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设计 教案

合集下载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主要是由于粉碎“四人帮”后,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左”的错误,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而在全国掀起的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讨论的实质在
如何正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执政为民。

这个根本要求,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也从本质上揭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途径。

执政为民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其他二者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
图三中共十三大会场图四中共十五。

高中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3、学法:学生通过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参与体验历史,启发思考,通过回归课本,掌握
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问题,在开放的活动空间中,展示学生个性,学生充分自主性学习和
合作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竞争,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内容。
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3.概括“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提示:结合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所解决的问题,分析“南方谈
话”所揭示的问题
4: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1)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
(3)祖国统一问题上
阅读归纳:
1.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1)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建设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面把握20世
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七、教学评价设计(学生学习评价表)
项目
权重
观察纪录内容
评价
自主
15
在学习的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自主性的体现,自我评价的机会等。






合作
15
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合作学习的行为表现,
(包括倾听别人的发言,参与讨论,共同完成探究和实验等)
学习方

探究
15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课题: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科目:历史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课时: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历史必修III第六单元第三课,本课主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建设方面的探索,包括两部分内容: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

2.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发展性和趋势性的历史过程。

3.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4.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5.培养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通过以下内容进行教学: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新时期的背景和形势。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张。

–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主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和作用。

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主张。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并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发展性和趋势性的历史过程。

2.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主张,以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扼要叙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知识。

2.互动法:讲解完毕后,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互动,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共同关注的问题。

3.案例法: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4.形象法:通过相关材料的呈现和图表的使用,使学生形象化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五、教学资源1.讲义:提供关于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的讲义。

2.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和图表,形象化地呈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设计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2)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分析其对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

(2)通过课堂讨论,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知道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的正确理论,指导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的了解,看到思想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和“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中的两个“春天”分别指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什么历史事件?两个“春天”具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新课学习一、伟大的转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在欢庆之时,又心存疑虑。

因为,十年浩劫所留下的后果十分严重,要在短时期内消除这场内乱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是十分艰难的。

展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邓小平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第18课新时期的论探索【课程标准】概述邓小平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论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难点: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背景及重要意义。

【知识要点】一、邓小平论形成发展阶段(五次会议和一次谈话)二、邓小平论形成的背景及评价2评价:(1)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指导思想。

(2)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3)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的背景:新时期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

比如,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设好党的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等。

2.创立及内涵:创立:2000年2月明确提出;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执政为民。

3.历史地位: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论武器。

【重点难点解析】1邓小平论形成的背景邓小平在江西1970年前后,邓小平和妻子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

除了劳动,邓小平还在院中散步,每天步行约五千余步。

在散步的过程中,邓小平思考了许多邓小平复出:1977年,邓小平复出。

1978年,邓小平访日,参观了日产汽车公司的座间工厂、新日铁公司的君津工厂、松下电器公司的茨木工厂,专门乘坐了新干线列车。

在飞速的列车上,陪同人员问邓小平的感受,他爽快地回答说速度快,满舒适,干什么事都要有速度哟!1979年,邓小平在大年初一访问美国。

访美期间,在亚特兰大兴致勃勃地参观福特汽车公司的装配厂,在西雅图坐进波音公司的地面模拟驾驶舱观看模拟飞机着陆过程,在得克萨斯和夫人卓琳高兴地戴上牛仔帽观看斗牛表演……这一切都使中国的电视观众感到耳目一新,造成很大的心灵冲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1
首先,讲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接着,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如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
最后,讲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并联系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作业布置
作业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心得,要求不少于800字。通过写作,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这些理论的核心内涵及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讨论主题可以包括:
1.邓小平理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建设、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方面的体现;
3.科学发展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和导入环节的图片、视频资料,展开思考和分析。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不足的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充分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谈话法,分析法和归纳对比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重点难点】: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地位【知识梳理】一、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表时间内容精髓及指导意义酝酿产生发展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2、、科学内涵:①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②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④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3、主要内容:①关于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关于真理标准,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关于发展阶段,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④关于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关于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⑥关于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⑦关于政治保障,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⑧关于发展战略,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目标⑨关于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⑩关于教育发展,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⑾关于科技地位,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⑿关于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案例

