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镇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式探讨_以黟县西递古村落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 第1期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Vo.l 20 No. 1
2007年3月JOURNALOF SHIJIAZHUANG RAILWAY INSTITUTEMar. 2007
传统村镇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式探讨
———以黟县西递古村落为例
朱桃杏1, 陆 林2
(1.石家庄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分院,河北石家庄 050043; 2.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传统村镇旅游发展存在着旅游过程生活化与村镇设施功能实用性、景区面积有限性
与旅游者人数增长、传统村镇景区面积局限性与旅游者人数增长等之间的矛盾。结合西递古村
落实际,认为传统村镇旅游地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少部分村落内居民进
行迁居,同时坚持景区分区、建筑分类、游览分线、服务建区等规划与开发构想,考虑资源本体特
征和游客需求等要素,合理开发。
关键词:传统村镇;规划与开发模式;西递古村落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3226(2007)01 0088 05
收稿日期: 2006 09 08
作者简介:朱桃杏 女 1978年出生 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3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JY084)
1 引言
传统村镇是一定历史时期,处于特定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通过密切的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人
类聚居地。近几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传统村镇作了大量的研究。对传统村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
研究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对此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这
一矛盾的处理,众多学者提出“建立新区”的发展思路,以期达到保护与开发的最佳协调,而传统村镇居民
的集体迁居是目前直接导致传统村镇旅游地“空壳化”现象的主要原因。现基于协调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以西递古村落为例,从空间布局规划视角上探讨传统村镇开发问题[1]。
2 传统村镇旅游地规划与开发核心矛盾分析
(1)新区建设与传统村镇“空壳化”的矛盾。为了保护传统村镇的原始风貌,目前,众多传统村镇在总
体规划时本着“全面保护传统村镇,开辟新区,新旧分开,合理发展”的原则,在传统村镇外围形成了若干
个新区组团,以减缓旅游给传统村镇带来的压力。新区建成后,大量村镇内人口外迁,古老的村镇内只留
下园林、建筑等景观实体,形成只供表面观赏的“空壳化”古董[2]。这种迁移现象正在改变传统村镇居民
传统的居住空间及其所支撑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的还有传统村镇原始文化的延续。
(2)遗产保护与传统村镇功能实用化的矛盾。为了保护现有的景观,风景区规范和文物保护等方面
的法律法规对传统村镇内旅游活动、游览设施、内部交通、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等作了种种规定,限制了
传统村镇社区居

民改造房屋建筑,翻修院落等行为。而传统村镇属历史遗迹类资源,均有着上百年的历
史,内部基础设施条件差、建筑密集紧凑等不适应目前家庭结构和生活水平的变化,与现代人的消费观和
生活观格格不入。
(3)传统村镇景区面积局限性与旅游者人数增长的矛盾。传统村镇本身面积有限,而对大部分传统
村镇来说,对游客开放的建筑也是有数量限制的,如果游客仅集中在开放建筑分布的旅游线路上,必然造
成部分区域承载力负重。对大部分传统村镇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传统村镇都存在环境承载力负重问题,而
传统村镇由于它们独特的地理选址、合理的村落组景、典雅古朴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及其博大精第1期朱桃杏等:传统村镇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式探讨———以黟县西递古村落为例89
深的民俗文化、优美动人的山水风光、纯朴雅致的民族风情等内容而倍受旅游者青徕,近几年传统村镇的
游客数量成倍增长,此现象使传统村镇的这一矛盾更加突出[3]。
3 传统村镇规划与开发模式构想
针对目前传统村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大矛盾,结合传统村镇实际,传统村镇旅游地在发展过
