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柯达在中国的转型之路

合集下载

柯达战略转型启示

柯达战略转型启示

柯达战略转型启示刘若愚原创 | 2010-10-11□程景/文伊士曼柯达公司(以下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早在1975年,柯达就研发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随着数码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柯达制定了数码化战略,用了4年时间将全球业务进行了转型,并取得了初步成功。

柯达实施战略转型的做法展现了企业并购全球化、业务发展服务化、生产成本低廉化、业务领域集中化四大特点。

中国是柯达新兴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柯达将中国视为转型的重要战略根据地。

目前,柯达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上海的亚太区总部的功能,并且将大量研发任务战略性地转移到其位于上海的亚太区研发中心。

同时,位于厦门的生产基地经过转型,成为柯达全球一个重要的数码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承担了亚太地区运营中心的职能,是柯达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

从研发设计与市场的紧密结合、生产制造的外包和高端化,到在商业领域的服务化转型,柯达在中国初步实现了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转型并完成了从传统光感价值链到数码印刷价值链的全面提升。

我国正处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产业技术升级的背景下很多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柯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注重产业发展规律及时实施转型升级。

柯达战略转型的经验告诉我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生命周期在逐渐缩短,因此企业应及时对产业生命周期的变化做出调整,避免出现产品和企业被替代的危机。

第二,注重依托原有优势开发新业务。

柯达公司在战略转型前仔细分析了其专利库中的技术,选择与市场紧密结合并可以快速应用的技术作为产品转型的核心。

柯达经验表明,企业转型应注重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依托自身原有优势引进新技术,发展新业务。

第三,注重转型过程中新旧业务的平衡。

从柯达的案例可以看出,柯达公司在实施数码转型过程中注重传统与数码业务的平衡是转型战略成功的重要因素。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

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与评价1. 引言柯达公司(Kodak)作为全球著名的摄影和影像解决方案提供商,一直以来在胶卷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在中国胶卷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柯达公司的市场份额逐渐下滑。

为了分析和评价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的营销战略,本文将从市场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定位和品牌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 市场环境分析2.1 宏观环境柯达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质量影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其次,随着数字相机和智能手机摄影功能的普及,胶卷市场的规模不断缩小。

此外,政府对保护环境倡导绿色发展,胶卷的使用面临一定的限制。

2.2 微观环境在中国胶卷市场,消费者需求逐渐转向数字化摄影。

柯达公司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如佳能、尼康等国际品牌以及本土品牌如海鸥。

这些竞争对手通过不断创新和市场推广,不断与柯达公司争夺市场份额。

3. 竞争对手分析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中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3.1 国际品牌竞争佳能和尼康作为全球知名的相机品牌,在中国市场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

它们凭借着优质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赢得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与柯达公司相比,它们在技术研发上投入更多,能够不断推出新型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3.2 本土品牌竞争中国本土品牌如海鸥在胶卷市场上也展现出不俗的竞争力。

海鸥公司将定位于高端市场,并致力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通过加强与经销商的合作,海鸥公司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与柯达公司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

