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开发区管理模式路径
“生态红线”实施的制约性因素分析及制度完善
“生态红线”实施的制约性因素分析及制度完善白洋;郑承友【摘要】“生态红线”作为对空间环境实施生态整体性保护的一项创新举措,在落地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约性因素,具体表现为:概念界定不清、专门法律缺失、划线范围有争议、多头管理致红线空间重叠、生态补偿和绩效考核等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弊端,导致生态红线“难落地”.未来制度的完善应当在制度安排符合生态整体特性的思路指引下采取多种手段保障红线落地,具体措施如下:在科学划定红线区域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和地方专门立法予以保线;实施分类分级的管控措施进行护线;配套设置生态补偿、绩效考核、公众参与以及立体化空间监管体系等制度坚实守线.只有通过多种管理手段的统筹推进,才能保障生态红线“划得好”、“守得住”,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诉求.【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6(036)017【总页数】6页(P246-251)【关键词】生态红线;红线立法;管控措施;配套制度【作者】白洋;郑承友【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49;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2.68生态保护红线是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举措,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并被新《环保法》所确认。
当前生态红线在基础理论及制度保障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论证充实。
本文拟在明晰生态红线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制约红线实施的主要因素,并就制度完善加以探讨,希冀为该制度有效落地从理论上加以论证铺垫。
空气、土壤、水体等重要环境要素污染的恶化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的风险性加大,生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头号问题。
如何化解环境风险,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成为摆在执政者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生态红线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生态红线最早源于2000年浙江安吉县实施的红线控制区;2011年党中央在《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围绕国土空间开发和环境承载力两个要素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4年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其界定为:“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同年环保部发布《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确定空间范围内的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和标准。
山东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山东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篇一: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对策研究分报告四: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对策研究我国的开发区是在政府高强度授权下建立起来的,然而,开发区诞生20多年后,环境发生了变化:市场机制大面积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加工制造能力普遍增强;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性上升,产业管制放松,政府职能定位逐渐明确;开发区政策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财政的体制安排到期。
同时,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使区域竞争加剧。
我国开发区所处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原来在政府高强度授权下所建立的管理体制受到了挑战。
为了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发区必须不断的微调其发展目标和运行方式,实现其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
一、开发区及其行政管理体制(一)管理体制的概念及理论体制是政治学、行政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指体系与制度的总称。
其涉及的领域和类型既广泛又多样,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标志着事物内部的和外部的隶属关系、组织关系、权限关系等等。
可以说,体制问题实质是一种研究关系的学问。
所谓行政体制亦即行政管理体制,也是一种行政关系,是相对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而言,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内部和相互间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与运行等各种体系与制度的总称。
行政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国家政治体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为行政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进行的。
同时,行政体制既受制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又受制于政治制度、政治体制,还受制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外文化等诸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行政管理身发展的需要,行政体制必须适时地进行改革,即对原有的行政体制存在的某些问题作出适当的调整或变革,使之能够更好地发挥原有行政体制的作用和功能,以便逐步实现行政权力划分的科学化,行政职能、行政机构、人员编制和行政活动的法制化,行政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达到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
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展与发展路径
开发区人事管理値制机制改革进展与发展路径□崔君男王洪义[摘要]经过30余年发展,传统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开发区面临人员身份模糊、适用法律不统一、机构编制有限、多种编制并存、人员分化严重、队伍动力不足等困境。
对此,部分先行区域做出一系列尝试,通过施行法定机构改革,推行全员聘任,加强绩效管理,改革薪酬分配,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但改革也面临顶层设计不足、改革不彻底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在既往改革经验基础上,加强上级改革统筹,集成化推进全员聘任改革,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重建分配机制,进一步深化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关键词]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图分类号]D035.2[文献标识码]A开发区是政府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加快经济发展而划定的享受特殊经济政策、实施特殊经济管理、开展特定经济活动的专门区域。
[1]我国自1984年设立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保税区”)等各类开发区迅速发展。
到2020年8月,全国各类开发区总量已经达到2698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达639家。
