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模式(精选)
抛锚式教学模式案例
教学案例:flash制作遮罩动画
抛锚式教学模式:设置锚、围绕锚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消解锚、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1、设置锚:播放别人制作的很成功的flash动画,让学生观看、聆听,吸引学生的兴趣。
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即创作一个flash遮罩动画作品。
2、围绕锚组织教学:教师提供flash学习专题网站和媒体教学资源库,在多媒体教室指导学生学习,讨论交流(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通过网络平台,如QQ、MSN等聊天工具讨论,还可以在网上留言,与所有flash爱好者及高手讨论),分组探究学习,然后上交作品。
最后对作品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评价,布置课后作业,巩固上课所学。
3、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规划,并听取小组创作意见,每小组确定一个主题,构思好作品呈现方式,组内成员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分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看创作是还需要哪些新知识。
教师要随时跟学生交流,指导他们。
然后围绕主题,小组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展开交流协作、交流反馈,教师对学生不会的地方进
行指导。
4、消解锚:学生应用遮罩这种方法,创作相同类型的动画。
5、效果评价: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组间互评,发现有创意的作品,请同学通过网络机房进行展示;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交流,根据作品创作要求,自我评价,,通过网络平台对作品评价。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引言抛锚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与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相比,抛锚式教学更加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本文将介绍抛锚式教学的定义、特点和优势,同时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
一、抛锚式教学的定义抛锚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主动参与并深入理解知识。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思考问题、提出观点,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抛锚式教学的特点1.学生主导:在抛锚式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提出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和进行合作学习来推动学习的进展。
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方向。
2.自主探究:抛锚式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实践操作和开展实验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3.合作学习:抛锚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多元评价:抛锚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多元评价。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抛锚式教学则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项目作品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抛锚式教学的优势1.激发学习兴趣:抛锚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更加愿意深入学习和探索。
2.培养创造力:抛锚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地思考和提出观点,锻炼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升综合能力:抛锚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和多元评价的方式,学生可以较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认知、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4.个性化发展:抛锚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抛锚式教学模式案例
抛锚式教学模式案例一、案例背景描述:在学校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卡壳,缺乏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是,他决定引入抛锚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过程:1.引入:教师选择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例如:“一个人从A地走到B地,若每天行进的距离是前一天行进距离的一半,需要多少天才能到达目的地?”。
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2.抛锚:当学生遇到困难而无法继续思考时,教师不急着给出答案,而是抛出一个“抛锚”,例如:“小明认为每天行进距离的一半太慢了,他想一次增加1公里,这样会快一些吗?”这个“抛锚”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他们开始重新审视问题,并找寻解决方法。
3.探索:学生开始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或引导思路,但并不给出确切答案。
4.发现:学生通过不断尝试和思考,发现每天行进的距离构成一个等比数列,进而可以利用数列求和公式来计算需要的天数。
他们逐渐理解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开始解答问题。
5.总结:在学生们完成问题解答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通过对各种不同的解法的比较和分析,学生们逐渐认识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发散思维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都很重要。
6.拓展: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更复杂的数学问题,例如:“如果每天行进的距离是前一天的$\frac{3}{5}$,需要多少天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样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效果评价:通过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引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不再依赖教师的直接指导,而是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找到答案。
此外,学生们也逐渐发展出了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习者自我发现”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一种新的“精讲系统教学模式”。
它被认为更注重课堂即时性学习的效果,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学习者的发现、诠释、应用学习能力的发展。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步骤如下:
一、给学习者提出问题或提供议题,引导学习者自主思考和学习,老师草导、引导学习者以集体活动形式通过课堂讨论形成结论。
二、老师要不断发现学生的观想,从学生的观想中提炼出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行分析问题的讨论,形成合理的结论
三、抛锚式教学有利于学习者的思维习得,及思维的能力提高,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者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发现,诠释,应用现实中的知识。
最后要说的是:抛锚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交流能力,为他们成为今后社会上脱颖而出的人才奠定基础。
抛 锚 式 教 学 模 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1.理论基础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2.基本程序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学习情境包括自然情境、社会情境、语言情境、教学情境、虚拟情境等,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充分模仿这些情景。
