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

可见,“这个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 性,是可以变化的。以辩证的,发展的或“动态” 的观点加以分析,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或挪后, 可以加快或延缓。
3、小学儿童思维“过渡” 的不平衡性

(1)不同思维主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不同思维对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的不平衡 性。 小学教学实验中发现的这种不平衡性。同样标准和要求: 算术教材的学习,有的学生已达到了较高的概括水平, 而在语文、历史教材的学习中,学生仍旧停留在比较 具体的形象水平。 小学儿童的思维研究发现的这种不平衡性。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可分为四类:
(1) 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
和奖励而学习; (2) 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 光而学习; (3)为了个人的前途而学习; (4)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

视知觉学习障碍的行为表现



精细动作差,不善于 手工和美术 仿绘能力差 动作不协调 视觉追踪能力落后 写字经常将左右偏旁 颠倒 经常将数字写反





经常将加号看成是 减号 忘记计算中进位, 竖式计算困难 写字慢,需要看一 下,写一下 经常搞混形近字 经常漏题
诊断与训练
一般通过视动统合测验来确定 儿童易从事的活动有: 练习画画儿、剪纸、手工等精细动作 练习篮球、羽毛球、乒乓球 练习视觉记忆 练习眼动

有些学习障碍儿童是由于行为问题所造成, 而有些学习障碍儿童却由于学习障碍而表现 出一定的行为问题。
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心理学视角下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

心理学视角下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

心理学视角下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在心理学的视角下,儿童品德发展简直就像一场精彩纷呈的表演。

想象一下,孩子们就像小小的演员,在生活的舞台上不断摸索、尝试,每个角色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说到品德,首先就得提到那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小朋友们总是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疑问,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各种信息。

你会发现,他们会问“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或者“猫咪会叫吗?”这些问题背后,是他们对世界的探究,也是他们道德观念萌芽的开始。

再来说说模仿。

这可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学习方式。

小朋友们往往会模仿大人的行为,仿佛在说:“我也想像你一样!”当大人展现出友善、关心的态度时,孩子们自然会把这些好习惯学到手。

你知道吗?在他们的小脑袋里,模仿的过程可比在课堂上听讲要有趣得多。

看到妈妈帮助邻居,孩子可能会在心里默默记下,心想:“这就是对待别人的正确方式。

”这样,品德就悄悄地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跟小朋友一起成长的,还有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小孩的情绪就像过山车,时高时低。

有时候高兴得像个小太阳,有时候又闹得像个小霸王。

正是这些波动让他们在逐步认识和理解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明白要在生气的时候深呼吸,或者在失落的时候寻求安慰。

情绪的管理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一部分,也是品德发展的重要环节。

情绪一旦稳定,善良、同情心这些美德就会顺势而生。

再说说社会交往。

小朋友们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品德的发展显得尤为明显。

你知道吗?在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们就像小小的社会学家,开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他们学会分享玩具,学会轮流,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游戏的时候,胜负虽然重要,但友谊才是更大的赢家。

小朋友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合作和理解的重要性。

你会发现,玩得开心的同时,他们的品德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再谈谈家庭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简直就是孩子们品德发展的灯塔。

家庭的氛围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温暖的港湾,能让他们在风雨中找到归属感。

比如,父母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对待困难的态度,都会深深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是6~7岁至11~12岁,称之为儿童期,这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

其发展性更多地体现在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做到会做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会对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从思想品德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到底具有哪些特点呢?稚嫩性是指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在人生全过程中处于萌芽状态。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由于受身心发展年龄特征的影响,思想表现单纯幼稚,道德认识具有明显的表面性和具体性。

人们常说,儿童像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语言,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这反映出儿童思想的纯洁无瑕和可塑性强的特点。

这为儿童思想和道德行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的遇到儿童的本能的行为与冲动被成人强化或改造,与此同时,儿童一方面体验着与成人和谐一致的愉快,另一方面体验着不一致的冲击和不快,儿童正是在这种愉快和不愉快的交织运作中,开始了思想道德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适应该社会的思想,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规范和方式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不仅为个体成长所必须,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

正因为个体社会化重要,每个个体自降生之日起就被预示了发展的方向和范围。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因而人不能,也无法抗拒社会的力量。

对于个体来讲,并不是被动地受社会规范的影响,主体本身的状态常常会反作用于社会规范的吸纳程度。

由此看来,对于思想比较单纯幼稚的个体--小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会很容易,老师的思想观念,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成学生个体道德需要就不难成为事实。

调查表明“小学低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沿海开发地区儿童少年品德与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中小学生品德得分随年级增长反而逐渐下降”。