冏开发区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聲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据统计,2018年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网和169家国家级高新区[4]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万亿元,占同期我国GDP比重达23.6%。
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开发区30余年发展所沉淀下来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已经不[文章编号]2096-5761(2021)04-0001-08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为此,天津、济南等地纷纷启动改革进程,谋求激发新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从全国层面看,各先行区域改革方向、进度、措施均有不同,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面临改革阻力大、进度慢、不彻底等问题。
因此,亟待对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理论、实践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升改革的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
开发区 管理制度
开发区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规范和管理开发区的建设和运营,保障开发区的健康发展,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章建设管理1.开发区建设规划应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土地利用、开发和建设,根据规划要求采取经济合理、环境友好、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建设。
2.开发区建设项目审批由开发区管理机构负责,项目审批应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项目开工前需进行全面的评估审核。
3.开发区建设项目管理应建立健全的资金计划、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等制度,保障项目的合理预算和高质量完成。
第三章运营管理1.开发区运营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权利和义务,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流程,确保开发区的正常运营。
2.开发区运营管理应注重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根据企业需求,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和服务细则,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开发区运营管理应注重风险管控,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及时应对和处理。
第四章环境保护1.开发区应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措施,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确保开发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2.开发区应加强固体废物、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治理工作,实施垃圾分类、水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
3.开发区应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制定环保目标和责任,定期进行环保检查和评估,确保环保工作的有效进行。
第五章安全管理1.开发区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确保开发区的安全生产。
2.开发区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各部门和员工的安全责任进行明确,建立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3.开发区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针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制定整改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第六章法律合规1.开发区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擅自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建设和运营活动。
2.开发区应建立健全合法合规管理机制,明确合规责任和义务,建立合规流程和监督机制,确保开发区的合法合规性。
近日,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通过
近日,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通过摘要:1.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的背景和意义2.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和亮点3.改革方案对开发区的未来发展影响及其实际应用正文:近日,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正式通过。
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还因为这次改革将对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带来重大变革。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析这次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和亮点,并探讨其对开发区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的背景和意义开发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渐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的问题。
此次改革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和亮点1.优化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实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强化开发区管委会的统筹协调职责,提高管理效率。
2.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开发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升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
3.强化政策支持: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开发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激发开发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革方案强调,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开发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5.优化服务环境:改革方案要求,开发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改革方案对开发区未来发展的影响及其实际应用此次改革方案的实施,将对开发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改革将有助于提升开发区的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改革将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最后,改革将强化开发区的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高考真题演练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高考真题演练1.(2012高考海南卷12)某景区利用当地著名佛教庙宇进行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出现了商业开发过度、管理不规范以及“僧人”摆地摊、占卦算命等问题,当地政府为此制定景区游览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方案,进行整改。