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不会满足于课本里所提到的内容,所以多媒体课件要求有丰富的素材,用真实的事物刺激和引导学生学习,让课堂充满趣味性。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大量的实践和发现活动都与学习者问题解决有关,学习者问题解决过程包括5个步骤:①开始意识到难题的存在;②识别出问题;③收集材料并对之分类整理,提出假设;④接受和拒绝试探式的假设;⑤形成和评价结论。
其实我们就是利用多媒体真实性、趣味性,让学生在大量的素材下进行问题的5步骤解决过程。
把“锚”抛下去,让学生确定问题,进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的教学模式。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一种基于学生先前知识和经验,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抛锚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背景,同时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能。
以下是关于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和实践的一些重要步骤和方法:1.确定学习目标:在设计抛锚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并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匹配。
3.提出问题:在引入情境后,教师可以设定一些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问题可以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4.提供资源: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供各种资源,如书籍、资料、网络资源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展开思考和独立学习。
5.引导学生:在学生开始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6.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设计各种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
7.评估学习效果: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以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实践抛锚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积极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此外,教师还需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而言之,抛锚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抛锚式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抛锚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抛锚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真实、有意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案例以某中学八年级数学课为例,探讨抛锚式教学的实践过程。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抛物线的性质,并能运用抛物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1)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是平面上所有点到一个定点(焦点)和到一条定直线(准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2)抛物线的性质:对称性、开口方向、顶点坐标等。
(3)抛物线的应用:求解实际问题。
3.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抛物线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抛物线?抛物线有哪些性质?(2)抛锚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动画视频中的抛物线,让学生总结出抛物线的定义和性质。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如何确定抛物线的焦点和准线?②如何根据抛物线的性质求解实际问题?③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探究。
例如,某工厂需要设计一个长方形仓库,仓库的一边靠墙,另外三边与墙相距相等,且仓库的长是宽的两倍。
请设计一个长方形仓库,使其面积最大。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展示交流,分享成果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强调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课堂小结,巩固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抛物线的性质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案例反思1. 抛锚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播放动画视频,创设真实、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抛物线的知识。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猴嘴中学朱慧琴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在约翰布朗斯福特的领导下开发的。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锚”不仅是学习者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使用“锚”来帮助学生发现新学习的必要,从而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在完整的真实情境中确认学习目标。
教师预先教授一些知识是为了提供帮助学生继续前进的资源和“脚手架”。
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搭建“脚手架”。
抛锚式教学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帮助或“脚手架”。
“脚手架”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搭建,是为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而提供一定的支撑,使学生的理解逐步深入,不断地提高。
2.围绕“锚”来组织教学。
围绕“锚”组织教学,并不是排斥学生的亲自实践。
“锚”是使教学开始的有效方式,但不是终极目标。
抛锚式教学的目标是鼓励学生自我生成的学习,围绕“锚”组织教学再逐步过渡到学生的“亲自实践”的问题解决有几个优点:第一,对于教师来说,围绕“锚”组织教学比寻求所有的资源以完成任务要更易于掌握;第二,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首先围绕某个“锚”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作好完成任务的准备;第三,“锚”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知识背景,这有助于学习者和其他成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和积极地参与;第四,“锚”提供了学习者自我敏感的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保证他们尽可能地从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理解。
1.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因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和交流经验的最佳方式是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2鼓励合作学习。
抛锚式教学的一个目标是创设有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
因为“锚”中描述的问题比较复杂,单个学生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因而合作学习是必要的。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1.抛锚式教学的含义抛锚式教学又叫“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性教学”,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一旦问题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随之而定(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2.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3)自主学习(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
