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2019年教育文档
高中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问题,在开放的活动空间中,展示学生个性,学生充分自主性学习和
合作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竞争,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内容。
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3.概括“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提示:结合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所解决的问题,分析“南方谈
话”所揭示的问题
4: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1)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
(3)祖国统一问题上
阅读归纳:
1.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1)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建设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面把握20世
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七、教学评价设计(学生学习评价表)
项目
权重
观察纪录内容
评价
自主
15
在学习的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自主性的体现,自我评价的机会等。
自
评
组
评
师
评
合作
15
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合作学习的行为表现,
(包括倾听别人的发言,参与讨论,共同完成探究和实验等)
学习方
法
探究
15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课题: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科目:历史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课时: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历史必修III第六单元第三课,本课主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建设方面的探索,包括两部分内容: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最全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课程目标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一、过程与方法:谈话法,分析法和归纳对比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三】重点和难点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伟大的转折(形成背景)1.历史: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经验教训;2.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打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束缚,解放人们思想。
3.实践: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4.时代特征: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会议内容意义酝酿1978中央工作会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实行改革开放。
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改革开放序幕,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时期”开始)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含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义理论作系统概括。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思想理论的探索;•认识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思想的初步成果;•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自我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2.1 新中国成立后思想理论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国共两党思想理论的碰撞与融合;•“三大改造”中涌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重大影响。
2.2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思想的初步成果•思想解放的进程与发展状况;•第一个解放思想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延续与开拓。
2.3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特点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和内容。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观看视频。
4.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引出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二步:讲解新中国成立后思想理论的探索;•第三步:通过讲解,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思想的初步成果;•第四步:观看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视频,了解其内涵及表现形式;•第五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特点;•第六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与新时期思想理论的关系;•第七步:总结本课程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反思本次课程中,学生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了解了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为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我们还使用了视频展示的方式,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科学发展观。
最后,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掌握好知识点的分量,特别是在演示科学发展观的视频环节,需要注意时间的分配。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
2.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发展性和趋势性的历史过程。
3.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4.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5.培养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通过以下内容进行教学: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新时期的背景和形势。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张。
–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主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和作用。
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主张。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并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发展性和趋势性的历史过程。
2.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主张,以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扼要叙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知识。
2.互动法:讲解完毕后,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互动,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共同关注的问题。
3.案例法: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4.形象法:通过相关材料的呈现和图表的使用,使学生形象化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五、教学资源1.讲义:提供关于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的讲义。
2.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和图表,形象化地呈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第18课新时期的论探索【课程标准】概述邓小平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论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难点: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背景及重要意义。
【知识要点】一、邓小平论形成发展阶段(五次会议和一次谈话)二、邓小平论形成的背景及评价2评价:(1)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指导思想。
(2)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3)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的背景:新时期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
比如,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设好党的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等。
2.创立及内涵:创立:2000年2月明确提出;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执政为民。
3.历史地位: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论武器。
【重点难点解析】1邓小平论形成的背景邓小平在江西1970年前后,邓小平和妻子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
除了劳动,邓小平还在院中散步,每天步行约五千余步。
在散步的过程中,邓小平思考了许多邓小平复出:1977年,邓小平复出。
1978年,邓小平访日,参观了日产汽车公司的座间工厂、新日铁公司的君津工厂、松下电器公司的茨木工厂,专门乘坐了新干线列车。
在飞速的列车上,陪同人员问邓小平的感受,他爽快地回答说速度快,满舒适,干什么事都要有速度哟!1979年,邓小平在大年初一访问美国。
访美期间,在亚特兰大兴致勃勃地参观福特汽车公司的装配厂,在西雅图坐进波音公司的地面模拟驾驶舱观看模拟飞机着陆过程,在得克萨斯和夫人卓琳高兴地戴上牛仔帽观看斗牛表演……这一切都使中国的电视观众感到耳目一新,造成很大的心灵冲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1
最后,讲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并联系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作业布置
作业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心得,要求不少于800字。通过写作,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这些理论的核心内涵及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讨论主题可以包括:
1.邓小平理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建设、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方面的体现;
3.科学发展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和导入环节的图片、视频资料,展开思考和分析。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不足的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充分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18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标要求]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预习案一、伟大的转折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2)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3)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内容(1)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过程(1)明确提出:中共十二大①时间:1982年。
②内容: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标志形成:中共十三大①时间:1987年。
②内容: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成熟并形成体系:南方讲话①时间:1992年。
②内容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是非标准:“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体系完善:中共十四大①时间:1992年。
②内容: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最终确立:中共十五大①时间:1997年。
②内容: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6)其他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6.18《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优教教案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2)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分析其对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
