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的联系与异同

合集下载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异同作者:石碧兰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0期摘要: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由于创作年代相近,作品有很大的相似处,因此一直受到后人的追捧。

比较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在创作年代、作者、写作手法与艺术特征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更加深入地了解汉代文化,以及六朝和盛唐时期等中国其他朝代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相异相似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赋物,实五言之冠冕也。

”钟嵘《诗品序》言:“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故是炎汉之治。

”李善《文选》卷二十九注:“五言,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

”释皎然《诗式》曰:“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条中有“《十九首》词精意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盖东汉之文体。

”胡应麟《诗·内编》中有:“古诗短体如《十九首》,长体如《孔雀东南飞》,皆不假雕琢,工极天然,百代而下,当无继者。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讨论的热情从来没有冷却过,可见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一、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不同之处“古诗和乐府除了在音乐意义上有所区别外,实际是二而一的东西。

现在乐府古词中,假如哪一篇失去了当时合乐的标题,无所归类,则我们也不得不泛称之为古诗;同样,现存古诗中,假如某一篇被我们发现了原来和乐的标题,则它马上又会变成乐府歌词了”。

[1]由此可见,有无合乐的标题是古诗和乐府诗的区别之一。

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其中汉乐府的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中,“相和曲”有“丝竹更相和”之意,是流行于北方的民歌;“鼓吹曲”是当时北方的乐曲,主要用于军乐。

“绕歌十八曲”一部分歌词为西汉民歌,也就是说“音乐是汉乐府的灵魂”。

《古诗十九首》对汉乐府的继承发展

《古诗十九首》对汉乐府的继承发展

《古诗十九首》对汉乐府的继承发展20世纪末期, 朝戈金、尹虎彬、巴莫曲布嫫等中国学人对肇始于美国的口头诗学展开了系统的引介、翻译, 将它进行吸纳、转化和本土化, 创造性地解决本民族的问题。

在进入中国学界的20多年中, 口头诗学“不仅催生了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史诗学的学术研究范式的转换, 而且渐为民间文学以外的其他邻近学科提供了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参照与技术路线”。

一直以来, 汉乐府的研究大都呈现为“文学本位”研究态势, 重视汉乐府的“本”, 将它作为一种独立完足的意义单元, 忽视它的演唱性质。

但我们应该明白, 汉乐府是音乐歌舞表演的产物。

对于汉乐府而言, “文本”的概念来源于“演述中的创作”, 演唱者、受众、演唱场所等其他与演唱有关的要素, 汉乐府的意义由他们共同创造出来的, 而口头诗学则为研究汉乐府的生成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撑, 以程式为切入点, 分析汉乐府的口承性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程式在汉乐府创作、演唱、流布中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诗歌, 对魏晋以来文人五言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有着紧密的关联, 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古诗十九首》以书面的形式保留了大量的口头艺术特征, 它们已经深入到《古诗十九首》的语词、体式、结构单元、叙事话语等诸多方面。

程式是口头诗学的理论精髓, 是“在相同的格律条件下为表达一种特定的基本观念而经常使用的一组词”。

在此基础上, 根据汉语诗歌生成规律与结构形态, 本文的程式指反复出现的由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且表达某种特定内容的语词。

程式是汉乐府重要的口传特征, 它在汉乐府由口头演唱的状态转换成书面状态的过程中保留下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 中国学人已经认识到了汉乐府中的程式现象。

余冠英在《乐府歌辞的拼凑和分割》中指出“套语”是古乐府歌辞拼合方式之一:“套语, 在乐府诗句里常见‘今日乐相乐, 延年万岁期’, ‘今日乐相乐, 延年寿千霜’, ‘吾欲竟此曲, 此曲愁人肠’, ‘吾欲竟此曲, 此曲悲且长’, 或‘愿令皇帝陛下三千岁’, ‘欲令皇帝陛下三千万’之类, 大同小异, 已成套语, 随意凑合, 无关意义。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与汉乐府异同)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与汉乐府异同)
之八
冉冉狐生竹,结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口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翻。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辄。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概言之,一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 抒情,如明月皎夜光,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变而产生朋友相 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增强诗歌抒情性,二是通过生活 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迢迢 牵牛星,叙织女的神话故事,表现诗人脉脉不得语的相思之苦,乂如西北有高楼, 以描写女子高楼抚琴,抒发作者知音难遇的感慨,三是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其 衬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籍,儿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釆 芙蓉,冉冉孤生竹等,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近自然而乂精练丰富,情味隽永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下开建安诗歌,乃至唐诗,对我 国诗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黃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 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 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 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 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比较作者:单朝辉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9期摘要: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均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光彩熠熠的女性形象,形成两个各具特色的女性世界,成为研究中国女性文学必须涉及的领域。