3.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1)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杂研究或问题情境地。
(2)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依据的是杰布森有关“供给者”的解释。
杰布森指出,环境的不同特征支持着各种特殊有机体的活动,同样,不同类型的教材也支持着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
作为教学支撑物的“锚”的设计在于促进建构主义学习观所强调的学习活动类型。
这种活动类型不同于由其它类型教材所促进的活动类型。
例如:在语言和阅读的传统教学中,学生通常从一个故事跳到另一个故事,却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对某一领域做进一步深入的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文字题通常提出目标和仅仅为解题所必需的数字,因此,除简单的计算外,学生无须作出任何努力。
相比之下,《杰斯帕历险经历》则在解决问题时为学生提供了创建问题结构、探索问题解答的机会,并无形中导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小组互动以支持生成性学习。
论抛锚式教学模式
论抛锚式教学模式迄今为止,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发教学模式最成功的是在约翰·布朗斯福特领导下的温特比而特认知与技术小组(以下简称CTGV)开发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情景教学模式,其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情景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
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教学中说使用的真实环境,也就是“锚”具体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技术。
抛锚式教学将技术当作教学依靠的“锚”特别强调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方面,依靠技术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依靠交互式计算机、影碟光盘和互动网站等技术支持。
二是宏环境。
它通常指包含所需解决问题或主题的一个故事,一段冒险或一个情景,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抛锚式教学强调创设有情节的。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课程与教材CTGV以影像形式,采用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索的有情节的故事作为“锚”,利用计算机和光盘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宏观的教学和学习的背景。
CTGV开发和测试了一个教学软件。
名字是《年轻的夏洛克·霍姆斯和奥立佛》,它主要用于包括历史在内的社会研究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这一软件是以电影的形式被录制在光盘上。
在进行教学时。
学生可先观看影片,然后以制片人的角度从质量和真实性方面对影片中每个人物的阐述进行检查一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是怎样发生因果联系的?故事场景以及场景中的主人公的活动是否真实?通过追踪因果联系、学生有可能获恶整个故事的结构,获得有关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生活现实的大量知识。
二、抛锚式教学的方法抛锚式的教学模式中有多种方法,如镶嵌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援助。
例如:当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去做。
此时,教师首先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直觉接近问题,然后向他们提供获得进步所必需的援助,或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以达到尽快解决问题的目的,镶嵌式教学时段是历险故事的自然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随着历险故事情节的展开,学生为解决问题必须获得一些辅助信息,不熟悉这些信息就无法进一步探索,这时,教师就可以从学习的需要出发组织有关信息的“镶嵌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针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发问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介绍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以及实施该模式的优势和挑战。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抛锚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角色转变,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实施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步骤如下:1.设计引导性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引导性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提供学习资源: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如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
这些资源应该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引导性问题,进行独立或协作的学习探索。
学生可以采用阅读文献、实验探索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4.提供反馈和指导: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和指导,并提供及时的反馈。
通过反馈,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学习的进展和不足之处,从而进行调整和改进。
5.总结和分享: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教训,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通过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启发,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和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协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的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猴嘴中学朱慧琴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在约翰布朗斯福特的领导下开发的。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锚”不仅是学习者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使用“锚”来帮助学生发现新学习的必要,从而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在完整的真实情境中确认学习目标。
教师预先教授一些知识是为了提供帮助学生继续前进的资源和“脚手架”。
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搭建“脚手架”。
抛锚式教学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帮助或“脚手架”。
“脚手架”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搭建,是为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而提供一定的支撑,使学生的理解逐步深入,不断地提高。
2.围绕“锚”来组织教学。
围绕“锚”组织教学,并不是排斥学生的亲自实践。
“锚”是使教学开始的有效方式,但不是终极目标。
抛锚式教学的目标是鼓励学生自我生成的学习,围绕“锚”组织教学再逐步过渡到学生的“亲自实践”的问题解决有几个优点:第一,对于教师来说,围绕“锚”组织教学比寻求所有的资源以完成任务要更易于掌握;第二,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首先围绕某个“锚”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作好完成任务的准备;第三,“锚”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知识背景,这有助于学习者和其他成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和积极地参与;第四,“锚”提供了学习者自我敏感的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保证他们尽可能地从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理解。
1.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因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和交流经验的最佳方式是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2鼓励合作学习。
