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基础-第04讲(遥感平台及相关知识)
遥感技术知识点

遥感技术知识点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球信息的技术。
它在地质勘探、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遥感技术的知识点。
1. 遥感数据的分类遥感数据主要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微波遥感数据两大类。
光学遥感数据是利用传感器对地面反射、辐射的光信号进行测量和记录,包括高光谱、超光谱和激光雷达数据等。
微波遥感数据则是利用微波传感器对地面的微波信号进行探测,包括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等。
2. 遥感影像的解译遥感影像解译是指根据遥感数据获取信息的过程。
主要包括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和专题信息提取三大步骤。
目视解译是指通过人眼直接观察遥感影像,数字图像处理则是指通过计算机处理遥感影像数据,专题信息提取是指根据需求提取具体的信息内容。
3.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遥感数据获取城市扩张、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信息,可以为环境监测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另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大气、海洋等环境要素,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4. 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农业遥感可以监测农田的植被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管理建议。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农田的土壤墒情、水分状况等,为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5.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未来,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发射、遥感数据处理技术的提升,遥感技术将在农业、环境、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同时,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结合也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获取手段,对于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
遥感概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概论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是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地球表面各种信息的技术。
遥感可以利用航空器、卫星等平台来进行观测和测量,通过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对地球的各种现象和特征进行监测和分析。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在农业、水资源、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遥感的原理遥感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各种遥感数据。
传感器可以利用电磁波、红外线、微波等方式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不同的传感器可以获取到不同波段的数据,从而获取到地球表面的不同信息。
遥感数据可以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两种类型,其中光学遥感数据主要是通过对可见光、红外线等光谱的捕捉,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信息,而雷达遥感数据则是通过微波的回波信息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
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到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包括地形、地物、植被、水域、土壤等。
三、遥感的分类遥感可以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光学遥感和雷达遥感两种类型。
光学遥感主要是利用可见光和红外线等光学波段进行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信息,包括地形、地物、植被、水域等。
光学遥感主要利用航空摄影、卫星摄影等方式获取数据,可以在农业、林业、地质勘探等领域得到应用。
雷达遥感则是利用雷达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可以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度、形状、液体含量等信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
四、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航空摄影、卫星摄影等方式进行观测和测量。
航空摄影是利用航空器进行大范围、高分辨率的遥感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信息,适用于小范围的地面观测。
而卫星摄影则是利用卫星平台进行大范围、中低分辨率的遥感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宽幅图像信息,适用于大范围的地面观测。
通过这些方式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在地质勘探、农业监测、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应用。
遥感知识点归纳总结

遥感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遥感的基本概念1. 遥感是通过利用飞机、卫星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2. 遥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传感器感知地面目标发射的辐射能量,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或电信号,再利用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和信息提取。