两个别样的女性世界。

有着共同时代的世态人情、社会价值、文学观念在她们身上的投影,也有诸多细微的差异。

她们生活的世界是建筑在民间尘世中的有着人生种种苦乐酸甜的现实社会。

本文作者试图通过比较两个女性形象的相同和差异,揭示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审美底蕴。

关键词: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女性形象诗歌发展到汉代,出现了汉乐府诗歌和《古诗十九首》两朵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

两汉乐府诗歌体现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是《诗经》、《楚辞》之后的叉一文学瑰宝。

这些诗歌大部分来自民间(少数文人创作和贵族创作),反映了普遍民众的生活和情感。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产生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顺帝到献帝年间),作者主要是社会上无所归依的下层知识分子。

它以关注人生、情真意切影响了文人诗的方向,代表了文学观念的转变,突破了儒家诗教“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传统,吟咏风谣,流连哀思,深刻地再现了汉末文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过程,为我们保留了一段深切感人的精神历史。

刘勰誉之“委婉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钟嵘称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所呈现的两个女性世界,固然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精神下的一些共同特征,但是无疑,两个女性世界尽管时代接近甚至交叉,但又有各自的特质。

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分别从女性人物的类型,女性形象的展现方式,以及女性形象的深层审美底蕴和主题意涵三方面来审视女性形象的不同。

一、女性人物类型比较总的说来,汉乐府的女性是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女性,是丰富多彩的;《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是思亲情感中的女性,是思妇,类型上较为单纯,却极为感人。

汉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艺术特征的异同

汉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艺术特征的异同
居 。 ”
首《 门行》 出了劳动人 民饱受剥削无法生存 的残 东 道 酷现实 , 无衣无食挣扎在死 亡线 上的丈夫不顾妻子 的哀求 , 不得不“ 拔剑东 门去” 而走 险 。其结 果 又该如何 呢?《 铤 妇 病行》 的是妇病 连年 累岁 , 危之 际把孩 子托付 给丈 夫 ; 写 垂 病妇死后 , 夫不得不沿街 乞讨 , 丈 遗孤在 家里呼喊着母 亲痛 哭 。其严酷现实犹如雪上加霜 。《 孤儿行》 更是用 白描的手 法写孤儿受到兄嫂 虐待 , 尝尽人 间辛酸 , 小年 纪 , 死不 小 欲 能, 欲活不得 , 其惨状令 人欲 哭无 泪 , 不忍卒 读。三首 短诗 表现 的都是平 民百姓的疾苦 , 来 自社会 最底 层 的呻吟 呼 是 号, 斑斑 血泪充溢字里行 间 , 善 良人愁肠 千转 , 令 激起 对封 建 制度 和统 治阶级无 比的愤恨 1 2 渴望爱情婚 姻 。爱情 婚姻 题 材作 品在汉 乐 府诗 中 . 占有较大 比重 , 这些诗篇多 是来 自民间 , 或是出 自下层文 人 之手 , 中交织着追求 与幻 灭 、 与恨 、 其 爱 破坏 与维 护两方 面 的矛盾对立 , 形成 两条 不同的轨 迹 , 上演着婚姻爱情 的悲喜 剧, 富有深刻 的认识 意义。在鼓 吹曲辞《 上邪》 中 , 篇 用语 奇 警, 别开生 面。先是指 天为誓 , 表示要与 自己的意 中人结 为 终身伴侣 。接着便连举 五种千 载不遇 、 极其 反 常的 自然 现 象, 用以表 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移 , 中每一种 自然现象 其
第2 7卷 第 1 期
2007 年 1 月
南都学坛 ( 文社会科 学学报 ) 人
Ac d mi ou o n u( u a o e Hu nt sad S ca ce c s a e cF rm f Na d J r l f h ma ie o i S in e) on t i n l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一)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层次有别)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 ,“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2诗歌体裁的名称汉代人把配乐的歌辞叫歌诗汉代人把配乐的歌辞叫歌诗魏晋以后人们便将这种在乐府机关合过乐的歌诗直接称为乐府而将没有入乐的诗歌称为徒诗于是乐府便由音乐机关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一、汉乐府的含义
• 1、音乐机关的名称
• 职能:组织文人创作诗歌,广泛收集民歌。
2、诗歌体裁的名称
汉代人把配乐的歌辞叫歌诗,魏晋以后,人们 便将这种在乐府机关合过乐的歌诗直接称为“乐 府”,而将没有入乐的诗歌称为“徒诗”,于是, 乐府便由音乐机关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最完备 的一部总集。
• 考:老也。 • 寿考:犹言老寿。 • 奄忽:急遽。 • 随物化:指死亡。
• 荣名:指荣禄和声名。
• 一说为“美好的名声”。
这首诗从百草的更新,联想到人生寿命的短暂, 因而发出“立身苦不早”的失意慨叹。
小结
• 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它 标志着四言诗的衰微和五言诗的兴起,《孔 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 着汉乐府的最高成就;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在艺 术上的成熟。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 • • • • •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 • • • • • •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思考题:
1、简述“乐府”含义的演变。
2、什么叫“汉乐府”
3、汉乐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什么特 点?代表汉乐府最高艺术成就的是哪篇作品?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1、内容
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表现追求享受与及时为乐的生活观;
除以上共同内容外,《汉乐府民歌》中还有抨击社会不公,诉说人民苦难,表达其反抗情绪以及歌颂爱情、抗议礼教束缚之作品;而《古诗十九首》则有大量反映中下层知识分子伤时失意,叹息人生短促,知音难遇,要求建功立业的作品。

