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变化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差异解析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差异解析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
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
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例如: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②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江”、“河”在古文中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比过去词义扩大了。
2.词义缩小。
例如: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三章)例③中“妻子”,指老婆和孩子;今仅指老婆。
例④中“亲戚”,兼指同姓家族、异性亲属;今专指族外亲属。
二者词义都缩小了。
3.词义转移。
例如:⑤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捕蛇者说》)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岳阳楼记》)例⑤中“涕”,指眼泪;今指鼻涕。
例⑥中“去”,指离开;现在的意思正好相反,去,是到某地去,而不是离开某地。
它们属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⑦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例⑦中“卑鄙”,古代的意思是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是一个表示谦虚的中性词语;今天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了。
例⑧中“牺牲”,古代指祭神的猪、牛、羊等祭品,属中性词;现常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变成了褒义词。
以上几种情况,很容易望文生义,歪曲文意。
因此,我们学习古文时,要认真阅读注释,比较每个词的古今差异,对照上述词义变化规律,深入理解,分类整理,牢固记忆。
附:初中文言文主要古今异义词1.中间古义:中间夹杂今义:两种事物之间的位置2.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3.布衣古义: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4.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5.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妻子6.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路的境地7.无论古义: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8.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指数目)9.亲戚古义:兼指同姓家族、异性亲属今义:专指族外亲属10.牺牲古义:古代指祭神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常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11.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12.会计古义:聚会商量今义:管理财务的工作人员13.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14.感激古义:感动奋发今义:感谢15.痛恨古义:痛心和遗憾今义:深切痛恨16.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品质恶劣17.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18.可以古义:可以凭借(用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19.狱古义:案件今义:牢房20.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1.走古义:跑今义:行22.去古义:离开今义:到23.股古义:大腿今义:机构中的组织或量词24.几何古义:多少今义:数学的一个学科25.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26.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7.再古义:第二次今义:重复动作28.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29.是古义:这,指示代词今义:判断动词30.致词古义:对……说话今义: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古代汉语之词义变化
词义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一)古用今废词(现代已经消亡)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
古代表示等级的词: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豯(三月小猪)豝(二岁)豣(三岁)。
古代祭祀名称: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
反映古代酷刑的词:劓、黥、膑、刖。
其它:俑、笏、媵、耒耜、耦、薨。
(二)古今传承词古今义同词(这是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天、地、日、月、水、火、人、手、口、心、耳、鼻、父、母、妻、子、兄、弟、马、牛、羊、农、牧、土……如:坐,古今坐的方式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人认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意志,可以罚暴惩恶。
虹,古人认为虹是一种有生命的虫类,传说它能吸饮,人们叫它“虹饮”。
甲骨文中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这是由于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三)古今义异词(1)古今词义迥异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
抢:在元明以前,,都没有“抢夺”的含义,而是作“碰、撞”解。
该:古义:完备;今义:应该。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成语有“言简意赅”,“赅”是“完备”的意思。
不过,字型有些不同。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