4. 市场定位和品牌策略4.1 市场定位针对中国胶卷市场,柯达公司可以选择进行市场细分,将目标群体定位在摄影爱好者、摄影师和专业影像从业者等特定人群。

通过为这些人群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不同的需求。

4.2 品牌策略为了重新赢得市场份额,柯达公司需要通过品牌策略来强化其在中国胶卷市场中的竞争力。

柯达在中国 swot分析

柯达在中国 swot分析

四、对策及建议
• 1、将自身业务类型由胶卷业务向数码型业务转变。 • 2、由企业相关人员通过一定的公关手段转变官员 的看法。 • 3、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之上引进更先进的技术与设 备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 4、在公司平稳发展的同时,不断研发并推广新产 品。 • 5、寻找新的商业契机,使公司向多元化发展。
柯达在中国“按错快门” 柯达在中国“按错快门”
一、机会与威胁条目
• ① 相机市场传统胶卷技术型向数码型市场转变。 • ② 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通过大举投资为公司带来 的市场份额,被一些官员斥为破坏性垄断。 • ③ 电子类企业竞争激烈。 • ④ 20世纪90年代末,柯达收购中国本土胶卷和相 纸企业,并与中国本土领军企业乐凯结成联盟, 领先于日本富士。 • ⑤ 据相关专业的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未来数码相 机销量呈上升趋势。 • ⑥ 数码相机在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发起推广胶析图 出现概率 影 响 程 度 高 大 小 1 3 低 2
机会分析矩阵图 成功的可能性 潜 在 的 吸 引 力 大 大 小 4 5 6 小
三、业务类型分析: 业务类型分析:
• 1、3的威胁出现的概率和影响程度都大,必须特 别重视,并制定相应对。 • 2的威胁出现概率虽小倒影性程度较大必须密切监 视其出现与发展。 • 4、5的潜在的吸引力和成功的可能性都大,有极 大可能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企业应把握战机、 全力发展。 • 6不仅潜在礼仪小,成功的概率也小,且应改善自 身条件,关注机会的发展变化,审慎而适时的开 展营销活动 • 总上所述,威胁水平高且机会水平高,所以对柯 达公司来说该业务属于风险业务。

柯达与中国数码印刷的故事

柯达与中国数码印刷的故事

品 范 围 涵 盖 了 数 字 化 工 作流 程 、cT P直 接 制 版 机 、激 光 数
码 印 刷机 、数 码 喷 墨系 统 等 各 方 面 。
推 出喷 墨轮 转 印 刷 机 解 决 方 案 P O e 1 0 .这 款 适 用 P 0 0 r S r 于 短 版 书 刊 印 刷 的 机 器 释 放 出 这 样 的 信 号 :数 码 印 刷 机 生 产 的 印 品 不 仅 可 在 质 量 上 媲 美 胶 印 ,在 成 本 上 也 取 得 了重 大 突 破 在 随 后 的 IE 2 1 会 上 彩 色 P S e P X 0 0展 P r O r 50 X 0 0 刷 机 也 惊 艳 登 场 ,吸 弓 了 全 球 观 众 的 眼 球 。作 L印 I 为 技 术 更 臻 成 熟 的 机 器 .Po p 5 0 X rse 0 0 L对 于 纸 张 的 适 应 r 性 大 大 提 高 .承 印物 的 范 围 也 大 大 拓 展 ,在 du a 0 8上 p 2 0 r
废 气 处 理 装 置 , 先 于 柯 达 公 司 全 球 其他 7 数 码 版 材 厂 。 领 个
20 0 8年 ,d P 2 0 a 0 8上 柯 达 风 光 无 限 ,S m 喷 墨 r u te ra
技 术横 空 出世 诸 多世 界 媒 体 争 相 报 道 。 柯 达 的 S m te ra 喷 墨 技 术 可 以 说 是 为 喷 墨 技 术 掀 开 了 革 命 性 的 一 页 , 她 的 出 现 让 不 少 胶 印 机 制 造 商 脸 色 大 变 , 因 为 业 界 普 遍 认 为 ,这一 技术 旦 实 现 工 业 化 、 产 品 化 之 后 ,将 抢 占
收购 海 德 堡 的 数 码成 像 部 门 ,全 资 拥 有 N x s 2 0 年 e pe s 0 5 r 1 ,将 柯 达 文 件 产 品和 服 务 组 合 图文 影像 集 团 ;2 0 月 05

