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王羲之写《兰亭集序》

合集下载

中国书法艺术故事

中国书法艺术故事

中国书法艺术故事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些故事:
1. 《兰亭集序》故事:《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王羲之创作的一部书法作品。

故事说,王羲之因家族世代为官,却始终没有得到高官厚禄的待遇,因此心灰意冷,沉溺于酒色之中。

某日,他参加了一场饮宴,喝醉之后,在酒席上创作了《兰亭集序》。

这篇作品以其流畅、自由的笔法和婉转、含蓄的文笔而闻名,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2. 怀素的写意草书:怀素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在书法上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

有一次,他在一块石壁上用水写下一幅《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现了他粗犷豪放、潇洒自如的草书
风格。

这幅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誉为"怀素洗砚斋银砚记"。

这个故事形象地表达了怀素潇洒不羁的个性和对书法艺
术的追求。

3. 柳公权的八体书法:柳公权是唐代书法家,他精通八种不同的字体,被誉为"八体圣手"。

据说,柳公权在学习写字时,曾
在沙滩上用竹签写字,但是每次写完,海浪都将字迹冲刷掉。

柳公权毫不气馁,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练就了八种字体的独特技巧,成为了一代宗师。

他的书法作品精湛而有力,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这些故事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独特创造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书法艺术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美学价值,对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备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这篇佳作的作者的王羲之也让人们十分的佩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研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早年曾随叔父王厚和卫夫人(名摄、字茂猗)学书画,深受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影响。

三国时魏国书法家钟繇的影响,变汉魏古朴为王体的流美,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辞官后,定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悉心研究,博采众长,他的楷书完全摆脱了隶书的形迹,达到完美的境地;行书、草书被赞为“飘着浮云,矫若惊龙”。

他书法的特点是“点画清圆,笔力雄健,风度超逸,结构严谨而疏爽”,为历代学习书法者所崇尚,被誉为“书圣”。

而今传世多为事本。

辑有《王右军集》。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东晋谢安、王羲之等40多位著名文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兰亭集》,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

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唐太宗智取兰亭集序的故事

唐太宗智取兰亭集序的故事

唐太宗智取兰亭集序的故事王羲之最受人推崇的帖子是《兰亭集序》。

但是李世民最爱王羲之的字。

于是就有了李世民唐太宗智取《兰亭集序》的故事。

唐太宗智取兰亭集序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

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

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

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

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一故事创作了一幅《萧翼赚兰亭图》。

阎立本在画中将萧翼的机智、狡猾和辨才和尚的谨慎、疑虑刻画得非常传神,人木三分。

唐太宗从辨才和尚那里得到《兰亭集序》真迹之后十分高兴,将其视为神品,令当时的书法名家赵模、冯承素等人临摹数本,分赐给他的亲贵近臣。

唐太宗生前对《兰亭集序》爱不释手,曾多次题跋,死后又将其随葬。

后来,他的陵墓在五代时被一个叫温稻的军阀盗掘了,《兰亭集序》从此失传。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都是摹本和临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

介绍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古代著名书法家作品及故事

古代著名书法家作品及故事

古代著名书法家作品及故事
1. 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兰亭集序》。

据说,王羲之在东晋时期参加了一次宴会,当时他在宴会上写下了《兰亭集序》,这幅作品被认为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是中国隋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九成宫醴泉铭》。

据说,当时欧阳询在九成宫醴泉写下了这篇铭文,这幅作品以其雄浑有力的笔法和端庄大气的风格而著称。

3. 王献之《洛神赋》
王献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洛神赋》。

据说,王献之在一次宴会上写下了《洛神赋》,这幅作品以其流畅婉转的笔法和优美的布局而著称,被后人誉为“行草第一”。

这些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故事

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故事

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故事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草书最为著名,其中《兰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与一众好友在会稽山阴兰亭集会时所写。

当时,王羲之与友人们一起品茶论道,欣赏着周围的景色,心情愉悦。

于是,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的书法技艺高超,他的字形流畅自然,笔画生动有力,结构严谨而又不失灵动。

