构基本保持行政区管理机构的编制和职能。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整个行政区域作为开发区,或者开发区是原有城区建制的一部分。
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体制。
在这种模式中,开发主体不是一级行政组织或政府派出机构,而是由开发商来规划、投资开发和管理一个开发区。
开发公司不仅要开发工业用地,还要进行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但不能像大部分行政管理机构那样直接从税收收入中获得必要的投资补偿,公共基础设施成本靠工业和商业用地开发收入来补偿。
开发区的开发模式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政企分离的开发模式。
开发区管委会只负责行政审批、管理和制定政策,而开发经营由独立的开发公司承担。
如,苏州工业园区实行完全的政企分开,开发区管委会作为管理主体,不直接从事开发区的开发经营,中新合资开发公司负责开发经营。
开发区开发管理模式及发展要素
案例三:上海自贸区的政策优势与实践
总结词
政策先行先试
详细描述
上海自贸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新试验田,在政策上先 行先试,实施了一系列开放措施和制度创新。该区在投 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和监管创新等方面 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有益经 验。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优化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 政策环境,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服务效率。
人才引进与培养
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为开发区提供智力支持和 创新动力。
开放合作
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先进开发区、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 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区域合作
推动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企业合作
鼓励企业间开展合作,实现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
开发区的重要性
010203Fra bibliotek促进经济增长
开发区通过吸引国内外投 资,推动产业集聚和发展, 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产业升级转型
开发区有助于引导传统产 业升级转型,培育新兴产 业,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创新驱动发展
开发区是科技创新、人才 培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 地,有助于推动区域实现 创新驱动发展。
开发区的历史与发展
绿色管理与评估
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对开发区进 行绿色评估与管理,确保其符合可持 续发展要求。
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
鼓励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 建设低碳、节能的绿色建筑;同时完 善绿色基础设施,如生态公园、绿道 等。
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鼓励 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提高 产业技术水平。
制度创新
借鉴价值高
详细描述
关于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问题思考及建议
关于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问题思考及建议作者:郭强来源:《商情》2018年第11期【摘要】我国的经济开发区是指某一区域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自身的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市场调节、行政干预等手段,汇集各类型生产要素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使该地区获得功能区域优化、结构层次合理布局,最终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的企业汇聚地。
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经济开发区对推动改革前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
同时,从另一角度分析、总结了经济开发区在体制机制和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了如何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建设建设管理经济开发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集中表现。
大力加快建设和发展经济开发区,是我国各区域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首要的工作任务。
一、我国经济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一)经济开发区在建设发展中的规划定位问题我国的经济开发区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各类产业工业园。
经济开发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刺激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展现出来的优势,使得部分地方政府在缺乏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急于设立经济开发区,导致开发区定位不够清晰、规划建设不符合当地产业特点。
(二)经济开发区在建设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1.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经济开发区的管理委员会是由地方政府直接委派,采用的是行政事业管理模式。
同时,很多的经济开发区又都自行成立了园区的管理服务公司。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管委会和服务公司的职责权限,管委会在管理中参与的细节过多,管理方式过于教条、死板,而服务平台公司在实际工作中受到管理权限的制约,根本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融资、投资的管理主体作用。
这种的现象已经成为了开发区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我国经济开发区所属的各地相关政府部门,给予开发区管委会的经济管理权限不够充分,管委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经济管理权责不够清晰明确。
应用文-关于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的思考
关于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的思考'关于开发区体制机制问题的思考一、我国经济开发区存在的问题(一)管理体制欠规范。
