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使用中药的常见原因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1月第16卷第22期

中医中药

CHINA MODERN MEDICINE 中国当代医药中药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具有天然性,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临床疗效好等诸多特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患者的欢迎,但是,一种中药往往有多种用途,一种疾病往往应用多种中药治疗,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相当多。据国内有关资料报道,一些中药的毒、副反应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较严重。笔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许多患者存在着不合理使用中药的现象,生成了一些新的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现就不合理使用中药的常见原因加以分析,供同行参考。

1中药处方不合理,滥用或误用中药[1]

医生处方项目填写不全,书写不正规,服用方法不清楚、不详细,或出现配伍禁忌现象;或忽视中医辨证论治,组方不科学,盲目滥用作用近似的药品;有的药名用同音字代替,或用符号书写,造成错配、误配、漏配等现象;一些处方药味过多,用量过大,既浪费药材,又贻误病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中药质量标准不规范或品种混乱

全国各地有许多中药炮制方法,炮制品种尚未统一,地区习惯和地方规定缺乏充分的理论根据[2]。有些中成药品种在不同地区有组方配伍、制剂工艺质量检验标准和应用习惯上的明显差别,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缺乏准确性和把握性。我国中药品种繁多,特别是近年来,中药新制剂、新工艺不断增加,有许多中药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进行临床观察;中药混乱品种、伪劣品种、代用品种及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较多[3],给用药造成困难;老药、老方新用,一药、一方多用,中药综合应用等,还处于探索阶段,有的尚无定论;疗效近似的中药品种、紧缺品种相互间的变通使用一直较为混乱,影响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

3中药及中西药合用或联用

从现有的研究情况来说,对中药“七情合和”配伍原则方面的研究还很肤浅、不够深入,缺乏客观或量化指标。特别是对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还不够明确,一直遵循古人的经验;而临床中又有许多禁忌中药合用后效果较好的例子,还有待于现代科学方法的研究、证实。有的中药合用后对病症有主要治疗作用的疗效被拮抗或抵消,甚至产生毒性或副作用;有的产生物理的、化学的配伍变化等。

近年来国内外的中西药配伍复方制剂以及中成药与西药配伍应用的种类日益增多,有的产生了协同作用,效果比单用好;有的则可能降低疗效[2]。如一个常见的咳嗽病症,有的患

者在服用含氰苷的苦杏仁的同时又加可待因,在服用含生物碱的川贝母、黄连的同时又服用含氨茶碱类西药,最后发挥疗效的究竟是中药还是西药,还是共同起效,产生了怎样的配伍变化等,都需深入研究增加认识。在临床中确实也产生了一些由于合用不当而导致毒性增强,不良反应增加,甚至产生危害的情况,如苦杏仁、枇杷叶及中成药与吗啡、杜冷丁、磷酸可待因等麻醉、镇静、止咳药合用,可导致患者呼吸衰竭。

4患者对中药治疗的选择性低

一般来说,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病人不能遵循医嘱和预定的治疗原则合理用药,而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4]。如中药汤剂煎煮不当,服用不得法;有些患者认为中药汤剂服用困难,在服药时大打折扣或不能坚持服用而达不到治疗效果;有的病人对中成药说明书持想当然的态度,只看适应证和作用范围等项目就盲目服用;也有人把一些中药当作无副作用的滋补品而长期大剂量服用。因此,减少病人对中药治疗依从性是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5中药使用与中医理论相脱节[4]

许多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只重视临床,对中药来源、采集、加工炮制、真伪鉴别、新制剂等不熟悉或重视不够。而中药生产、供应部门对中医临床如何合理用药多不过问,出现盲目生产、加工和销售中药的情况。如20世纪90年代中成药研究方面出现了不少课题设计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现象;有的大搞中成药加西药的简单配伍;在中医医院内部,一些疗效可靠的新药,往往由于临床医生没有及时掌握,或由于自身的认识局限而得不到运用;临床医生在实践中总结的处方有些药剂人员加工制备成中成药后,疗效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等。

6对中药不良反应缺乏系统研究与认识

中医药界俗称“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反映了对中药的片面认识。特别是近年来,有关中药服用不当而引起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的报道有所增加,许多传统认为无毒的中药发生了中毒现象。如过量服用人参而引起的“滥用人参综合征”,严重者可发生丧失人格感和精神错乱;木通能导致肾衰;服用甘草过量会产生“假醛固酮症”等。一些中成药服用后产生过敏或毒性反应者更不鲜见,如消咳喘引起心律失常,安宫牛黄丸引起汞中毒性肾炎等。

不合理使用中药的常见原因分析

刘金凤1,王伟2,董国力2

(1.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吉林四平136001;2.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药剂科,

吉林四平

136000)

[摘要]总结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搜集资料,探讨分析不合理使用中药的常见原因,减少药源性、医源性疾病的发

生。合理使用中药,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就能减少中药的毒、副反应。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应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合理使用中药,把中药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关键词]不合理使用;中药;药源性疾病[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1(b )-089-02

89

2009年11月第16卷第22期

中医中药

中国当代医药CHINA MODERN MEDICINE

综上所述,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应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避免药源性疾病发生。

[参考文献]

[1]周丽梅.浅谈半夏及其伪品的鉴别[J].中外健康文摘,2007,4(11):164.