今义:丝织品。
《诗经》中原有“绸缪”的意思,原本也是“缠绕”的意思。
现在有成语“未雨绸缪”,已不是‘缠绕’的意思。
羞:会意字,字形从手从羊,古义指“肉食品”,或泛指“食”。
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
”《左传·隐公元年》:“可羞于王公” ,即“可进献给王公作美食之意”。
豆:古代指盛食物的器皿;今义:豆类的总称。
《孟子》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弗屑也。
菽:古代豆类的总称。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可以在很多词汇中观察到。
下面举例说明几个典型的古今词义变化。
1. "负责"
古时,“负责”是指承担责任、负重。
如《红楼梦》中有“谁负重任
将家出”,表示谁来承担家庭责任。
而在现代,这个词的词义扩充为
职责和责任所在,不仅仅指承担负担,还包含监督、处理、协调等方
面的义务。
2. "世界"
“世界”这个词在古代指的是人类的世界,与其他生物和物体的世界
相对应。
例如,古代诗词中常出现“人世间”、“世事”等表达方式。
然而,在现代,“世界”一词的含义已经扩展,成为指整个地球和地
球上的人类社会。
例如,我们常说“世界和平”、“世界杯”等。
3. "毒"
古代,“毒”指的是有害、有毒的物质,或者指毒药。
这个词在现代
的词义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了原有的意义外,还指某些有害作用、
恶劣性质的东西或行为。
“言辞毒”、“心机毒”等表达形容的含义
就是如此。
4. "师傅"
在古代,“师傅”一般指的是某个手艺高超的人,如书法师傅、绘画
师傅等。
然而,在现代,“师傅”的词义发生了转变,除了保留了原
有的义项,在很多地区还用来表示对长辈、师长的亲切称呼。
以上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展示了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随着语言
和社会的不断演变,词义也会不断更新和扩展,以适应不同语境和需求。
简述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并举例说明
简述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并举例说明
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1.新义加入:如汉语“眼”最初只可指眼睛,后来又加入“眼光”、“眼界”。
2.旧义衰退:“名”最初指物(如鸡名、兽名),但近代基本脱离早期古
语“名”所指义,常以“名声”、“名望”等来表示。
3.精确义改变:“五彩”一词原指颜色,但其内涵因时空条件的改变而逐渐开始指“多
彩多姿”,引申义变得越来越深。
例如:“火”的原义是指烧火,后来指代火力、战争等,如“火力”、“火线”、“火炬”等;“智”的原义是指知晓,而后来的“智慧”、“智谋”等,更多强调其精神活动的含义。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
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
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
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
”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
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
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
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
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
古今词义的异同完整版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1、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现代“找”义为“ 寻找”。 2、去:现在是“到、往”的意思;古代则正好相反 ,义为离开。 3、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现代“抢”( qiǎng)是“抢夺”义。 4、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 也。”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5、凫:雁丑也。《尔雅》
(五)诽、谤 这两个词与“讥”都是指责别人的过
错或短处,但是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诽”是背地里 议论、嘀咕,如“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 二子》)。“谤”一般指公开地指责。如“厉王虐,国人 谤王”(《国语·周语上》)。而“讥”则是微言讽刺。 (六)购、买 “购”是指重赏征求。如“太宗尝出御 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旧唐书·褚遂良传》)。“ 买”指拿钱换东西。古代“购”和“买”不是同义词,“ 购”的东西往往不是商品,跟“买”的性质不相同。
⑤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打盹。《说文· 目部》:“坐寐也。”《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 后来,商鞅给孝公讲“霸道”,孝公听得非 常入神,书中说“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古之 “睡觉”作“寝”、“寐”等,如《论语》:“ 宰予昼寝。”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 方式的睡觉。
5、由贬义变为中性 交通:古代是“勾结”义,贬义词。如 《汉书·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 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现代则是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二)词义程度轻重的变化 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 ①诛:《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 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诛:最初只是责 备的意思。 今成语有“口诛笔伐”。后来发展为“ 杀”的意思,意义加重了。 《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 ②恨:《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 中,秦民无不恨者。” ③诬:古义指讲话夸大其词、虚妄不实,词义较 轻。《说文》:“诬,加也。” 后来“诬”发展为 毁谤、诬蔑、诬陷之义,词义很重。
古今词义变化的原因