说明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运用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使学生接受道德事实、道德价值思想,通过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与儿童道德发展特点相匹配的。

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分别就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学生品德发展学生的品德素养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乎到一个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

学校应该通过教师榜样的示范、家庭教育的引导、社会环境的熏陶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成长为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的人。

学生要懂得感恩父母、尊重师长、关爱同学、帮助弱者,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注重自身修养和修身养性。

二、学业发展学习是学生来到学校的首要任务,学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不断学习进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自觉地控制学习的时间和节奏,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身心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学校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性。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学业上的成功。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出心理坚强、乐观向上的学生。

四、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关乎到一个人对美的认知、欣赏、创造等方面。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学生要多接触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五、劳动与社会实践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实践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学生要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发展心理学》课程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课程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6、7-12、13岁儿童处 在小学学习的时期。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 还具有明显的幼儿心理特 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 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 渐进入青春发育期,这个 时期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 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 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 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小学儿童数学概括能力的五个等级
Ⅰ级:直观概括水平。儿童依靠实物、教具或配合掰手指头 来掌握10以内的数概念,离开直观,运算就中断或发生困难。 Ⅱ级: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儿童进入了“整数命题运 算”,掌握一定整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 Ⅲ级: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处于从具体形象概括向抽 象概括发展的过程中,这阶段由于儿童的数表象的丰富与数 的实际意义的扩大形成了数概括的新特点 Ⅳ级: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即初步代数的概括 运算水平。 Ⅴ级: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儿童根据假设进行概括,完 全抛开算术框图进行运算。只有极少数小学儿童能达到这一 水平。
(二) 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 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儿童在这种特殊 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受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 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 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 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在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中, 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地发展起来,其思维活动 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3.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中,儿 童发展了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合作、互 助的集体精神,掌握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了各 种良好的品德。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是社会中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心理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其整个人生道路的基础。

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于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发展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自信、自律和应变能力,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1. 阶段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逐步的过程,可以分为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2. 易受环境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3. 多样性:每个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是独特的,受到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有些儿童可能在情绪管理方面有困难,有些儿童可能在社交技能方面有欠缺。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教育者的教学态度、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健康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应共同合作,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儿童心理】从小培养孩子五种永恒的品德

【儿童心理】从小培养孩子五种永恒的品德

【儿童心理】从小培养孩子五种永恒的品德zhangshen转贴:(写于10/16/0011:54:50pm)婴幼儿期是个性的奠基时期,从这时起培养孩子快乐、爱心、正直、勇气、信仰这五种品德,将有益于孩子将来成为一个热爱生活、有所作为的人。

欢乐快乐的经历有助于造就高尚而杰出的个性,使人热爱生命。

对于幼儿来说,快乐的经历有助于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父母应当放开手脚,使孩子自己找寻快感,搞他自己想要搞的事情,尽情享用人生的一切,并使孩子在与父母的相处中赢得欢乐,培育孩子悲观向上的精神。

爱心爱心就是最美丽的心灵之花。

培育孩子具备爱心,就是培育其它较好情操的基础。

要引导孩子成为富有爱心的人,父母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心。

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朝夕相处,模仿和体验到父母的爱心,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也会获得爱心。

正直正直意味着互不欺骗、言出必行。

一个人拥有正直的品德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获得真正的友谊。

家长教导孩子正直的可取方法,就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言传身教。

1岁多的孩子就是必须依靠最初的恶搞去课堂教学正直的品德。

勇气一个人必须忍受生活中的忧伤与失利,须要勇气。

人的一生中可以存有无数次失利和挫折,存有勇气战胜失利和挫折的人,才可能将获得成功。

家长要从小为孩子设置一些“障碍”,使孩子有机会从小受挫,鼓励孩子要有勇气和信心,学会想办法克服困难。

信仰信仰激励人们去奋斗。

孩子有自己的计划和愿望(幼小的孩子还谈不上信仰),无论他们显得多么幼稚,父母都要慈爱而有礼貌地倾听并给予鼓励。

小学生心理发展指南

小学生心理发展指南

小学生心理发展指南引言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的孩子们正在学习如何适应学校生活,建立社交关系,以及形成自我认知。

本指南旨在为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专业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们的成长。

认知发展1. 注意力与集中力-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通常较短,教师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来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 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学生进行定时任务,以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力。

2. 思维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感官体验来支持他们的理解。

- 家长和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 语言能力- 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这个阶段迅速发展,应鼓励他们多读书、多交流,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 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日常对话,帮助他们扩充词汇量和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与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 小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认知,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 家长和教师应积极肯定孩子的特点和成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 社交技能- 小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轮流,家长和教师应提供机会来练习这些社交技能。