当地政府对该景区的综合整治,履行的职能是A.发展宗教事业B.保护信教自由C.进行市场监督D.提供旅游产品2.(2012高考重庆卷29)2012年春节,北京市政府支出500余万元财政补贴,举办百部影片惠民活动,让很多因票价高昂而多年未进影院的市民享受了低价文化美餐。
在此活动中,北京市政府履行了A.调节电影票价的经济职能B.组织惠民文化活动的文化职能C.维护人们观看电影权利的政治职能D.维护电影市场秩序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3.(2012高考重庆卷33)2012年2月7日,国务院总理邀请12位基层群众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他们中有教师、网络微博负责人、家政服务员和养猪专业户等。
这表明,国务院贯彻了A.对人民负责原则B.依法治国原则C.民主集中制原则D.人民监督政府原则4. (2013·天津卷·10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政府机构改革的声音与步伐始终伴随,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路径日渐清晰,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①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③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需要④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需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 (2013·新课标Ⅰ卷·17题)2012年初,国务院下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了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入河湖排污总量的“三条红线”,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这些规定①提高了政治水资源管理的决策效率②强化了地方政府水资源管理的职能③约束了地方政府管理水资源的权限④强化了水资源管理的政府责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13·山东卷·19题)2013年3月,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正式启动,内容之一是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组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不再保留铁道部。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规范管理的通知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规范管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2.22•【字号】皖政办秘〔2019〕30号•【施行日期】2019.02.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规定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规范管理的通知皖政办秘〔2019〕30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开发区优化整合和涉生态保护红线等问题整治成果,不断推动全省开发区创新升级,经省政府同意,现就促进全省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省政府明确纳入开发区管理的特别政策区)规范管理,现通知如下:一、规范开发区设立审批(一)严格审批程序。
开发区的设立应当遵循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的原则,符合全省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具备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条件。
县(市、区)原则上实行“一县一区”。
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设立,由设区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请,由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按职能分工会同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业局等提出审核意见报省政府审批。
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由设区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请,省商务厅、省科技厅按职能分工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业局等提出审核意见报省政府,由省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按国家规定的相关程序申报设立。
原则上不再新设纳入开发区管理的特别政策区。
(二)落实部门职责。
新设开发区必须由所在设区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请,同时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发区总体规划、规划环评以及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资料和图件等。
对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孙书恒【期刊名称】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2一、开发区的主要管理模式及利弊分析目前国内的各类开发区名目繁多,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
从管理模式看,主要有三类。
1.管委会模式。
大多数开发区设立了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依法行使政府赋予的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管理职能。
同时,税务、国土等部门在开发区设置派驻机构,所在地的县级政府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为便于协调,一般情况下,所在地政府负责人进入管委会领导班子交叉任职。
这种模式的优点,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设置比较规范,对外协调力度大。
不足之处在于,管理机构规模较大、人员较多,传统行政管理体制逐渐固化,行政成本较高;大量社会事务,如征地拆迁、医疗教育保障等,离不开当地政府支持,管委会与所在地政府之间协调难度大。
2.属地化合署办公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依托所在地政府管理,管委会一般与所在地政府合署或按政府内部机构设置,为保障行政区与功能区的统筹协调,在领导体制上通过管委会与政府领导班子交叉任职加以解决。
这种模式的优点,当地政府直接参与开发区工作,协调环节少,工作效率高,机构精简,行政成本较低;不足之处在于,开发区与属地利益混为一体,不利于开发区轻装上阵、独立运行,对外协调力度弱。
3.企业型的市场主导模式。
设立国有开发公司或依托民营企业,由企业规划、开发、管理功能区,同时承担有限的公共服务责任。
地方政府赋予企业化管理主体一定的开发权限,本质上是把功能区作为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对待,使其运营在相对规范的企业制度框架下展开。
这种模式的优点,靠市场机制调节,与政府主导型的模式相比,效率更高,节约行政成本;不足之处在于,开发公司本身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管理效力有限,同时受经济发展周期、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一定条件下有产生较大规模债务的风险,影响开发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开发区开发管理模式及发展要素
案例三:上海自贸区的政策优势与实践
总结词
政策先行先试
详细描述