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开发区管委会在管理体制上基本保持了行政干预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但是各类开发区管理主体并不一致,大致可分为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三类。
作为机关单位的开发区管委会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依据,将开发区的管理主体界定为事业单位,必然会影响管委会经济管理、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由于管委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明确界定,导致开发区的行政地位存在争议,开发区管委会拥有哪些审批权、多大的审批权限,无法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进行统一明确界定,只能交由各地自行把握。
另外,随着开发区不断壮大、人口集聚,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许多管委会不仅要承担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还发挥着社会管理职能,大量社会事务管理影响了开发区主要职能的发挥,管委会管理体制亟待理顺。
(二)管理权限下放不到位。
我国各地政府下放给开发区管委会的经济管理权限不充分,管委会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经济权责界定不清晰。
由于国土、等系统实行垂直管理,造成了诸如土地储备、批次申报,项目立项、规划和审批,经济管理,执法检查等管理权限下放不到位,审批权仍保留在政府相关部门,开发区无法自行直接审批办理,必须通过各派驻机构进行协调,但是各派驻机构较为独立,协调过程复杂,导致开发区在创优发展,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受到限制。
许多企业办理生产、经营审批事项时既要去政府相关部门,又要去管委会相关部门,办事效率低下。
总体上说,开发区保障经济发展的职能受到限制,发挥的主要作用为帮助企业协调上级有关业务部门。
当前,我国大部分开发区管委会在机构设置方面缺乏决定权,大多由上级部门负责,导致机构设置一直未理顺,无法全面落实改革意见。
另外,许多开发区不具备人事管理权,缺乏招聘决定权,对于区内所有人员的招聘,都需要逐级向上请示,得到批准后方可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
高新区管理模式的国内外比较与启示
高新区管理模式的国内外比较与启示作者:邹樵陈建洪来源:《中外企业家》2011年第09期世界高新区纷纷效仿美国,在条件适宜、智力密集的地区开辟高新区,从而发展本国、本地区的高技术及其产业。
世界高新区的发展模式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大多都是在一定的政府或组织的管理模式与体制下进行的。
区别在于,由于各国各地区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实力上存在差异,园区发展也处于不同阶段。
因此,它们在选择园区的具体管理模式和体制上出现差异。
本文对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的类别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高新区存在的三种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启示。
一、国外高新区的管理模式比较(一)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的类别按照M.卡斯特尔和P.霍尔的管理模式分类标准(《世界的高技术园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可将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划分为五类:政府管理型体制、大学和科研机构管理型体制、公司管理型体制、协会管理型体制和政府、大学、企业组成联合机构管理型体制。
1.政府管理型其主要特征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
该管理体制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具体的管理执行机构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组织设立的专门机构;服务机构是以公司或事业机构的形式出现。
例如,日本筑波科技城是由首相办公室下设的“科学城推进部”来管理;设置筑波研究机构联络协会,负责管理研究业务;土地开发和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由住宅和城市开发集团负责;科研和教育机构建设由建设部负责。
这种体制的优势是能为园区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物质环境和智力环境。
不利因素是政府的行政干预较强。
2.大学和科研机构管理型它是由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大学校园内科学园或孵化器进行管理的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目前世界高新区采用的较少。
典型的是英国剑桥科学园。
它是由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领导,设两名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这种管理体制由于没有政府直接参与,因而消除了来自政府的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实行自主管理,发展自由度较大,对中小型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模式探析——以南宁高新区为例
ma a e n d fhg — c o e ia n g me t mo eo i h t h z n si Ch n . e n
Key wor ds: H i —e h ne m a ge e tm o ; n vai n gh t c Zo ; na m n de i no t o
2 1 年第 4 00 期 第2 卷( 6 总第 20 ) 0期
改 革 与 战 略
REF0RMATI ON & S TRATEGY
NO., 01 42 0
( u l i l, O 2 0 C mua v y . ) te N 0
我 国高新技术产 业 园区管理模 式探 析
以 南 宁 高新 区为例
【 中图分 类号】 F 79 1 .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 3 X 2 1 )4 0 5 — 3 2 7 6 (0 0 — 0 9 0 0 0
T e Ma a e h n g me t n d fHih t c n u ti l o e ia Mo e o g - e h Id s r n s i Chn aZ n
高新 技术 产 业 开发 区 ( 以下 简称
“ 新 区 ” ) 是 指 一 种 以 知 识 和 技 术 密 高
一
、
我 国高新 技术产 业园 区的主要
体可分为决策层 、管理层和经营服务 层
三个 层 次 。 决 策 层 即 园 区 领 导小 组 ,负
管 理 模 式
集为依托 ,以开发 高新技术 和开拓科学