程中应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少部分村落内居民进行迁居,同时坚持景区分区、建筑分类、游览分线、
服务建区四大开发理念,考虑资源本体特征和游客需求等要素,合理开发。
3. 1 分区概况
3. 1. 1 景区分区
将传统村镇旅游地划定成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即遗产保护缓冲地带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核心保护区即保护遗产的区界。该区域要明确划分,利于管理,是法定保护的重要区界。
对遗产保护核心区内建筑进行分级保护,保护区范围为法定遗产保护区界,重点保护传统村镇的空间形
态、水体体系、建筑群体环境、传统建筑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严格保护历史形成的
村镇格局、街巷肌理、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构成风貌的各种组成要素;严格控制建设。遗产保护区外围设
立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作为该历史文化遗产区界的缓冲地带。
第二层次,建设控制区是传统村镇的主要缓冲地带。此区域也须限制建设区域,但可部分承担建设
一些不宜在核心区发展的建设项目,此区域内的新、改、扩建的建筑须保持传统风貌,和传统建筑风格协
调。
第三层次,环境协调区一般包括传统村镇外围的环境构成要素-山体植被、村庄、水系和农田。此区
域一般为传统村镇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要求应严格封山育林,进行水土保持,限制各种工业污染以及任
何有不良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协调区,即传统村镇所在的山水环境区域保护点(

线)的划定,一般
分为:一级保护是指各级文物保护建筑和价值最高的传统建筑及其环境,二级保护是指价值较高传统建
筑及其环境,三级保护是指构成传统风貌空间的传统建筑及其环境。
3. 1. 2 传统村镇各功能区容量核定
为了古建筑及其环境的合理保护,有必要限制游客量的增长,而着重旅游质量的提高。根据现存古
建筑开放情况,结合规划旅游线路的组织,采用建筑面积容量法、道路容量法等预测传统村镇内外的游客
容量。由于各功能区保护程度有区别,其容量亦有所不同,如表1。
表1 传统村镇旅游地各级保护区容量核定
保护区保护力度设施建设密度游客容量标准游客活动限制
遗产保护核心区高低低 限制
建设控制区中中中 一般
环境协调区低高高 不限制
3. 2 建筑分类
根据传统村镇旅游地建筑的现状,对古建筑单体进行分类,同时实行区别保护。将传统村镇内各级
保护区内建筑分为保护建筑(传统建筑)和整治建筑(非传统建筑)两大类。
评定建筑等级的标准包括建筑的年代、价值、保存的完好程度等。保护建筑可分类成三级,一级重点
保护建筑、二级保护建筑和三级保存建筑,对一级重点保护建筑严格保护,并整治周围环境,同时限制游
客进入,确保建筑内设施的保护;二级保护建筑进行定期维修,并适当复原,外观要求保持原貌;三级保存
建筑重点保护外观,内部可适当调整更新。整治建筑可视实际分类对待,部分稍加改建、整治外观即可与
周围环境协调的可适当加以改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且其平面及立面须进行改造调整的建筑要进行改
造;传统村镇内的部分现代建筑,严重破坏村内的原始自然风貌,应予以拆除。改建或新建建筑要求与原
始建筑相统一。整治建筑分甲级改善建筑、乙级改造建筑和丙级拆除建筑三类。
核心保护区建筑原则上必须保持原样,不得改变外观,也不得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和装修。
3. 3 游览分线90 石 家 庄 铁 道 学 院 学 报第20卷
目前大部分传统村镇内游客线路太过自由、零散,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是
造成景区内某一区域承载力负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传统村镇旅游地及其空间组合特点,规划出修学旅游线、古建筑旅游线、农家生活线、古街镇购
物线等。核心区选择定点示范户作为游览点,重点保护建筑可视情况不纳入旅游线路,以利于其保护。
不同旅游线路要求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游客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旅游线路,既可避免某一景点
游客过度集中,控制部分景点游客容量,又可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3. 4 服务建区
对游客的各项服务要落实

到不同的功能区,同时实行服务功能区与景区相分离的原则。传统村镇应
建立新区,新区的位置应建在传统村镇环境协调区以外。传统村镇景区与新区互补发展,传统村镇景区
仍可作为部分居民的居住区,但新区应成为景区工业、居住、商业和行政中心。传统村镇内部不宜过分商
业化,但以地方土特产品、工艺品、家庭旅馆为主导的商业环境是一种文化展示,通过消费者的购物可实
现文化互动与文化传播。所以,通过建立新区将传统村镇景区占地较大的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集中起