古今词义变化的原因
古今词义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抽象反抽象:带有抽象含义的词语往往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反抽象的变化,如“坚强”,从具有抽象意义的“带来大量财富”变换成今日“不可动摇”的抽象意义。
(2) 社会环境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人们的语言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某些词语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绿化”,从30多年前“园林美化”的正面意义,变换成对于环境保护的概念。
(3) 惯用法影响:语言表达时,人们常常习惯使用特定的表达方式,从而使得一些词语的词义发生变化,如“异常”,相比于原有的“令人惊奇”的正面意义,现在会更强烈地表示为“不如理想”的负面意义。
古今词义的变化新
贼二人得我。
《童区寄传》
古义:
强盗
(词义重)
后起意义:
小偷 偷窃
(词义轻)
窃人之财,犹 谓之盗。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古义:
小偷 偷窃
(词义轻) 42
后起意义:
强盗
(词义重)
词义的轻重变化-怨、恨
穆公之怨此三人入 于骨髓。
《史记·秦本纪》
侯自我得之,自我 捐之,无所恨。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3
脸 颧骨部分
面
脸
词义的扩大-皮
今义: 一切动植物 的表层组织
古义:
兽皮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兽皮 人皮
皮-带毛的 革-去毛的 肤
词义的扩大-举例
词 古义 后 起 意 义 睡 坐着打瞌睡 所有的睡眠形式
菜 蔬 菜 主食以外的食品,包括鱼肉蛋等
匠木 匠 好 女子貌美
一切工匠 泛指优点多的或使人满意的事物
古义 今义
怨恨 恨憾
古:怨>恨 今:怨<恨
词义的缩小-金
古 义:
金属
后起意义:
黄金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词义的缩小-亲戚
古义:
亲属,包括 父母子女
后起意义:
亲属
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词义的缩小-丈夫
上古义:
对男子的尊称
后起意义: 女子的配偶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战国策·赵策》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 一豚。《国语·越语上》
爱——古今皆有“喜爱”之义。但古代 “爱”还有“吝啬”、“舍不得”之义, 如《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 何爱一牛?”这一含义是现代“爱”所不
词义的古今变化
❖ (二)词义缩小 特点:古义大于今义
❖ 1、宫 ❖ 上古泛指房屋 ❖ ①上入执宫功——《诗经》 ❖ 秦汉以后,一般民房不能称为“宫”,只有封建帝王的殿堂、住房叫
“宫”,如“阿房宫”。 ❖ 随封建王朝减亡,“宫”的意义范围进一步缩小。 ❖ 现今只有某些文化娱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
现有“未雨绸缪”已不是缠绕的意思
②该,古代常用义“完备”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招魂》
在现代汉语中,“该”的常用意义是“应当”。
❖ (三)这是最应注意的一种,即:有相当数量的常 用词,古今异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 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易被忽略。
பைடு நூலகம்义范围差异
❖ (一)词义扩大 特点:今义大于古义
意义
❖ 词义
范围
意义异同
❖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数量不多,是汉语的基 本词汇。
❖
马牛羊山
❖
❖
水 日 月人手
❖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从形体上,古今一致; 从意义,迥然不同
❖
❖ 例:①绸,古代“缠绕”的意思。
❖
素锦绸扛——《尔雅》(用白底子的锦把旗杆裹起来)
❖
薜荔拍兮蕙绸 ——《九歌》(王逸注:绸,缚束也)
❖ 1、菜 ❖ 古义专指蔬菜 ❖ ①菜,草之可食者——《说文》 ❖ ②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礼记》(注解说“菜,谓芹菜之属”) ❖ 直至宋代,“菜”还是不包括肉类等副食 ❖ 2、睡 ❖ 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 ❖ ①睡,坐寐也——《说文》 ❖ ②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 ❖ 今不论坐着睡还是躺下来睡,白天睡还是夜晚睡,都可叫做“睡”
古今词义的异同变化类型有哪些
编号:________________古今词义的异同变化类型有哪些古今词义的异同变化类型有哪些古今词义异同的常见类型有哪些?一般分为这样几种,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等,下面是词义范围差异的几种情况,仅供参考。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词义扩大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
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
“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亲戚”原是父亲兄弟等亲属,现在指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
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
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古今汉语的词义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义缩小了。
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
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
’故以铸三钟。
”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
现代汉语中只指黄金。
2、词义扩大了。
例如:河,在古代汉语中专指黄河,《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师济河。
”现代汉语中指所有河流。
3、词义转移了。
例如:走,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跑,《守株待兔》的寓言里说:“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可以看出兔子跑得很快。
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行走。