上海自贸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新试验田,在政策上先 行先试,实施了一系列开放措施和制度创新。该区在投 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和监管创新等方面 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有益经 验。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优化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 政策环境,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服务效率。
人才引进与培养
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为开发区提供智力支持和 创新动力。
开放合作
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先进开发区、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 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区域合作
推动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企业合作
鼓励企业间开展合作,实现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
开发区的重要性
010203Fra bibliotek促进经济增长
开发区通过吸引国内外投 资,推动产业集聚和发展, 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产业升级转型
开发区有助于引导传统产 业升级转型,培育新兴产 业,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创新驱动发展
开发区是科技创新、人才 培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 地,有助于推动区域实现 创新驱动发展。
开发区的历史与发展
绿色管理与评估
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对开发区进 行绿色评估与管理,确保其符合可持 续发展要求。
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
鼓励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 建设低碳、节能的绿色建筑;同时完 善绿色基础设施,如生态公园、绿道 等。
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鼓励 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提高 产业技术水平。
制度创新
借鉴价值高
详细描述
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模式的发展沿革与创新路径
出台政策 ,只要条件允许 ,中西部地区每 个省 区都可设 立国家级 经济技术 开发 区。
所 以,这时期 中西部开发区发展速度高于
东部。
逐 步 确 立 了 四 种 具 有 典 型 意 义 的 政 府 管 理 模 式 , 以适 应 多 变的 社 会 、政 治 、
近年来 ,省级 经济 开发区在地方经济 发展 中的作 用越来越突 出,从融资政策到 投资决策 ,从 智能园区到生态管理 ,省级
据统计 ,自1 9 年省级开发区枣庄高 90 新技术产业 开发 区和南宁华侨投资 区成立 后, 全国陆续建立 了6 8 1 家省级开 发区, 占 全部 1 4 家省级开发 区的4 .%, 32 65 如果把 经济特 区、 区、 新 保税 区、出口加工 区、 边 境经济合作 区、 台商投 资区、 物流园区 、 旅
对全 国级及省级 以下各 类开 发区是否符合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 保护规划进行 了审核 。这一阶段经历治理
省 经开 区理 式 级济 发 管 模 的 发 沿 与 新 径 展 革 创 路
■ 周 宇 ( 宜春 学院政 法学院 江 西宜春 3 6 0 ) 30 0 ◆ 中图分 类号 :F 2 . 文献标 识码 :A 1 79
游度 假 区计 算在 内 ,各类各 级共有 4 1 20
家。 这就形成 了绝 大多数省 区都 有开发区 , 东部沿海地 区开发区明显多于中西部地区 , 各种类型开发 区同时发展 的分 布格 局。 ( )清理整顿阶段 ( 0 3 2 0 年 ) 三 20 — 06 20 0 3年 ,针对开发 区过 多过滥 问题 ,
东部 的发展差距 ,有力地促进 了国家均衡 发展战略的实施。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7〕110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7〕110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精神,进一步增强和发挥开发区功能优势,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以开发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动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把开发区建设成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坚持科学规划,优化开发区形态和布局,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把开发区建设成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坚持集聚集约,促进产业集聚、人才汇集、资源集约,把开发区建设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促进开发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开发区建设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引领区。
(二)进一步明确开发区发展定位。
国家级开发区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现代服务等产业特色,提高支柱产业对区域发展贡献率;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向,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园区。
省级开发区要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要素集聚,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提升公共服务配套能力,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县域工业集中区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植发展一批专业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业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引导和推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为全省开发区新一轮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开发区法定机构管理模式
开发区法定机构管理模式一、引言开发区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特殊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经济特殊功能和优惠政策的地区。
为了有效管理开发区,法定机构的设立和管理模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探讨开发区法定机构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其更加富有情感。
二、法定机构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法定机构是开发区管理中的核心组织,负责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规划,监督和协调开发区的各项工作。
其重要性在于:1. 统一决策:法定机构能够对开发区内的各项事务进行统一决策,确保各项政策和规划的执行。
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法定机构的管理,可以合理配置开发区内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
3. 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法定机构能够制定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4. 保障企业权益:法定机构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开发区。
三、开发区法定机构管理模式的创新为了使开发区法定机构管理更富有情感,以下是一些建议:1. 强化沟通与合作:法定机构应积极与开发区内的企业、居民等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与合作,充分听取各方需求和意见,形成共识。
