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经济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税收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税收概论
税收产生的条件
税收的发展,经历的各个阶段p8-p10
概念:什么是税收法定原则,内涵、演变、建立
西方国家的
税收概念、税收基本特征
税收和其他收入的区别
P26 税收依据学说掌握主要的税收依据学说
P30 税收的职能作用四大职能作用要掌握
一、税收产生的条件
税收的产生取决于两个相互制约的条件:一是经济条件,即私有制的存在;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公权力的产生和存在
物质条件(剩余产品出现)→独立经济利益主体(私有制)→国家公共权建立
1.经济条件:
财产私有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私有制是国家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国家公权力的存在是税收产生的政治前提,而税收的产生则是为了维护国家公权力的存在和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二、税收的发展
1. 税收确立方式的发展:自由纳贡阶段→承诺纳税→专制课税→立宪课税
2. 税收制度结构的发展:
(1)古老的直接税制阶段:在古老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国家统治者只能采取直接对人或物征收简单的直接税,最主要的是土地税和人头税。
这一阶段的税制结构以农业税收为主体;
(2)间接税制阶段: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为对商品交换和流通课税提供了广阔的税源,逐步形成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
(3)现代直接税制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转向以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为主体税种,间接税作为重要补充;
(4)现代复合税制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以所得税、社会保障税和货物劳务税为主体,财产税等其他税收为补充的复合税制结构。
三、税收法定原则(概念):税收活动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范,税收制度的各个构成要素必须并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都不得征税,社会成员也不得被要求缴纳税款
1. 内涵:
(1)政府征税权法定
(2)纳税义务法定:法律规定的纳税义务必须履行,否则纳税义务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纳税人应当履行的
纳税义务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没有法律依据,公民和法人不应承担或有权拒绝承担缴纳税款的义务
(3)课税要素法定:税法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税率、纳税环节、税收优惠和税收处
罚等课税要素,都必须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
(4)征税程序法定
(5)解决税收争议与税收处罚法定
2.西方税收法定原则的确立:起源于英国。
1689年英国建立国会,国会制定的《权利法案》中重申国王不经国会同意而任意征税属于非法,从根本上剥夺了国王的任意课税权,税收法定主义得以确立
四、税收(概念):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按照法律的规定,向社会成员强制征收而取得的财政收入,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关系。
税收的形式特征:
1.强制性:任何按照法律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遵守税法,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无偿性(核心的基本特征):政府征税后,不需要直接向对应的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也不需要偿还。
(整体有偿性)
3.固定性/规范性/确定性:税收的征税对象、征税范围、纳税人、税率水平、征税方式以及罚则等都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事先明确规定,以便征纳双方共同遵守,不得随意变动
五、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
1.国有企业上缴利润:
(1)对象不同:课税的对象具有广泛性,而利润上缴只适用于国有企业;
(2)强制性不同:税收以法律为依据具有强制性,利润上缴属于在同一所有制内部的分配,不须具备强制性;
(3)固定性不同:税收具有强制性,而利润上缴则是依据实现利润的多少来决定上缴的数量。
2.费:事业收入、规费收入、资源管理费收入
(1)偿还性不同:税收具有无偿性,费则具有有偿性;
(2)征收主体不同:税收的征收主体是代表国家的各级税务机关和海关,而费一般是由经济、社会、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收取
3.公债:国家以政府信用为担保,以还本付息为条件获取资源支配权的一种方式
(1)强制性不同;(2)偿还性不同;(3)固定性不同
4.专卖收入:通过独占某些商品的生产和经营所获取的收入
(1)强制性不同;(2)偿还性不同;(3)对象不同;(4)固定性不同
5.罚没收入:
(1)固定性不同
(2)功能定位不同:税收的目的是获得财政收入,越多越好;罚没的目的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只能作为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的辅助手段,越少越好
六、税收依据学说
1.公共需要说:国家的职能是满足公共需要和增进公共福利,税收是为了给国家实行这一职能提供物质条件
2.利益说:以自由主义国家观为基础,认为国家和个人都是独立平等的实体,人民从国家的活动中收益,就需要支付相应的代价
3.牺牲说:税收是国家向人民的强制课征,对人民而言就是一种纯粹的牺牲
4.社会政策说:赋税就是满足财政上的必要的同时,或不问财政上有无必要,以纠正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富的分配,借以矫正个人所得与个人财产的消费为目的的所征收的赋课物
