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成效
摘要:本文紧密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借鉴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相关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以“注重综合素质、强化能力培养、完善知识结构”为指导,制定了涵盖素质、能力、知识3维度24要素的“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探索并构建了以此大纲为核心的EI-QAKE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做出一些探索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整体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具体体现为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和能力培养、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工程创新能力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培养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是高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需。
一、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的确立
工程创新人才是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具有积极人生价值和崇高科学献身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据此,我们提出了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使之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国家栋梁。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紧密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系统总结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兄弟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深入了解产业界对工程创新人才的具体要求,制定了“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
大纲从工程创新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三个维度将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为24个基本要素,进一步明确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素质结构包含的要素有:积极乐观与理性乐观的人生态度;探究真理百折不挠的毅力;很强的自制力;成就宏伟事业的自信心;诚实守信、严谨求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包容心与团队精神:爱国奉献精神和谋求人类福祉的志向;优良的身体素质。
能力结构包含的要素有:终身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计划与综合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与创新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计算机和仪器设备的能力;有效的中外语言交流能力:独立设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知识结构包含的要素有:深厚的数理基础和人文基础知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前沿的专业知识;政治和哲学知识;法律与人文知识:经济与组织管理知识。
工程创新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首先,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是工程创新人才基本素质中的核心要素,现代工程实践活动的高责任、高压力及高强度,决定着其承担者必须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具有坚持探究真理的毅力、很强的自制力、自信心、理性的思维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品德。
其次,工程创新人才须具有善于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最后,工程创新人才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都需要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创新就是知识的转化和整合,任何创新都是把原有知识从固定的结构游离出来,然后在创新的系统中产生全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只有切实做好知识的优化和积累,并加以适当的实践训练,知识才有可能升华为能力并内化为素质。
二、EI-QAKE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围绕“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我们把大纲里素质、能力和知识这三项基本要求变成三个基本任务以及完成这三个任务的系统,即“素质提升系统”、“能力强化系统”和“知识优化系统”。
也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素质,强化他的能力和优化他的知识结构,为了完成这三项任务我们又提出了品德养成计划、心理健康计划、学习能力提升计划、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社会实践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和知识结构优化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工程创新课计划,建立了包括三层次创新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创新能力的建设和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工程创新环境支撑平台,来实现基本大纲的要求。
这样,在多年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大纲”为核心,以“素质提升系统(QS)”、“能力强化系统(AS)”、“知识优化系统(KS)”为主体,以“工程创新环境支撑平台(EIE)”为保障(简称“三系统一平台”)的EI-QAKE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出了7项计划和2项教学改革,针对素质、能力、知识中的核心要素进行了系统规划,制定了完善的实施方案,强化核心要素的培养,着力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工程创新人才。
1.素质提升系统
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养成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制定并实施了“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计划和以诚信教育为核心的品德养成计划。
(1)心理健康计划。
实施了心理知识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问题研究“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计划。
开设心理学课程,拥有包括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特聘校外心理专家和心理辅导员组成的心理辅导队伍,由具有精神卫生专业执业证书的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卫生门诊,建立设有心理学专业硕士点的心理研究所,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专业化。
在各班中设立心理委员,建立班级、学院、学校三级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了心理健康工作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2)品德养成计划。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实施了以诚信教育、思政课程及“校园品牌”为平台的品德养成计划。
一是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学生需签署“诚信承诺书”,从学术诚信、考试诚信、网络诚信等方面规范行为。
二是开展思政课程建设和改革,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聘请行业领军人物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三是依托“校园品牌”,促进学生品德养成。
品牌讲座一“北洋大讲堂”,使万余人直接受益;品牌社团一“邓研会”,将学生的热情聚焦于“国事”、“天下事”;品牌活动一“十佳杰出青年”评选,成为学生的精神榜样;品牌网站一“天外天”和“求实BBS”,变“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为“网络进思想政治教育”。
2.能力强化系统
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实施了学习能力提升计划、工程实践计划、社会实践计划和创新实践计划。