2. 营造和谐氛围:法定机构应注重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3. 制定人性化政策:法定机构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人们需求的政策,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4. 加强培训与提升:法定机构应注重员工的培训与提升,提高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结论开发区法定机构的管理模式对于开发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强化沟通合作、营造和谐氛围、制定人性化政策以及加强培训与提升等措施,可以使开发区法定机构管理更富有情感,更符合人类的需求。
只有在人类视角下进行管理,才能使开发区成为一个真正宜居、宜业的地方。
开发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开发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开发区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开发区的整体发展,也制约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首先,开发区的管理模式问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由于管理机构部门庞杂,小而全,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由于下属企业数量较少,往往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也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
这种管理模式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开发区的整体运行效率,也限制了开发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其次,开发区土地利用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在开发区运营过程中,土地利用形态的高度零散化和切割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地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无法形成集聚效应,进而影响到开发区的整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如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开发区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最后,招商引资问题是开发区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开发区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然而这种招商方式往往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税收贡献。
同时,由于政策支持不足或者企业质量问题等原因,导致企业流失严重,税收收入较低。
这种招商方式不仅影响了开发区的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速度,也影响了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开发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规划和管理不当是导致开发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开发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招商引资效果不佳等问题。
同时,管理机构部门庞杂、小而全的问题也制约了管理效率的提升和资源的有效整合。
其次,政策支持不足也是导致开发区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政策支持方面,开发区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和期望。
这种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投资信心和税收贡献,也制约了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主体功能区域划分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2011年6月初,《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
根据功能区划分标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组成,分国家和省级两个层次编制。
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3大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黔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
为什么要这样划分?这样划分的一个依据是什么?取决于交通,矿产资源,自然资源。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先要对国土空间进行客观分析评价。
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等空间分析技术和手段,对全国或本地区的所有国土空间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作为确定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
分析评价采用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即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
主要包括:水、土地等资源的丰裕程度,水和大气等的环境容量,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的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等的生态重要性,地质、地震、气候、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程度等。
二是现有开发密度。
主要指特定区域工业化、城镇化的程度,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开发强度等。
三是发展潜力。
即基于一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特定区域的潜在发展能力,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科技教育水平、区位条件、历史和民族等地缘因素,以及国家和和地区的战略取向等。
对国家禁止开发区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对国家禁止开发区的几点思考与建议摘要:通过对国家禁止开发区面临困境和问题进行探讨,分清和确定了禁止开发区的划分标准,并在禁止开发区的保护与发展,以及保护方式、发展方向、管理路径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在对国家禁止开发区的保护和发展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禁止开发区;划分标准;保护方式;发展方向;管理路径;理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严重,许多地区的自然资源过多开发利用,加之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使得生态和环境状况严重恶化[1]。
面对严峻的形势,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中适时地提出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区管理的政策,拟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2-3]。
其中,禁止开发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设立禁止开发区对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具有战略意义。
禁止开发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文化和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