2、形式
(1)语言:口语的直白与文人诗语的精炼
《汉乐府民歌》语言质朴直白,清新自然,表现力强,富有生活气息。

《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精炼准确。

谢榛《四溟诗话》:“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

(2)技法:叙事与抒情
《汉乐府民歌》最显著之特征即是其叙事性。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叙事诗进入渐趋成熟的阶段。

《古诗十九首》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增加了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的悲叹。

(3)诗体:多样化与单一化
汉乐府民歌形式多变,自由灵活,具有一种飞动之势和流动之美。

《古诗十九首》全是五言,这是文人们受乐府诗的影响并向乐府诗学习的结果。

他们在民歌五言体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得这种诗体既有民歌的活泼与清新自然,又有文人诗的工致与精美,从而树立起五言诗的新典范。

(4)风格:明朗与含蓄
乐府诗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饱含着自己的血泪或洋溢着自己的欢乐,感情基调是明朗的。

《古诗十九首》却情思深沉,抒写蕴藉委婉。

古诗十九首对汉乐府的继承

古诗十九首对汉乐府的继承

古诗十九首对汉乐府的继承【摘要】:本文从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的题材上,语言上与体制上探讨古诗十九首对于汉乐府的继承,以此希望在探讨这种继承的基础上得出对于我国诗歌发展历史上文人创作诗歌源起时古诗十九首对于汉乐府的继承与发展的合理认识。

但是,本文的研究还是粗线条的,许多观点还需进一步考证。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题材语言体制古诗十九首与乐府的关系, 向来纠缠不清。

昭明《文选》以其风貌相类而合编一处, 又不明作者时代, 故总曰古诗而已。

稍后徐陵《玉台新咏》将其中八首系于《枚乘杂诗》而言无实据。

十九首中如《驱车上东门》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一杂曲歌辞, 《冉冉孤生竹》收入此书卷七四杂曲歌词。

宋元以后若严羽、胡应麟诸人, 疑十九首率皆乐府之辞。

反之,又有不少乐府歌辞又被称为古诗, 如《孔雀东南飞》, 现今都谓乐府。

缘于此, 马茂元认为古诗和乐府除了在音乐意义上有所区别而外, 实际上是二而一的东西① ,然而,清代冯班又言:“乐府歌辞判为二途, 一者采诗入乐, 为民间歌谣。

二者制诗以协于乐, 或古有此曲, 倚其声为诗。

”②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纠葛历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是是否入乐。

我们可以从有的古诗被称为乐府,有的乐府被称为古诗这一现象中窥知《古诗十九首》中的某些诗很可能在当时合于音律,与乐府并无区别,另一些诗因为文人“不娴于音律”而为徒诗。

所以,是否入乐是不能成为二者的区别的。

其次就是主名问题,二者都是无主名之作。

《文选》以此作为二者的区别实在难以讲通。

可以这样理解,乐府民歌是群众的集体创作,集体创作而无主名是很自然的,《古诗十九首》也无主名,而文人之作一般应有主名,选家知道这些诗乃文人所作,且格凋相近,于是暂且编为一组,称之为古诗。

所以我们可以说《古诗十九首》与乐府民歌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是由集体创作的乐府民歌向文人创作的徒诗过渡时期的产物。

《古诗十九首》对乐府民歌的继承关系是相当明显的。

无论是题材、语言,还是体制都可以看到乐府民歌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直接脱胎于乐府民歌的痕迹。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一)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层次有别)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汉乐府与_古诗十九首_的异同