Ab ta t Go en e tla , u i e s o in e ,c mb n t n o n ep ie a d a mi itai n a e t e c re tman ma a e n sr c : v r m n — d b s s — re td o i ai f e tr rs n d n s t r h u r n i n g me t e n o r o mo e f h i h tc o e h n . t y u n r a n t n ln i g i si t n l e o m n e e taia i n o o e n n d so eh g .e h z n si C i a Ci l o t du b n f c i sp a n n ,n t u i a f r a d d c nr l t fg v r me t t n y a a u o t o r z o a mi i r t n a et e man fc o st a f c i h t c o e ma a e n d . h sp p r c mb n d wi n ig Hi h tc o e d n s ai r h i a t r h t e th g . h z n n g me tmo e T i a e , o i e t Na n n g — h Z n , t o a e h e
开发区管理体制演进模式及启示
开发区管理体制演进模式及启示作者:张靖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32期内容摘要:本文以蛇口工业区为例,探索了开发区管理体制演进的阶段性及其模式。
由集权到分权,由政企合一到政企分开,管理体制与园区功能动态匹配是开发区管理体制演进的三大特征,内部与外部动力因素共同推动了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演进。
关键词:开发区管理体制模式变革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区域迅速向外扩张,成立较早、距离城市较近的开发区逐步演变为城市的一部分。
一些开发区也突破原有功能布局的限制,转变为承担更多城市功能的新区。
开发区的功能也由原来简单的招商引资,培育产业,转变为吸纳城市新增人口,满足城市扩展的需求;进而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加速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区。
处于不同城市功能发育阶段的开发区,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区原有的管理体制面临各种力量的冲击。
开发区管理体制能否不断创新,能否适应城市新区的功能定位,成为开发区持续发展的关键。
深圳蛇口工业区,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开发区,现在已经逐渐演变为深圳市区的一部分,开始承担更多的城市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蛇口工业区管理体制的变迁值得关注和思考。
蛇口工业区管理体制演进历程创立于1979年的蛇口工业区,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开发区,它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工业区开发模式,即政府赋予较大的自主权,由一个企业自筹资金,独立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并在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上进行全方位配套改革,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蛇口模式”。
蛇口工业区的开发建设不是由政府职能机构来承担,而是由一个企业——招商局集团负责,这就决定了招商局集团同时具备双重职能,即政府职能和公司职能,蛇口工业区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一)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阶段(1979~1982年)1978年,招商局与广东省商谈在广东沿海邻近香港边境筹建工业区问题,之后招商局成立考察组到宝安县深圳镇的蛇口、沙头角、盐田公社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根据3个地方实地考察的情况,招商局正式向广东省提出选择在蛇口兴建工业区。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始于1994年,是中国首个国家级工业园区,也是中国自行开发、建设、管理的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为中国乃至世界开发区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首个在实践中探索国际新型开发区模式的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对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意义。
在国家支持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双重推动下,苏州工业园区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创新的理念,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开发区建设的成功典范之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苏州工业园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开放的姿态,持续吸引着国内外各类优秀企业和人才,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着应有的力量。
【结束】1.2 研究意义短了,需要继续补充等等。
【研究意义】的内容如下所示:研究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意义在于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探讨其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和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和发展模式,具有示范效应和借鉴价值。
深入研究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有助于总结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为其他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也为我国其他新建园区和经济特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研究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意义重大,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的深入探讨,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通过分析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环保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措施,揭示其成功的原因和关键因素,为其他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提供参考。
探讨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前景,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的现状及措施分析
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的现状及措施分析【摘要】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其财政管理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着财政收支不平衡、财政监管不严格等问题。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方政府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畅、财政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监管力度、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等改进措施建议。
