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书法

合集下载

敦煌 小楷 德言 高清-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敦煌 小楷 德言 高清-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敦煌小楷德言高清-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敦煌、小楷、德言、高清,是四个具有不同意义但又相互交织的关键词。

敦煌,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小楷,是中国书法中的一个重要字体,其规范、秀丽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德言,代表着积极向上的言行和高尚的品行,是人们追求的道德准则;而高清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加清晰、真实的视觉体验。

本文将从敦煌、小楷、德言和高清四个方面,探讨其历史背景、文化遗产、定义特点、应用传承、含义重要性、实践、技术发展应用以及对视觉体验的影响等内容。

通过对这四个关键词的深入探究,我们将更加理解和认识敦煌、小楷、德言和高清在文化、艺术和科技领域的重要价值和积极影响。

引言部分的概述详细介绍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展开对敦煌、小楷、德言和高清的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篇丰富有趣的长文。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对于整篇文章的概要和组织安排的了解。

通过清晰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并且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和理解。

本篇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并对敦煌、小楷、德言和高清四个主要内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

正文部分详细地讨论了敦煌、小楷、德言和高清这四个内容点,每个内容点又被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子点,以便更全面地介绍和分析。

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在文章结构部分,读者可以对整篇文章的框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组织和内容。

同时,这也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导航的作用,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且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和理解。

通过清晰的文章结构,本文旨在为读者展示敦煌、小楷、德言和高清这四个内容点的重要性和价值,并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定义、特点、应用、传承、含义、实践、技术发展和对视觉体验的影响等详细信息。

敦煌经典书法及相辍习字研究

敦煌经典书法及相辍习字研究

penmanship following classical
model have been found in
manuscripts,for instance,Xuanshibiao(宣示表)、Lantingshu(葡亭序)and
call
Shangxianghuangqitie(尚想黄绮帖)which
no are
manuscripts
in which
quite rare,but also in academic
ones
way of dealing with scripts written with writing
and object of Dunhuang
studies.Therefo陀,if we
non-classical calligraphy.Classical calligraphy implies these pieces wrote by famous calligraphers
or
could be admitted
as
famous
calligraphers’pieces.
are
Among these large amount of Dunhuang scripts,there
effectivelB the
do not
calligraphy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rationally
and
calligraphic
research would not proceed in Inspired by Bai Dunhuang
regular and systematic order,let alone reach scientific level.

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赏析

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赏析

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赏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敦煌小楷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字体,其独特的线条和结构给人一种神秘、古朴、典雅的感觉。

在敦煌小楷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道德经》全卷。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千古之书、万世之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的艺术魅力。

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以黑色墨汁书写于黄色纸张上。

整体造型简洁大方,每一个字都显得格外沉稳、端庄,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

整卷全文共五千零二十四个字,共三十八行八十四页。

每一页的内容都是宝贵的智慧和哲理,读者在品读时会感受到一种深邃、清爽的美感。

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在书写技法上采用了楷书的书写规范,字体规整,结构严谨,笔画工整。

每一个笔画都显得匀称,线条通畅,给人一种端庄稳重的感觉。

整体呈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特点,既有刚劲有力的筋骨,又有秀美流畅的笔墨,展现出了作者精神境界和书法造诣。

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的布局也是非常精致的。

每一页的字体大小、间距、排列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得整个卷轴在视觉效果上非常和谐。

每一个字都被书写在恰当的位置,卷轴的起始和结束处也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全卷呈现出一种完美的整体美感。

除了书法上的精湛之外,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也是其独特的魅力之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是关于道德、修身养性、治理国家的重要著作。

全卷的内容包括了道德观、政治思想、宇宙观等多方面的内容,以简洁、深刻的语言道出了作者的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认知。

通过欣赏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从中领悟到一种宁静淡泊、从容自在的生活态度。

敦煌小楷在展现《道德经》的也展现了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代文化的窗口。

敦煌小楷《道德经》全卷是一部充满智慧和艺术美感的作品,其书法的精湛和内容的深刻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书法中的经典之作。

敦煌艺术_精品文档

敦煌艺术_精品文档

敦煌艺术敦煌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闻名于世。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是一座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敦煌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当时敦煌是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

在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给了敦煌艺术以极大的影响,敦煌成为了一座佛教壁画的重要创作和保存中心。

敦煌的艺术家们通过绘制壁画、雕塑和书法等形式,将佛教教义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艺术遗产。

敦煌艺术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其壁画。

敦煌壁画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这些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和经典的场景,展现了佛教思想的精髓和寓意。