柯达公司数码转型的案例研究

柯达公司数码转型的案例研究

三、市场推广
为了提高数码相机产品的市场份额,柯达公司在市场推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 措施。首先,柯达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告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提高品 牌知名度;其次,柯达公司参与了众多摄影大赛、展览等活动,以增加品牌曝 光度;此外,柯达公司还通过开设实体店、网上商城等方式扩大销售渠道。
转型效果分析
二、品牌打造
在品牌打造方面,柯达公司充分利用了其在传统影像市场的品牌优势。公司在 数码相机市场上采取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强调自身在影像方面的专业知识和 技术实力,成功地将品牌特色传承到了数码业务。
三、市场定位
柯达公司在数码转型过程中,对市场定位进行了精准的分析。公司针对不同消 费群体制定了相应的产品线和营销策略,如针对专业摄影师的高端全幅相机, 针对普通消费者的入门级数码相机等。这种市场定位的精准性为柯达公司赢得 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对未来的展望
一、市场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数码相机市场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例如,随 着5G技术的普及,视频拍摄将成为数码相机的重要应用领域;同时,人工智能 技术的发展也将为数码相机产品带来更多的智能化功能。柯达公司需要紧密市 场发展趋势,以便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二、未来发展方向
015 一、市场发展趋势
016 二、未来发展方向
017 结论
引言
柯达公司是一家以传统影像市场为主导的企业,然而,随着数码市场的快速崛 起,柯达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冲击。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柯达公司实施了一 系列数码转型措施。本次演示将详细阐述柯达公司的数码转型过程、效果及成 功原因,并探讨其对未来的影响和意义。
综上所述,柯达公司的数码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功。通过推出多款数码相机产 品、加强市场推广和定位精准的市场策略,该公司成功地在数码相机市场上占 据了一席之地。而其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研发的重视、品牌的打造以及市 场定位的精准性。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柯达公司需 要继续市场趋势并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以便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柯达的中国之路(一)

柯达的中国之路(一)

柯达的中国之路(一)1998年3月23日,柯达公司与中国政府达成了与中国感光材料行业的“全行业合资计划”。

柯达用12亿美元换来了排他性的生产许可。

几年来,柯达通过调整生产布局、培育摄影市场、建设销售渠道、投资公益事业等方面的举措,迅速占领中国市场。

至2003年,柯达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快速冲印店从1500家增加到逾8000家,稳居中国感光市场品牌第一位。

伴随着数码影像市场在中国飞速拓展,富士凭借其独有的激光曝光技术卷土重来,并且着手全面提升它的销售网络。

当柯达进军数码冲印领域时,富士已早早领先。

此时,柯达面临着两难抉择:既要进一步开发传统胶卷冲印市场的潜力,又要应对富士等对手在数码影像市场的竞争。

柯达提出了利用传统和数码影像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拍摄、处理、冲印以及分享照片的全面影像服务系统和解决方案,以追求消费者的全面满意。

此外,柯达还提出了“影像+零售”的新业务定位,通过其越来越宽广的网络渠道,开始票务零售业务。

通过增加柯达连锁店的服务内容,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到柯达店中消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店主的收入,从而提高原有加盟者对柯达网络平台的忠诚度和该平台对新加盟者的吸引力。

然而,柯达的新战略是否能够应对富士的挑战呢?在数码影像市场上,技术与渠道,哪个更重要?柯达在渠道上的创新能否弥补其在技术上的劣势?柯达的中国市场战略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柯达的中国市场战略:第一,就柯达的全球战略而言,柯达在全球范围内面临富士的激烈竞争。

在柯达的原主要市场美国本土、欧洲、日本,柯达的市场份额都被富士严重侵蚀。

在这些传统成熟市场上与富士和其他对手硬拼,必然的结果是利润水平的下降。

柯达敏锐地注意到中国这个潜力巨大、增长迅速的新兴市场,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点发展市场,避开在传统市场与老对手的火并,可谓棋高一招。

柯达公司案例

柯达公司案例

柯达“陨落”启示: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新年伊始,曾经在摄影、胶卷领域独步全球的美国柯达公司就宣布接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警告,即将申请破产保护传闻和评级下调等坏消息接踵而至,令这个胶片帝国几乎摇摇欲坠。

柯达,曾经是行业的代名词,绝对的龙头霸主,短短几年间,却因为在创新的新浪潮中没有“赶上趟”,面临着可能被时代无情淘汰的厄运。

并不仅仅是柯达,去年以来,诺基亚、惠普等业界巨擘都因创新不足而黯然败退。

创新世界中,不进则退,慢进也退。

“巨人”疲弱甚至倒塌的教训,给正在积极探索转型创新之路的中国更多启示和反思。

百年柯达“陨落”美国时间2012年1月3日,柯达官网发布公告,由于柯达股价已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纽约证券交易所已对其发出退市警告。