5.市场失灵说:强调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6.公共产品价格补偿说:税收是政府为了补偿其提供的公共品和服务的成本而向从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受益的社会成员收取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价格
七、税收的职能作用
1.财政收入职能: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上层建筑,不直接占有物质资料进行生产,因此国家为了实现其各项职能,需要借助税收把分散在各部门、各企业以及个人手中的一部分国民收入,强制、无偿地集中起来,形成集中性国家财力
2.资源配置职能:当市场经济运行失调或存在某种缺陷时,需要政府利用财税政策矫正失调或弥补缺陷,从而改善资源配置状况,增进社会福利
3.收入分配职能:通过税收手段,对富人多征税、对穷人少征税的方式实现对收入的再分配的调整,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4.经济稳定职能:(1)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内在稳定器):在衰退时减税、高涨时增税的机制能够起到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2)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经济萎缩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经济高涨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
第二章税收原则
重点全部都要复习
了解P47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理论p49 瓦格纳的税收原则理论
掌握现代税收原则:财政、公平、效率全部内容要求掌握、资料分析-公平与效率
公平:横向公平、纵向公平原则、具体标准(收入标准、消费标准、财产标准)
效率:行政效率、经济效率(超额负担:作图、概念、计算一定要掌握,庇古税环境保护税为什么课征环境保护税能够矫正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图表分析要掌握p71 图2-7)
一、西方的税收原则理论
1.斯密的赋税四原则:
(1)平等:每个国家的国民,都应尽量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有的收入的比例,缴纳赋税,以维持政府;
(2)确定:每个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是确定的,不得睡衣变更;
(3)便利:各种赋税征收的日期和方法,必须给予纳税人最大的便利;
(4)最少征收费用:一切赋税的征税要有所安排,设法使从人民那里的征收,尽可能等于最终国家得到的收入
2.瓦格纳的“四端九项”税收原则p49
(1)财政政策原则:收入充分原则、收入弹性原则
(2)国民经济原则:慎选税源原则、慎选税种原则
(3)社会正义原则:普遍原则、平等原则
(4)税务行政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节省原则
二、现代税收原则(★)
1.财政原则:
(1)充分原则:通过征税获得的收入在数额上能充分满足一定时期财政支出的需要
(2)弹性原则:税收收入要有充分弹性,即税收收入应能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长,满足日益增
长的财政支出需要
2.公平原则:
内涵:
横向公平:具有同等纳税条件的相同纳税人,应当缴纳相同的税收
纵向公平:具有不同纳税条件的不同类纳税人,应当缴纳不同数额的税收
判断标准:
(2)受益原则:税收负担应根据各人从税收提供资本的政府支出中享受的利益来确定
(3)支付能力原则(量能课税原则):根据纳税人的支付能力大小来确定其应该承担的实施,支付能力强的人多纳税,支付能力弱的少纳税
支付能力的衡量标准:
客观上:
(1)收入标准:收入体现了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对经济资源的支配权,它决定着特点时期内纳税人增加财富或消费的能力
优点:适用面广、计量简便缺点:重复征税(股息、储蓄)、非货币收入难计量、难以区别对待
(2)支出标准:优点:比收入更具稳定性、无需考虑折旧、资本利得、通货膨胀等问题
缺点:按消费支出纳税会延迟国家税收的入库时间;
不同个人、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小不同,会产生不公平;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对消费支出课税会带来税负累退性问题,不利于税收公平
(3)财产标准:优点:弥补所得税的漏洞;有利于降低财富集中度
缺点:拥有的财产多少与获得的收益可能不对等,有失公平;
财产不能全面反映纳税人的负担能力;
财产存在形式多样,难以一一查实和价值评估
主观上:如果征税行为能使每一个纳税人所感到的牺牲程度相同,那么征税的数额也就同各自的支付能力相符,这样的税制就是公平的
(1)绝对均等牺牲标准:不同纳税人因征税而导致的校用损失的绝对数应该相等;
(2)比例均等牺牲标准:不同纳税人因政府征税牺牲的效用量与纳税前的总效用量之比应当相等,即课税使纳税人的效用水平按相同的比例下降;
(3)边际均等牺牲:每个纳税人在政府课征后的最后一个单位货币税收收入的边际效用应当保持相等。
3.效率原则:要求征税实现既定资源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将效率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1)行政效率:以尽可能小的成本来筹集单位税收收入
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纳税人的纳税成本
(2)经济效率(★)→超额负担最小化
超额负担(概念):政府征税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大于政府所取得的税收收入的数额,具体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净损失来衡量(税收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
P67 图2-4
超额负担产生的原因:(p68 图2-5 图2-6)
税收的经济效应:
(1)收入效应:政府的课税活动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仅使经济主体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
(2)替代效应: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商品相对价格,从而改变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选择而改变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
