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4第2节 农业》word教案 (17)
农业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农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土地资源、交通,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课也为学好后面中国的分区打了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但分析综合能力较差,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我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农业、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主要部门。
2.运用地图及其它资料、生活实际,小组合作探究得出我国农业生产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地区差异。
过程与方法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通过运用资料,分析造成我国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培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农业的产品来之不易,树立人地观。
从地理视角去理解农业是大自然的馈赠。
树立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策略分析:1.小组合作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探究学习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指导学生学习和分享学习成果。
通过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等。
多种方法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点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差异;.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六、教学难点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七、教学流程:情境导入→教师教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堂练习→作业布置八、教学过程:。
【人教版】河南省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教学设计1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河南省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教学设计1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农业,主要介绍农业的定义、类型、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有初步的了解。
但农业的概念、类型、布局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对农业的实际操作经验较少,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来增强感性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定义、类型、布局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定义、类型、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2.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具体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案例分析法:以我国河南省为例,分析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农业定义、类型、布局及其影响因素的课件。
2.教学视频:收集与农业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农田景象、农业机械等。
3.讨论话题:提前为学生准备相关讨论话题,如“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田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农业。
提问:“你们对农业有哪些了解?”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农业的定义、类型、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以河南省为例,分析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讨论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4.巩固(5分钟)提问学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河南省的农业发展?提出改进措施。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农业各部门。
师:你们今天早餐吃了什么?
生:略。
师:大家知道一日三餐与农业的关系么?
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需要农业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预设:衣、住、行。
课件展示衣服、家具与农业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农业的重要性。】
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需要农业吗?生产与农业有什么关系吗?请举出例子来。
生:工业为农业提供的农具和用于农业生产的机器。农业为各行各业提供原材料;各行各业也为农业提供支持。
师:由此可见农业的重要性,中国用约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师:(承转过渡)我国农业不仅存在东西部的差异,南北方也有不同。提问:划分南北区南北方种植业的差别。
板书:3、南北差异
课件展示,教师带领学生总结。
地 区
主要耕地类型
熟 制
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我国农业在南北分布上的差异可以参照分析我国农业在东西分布上的差异的方法,详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现状,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理解在遵循自然规律下的工作热情才是最有价值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
1.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影响农业的发展因素。
4.2农业(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课程目标】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的分布。
【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认识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3.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大家知道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水稻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的分布地区:我们知道水稻一般分布在平原上,但是有的地区的水稻却是梯田的形式,还有同样都是降水较少的地区为什么有的地方能分布畜牧业,有的地区就不可以呢?元阳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以西,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
2.引导提问,导入课题:如果你是一农场主,你的农场很大,有山地,有平原,你会在平原发展什么农业?在山地发展什么农业?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二、新课讲授(一)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提问:想一想如果你要发展农业,你会怎么选址?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离不开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
八年级上地理人教版第4章第2节《农业》教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2节农业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经验和相关资料了解农业的重要性。
2.知道农业的含义和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
3.据图掌握我国种植业的南北差异和主要农作物。
4.知道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关图文资料了解农业的分类和重要性,初步学会运用图文资料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2.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难点: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不同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图片):同学们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讨论图片反映的这些产品哪些适合在本地发展。
教师:同学们讨论为什么不适合某些产品的生产。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农业,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及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讨论:地形、气候等。
探究新知:板书:一、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我们刚才知道了我们周围的很多物品都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农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什么呢?教师:对,农业的劳动对象就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其产品也是生物本身,农业主要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0、91页图文资料,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特征,列举自己知道的相关农业类型的产品。
教师: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最基本的生活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农业,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运用相关资料说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完成教材第92页活动第1题。