根据纽交所规定,在接到退市警告6个月内为调整期,柯达只有在股价达到相关标准后才算合规。

1881年,柯达公司的前身在美国成立。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它先后研制出胶片和“傻瓜相机”,将摄影的乐趣带向普通百姓。

柯达从1886年就开始赞助奥运会,1986年成为奥运会顶级赞助商,进一步提升了它的全球知名度。

柯达有过这样自豪的口号:“你只要按下快门,其他的交给我们。

”但对于今日的柯达而言,那些曾经的辉煌都已是明日黄花。

2011年12月《财富》杂志评选出“美国500强10大烂股”,柯达以85%的跌幅名列第三。

而1月3日的退市警告让柯达股价雪上加霜,根据纽交所公布的数据,从2011年1月11日到2012年1月5日,柯达的股价跌去了93.7%。

据最新报道,柯达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内申请破产保护。

就算柯达真的提出破产申请,公众也不会吃惊。

另一项关于“2015年前消失的五个品牌”的预测调查中,柯达受到了27%的被调查者提名,排在首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MBA中心副主任罗彪分析,柯达的失败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首先,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不同,在数码时代,柯达基于传统相机的供应链优势和专利优势不复存在。

柯达百年沉浮的启示 运营管理案例 百年柯达

柯达百年沉浮的启示 运营管理案例 百年柯达

柯达百年沉浮的启示(-)事件概述1975年发明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的伊士曼柯达公司,自2011年起就多次传出破产消息。

2011年,柯达股价跌幅超80%o2004年至今,柯达仅有2007年一年实现全年盈利,公司市值也从1997年2月的310亿美元降至2011年9月的21亿美元,十余年蒸发99%。

2012年1月3日,因平均收盘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位于1美元以下,纽交所已向柯达发出退市警告。

2012年1月19日早间柯达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此前该公司筹集新资金进行业务转型的努力宣告失败。

2013年5月,伊士曼-柯达公司正式提交退出破产保护的计划,如果计划获批,该公司无担保债权人可获得重组后公司总值22亿美元的股份。

当地时间2013年8月20日,美国联邦破产法院批准美国柯达公司脱离破产保护、重组为一家小型数码影像公司的计戈人柯达计划9月3日退出破产保护。

(-)迟暮之年的柯达伊斯曼•柯达公司与债主达成7.93亿美元的贷款协议,此协议可能帮助曾领导全球胶卷业的柯达摆脱破产保护,而柯达需以至少5亿美元的价格卖出Iloo项数码专利权作为贷款条件。

柯达是在曼哈顿的一家破产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申请的,称已从花旗集团(CitigroUP)获得9.5亿美元融资,公司的经营活动将继续维持下去。

柯达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此次业务重组旨在增强公司在海内外的流动性,将非战略性知识产权货币化,公正地解决遗留债务问题,并使公司能够着重经营最有价值的业务。

柯达公司周三(2012年1月18日)起诉三星电子,称后者包括GaIaXyTab在内的平板电脑产品侵犯该公司专利。

柯达当前正在为可能的破产申请做准备,这是该公司本月以来发起的一系列诉讼中的最新一起。

柯达1月初对苹果公司、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指控它们的手机、平板电脑产品上的图像传输功能侵犯了柯达的专利。

之后,柯达又对竞争对手富士胶片提起诉讼,指控后者的数码相机侵犯其图像记录和处理方面的专利。

柯达在中国的转型之路——讲解稿

柯达在中国的转型之路——讲解稿

柯达在中国的转型之路一一讲解稿柯达在中国的转型之路一一P1-一案例分析讲解稿柯达简介一一P2柯达公司创办于188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白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