壁画的色彩鲜艳而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

这些壁画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人们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除了壁画,敦煌的艺术家还创作了许多雕塑作品。

这些雕塑以佛教形象为主题,包括佛像、菩萨像和护法神像等。

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审美风格而备受赞赏。

雕塑作品的制作材料多样,包括石材、木材和泥土等,每一件作品都展现了艺术家的极高造诣和才华。

敦煌艺术还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而闻名。

书法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的书法家们通过创作和练习,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这些书法作品以其流畅的笔画和优雅的布局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除了壁画、雕塑和书法,敦煌艺术还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

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表演形式在敦煌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这些艺术表演不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也是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发展历程中的多元文化融合。

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吸引了来自中亚、西域和汉地的各种文化影响。

这些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使敦煌艺术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敦煌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敦煌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敦煌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敦煌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张效林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敦煌是书法家张芝、张昶、素靖的故乡,加之20世纪初敦煌遗书墨迹和敦煌汉简在敦煌的出土,更是名扬天下,确立了敦煌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地位。

一东汉时期的敦煌人张芝,字伯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巨匠。

他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主要在于他省减章草点画、波桀,独创了“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的“一笔书”,也就是“今草”,被世人尊为“草圣”,一时名噪天下,学者如云。

他的草书“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虽合,数意兼包,若县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露”;“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精熟神妙,冠绝古今”;“伯英即草书之祖也”(张怀瓘《书断》语)。

对历朝历代书法家的影响极其深远,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

自汉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间,中国书坛即便是草书领域里声名显赫的韦诞、卫瓘、索靖、卫恒,还是像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师,他们的草书都源于张芝的草法。

家喻户晓的书圣王羲之对张芝更是推崇备至,中年就师承张芝,师法多年,始终认为自己的草书不及张芝。

狂草大师怀素也认为他从张芝的书法中受益非常多。

唐朝草书大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也多次提到自己把张芝草书作为蓝本,终生临习。

同时,张芝不以功名为念,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潜心习书,勤学闻名,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他的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连王羲之也觉得自愧弗如,历史上已传为佳话,也为后人做出了楷模。

与张芝同时期的张昶,字文舒,是他的季弟,在当时也是十分有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跟张芝的书法相似,当时的人把他称为亚圣。

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作品图片

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作品图片

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作品图片简牍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珍贵的书法墨迹。

20世纪简牍的出土可谓空前,出土的数万枚汉简中,主要有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简、银雀山汉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和甘谷汉简等。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欣赏汉简牍书法藝術述略二十世紀是考古大發現的時代,許多前人未見的古代遺跡浮出地面、重見天日,極大地影響了今天人們對歷史的認知。

二十世紀初,被稱爲世紀三大考古發現的殷墟甲骨、敦煌寫經、西北漢簡陸續面世,人們開始對我國古代歷史、地理、政治制度和文字源流等各個方面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認識。

就我國古代文字與書寫而言,人們真切認識到,在魏晉以降紙張普及使用之前,曾是一段長達數千年的簡牘帛的書寫時代,簡牘上的墨跡,讓我們看到秦漢及以前真實的文字樣式及書寫狀態,這些實物也讓今人對我國早期的主要書寫載體——竹木簡牘的形制、規格、樣式以及文字内容和書寫方式都有了直觀的了解。

二十世紀是簡牘驚人大發現的時代,包括北京、内蒙古、河北、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廣西、廣東、山東、江蘇、江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在内的多個省份都曾發現了不同時代的簡牘。

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安徽大學等文博部門和大專院校有數量不等的簡牘入藏。

截止目前我國發現簡牘總數超過32萬餘枚。

簡牘内容除了涉及眾多典籍文獻外,還涵蓋戰國、秦、漢、三國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農業、軍事、文化、地理和法律等諸多領域,爲中國古代歷史和藝術史等各領域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全新的一手資料。

兩千多年來,我國的歷史文化得以保存,古代典籍得以傳世,民族傳統和文化得以繼承弘揚,竹木簡牘作爲承載體功不可沒。

其實,簡牘的使用早在上古書籍裏就有記載,《尚書·多士》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甲骨文中的“冊”就是簡牘用兩道編繩聯起來的形式,而“典”則是雙手奉冊之形。

也就是說,至晚在商代竹木簡牘已作爲主要書寫載體在日常書寫中使用,另外也說明,甲骨文只是在當時王室貴族占卜等活動中使用,而日常實用書寫則主要用簡牘等物。

敦煌书法

敦煌书法

敦煌书法一、概述数万卷古代文书公诸于世,引起了各科研究者的高度自从一九 OO 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重视。