但是由于涉及范围较广,保护类型较多,管理目标不一,经费渠道,管理体制等问题,禁止开发区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因此科学地划分禁止开发区,明确禁止开发的涵盖范围,认清形势,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发展道路,达到国家设立主体功能区划的目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目标。
1 禁止开发区的面临的困境和问题1.1 目前禁止开发区的划分标准不妥《纲要》中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这种分区进行国土空间开发的管理手段必须建立在划分标准合理、可行的基础上。
而主体功能区划自提出之始就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划分标准及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区分上:认为既定政策可操作性不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在操作层面体现的技术障碍太多,很难做到既要可行又要合理。
目前,区域经济学界和中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普遍认为禁止开发区的划分标准最明确,且从禁止开发区为起点进行划分有利于保证整个划分的合理性。
开发区管理规章制度内容
开发区管理规章制度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开发区的管理,保障企业和居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开发区的良好秩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负责开发区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制定规章制度,指导开发区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设有办公室,下设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向社会公布开发区管理规章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保密制度,对于管理中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进行合理保护。
第六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开发区内的所有企业、居民和相关管理人员。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七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设有以下职能部门:1. 经济发展部:负责招商引资、项目管理等工作;2. 安全管理部:负责开发区内的安全防范工作;3. 环保监管部:负责环境保护措施的监督和管理;4. 基础设施管理部:负责开发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5. 公共服务部:负责开发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管理。
第八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设有市场监督部门,负责市场秩序的维护和市场监督工作。
第九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发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
第十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设立社会事务部门,负责处理开发区内的社会事务和民生问题。
第三章负责人员第十一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政府任命,负责领导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
第十二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部门负责人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任命,负责本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聘请了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负责协助管理工作。
第四章企业管理第十四条企业在开发区内经营,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遵守开发区管理规章制度。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履行环保、安全、消防等相关规定,保障员工的权益,不得违反劳动法规。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向管理委员会缴纳相关费用,不得拒绝缴纳或少缴。
第十七条企业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得偷逃税款,不得从事违法活动。
第五章居民管理第十八条居民应当爱护公共设施,保持环境卫生,不得随地乱扔垃圾。
中国开发区管理体制演变规律和创新路径
中 国开 发 区管 理体 制 演 变规 律 和 创 新路 径
徐 向峰
( 连 币 人 民政 府 发 展 研 究 中心 ,辽 宁 大 连 16 0 大 1 0 0)
摘 要 : 目前 , 中 国很 多 开 发 区 已经 从 最 初 的 纯 经 济 功 能 区 演 变 为 一 级 政 府 或 准 政 府 。 以 中 国 三 个典 型 国 家级 开 发 区 为 例 , 对 中 国 开 发 区管 理 体 制 演 变历 程 进 行 回顾 , 总 结 出 中 国 开 发 区 管 理 体
项 目,具 有 区 别 亍 国 内其 他 经 济 功 能 区 的 显 著 特
点 。 基 于 苏 州 工 业 园 区 的 特 殊 性 , 苏 州 工 业 园 区 成
变 历 程
( )广 州 开发 区 一 广 州 开 发 区 成 立 于 18 9 4年 , 开 发 区 管 委 会 最 初 只 是 市 政 府 的 一 个 派 出 机 构 ,只 具 有 经 济 职 能 而
制 的基 本发展 规律 ,提 出要进 一 步发挥 开发 区的先 导和 带动 作 用 ,而深化 管理体 制改 革 已经势在
必 行 ,并 指 出 了 中 国开 发 区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的 基 本 路 径 。
关 键 词 : 开发 区 ; 管 理 体 制 ; 演 变规 律 ;创 新 路 径
中图 分 类 号 :F 9 20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8 5 ( 01 )0 . 0 6—3 0 76 7 2 1 503 0
第3 4卷
第 5期
石 家 庄 经 济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 hj zu n ie s yo o o c o ra iah a gUnv ri fEcn mis oS i t
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路径与存在问题
国土资源GUANLIYUANDILAND&RESOURCES31管理园地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和高风险区域开展多参数自动化监测,推广一般地质灾害隐患和重点巡查区简易监测。
加强预警方法和技术研究,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报模型,丰富预警信息发布方法和手段,增强信息发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逐步实现从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向精细化预警预报转变。
四是科学完善应急体系,不断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进一步完善全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使应急预案体系更科学,更高效。
强化对各地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编和应急演练的指导。
强化应急准备工作,加强应急装备的配备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升应急能力和水平,指导各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灾险情应急处置,及时开展重大地质灾害灾险情的应急调查和处置指导工作。
五是科学设置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
结合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热矿水勘查等,进一步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为管理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
进一步扩大杭嘉湖、萧绍姚、温黄、平苍等平原的地面沉降监测范围,实现沿海平原地面沉降易发区监测全覆盖,完善多方法地面沉降监测体系,提升地面沉降监控能力。