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案例

必修三第课《新期间的理论探究》教学设计事例本课内容主要解说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以邓小平易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过不停地探究,总结出来的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它们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到现在仍旧发挥侧重要作用。

因此,在这节课的解说过程中,我联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设计了以下两个事例。

事例一中共十三大:中共十三大是本课要点,也是本课难点。

教师指引:请同学们赏识相关中共十三大的音像资料,联合课本文字介绍掌握十三大的时间及其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十二大此后改革开放全面睁开,从乡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系统改革到各方面系统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为保证党和国家沿着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道路持续行进,中共在年召开了十三大。

一九八七年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依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在认识国情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归纳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其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归纳。

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其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作必需剖析,便于学生掌握该难点。

教师叙述时要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经过的《对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策》中提出的,十三大使这一理论在认识上行进了一大步。

设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内涵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别的经济范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开端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伍,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成立社会主义必定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两层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一定从这个实质出发,而不可以超越这个阶段。

高中历史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高中历史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互关系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过程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002年,中共十六大,江泽民在报告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更加深入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此次会议上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表一邓小平理论
伟大的转折
“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说明“左”的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邓小平大力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宣言书:1978年,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992年,“南方讲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1992年,中国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邓小平理论在新时期各阶段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确立等发展过程和其主要内容。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结合必修一、必修二相关知识,全面分析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结合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综合考查,认识到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其本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进而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1.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因此,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需要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学习邓小平理论,应注意联系实际和比较分析法,多联系每一历史时期或今天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加深对伟大理论同历史发展关系的理解。

重点难点1.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本课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春天”是什么?1979年和1992年分别发生了什么大事?“有一位老人是谁?”为什么在歌颂他?【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82-85,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一、学法指导1.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变化了国内外形势,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它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讲述了伟大转折的宣言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国度里,社会主义红旗不仅不倒,而且更高地举了起来,这个事实本身就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无比优越性。

邓小平理论和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邓小平理论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使社会主义获得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制,是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之路。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邓小平理论的提出(1)形成的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必要性)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可能性)(2)形成过程:①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转折③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⑤92年南方讲话: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⑥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⑦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3)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①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②建设道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③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⑤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⑥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三个有利于⑦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4)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5)历史地位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针对学生的错误和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时期理论探索的主要成果和意义。
c.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4.教学评价设计:
a.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期中考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b.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的评价和指导,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c.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培养自我监控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阐述其主要观点,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等。
2.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强调其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作用。
3.讲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以及如何指导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在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可能对理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此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逐渐增强,有利于培养其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细处入手,具体探究——“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细处入手,具体探究——“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新教师教学课例研究【设计思路】“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三18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最后一节,内容比较凝练,教学中容易流于空泛。

本单元是必修三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更是当代中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历史知识,基于以上认识,我精心设计了本课的教学过程。

大致思路为:1.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知识,从宏观把握到具体探究。

2.学生预习和自主探究、讨论相结合,通过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感知知识得出认识、进行比较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结合必修一、二的相关知识,形成完整体系。

4.讲练结合、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教学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及上世纪80年代深圳城市景观。

问题: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城市吗?(深圳)这个城市的崛起有赖于歌曲中的这位老人。

他就是邓小平。

二、学习新课:(一)多媒体展示课题、邓小平和江泽民理论图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使学生明白课标要求。

(二)多媒体展示整体感知及预习检测问题:1.快速浏览课本: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我们要学习哪几个理论的探索过程?(板书)2.根据提示快速找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酝酿时期、第一次提出、初步形成、成熟形成体系、形成完整体系、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何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何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教师给学生两分钟讨论时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课后板书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本课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中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历史备课教案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历史备课教案