超额负担与市场失灵:(p71 图2-7庇古税与外部性)
第三章税收负担与宏观税负率
主要是概念
税收负担大中小三种口径以及我国现在设置状况的全面、客观评价
理论问题:决定一个国家的税收负担的因素有哪些
一、税收负担(概念):是指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承受的经济负担或减少的可支配收入。
二、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越高,剩余财富越多,可供政府集中的收入份额也就越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越高,人们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种类就越多、范围也越广,政府需要筹集的资金就越多,而税收作为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其闺蜜相应就越大,宏观税负水平也越高。
(2)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越高,则单位经济产出的税收贡献率就越低,整体税负低;若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则总体税收负担就会相对提高。
(第一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多,如对农业实施的各自减免税政策)
2.政策因素:
(1)政府的职能范围
(2)政府奉行不同的社会福利政策
(3)政府取得财政收入手段的结构和比例
3.制度因素:
(1)税收体系的完整性:税制体系越完整,税种种类越齐全,税收调控覆盖面越广,宏观税收负担率就越高(2)税制结构:所得税通常采用累进税率,使税收收入的增长富有更大的弹性,实现更快增长;
流转税通常采用比例税率,税收收入充其量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
(3)税收优惠政策的取舍
4.征管因素: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税收制度更为严密、税收法制化程度更高、税收征管技术手段更为先进,其税收征收率更高,这意味着在同等名义税率下可以征收到更多的税款,实际税负水平也更高。
三、我国宏观税负率的不同口径
1.小口径的宏观税负:单纯指纳入预算内公共财政收入的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
2.中口径的宏观税负:全部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收入+国有企业收入、变卖公产收入及规费收入等)
3.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全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预算内公共财政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
在衡量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三种统计口径中,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全面反映了我国政府从微观经济主体取得收入的状况,并真实地体现了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
尽管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非税收入,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的非税收入比重较大,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能真实反映微观主体的负担全貌。
分析我国宏观税负时,特别是在进行宏观税负的国别比较时,需要将不同口径的指标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对我国的整体税负水平做出比较客观的评判。
第四章税负转嫁与归宿(★)
重点
税负转嫁归宿的基本概念:法定归宿、经济归宿、类型(前转、后转、资本化这种特别的转嫁方式)
一定会考:(图表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图表分析得出三个重要结论什么有关什么无关什么是等价的
从价税和从量税的区别,和供求弹性的关系-熟练掌握
一般均衡分析:哈伯格模型税收转嫁关系四种典型税收
对于经济行为的传导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
1.税负转嫁(概念):指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纳税人在向税务机关缴纳了税款之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高或压低价格)将其缴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由他人负担的行为。
2.税收归宿(概念):指税收负担的落脚点,是税负转嫁的最终结果,明确谁最终为这笔税款“买单”。
二、税负转嫁的形式
1.前转(顺转,卖方→买方):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方法,将其所缴纳的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
2.后转(逆转,买方→卖方):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或生产要素进价的方法,将其所缴纳的税款向后转嫁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提供方
3.混转(部分转嫁):税收负担同时采取前转和后转两种方式实现税负转嫁
4.税收资本化:应税物品的购买者将所购买的应税物品未来需要缴纳的税款,按照一定的贴现率折算为现值后,从购买价格中预先一次性扣除,从而将税收负担转嫁给卖家的形式(税收归宿是卖方)
三、税负归宿的形式
1.法定归宿:税法上明确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
2.经济归宿:税收负担的真正的最后承担者
四、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商品税(P102)
(1)对生产者征税(图4-4)(2)对消费者征税(图4-5)
(3)税负转嫁与供求弹性
(4)从价税与从量税的区别(p108)
五、一般均衡分析: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前提下,分析使所有商品与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的税负转嫁与归宿
哈伯格模型:整个经济由公司和非公司组成,只有资本(K)和劳动(L)两种生产要素存在,“两市场-两要素-两产品”
1.假设:
(1)完全竞争市场
(2)规模报酬不变