这篇作品充分展现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魅力,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可惜的是,《兰亭集序》的真迹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临摹本。

然而,这并不影响《兰亭集序》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被视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被无数书法家所学习和模仿。

总之,《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
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和艺术魅力,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

33岁时写了《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7岁时,因为想要道士的鹅为道士抄了一部《黄庭经》,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祝辞由羲之书写。

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匠雕刻。

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这便是“入木三分”的由来。

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语本《说郛》卷八七引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他博采众长,开创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喻为"书圣"。

王羲之在三十三岁时写的"兰亭集序",以及三十七岁时写的"黄庭经",一向被誉为书法艺术中最好的小楷范本。

有一次,晋成帝想换掉王羲之在柱板上的题词,便命一群工匠把题词刮掉,工匠们把柱板削掉了一层又一层,直到三分深,也没能把王羲之的字迹刮掉,他们惊讶不已,拿起柱板仔细一看,都不禁大吃一惊,连声赞叹起来。

赞叹道:"右军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由此可见王羲之雄厚强劲的笔力。

"入木三分"的典故由此而来。

原来王羲之在题词的时候,非常专注,他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了笔尖,使墨迹渗入到了木头三分深的地方,已经无法轻易刮掉了。

原文出自《书断》张怀瓘,记载:"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形客书法笔力苍劲有力,也比喻见解深刻;议论深刻。

用作褒义。

称颂别人或评论深刻的用语。

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

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评论深刻中肯或描写生动逼真。

王羲之的故事: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故事: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故事:兰亭集序书法史上流传着一段关于《兰亭序》的千古传奇的故事: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

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被邀人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

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

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

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

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

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

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

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

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

……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

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

王羲之关于兰亭集序的故事

王羲之关于兰亭集序的故事

王羲之关于兰亭集序的故事王羲之,字逸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在东晋时期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是《兰亭集序》,这篇序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也是王羲之的一段传奇故事。

兰亭集序写作于公元353年。

当时,王羲之担任司空参军,出任符契县令,主管州县的文书事务。

而他的才华却远远超过了这些琐事,他对书法独具悟性,臻至化境。

这使得他总是找机会在业务之余去品赏山水,写书法作品。

有一天,王羲之率领县令一行人员出差,途中穿过了江苏兰亭的风景名胜区。

兰亭风景秀丽,环境幽静,使得王羲之心生一幅佳境联想。

这时候,他决定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感悟,写下了《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以记述一次酒宴为背景,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序言中,王羲之详细描述了酒宴的细节,包括各种美食,酒杯的形状和酒客之间的交谈内容。

他通过酒宴的场景,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王羲之在序文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他以诗意的文字描绘了夜晚的美景,同时也寓意人生短暂,人应珍惜时光,把握每一个瞬间。

这一句话成为《兰亭集序》最具表现力和影响力的句子之一。

《兰亭集序》不仅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的思考,也展示了他对艺术的热爱。

在序文中,他详细描述了自己笔墨的运用和书法的技巧。

他借用了审视画作的方式,去品评他自己的书法作品,强调了形神合一的艺术追求。

《兰亭集序》在王羲之的一生中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篇序文在后世逐渐流传开来,并被广泛传颂。

它的美和深意让人陶醉,也注定了它必将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瑰宝。

如今,兰亭集序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它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着巨大影响,也成为了人们追求艺术和人生智慧的指南。

人们常常引用其中的名句,用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总结一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篇展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的序文。

它的文字优美,意蕴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优秀3篇)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优秀3篇)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优秀3篇)很多人都听说过“开门见山”这个词,但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词与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在这些故事中,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的王羲之精辟(3个优秀故事)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帮助。

书法家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篇一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

33岁时写了《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7岁时,因为想要道士的鹅为道士抄了一部《黄庭经》,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祝辞由羲之书写。

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匠雕刻。

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这便是“入木三分”的由来。

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语本《说郛》卷八七引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他博采众长,开创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喻为"书圣"。

