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事件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媒体也要担责 《指导意见》指出管教孩子是家长的法定监护职责。特别要做好 孩子离校后的监管看护教育工作,避免放任不管、缺教少护、教 而不当。要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民法》等相关法律 法规,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追究其 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此外,《指导意见》还指出,要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村)、 公安、司法、媒体等各方面沟通协作机制,畅通信息共享渠道,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保护工作的正面宣传引导,防止媒体过度渲染 报道事件细节,避免学生欺凌和暴力通过网络新媒体扩散演变为 网络欺凌,消除暴力文化通过不良出版物、影视节目、网络游戏 侵蚀、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引发连锁事件。
整治校园欺凌的法律支撑
教育部11日公布了教育部联合综治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 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和全国妇联等九部门印发的《关 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惩治校园欺凌
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 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 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置,区别不同 情况,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 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 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 依法惩处。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 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有效遏制学生欺凌和暴力等 案事件发生。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主题班会课
Leabharlann Baidu

一 校园欺凌的定义 指的是一种长时间持续的、并对个人在心理、身体和 言语遭受恶意的攻击,且因为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的 权力或体型等因素不对等,而不敢或无法有效的反抗。 校园欺凌的欺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透过 对受害人身心的压迫,造成受害人感到愤怒、痛苦、 羞耻、尴尬、恐惧,以及忧郁而校园霸凌所带来的伤 害往往是不可逆转的。校园欺凌不只发生在校园,因 同侪而起的校园欺凌也可能发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联 网上。


二 校园欺凌现象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
省外校园欺凌事件
校园欺凌事件产生的原因: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 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 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 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 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 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 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 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 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 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欺凌 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 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 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 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 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 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 事件的发生。
校园欺凌常见情形 1.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
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为 了 一 点 小 事 , 大 打 出 手 同学 之间 因 “义 气” 之争
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预防欺凌的办法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 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 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 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 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欺 凌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欺凌升级, 导致眼前吃亏。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 欺凌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 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 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 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 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