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昔日辉煌一一p3一白多年来,柯达品牌背后代表的是先进的光学影像技术和拍照的快乐,儿乎成了胶卷和照片的代名词。

在影像行业里,柯达占有60%的市场,是无可置疑的霸主。

柯达公司的历史是世界影像行业发展的缩影,1885年,柯达产出世界上第一个民用胶卷。

1888年,制造了第一部民用相机,同年,柯达打出了第一个广告,画面上一个只手举着柯达相机,旁边是创始人伊士曼写的自信而自豪的承诺:“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 1964年,柯达经过十年的研究,推出了一种“立即自动”相机,这种相机机型更加简洁轻便,便于携带;操作简便,无需测距对光,就能获得清晰照片;底片装卸便利安全。

这种“傻瓜式”的相机上市之初就销售掉750万架,一举创下了相机销售量的世界纪录,在影像行业里,可以说大部分的创新都与柯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辉煌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也成就了柯达庞大的影像帝国。

盛极而衰一一p4柯达陶醉于传统影像业的辉煌,当拍照市场由“胶卷时代”进入“数码时代” 时,它仍犹豫再三,裹足不前,结果错失了先机。

在数码技术的冲击洪流下,柯达一口多年辛苦建立的传统影像帝国的台基迅速崩塌。

柯达还是数码影像技术的开创者,早在1976年,柯达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并将其用于航天领域,至今柯达拥有多达一千余项的数码成像专利技术,为同行业之最。

从“柯达案例” 分析大公司转型迟钝

从“柯达案例” 分析大公司转型迟钝

从“柯达案例” 分析大公司转型迟钝摘要:2011年9月30日彭博社发表报道称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柯达,正在考虑提交破产保护申请--柯达已聘请了以处理破产案闻名的律师事务所琼斯德易。

消息一经传出,柯达股价随即狂跌54%,至每股78美分,处于38年来最低点;随后评级机构惠誉和穆迪也将柯达债务的评级下调至“垃圾级”。

12个小时后,柯达发表声明称,聘请琼斯德易律师事务所“只是为了满足公司所需要完成的各项义务,公司本身没有提交破产保护申请的意图”。

柯达同时声称,仍在寻求变现专利以维持现金流。

但是,从今年9月中旬开始,柯达已与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等4家对冲基金公司洽谈,希望借此获得大约9亿美元的救资援助。

对于柯达是否破产我们尚不明确,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如何,那个属于传统胶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在数码相机尚未普及的20世纪,柯达是全球家喻户晓的黄色巨人,一度占据了全球市场的2/3份额。

但是,现在柯达几乎快被大众遗忘。

那么,从20世纪的“柯达时刻”到近十年来的“柯达危机”,柯达到底为何陷入了泥潭?关键词:SCP模型企业行为转型一、SCP模型介绍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结构-行为-绩效)模型,提供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一市场行为(Conduct)一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产业分析框架。

其基本涵义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在各个方面的经济绩效。

它用于分析在行业或者企业收到表面冲击时,可能的战略调整及行为变化。

二、企业行为(Conduct)分析企业行为指企业针对外部冲击和行业结构的变化,有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业务的扩张与收缩,管理的变革等一系列变动。

遗憾的是,柯达并没有抓住机遇,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

1.投资方向单一,船大难掉头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错难改”,“船大难掉头”的窘境。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

组员:国贸0901班
罗艳萍0509109104
何巧霞0509109107
刘慧芳0509109108
陈敏0509109109
胡艳琴0509109112
魏琳玲0509109113
陈素钦0509109114
(1)试分析柯达战略联盟的成功之处
首先,柯达放弃了之前的竞争战略,改之行使与竞争对手既竞争又合作的战略联盟,也就是战略同盟之间实现资源互补。

在开发APS上发起建立行业内的虚拟联盟网络。

其次,柯达不满足于单一的联盟方式,而是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盟,加速向数字化影像全能企业转型。

再次是通过争夺别国市场的战略联盟,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不管怎么说,柯达都是充分利用了战略联盟的特征,加速企业战略转型,并且采取战略联盟与同行共同促进产业交融发展。