最后对实施这些措施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强调了加强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的改善与进步提供参考,展望未来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将更加规范、高效。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 财政管理, 现状分析, 影响因素,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实施路径, 总结回顾, 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
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增长点,扮演着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而财政管理作为经济开发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亟须加以研究和改进。
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的现状呈现出一些特点:一方面,经济开发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同时也带来了财政管理的压力和难题;经济开发区在财政管理体制机制、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不少瓶颈和问题,需要寻找有效的改进措施。
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对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旨在为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经济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增长的引擎,财政管理的现状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研究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的现状及措施,既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客观分析,也是对相关政策的有效评估和指导。
开发区超自主体制典型案例3——苏州工业园区
开发区超自主体制典型案例3——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从国内统计口径和隶属关系上,不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列。
但从开发区的行业特点看,它是典型的开发区。
虽然苏州工业园区的启动时间较晚,但其综合实力已经位于开发区前列。
由于其高质量的园区规划和大规模招商,特别是新加坡园区管理经验的引人,使其成为国内水平最高的开发区。
国内的开发区同行,都将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视为经典。
由于园区建设的成功伴随着中新合资开发公司的亏损,导致中新合作双方出现矛盾,其国际影响较大,甚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的教学案例中,都将其作为体制复制的重点案例。
苏州工业园区生动地展示了开发区超自主体制的意义以及开发区载体公共产品的特点。
一、概要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
2月26日,李岚清副总理和李光耀资政分别代表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
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起动。
工业园区紧靠苏州古城,距上海一小时车程。
总规模253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完成丁7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
按照规划,将建成一座60万人居住工作的新型工业城市。
首期开发8平方公里,将建成一个以工商业为主体、包括金融业和旅游业的中心区;第二区环绕苏州金鸡湖,将建成一个富有水城特色的居住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第三区靠近上海,地势开阔,将建成一个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和加T_ZE业基地。
全部建成后,园区将提供36万个就业岗位。
1999年9月14日,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园区三年的发展目标已经实现:集中建设首期8平方公里,全面建成首期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以及相配套的住宅区。
同时按照园区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以滚动的方式向前发展,目前已经开发了12平方公里。
经过8年的发展,工业园区已经形成了相当经济规模。
工业园区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2亿元,同比增长38%,财政收入24.3亿元,同比增长49%。
中外开发区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
1 . 国外开发 区管理模式现 状及类型
1 9 5 1 年, 美 国 的 斯 坦 福 大 学 在 其 校 园 内创 办 了世 界第 一 个
政府 、 企业 、 大 学和 其他 机构 分担义 务, 共 同承 担 管理职 能 的一种 综合性管 理体制【 3 】 。这种管理体 制体现 了利益 与风 险分 摊 的原则 , 有利于 发展投 资大 、 风 险高 的科 学 园区, 同时它 能使 管 理权 力和利 益风 险挂 钩 , 使 责权 利三 者统 一起 来 , 这 种体 制 也 间接地体 现 了政 府的影 响 。在 这种管理 体制下 , 开发 区既能
细 的计 划和管理制度 , 做到趋利 避害 , 这样才能 向读者 更好地推 广 图书馆 的各项服务 , 实现资源共享、 馆 际互借等 。 微博作为一种
新 的网络管理交流模 式, 为 图书馆的信息 资源 采访、 配 置和服务 调整提供更 多的数据与依据 ,使图书馆成为无 处不在的图书馆 , 实现真正意 义上的多样化服务 , 为用户提 供无科 学研究 公园—— 斯坦福 研究 公园 ( S t a n f o r d R e s e a r c h P a r k ) 。 嗣后 , 它便发展成 闻名世 界的“ 硅谷 ” 。自此 以后 , 开发 区
在 世 界 范 围 内得 到 了 迅 速 推 广 , 开 发 区遍 布 各 地 , 总 数 逾 千 。Ⅲ
发 区的发展 面临新 的挑战 。我 国的开发 区能否有 效聚集 人才 、
熟, 开发区 的行 政体制 已然 成型 , 并体现 出各 自的风 格和特 点。 1 . 1政府 直接管理 型管理模 式 政 府直 接管 理型 是指 由政 府设 立专 门的管理 机构 直 接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主要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与可借鉴的经验(一)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模式1.开发区定位与管理体制。
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是与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区划相互关联的。