抛锚式教学的一个目标是创设有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
因为“锚”中描述的问题比较复杂,单个学生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因而合作学习是必要的。
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
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又称为“anchored instruction”,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参与问题解决和知识构建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现实问题的联系,进而提高他们在这个领域中的表现。
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约翰·布鲁纳(Jonathan Bruner)提出。
他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扮演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将学习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和实际应用来学习和理解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追求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或项目。
教师应该选择一个学科相关且符合学生实际经验和兴趣的问题或项目作为教学的起点。
这样一来,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
2.对问题或项目进行情境设置。
通过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和背景描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内涵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或项目完成。
教师应该通过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问题解决或项目完成的过程。
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他们思考和分析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4.反思和总结。
在问题解决或项目完成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对整个过程的回顾和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发现和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然而,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教师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能够创造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情境和背景。
其次,该教学模式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抛锚式教学设计方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革。
抛锚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以小学数学“分数的加减法”为例,设计一套抛锚式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抛锚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加减问题,如:小明有3/4个苹果,小红有1/2个苹果,他们两人共有多少个苹果?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 学生分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1)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哪些?(3)如何将分数加减法应用于实际生活?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展示交流,总结规律1.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探究成果。
2. 教师点评,总结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 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展示拓展练习,如: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题。
(五)课堂小结,反思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对分数加减法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抛锚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举个例子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举个例子抛锚式教学案例二、案例1.创设情境讲述真实事例:1902年10月的某一晚,巴黎一位牙医家被盗,小偷偷了很多古董,打破玻璃柜,并且打死了闻声捕盗的男佣。
神探伯蒂隆到达现场检查之后,小心地带走了现场的玻璃碎片。
经过对碎片上发现的指纹的仔细研究、对比,很快从原有的“罪犯档案”中找出了凶手。
这是第一次利用指纹分析而破获的重要案件,深受刑事学家的重视。
简单分析:利用指纹进行鉴定的好处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即指纹人各不同,具有惟一性。
而且人的指纹终生不变,从怀胎4个月起开始生长,出生到死亡均一样。
因此,指纹检验成为身分鉴定的好方法,被我们广泛应用。
三、案例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全日制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典型课例。
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采用建构主义提出的抛锚式教学方法。
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学以致用,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以犯罪案件为引子,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神秘而严肃的情境。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案件侦破情节中,当听到“神探根据玻璃碎片上的指纹迅速找出了罪犯”时,在由衷的钦佩神探的神奇的同时,又不禁产生疑惑:神探是如何从玻璃片上提取指纹的呢?为何根据指纹能迅速找到罪犯呢?此时,教师及时抛出本课的中心问题(即本课的锚):“指纹检验有哪些方法呢?其化学原理又是什么呢?”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目的明确,自主学习动力强。
其次,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学生自主查阅,相互论证确定实验方案。
在中学化学实验条件下,合作实验,进一步验证实验原理正确性。
学习过程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综合分析能力,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最后,结合实验现象的效果评价,进一步提炼相关化学知识,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抛锚式教学需要给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提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抛锚式教学法的方法
抛锚式教学法的方法抛锚式教学法可有趣啦!一、创设情境抛“锚”这就像是给学生们打造一个超级有趣的故事场景或者真实的生活片段。
比如说要教数学里的购物算账,那就模拟一个小商店的场景。
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小商店,放上各种小物品,标上价格。
这时候这个小商店的场景就是那只“锚”啦,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给勾起来了。
他们就像真的走进了购物的世界,而不是干巴巴地对着数学算式。
二、确定问题。
在这个有趣的情境里,就会出现好多问题。
就拿小商店来说,可能会有“我有50元,买了一个20元的东西,该找回多少钱呀?”“如果我想买三个5元的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些问题就是从情境里自然而然冒出来的。
学生们得自己去发现问题,这可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问题有意思多啦。
三、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后,就轮到学生们自己开动小脑筋啦。
他们可以在这个情境里,自己找办法解决问题。
也许有的学生会拿着小物品,一个一个地数价格标签,有的会在心里默默计算。
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犯错,但是没关系呀,这都是成长的小脚印。
老师呢,就在旁边看着,偶尔给点小提示,就像给小花朵浇点水一样。
四、协作学习。
这一步可热闹啦!学生们可以分组讨论。
在小商店的情境里,小组里的成员会互相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