[2]何菊英.浅谈中药不良反应[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6):177.[3]董国力.老年人中药的使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12):45-46.[4]高建,张平.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医药研究,2008,16(5):61.

(收稿日期:2009-08-18)

李遇春教授长期从事《金匮要略》以及针灸的临床与教学工作。对张仲景学说研究较多,临证时多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使用“经方”,尽量做到“药随证变”、“有是证则用是药,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则易一药”。除此之外,还特别喜欢针灸,故临证时宜针则针,宜药则药,针药并用往往可使疗效大大提高。

李遇春老师虽擅用“经方”,但决不排斥各家,对古今中医各家均有涉猎,上溯汉唐,下至明清,乃及近、现代各家精华无不汲取之,熔“经方”、“时方”于一炉。

李遇春老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善治中医内伤杂病,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以下介绍几首李老临床常用的验方以及心得体会,供大家临床参考。

1清眩止呕汤

由生龙骨、生牡蛎、白术、泽泻、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天麻、生姜、藿香组成。

本方适用于梅民埃病眩晕呕吐者。梅民埃病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内耳迷路水肿,平衡失调所致,属中医“眩晕”范畴。有关本病历代多有论述:《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济生方》亦主张“胖人停饮而眩”,《内经》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根据临床观察,本虚标实是眩晕发作之根本,脾虚生痰,痰饮内停,加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风动,引动伏痰,痰湿内蕴,痰浊蒙蔽清阳而致本病。脾虚为本;湿痰壅遏,肝风上扰为标。

本方由泽泻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而成。泽泻汤方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1],主治支饮冒眩证。冒眩,即头昏目眩。泽泻汤证的“苦冒眩”,言其头目冒眩之苦,有莫可言状之意,它异于普通的头目眩晕症状。这和梅民埃病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泽泻汤药仅两味,由泽泻、白术组成,但功效甚捷。方内泽泻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且不伤阴;白术健脾燥湿,运化水湿;二药合用,使水湿浊阴之邪下降,清阳得清而病自解。清人林礼丰[2]认为:“心者阳中之阳,头者诸阳之会。人之有阳气,犹天之有日也。天以日而光明,犹人之阳气

会于头,而目能明视也。夫心下有支饮,则饮邪上蒙于心,心阳被遏,不能上会于巅,故有头冒目眩之病,……故主以泽泻汤。盖泽泻气味甘寒,生于水中,得水阴之气,而能利水。一茎直上,能从下而上,同气相求,领水饮之气以下走。然犹恐水气下而复上,故用白术之甘温,崇土制水者以堵之,犹治水者之必筑防也。”他的话反映了泽泻汤证的病机和治疗的意义。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语》,其功效为燥湿化痰,平肝熄风。方用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止眩,二药合用为君药,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故《脾胃论》谓:“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辅以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祛湿;生姜、甘草调和脾胃;藿香芳香化浊,开胃止呕,《本草图经》云:“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生龙牡镇静安神、平肝潜阳。全方配伍得当,共奏健脾利湿,化痰定眩之功,对消除迷路水肿有明显效果,协助恢复正常平衡,标本兼顾,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如舌红少苔乏津者,加黄连,疗效更佳。

2养血生发汤

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菊花、桑叶、黑芝麻、桑椹子、制首乌、黄芪、肉苁蓉组成。

本方适用于血虚风燥脱发者。脱发,俗称“鬼剃头”、“油头风”,《内经》称“发堕”,临床上以头发大片脱落和稀疏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伴有眉毛、胡须的脱落。为临床常见病症,虽对生命无威胁,但对患者的外部形象却可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常使中青年患者背负巨大的心理负担。

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发的生长赖血以养,但发的生机根源为肾,“肾藏精,精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粗壮润泽,故有“肾,其华在发”之说,所以头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常能反映肾精的盛衰。同样,肾精的盛衰也可影响头发的生长,故临床所见的脱发等与毛发有关的病症,常与肾精有关。又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滋生,故有“肝肾同源”之说,二者常互相影响,故肝肾精血不足可致脱发。另一方面,肝肾之精血欲上输头部,濡养毛发,还需依靠气的作用。“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

李遇春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用方经验

徐建虎1,师常喜2,李遇春

*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银川

750004;2.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银川750001)

[摘要]李遇春教授对张仲景学说研究较多,临证时多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使用“经方”,临证时宜针则针,宜药则药,

疗效满意。

[关键词]中医;金匮要略;经方

[中图分类号]R249.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1(b )-090-02

*通讯作者

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