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今词义不同的
• 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如:
• 穷 古义:1.穷尽 欲穷其林
•
2.不得志、不显贵 走投无路
• 今义:生活贫困
古今词义的变化规律
• 一、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1)今齐地/方千里 (2)鼎足之形/成矣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4)于是相濡前/进缶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古义: 覆转、恢复 今义: 副词,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1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 言语举动适度的当 今义: 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11.而以公子为长者 古义: 有德行的人 今义; 年长的人
古今词义相同的
• 很少,只有极少数的专有名词。如:人、 树、牛、山、水、云、土等。
“秋” 古义:秋季《说文》禾谷熟也 今义:一年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江”“河”等
三、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内容,随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1.程度减弱 “怨” 古义: 恨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今义: 不满意、责备 2.范围缩小
“禽” 古义:飞禽走兽 五禽戏 今义: 专指鸟类
“臭” 古义:气味 今义: 难闻的气味
今义: 决心努力
5、意气勤勤恳恳
① 古义:情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今义:意志和气概
②古义: 诚挚恳切 今义: 勤奋
6、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古义:负罪,受辱的处境 今义: 卑鄙龌龊
7、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盟约、誓约 今义: 常指限制
8.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诡,谎言、欺诈的 辩,言论 今义: 无理狡辩,动词
今义: 听话,安顺 锻炼:古义:玩弄法律,陷人入罪的意思
今义: 完全褒义
古今词义的变化
(三)词义义项的减少Βιβλιοθήκη 例:1、劝:鼓励、劝说、规劝
“劝学”
鼓励
“肃劝权召瑜还。” 劝说
2、迁:迁移、变换、调任、流放等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调任、升 职
“顷襄王怒而迁之。” 流放
5
三、词义转移
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 象。
例:涕(眼泪),走(逃跑),牺牲(祭 品猪牛羊等)等。
10
6
四、感情色彩的变化
(一)褒义变贬义 例:明哲保身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褒义,聪明智
慧,善于适应环境。 今:不坚持原则, 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 复辟、爪牙、衣冠禽兽等。
7
(二)贬义变褒义
例:乖 “行为偏僻性乖张。” 偏执、不驯服 听话,安顺 锻炼 “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却:
批驳退回;内同纳) 玩弄法律,陷入入罪 锻炼身体
8
(三)中性词变褒义或贬义
例:谤:“能谤讥于市朝。”议论、批评 他人的过失
恶意中伤 祥:“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吉凶预兆 吉兆
9
(四)名称说法改变 “目”-“眼睛” “日”-“太阳” (五)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前”-“前面” “敌”-“敌人” (六)词组变为词 “妻子”、“祖父”等
2
二、词义的缩小
(一)词义程度减弱 例:1、饿:严重饥饿,达到死亡的程度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饥饿 2、怨:恨 “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不满意,责备
3
(二)词义范围的缩小
例:1、禽:飞禽走兽的总称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鸟类 2、丈夫:男子的通称 “丈夫亦爱怜其子乎?” “妻”的配偶
议论批评议论批评吉凶预兆吉凶预兆四名称说法改变四名称说法改变目目眼睛五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五单音词变为复音词前前前面六词组变为词六词组变为词妻子妻子祖父眼睛日日太阳太阳前面敌敌敌人敌人祖父等等
浅谈汉语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浅谈汉语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古今词义演变的几种情况:古今词义的演变主要表现在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度轻重几个方面。
(一)词义范围不同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的1、古今意思完全相同。
2、古今意思有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即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词义在发展过程中,古义的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新的意义。
3、古词义范围比较小,今义泛化了,古义包含在今义中间。
即今义包含古义,表示今义扩大。
4、古词义范围比较大,现在缩小了,今义包含在古义中间。
即古义包含今义,表示今义缩小。
5、古今词义范围转变。
即古今词义不在通一意义范围,表示词义转移。
A.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着时代扩大。
即部分到整体,个别到一般,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得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成为词义扩大。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的一部分)例1:《说文》:“醒,醉醒也,从酉星声。
”指喝酒喝醉了酒醒《楚辞·渔夫》:“世人皆醉我独醒。
”指酒醒,词以扩大睡醒也可叫醒唐·元稹诗:“鸡声催欲曙,蟾影照初醒。
”指睡醒例2:古义专指蔬菜。
《说文·草部》:“菜草之可食也。
”《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弃祭菜。
”注:“菜,为芹藻之属。