重点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学习能力提升计划。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实施了以导师制、优异生制、学长制、学习预警制和学习科学研究会为特点的学习能力提升计划。
出台《天津大学关于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的暂行规定》,由教授、副教授担任学生导师进行专业辅导。
实施“优异生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强化创新能力。
实行“学长制”,经过竞聘、选拔和培训,为每个宿舍配备一名优秀学长,传承优良学风。
建立“学习预警制”,对学习困难学生实行预警和一帮一学的“结对子”互助机制。
成立由教务处指导、学生为主的“学习科学研究会”,以《学研报》为载体,以会员为辐射,传播学习经验,促进学习能力全面提高。
(2)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研究创新方法、解决问题综合能力为目的,课内实验、集中实践、课外实践相结合,进行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实践能力训练。
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提前进入实验室等有效途径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社会实践计划。
以“长期化、基地化、规范化”为建设方针,以“立足校园、服务社会”为原则,实施了“千百十”工程,通过“课余经常性实践”、“双休日重点性实践”和“寒暑期集中性实践”三层次实践计划,建立了千余个班级实践基地,百余个院级示范基地和十余个校级示范基地。
每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约占全校总数的80%,足迹遍及全国20余个省市地区。
(4)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制定实施“天津大学学生创新实践计划(PSIP)”并计入学分,推出学生科技立项工程、科技英才工程、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生学报等项目和活动。
形成以品牌科技活动为龙头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3.知识优化系统
通过知识结构优化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工程创新课计划等举措,使学生具有深厚的数理基础和人文基础知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前沿的专业知识、政治和哲学知识、法律与人文知识、经济与组织管理知识。
(1)知识结构优化改革。
构建以“宽”厚的基础课、“精”深的专业核心课和“丰”富的选修课为特点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划分为6大类19小类;独立设置“研修与创新”模块必修课程:开设“法律、经管、社会”、“环境、心理、健康”、“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自然科学五个模块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南开大学等互开选修课,拓展学生视野。
同时,吸收行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大纲修订。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替代传统灌输式教学:强化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推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改革:定期举办教学观摩月和教师讲课大赛;实施课程教学研讨制度;制定《天津大学关于规范多媒体教学的意见》,加强对教师有效使用多媒体的培训,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校院两级督导。
(3)工程创新课计划。
制定《天津大学关于开设本科生创新课程的若干规定》,在全国率先开设以院士、长江学者领衔的“工程创新课”,讲授学科前沿,介绍创新方法,激发创新兴趣,启发创新思维。
4.工程创新环境支撑平台
教育环境建设和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顺利运行的保证。
通过提升师资创新能力、整合三层次创新实践基地、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举措,构建了有利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环境支撑平台,确保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效率高质量运行。
(1)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建设。
在全国率先推出师德建设工程,实施“师资创新能力与职业发展培训计划”、“名师名校计划”、“名师名徒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等,率先提出并严格实施教师“两证”(岗前培训结业证和教师教学合格证)上岗与授课质量跟踪制度,实施教师驻企业半年以上的工程训练制度。
(2)三层次创新实践基地。
以“基础集中、规模扩大、优化实验、全面开放”为原则,建成依托于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学科平台实验中心和专业实验室的三层次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制定了《天津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施三批“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工作,开发、改造了一大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3)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遵循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实施教学前、中、后全过程质量控制,建立了教学奖励及责任认定制度、专题会议制度和院级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坚持期中教学检查、试卷质量检查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查的“三项检查”和院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实验室评估、课程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五项评估”制度。
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1.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建设成绩斐然
EI-QAKE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涵盖了天津大学全部32个工科类本科专业,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截至2008年12月,学校工科类专业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29种、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120项、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3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7年9月,我校被教育部列为十所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之一。
作为学校工程教育改革的示范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07年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的化工专业,2008年以最高等级“Master Level”成为国内唯一通过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IChemE)国际认证的专业。
2.学生创新实践成果丰富,毕业生综合素质高
EI-QAKE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学生科技竞赛中成绩突出,获国际奖42项,国家奖139项。
如:在美国
麻省HT学院举行的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2007总决赛中,我校学生以优异成绩荣获金牌,与麻省HI学院、加州HI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同获大赛最高奖。
在学校2007年面向全国26个省市500家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情况调查中,认为天津大学毕业生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比例分别为99.44%和98.57%:认为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比例为96.9%。
近年来,我校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前茅,2008年达98.66%,其中到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行业及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超过1/3。
我校毕业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创新精神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