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星星变奏曲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3篇)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7e3a0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d.png)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3篇)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假如……”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挡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终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究竟是一份“遥远的劝慰”。
意象的选择或许是很细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气氛不断地扼杀共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决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
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盼望的光亮。
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情愿/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抖动”,诗是美妙的,是浪漫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躲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
但这样的审美往往非常遥远,太脱离现实,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予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
接着又由“谁不情愿”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爱”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的,这种渴望不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严寒僵死状态、布满新奇蓬勃的活力。
明显,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漂亮浪漫的抱负,虽因现实之故,抱负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
现实是严酷的,随着民族十年悲剧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结出自由的果实。
在江河,他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其次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人依旧憧憬光明、自由、美。
靠着这份坚决的信念,诗人便不再爱惜“在严寒中孤独地燃烧”的生存状态,也不再理睬如星星抖动、白雪掩盖、夜晚冻僵的现实境遇,一心憧憬无比美妙的抱负王国;只是太遥远的原因,诗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胧了。
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情愿”和“谁不喜爱”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行宣泄的`心情。
最终在英雄主义心情的支配下,布满浪漫与乐观的意象涌出诗行,成为人格与生命的自我鼓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课《星星变奏曲》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课《星星变奏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09463976c66137ef061935.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课《星星变奏曲》教案
3、星星变奏曲江河【备课时间】:2009、9、12
【授课时间】:2009、9、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8cd43cfdd36a32d72758164.png)
3星星变奏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重要字词。
2、诵读本诗。
过程与方法1、加强对诗歌的诵读、涵泳、品味。
2、整体感知本词内容。
3、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4、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学生背诵有关星星的诗句教师机动地导入新课。
二、走进作者,了解文体:1、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声,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升华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2、文体链接朦胧诗及其产生背景:朦胧诗古来有之。
李商隐可以称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朦胧诗人”了,他的不少诗如《锦瑟》、《如有》及一些无题诗,历来难以确解,可是仍为读者喜爱。
探讨这些诗的创作方法,它们也是用一些片断的意象,以象征、隐喻手法,表现朦胧惝恍的情思和朦胧惝恍的意境。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3、背景链接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1b4995984868762cbaed59a.png)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二、自学指导(一)一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静谧(ml)闪烁(shud)朦胧(mOng 16ng)憧憬(chOng jlng)
• • • • • •
劫(ji6)难 凝(nlng)望 颤(chdn)动覆(fQ盖
• • • •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弥足珍 Nhomakorabea:更加觉得珍贵。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静谧:安静。
憧憬:向往。
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劫难:灾难,灾祸。
朦胧:不淸楚,模糊。
两个小肖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 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晩,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平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适了一种恬静 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上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四、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浪漫(向往光明)寒冷、残酷(否定现实)
(对比)
5.拓展延伸
请你积累几句有关星星的诗句,最少两句。
【交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岀其里。(曹操《观沧海》)
2.多层次的意象叠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一,请找出诗中其他生动的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2f2450d1f34693dbef3ebe.png)
星星变奏曲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课标虽未对第四学段的现代诗的教学做出明确的表述,但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
这是一个诗歌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颂歌,而本文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和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3.中招考点近年来的某某中招对于诗歌的考查主要侧重于:(1)诗歌的主旨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赏析诗歌的语言。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能够结合自身欣赏诗歌的经验,初步揣摩和体会诗歌语言的的凝练性,并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但对于诗歌主旨和情感内涵的丰富性还不能准确全面地说出。
二、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及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能说出诗歌的主旨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及对诗歌中“星星”等意象的分析和理解,能说出诗歌的主旨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诗歌的重点语句,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师朗诵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是啊,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那么,一颗高贵的心灵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星星变奏曲》展示的就是一颗高贵的心灵在面对困苦时的态度。
(板书:课题、作者)(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人,1980年在《某某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84e050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0.png)
3.诗歌朗诵: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注意语音、语调、情感的把握。
提交形式:录制一段朗诵视频,时间不超过5分钟。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星星变奏曲》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提交形式:小组报告,包括文字总结和课堂分享。
2.逐层递进,深入解读
从诗歌的字词、句子到整体篇章,逐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手法。重点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内涵。
3.互动交流,共同探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和朗诵中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语:“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这首诗歌的朗诵,感受一下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初步感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诗歌背景介绍
详细讲解诗人创作《星星变奏曲》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3.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借鉴作者的创作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尝试新事物。
3.体会诗歌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素养。
4.创意写作,实践运用
设计与课文相关的创意写作任务,如仿写、改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5.情感教育,人生引导
1.3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1.3星星变奏曲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00b2e65022aaea998f0fef.png)
第三课星星变奏曲展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要想充满感情地朗读好《星星变奏曲》,应该注意下列方面:(1)重音(2)停顿(3)速度(4)语调等.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级朗读比赛。
. 欣赏朗读示范音频:罗京最经典诗朗诵《星星变奏曲》(网上视频:《星星变奏曲》)请各组同学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回答“个性阅读”中的思考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归纳、总结,指导学生概括要点,记录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诗句,赏析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例如:可以选择以下重点诗句:.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2.“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3.分析“寒冷中寂寞的燃烧”、“苦难的诗”、“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夜晚冻僵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 每小组点一人进行具体的阐述:生一:需要强调的词语要读出重音。