六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环境信息化水平。
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遵循“需求导向、标准规范、信息安全、建用并举”的原则,加快推进覆盖省市县乡四级,涵盖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调查、监测、预警、保护和管理全流程的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大数据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服务能力。
三、注重制度创新,强化队伍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单位制度建设。
要紧跟当前的形势,对技术、行政和经济管理等方面各项制度做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形成遵章守约、科学严谨、廉政节约等工作制度的常态化。
二是加快人才的培养,加强队伍专业能力建设,加大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地质成果转化水平,逐步建成一支凝聚力强、实力雄厚的地质环境管理技术支撑队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1.19•【文号】国办发〔2017〕7号•【施行日期】2017.01.1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区已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发挥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现就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把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管理特色,创新开发区运营模式,以改革创新激发新时期开发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规划引领。
对四类主体功能区管理模式的思考
3 %。管理 费用 中又 以村组 干部 工资 占比最 重 , 0 达 6 . 调查村 庄 中村干 部年 平均 工资 为 8 1 。 1 %。 7 7 4元 东部地 区村干 部 年均 工 资是 西部 的 72 倍 , 中 .1 是 部 的 6 7倍 。 . 2 最低 的陕 西省仅 为 1 5 . 0 18 5元 , 最高 的上海 市 为 3 4 1 1元 , 者是 前者 的 3 . 43 . 4 后 27 。 3倍
证金 ,使第 一代 人在养 老 中 自然减 少 ;对 第二 代
人 , 行专 门的职 业培 训和劳 务输 出的培 训 , 进 到发
达 地 区就业 、 居 ; 第 三代人进 行高 于全 国标准 定 对
了村 庄 负债使 用 的问题 ,村庄 负债 资金最 主 要 的
用途 是公 共基 础设施 建 设。东部 地 区负债 资 金用
理模式 。 谓 的养 育模式 , 所 包括对 人和环境 两方面
的养 育 。具 体构 想如 下 :
1 制开发 区 的政府 也要实现政 府管理职 能 .限
转变 , 从现在追 求产业 开发 、 商引资 、 招 追求税源 增
令 人 吃惊 的是 ,调 查 村 庄 中有 3.%的村 庄 29
资 不抵 债 。净 资 产处 于一1 ̄ 0 0万元 之 间村 庄 比例 为 2. 处 于 0 1 1 %, 9  ̄ O万 元 、0 5 1 ̄ 0万元 、0 10万 5 ̄ 0 元、 0 >10万 元 的 村 庄 比 例 分 别 为 1%、 68 、 8 1. % 72 . %和 2 . 51 %。 从 负债 资金 的使用 结 构看 ,7 0个 村 庄 回答 11
一
担。 . 2 禁止开发区的政府要围绕保护职能 , 进行行 政机 构 的改 革 。将 机 构的职 能转换 为履行 保护职 能为 主体 。3对 禁止 开发 区的居 民尽量 不 要通 过 . 大规模 移 民办法 来解 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禁止开发区管理模式路径一、禁止开发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为了对禁止开发区的重点生态功能实施强制性保护,及时构建职能统一、目标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的禁止开发区管理体制,是贯彻和强制实施禁止开发区环境政策、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化进程的重要组织保障。
(一)禁止开发区管理模式制度设计行政管理机构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是由政府所在区域的区位功能决定的。
禁止开发区为社会提供的是生态服务,供给的是生态产品,这就要求禁止开发区管理体制以适应生态保护为前提,满足提供生态产品的环境管理要求,建立符合生态保护功能定位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模式。
1.以功能定位职能,统一管理体制禁止开发区是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国家对禁止开发区实施强制性的管制原则。
但在禁止开发区“多头共管”的管理体制已经损害了生态管护的环境政策选择,国家有必要设立一个有法律权威的管理部门对全国的禁止开发区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具体的管理协调部门由“禁止开发区保护管理法”(在本文第三部分详述)依法设立,明确其对禁止开发区实施垂直领导、统一管理的具体职能和职责,同时协调禁止开发区之间和不同利益部门之间的环境政策和利益冲突,提高禁止开发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统一管理体制的关键是转变禁止开发区的政府职能。
职能是政府管理机构定位的核心,政府职能转变的本质在于利益格局的调整,禁止开发区的禁止开发和重在保护的主体功能决定了该区域政府职权关系的调整重在转变政府现有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禁止开发区主体功能为基调撤销、精简或合并原有经济发展职能的管理机构,重新配置和规范该区域政府管理机构的职权和职责。
2.以强制实施生态保护为基石,设置基本空间单元的管理机构(1)合理的基本空间单元设置有助于提高生态保护效率主体功能区基本空间单元的合理设置对功能区划和强制实施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正如高国力先生所说:“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空间单元和边界如何确定将直接决定区划的成效”。
功能区规划基本空间单元是区划的基本单位,也是禁止开发区域的基层行政管理机构,为此,基本空间单元的合理界定对区划和禁止开发区的生态保护影响深远。
笔者认同主体功能区规划以目前县级单位作为基本单元。
其一,以目前县级单位作为基本单元容易确定且实施成本及管理技术成本相对低廉;其二,空间单元也是单元管理机构实施强制生态保护的基本单位,以县级为单位合理界定基本空间单元便于县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转变政府管理职能,降低重点生态功能区执法和治理成本,有利于提高生态保护管理效率。
(2)基本空间单元管理机构的设置是履行生态保护职能的必要条件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基础和根本依据是政府职能,而履行政府职能的运行载体是行政管理机构,行政管理机构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变化。
对于禁止开发区的政府职能就是实施强制性生态保护,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职责也应围绕生态保护被授予职权,同时履行生态安全的维护和监管职责。
根据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区域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生态功能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域,生态功能区可依托现有行政区域,直接转变政府职能;另一种情况是生态功能区域相对独立,且地理空间位置与其他生态行政区域又不毗邻的生态区域,可考虑设置生态特区。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管理机构对于生态功能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县级政府原有各职能部门,应科学合理调整,或并、或减、或撤、或强化,力求机构调整符合政府履行生态保护职能的需要。
城乡规划局或撤或并。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11条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然而,按照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定位:禁止开发区是“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由此,禁止开发区内的原县级规划职能部门,履行职能的前提条件已不存在,要么撤销,要么并入其他生态保护职能部门。