一、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历史备课教案二、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5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背景和历史条件。

2. 使学生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提高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背景、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意义。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背景和历史条件教学内容: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以及在这个阶段,我们党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理论探索的背景和历史条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2. 第二课时: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主要内容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3. 第三课时: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精神实质教学内容:阐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

教学方法:讲述法、小组讨论法4. 第四课时: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意义教学内容:分析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意义,以及它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驱动法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布置相关的拓展作业。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历史备课教案七、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5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背景和历史条件。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2.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史料,通过史料、图片等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将三位伟人的优秀品质、先进事迹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结合起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位伟人历史活动和理论成果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使学生明确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学习者
分析
1.本节课我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贯彻落实我省提出的“金种子”工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系列活动的精神;
2.本节课我采用活动式、归纳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做到详略得当,由浅入深,重点突出;通过材料或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得出结论,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史料,通过史料、图片等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大屏幕展示视频《改革开放30年成就》;
4.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分组讨论归纳对邓小平的评价;
5.学生代表发言,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6.《小试牛刀》,巩固提高。
【设计意图】
1.注重发挥史料作用,注重“论从史出”;进益求精,多归纳、多总结;
2.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3.我将这节课设计为通过伟人们的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崇高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身体验伟人们的不易和伟大,从而感染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接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4.开展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尚情操,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
3.增强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认同,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设想实施: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理论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4.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设想实施: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思考、表达,提高批判性思维。
同时,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教育学生要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整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要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提高,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仍有待加强。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青春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渐形成,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科学发展观在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杨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3)探究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2)教师应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景再现:运用多媒体技术放映邓小平南巡讲话有关片段,体会讲话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2)简介邓小平的生平,知道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学习老一辈爱国主义精神及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模块链接:必修Ⅰ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4课“新时期外交建树”。

必修Ⅱ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14课“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PPT课件和视屏综合运用、讨论法。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人物介绍导入,引出在毛泽东以后对中国社会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物:邓小平。

教学设计7: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设计7: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邓小平理论在新时期各阶段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确立等发展过程和其主要内容。

2.全面分析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结合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综合考查,认识到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其本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进而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过程【有机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春天”是什么?1979年和1992年分别发生了什么大事?“有一位老人是谁?”为什么在歌颂他?【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82-85,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伟大的转折”A:(1)“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中央的指导思想有何新变化?有何历史意义(请注意阅读“前言”、“历史纵横”、图片资料及注释综合思考)?①1977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

②1978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揭开序幕,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阅读教材第二目“邓小平理论的形成”A:(1)请依据时序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请注意阅读“学思之窗”、图片资料及注释综合思考)。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

(2)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

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由此导入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对象:“两个凡是”●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时间:1978年12月●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意义: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过渡: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5、体系的完整:1992年中共“14大”,提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15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小结: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的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1)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国内:从社会各方面和中国共产党内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2、创立的条件:引导学生从上下文的相关段落中提取出如下几个方面条件:(1)可能性: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

(2)战略机遇: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3)新活力: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4)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5)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6)宝贵经验: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创立及内涵:创立:2000年2月明确提出;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内容: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执政为民4、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伟大的建设实践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理论。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问题解答⊙【学思之窗】1、你认为哪种说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答案提示: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利用人民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出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神化领袖,坚持“文革”的错误,“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针对“两个凡是”邓小平同志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提出应当准确的、完整的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本课测评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提示: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十三大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理论。

1997年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学习延伸请回答:“三个有利于”标准对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提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因而把整个经济搞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掌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消除一些人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困惑,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除“左”的干扰,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

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作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不仅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胜利地领导了这两大革命,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表现在毛泽东第一个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要实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且对中国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同时,毛泽东思想中的许多理论,特别是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不仅被后来的理论成果所继承和发展,而且一直到现在都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课后习题1、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参考:(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答:第1次是辛亥革命;第2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答: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1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答: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