从开发区的区划布局来看,我国的开发区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开辟一个新区,只有很少居民,开发区的功能主要是吸引产业投资,经济开发。
这种模式通常是老城市的延伸和扩展。
如苏州、天津。
二是在老城区划出一块地方设立开发区,开发区管理部门不仅具有新区经济开发功能,还有管理原有老城区的功能。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开发区直接带动所在区的城市化,或为开发区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如上海浦东、青岛的黄岛开发区和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三是在老城区设立无边界的开发区,开发区和老城区合为一体。
如北京的中关村海淀试验园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区块等。
这种模式通常是为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特别是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兴办高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个区域孵化器。
除了产业布局和经济开发的功能以外,我国相当一部分开发区还承担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试点功能。
我们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要逐步转换政府职能,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需要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再在大范围内推广。
我国的深圳特区在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用人机制方面进行了试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企业分配制度,知识产权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规范化制度创新方面带了头。
目前,国内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
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区企业提供服务,主要适用于人口较少的相对独立的中小型新开区。
管委会本身就是政府职能改革的产物:开发区管理职能与行政区管理职能相分离;政府职能转变,机构精简,办事程序简化,效率高;实行用人机制改革,普遍采取竞争上岗等等。
大部分开发区在建设初期采取这种管理体制。
但这是一种过渡形式,当开发区发展到一定规模,城市功能健全以后,这种管理模式就不适应了。
二是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合一的管理体制。
其特点是开发区和行政区的管理合一,或者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整个城区作为开发区,或者开发区是原有城区建制的一部分。
如青岛黄岛开发区等都是这种模式。
政府管理部门的体制保持行政区管理机构的编制和职能,其特点是便于协调,但是处理不好,包袱较重,财力不足。
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体制。
其特点是通过设立一个企业来规划、开发、管理一个开发区,开发公司实际上承担了一定的政府职能,进行公共事业开发。
这种体制首创于蛇口,也称之为“蛇口模式”。
上海的漕河泾、闵行、虹桥开发区,以及洋浦开发区和浙江省的宁波大榭开发区也采取这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开发主体不是一级行政组织或行政派出机构,而是投资开发商,但又要进行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开发主体无法从区域税收中获得必要的投资补偿,其对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或者转嫁到地价上,致使地价过高;或者因不能及时回收资金,债务过重,而陷入财务困境。
2.开发区管理模式。
从管理层次来看,开发区管理机构有三种类型。
一是开发区管委会一级管理。
大部分功能单一的中小开发区采取这种管理结构。
有时是管委会加开发公司模式,或管理与开发功能合一。
二是决策和经营两级管理。
主要适用于一区多园的开发区。
开发区有一个负责总体政策和规划的决策管理机构,下面每个园区还有具体的管理和经营机构。
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由一区五园组成的。
因此设立了中关村园区大管委会和各区管委会两级管理机构。
中关村大管委会主要负责总体发展战略、政策、条例和规划的制定,各区的管委会则负责区内具体发展规划、管理和服务。
三是三级管理。
如深圳高技术开发区采取决策、管理和经营服务三个层次。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分散的一区多园情况下,增加了领导层的权威性,便于统一协调和规划。
开发区管理机构收入功能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财税收入功能的。
即开发区管理机构作为一级管理和服务部门,可获得开发区企业的税收分成,用来进行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我国大部分开发区采取这种形式。
另一类是没有财税收入功能的。
开发区管委会并不从企业的税收中提取留成,这种开发区大都是在老城区,税收收入归所在地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没有行政权力,主要负责制定政策等。
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
开发区的开发模式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政企分离的开发模式。
开发区管委会只负责行政管理事务,而开发事务由独立的开发公司承担。
如苏州工业园区实行完全的政企分开,开发区管委会作为管理主体,主要提供公共服务,不直接参与经营。
开发主体由中新合资开发公司承担。
开发区管委会将获准开发的土地转让给开发公司,开发公司开发后进行招商转让。
这一体制在机构精干、权责明确和进行大规模成片开发等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
另一种是政企合一的开发模式。
这一体制的特点是开发区管委会兼具管理者与开发商的双重功能,开发区管委会与开发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或交叉兼职。
由于这种模式具有办事效率较高,在开发初期管理者的能动作用较大,不少开发区在建设初期采取这种开发模式。
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导致机构膨胀、内部职责不清、政企不分的弊端,一些开发区逐步实行政企分离,将开发功能独立出来。
从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沿革和发展趋势来看,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是随着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而变化的,几种管理模式是相互联系的。
通常,在开发区建设初期,由于规模较小,人口较少,城市功能不完善,为了集中精力开发建设,大部分开发区的管理机构是上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按准政府的方式,实行放权经营。
当开发区发展到一定规模,居民越来越多,城市功能越来越强,准政府的体制就不能适应地区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又回归到行政区管理模式。
