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

合集下载

【名人故事】状元实业家张謇小时候的故事

【名人故事】状元实业家张謇小时候的故事

【名人故事】状元实业家张謇小时候的故事张謇是中国近代的一位著名实业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辉煌,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名人。

而他的成功经历也与他小时候艰苦的生活经历分不开。

张謇出生在一个寒微家庭,父亲早逝,母亲靠织布维持生计。

由于家境贫寒,张謇从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努力的重要性。

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助母亲织布了,每天一早就要赶到织布机前,一直工作到晚上。

尽管生活贫寒,但张謇对知识的渴望却一直未曾停止。

他每天利用零碎的时间阅读书籍,在做完家务后,他会找一些旧书来读,做一些笔记。

尽管眼睛会因此而受伤,但他却乐此不疲。

他通过阅读,渐渐对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梦想着将来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张謇对学习的热忱使得他的学业一直都非常出色。

在当时,读书是非常困难的,母亲勉强维持生计已经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更别说供他读书了。

但张謇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自己下石刻字,还从别人那里借来一些课本。

每当天空放晴,他就会跑到野外寻找教堂的残砖碎石,然后自己下石刻字,用来学习。

在完成了基础教育后,张謇立志要去读大学。

但是他家的经济条件仍然十分困难,母亲根本无法供他读书。

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下决心要为自己的书籍费用筹钱。

记得有一次,他看到有人在街上跳高,赢了比赛后就会得到一笔奖金。

他看到后心中一动,决定自己也去参加比赛。

他利用自己寒假期间的时间训练,每天坚持不懈地练习跳高。

终于,比赛的日子到来了,他踌躇满志地参加了比赛,最终获得了第一名,赢得了一笔奖金。

这笔钱使得他得以进入了大学。

大学时期,张謇学习勤奋,成绩优异。

他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在外面兼职赚取生活费用。

尽管经历了许多困难,但他从不放弃。

毕业后,张謇走上了实业之路,创办了许多企业,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由于他的杰出表现,他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银行的总裁,并在政界也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他在位期间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謇的一生饱含了诸多苦难和坎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自身的才智,逐渐战胜了困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张謇的名词解释

张謇的名词解释

张謇的名词解释张謇,字德辅,江苏省武进县杨园(今徐州市睢宁县)人,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经济学家、教育家。

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先行者之一。

张謇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不仅仅因为他的政治才能和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更因为他倡导并积极推动了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本文将从张謇的背景、政治思想、经济理论等方面来探讨他的名词解释。

一、张謇的背景张謇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好学。

他曾就读于江南制造总局学堂和官立北洋大学堂,颇有成就。

后来,他赴美国留学,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主攻政治经济学。

在美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和政治制度,这些经历对其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张謇的政治思想张謇一直以来对中国的政治状况感到忧虑,他认为中国社会的现状需要改革。

他追求和平与和谐,主张实行宪政与制度改革,以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他强调国家法治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法律的保障来为人民提供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同时,他也关注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主张通过民主的形式解决社会问题,减少阶级冲突,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

三、张謇的经济理论张謇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也是他受人尊敬的一个方面。

他致力于摒弃传统的封建经济观念,推动进步的现代经济规划。

他强调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创造性地利用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提倡兴办实业和工商企业,以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中国工业的兴起阶段,他认为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是最重要的。

他的经济理论受到了许多后来的经济学家的肯定和延续,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张謇的教育思想张謇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富强的基础。

他积极倡导并参与创办了各种教育机构,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主张践行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强调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他还鼓励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和思维方式。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謇的小故事

张謇的小故事

张謇的小故事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张謇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他勤奋好学,虽然家境贫困,却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在家乡的支持下,他考入了当时中国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在京师大学堂求学期间,张謇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对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疾苦充满了深切的关怀。

他痛心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国家的衰落,决心投身改革事业。

毕业后,他放弃了在京师大学堂的教职,选择了赴日本留学,深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理念。

张謇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探讨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共同探索改革的道路。

在日本留学期间,张謇深受西方民主制度的启发,他深知要想实现国家的振兴,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系。

因此,他开始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改革者。

回国后,张謇投身于政治改革的浪潮中,他积极参与了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等改革运动,为国家的民主化和现代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主张废除科举,兴办学校,提倡民主制度,倡导宪政,努力推动国家的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然而,由于当时国内外种种复杂的因素和力量的阻挠,改革遭到了失败,百日维新也以失败告终。