敦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艺术,也保存了大量的书法墨迹。

敦煌书法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特别是隋唐,乃至魏晋、秦汉书法艺术发展史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敦煌书法范围教广,一般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书法为主,另外还包括敦煌地区古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汉简书法、石窟题记以及现存的碑文书法等。

敦煌遗书包括了由晋、十六国、一直到北宋的 4 万多卷墨迹,是研究中国文字楷化时期的历史及其书法艺术最丰富、最系统的第一手资料。

敦煌遗书的书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称之为"经书体"。

"经书体"源于汉代的"简书体",完成于唐代的楷体,是两晋以后抄写经卷的重要书体。

它详尽的记录了中国文字隶变以后楷化的全过程,对文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敦煌遗书中藏有唐代拓本三种。

有欧阳询书《化度寿岂禅师塔铭》、柳公权书《金刚经》、唐太宗李世民书《温泉铭》,甚至还有王羲之 17 帖临本 3 帖。

这些拓本和临帖极为宝贵,是现在罕见的唐代墨迹珍品。

敦煌遗书中关于书法理论的写本有三叶残卷,颇令人注目。

其一是论述写字方法的,对笔划的比例关系,粗细、长短、宽狭、字与字的大小关系都有详尽和精辟的论述。

其二和其三为王羲之书论,"笔势论"残卷,为民间传说中的王羲之书论抄件。

敦煌写卷中的硬笔书法,是书法史未曾记载的民间创造。

这里所谓硬笔,当时为木笔或苇笔。

从甘肃出土的实物来看,硬笔尖端劈为两瓣,完全与今日的蘸水钢笔尖相同。

这说明我国硬笔书法自古有之。

由于敦煌在历史上曾被多民族占据过,因此,在遗书中还保存了许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写卷。

有梵文、蒙古文、回鹘文、西夏文、吐蕃文等等。

《敦煌南朝写本书法研究》的评论及研究

《敦煌南朝写本书法研究》的评论及研究

44 3
体、 格式 、 纸张 、 记 、 题 经卷 内容 。 从这些要素及其 排序 中我们 @
相 比, 些研 究敦煌 书法 的文章 在描 述书法 风格 时则 偏 向于 某 采用“ 感觉 陈述 ” 的方式 , 多用形 容词 , 缺乏对形 式构成 的客观 描述 。比如文化在谈 到魏 晋南 北朝时期 的敦煌写 经时就 将其 粗 略分 为三类 , 然后 以感性 的语言分别加 以描 述 :
件 作 品 当作 时 代 的 代 表 , 后 以 这 些 经 过 严 格 挑 选 的作 品 来 然 证 明 当时 的书 法 “ 的 确 确 ” 崇 尚 “ ” “ ” “ ” 。 这 的 是 风 、 骨 、韵 的 样 便 不 自觉 地 陷 入 了循 环 论 证 : 方 面 以 艺 术 风 格 来 指 认 时 一 代风格 , 一方面又以时代风格来指认艺术风格 。 另 把 艺 术 看 作 是 时代 精 神 或 民 族 精 神 的 一 种 表 现 实 际 上 是
横 画 多细 , 转折 处 以 方 笔 行 之 , 时 笔 毫铺 开 而 折 下 , 成 卷 中粗 重 之 处 , “ ” 、 修 ” 、 四 ” 、 遂 如 者 字 “ 字 “ 字
构 成 历 史的 是 一 个 个 具 体 的 个 人 。 这 些 个 人 的
文化艺术史学者 , 也深深影 响了西方艺术 学研 究的大师。沃 尔 夫林 H ir hWS fn甚至在《 艺复兴与 巴洛克》 e i li nc f l 文 中宣称 : 从
他 不 断 地 调 整 着 自 己和 制 像 任 务 所 提 出 的 各 种 要 求 之 间的 关 系 . 那 些要 求 不 只 决 定 了 艺术 的功 能和 面 而
A v e o Re i w f“Du nhu n n Dy sy M a s r p l g a hy Re e r h’ a g Na na t nu c i t Ca l r p s a c ’ i

论王羲之书法对敦煌书法的影响

论王羲之书法对敦煌书法的影响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传播力研究论王羲之书法对敦煌书法的影响戎雅楠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书法系摘要:从敦煌出土的大量墨迹来看,王羲之对敦煌书法的影响不言而喻,但这也仅仅呈现其表面迹象,而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就需要去理会二者之间更为深层的关联。