(2)通过课堂讨论,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知道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的正确理论,指导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的了解,看到思想的力量。
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和“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中的两个“春天”分别指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什么历史事件?两个“春天”具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新课学习一、伟大的转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在欢庆之时,又心存疑虑。
因为,十年浩劫所留下的后果十分严重,要在短时期内消除这场内乱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是十分艰难的。
展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邓小平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6单元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建方面的探索,包括两部分内容: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材分三目介绍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目,是邓小平理论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现的重要前提,即介绍新时期理论探索的背景,第二目讲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第三目从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对三个代表做了详细的介绍。
二、课程目标:选修:1、邓小平理论: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必修:1、邓小平理论: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
(2)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邓小平理论在新时期各阶段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确立等发展过程和其主要内容。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结合必修一、必修二相关知识,全面分析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结合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综合考查,认识到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其本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进而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1.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因此,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需要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学习邓小平理论,应注意联系实际和比较分析法,多联系每一历史时期或今天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加深对伟大理论同历史发展关系的理解。
重点难点1.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本课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春天”是什么?1979年和1992年分别发生了什么大事?“有一位老人是谁?”为什么在歌颂他?【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82-85,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针对学生的错误和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时期理论探索的主要成果和意义。
c.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4.教学评价设计:
a.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期中考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b.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的评价和指导,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c.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培养自我监控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阐述其主要观点,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等。
2.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强调其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作用。
3.讲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以及如何指导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4.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在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可能对理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此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逐渐增强,有利于培养其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位伟人历史活动和理论成果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使学生明确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学习者
分析
1.本节课我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贯彻落实我省提出的“金种子”工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系列活动的精神;
2.本节课我采用活动式、归纳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做到详略得当,由浅入深,重点突出;通过材料或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得出结论,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史料,通过史料、图片等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大屏幕展示视频《改革开放30年成就》;
4.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分组讨论归纳对邓小平的评价;
5.学生代表发言,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6.《小试牛刀》,巩固提高。
【设计意图】
1.注重发挥史料作用,注重“论从史出”;进益求精,多归纳、多总结;
2.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3.我将这节课设计为通过伟人们的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崇高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身体验伟人们的不易和伟大,从而感染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接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尚情操,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
3.增强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认同,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设想实施: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理论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4.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设想实施: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思考、表达,提高批判性思维。
同时,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教育学生要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整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要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提高,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仍有待加强。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青春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渐形成,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科学发展观在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992年秋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更加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在这之后,开始出现一些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拨乱反正的好文章。特别是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同时也是一场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原则分歧的争论展开了。
第二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91年底,全面改革、迎接挑战时期,更是邓小平理论提出到逐步形成的阶段。教材以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为历史坐标,以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为载体,展示了邓小平理论从提出到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
(1)中共十二大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欣赏有关中共十二大的音像资料,掌握十二大的时间及其内容。
项目
内容
课题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修改与创新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难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
准备
多媒体等常用教学设备
教学
过程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邓小平理论: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讲述了伟大转折的宣言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高度评价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由于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文字与影视资料非常丰富,建议在教学时进行适当补充,以增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所诞生的伟大理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奠定基础。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18《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4.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可选择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讨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生动形象地展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发展和完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以及其在新时代中国的重大意义。
3.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心得体会。
2.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思考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分配任务,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代表性成果,进行深入研究和交流分享。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逻辑结构和理论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在我们甘肃省的周边城市宁夏银川有座影视基地——华夏西部影视基地,被誉为东方的好莱坞,在这里拍摄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红高粱》﹑《锦衣卫》﹑《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离我们很近,他的领导人是谁那?谁投资的那,用幻灯片打出张贤亮的照片,这个人的一生是怎样的?。
多媒体展示:
(3)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高贵品质。
5.教学策略设计
(1)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从张贤亮个人的人生际遇中探究新时期理论形成的过程及伟大历史意义,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3)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加强对新时期理论伟大历史意义的认知。
师生共同总结:其错误在于利用人们对领袖的热爱,打着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做任人崇拜的体现,说明左倾错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师:那么,这一状况又是如何改变的那?