尽管改革失败,但张謇并没有气馁,他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民主化和现代化事业。

他在政治上坚持不懈,为国家的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奔走呼号,为国家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

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张謇的一生是一部永远的传奇,他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

张謇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张謇人物介绍

张謇人物介绍

名 人 评 价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 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 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 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当代学者章开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国 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 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 通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 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 响及全国”。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 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 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 国 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 美前总统罗 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交口称誉。今张先生死,平日不赞成他 的人,亦无不同声交誉”张謇在民国时期有着较高的声誉,这与他在 中国实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张 謇 故 居
张 謇 纪 念 馆
江 苏 海 门 市 常 乐 镇 始 建 于 上 世 纪 年 代 80

谢 谢 观 赏
张 謇
级 泰 语 晋 雨 范 冬 梅 15

简 介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 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 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 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 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 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 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 为“状元实业家”。2015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 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 “张謇”号开工建设。

张謇廉洁小故事

张謇廉洁小故事

张謇廉洁小故事
在1883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张謇赴朝平乱后凯旋而归,经过第一个春节后,壮志满酬,认为自己保家卫国只是为了公事,而吴赠予的3000两酬金有违公意,因此再三声明作为无息贷款,暂度家贫之急。

这体现了张謇的廉洁品质。

张謇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他以“父实业、母教育”的理念,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工业和商业。

他的成就和品质被誉为廉洁自律、勤俭节约的典范。

张謇的廉洁品质从小就有体现。

他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为官清廉,曾深得清末状元、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和器重。

在赴朝平乱的事件中,他严于律己,拒绝接受不合规的酬金,展现了他的廉洁品质。

这些故事表明,张謇是一个品德高尚、廉洁自律的人。

他在处理公私关系时始终秉持公心,不取不义之财,这种廉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张謇的诗句

张謇的诗句

张謇的诗句【最新版】目录1.张謇的简介2.张謇的诗句概述3.张謇的诗句特点4.张謇的诗句影响5.张謇的诗句在现代的意义正文1.张謇的简介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晚号涵庐,江苏南通人,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一生致力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他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我国的近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2.张謇的诗句概述张謇的诗句是他一生中创作的诗歌作品中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气魄,又有婉约派的韵味。

他的诗句内容丰富,既有咏史抒怀,又有山水田园。

这些诗句展现了张謇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和卓越的才华。

3.张謇的诗句特点张謇的诗句具有以下特点:(1)豪放洒脱。

张謇的诗歌作品中,豪放派的气魄十分明显。

他的诗句雄浑有力,气势磅礴,展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和胸怀壮志的气概。

(2)婉约优美。

张謇的诗歌作品中,也有婉约派的韵味。

他的诗句清新脱俗,含蓄优美,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细腻的情感。

(3)内容丰富。

张謇的诗句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山水田园等诸多方面,展现了他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

4.张謇的诗句影响张謇的诗句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江左二杰”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我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受到了海外华人和外国友人的喜爱。

他的诗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近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张謇的诗句在现代的意义张謇的诗句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主要事迹

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主要事迹

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主要事迹张謇(1691年-1760年)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状元实业家。

他的主要事迹包括对中国经济和工业的贡献、在政府中的职责以及他对教育的支持。

首先,张謇在中国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倡实业并主张发展工商业,积极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实业家的精神,努力促进和引进新兴产业,例如纺织业和造纸业。

他改善和推动了铁路、港口、矿山、杂货铺等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因此,他被誉为中国现代实业的奠基人之一其次,张謇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责,为国家管理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历任吉林、河南等地的巡抚官,并被派往广东、广西等地参与地方。

他对政府的管理和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提出了许多科学和实用的建议。

他主张财政,加强税收管理和减少官僚腐败,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透明度。

他还积极参与国家的农业和商业政策的制定,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改善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

此外,张謇对教育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他深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因此致力于推动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他在其担任学政的时期,在吉林地区建立了多所学校,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给当地的孩子们。

他也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国家的工商业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张謇作为中国清朝时期的状元实业家,他的主要事迹包括对中国经济和工业的发展的贡献、在政府中的职责以及对教育的支持。

他努力促进中国经济现代化,推动实业的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他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责,进行管理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还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教育资源。