但是,这并不是回归到传统意义的政府构架,此时的政府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政府,而是一个精干、高效的政府。
如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初期采取准政府管委会的管理体制,2000年实行行政区管理体制。
(二)国内几个典型开发区管理模式的分析。
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是与开发区的区划和功能定位有关的,下面重点分析几个典型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特点与优劣势。
1.上海浦东开发区模式。
上海浦东开发区是由川沙县、及三个上海市区交界地组成的,共500多平方公里。
成立浦东开发区以后,撤销川沙县政府,成立开发区管委会,保留原县、区下面的乡镇和街道机构,实行管委会和乡镇、街道两级管理,实现了浦东新区的统一领导。
浦东新区下设4个主要的开发区,各区的开发工作由开发公司负责。
开发公司行使经济开发职能,没有行政管理职能。
经过8年的建设,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规模扩大和经济增长,浦东新区的城市功能越来越齐全,准政府的方式已经难以发挥作用。
因此,2000年8月上海浦东开发区成立浦东区政府,实现了准政府向行政区政府的过渡。
2.北京中关村科技试验区模式。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试验区是由分布在各区县的相互独立的5园1区组成的。
为了加快首都北京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政策,199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中关村科技试验园区,成立了大管委会,实行大管委会和各园区管委会两级管理体制。
中关村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各园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每个开发区的具体政策和规划基本是由所属政府决定。
如海淀园采取管委会与行政区分离的方式,税收、工商都由海淀区政府负责,管委会进行落实政策,协调企业与政府各方面的关系,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和企业服务等。
在兴县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采取封闭式的管委会管理体制。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上的主要问题是各独立园区之间的政策不统一,形成竞争;转变政府职能和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原有行政体制的制约,如大管委会确定的有些政策和制度创新难以在行政区体系中得到贯彻。
3.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模式。
深圳市是全国的特区,由于特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优惠都优先于其他地区。
因此,深圳特区兴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进行体制改革试点和政策优惠,而是发挥集聚效应,创造高新技术开发区品牌。
深圳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于1996年,是在原有4个独立的功能性开发区和加工区基础上组建的。
当年组建深圳高技术开发区的目的就是要把分别隶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的独立开发区组合起来,把分散的审批权归还给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实行统一规划和布局,形成集聚效益。
深圳高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的特点,一是区内区外政策几乎一样,特区政策适用于高新技术区。
深圳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目的不是实施优惠政策,而是为了提高入区企业的素质,提升地区产业结构。
深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条例要求进入高新区的企业达到一定标准,并定期对园区内企业进行评定,如果企业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则要迁出高新技术区。
通过这种动态控制的办法促进企业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和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水平。
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在高技术园区创造一个较好的经营和生活环境,吸引企业在区内发展;而且企业进入开发区,不仅是因为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处的位置和设施较好,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一个高新技术区企业的无形品牌。
二是开发区管理中心没有项目审批权,批租土地、审批项目都是由深圳市相关行政主管负责。
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规划、协调和监督检查政策落实情况。
由于特区内的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开发已经趋于饱和,在特区内已很难找到比较大的土地空间集中发展高技术产业。
为了解决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不少县区自己开始建设开发区。
与此同时,特区内的4个区没有空间来发展。
各区县的开发区或地段的建设基本处于分散孤立的状况,由各主管部门和各区镇独立进行,各区片功能定位不清,出现了相互竞争、拆台的局面,不能发挥整体竞争优势。
为了防止分散竞争,加强对产业布局的引导,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发挥深圳市的整体优势,深圳市委和市政府提出建设深圳高技术产业带的设想。
一方面把各县区正在建设的开发区纳入产业带的统一规划;另一方面,又新划出一部分特区外的土地,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带。
深圳市高技术产业带实行三级管理。
第一个层次是高技术产业带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和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区委书记为领导小组成员。
主要制定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
第二个层次是高技术产业带办公室。
办公室是执行机构,由原来的高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承担。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领导办公室没有项目审批权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审批权,只有规划权、协调权和企业进入区内建场的权利。
第三个层次是产业带片区管理机构,负责各片区的具体开发组织管理和政策落实。
深圳高技术产业带管理体制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在管理权限上即考虑了统一规划,协调布局的需要,实行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链条不变,审批权限不变;同时又考虑到发挥各区政府的积极性,保持各县区的资产管理权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