王羲之在三十三岁时写的"兰亭集序",以及三十七岁时写的"黄庭经",一向被誉为书法艺术中最好的小楷范本。

有一次,晋成帝想换掉王羲之在柱板上的题词,便命一群工匠把题词刮掉,工匠们把柱板削掉了一层又一层,直到三分深,也没能把王羲之的字迹刮掉,他们惊讶不已,拿起柱板仔细一看,都不禁大吃一惊,连声赞叹起来。

赞叹道:"右军(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由此可见王羲之雄厚强劲的笔力。

"入木三分"的典故由此而来。

原来王羲之写碑文的时候很用心。

他把所有的力气都集中在笔尖上,让墨水渗入木头三分钟深,不容易刮下来。

原文出自《书断》张怀瓘,记载:"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的故事

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的故事

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的故事
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兰亭集序》。

关于他创作这篇序的故事,流传甚广,其中最为著名的版本是“醉写兰亭”。

相传,在公元353年的兰亭之宴上,王羲之与一群文人雅士共聚,酒宴达旦。

王羲之沐浴更衣后,应邀为宴会作序。

然而,由于宴会过度,他酒醉而归。

次日早晨,醒来后发觉宴会上他所写的序曲草率不堪入目。

尽管醉态尚存,他仍然决心重新为之谱写。

于是,王羲之洗净身子,焚香沐浴,心平气和,以极其娴熟的书法技巧,写下了《兰亭集序》。

这一幕被后来的人们描绘成一个神奇而感人至深的场景。

《兰亭集序》以其气势恢宏、神韵悠远的墨宝而闻名,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王羲之在创作时的“醉写兰亭”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弘扬了中国文化中艺术家对于自身作品追求完美的精神。

讲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

讲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

讲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
王羲之,字子昂,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著名的书法家。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
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成就堪称一代宗师,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来讲讲王羲
之的故事。

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兰亭集序》。

相传,东晋时,王羲之受邀为文
学家王羲之兴书于兰亭,后来创作了这篇《兰亭集序》。

这篇字迹流畅,神采飘逸,被誉为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个故事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王羲之的人生轨迹
王羲之生平丰富多彩,除了在书法上有非凡的成就外,他还曾先后担任过官职,频繁地辗转于政治斗争中。

但王羲之更倾心于文学艺术,坚持追求艺术的卓越境界。

据传,王羲之平时淡泊名利,钟爱以书法为乐,其兴致所在,尽致书技,坚持“笔如流水,墨若云烟”的创作理念,深受后人推崇。

王羲之的传世之宝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世世代代传颂。

后人为了纪念
王羲之的卓越艺术成就,建立了王羲之博物馆,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书法作品,并且每年都有众多书法爱好者前往朝拜。

在当今社会,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
要符号之一,体现了千年书法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

以上就是关于王羲之的故事,这位书法大师不仅留下了众多卓越作品,更以其
坚持追求艺术境界的态度,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书法艺术风格。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典故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典故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典故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典故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我国的著名的书法作品,那么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有什么典故呢?以下是小编提供的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东晋初年,宰相王导的兄弟王旷有个爱子,叫王羲之。

他从小受到父亲舞文弄墨、爱好书法的熏陶,也喜欢上了书法。

十几岁时,常在父亲书房里翻弄前人的书迹、碑帖。

王旷见儿子如此心诚,就以一本《笔说》为教材,教他笔法、笔势、笔意。

过不了多久,王羲之的书法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后来,王羲之的书法出了名,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字为荣,连京城里的大官、地方上的豪富都争相求他的墨宝。

王羲之也做过官,当过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当时人们爱称他为“王右军”。

四十多岁时,因为和上司意见不合,辞去了会稽地方官的职务。

从此他经常游山玩水、吟诗会友,并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潜心于书法艺术。

这以后,王羲之书法的造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一年春天,王羲之请了许多宾客,包括司徒谢安、司马孙绰以及附近几个县令,带上自己的几个儿子,来到会稽兰渚山麓的兰亭聚会。