另外,柯达也明确本企业的不足之处,从而选择相应的合作对象,通过正确的沟通行为和冲突解决方式,选择一个正确的联盟过程,最终获得了战略的成功。

(2)柯达的成功对中国企业的国际联盟战略有什么启示意义?
鉴于战略联盟可以增强企业实力,扩大市场,迅速获取新技术以及降低风险的作用,我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务必要借鉴柯达等成功的战略联盟案例,为本国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尤其是在以技术开发和研究成果共享为特征的知识联盟,我国企业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互补性的技术共享和专利交换。

为了本国企业的长久发展,有必要采取与他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以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从而达到强化国际竞争实力,强化内部竞争优势,促进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和风险。

合理地运用联盟战略能够实现知识基础与产品范围的匹配,形成持续竞争优势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中国企业来说,巧用联盟是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一条有效途径。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柯达在中国的转型之路大连大学化工系王亮1.科学技术的发展怎样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格局?首先,科学技术推动了消费需求。

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了新的产品必然会去尝试,感觉不错后,就会形成普遍,进而需求量就会增加。

就像BB机,80年代进入中国后,由于其方便快捷的通讯,使得人们对它倍受青昧。

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和社会需求,90年代开始,BB机如同雨后春笋遍地开花,逐渐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巨大的需求量又会刺激市场竞争,企业为了更好地留住消费者,就会不断地研发新的技术,数字的BB机变成了汉字的,更加方便。

而当时已经出现了手机,但由于体积太大,加之价格不,所以难敌BB机。

1995年之后,随着手机的不断革新,体积变小、功能变全。

BB机逐渐败下阵来。

直到2005年,淡出了中国的舞台。

科技推动需求,需求刺激市场,市场又促进科技,三者不断循环,使得人类的脚步不断向前。

2.柯达应如何面对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柯达公司的前身是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创建的伊士曼干版公司,由于之后生产出第一个傻瓜型胶卷相机名为“柯达”,所以才改名为柯达公司,正是因为胶卷相机的出现,使得摄影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成就了柯达公司。

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正如彭安东所说“柯达发明了第一台胶卷相机,这却成为了柯达的掘墓者”。

其实早在1976年,柯达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

但由于传统胶卷技术的成熟及高利润,还有对于未来技术的不明确,导致其对于数字技术放置一边,而全身投入胶片市场的垄断。

最后随着数字时代的崛起,它却濒临破产。

就好像打火机的出现使得火柴成为了历史。

所以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抓住机会东山再起。

3.这个案例对中国企业有哪些启示?对于市场,企业应该有更远的目标和更准确的判断,特别是对于已经成功的企业,更要不断地研发技术产品,抓住消费者的需求。

柯达败就败在这里,面对数字市场的竞争,还将重金投在胶片市场。

柯达国内感光行业收购案例

柯达国内感光行业收购案例

柯达国内感光行业收购案例柯达(Kodak)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跨国公司,曾是全球最大的感光和照相机制造商之一。

然而,随着数码照相技术的快速发展,柯达开始逐渐失去对感光行业的控制和竞争优势。

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变革,柯达在2000年进行了一系列收购和重组,试图重新夺回在感光行业的领导地位。

其中一个重要的收购案例是柯达在2004年收购了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穆罕默德(Mohammad)公司,这家公司是高质量光学镜头和镜头设备的制造商。

通过收购穆罕默德公司,柯达得以获得先进的镜头技术和设备,进一步提升其数字相机产品的画质和性能。

此外,柯达也在2005年收购了英国的CD&D(Colourdot Design and Development)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数字图像处理和打印技术的研发企业。

通过收购CD&D,柯达得以获得先进的图像处理和打印技术,提高其数字相机产品的图像质量和打印效果。

收购的另一个重要案例是柯达在2006年收购了意大利的麦德托尼(Medetoni)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感光材料和化学试剂的企业。