本文从王羲之与敦煌书法的历史渊源论起,着重探讨了王羲之《十七帖》《兰亭序》对敦煌书法的影响。

关键词:王羲之;敦煌书法;影响一、王羲之与敦煌书法的历史渊源南北朝时期,以王羲之书法为代表的新体,在南方十分流行,尤其在梁武帝的推动下,南方书风则以王羲之为主导得以延续。

此时的北方由于经济文化落后,主要以碑榜书法为主。

此时的敦煌书法主要继承崔卢一脉书风,这一路书风主要承接钟繇和索靖之法。

南北各有其书风特征,直到北周时期,王褒入关,为北方带来了南方的新书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由此北方书家竞相学王褒书,竞以南方王羲之为崇拜者。

进而也成为敦煌地区接触大王书风的历史契机,是敦煌地区书风受到大王影响的开端。

历史沿至隋代,受前朝的影响,此时期的敦煌书法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南北书风相融合的特点。

到了唐代,唐太宗在教育与科举中,将书法纳入其中,并且还搜集天下“二王”法书,将王羲之推举为书坛典范,使其中庸古雅、“尽善尽美”的书风在书坛得以延续发展。

唐太宗在《王羲之传赞》中言:“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自此,王羲之书风在全国的影响超过了任何时期,这也使敦煌书法受王羲之影响之深广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二、王羲之书法对敦煌书法的影响(一)王羲之《十七帖》有唐一代,唐太宗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举国上下竟习王书,使得敦煌书法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

因此,在唐代的敦煌遺书中,发现了很多王羲之书法的临本,著名的有《十七帖》和《兰亭序》的临本。

其中,《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

王羲之《瞻近帖》临本,为草书。

隋代敦煌写经与石刻楷书

隋代敦煌写经与石刻楷书

精品视角 Fine quality 35
虽似北朝书风,但又少了北碑洒脱、豪放之气。
图3 《华严经卷第九》(局部) 597年 综上所述,可见隋代敦煌经卷继承了南北朝书风,其章 法紧凑而眉目疏朗,动静结合,生动地表现了何为“无意于 佳乃佳”。隋代楷书墨迹枯窘,隋代敦煌写经的发现,使我 们更直观地了解到隋代楷书用笔的真实情况,弥补了我们在 学习研究隋代楷书方面的空白。 二、石刻楷书 隋代石刻书迹中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墓志铭、造像 记(本文不予展开论述)和碑刻。 (一)墓志铭 《董美人墓志》于隋开皇十七年(597 年)刻,清嘉、道 年间出土于西安,后毁于战火,仅存拓本。此墓志已较为深 入地融合了南北书风,与北朝碑刻相比其风格相去甚远。在 南朝书兼备,结字洞达疏朗,呈现出妍质兼备的书风 特点。整体观之,淳雅婉丽,堪称隋代楷书中的杰作。 《苏孝慈墓志》于仁寿三年 (603 年 ) 刻,光绪十四年出 土于陕西蒲城。此墓志同样很好地吸收了南北书风,在北朝 方整朴茂书风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楷书的法度规范,呈现出 用笔刚劲、点画清俊,结构端庄清妍的书法面貌。其笔姿秀 润兼刚劲,结体平实寓险绝,实开初唐楷书之先河。 (二)碑刻 《曹植庙碑》又称《陈思王曹子建庙碑》《曹植庙碑》 《陈思王碑》《曹子建碑》等,隋文帝开皇十三年 (593) 立。 此碑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北方浑厚雄强的风格,与端庄典雅之 风的《董美人墓志》《龙藏寺碑》等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点画粗细变化强烈,厚处朴拙,细处挺劲,结体宽博,尚 有篆隶遗意。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隋碑内承周、 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故简要清通,汇成一局, 淳朴未除,精能不露。”由此可见,隋代书法沿袭北朝而具 有自身特点。雄奇突兀、变换多姿的《曹植庙碑》无疑在众 多隋碑之中最为诡异者。所以沙孟海在《略论两晋南北朝隋 代的书法》一文中提到“浑厚圆劲一路,从北齐《泰山金刚经》 出,以《曹植庙碑》为代表,下开颜真卿”。 《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 隋开皇六年(586 年)十二月刻,原石今在河北正定隆兴寺。《龙 藏寺碑》为隋代第一名碑,其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