二、遥感的分类1. 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辐射波段的不同,遥感可以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2. 根据传感器所在的平台不同,遥感可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3. 根据获取的数据类型不同,遥感可以分为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红外遥感等。
三、遥感数据的特点1. 遥感数据具有多波段、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连续性等特点。
2.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地貌测绘、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
3. 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解译和数据应用。
四、遥感数据的应用1.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农业资源管理,包括农田监测、农作物遥感调查、粮食产量预测等。
2.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包括城市地形测绘、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城市扩张分析等。
3.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保护,包括森林火灾监测、水质检测、环境污染监测等。
4.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自然资源勘查,包括矿产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等。
五、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1. 遥感影像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等;2. 遥感数据解译可以采用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方法;3. 遥感数据处理中涉及到的技术包括遥感数据库管理、遥感模型构建、遥感影像融合等。
六、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遥感技术在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多波段、3D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得遥感在精准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 遥感技术与无人机、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结合,将使得遥感技术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更加成熟。
3.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更大作用。
《遥感技术基础》课件

遥感技术基础课程的PPT课件,涵盖了遥感技术的概述、图像种类与分辨率、 解译方法、预处理等内容,以及其在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与管理、农业、 地质矿产勘探、水利工程、交通运输、气象与环境监测、灾害监测与预警、 国土资源调查等领域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基础概述
1 遥感概念
2 遥感技术的分类
空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每个像元所对应的地面面积,决定了图像中可分辨的最小物体。
遥感图像的解译方法
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是根据训练样本进行 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可以较 准确地识别地物。
变化检测
利用多时相遥感图像进行变化 检测,可用于监测城市扩张、 森林枯萎等环境变化。
目标检测
通过遥感图像分析技术,可以 自动识别和提取特定的目标, 如建筑物、道路、水体等。
遥感技术在资源与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1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监测
2 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土地的利用与覆 盖变化,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管理。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森林资源调查与 监测,提高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3 水资源与湿地保护
4 环境污染监测
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评 估湿地的健康状况,提供水资源管理的决 策支持。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环境污染源、 污染程度,提供环境保护的依据。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的城 市地物信息,辅助城市规划与 土地利用决策。
城市增长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城市 的扩张与增长,预测未来的城 市发展趋势。
城市热岛效应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研究城市 的热岛效应,提供城市热环境 的优化策略。
遥感基本知识超强汇总

遥感基本知识超强汇总⼀. 遥感的基本概念1.遥感的基本知识“遥感”⼀词来⾃英语Remote Sensing,从字⾯上理解就是“遥远的感知”之意。
顾名思义,遥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受来⾃⽬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标物体的属性。
实际⼯作中,重⼒、磁⼒、声波、机械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理探测(物探)的范畴,因此,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这五⼤部分。
1.⽬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任何⽬标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信息的获取接受、记录⽬标物体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者“遥感器”。
如:雷达、扫描仪、摄影机、辐射计等。