通过收购麦德托尼公司,柯达得以获得先进的感光材料和化学试剂生产技术,提高其底片和印相纸的质量,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通过上述一系列收购,柯达成功提升了自己在感光行业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以2005年为例,柯达数字相机在全球销量占据了26%的市场份额,超越了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尼康(Nikon)和佳能(Canon)。

在中国市场,柯达也通过收购和合作提高了自己的市场份额,成为这一市场上的领先品牌。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相机行业逐渐萎缩,柯达公司的业务也受到了冲击。

尽管柯达公司在感光行业进行了一系列重组和收购,但是随着数码照相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它仍然无法阻止公司在市场上的逐渐衰退。

最终,在2012年,柯达公司无法继续经营下去,宣布破产。

感光行业的巨头不再存在。

柯达一刻,站稳中国案例分析

柯达一刻,站稳中国案例分析

1
案例 介绍
柯达一刻,站稳中国
目前中国内地每人每年平均购买不到1卷胶卷,而在香港和台 湾地区每人每年购买约2卷,美国和日本人则买4卷。但中国内地却 有80%城镇居民和5%的农民拥有照相机;所以,市场潜力巨大。预 计在未来的两年中,中国市场的胶卷销售量将会增长12%至15%。 作为全球两大胶卷企业之一的柯达公司,尽管在全球裁员上万 人,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由80%下降为75%,但仍在增加对中国的投资。 因为中国是其希望有大幅度消费增长的几个重要市场之一。 在过去三年中,柯达胶卷在中国的总销售额增长了近50%,但 柯达公司并未因此而放松广告宣传,仍然通过电视广告、户外广告 及售点广告等立体广告组合来扩大其影响。赖于柯达的广告宣传及 市场策略,1977年柯达胶卷销售量在中国增长了31%,而利润则增 长了41%。 “柯达品牌在中国已经树立起来了。”柯达大中国区的总裁说, 柯达计划在上海成立研究发展中心,并把在香港的柯达(中国)有 限公司总部移到上海。柯达公司希望中国的消费者能将“柯达”这 个名字与信任、质量和色彩等概念联系起来。为了传达这一信息, 该公司将推广的目标定为:可以自由支配收人的年轻人和有孩子的 夫妇。
柯达一刻,站稳中国
上海侨影店的销售经理曾感慨:如今的市场竞争太厉害,销售形式的 转变又太快,作为一家老字号的器材摄影冲印店,结合柯达的开放式卖场 理念,他们将货架设计得琳琅满目,尤其是不同品种、不同组合包装的胶 卷,吸引了众多来往的行人。连该店店员都说设想到胶卷还可以通过多包 装的形式销售,肯定会比卖单包装更具吸引力,销售量当然就增加了。侨 影过去的主要业务就是冲印和胶卷销售,单一的经营已经落后,于是他们 订购了大量的零售商品,让消费者产生“一步到位”的观念.销售大增。 北京黄山图片社加入“开放式柯达快速彩色”后,面貌焕然一新。同 时又引进了APS先进摄影系统的数码产品,先进的设备、舒适的购物环境。 丰富而专业的产品陈列、多元化的服务,提高了该店的竞争力。 “凡对照片质量有任何不满意,可以要求免费重印。”这是成都美幸 店的承诺。店经理说:“这句承诺可能比店员说一百句话还管用,不少顾 客都是冲着这个来的。也许它会带来一张照片成本的增长,但更可能有一 百张照片的销售增长。同时,它还可以促使我们更加重视相片质量。” (资料来源:《燕赵都市报》2000年3月28日)

柯达案例分析答案

柯达案例分析答案

1.科学技术的发展怎样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柯达与富士的市场竞争?对消费需求变化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使得柯达乃至整个中国范围的摄影相关产品的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同于告别黑白胶卷的拖沓,随着如今我国经济等各方面的对外开放,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和迅速程度早已不能同日而语。

而当今人们对高新技术的追求,对数码产品的追捧都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更是为摄影行业向数码的转变、推广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这一点从市场咨询机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对我国数码相机的调查数据可见一斑。