敦煌写经书法述略

敦煌写经书法述略

敦煌写经书法述略作者:冉前林来源:《丝绸之路》 2009年第22期[摘要]佛教自印度传人中同,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

而处于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驿站。

为了祈福禳灾,抄写佛经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而此时的字体正处于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时期,大量佛经抄写形成一种定式。

这种抄录经书的字体人们称之为“写经体”,时间从西晋至宋真宗景德年间,历700年之久,清晰完整地展现了中国楷书的演变历程,同时形成了“南贴北碑”之外新的一种书法审美风格。

敦煌学的研究已蔚为大观,敦煌写经书法也应该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从而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注入新的血液。

[关键词]敦煌遗书;写经体;楷书演变[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96-03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历史上中西贸易、经济、文化、宗教交流十分繁荣,司马彪在续《汉书·郡国志》时引他人的话说教煌是“华戎所交大都会也”。

裴矩《两域图记序》说:“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敦煌地接西域,是我国最早接触佛教的地区之一。

诸如鸠摩罗什、玄奘、法显等中外著名的高僧,都在敦煌留下过足迹。

公元3世纪末,高僧竺法护游学西域诸国,求得大量佛经,归国后在敦煌建立了专门的佛经翻译场所,很多佛经从这里传人中原。

一、敦煌写经的形成佛教兴起,敦煌有了寺院,随之开凿石窟。

除了僧众,不论俗人、官员、普通民众,为了积德行善,都在修建佛窟。

经年累月,数量增多,莫高窟被称为“千佛洞”,成为当时的佛教圣地。

人们为了求福纳祥和获得心理的慰藉,经常做各种佛事,而在各种敬佛的方式中,最普遍的就是写经。

六朝以来最流行的典籍,都有明训,写经抄经,受持读诵,有极大的功德。

如《妙法莲花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法华经》者,当知足人则见释伽牟尼佛。

”即便是今天的佛经读物还是这样,很多书后印有“印造佛经佛像之十大利益”,“印经说法有五种福”,更多的佛经读物印有“欢迎翻印,辗转流通,普劝念佛,功德无量”或“结缘赠送,欢迎翻印,功德无量”。

敦煌书法字

敦煌书法字

敦煌书法字
敦煌书法是中国书法中的佼佼者,是中国文化珍贵的遗产。

敦煌书法起源于唐朝,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敦煌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明快流畅、凝重深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东方的文化海洋”。

敦煌书法以“宏伟”、“精湛”、“古朴”、“简洁”为特色,给人一种力量与美感并存的感受。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

敦煌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

敦煌书法的形式多样,有行书、楷书、草书等,但不管是何种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敦煌书法的笔画饱满而有力,轮廓清晰,极富表现力,给人一种次第递进、层次鲜明的视觉感受。

在艺术表现方面,敦煌书法更注重意境、情感的表达,用笔墨表现出自然、人文、宗教、思想等方面的内涵。

敦煌书法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推动了中国书法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书法的演进。

中国书法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内含,使得现代人们对敦煌书法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追求,并且更加执着地致力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推广。

总之,敦煌书法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段重要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结晶。

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要努力保护和传承敦煌书法这一珍贵
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敦煌书法的艺术魅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敦煌残卷《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破体书风评析

敦煌残卷《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破体书风评析

仔细分析此篇卷子具体的 书写 情况有如下 特点 : 一 、 第 功
用上非书法创作 而是抄 经 , 所用 书体为 随意 的并无 预想 。艺
术特色是流露 而并非刻 意追 求。第二 、 书写 者有 驾驭 多种 书 体完成长篇卷宗 的书写 水平 , 对各 体 的字法 、 结构 、 笔法 都能 熟 练运用 , 而且有一定的创 造才能和个性 表现 能力。第三 、 全
作者 简介: 王继 安(9 7一 ) 男 , 江 苏徐州人, 15 , 汉,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 系主任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育部 中国书法 专业教 育委员 教 会副主任, 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 委员会委 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学术 委员会委 员, 南京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江苏省高校“ 教学名师”, 中国文联首 获 届兰亭奖“ 育奖” 教 。研究方 向: 美术学, 书法篆刻创作 与理论 。
口 安 煌 《 乘 信 略 卷 》 体书 析 王继 敦 残卷 大 起 论 述 上 破 风评
HU NDRE S HO0L N D C S I ART S
l1 4 2
文章 编 号 :0 3— 14(0 0 0 0 1 10 9 0 2 1 ) 8— 2 4—0 5
敦 煌残卷 《 乘起信 论略 述卷 上 》 大 破体 书风评 析
¨ l me On fA u v y o a a a a S a d 0 p d s sr ¨ Vou e o S r e fM h y n r d h t a a a t a
W ANG J —a i n
《 大乘起信论 略述卷 上》 以下简称 《 ( 大乘》) 为敦煌 写本
残卷 ,9 0年 6月 出于敦煌莫高窟藏 经洞 。此卷是 10 10 9 8年法 写 。( 图 3 12行 以后草 书书写 更为顺 畅 又出现 了一种 新 如 )6 的书写风格 。( 图 4 如 )