春暖花开,山清水秀,一行人踏着悠闲的脚步,在山径中行走。

这时,王羲之提议来一次传统的“曲水流觞(shāng)”助兴,得到了众人的赞同。

于是,大伙来到一条弯曲的小溪边,每个人各自找到溪旁的石头坐下。

王羲之命书童在小溪的上流将几只装满酒的觞(古代称酒杯为觞),放在一个木盘里,然后让盘子顺着小溪流向下游。

当盘子流经哪个人身边时,那个人就得赶快作一首诗,作不出诗,就得罚酒三杯。

这一场“曲水流觞”的游戏进行得十分尽兴,结果做出了二三十首好诗。

为纪念这次聚会,大家提议把这些诗编成一册集子,取名《兰亭集》,并公推王羲之写一个序。

王羲之也不推辞,命书童在兰亭摆下笔墨。

在众人的簇拥下,王羲之信步来到了兰亭,他环顾崇山峻岭、松林竹园、溪水瀑布,不由得心绪万千。

过一会,序的腹稿已在胸中打好,王羲之在书案前盘腿坐下,拿起毛笔,在纸上飞笔一挥而就。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故事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故事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故事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句出自《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酒后所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古时候,每年的三月初三是上巳节,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河边举办祭祀仪式,称之为“修楔”。

公元353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召集谢安、孙绰等40多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修楔祭祀仪式,大家一边饮酒一边作诗,有11人各成诗两篇、15人各成诗一篇、16人作不出诗,最终把诗集合成《兰亭集》,大家一致推荐王羲之《集》作一篇序文。

这个时候的王羲之已经醉了,趁着酒意灵感大发,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毫作序,笔兴随酒兴而生,笔力、笔韵随酒力、酒韵而成,一气呵成写下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

据说,等王羲之酒醒后,想把《兰亭集序》的草稿正式誊抄,同样也喝了点酒,但写出来的效果怎么也达不到这幅草稿,《兰亭集序》也可以看作是酒和书法达到一种境界的产物。

其中,“之”字多达二十字,有的如楷书工整,有的似草书流转,但大小参差、千姿百态,令人赞叹。

王羲之都不曾想过,《兰亭集序》会成为被代代中国人
记诵的名篇,这份草稿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一个至高无上的坐标,后世的书法家,只有翻过临摹《兰亭集序》这座高山,才可能在书法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王羲之写兰亭序集的故事

王羲之写兰亭序集的故事

王羲之写兰亭序集的故事
东晋时期,出身名门的王羲之自幼便颇具美名,朝廷曾多次征召他为官。

一开始,王羲之坚决不肯,但后来经不住软磨硬泡,便答应做了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会稽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王羲之到了会稽后,非常喜欢当地的风土人情,经常邀约一帮文人雅士吟诗作赋。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约了41位好友,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

在这次宴会上,王羲之即兴写下了《兰亭集序》,全文共28行、324字,不仅文辞优美,书法艺术更是精湛绝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既是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故事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故事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故事
摘要:
一、王羲之简介
二、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三、兰亭集序的内容概述
四、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
五、王羲之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总结
正文:
【一、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被誉为“书圣”。

他出生于琅琊(今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世称他为“王右军”。

【二、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东晋时期,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崇尚清谈、文艺。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羲之与友人相聚,饮酒赋诗,创作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三、兰亭集序的内容概述】
《兰亭集序》描述了王羲之和友人相聚兰亭,欣赏山水美景、饮酒赋诗的场景。

文章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的愉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
《兰亭集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书法技艺,将文字和绘画融为一体,形成了飘逸、流畅、自然的书法风格。

这篇文章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王羲之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被誉为“书圣”,他的字体成为后世书法家的楷模。

他的书法作品传世至今,如《兰亭集序》、《宣示表》等,都是书法史上的瑰宝。

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和审美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书法作品成为后人学习和鉴赏的典范。

【六、总结】
王羲之作为东晋时期的书圣,他的书法技艺和审美观念在《兰亭集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背景故事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背景故事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背景故事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东晋初年,宰相王导的兄弟王旷有个爱子,叫王羲之。