来,淡化传统村镇的商业气氛和疏解村落客流。目前部分传统村镇内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刺激了旅游服务
业的膨胀,部分沿街住户破墙开店、对房屋进行平面改造等现象偶有出现,大部分传统村镇迫切要求建立
新区,缓解商业现代化对文化原真性的冲击。
4 西递古村落规划与开发实例分析
4. 1 研究区概况
西递古村落地处安徽省黟县县城东南部,位于风光旖旎的黄山西南麓、黟县城东8km处。西递始建
于北宋皇佑年间,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有居民1万多人、2条大街、99条巷道、34座祠堂、15座牌楼、600
多座华丽宅院,至今仍保存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300余幢,大量砖、木、石雕等艺术佳作点缀其间。黟县
西递以“船形”完美聚落形态、精妙民居建筑、众多祠堂牌坊、浓郁古朴民风、悠远深邃的空间意象和底蕴
深厚的徽州地域文化,构成了古村落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
作为徽州古村落的杰出代表,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美誉。2000年11
月30日与宏村一起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目前中国拥有的31处世界遗产项目中唯一的一
处古村落型旅游地。2001年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被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
景区,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
4. 2 西递古村落空间布局规划(如图1)
图1 西递古村落规划图
4. 2. 1 西递古村落各保护区范围界定第1期朱桃杏等:传统村镇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式探讨———以黟县西递古村落为例91
核心保护区:东至临溪别墅、西至社屋溪即目前景区停车场(跑马楼西侧)、南至会源桥南30m、北至
黟潭公路的建筑等级最高且相对集中的区域。
建设控制区:东至丘上、西至环抱桥、南至象形山山脚、北至牛形山山脚的区域范围。
环境协调区:从原西递水口到西递东侧黟黄公路交叉口以及西递村南北山体范围内形成的区域。该
区域包括西递外围的环境构成要素———山体植被、村庄、水系和农田,这些与西递古村落构成一个和谐的
整体[5]。
4. 2. 2 西递古村落建筑分级状况
西递的明清古建筑群是

我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大夫第、膺福堂、履福堂、
西园、东园、瑞玉庭等民宅,同时还包括祠堂、牌楼等建筑,如表2。
表2 西递代表性保护建筑分类表
保护类别建筑年代建筑型制价值保存状况保存数量/幢建筑面积/m2
一类保护建筑明朝至清嘉庆年间典型传统建筑很高很好29 6 380
二类保护建筑清嘉庆至宣统传统建筑较高较好95 21 080
三类保护建筑民国传统建筑一般一般47 9 870
备注:一类保护建筑含祠堂3幢,走马楼、牌坊。资料来源:《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递》推荐材料。
4. 2. 3 西递古村落旅游线路规划
由于西递古村落明清建筑保存较多,旅游线路组合上选择目前保存完好的、价值较高的十几幢民居,
针对目标市场,用现有的街道连接,形成主题各异的线性空间,如以走马楼、瑞玉庭为代表的西递徽商故
居旅游线,以胡文光牌楼、西园为代表的西递官宦之家游和以旷古斋、桃李园西递建筑休闲游,或者形成
以瑞玉庭、仰高堂等为代表的徽商主体文化景观线、以笃敬堂、履福堂等为代表的徽州楹联主体文化景观
线等。
4. 2. 4 西递古村落各功能区划
对西递古村落的开发应严格执行“老区游览,新区消费”的观念,将商业化对村落文化原真性的冲击
性减少到最小。考虑到西递古村落周边的地形及现有的设施状况,建议将新区选址于西递镇株林村,在
此区域范围内建徽式民居、购物街、停车场、休闲中心等,建筑材料、技术上追求现代,而在体量、高度,以
至色彩、格调及构图上力求与西递古村落相关联。恢复株林村至西递古村落间的水口园林景观及沿线旧
景,对黟潭公路进行改道处理。
4. 3 西递古村落开发思路
4. 3. 1 新区功能定位
对于西递来说,原有村落和建筑是西递古村落居民生活的场所,而生活的主体-居民的存在才使古
村落地方文化有了更生动的内容,古村落的居民是古村落文化的生命力所在。西递新区的建设应淡化其
居住功能。新区的功能一方面要解决西递部分建筑的保护问题,另一方面是分散古村落旅游流、延长游
客逗留时间、避免西递“快餐式”旅游问题存在的有效途径。
4. 3. 2 古村落休闲氛围营造
西递古村落及其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徽州的文化观念包括伦理道德观念和封建宗法制度。以
儒学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封建道德的根源,作为体现伦理道德观念的建筑,牌坊就是典型代表。宗法
制度从建筑表现来看,主要体现在祠堂的兴建和住宅的型制等方面。作为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
石,徽州文化使得西递古村落的旅游氛围凝重、压抑。2004年西递的游客调查问卷表明

西递游客休闲度
假的仅为17. 6%,而同年周庄休闲度假的游客比例为32. 5%[6, 7]。