敦煌汉简王骏幕府档案的草书文字

敦煌汉简王骏幕府档案的草书文字

敦煌漢簡王駿幕府檔案的草書文字The Running Style Calligraph of Dun-Huang Han-Jian of Wang-JunMu-Fu File書畫藝術學系專任教授林進忠Chin-Chung Lin摘要本文主要析論《敦煌漢簡》所刊的一批草書簡牘文字,總共148枚的<王駿幕府檔案>相關資料,都是民國六十八年在甘肅省敦煌馬圈灣遺址發掘出土,是新朝王莽天鳳四年(西元17年)西域征戰失敗撤兵暫駐玉門候官所留之物,文字內容可與史籍所載對應參證。

結合草書簡牘記述情事與出土位置地望關係、文書性質與發送署記等,可以瞭解它們主要是文書幕僚的相關文稿、檔案及私記書函,依其草書寫法習性等亦可知是多位書手之作。

由書法的用筆與結體、書風,呈顯出西漢時期草書高度發展與應用的實況,是研究漢代草書演進歷史極為貴重的墨跡史料。

【關鍵字】漢代、草書、章草、漢簡、敦煌。

12003造形藝術學刊一、前言民國六十八年九月中旬至十月初,在甘肅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西北95公里的馬圈灣漢代烽隧遺址,考古發掘出土1221枚簡牘,現已列入「敦煌漢簡」中。

本文所析論的草書簡牘文字便是馬圈灣出土之物,所謂的「王駿幕府檔案」簡牘資料,刊載於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於1991年6月刊行,簡稱《敦》。

主要討論的草書簡牘共有148枚木簡。

在《敦煌漢簡》所刊簡號為40~56,59~175,180~182,195,205~206,969~976。

其書寫的年代為西漢末年王莽新朝天鳳三、四年(西元16、17年)之際。

草書文字的書寫表現是本文主要析探的重點,必須藉由簡牘內容、文書性質、書手的草書寫法習性等統合考察。

從書寫的年代背景而言,這批草書簡牘文字的書寫情況,對於西漢草書的源起發展、教育推廣、應用表現等相關問題探索,都是極具意義的珍貴史料,其書法的體勢與形質風尚,更是解明漢代草書發展成就與價值最重要的具體實證。

敦煌写经书法艺术初论

敦煌写经书法艺术初论

敦煌写经书法艺术初论作者:杨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5期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科学研究课题《丝路文化之敦煌书法研究》(编号:14D-05-B08)的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拟将敦煌写经书法放置于中国书法发展史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并结合相关史料,运用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研究其形成的历史成因,运用联想、想象等非逻辑方法研究其书体风格的形成和艺术特征。

最终,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大致勾勒出敦煌写经书法的整体风貌和演变进程。

关键词:敦煌写经;写经书法;河西地区;十六国作者简介:杨勇(1977-),男,汉族,陕西商洛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广告学。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2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由于地处河西走廊的西端,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屯田戍边,安定西北的军事目的,中原王朝首次在河西地区设置敦煌郡,距今已历时两千多年。

历史上的敦煌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地区。

仅公元3世纪末至5世纪间,曾先后控制过这一地区的军事势力就有氐族、匈奴、汉族、鲜卑等,又因其扼守丝绸之路之咽喉,是连接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经贸往来的历史重镇,遂使得敦煌成为一个集道教、佛教、儒教、伊斯兰教、景教等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社会。

“莫高窟”也称“千佛洞”,开凿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面的断崖之上。

其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敦煌写经《太上业报应缘经》上的记载:“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遂架空凿崄,造窟一龛。

”[1]继而建造第二个洞窟的人是法良:“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复有刺史建平公、东阳王等,各修一大窟。

”[2]在此之后,敦煌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修建,最终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洞窟艺术。