- 在解决冲突时,应教导学生使用积极的语言和非暴力的沟通方式。

3. 道德观念- 小学生开始理解道德和伦理的基本概念,家长和教师应通过例子和情境教学来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

- 应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参与公益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建议与注意事项- 家长和教师应提供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以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 应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以建立信任和开放的亲子或师生关系。

- 如果遇到心理或行为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结论小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来支持。

通过理解孩子们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需求,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成长打下稳定的基石。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九章 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九章 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九章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填空题:1、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

当然,外部教育影响是品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自我教育是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2、品德发展是四个因素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3、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 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而儿童在6——10 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都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

4、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

5、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其中,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道德概念是指社会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道德信念是个体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6、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7、道德意志就是人在道德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体现在道德行为中。

8、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认识具有模糊性;情绪具有对立性;意志具有脆弱性;行为具有逆反性。

二、选择题:1.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体验是(B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B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4、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C )。

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关

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关

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关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念建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会经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转变。

首先,小学生在心理发展上会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

而在小学阶段,孩子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能够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他们也开始注意到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逐渐形成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其次,小学生的社交能力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主要是通过玩耍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而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习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分享,逐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们也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学会互相尊重和关心他人。

此外,小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提升。

孩子们在小学阶段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他们开始学会面对各种情绪,包括兴奋、愤怒、悲伤等,并学会适当地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们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渐具备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另外,小学阶段也是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逐渐意识到对错和公平的概念,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

他们开始学会区分好与坏,正义与不正义,并逐渐形成对于公平、友善和诚实等价值观念的追求。

同时,他们也开始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并对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产生强烈的责备感。

在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提供良好的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该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学习和社交环境,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总之,小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会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经历着许多重要的变化。

从认知、情感、社会到道德发展,都对孩子整个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这个阶段是孩子逐渐独立、自我意识逐渐丰富的时期,教育者需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1.感知与觉察–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形成更加复杂的感知和觉察能力,比如对颜色、形状的敏感性增强。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感知能力更加精细,能够辨别更加微小的差异,并且开始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型。

2.认知结构和发展–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认知结构,比如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等。

–小学生时期,这些认知结构逐渐加深、扩展,开始形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思维模式逐渐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小学生的情感发展1.情绪管理–小学生的情绪切换速度较快,他们可能会更加容易情绪激动或沮丧。

–教育者在教育中需要给予孩子情感的关怀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波动,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

2.社交关系–孩子在小学生阶段逐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观点,社交关系也更加复杂。

–教育者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分享和互助的价值观。

四、小学生的社会发展1.社会角色认知–在小学时期,孩子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些社会角色,并促进他们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

2.社会道德意识–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主要在家庭中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

–到了小学阶段,学校和社会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产生更大的影响,教育者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五、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1.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教会他们积极应对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

2.认知教育–鼓励学生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

3.社交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会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差异,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第七节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什么是道德发展(一)什么是品德即道德品质。

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品德的特点:1、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道德品质。

2、道德品质必须以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的指导为基础,并在这个指导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产生道德行为。

3、道德品质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稳定的倾向和特征(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是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

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

同样,社会道德只有通过个体的品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个体品德也可以转化为社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社会品德。

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品德属于个性的组成部分。

道德与品德的内容不相同。

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品德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一)品德与社会性的区别和联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社会性表现的是个体的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社会性的内涵包括品德;品德的形成只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影响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二)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的统一1、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2、品德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条件学前儿童不同阶段品德、社会性发展比较品德发展年龄阶段主要任务和特点0-3岁适应和萌芽阶段1岁以内没有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1-3岁能做出一些符合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但极不稳定,尚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则。

主要任务:适应社会现实。

3-6、7岁情境品德发展阶段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的刺激情境制约,道德认识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情境的暗示性。

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

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陕西京佳咨询电话:(029)85205500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在招教考试中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属于高频考点也是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如果对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掌握、理解不到位在做题的时候也容易产生错误。

接下来小编将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对偶故事法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对儿童来说毫无道德可言,饿了就哭,想尿了就尿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倾向于主持公平、公正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小结:前道德时期:儿童无道德,主要是满足生理本能;他律道德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自律道德时期:儿童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十岁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分水岭:从他律道德转向自律道德阶段。

练习题1. 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以为()。

A. 甲同学错误大B. 乙同学错误大C. 两者都没错D. 两者错误一样大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陕西京佳网站: 1. A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章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二章品德心理与发展