张謇的行动和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张謇人物介绍

张謇人物介绍


黄 金 时 代

晚清张謇还是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民国任工商部 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今后部办企业, 概行停罢,悉听民办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 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张謇将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 “蓝魁”、“绿魁”、“金魁 ”、“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 斗,独占鳌头的形象。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 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在大生纱厂经营好转之后,集资招股的问题似乎再也 不存在了。 1901 年张謇等人决定再招 20 万两新股,一年之内就成功集到 20.75 万两。 1904 年,张謇决定扩张,筹建大生分厂。原来不肯出资的桂嵩庆此时也“自愿入股二 万”。当初写信指控张謇的浙江候补道朱幼鸿,此时亦入股1万两。和大生一厂筹备时的 艰难相比,大生二厂从筹备到开工仅29个月,很轻松地就收足了80万两股本。“大生纺 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册,并且取得了“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 的专利权,张謇的社会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各派争相延揽的人物。
名 人 评 价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 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 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 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当代学者章开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国 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 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 通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 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 响及全国”。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 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 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 国 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 美前总统罗 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交口称誉。今张先生死,平日不赞成他 的人,亦无不同声交誉”张謇在民国时期有着较高的声誉,这与他在 中国实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张謇名词解释

张謇名词解释

张謇名词解释嘿,咱今儿来说说张謇这个人呐!张謇,那可是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啊!他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那个时代闪闪发光。

你想想看,他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实业家、教育家,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儿呀!就好像一只小雏鹰,经过不断地拼搏努力,终于展翅高飞,翱翔在广阔的天空之上。

张謇致力于发展实业,开办了好多工厂,那规模,那气势,真的让人惊叹不已!他就像是一个勤劳的园丁,在商业的园地里辛勤耕耘,种出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他的工厂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吗?不仅如此,张謇还非常重视教育呢!他创办了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这些人才就像一颗颗火种,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燃烧,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他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不就像是一个燃烧的火炬,传递着知识和希望的光芒吗?你说,张謇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吗?他的精神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他让我们明白,只要有梦想,有决心,有勇气,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咱再想想,如果没有张謇这样的人,中国的近代发展会是什么样子呢?会不会少了很多精彩和活力呢?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呀!张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我们每个人不都应该向他学习吗?不都应该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吗?所以呀,张謇可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他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力量的源泉。

让我们记住张謇,传承他的精神,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这就是张謇,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个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的榜样!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10历史人物:张謇简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10历史人物:张謇简介

张謇简介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

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张謇人物介绍精讲

张謇人物介绍精讲



张 謇 故 居
张 謇 纪 念 馆
江 苏 海 门 市 常 乐 镇 始 建 于 上 世 纪 年 代 80

谢 谢 观 赏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 的眼光。”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 国纺织市场留出了一个巨大空间。1913 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 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 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1920~1921年,上海报纸天 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此时,大生已拥有纱锭13.7 万多枚,张謇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兴 办 实 业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 龢 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 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 帝争取若干实权。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 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然而正在主战、 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年) 初,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举办通海团练,以防御日本海军随时可能 对长江下游的侵犯,由于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落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 通海团练半途而废。同年底,加入康有为组织的上海强学会 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 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到1899年开车试生产时,运营资金仅有数万两, 没有资金购买棉花当原料。张謇情急之下以每月1.2分的高利向钱庄借贷。向 股东告急,无人响应;而打算将厂房出租却又遭到恶意杀价。最后作为张謇 多年挚友和忠实助手的沈敬夫提议破釜沉舟,全面投产,用棉纱的收入来购 买棉花,维持运转。幸而随后几个月里,棉纱的行情看好,纱厂的资金不断 扩展,使工厂得以正常生产还略有结余。大生纱厂终于生存了下来。

张謇

张謇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清末状元,被誉为‘状元实业家’,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的杰出代表。他深感国家危机,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和370多所学校,对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政治上,张謇原本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但辛亥革命后迅速转向共和,并受孙中山邀请担任实业总长。然而,他务实地认为孙中山难以收拾局面,更愿意与实力派合作,于是北上加入袁世凯阵营。但当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无理要求时,张謇愤然辞职,与其彻底斩断联系。在实业方面,张謇在南通创办了许多与民生相关的工厂,逐渐形成工业区,还建设了码头、发电厂等基础设施。然而,他的实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筹资困难、市场波动等挑战接踵而至。尽管如此,他仍坚持信念,用盈利不断扩大企业集团。在教育领域,张謇的成就同样卓越。他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复旦公学等多所知名学校的前身或前身之一,并陆续兴办了从幼稚园到大学的系列教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10历史人物:张謇生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3.10历史人物:张謇生平