敦煌书法种类概述

敦煌书法种类概述
经营 敦煌 相 继 采取 了 电戍和移 民政 策 ,加 上 逃 亡 流 民 ,人 口来 源 较
敦煌 书

类概述
遗 书的 内容J 泛 , 绝 大 多 数 是佛 经 、寺 院 文件 ,或 以寺 院 为 中 心 的社 会经 济 义 。除此 外 ,也 有 其 它 的 如 道 教 经 卷 ,约 占百 分 之 十 五 ,其 历 史价 值 极 高 。 从 整 体 上 ,遗 书 可 分 为 儿 大 类 :宗 教 经 典 、儒 学 经 典 、 文 学 资 料 、 史 地 资料 、语 言 文宁 资料 、社 会 民俗 资
敦 煌 ,距 今 已有2 0 0 0 多年 的
用 书 写— — 汉 简书 ,是 两晋 之 后抄
写 经卷 的主 要 书体 。它 生动地 记 录
若 ≥ 、
历 史 ,位于 现 在 甘肃 、青海 、新 疆
省 ( 区 )的 交 汇 点 ,南 枕 气 势 雄 伟 的 祁连 山 ,西 接 浩瀚 无垠 的 塔
为 ,敦煌 在 历 史上 曾经 被 多个政 权
统治 过 ,又 大 多是少 数 民族政 权 ,
和 粮 食 生产 基 地 。 中原文 化在 这 里
生根 和 发展 ,儒 家经典 得到 传播 。
产生 于 印度 的 佛 教文 化也 传 到 了敦
所 以 ,在 遗 中保存 r多种 少数 民


Hale Waihona Puke 口 书法 的发 展 演变 都起 到 了 巨大 的 推
动 作用 。
敦 煌 遗 书 中汉 字 的 书 写 大 约
占了百分 之 九十 ,并 H . 绝 大 部分 是 使用 细致 工稳的楷 书来 写的 。 因
较 长时 期 内保 持相 对稳 定 ,成为 丝 绸 之 路 上 一处 重 要的 商 品交 易 中心

敦煌 小楷 德言 高清

敦煌 小楷 德言 高清

敦煌小楷德言高清敦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而其中的敦煌小楷更是德言高清的代表。

敦煌小楷是敦煌石窟中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敦煌小楷的特点和价值。

引言概述:敦煌小楷是指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出现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

它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辉煌和卓越。

敦煌小楷以其德言高清的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正文内容:1. 敦煌小楷的特点1.1 线条流畅:敦煌小楷的线条流畅自然,每一笔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种流畅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展现了书法家的功力和造诣。

1.2 字形规整:敦煌小楷的字形规整,每个字的结构都非常清晰。

无论是笔画的粗细还是字形的大小,都显得非常均衡和协调。

1.3 书写工整:敦煌小楷的书写工整,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清晰,没有一丝一毫的模糊。

这种工整的书写给人以整洁和美观的感觉。

1.4 用笔灵动:敦煌小楷的用笔灵动,每一笔都充满了力度和变化。

这种灵动的用笔给人以生动和活泼的感觉,使字体更加生动有趣。

2. 敦煌小楷的历史价值2.1 传承古代文化:敦煌小楷作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通过研究敦煌小楷,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2.2 艺术欣赏价值:敦煌小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巧,成为了书法艺术爱好者们的宝贵收藏品。

欣赏敦煌小楷不仅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可以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2.3 文化传播价值:敦煌小楷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文化传播价值。

通过敦煌小楷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多元交流和融合。

3. 敦煌小楷的研究意义3.1 书法研究:敦煌小楷作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形式,对于书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研究敦煌小楷,可以深入探讨古代书法的发展和演变,丰富书法理论的内容。

3.2 艺术创作:敦煌小楷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巧,对于现代艺术创作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从敦煌悬泉汉简看早期草书的演进模式与状况

从敦煌悬泉汉简看早期草书的演进模式与状况

从敦煌悬泉汉简看早期草书的演进模式与状况第一篇范文从敦煌悬泉汉简看早期草书的演进模式与状况一、引言草书作为中国书法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汉代,是隶书的一种快写形式。

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敦煌悬泉汉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草书文献之一,为我们研究早期草书的演进模式与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敦煌悬泉汉简与早期草书的起源敦煌悬泉汉简是1990年代在敦煌悬泉遗址出土的一批汉简文献,年代约为西汉早期。

这些汉简文献中,有一部分是草书形式的,为我们研究早期草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从敦煌悬泉汉简看,早期草书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隶书逐渐演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表现为:隶书的快写→简化笔画→形成草书。