教师(精讲点拨):因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我国才真正实现了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的奇迹,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3页图4.8和图4.9,完成教材第92页活动第2题,分析图片反映的信息是否能够证明我国的这个成就。
教师: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仍然比较薄弱,国家也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同学们可以阅读教材第92页资料,了解不同的农业形式。
人教版8年级地理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教案一、说教材《农业》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二节,内容包括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四个部分。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
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和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知识,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家乡农业生产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难点:农业在我国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依据:农业在我国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只有充分认识农业的地区差异,才能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但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我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讲解、谈话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和图文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四、说学法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有:①自主探究法: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要点。
②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成员积极进行交流和探讨,各抒己见。
4.2农业(第1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分布。
【课程目标】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的分布。
【教学目标】1.知道农业部门和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2.能运用资料、地图,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及成因。
3.能够将学到的农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分析身边出现的农业类型并根据所学内容掌握分析农业差异的原因。
4.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农业的部门,运用地图分析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特征。
2.难点:运用地图分析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特征。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说一说你今天的早餐吃的什么?你知道你的早餐的“来历”吗?(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图片,并引导:农业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生活中的食物的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农业,那么农业究竟有哪些部门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二、新课讲授(一)农业及其重要性1.农业的定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进行任务安排。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问:读图,说一说什么是农业?农业的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分别是什么?学生在课本上查找后回答: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
获得的劳动产品还是生物本身。
2.农业的部门(1)展示农业的部门的四幅图片,让学生回答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回答都有哪些农业的部门,然后教师进行引导和讲授。
讲授:农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作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又分为:(2)活动:探究学习——不同农业部门的劳动对象活动安排:小组合作讨论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和林业定义,并说一说它们各自的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找学生回答,展示图片进行点评和补充。
学生回答:种植业是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4.2《农业》教案设计

课题:农业目标:1.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状况。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3、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重点: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难点: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教法:启发教具:多媒体流程一、引言大家可能不知道老师是一位厨艺高手,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一桌非常丰盛的美食,让大家一饱眼福。
这些食物都是哪个产业的产物的?多媒体出示:畜牧业、种植业、林业和渔业农产品制作的美食图片。
提问:这些食物都是哪个产业的产物的?没错农业,农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食,更是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我国的农业二.学习目标2′1、说出什么是农业、农业的分类及地位2.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指图说出我国农业东西部的分布差异;3.小组合作探究后说出我国农业南北方分布上的差异;4.运用地图并根据资料、图片和生活实际,说出造成我国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三、完成目标2′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中“自主学习初识农业”中的三道小题。
1.农业的劳动对象是2.农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部门?3.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点拨1.随机请一位同学起立,这位同学身上有没有什么物品与农业相关呢?(衣——棉花、羊毛、鹅毛)2.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源自于农业呢?(学生自由回答,2个)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与此同时农业也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例如:食品工业、纺织业的原料都来源于农业。
农业也为工业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例如:拖拉机、收割机这些工业产品就是销售给农业生产者的。
检测1.你能判断出下列活动哪些属于农业吗?造纸、捕鱼、种植花卉、种果树、养鸡、采矿2.这四种农业活动又分别属于哪个生产部门呢?3.出示导入时使用的食物图片,学生判断不同食物来自于农业的哪个部门。
合作农业部门在东西部上的分布特点。
活动方法:1.全班分为农场组、牧场组、鱼塘组和林场组,各组依据图4.10以及“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中国地形图”等资料,根据教师分发的学习线索讨论本组)2.每组排一名代表上台指图说出本组代表的农业部门的分布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
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二课时)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导入)课件打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过我国复杂多样的地
形条件和气候条件。
那么,谁愿意利用这副中国地形图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的地形
和气候分布情况呢?(老师对参与学生给以评价、鼓励)
(过渡转折)由以上活动,我们又一次明白了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
复杂多样,五种陆地地形我国全都俱备,沿海还有广阔的大陆架,南北、东西在气温
和降水上相差也很大。
这些都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类型提供了条件。
(分组讨论)同学们,假如现在你就是一个农业决策者,让你在以下不同地区选择
农业类型,你会选哪一种,为什么?(用课件打出:内蒙古草原、成都平原、太行山
区、长江沿岸等)学生分析后,老师评价。
(总结归纳)由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每个地
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与不足,在选择农业类型时必须考虑地域特点,才能做出合
理的选择,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
即发展农业必须因地制宜。
(板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讲授新课]
(读图分析)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这要求同学们必须先搞清什么样的自然条
件适合什么样的农业。
请同学们利用图 4.16,分析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
面考虑,哪些地方适合农?哪些地方适合林?哪些地方适合渔?哪些地方适合牧?