西递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突出其理性不失浪漫、厚重亦具风雅的特征,增加休闲氛围。对出售工
艺品和古董的古民居进行整顿,徽州三雕和其他徽州特产的经营点集中到购物中心或购物街,适当在古
村落里增加部分农家乐项目。
4. 3. 3 古村落开发机制建立
传统村镇的规划与开发应推行社会化和市场化操作,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公众参与92 石 家 庄 铁 道 学 院 学 报第20卷
体系、监督体系和资金保障体系。
在此过程中当地居民应成为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力量。目前不少村落居民对规划和开发的关心主要
体现在对自己的宅基地及其环境的未来命运上,而没有实际参与到古村落的规划和开发工作中去。应吸
收社区居民参加遗产评估与规划组织,使居民的思想影响到评估结果,同时需要成立保护古村落文化遗
产的民间组织,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当地旅游,提高其保护遗产的积极性。
5 讨论与结论
(1)对西递古村落的规划应坚持整体上“修旧如修”的原则,住在一级保护建筑民居内的居民建议迁
至新区,从事景区服务工作,村镇内的居民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从事农家乐、或参与景区民俗表演等。
(2)传统村镇应通过“景区分区、建筑分类”原则来对遗产资源进行保护,通过“游览分线、服务建区”
的方法缓解过量游客对传统村镇的破坏,根本上解决景区内部商业化的问题,同时适应社区居民的生活
需求。
(3)社会在不断发展,以牺牲传统村镇社区居民的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来推动游客或研究者对遗
产的崇拜是不公平的。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村镇旅游资源的保护既要考虑旅游者或研究者的感受,同时
还要考虑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区域的实用化。
参 考 文 献
[1]朱光亚.古村镇保护规划若干问题讨论[J].小城镇建设, 2002(2): 66271.
[2]段德罡,洪亘伟.延续与发展———一条旅游发展轴的诞生[J].规划师, 2003, 19 (5): 26231.
[3]孙明泉.古村落缘何如此受宠[EB/OL]. [20012322]. http: //www. gmw. cn.
[4]彭松.西递古村落空间构成模式研究[J].规划师, 2004, 20 (3): 85287.
[5]程远.“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之初探———西递古村保护规划简介[J].华中建筑, 1999, 17 (4): 78282.
[6]黄成林.徽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 2000, 19 (3): 2572264.
[7]宁玲,周颖.古朴的建筑悠久的文化———徽州文化观念对徽派建筑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 8 (2): 15220.
Reflection on Plan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ofTraditionalVillages and Towns
———X idiAncientVillage as an Example
Zhu Taoxing1, Lu Li

n2
(1. School ofEconomics andManagement, ShijiazhuangRaiway Institute, Shijiazhuang 050043;
2. College ofTourism,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villages and townshave sever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tourism develop2
mentand planning. CombiningwithXidi ancientvillage, the paper considers that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owns
should persist in the principle of“repairs it as itwas”, moving out some inhabitants, districting the scenic
spots, classifying the buildings, sorting the travel lines and building service districts and so on, an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resource characters and touristdemands to keep reaso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owns; model ofplan and developmen;t Xidi ancientvillage
(责任编辑 车轩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