强化环境保护部门职能。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第3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禁止开发区是强制性实施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对我国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和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必须强制实施保护。
这些职能无疑加重了环境保护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需要强化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
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能减弱。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土地部门是负责辖区内土地、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职能部门。
由于禁止开发区内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土地管理部门相对应的城镇发展土地规划、编制土地利用和土地后备资源开发规划,以及土地的征用、划拨建设用地的审查或报批等职能,可能被严重削弱。
林业部门的职能加强,农牧部门的职能削弱。
依照《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林业部门的保护职能将愈来愈重;依照禁止开发区的生态保护要求,禁止所有不利于生态保护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并逐渐实施生态移民,因此,禁止开发区内农牧部门的管理职能将逐渐减弱。
总之,为了适应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的要求,该区域基本空间单元的政府各职能管理部门应作合理调整。
笔者认为,城乡规划局应并入职能需要强化的环境保护部门,农牧部门应并入职能需加强的林业部门。
这样,强化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职能,使其能够有效地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治理环境,履行生态管理与环境维护两个方面的管理职能,并建立起以生态环境管理为中心,以资源管理、土地管理和人口管理为辅的资源环境管理体系。
第二,设立生态特区有助于保障生态安全生态特区,是指具有多种主体功能混合的行政区划,生态功能区域相对独立,且地理空间位置与其他生态行政区划又不毗邻的生态区域;或者该生态区域跨行政区划,可突破行政区划,单独设置生态特区。
生态特区在局部打破一些行政区划是为了保障生态功能区划的顺利实施,在实际运作中,应当以中央和省两级政府为主导来构建生态特区在生态环境政策实施上具备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生态特区统筹本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在不影响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适度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提供公共服务等职能。
禁止开发区管理机构———县级政府管理机构和生态特区,都隶属“禁止开发区保护管理法”设立的禁止开发区保护管理部门垂直领导并具有禁止开发区内的行政管辖权限,就如同我国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由中央部门垂直领导并具有保护区内的行政管辖权限一样。
3.禁止开发区“官民共管”权责一致,依法提高管理效率政府机构如何行使职权履行自己所承担的职能,将直接影响着政府职能的效率。
针对禁止开发区的属性和特点,禁止开发区基层管理机构的职能应调整至禁止开发或生态管理的模式,开展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程,禁止所有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任何开发活动,强制性地确保主体生态功能的实现。
具体来讲,禁止开发区管理者应严格遵循生态管理的相关法律,方便社会主体监督;建立本区域生态考核奖惩制度,对生态保护不达标的区域,应采取限期整改并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等措施,以根治禁止开发区自身违规经营和执法不力的顽症。
“官民共管”是在禁止开发区管理机构依法管理的前提下,吸纳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区域生态保护,这样一方面减少了生态移民,另一方面增加了保护力量,更有利于提高保护效率。
如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起初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把保护区内的村民视为破坏环境的主要力量,村民把保护区管理组织视为阻碍发展生计的障碍。
但自从保护区辐射范围内的很多青壮村民,被发展成保护区“协管员”后,保护区与当地村民的关系大为改善,保护区内5个自然村都分别建立了禁渔区,并将保护鱼类写进了村规民约,当地竭泽而渔的历史就此终结。
二、禁止开发区之间争端协调法律保障机制稳定、可持续的禁止开发区保护必须建立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而禁止开发区域之间的冲突协调同样需要一套有效解决争端的法律保障机制。
禁止开发区之间的冲突大多表现为政府之间的区域利益冲突,也表现为资源归属不同部门而需要生态资源整合的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因此,协调禁止开发区之间的资源利益关系必须有明确的、有权威的协调主体,协调主体的职权、职责来自法律授权,并按照相应的协调原则,切实履行解决争端的职责。
“禁止开发区保护管理法”是禁止开发区域管理协调组织建设的法律基础。
禁止开发区之间边界的划分难免会有地方政府之间利益的冲突,这不仅需要协调主体的自身制度建设,也需要禁止开发区政府之间横向关系的规范。
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我国禁止开发区协调保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应当通过“禁止开发区保护管理法”的制定与实施,为该区域管理协调主体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具体而言,“禁止开发区保护管理法”应当从该区域管理协调主体的法律地位、设立职权职责、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对该区域管理协调主体的法律属性加以明确。
(一)禁止开发区管理协调主体的法律地位禁止开发区管理协调主体法律地位的确立,对其职能的有效发挥意义重大。
第一,禁止开发区管理协调主体应当以“禁止开发区保护管理法”作为成立的法律依据。
具有明确的法律授权既是对我国区域管理协调组织的设立一直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的制度性突破,也是禁止开发区管理协调主体取得合法性地位的前提性条件。
第二,禁止开发区管理协调主体是全国禁止开发区的权威管理机构。
该管理协调主体不仅对全国禁止开发区域行使统一领导、垂直管理的职能,而且对涉及该区管理的其他职能部门的利益冲突进行协调。
因此,禁止开发区管理协调主体的法律地位应是国家行政管理机构。
(二)禁止开发区管理协调主体的职权范围禁止开发区管理协调主体的职能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机构,其职权、职责应由法律明确授权,若职权划分不明,将无法正常运作。
“禁止开发区保护管理法”在分配该区管理协调主体的职责权限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保护原则。
建设禁止开发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强制性保护,确保国家生态安全,该区域管理协调主体职责权限应当有利于建设生态安全。
其二,生态效益原则。
提供生态产品、实现生态效益是禁止开发区的基本功能,也是其不同于其他主体功能区的根本区别。
该区域管理协调主体职责权限应当有助于促进生态区域合作,协调生态区域冲突,从而实现最佳生态效益。
其三,统一原则。
禁止开发区管理协调主体的职权职责应当以建设和发展生态功能为限,包括对禁止开发区之间的统一监管和协调。
(三)禁止开发区管理协调主体的运行保障禁止开发区管理协调主体的良性运行,是确保该区域提供生态产品,实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织保障。
为此,“禁止开发区保护管理法”应当明确该管理协调机构内部各主体之间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规定该管理协调主体的权责一致性,滥用职权、怠于或疏于履行职责,必须承担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从而提高执法主体违法的成本,进而规范引导各管理主体选择守法的行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