张謇生平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海门市长乐镇(即今常乐镇)。

清末状元。

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张謇作品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

1869年考中秀才,1874年(同治十三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

1876年(光绪二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

1880年(光绪六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

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

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

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和等的赏识。

1884年(光绪十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留朝鲜接统“庆字营”。

不久吴长庆病故,离开庆军回乡读书,准备应试。

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

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

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

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

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

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民间称他为“四先生”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海门民间称他为“四先生”。

张家世代务农,到张謇父亲时,已置田二十余亩,并兼营糖坊。

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謇4岁时,由父开始教识《千字文》。

【名人故事】状元实业家张謇小时候的故事

【名人故事】状元实业家张謇小时候的故事

【名人故事】状元实业家张謇小时候的故事张謇,字仲艮,江苏省常熟县人,生于 1861年 4月6日,卒于 1933年 5月18日。

庚辰科举人,甲子科状元,李鸿章腹心谒见曹锟。

后加入同盟会,参与广州起义。

袁世凯复辟后,他被抄家杀害。

张謇小时候的故事是这样的。

张謇是一个家庭贫苦的孩子。

父亲早逝,家中只有母亲辛苦劳作来维持生计。

因为家境困难,张謇没有机会上学,只能在家里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尽管生活困苦,但张謇依然热爱学习。

他经常在路边看到别人读书时会偷偷地走进去窥探一会儿。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人在读书的时候碰到了一些难题,他脱口而出了答案。

那个人很惊讶地看着他,问他是怎么知道的。

张謇羞涩地回答说,他经常在路上听到别人读书,有时候能够记住一些知识。

那个人认识到张謇的聪明才智,决定帮助他。

他带他去见了一个教书先生,让他开始正式学习。

虽然以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张謇非常努力地学习,很快就迎头赶上了其他孩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謇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参加科举考试。

尽管他是一个农村孩子,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一举成为了状元。

成为状元后,张謇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努力,投身于实业事业。

他积极投资兴办工厂,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他还积极推动教育事业,捐资办学,为更多的贫困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张謇一生都坚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他相信只有通过知识和勤奋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出身贫寒,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才华,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张謇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财富,但他最大的财富是他对学习和教育的热爱。

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他在政治和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和勤勉的态度。

他的一生是对于所有努力追求知识和追求梦想的人的激励和鼓励。

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和追求,不息努力,就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

张謇的家风

张謇的家风

张謇的家风张謇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官员和改革家,他的家风充满了浓厚的国家责任感和深厚的家族文化传统。

下面将介绍张謇的家风,分为三个部分:责任感、家族传统和品德修养。

首先是关于责任感方面。

张謇自幼就具备了浓厚的责任感。

他的父亲是武定府的地方官员,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感熏陶了他。

他在担任湖南乡试主考官时,以其严谨的态度和公正的品质,使得考生对他充满了信任和尊敬。

张謇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学术背景深厚的影响,使得他在担任各种职位时都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对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负责到底。

其次是关于家族传统方面。

张謇的家族自南宋以来就注重家族的习俗和文化传统。

世代相传的家训使得张謇以家族利益和家族名誉为重。

他曾在官场中多次遇到机会利益的诱惑,但始终坚守家族的传统和原则,以廉洁和公正的业绩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家族形象。

他希望自己的家族代代相传,都能秉承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是关于品德修养方面。

张謇深知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

他通过自身不断的修炼,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修养。

他注重诚信和尊重他人,在与人交往时,坦诚对待,不欺压弱小,这使得他在生活中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和喜爱。

他积极倡导正直和忠诚,始终坚守正确的原则。

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辞充分展现了自己高尚的品德修养和家族的底蕴。

总而言之,张謇的家风包含了浓厚的责任感、注重家族传统和追求高尚的品德修养。

他以光明磊落的原则,为国家和民众利益不懈奋斗,在官场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的家风影响了他的后代,并且为整个家族树立了荣誉的形象。