汉乐府与_古诗十九首_的异同
其声音抑扬精妙瑰伟亦不易言矣歌曲调对歌辞的要求比较高为了适应音乐迅疾跃动的节奏每一曲的歌词都由字数不等长短不同的各种句式杂构而成12一方面由于音乐的要求另一方面则由于五言诗体尚未成熟因此乐府诗的形式是自由多样的相比较而言古诗十九首的篇幅都比较短而且都是整齐的五言诗可见古诗十九首是在乐府诗上进行了改进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生活中在汉乐府诗歌的影响下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品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抒发着人生的艰辛和对命运的悲叹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体的成熟13班固的咏史诗和张衡的同声诗都只是五言诗的尝试直到被誉为实五言之冠冕也的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五言诗才成熟我们不妨说汉乐府是古诗十九首的前奏汉乐府不断发展羁旅的游子都受到过较高的教育比较注重诗的韵律和形式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四言已经不能满足文人表达内心感受需求于是由杂言发展成为固定的五言诗体为五言诗体的成熟作出了很大贡献二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相似性若要说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本质上的相似性则要通过具体的作品进行对比汉乐府作品饮马长城窟行和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有很大的相似性首先两者都是通过妇人的口吻表达对游子的思念可以分别从呼儿烹鲤鱼和与君生别离看出都是在家中的妇人等待着游宦在外的游子一个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家书另一个则是直接表明自己的处境即虽然和夫君同在阳世却不能相守其次此首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一样是整齐的五言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汉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规整的五言诗饮马长城窟行不仅仅是五言还运用了典型的顶真的艺术手法两首诗在形式上是一样的最后两篇作品的结尾更有惊人的相似性乐府诗为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古诗十九首则是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都是劝自己关心的人要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加餐饭是当时习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安慰别人的成语14可见两首诗的创作年代相隔的也并不久远当然两首诗在抒情和叙事的侧重方面有一定的区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妇人即使在梦中也没有忘记远行在外的丈夫忽然醒来却发现梦中人仍未归来语言文学研究112010年4月号上旬刊中辗转难眠不知远方的游子生活如何仕途是否顺利

《古诗十九首》简介(2)

《古诗十九首》简介(2)

《古诗十九首》简介(2)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

如: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

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汉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艺术特征的异同

汉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艺术特征的异同

作者: 李保华
作者机构: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2002
出版物刊名: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82-83页
主题词: 汉乐府诗;《古诗十九首》;艺术特征;比较
摘要:两汉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诗歌文学发展的基本风貌和最高成就。

汉乐府诗创作艺术上娴熟巧妙的叙事技巧,杂言和五言句式的运用等,与《古诗十九首》委曲宛转的抒情艺术手法,以及纯熟优美的五言句式特征等,形成鲜明有趣的对照。

二者互补统一,各臻其妙,对我国当代诗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启迪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的联系与异同〗
将《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五言歌辞相比较,舍去音乐因素,就实体形式看,并无本质的区别。

六朝以至唐宋人记载中两者的篇目多有重叠,如古诗《生年不满百》又作乐府《西门行》,词句更多雷同,如古诗《孟冬寒气至》有云“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而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则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可见古诗和乐府在汉世是二而一的关系,被采入乐即为乐府,未入乐或入乐后又失其调名则为古诗,故清人朱干《乐府正义》说:“《古诗十九首》,古乐府也。

”《古诗十九首》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与汉乐府一样,继承了《诗经》以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所以说它是“风余”。

但以群体出现的《古诗十九首》,又是众多的汉代无名氏诗歌中一个有自身特点的类型。

与一般汉乐府民歌比较,在风格上有以下异同:
1.感性方面二者均一事一诗,情事交融。

民歌较多铺叙,叙事以见情;古诗则重于抒情,以情融事。

2.结构方面二者均结构浑成,无斧凿之痕。

民歌多以事情之自然顺序为线索;古诗则按照情感的起伏节奏驱遣剪裁事实。

3.语言方面二者均自然天成,富于感染力。

民歌如胡应麟所称“质而不鄙,浅而能深”;古诗则“随语成韵,随韵成趣”,明谢榛称之为“秀才说家常话”。

4.境界方面由以上三者决定,二者均风格浑成,境界深远。

民歌“遒深劲绝”(王渔洋语),其境深厚;古诗“怊怅切情”(刘勰语),其境旷远。

这些异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不同于乐府民歌之多为劳动者,而是具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们为了更好地抒发因遭受压抑而产生的愤懑不平,一反当时上层统治者将文学作为雕虫小技的痼疾,打破了当时从形式上尊崇《诗经》,《楚辞》,专尚回言、骚体(及其流裔汉赋)的积习,大胆地向民歌学习,从而将分离达三百余年之久的文人创作语言与民间创作语言重新结合起来,将新兴的五言歌诗--被上层文人视作“俳优倡乐多用之”的俗体诗作为主要的创作手段,同时将汉乐府中已有表现的叙事与抒情分流的倾向,加以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得自己的创作与汉乐府相比较表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于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钟嵘语)的一代新诗--五言抒情古诗就应运而生了。

这种诗体及其表现手法,在中古以后的古典诗歌诸形式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说《古诗十九首》又是“诗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