生: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对人思想的束缚!
展示情境二:拨乱反正重见天日
今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作家代表”…以张贤亮为代表七十岁上下这一年龄段为例,他们大都五十年代初走上文坛,开始被称为“文学新星”,却不不就就被打为“右派”。直到邓小平站出来拨乱反正,这批人才像文物一样重现文坛。
提问学生:此时的张,心情好不?为啥在咱们当时的中国能出现这种好事?
生:1978年底,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进一步冲破了两个凡是,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探索。
展示情境四:三中全会命运转折
2019年6月5日,上海电视台在采访张贤亮时,张贤亮说,的确要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感谢中国在各个领域内的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我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告别了生命中的苦难,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50年代:文学新星农场改造;70年代:拨乱反正重见天日三中全会命运转折;80年代:一举成名参政议政;90年代:下海经商运筹帷幄;21世纪初:转危为机走向世界。
师:五十年代,他已经是文学新星了,但一直到80年代他才有了自己的著作《牧马人》,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那?下面我们通过张贤亮第一段人生经历来了解其中的缘由。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张贤亮告别了生命中的苦难,看到了希望,三中全会使张贤亮看到了那些希望?
展示情境五:一举成名参政议政
1980年,张贤亮的小说《牧马人》发表,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从而一举成名,跻身文坛。1982年,张作为十二大代表,到北京参加会议,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师:张贤亮所关注的十二大做出了怎样的决策?(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意义?(指明了新时期前进的方向)
(要求学生请从社会大环境方面思考)。
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可见张贤亮是文革的直接受害者,又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文革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引人注目,但从1976年文革结束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却停滞不前,这又是为什么那?
生:两个凡是
师:两个凡是错在何处?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的存在又说明了什么?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普通班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材料分析能力较弱,理解和概括能力不强,且不善于抓关键信息。
3.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分析:本课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新时期的理论成就,高度评价新时期的理论是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2)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及伟大历史意义。
(3)教学难点: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4)教学用具:有关张贤亮个人生平事迹的资料。
4.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探索新时期理论的历史地位;理解新时期理论与马列主义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方面:情境再现和问题探究,让学生从张贤亮个人的人生际遇中探究新时期理论形成的过程及伟大历史意义。
展示情境一:文学新星农场改造
1957年9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为《斥大风歌》的文章,抨击《大风歌》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和思想,大风歌成为右派言论的代表作品,文学新星张贤亮也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被送进了银川西湖农场改造。从此从此过了22年的劳改生活。
师:同学们,此时的张贤亮郁闷不?他的郁闷,在当时能避免不?你能不能从主流思想的角度说说的理由。
设计主题
人教版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人教版版必修三《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课是高中历史的主干知识和热门考点。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对这一课很难提起兴趣,教师对这一课也甚感纠结。究其原因有耳二:其一,这一课理论性强,枯燥难懂,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很难从中找到共鸣,缺乏学习的动力。其二,教材的叙述“微言大义”,点到即止,少有详实的描述,教师教授起来困难重重,缺乏有效的突破途径。如果教师只是依据教材泛泛而教,不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很难适应考试的要求。但若只关注考点,又会陷入应试教育的死穴,历史课堂失去了价值追求。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既要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又要落实知识、提升能力;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汲取知识的养分。基于以上考虑,我决定创设历史情境,以华夏西部影视基地的创始人张贤亮为切入点,通过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来深入挖掘改革开放后中国理论建设的成就;同时,让学生从人物的经历中汲取智慧,获得成长。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张贤亮非凡的人生经历历程深入了理解改革开放后理论建设的相关史实,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本课教学设计紧扣课标,始终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