不论是纯粹地因为科技,还是想要以科技为工具展现时尚与流行,总之,传统相机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他们需要更新的技术和平台。

对柯达与富士市场竞争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明星产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以迫使企业的某种曾获得巨大成功的传统产品不得不退出市场。

如今,摄影技术向数码的转变对柯达造成的影响正是属于后者。

大举投资为柯达带来的市场份额并不能能够持续成为柯达的优势,正如当年对中国本土胶卷和相纸企业的收购、与乐凯结成联盟而领先富士的优势一样,都只能停留在胶卷时代。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柯达与富士的市场竞争已经从胶卷转向另一个领域。

而其向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发起的推广胶卷服务的宣传活动也只能是暂时的缓解。

柯达需要正面应对摄影技术向数码转变的现实。

也许一切才刚刚开始。

2.柯达应如何面对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面对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柯达的最后出路是转型。

在数码的加入市场,在打进市场前,必须做好市场调研,估量机会,做好完整详略的计划,一套完整的战略策略。

一下几点是我觉得可行的。

(1.)放弃传统的胶卷产业,重心向新兴的数码产业转移,这是应时代的要求。

(2.)增加在非影像业务领域的投资,实施多元化的战略。

(3.)向数字化转移,符合时代的潮流,应用新技术,要保证质量。

(4.)推出系列型号的数字相机和喷墨打印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转变令柯达的整个中国战略受到质疑,被称为“柯达在中国‘按错快门’”。
相机80年变迁
存在问题
在全世界范围内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的浪潮中,柯达在中国这一大的消费市场不抢先占领数码相机市场,反而继续拓宽传统相机市场,以期来减轻其在其他市场数码转型压力,导致其在中国相机市场丢失大量份额。
分析
柯达中国市场5力模型
案例背景
直至90年代,黑白胶卷仍是大众市场的中流砥柱,而在富裕国家,它早就成了爱好者与专业人士的边缘领地。
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情况不同了。摄影技术从胶卷想数码的最新转变,得到了中国城市消费者的欣然接受,几乎与西方和日本一样。这对柯达(Kodak)来说是个坏消息,因为它一直希望,中国对胶卷的持续需求,会有助于减轻它在其它市场向数码技术转变的压力。
2、外部收购:购买市场上已有的先进、完善技术,或者收购数码技术公司。
建议
柯达数码转型SWOT分析
措施
传统相机转型
大部分消费者转向便宜廉价的数码相机,而传统相机拥有随着较长时间的历史以及文化,可以向奢侈品市场转移。
具体措施:
1、继续选择性开发传统胶卷相机技术、胶卷技术,占领高精端胶卷、奢侈品市场。
2、建立相机怀旧博物馆,用来展示相机历史、文化,同时宣传公司文化,使柯达作为一种相机研发者、先进相机技术代表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中国相机市场中,柯达已占有绝大部分份额,但随着新替代品—数码相机技术的完善,数码相机日益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柯达的竞争对手已开始转向新型数码相机市场、潜在的科技公司进军数码市场、消费者转向方便使用并且冲洗照片方便廉价的数码相机等因素,柯达想以继续在中国市场拓宽传统相机市场来减轻其在其他市场数码转型压力的愿望已经不能实现。
回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金
开发数码相机,要革新技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必须有足够资本。
具体措施:
1、部分出售传统相机技术、子公司等
2、已有的数码技术成立子公司选择性上市融资
3、风投公司融资等
开发数码技术
传统相机转型数码相机大趋势已经定型,立即转向数码市场,前提必须拥有强大的数码技术的支持。
具体措施:
1、内部开发:鼓励技术开发,建立完善的技术开发奖励制度。
现状
有关数据显示,新世纪最初几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传统相机的数量,每年减少100多部,数码相机销量每年增加100多万部。柯达面临来自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造成冲击的挑战。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出现,照相成像技术告别底片和相纸成为可能。新式数字相机可将被摄物体的光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并直接存放于光盘中。总之,数字成像完全取代底片和相纸的日子指日可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