关系。
他律道德阶段(6-9岁)
◘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 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 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另 外一个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 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 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上)
三、社会学习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1925年12月4日生于加拿大的 曼达尔镇。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 亚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师从K.W斯彭斯 研究学习理论。1825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1953年到斯坦福大学任教。 早期主要研究心理治疗问题。1958年以后与他的博士研究生 R.H沃尔特斯合作研究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以后又致力于社会 学习理论的建树,强调认知过程、代替性强化和自我调节在人 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区别于其他行为主义者的相互作 用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3种变量交互作用决定 的。
道德认识
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道德情感
深化 交融
道德动机
内部动力
道德意志
支配
道德行为
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要素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 1.品德心理结构的复杂性 ◘ 2.品德心理结构的整体性
◘ 3.品德心理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 4.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 社会学习理论最初是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的。
◘ 他通过两个实验: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品德教 育的实验,得出社会学习理论。
◘ 同时他认为,社会学习是通过学习者观察榜样的 示范而进行的。
(一)观察学习
◘ 人的许多态度或行为,不是通过其行为的直接后果即直接 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 ◘ 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行为的后 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简言之,“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 行的学习”。这也称之为“社会学习”。

科尔伯格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要说到科尔伯格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那可是个大话题。

咱们先从头说起,别急,慢慢来。

科尔伯格可不是什么普通人,他是个心理学大师,研究孩子们的道德发展,尤其是他们是怎么理解对错的。

你知道吧,一个小孩从刚出生开始,他的思维方式就不一样。

小时候的小朋友,啥都不懂,就只知道怎么吃饭、睡觉和玩耍。

可是随着年纪增长,他们的脑袋里开始有了不同的东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比吃好喝好玩好更深刻的事情——比如,为什么要遵守规则?为什么不能抢别人的玩具?这些问题都是品德的萌芽。

最早,科尔伯格把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分成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前习俗阶段”。

你可以理解为孩子们还只是个“行为小萌新”,什么事情都得靠大人来给他指路,告诉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个阶段的孩子,做事情是为了避免惩罚,根本不懂什么叫做道德,只是单纯的想要逃避麻烦。

你想啊,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捏了小伙伴一把,结果小伙伴哭了,那宝宝可能就不敢再捏了,不是因为他觉得这样不好,而是因为他害怕自己会被妈妈训。

这种行为,看似“聪明”,其实是“畏惧驱动型”的。

你问他为什么不抢别人玩具?他说:“妈妈说了,抢了会被骂!”慢慢地,孩子们长大了,开始进入“习俗阶段”,这时他们已经不再单纯为逃避惩罚而行动了。

反倒开始重视别人怎么看自己,也会有一些社会规范的意识。

比如,小朋友看到大人排队买东西,可能会觉得:“啊,大家都在排队,我也得排。

”此时,孩子心里的规则意识越来越强,他不仅开始遵守规则,还开始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

就是说,孩子的思维从简单的“怕被骂”发展到“要做个乖孩子,让大家都喜欢我”。

你看这多有意思!这个阶段,孩子虽然没有完全理解为什么要遵守规则,但他们会根据周围人的期望来行动。

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让别人高兴”。

接下来呢,就是“后习俗阶段”。

这时的孩子,终于明白了,原来有些规则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开心,背后还有更深的道理。

有些事情,做了就是不对,根本不关心你是不是被大人骂,或者你是不是被其他人接受。

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建立起对于道德规范和情感表达的认知、认同和内化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经历了多个阶段,涵盖了多个方面,是儿童心理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一、道德认知发展儿童在三四岁时开始形成对道德规范的认知,一些基本的道德概念,如公平、正义、诚实等慢慢地被建构出来。

在五六岁时,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社会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并能够按照这些规范行为。

在七八岁时,儿童开始能够运用道德规范来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且在遇到道德困境时,能够有初步的道德理性行为。

二、情感认知发展情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认知了对于自己和他人情感的理解。

在情感的发展中,儿童会逐渐理解并表达出对于爱、信任、孤独、幸福等情感的认知。

在社交交往中,儿童在认知到他人的情感后,也会逐渐形成对他人情感的关怀和理解。

三、道德情感内化在儿童长大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些内心的基本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这种内在的道德和情感认知会影响和主导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和社会的激励压力。

四、内在和外在因素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内在和外在多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儿童道德情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发展过程。

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理解和关怀,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社会也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发展环境,让儿童在健康和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五、家庭对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家庭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认识世界的地方,也是塑造孩子性格、价值观念的重要场所。

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对孩子的情感支持和教育引导,都对孩子的道德情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道德情感发展中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认知有着直接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