3.信息的接收传感器接受⽬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者胶⽚上。
胶⽚由⼈或回收舱送⾄地⾯回收,⽽数字介质上记录的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输送到地⾯的卫星接收站。
4.信息的处理地⾯站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记录在⾼密度的磁介质上,并进⾏⼀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户可以使⽤的通⽤数据格式,或者转换为模拟信号记录在胶⽚上,才能被⽤户使⽤。
5.信息的应⽤遥感技术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它涉及到航空、航天、光电、物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以及诸多应⽤领域,它的发展与这些科学紧密相关。
2.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地⾯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上,如:车载、⼿提、固定或活动⾼架平台。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飞机、⽓球等。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等。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µ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µ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µm之间。
遥感基本知识点总结

遥感基本知识点总结遥感是利用航空器、航天器及地面探测设备获取地球信息的科学技术。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球大气、水、地貌、地形等各种信息,从而用于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等诸多领域。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人们利用照相机和气球等工具对地球进行拍摄和观测。
20世纪初,航空摄影逐渐成为主要遥感手段,而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也逐渐成熟。
今天,卫星遥感及无人机遥感已经成为主流遥感手段,为人类获取地球信息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方式。
遥感技术的分类遥感技术可以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两大类。
被动遥感是指利用自然光或其他外部光源获取地球信息的方法。
例如,通过卫星或无人机搭载的光学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或者利用辐射计和多光谱仪等设备来获取地球的辐射信息。
主动遥感是指通过主动发送电磁波,然后接收并分析反射回来的波束,从而获取地球信息的方法。
例如,雷达遥感就是主动遥感的一种,它利用雷达发射器发送微波信号,然后接收和分析反射回来的信号,以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遥感数据的类型遥感数据包括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两种类型。
光学遥感数据主要包括数字影像数据和数字遥感数据。
数字影像数据是指由卫星或飞机传感器获取的地球表面的真实影像数据,它能够直观地反映地表的真实景象,包括地貌、植被、建筑等信息。
而数字遥感数据则是通过传感器获取的数字化的地球表面信息,例如地表温度、水体含量等。
雷达遥感数据则是利用雷达系统获取的地球表面信息。
雷达传感器可以穿透云层和植被,因此在夜间以及天气条件不佳时也能获取地面信息,因此在一些特定的应用场景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遥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通过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地表植被覆盖、地形地貌、水体变化等信息,并用于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城市规划和农业生产等领域。
遥感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图像增强、分类、变化检测等步骤。
图像增强是指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亮度、对比度等参数的调整,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清晰度。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完整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完整引言遥感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获取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
本文将从遥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原理与分类、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遥感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地质勘查等领域的应用以及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遥感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总结。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Remote Sensing)是指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的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和大气的特定区域进行观测和记录,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来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的信息的一种技术。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的特性,通过感应器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观测,然后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地表特征和大气物理参数等信息。
二、遥感的发展历程遥感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法国科学家对地球表面采用长焦距照相术进行观测。