张謇家风的延续与传承,使得他们在家族历史中永远闪耀着光芒。

《状元实业家张謇》课件

《状元实业家张謇》课件
《状元实业家张謇》PPT 课件
介绍状元实业家张謇的生平、教育经历和政治生涯。
张謇简介
生平介绍
张謇,字季卿,生于1837年,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教育经历
张謇曾留学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
政治生涯
张謇在政治领域有着显著的贡献,曾任安徽巡抚、国会议员等职。
张謇与“自强”思想
2 传承与创新并重
的企业思维
3 为民谋利的公益
意识
张謇既继承了传统商 业思维,又敢于创新, 推动了中国商业的发 展。
张謇始终将为人民谋 利益放在首位,积极 参与公益事业,为社 会做出贡献。
张謇的影响
1
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贡献
张謇的实业家精神为中国资本主
对中国实业家的启示
2
义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 献。
1
自强不息的思想来源
张謇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秉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2
“自强不息”在张謇经历中的体现
张謇通过个人努力和不断学习,克服了许多困难,实现了自我发展。
3
“自强不息”精神对謇事业的影响
张謇的自强不息精神为他的事业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謇与实业家身份
张謇的商业头脑
张謇具备敏锐的商业头脑, 中华民族的力量
张謇的经历和成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智慧和创造力。
张謇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张謇的故事给予我们勇气和信心,激励我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张謇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实业家提
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3
张謇为我们带来的启示与反

通过学习张謇的事迹,我们可以 反思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发展,获 得新的启示。
张謇名言

张謇的小故事

张謇的小故事

张謇的小故事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叫张謇。

今天呀,我就给您讲讲他的故事。

张謇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那时候的中国啊,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飘摇的破旧大船,到处都是破败的景象。

张謇可不甘心就这么在困苦中度过一生,他心里头就像有一团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

他从小就勤奋好学,那刻苦劲儿,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没日没夜地采集知识的花蜜。

张謇年轻的时候,就去参加科举考试了。

这科举考试就像一座独木桥啊,千军万马都想从上面挤过去。

可是张謇不怕,他相信自己的才华。

嘿,您还别说,他一路过关斩将,就像一个英勇的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样。

最后,他考中了状元。

这在当时,那可是无上的荣耀啊,就好比现在一个人一下子中了好几个亿的彩票一样,全家人都乐开了花,邻里乡亲那羡慕的眼神啊,就像一道道光射向张謇家。

但是呢,张謇可不是那种只知道享受荣华富贵的人。

他看到中国当时的工商业那么落后,老百姓过得那么苦,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儿。

他想啊,我得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个局面。

这就好比你看到自己的家乱糟糟的,你能坐视不管吗?肯定不能啊!于是,张謇就决定投身实业。

这在当时可不容易啊,就像一个人要去一片从来没有人涉足过的原始森林里探险一样。

他办起了大生纱厂。

刚开始的时候,那困难就像一座座大山,一座接着一座地压过来。

资金不够啊,这可怎么办呢?张謇就到处去筹钱,找那些有钱人,好说歹说,就像一个沿街叫卖的小贩一样,可那些有钱人有的不相信他,有的还故意刁难他。

张謇心里委屈啊,但是他没有放弃。

他就像一个执着的登山者,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险,他都要往上爬。

他的好朋友看他这么辛苦,就对他说:“张謇啊,你这是何苦呢?你都已经是状元了,好好当官享受生活不好吗?”张謇一听就急了,他说:“我要是只想着自己享受,这国家怎么办?这老百姓怎么办?我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一直这么穷困潦倒下去呢?”他这一番话,说得朋友哑口无言。

后来,张謇好不容易凑够了资金,大生纱厂终于开工了。

张謇的诗句

张謇的诗句

张謇的诗句张謇(1887-1959),字元吉,江苏常州人,著名的近代诗人、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三绝之一”。

张謇的诗句描绘了属于自然界的美,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社会、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指导意义,以鲜明的个人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下面将通过阐述张謇的几句诗句,以展示他的诗歌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首先,张謇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诗产生于他对黄鹤楼和长江边景色的深情神往之中。

这句诗以黄鹤为象征,表达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人事如梦的主题。

他将黄鹤的离去和白云的飘散形象化,生动地揭示了人生无常和物是人非的现实。

这或许告诉我们,应当珍惜当下,把握机遇,不要虚度光阴。

其次,张謇的诗句“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于时光流转的无奈。

在他的诗里,花和水都成了象征,花红易衰显示了年华易逝,而水流无限则折射出人们的忧愁和情感之深。

这个诗句提醒我们,时间是有限的,生命是脆弱的,应该珍惜眼前和身边的一切,追求内心真正的快乐。

再次,张謇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他对西湖美景的颂词。

他把西湖美景与西子相媲美,表达了他对于西湖的独特喜爱之情。

淡妆浓抹是形容西湖的美丽,也与西子的妆容相呼应,使得诗句更富有韵味和意境。

这或许让我们明白,美丽并不需要过于修饰,天然的美才是最动人的,正如西湖之美。

最后,张謇的诗句“千岩万壑走听风,潇潇暮雨洗流光”。

这句诗是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千岩万壑所呈现的壮丽景观和潇潇暮雨清洗着流光的情景,展示了一种宏伟和恢弘的气势。