(师生总结)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适合发展耕作业。
例长江三
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平原区等地区,这些地方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条件相对
来说都比较优越。
2.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
既增加收入,又
可保持水土,发挥森林的环境效益。
3.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长良好地方,
适合发展畜牧业。
4.河湖较多,水资源充足的地方适合发展渔业。
“宜林则林”“宜粮
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这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四大原则,违背这些
原则不合理利用土地或利用过度都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讨论归纳)让学生结合以上分析,总结因地制宜的概念。
(板书)因地制宜概念、原则
学生归纳后用课件打出因地制宜概念: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
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方。
(事例分析)用课件打出以下例子,让学生明白不同农耕区、林区,只要存在一
方面自然条件差别都有可能导致农作物品种、林种的差异。
事例1: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为什么?(土壤差异、气候差异)
事例2:我国海南岛上香蕉树、四川盆地柑橘树、山东丘陵苹果树。
为什么?(热
量条件的差异)
事例3:我国农作物种植中,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为什么?(水
源条件差异)
(教师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不仅要合理选择农业生产部门,还要合理选择农业
生产的品种。
(事例巩固)课件打出以下资料
事例1:贵州麻江成为“锌硒米之乡”
贵州省麻江县是一个苗族占80%的内陆山区农业县,由于该县土壤富含锌硒元素,近几年,他们大力开拓特色米产业,经科技专家的指导,目前,“锌硒多元素米”已成为该县的特色产业。
麻江县也由此成为“锌硒米之乡”。
据测定,麻江锌硒米平均含硒量达0.04 mg/kg,能满足人体每天摄入量的要求,此外,麻江锌硒米的其他十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也高于一般大米,使这一锌硒米成为一种优质保健米,为山区群众增收创出了一条路子。
(引导分析)为什么麻江能成为优质保健米“锌硒米之乡”?(这里的土壤富含锌硒元素,适合该种米的生长)(学生讨论)
事例2: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给学生放出照片。
提问: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挖鱼塘养鱼;鱼塘周围植桑、种甘蔗,这种做法对不对?(对。
在珠江三角洲中部,有许多地势低洼的地方,每逢暴雨便积水不退。
后经人工改造,把洼地深挖成池塘养鱼,挖出的泥土堆在四周成“基”。
“基”既可在暴雨洪水时防止塘水泛滥,又可在“基”面上栽培桑树、甘蔗、果树等。
树叶等投入池塘可成为鱼的饵料,鱼类及微生物分解后的塘泥又成为“基”面上作物的肥料,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利用构成基、塘互养的水陆物质循环体系,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是我国农业生产上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改造自然的突出典型。
事例3: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湿地,包括一类保护珍禽黑颈鹤在内的140多种候鸟在此越冬。
草海周围居住着3万多农民,人均不到5分耕地,农民生活贫困,人鸟争地,矛盾尖锐。
历史上的草海,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围湖造田,水域面积减小到5平方公里。
80年代重新筑坎蓄水,草海水域面积有所恢复,农民弃田上岸,骤感生计艰难。
(学生讨论)草海地区农民围湖造田的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不合理,这种做法违背因地制宜的原则,破坏了草海地区的生态平衡)草海地区农民该怎么办?请你为他们出主意?(开放式讨论,教师给以归纳)
(学生交流)因地制宜或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例子可以说有很多,相信大家也收集了许多成功与不成功的例子。
现在我们就来讨论大家自己收集的案例成功与不成功之处在哪?(事先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根据课堂时间分析几个案例) (提问启思)由以上对各种案例的分析,大家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要,人们不合理的行为最终必将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师总结)大家谈了很多成功、不成功的例子,由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
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资料分析)用课件打出资料3:
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
到1996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且出现了严重的滞销局面。
(问题)苹果种植规模的扩大及后来的滞销主要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量)
(承转过渡)自然条件制约农业生产,是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业品种选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但同时农业生产还受市场需求等一些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做出科学的、合理的决策。
(板书)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见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析讨论“活动3”:图中A为城市中心区、B为城市郊区、C为远离城市的地区。
面对如下两种选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种植蔬菜,发展肉、乳、禽、蛋生产。
B、C应选哪一项?为什么?如果当地气候条件允许,种植果树,该在什么地方?用字母D标出。
(分析归纳)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归纳:B处种植蔬菜、发展肉、乳、禽、蛋生产。
因为B处靠近城市中心区,这些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C处选择种水稻、小麦、玉米。
这里远离城市,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大、水源充足。
在山区可发展林业,栽种果树。
(提问启思)该活动中考虑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地形、气候、水源等)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哪些?(市场需求量、距离城市的远近、交通等)
(学生交流)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还有许多,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到的例子介绍给大家,并说明主要受哪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交流过程中教师板书所提到的社会经济因素并补充学生没提到的影响因素。
[课堂小结]
强调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说明要综合考虑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促使农业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课后活动1.有一个山村,周围的土地大多易受风沙、洪水侵蚀,农作物产量一直很低。
从因地制宜的角度考虑,该地方应该继续耕种,还是应该采取其他对策?请你写一篇小短文,谈一下你的想法,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2.交流讨论学生收集的进行农业生产合理或不合理的事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