20世纪初,随着航空摄影术的发明,遥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卫星技术的进步,遥感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不仅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观测,还可以获取更多更精确的信息。
在遥感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出了各种遥感技术和方法,比如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激光雷达遥感等,这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使遥感技术更加全面和精确。
三、遥感的原理与分类1. 遥感的原理遥感技术基于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散射、辐射和吸收等特性,通过感应器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观测,进而获取地表特征和大气物理参数等信息。
遥感技术的原理可以简要概括为: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与地表物体的相互作用、数据获取与处理。
2. 遥感的分类遥感根据不同的波段和传感器,可以分为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根据不同的平台,可以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应用,可以分为地质勘查、环境监测、农业资源调查等。
四、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1. 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包括传感器的观测、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遥感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遥感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与应用知识点一、遥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遥感的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遥远距离采集并记录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技术。
2.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数据类型可分为光学遥感、微波遥感和热红外遥感;按照数据获取平台可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1.辐射传输原理:地球表面物体受到太阳辐射照射后,会发生反射、散射和吸收,这些辐射经过大气层的传输和变化后达到遥感仪器,形成遥感数据。
2.遥感数据的获取原理:通过遥感仪器记录地球表面物体的辐射或能量信息,如通过遥感卫星的光学传感器记录地球表面反射光谱。
3.遥感数据的处理原理:遥感数据需要经过预处理、解译和分析等过程,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三、遥感的主要技术与方法1.遥感图像解译: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目视或计算机辅助解译,识别和判读地表物体。
2.遥感数字化:遥感图像通过扫描或数字相机获取,然后通过数字化处理,得到数字图像。
3.遥感分类:将遥感图像中的地表物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别或类型,如土地利用分类、植被类型分类等。
4.遥感定量分析: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数学模型和算法的分析,提取地表物体的数量信息,如土地覆盖变化分析、物质迁移分析等。
5.遥感辅助决策:通过利用遥感图像数据进行地表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和决策支持等。
四、典型遥感应用领域1.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通过遥感技术可以探测到地下的地质信息和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2.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监测,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情况。
3.植被监测与农业信息提取: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植被的生长状况、植被类型和叶面积指数等信息,对农业生产进行监测和评估。
4.城市规划与环境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城市的用地分布、建筑物高度和环境污染等信息,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进行监测和分析。
5.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信息,进行监测和评估,为应急救灾提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军EP-3侦察机强行降落我陵水机场
四、航天平台
轨道偏心率 e
e a 2 b2 a
b a
当e 趋近与0时,则为 近圆形轨道。 采用近圆形轨道,卫 星运行速度均匀,便 于曝光时间地控制和 获取全球范围内比例 尺趋于一致地图像。 a和e共同确定了轨道 的形状。
轨道面倾角 i
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近地点
i
远地点
按轨道面倾角进行分类
航天平台:是航天遥感时放置(运载)传感器 的工具(H>150km)。 优点:在很高的位置上对地球表面进行观察, 可以更宏观、综合地把握观测对象。 航天平台主要有:遥感卫星(最常用)、空间 轨道站(主要用于空间实验,航天飞机主要作 为航天运输工具)等。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空间站轨道站的优缺点
优越:与遥感卫星相比,有较大负载容量,可 带多种仪器,在飞行中可进行多种试验,资料 回收方便;组件式结构,可维修性好;在太空 运行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太阳同步轨道
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的夹角不随地球绕 太阳公转而变化的轨道。
升交点赤经Ω每天的变化率为
9.96486 1 R cosi 2 1 e a
7 2
i < 90ºΔΩ为负 i > 90ºΔΩ为正 i = 90ºΔΩ为零
升交点西退 升交点东进
因而,在轨道设计时,应使轨道面每天的进动量与 ΔΩ一致(太阳同步轨道)。
i = 0º 赤轨卫星
0º <90º <i
i = 90º
顺轨卫星
极轨卫星
90º <180º 逆轨卫星 <i
★ i角影响星下点之间的距离 ★ i角确定了卫星的对地观测范围(从北纬 i 到南纬 i )
星下点
卫星在轨道上成像时,卫星与地心的连线在地表 上的交点。(一般卫星) Orbit