他从小受到父亲舞文弄墨、爱好书法的熏陶,也喜欢上了书法。

十几岁时,常在父亲书房里翻弄前人的书迹、碑帖。

王旷见儿子如此心诚,就以一本《笔说》为教材,教他笔法、笔势、笔意。

过不了多久,王羲之的书法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后来,王羲之的书法出了名,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字为荣,连京城里的大官、地方上的豪富都争相求他的墨宝。

王羲之也做过官,当过刺史、右军、会稽内史。

当时人们爱称他为“王右军”。

四十多岁时,因为和上司意见不合,辞去了会稽地方官的职务。

从此他经常游山玩水、吟诗会友,并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潜心于书法艺术。

这以后,王羲之书法的造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一年春天,王羲之请了许多宾客,包括司徒谢安、司马孙绰以及附近几个县令,带上自己的几个儿子,来到会稽兰渚山麓的兰亭聚会。

春暖花开,山清水秀,一行人踏着悠闲的脚步,在山径中行走。

这时,王羲之提议来一次传统的“曲水流觞shāng”助兴,得到了众人的赞同。

于是,大伙来到一条弯曲的小溪边,每个人各自找到溪旁的石头坐下。

王羲之命书童在小溪的上流将几只装满酒的觞古代称酒杯为觞,放在一个木盘里,然后让盘子顺着小溪流向下游。

当盘子流经哪个人身边时,那个人就得赶快作一首诗,作不出诗,就得罚酒三杯。

这一场“曲水流觞”的游戏进行得十分尽兴,结果做出了二三十首好诗。

为纪念这次聚会,大家提议把这些诗编成一册集子,取名《兰亭集》,并公推王羲之写一个序。

《兰亭序》的由来「涨知识」

《兰亭序》的由来「涨知识」

《兰亭序》的由来「涨知识」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初三,王羲之与名流⾼⼠谢安、孙绰等四⼗⼀⼈在会稽⼭阴的兰亭举⾏风雅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为记此次雅集,即作《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

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

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

或取诸怀抱,悟⾔⼀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不知⽼之将⾄;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云:“死⽣亦⼤矣。

” 岂不痛哉!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年龄⼤的⼩的都聚集在这⾥。

兰亭这个地⽅有⾼峻的⼭峰,茂盛的树林,⾼⾼的⽵⼦。

⼜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的四周,我们引溪⽔作为流觞的曲⽔,排列坐在曲⽔旁边,虽然没有演奏⾳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天,天⽓晴朗,空⽓清新,和风温暖,仰⾸观览到宇宙的浩⼤,俯看观察⼤地上众多的万物,⽤来舒展眼⼒,开阔胸怀,⾜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与⼈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

有的⼈在室内畅谈⾃⼰的胸怀抱负;有的⼈就着⾃⼰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羁地⽣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兴时,⼀时感到⾃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历史故事:王羲之写《兰亭集序》
东晋初年,宰相王导的兄弟王旷有个爱子,叫王羲之。

他从小受到父亲舞文弄墨、爱好书法的熏陶,也喜欢上了书法。

十几岁时,常在父亲书房里翻弄前人的书迹、碑帖。

王旷见儿子如此心诚,就以一本《笔说》为教材,教他笔法、笔势、笔意。

过不了多久,王羲之的书法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后来,王羲之的书法出了名,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字为荣,连京城里的大官、地方上的豪富都争相求他的墨宝。

王羲之也做过官,当过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当时人们爱称他为“王右军”。

四十多岁时,因为和上司意见不合,辞去了会稽地方官的职务。

从此他经常游山玩水、吟诗会友,并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潜心于书法艺术。

这以后,王羲之书法的造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一年春天,王羲之请了许多宾客,包括司徒谢安、司马孙绰以及附近几个县令,带上自己的几个儿子,来到会稽兰渚山麓的兰亭聚会。

春暖花开,山清水秀,一行人踏着悠闲的脚步,在山径中行走。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