”到宋代仍是这意思到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
B. 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着时代缩小,即部分到整体,一般到个别,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得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缩小。
(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例1:古代所有人所居住的房子都称为“宫”《说文》:“宫,室也。
”《周易·坤卦》:“入其室,不见其妻,凶。
”清代以后(秦始皇开始)君王所居住的地方才叫“宫”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宫”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小,现在指一些群众集会的地方,如:文化宫,少年宫,科技宫等。
古今词汇的演变 词的本义
• ② 由个别到一般。由个别到一般,是指本义 所指的是个别事物,具有特殊性,而引申义 所指的是一般的同类事物,具有普遍性。例 如: 匠——本义是木工,《孟子· 尽心 上》:“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引申为 各种有专门技术的工人,如瓦匠、陶匠、冶 匠、皮匠、鞋匠等,段玉裁说:“匠,以木 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史记· 孝文 本纪》:“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 金。”又引申指在某一方面造诣或修养很深 的人,如杜甫《陈拾遗故宅》:“有才继 《骚》《雅》,哲匠不比肩。”诗中“哲匠” 指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
“斧柄”。《说文》:“柄,柯也。”“柯,斧柄也。” 《诗经· 豳风· 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毛亨 传:“柯,斧柄也。”段玉裁云:“柄之本义专谓斧柯, 引申为凡柄之称。”“凡柄”是指一切器物的柄,引申 后词义范围扩大了。
• 牲——“牲”的本义是供祭祀用的全牛。《说
文》:“牲,牛完全也。”《字汇》:“牲, 祭天地宗庙之牛完全曰牲。”引申为“凡畜 之称”(段玉裁语),即泛指供祭祀和食用 的家畜,包括马、牛、羊、豕、犬、鸡,引 申后词义范围扩大。 壻——“壻”的本 义是“丈夫”,即男子汉。《说文》:“壻, 夫也。从士胥。”段玉裁注:“夫者,丈夫 也。然则'壻’为男子之美称,因以为女夫之 称,《释亲》曰:'女子,子之夫为 壻。’”“壻”由“男子之美称”,引申为 “女夫之称”(后代将此义写作“婿”), 词义范围缩小了。
一、词义系统
本义
词的本来意义,是通过分析
词义
系统
字形和考核文献资料所得出
的最早的意义。
引申义 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
的意义。
假借义 通过假借的方式产生的与词的本
义、引申义毫无联系的意义。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词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断随着社会、文化和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以下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一些常见类型:
延伸型:指一个词原本的意思在上下文中被扩展或延伸到新的含义。
例如,“书”原本只是指写字的工具,后来引申为“著作、文字”。
缩小型:指一个词原本的意思在上下文中被缩小或限定。
例如,“车”原本指的是装载货物或人的交通工具,现在经常指机动车辆。
转义型:指一个词原本的意思和语用环境发生了变化,甚至变成了相反的意思。
例如,“严”在《诗经》中表示“严厉、严肃”,而后来也可以表示“严谨、细致”。
借代型:指一个新词汇借用旧词汇的意义,形成新的词义。
例如,“网民”中的“网”就是借用了“网眼”的意义,指互联网。
借词型:指一个语言借用另外一种语言的词汇,形成新的词义。
例如,“咖啡”这个词汇就是从阿拉伯语借过来的。
反义型:指一个词原本的意思和语用环境发生了变化,进而出现了反义词。
例如,“剩”原本表示“多余、超过”,现在也可以表示“缺乏、不足”。
1。
古今词义变化集锦
下流多谤议。 《报任安书》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报孙会宗书》
古义:
迎接
(中性词)
后起意义:
奉承、拍马屁
(贬义词)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孔雀东南飞》
古义: 杰出、英俊
(褒义词)
今义: 生活放荡, 男女关系
不正当
(贬义词)
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
《赤壁怀古 》
上古义: 背后议论 或批评别 人的短处
尊对卑
反之,则加表敬副词“谨”。
对象不同-府、库
府
藏财物 或文书 的地方
库
藏兵甲 战车的
地方
金粟两生,仓府两 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
库,兵车藏也。
《说文解字》
情态不同-盟、誓
盟
誓
屈完及诸侯盟。
《左传·僖公四年》
遂寘姜氏于城颍,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
《左传·隐公元年》
宣誓结盟 举行仪式 一方或多方的决心
汤类的 食品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王建《新嫁娘词》
古义:
祭祀用作祭品 的猪牛羊等
今义:
为了某种目的 而舍去自己的 生命或权利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左传·庄公十年》
古义: 外交使者
后起意义: 出门时带的
包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贼二人得我。
《童区寄传》
饥
饿
一般的饿, 想吃东西。
严重的饿,受 到死亡的威胁。
见灵辄饿,问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其病,曰: “不食
《论贵粟疏》
三日矣。”
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
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
一是词义扩大。
比如江:原来只是长江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江水。
又比如河:原来只是黄河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河流。
二是词义缩小。
比如瓦:古代指一切用陶土烧成的东西,现在专指铺屋顶用的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建筑材料。
又比如汤:古代泛指热水,这个意义保存在“赴汤蹈火”、“汤泉”“汤池”等词语中现在一般指煮食物后所得的汁水。
三是词义转移。
比如走,在古代的意思是跑,现代的意思是行走。
又比如权:古代指秤锤,现在指“权力”、“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