生二:划分停顿要根据诗句的意义来进行,不要将词语从中间分开。
生三: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语速要舒缓,语气要轻柔。
. 各组推选代表,参加班级诗歌朗读比赛。
由各组组长做评委,选出前三名。
参考答案:(2、3、4小题)生一:星星、萤火虫、春天等,都有温馨浪漫的特点,象征光明和美好;夜、寒冷、冰雪等,都冰冷残酷,象征黑暗的现实。
生二:诗中的星星象征了光明。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
生三:美好的生活就像一首诗,美好的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蜜蜂酿出的蜜一样甜。
生四:写出了环境的宁静和心情的闲适、自在,形象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课题:授课教师:。
最新-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9篇)
![最新-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cc7da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f.png)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9篇)教师要善于用教案,借鉴、自编、改编一些题,作为补充题。
总之,认真的研究教案是钻研教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好处。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作者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这首诗在诗歌技艺、创作手法和诗歌主题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
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语言清丽流畅,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生活的美好,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认真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精炼优美的特色,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3、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策略1、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促进学生的理解。
2、学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的制作,朗读材料的准备,学案的制作,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课文,自主学习。
六、教学环节(一)课堂导入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新课(二)课堂讲授1、作者及朦胧诗介绍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b1ec2d7fd5360cba1adb68.png)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
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由关于“星星的诗句”导入回忆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介绍和朦胧诗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发表*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孕育于“*”时期的“地下文学”。
它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e6f8bdd0d233d4b14e69a2.png)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重点难点: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引入及讨论教学过程:一、题解与导入回忆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一)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星星变奏曲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星星变奏曲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655e0458fb770bf78a5549.png)
三、星星变奏曲【教学思路】本文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
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把握“星星”的意象,联系特定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蕴和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把握诗歌中“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能够进行初级的诗歌写作。
3、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通过诗歌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体验与反思,通过理解诗歌的主旨,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畅谈感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3、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独立判断明显发展,思想活跃,思考问题广泛,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他们对诗歌想象世界的描写和梳理,体会诗歌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充分搜集诗歌背景资料,做好相关课件,能有感情的范读本诗。
学生——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课前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和写作背景。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星星变奏曲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星星变奏曲](https://img.taocdn.com/s3/m/8e7b2a431ed9ad51f01df276.png)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教案、试题、试卷中小学- 1 -[教学设计]一、导入读诗关键要感知语言,分析内容,领悟技巧,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读出其内涵。
二、读熟——感知诗歌的格律1.请女生、男生分读一、二节,比较两节诗不同的基调。
明确两种情境:前一诗节表现了温馨美好的情境,后一诗节表现了寒冷严酷的情境。
2,找出两小节诗在结构上的标志,分析其在语言上的异同点。
明确: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开头;前一诗节呈一种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理解标题,为什么称为“星星变奏曲”?明确: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而且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4.再次朗读。
三、读懂……把握诗歌的意象与主旨1.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结合。
本首诗选择了许多意象来表达感情,试找出并体会其象征意义。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等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等意象描绘寒冷和残酷的氛围,象征黑暗冰冷的世界。
2.诗中六次出现反问句,说说每一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①构想一个富有诗意的理想世界;②构想一个夏夜般柔美的理想世界;③构想一个春天般温馨的理想世界;④写出现实世界的苦难;⑤写出现实世界的寒冷;⑥诗人愿意燃烧自己照亮黑暗、为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3.归纳诗歌主旨。
结论:这首诗歌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四、读透——领悟诗歌的表现技巧。
1.通读全诗,思考全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托物言志、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2.讨论诗歌中比喻与通感的修 辞手法的运用,结合具体诗句说明。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bb97a1c0b1c59eef9c7b411.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内容预览:《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设计简说】《星星变奏曲》是九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是上个世纪朦胧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有人说,“星星”在诗里象征着黑夜里的有限光明。
对朦胧诗的解读,历来说法不一。
诗人徐敬亚认为“诗,诗飞翔着的东西。
读诗,要自己先飞起来”。
他说的是读诗要有怀疑精神,不必轻信现有的名家解说。
在徐敬亚看来,诗是没有固定的解释通道。
无论从创作心理学或者接收美学的角度,一首诗一旦形成,它就成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生命个体,也就具备了内在的多义性与空间的歧路性。
任何阐释都不会绝对的正确或错误。
阅读时展开的空间越大越好。
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解读这首诗,是本设计的起点与归宿。
【教学过程】一、描述生活中的情景,引起兴趣。
问题设计:看到“星星”一词,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活动建议:写出你能想到的词语,情景,物品,人物等等。
把这些词语、物象进行归类,看看这些类型分别代表或象征了什么?(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自己的阅读体验,日常经历入手,是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捷径,也使学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对诗歌产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关于归类,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按照诗歌中“星星”所象征的类别进行归纳,以便第四个环节中将学生的想象与诗人的像想作对比。
看看诗人为什么这样想,从而理解诗影响歌创作主要因素--时代,个性等。
)二、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问题设计:闭上眼睛,静心聆听配乐朗诵的《星星变奏曲》。
听完,说说你感受到的星星是什么。
交流的重点:学生自己感受的“星星”。
活动建议:听录音、自由散读等。
(说明: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星星,这一次感受到的星星还有着学生自己的经验痕迹,可能与作者的星星会有比较大的距离。
这也是读诗歌需要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三、小组探究,发现诗歌的意蕴。
问题设计:找到诗中有关“星星”的诗句,把握“星星”这一形象的内在含义。
另外再选择“蜜蜂、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旗子、火、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中的两个形象,发现它们的象征含义,进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阴四中教师语文教案
九年级一、二班任课教师刘华备课日期:编号:03
学习目标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
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
的特点。
难点、难点是“星星”的象征
意义。
教
材分析与教法设想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板
书
设
计
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理解什么是朦胧诗
一、题解与导入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一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
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您
教
学札记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