(3)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4)消费者偏好相同
(5)要素总供给不变
(6)差别税收归宿分析框架
2.结论:在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中,只要生产要素可以再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对其中一个部门的某一要素征税,不仅仅会使该部门使用的课税要承担税收负担,其他部门使用的这种要素也要同样承担税收负担。
一般地,只要生产要素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对其中一个部门的某一要素征税,最终会影响到所有部门的所有所有要素的收益。
第五章税种设置与税制结构
不是重点
重点掌握下税收的基本分类
概念什么是税收支出/税制支出与直接支出相比较的异同点、优缺点
税制结构的历史发展趋势,影响税制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税种分类
1.按征税对象分类:
(1)商品税:指以商品或者劳务的流转额作为征税对象的税种,我国又称为流转税或货物与劳务税;(主要有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关税等)
(2)所得税:指以居民、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各项纯所得或者净收益为征税对象征收的税种(主要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资本利得税和超额利润税等);
(3)财产税:指以纳税人所有的财产或归其支配的财产作为征税对象征收的税种. 按课税对象分为一般财产税(净值税、遗产税、继承税、赠与税)和特定财产税(土地税、房产税、车船税)。
2.按税负转嫁与否分类:
(1)直接税:法律上的纳税人与经济上的负税人为同一主体,税收负担不能或者难以转嫁的税种(所得税、财产税);
(2)间接税:法律上的纳税人与经济上的负税人为不同经济主体,税收负担可以或者易于转嫁(流转税)。
3.按课税着眼点分类:对人税(主体税)、对物税(客体税)
4.按计税方式分类:从价税、从量税
5.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价内税、价外税(增值税)
6.按征收实体分类:实物税、力役税、货币税
7.按管理权限分类: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8.按收入用途分类:一般税、特别税(社会保障税)
9.按有无经常性分类:经常税、临时税
二、★税收支出/税式支出tax expenditure
1.税收支出/税式支出(概念):指一国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增强对某些经济行为的宏观调控,对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待遇所导致的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是以放弃财政收入形式进行的财政支出。
2.优点:了解
(1)揭示了税收优惠的财政支出本质,使税收优惠与一般性财政支出有机联系起来;
(2)有利于加强对税收优惠的预算管理;
(3)使使税收支出与一般性财政支出建立起明确的对比关系。
3.税收支出与直接支出的比较:
相同点:
(1)目的相同:都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而发生的支出
(2)无偿性相同:都不要求受益人直接返还或者从受益人那里获得其他的报酬
(3)资金性质相同:都是财政性资金
(4)对财政收支平衡的影响相同: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情况下,税收支出以“减支”的方式影响财政平衡;
直接支出以“增支”的方式影响财政平衡,最终对财政收支平衡的结果一样
税收支出相对于直接支出的优点:
(1)灵活性:税收支出的实施手段多样化;税收支出允许某些特定的活动接受资助的数额不受限制
(2)时效性:直接从应纳税款中自动兑现,缩短资金在政府手中滞留的时间,减少了调节经济的时滞
(3)可接受性:纳税人更希望通过自行填写税单的隐含方式完成财政补助的获取
(4)行政费用低:税收支出不需要经历纳税人支付税款和财政部门再拨付资金这一转换过程
税收支出相比于直接支出的缺点:
(1)隐蔽性:在政府支持之前已经发生,相当于“坐支”
(2)效果具有短期性
(3)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具有逆向性:税收支出的受益额大小与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多少以及边际税率相关,往往是收入越高,从税收支出中获利越多
(4)制造税收漏洞的罪魁祸首
三、税制结构的发展
以古老直接税为主体→以间接税为主体→以现代直接税为主体
同一税系内部结构变化:
间接税:关税→增值税、销售税
直接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
四、税制结构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意味着较高的经济货币化、城市化和公司化,有利于采取源泉扣缴方式征收所得税。
发达国家一般以所得税为主,发展中国家往往选择一间接税为主;
(2)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组织结构等;
2.政策目标因素:
经济效率:以流转税为主,间接税比重高
社会公平:以所得税为主,直接税比重高
3.税收征管因素:通常来说,所得税比商品税的征收管理相对复杂,对征收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更高
4.历史文化因素:
(1)纳税意识和纳税习惯决定了一个税种的社会接受程度;
(2)税制有其历史传承性
商品税和消费税
要不要减税、减税能不能刺激消费、关税的一些讨论(不是重点)
一、商品税(初次分配)
1.商品税是对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劳务的提供课征的各税种的统称,国际上又称为“货物与劳务税”,我国称之为“流转税”。
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
2.特点:
(1)征收面广,税收收入稳定
(2)税负容易转嫁,课税隐蔽
(3)计征简便
(4)税负具有累退性(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二、消费税:指对消费品和特定的消费行为按流转额征收的一种商品税。
对消费税概念理解上,有直接消费税和间接消费税两种。
直接消费税是对个人的实际消费支出的课税,属于直接税范畴;
间接消费税是指向消费品的经营者的课税,我们通常所说的是指间接消费税。
根据消费税征税范围的不同,各国实行的消费税大体上可以分为有限型、中间型和延伸型。
消费税对于引导消费方向、调节收入分配和促进节能环保有着特殊的调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