三、敦煌悬泉汉简与早期草书的演进模式1. 隶书的快写从敦煌悬泉汉简看,早期草书很多仍保留着隶书的特征,如笔画较为规范、结构较为严谨。

这一时期的草书,可视为隶书的快写形式。

快写使得书写者能够在保持文字可读性的前提下,提高书写速度。

2. 简化笔画随着快写的需求不断增加,草书逐渐出现了简化笔画的现象。

这一时期的草书,笔画简化程度较高,结构更加宽松。

简化笔画使得草书更加易于书写,同时也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

3. 形成草书在简化笔画的基础上,草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草书,笔画简化程度更高,结构更加自由,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艺术性。

从敦煌悬泉汉简看,这一时期的草书已经具备了后世草书的基本特征。

四、敦煌悬泉汉简与早期草书的状况1. 草书的使用范围从敦煌悬泉汉简看,早期草书主要应用于日常书写、书信往来、官方文件等领域。

这表明,草书在汉代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实用价值。

2. 草书的传播与影响敦煌悬泉汉简的出土,证明了草书在汉代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

这一时期的草书,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唐代的张旭、怀素等草书大家,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

五、结语第二篇范文如何从敦煌悬泉汉简解读早期草书的演进模式与状况一、What — 什么是敦煌悬泉汉简?敦煌悬泉汉简是1990年代在敦煌悬泉遗址出土的一批汉简文献,年代约为西汉早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一九OO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数万卷古代文书公诸于世,引起了各科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敦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艺术,也保存了大量的书法墨迹。

敦煌书法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特别是隋唐,乃至魏晋、秦汉书法艺术发展史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敦煌书法范围教广,一般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书法为主,另外还包括敦煌地区古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汉简书法、石窟题记以及现存的碑文书法等。

敦煌遗书包括了由晋、十六国、一直到北宋的4万多卷墨迹,是研究中国文字楷化时期的历史及其书法艺术最丰富、最系统的第一手资料。

敦煌遗书的书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称之为经书体。

经书体源于汉代的简书体,完成于唐代的楷体,是两晋以后抄写经卷的重要书体。

它详尽的记录了中国文字隶变以后楷化的全过程,对文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敦煌遗书中藏有唐代拓本三种。

有欧阳询书《化度寺岂禅师塔铭》、柳公权书《金刚经》、唐太宗李世民书《温泉铭》,甚至还有王羲之17帖临本3帖。

这些拓本和临帖极为宝贵,是现在罕见的唐代墨迹珍品。

敦煌遗书中关于书法理论的写本有三叶残卷,颇令人注目。

其一是论述写字方法的,对笔划的比例关系,粗细、长短、宽狭、字与字的大小关系都有详尽和精辟的论述。

其二和其三为王羲之书论,笔势
论残卷,为民间传说中的王羲之书论抄件。

敦煌写卷中的硬笔书法,是书法史未曾记载的民间创造。

这里所谓硬笔,当时为木笔或苇笔。

从甘肃出土的实物来看,硬笔尖端劈为两瓣,完全与今日的蘸水钢笔尖相同。

这说明我国硬笔书法自古有之。

由于敦煌在历史上曾被多民族占据过,因此,在遗书中还保存了许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写卷。

有梵文、蒙古文、回鹘文、西夏文、吐蕃文等等。

其中以吐蕃文(古藏文)数量最多。

这些写卷均系毛笔或硬笔书写,相当工整流利,富有节奏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敦煌遗书写卷,绝大部分用笔抄写,为古代民间书法大成。

卷子的抄写者都是被人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

他们常年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

有的书写雄强勇猛、大刀阔斧;有的书写娴熟娟秀,温文尔雅。

书体行、草、隶、篆皆备,丰富多彩,表现自然质朴,机动灵活。

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
在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内的壁画中,保存有大量的珍贵墨迹。

一为佛画榜题,一为供养人题记,均为创作壁画的画工书写。

这些墨迹题记虽数量很多,但工拙不等,除少数精良外,大部分为画工信手之作,多有错别字。

但书体具有古朴稚拙的乡土气息。

敦煌地区遗存有唐代至清代许多碑碣。

其刻写的时代不同,书法的格调也各有干秋。

其中唐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为碑中精品。

其碑虽为楷书,但有魏碑风格,结体及用字怪异,为后世罕见之碑。

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汉代简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

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

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

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敦煌书法,从西汉的汉简书法始,到清末的碑碣书法止,时代久远,数量巨大,书体之多姿、笔法之变异、风格之奇巧、功力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是中国书法史最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