Ground Track
卫星运行规律遵循开普勒三大定律
定律三:卫星运行周期的平方与其轨道平均半径的立 方成正比。
T2/(R+Hi)3 = C
其中 C = 2.7516*10-8分钟2/公里3,称为开普勒常数
R=6378Km地球半径(是极半径,赤道半径6357) Hi = (HA+HB)/2,是卫星离地平均高度 T 周期,单位分钟
升交点赤经的物理意义
太阳光
升交点赤经确定了轨道面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夹角, 也就确定了星下点在成像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轨道面与太阳光线之间夹角的变化
秋分
冬至 地球
太阳
夏至
春分
每年变化360º ,每天变化 360º /365=0.98565º ,若卫星 每天运行n圈,则每圈修正 量ΔΩ=0.98565/n。 在对地观测时,最好保持各 地物在相同光照条件下成像, 才能正确反映地物间波谱特 性的差异。因此,在成像时 要保持地面太阳高度角不变, 在众多类型的卫星轨道中, 对地观测卫星常选择太阳同 步轨道。
近地点角距ω
升交点向径与近地点向径之间的夹角。 近地角距ω确定了轨道面中长轴的方向。
近地点
ω
远地点
卫星过近地点时刻t及周期T
卫星过近地点的时间称为过近地点时刻。
卫星从升交点(或降交点)通过时刻到下一个升 交点(或降交点)通过时刻之间的平均时间称为 卫星轨道周期。
T满足开普勒第三定律。
轨道根数的意义
三、航空平台
相对地面平台而言,航空遥感平台较高 (100m<H<30Km ),机动灵活,不受地面条 件限制,调查周期短,资料回收方便(返回 式),因此,它获得广泛的应用。
最常见的航空平台:飞机。
航空平台的分类及要求
经改装用于RS的飞机:安30、安12、里2、伊尔14、伊尔 18、运5、运8、双水獭、空中国王200、呼唤Ⅱ。
P北天极(PP′平行地球自转轴) R夏至点 Ω秋分点 E1 E2 E3 E4 23º 26´ γ春分点 天赤道 Ρ冬至点 P'南天极 黄道 (地球公转的轨道面 与天球相交的大圆)
地球绕太阳公 转=太阳相对于 地球作视运动
关于“春分点”的重要概念
天球:半径无穷大的球,任意长的距离与它相比都可忽略不计。 (球心可以是地心、太阳),天球不是一个客体,是一个抽象概念。 天轴:过天球中心平行于地球自转轴的直线。 南北天极:天轴向外延伸与天球有两个交点, 北边的叫北天极,南边的叫南天极。 天赤道面:过天球中心,垂直于天轴的平面。 天赤道:天赤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园。 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 二分点:天球上黄道与赤道相交的两点,一是春分点,二是秋分点。 春分点:每年3月23日前后,太阳沿黄道由南半球转入北半球时, 经过赤道的交点叫“春分点” 秋分点: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沿黄道由北半球转入南半球时, 经过赤道的交点叫“秋分点”。
对地观测范围
40 20 0 -20
5
4
3
2
1
-40
-180 -90 0 90 180
升交点赤经Ω
卫星轨道的升交点向径与春分点向径之间 (在赤道上)的夹角。
近地点
降交点
升交点
春分点方向
升交点:卫星由南向北运 行时与赤道面的 交点。 降交点:卫星由北向南运 行时与赤道面的 交点。
远地点
春分点的解释
六个元素中,轨道长半径a、轨道偏心率 e确定了轨道的大小和形状;轨道面倾角i、 升交点赤径Ω确定了轨道面的方向;近地 角距ω确定了轨道面中长轴的方向,过近 地点时刻t确定了卫星在轨道中的位置。
六个根数全部确定后,方可确定卫星于 某时刻在轨道上的位置。
七、几种遥感卫星及轨道参数
Landsat卫星系列(美国)
缺点: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只有发达国家才 有实力建造空间轨道站。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是一种新式大型空间运载工具,是由3 部分组成的3级火箭。其主体可以回收,两个助 推器也可回收,重复使用,这是它的优点之一。 航天飞机是一种灵活、经济的航天平台。 自1981年4月以来,美国已经发射过“哥伦比亚” 号、“发现”号、“挑战者”号、“亚特兰蒂斯” 号和“奋进”号等航天飞机。前苏联也曾成功地 进行了无人驾驶航天飞机的飞机实验。
卫星过近地点时刻 t 及周期 T
轨道长半径 a
卫星轨道远地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
a
按轨道高度进行分类
A.低轨卫星:低高度、短寿命 高度为150km~350km,寿命只有1星期~3星期。可获得 较高地面分辨力的图像。多数用于军事侦察。 B.中轨卫星:中高度、长寿命 高度为350km~1800km,寿命在1年以上。属于这类的有 陆地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等。 C.高轨卫星:高高度、长寿命 它也称为地球同步卫星或静止卫星。高度约为36000km。 这类卫星已大量用作通讯卫星,气象卫星,也用于地面 动态监测,如监测火山、地震、林火及预报洪水等。 目前,部分卫星有变轨技术(锁眼卫星)
基 准 类
测地卫星 雷达标准卫星 激光测地卫星
激光测距研究地球结构, 法“激光测地卫星” 为地震、地质提供资料
遥感卫星的观测资料或数据是怎样送到地面的?
返回式遥感卫星:一般携带摄影型相机,采用摄影胶片 记录所拍摄到的地物信息,最后通过返回舱将相机和胶 片带回地面。返回式遥感卫星由于受胶片感光范围的限 制,摄影像片一般仅能记录波长在微米以内的电磁波信 息,此外由于摄影型相机所携带的胶片有限,卫星工作 寿命一般较短(一般十几天),性能价格比不高。 传输型卫星:一般携带扫描类传感器,采用专门的光敏、 热敏和CCD探测器把收集到的地物电磁波能量变成电信 号记录下来,然后可通过无线电频道向地面发送,从而 实现遥感信息的实时或准实时传输。传输型卫星的工作 寿命可以设计的很长(一般几年)。
一、遥感平台的分类
遥感平台: 遥感过程中,搭载传感器(成像设 备)的工具。
遥感平台
静止卫星 圆轨道卫星
(地球观测卫星)
高度
36000km 500~1000km
目的和用途
定点地球观测 定期地球观测
其它
气象卫星 (GMS等) Landsat、 SPOT、 MOS等
航天飞机
返回式卫星 无线探空仪 高空喷气机
目的和用途
空中侦察 各种调查 摄影测量 各种调查 摄影测量 各种调查 摄影测量 各种调查 各种调查
其它
飞机 直升机 牵引滑翔机
索道
吊车 地面测量车
10~40m
5~50m 0~30m
遗址调查
近距离摄影测量 地面实况调查 车载升降台
遥感平台的分类方法
按高度分为: 地面平台: H<100m
航空平台:100m<H<30Km 航天平台: H>150km
相邻地面条带的覆盖情况
卫星运行规律遵循开普勒三大定律
定律一:卫星运行的轨道为一 椭圆,地球位于该椭圆一个焦 点上。 近地点A,远地点B,则有:
A
B
HA = a (1-e) - R HB = a (1+e) - R
卫星运行规律遵循开普勒三大定律
定律二: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时,卫星与地球 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卫星是 非匀速运动,它在近地点附近运行速度快,而在 远地点附近运行速度慢)。
传输型遥感卫星的数据传输方式
两种方式(参考图说明)
六、卫星轨道、轨道根数
遥感卫星按什么轨道运行?
地球静止轨道
近极轨道 (遥感卫星常用)
按近极轨道运行时的地面轨迹如何?
近极轨道
地面轨迹 (细长条带sw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