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加起来算的”,有的说“我用乘法算更快呢”。
大家互相交流,就像一群小蜜蜂在分享花蜜。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学到更多的方法,而且还能学会怎么和小伙伴合作,可棒了。
五、效果评价。
最后呢,就是看看学生们学得怎么样啦。
可不能是那种严肃的考试哦。
还是在小商店的情境里,让学生们再进行一些购物的小任务,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也可以让学生们互相评价,说说小伙伴哪里做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这样的评价轻松又有趣,还能让学生们更有学习的动力呢。
抛锚式教学法就是这么好玩又有效的教学方法呀!。
抛锚式教学模式(一)
抛锚式教学模式(一)抛错式教学模式是深受目前西方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以技术学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范型。
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地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只是该理论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以下简称CT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Bf)的领导下开发的。
约翰·布朗斯福特为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对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出了贡献。
抛式教学的目的BR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总之抛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题提出题解决真实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抛锚式教学的课程BR990年以来CTV工的重点是利影像为“锚”为教与学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
这种影像的设计全然不同于通常教育中使的影像的设计。
大部分传统的教育影像基本上是由礼堂图象支持的讲座它所强化的是教学的“知识传递”观即假设知识是由专家传递给新的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
CTV的目标则与此相反:他们试图创设有趣真实的背景以激励学习者对知识进行积极的建构。
因此抛锚式教学不同于通常课堂上的讲座它在教学中使的“锚”是有情节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设计得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索。
在进行教学时这些硌可为“宏观背景”提供给师生以区别于“微观背景”。
微观背景的基本特征是一般可在课结束处发现的一毓没有联系的“应性题”。
而抛锚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利真实的宏观背景去再创背景中学习的优势。
这类学习正是儿童和进学徒期的人能够胜仸的。
计算和光盘技术能易于学习者重该宏观背景的特定部分并从多种观点的角度对题加以提示。
CTV开发和测试了两个软件软件之一是《年轻的夏洛克·霍姆斯和奥立佛》(“YuSkOv”)它主要于包括历史在内的社会研究和基础化知识的教学。
请简述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请简述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基本步骤如下:
1. 呈现问题或挑战: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 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被要求独立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或策略。
3. 学生讨论和合作:学生之间或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进行合作探究。
4. 发现问题和知识缺口: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中,他们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或知识缺口,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5. 引导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和知识缺口,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理论和技巧,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6. 实践和应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或其他实践活动,应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7. 总结和反思:学生总结他们的学习经验和成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策略,以及所学到的东西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8. 反馈和评价: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并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思考。
这些步骤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情境进行调整和扩展,以适应不同的学科领域和教学内容。
抛锚式教学模式(一)
抛锚式教学模式(一)抛错式教学模式是深受目前西方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以技术学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范型。
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地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只是该理论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以下简称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
约翰·布朗斯福特作为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对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作出了贡献。
抛描式教学的目的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总之抛描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抛锚式教学的课程 1990年以来CTGV工作的重点是利用影像作为“锚”为教与学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
这种影像的设计全然不同于通常教育中使用的影像的设计。
大部分传统的教育影像基本上是由礼堂图象支持的讲座它所强化的是教学的“知识传递”观即假设知识是由专家传递给新手的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
CTGV的目标则与此相反:他们试图创设有趣、真实的背景以激励学习者对知识进行积极的建构。
因此抛锚式教学不同于通常课堂上的讲座它在教学中使用的“锚”是有情节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设计得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索。
在进行教学时这些硌可作为“宏观背景”提供给师生以区别于“微观背景”。
微观背景的基本特征是一般可在课文结束处发现的一毓没有联系的“应用性问题”。
而抛锚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真实的宏观背景去再创背景中学习的优势。
这类学习正是儿童和进入学徒期的人能够胜任的。
计算机和光盘技术能易于学习者重访该宏观背景的特定部分并从多种观点的角度对问题加以提示。
CTGV开发和测试了两个软件软件之一是《年轻的夏洛克·霍姆斯和奥立佛》(“Young Sherlock and Olive”)它主要用于包括历史在内的社会研究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1.理论基础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2.基本程序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学习情境包括自然情境、社会情境、语言情境、教学情境、虚拟情境等,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充分模仿这些情景。
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不会满足于课本里所提到的内容,所以多媒体课件要求有丰富的素材,用真实的事物刺激和引导学生学习,让课堂充满趣味性。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大量的实践和发现活动都与学习者问题解决有关,学习者问题解决过程包括5个步骤:①开始意识到难题的存在;②识别出问题;③收集材料并对之分类整理,提出假设;④接受和拒绝试探式的假设;⑤形成和评价结论。
其实我们就是利用多媒体真实性、趣味性,让学生在大量的素材下进行问题的5步骤解决过程。
把“锚”抛下去,让学生确定问题,进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的教学模式。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