这句诗启示了我们,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我们身处其中,应当不断汲取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张謇的诗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其深沉的思考和生动的描绘使他的诗歌魅力独特。

通过他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对时光和人事的思考,也能够在其中获得一些人生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时代的南通 垦牧小学
医学院等。他还创办了伶工学社、女工传习所、女子师范等
学校,以及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盲哑学校。
实业救国
张謇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轻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
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张謇”。
创办大生纱厂,资生铁冶厂,利用海滨盐荒、
兴办盐垦公司,南通绣织局,南通博物苑,保 坍筑楗工程等实业
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 今后部办企业,概行停罢,悉听民办。
教育

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以及中国
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及中国第一家气象台军山 气象台以及高等学校南通大学。参与筹画建立中国近代第一 所高等师范学堂三江优级师范学堂,并参与南京高等师范学 校、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专门学、复旦大学、吴淞商船 专科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等的筹建。与近代南通大学有 着同源血脉关系的高校还有:东华大学、江苏农学院、苏州
过去
现在
张謇对家乡南通的贡献



———创工厂。自1895年开始,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重要企业。 ———开农垦。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大 兴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立产棉基地,发展农业;其后又办了大 有晋、大赉、大豫和大丰等盐垦公司。 ———发展交通。本着“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的思想,张謇辟道路、 兴河运,1901年创立大生轮船公司(到1918年,公司有小轮20艘,行驶于 以南通为中心所辟的10条航道上,沟通南北水网);1904年建设天生港及其 码头仓库,开通通申线接轨上海;为了加强唐闸与港区之间的联系,张謇还 修建了港闸公路,等等。 ———修水利。南通一带屡有水患,张謇遂以私人身份聘请荷兰索格、比利 时贝龙德、瑞典海德生、美国葛雷夫各国水利专家,商讨南通治水策略,运 用科技治水,修堤筑楗并举。 ———办教育。张謇言“欲雪国耻而不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 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 始,尤须从师范始”。张謇开展的城市文化教育建设主要包括:1902年自筹 资金建设通州师范学校,翌年建成;1905年建翰墨林印书馆;1909~1912 年办商业与医学两所专门学校;1914年建图书馆等。
对张謇的评价

梁启超称张謇是位“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的过渡时代 之英雄”
我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
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 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 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 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 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商人兼社会公益家。

张謇是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大器晚成,前半生 勤奋读书求取功名,终于在四十一岁时一举获得状 元头衔,却不满于自己当官无助于救国,毅然放弃 仕途,从头再来,投身于实业和教育。之后三十多 年的时间里,他硕果累累,开辟出多条他人未走之 路,以自己的实践亲自见证了一个爱国者的满腔热 情,成为历史上众人皆知的“状元实业家”。他的 伟大事业为后人景仰,他的光辉成就将彪炳史册。
•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
•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并任中华民国 临时政府实业总长。
•1913年任北洋政府工商总长兼农林总
长,在职三年余。 •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
•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Hale Waihona Puke 政治作为 张謇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
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在民国任工商部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
大生纱厂

清末创办的私营棉纺织企业。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 “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60 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 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 “按年取息,不问盈亏”。次年春开车生产,厂址在江南通州(今 南通市)。一战期间,张謇的大生企业系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据统计,到1923年,它的资本总额达到了3448余万元,为当年申新、 茂新、福新企业系统资本总额的3.5倍以上。此后,受内外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大生纱厂走向衰落
(1853年5月25日~1926年8月 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 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海门市 长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 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 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创办 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 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 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 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 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 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 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謇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父亲略懂诗词,很注重对张謇兄 弟的教育。张謇的一生自甲午战 争起分为前后截然不同的两个时 期,前期主要活动为读书求取功 名、充当他人幕僚和做官,后期 主要从事实业、教育、社会改革 等,是他人生的高峰期。
•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
•1894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