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演变1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浅谈古今词义变化

浅谈古今词义变化

浅谈古今词义变化1、词义范围的缩小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宫”在古代就是房屋的泛称。

例如《战国策·苏秦连雅堂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清宫”即为清扫房屋。

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增大了。

又如“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

《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

词义范围缩小了。

2、词义范围的不断扩大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说道文》:“焚毁,烧田也。

”本义就是放火烧山林展开芜鼠(“田”的意思就是田猎,后来文学创作“畋”)。

《左传·子产说道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

”意思就是大象因为有价值高昂的象牙,因而引致自身遭遇芜鼠。

又例如《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叛离。

”后来“焚毁”的意义范围不断扩大,泛指一切烧毁。

就是一例。

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

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響”——古代的意思就是声源,后来的意思泛指一切声音。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等等。

3、词义范围的迁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相似或接近等)。

“兵”本来指兵器,例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缋甲兵,具卒乘坐。

”后来所指拎兵器的人即为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

词义出现了切换。

“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

”后来指步行,行走。

词义发生了转换。

“狱”本来指案件,例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无法察,必以情。

”后来指监狱。

词义出现了切换。

浅谈古今词义的变化

浅谈古今词义的变化

浅淡古今词义的变化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

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

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

在大发面分为三类: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变;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同;还有一类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今天,在这里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古今词义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今本没变: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

如“天”、“地”、“日”、“月”、“风”、“雨”、“雪”、“水”、“火”、“父”、“母”、“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

如《说文解字》中有:“钓,钩鱼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鱼钩钓鱼”。

又:“秕,不成粟也。

”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

古今没有什么变化。

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

古今词义基本不变的一些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古今词是具有继承性的。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在这一点上古今词义的改变主要由分成俩种,一种是古今词义的缩小;第二种是古今词义的转移;第三种是古今词义的增加。

1、古今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程度的减弱;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

如“饿”在古汉语中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

现在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轻了。

又如“臭”,文言中表示好坏气味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上》)的“臭”是气味,如果按照现在的词义去理解这句话就讲不通了。

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

例如:“虫”原是动物之通名,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老虎叫大虫,老鼠叫老虫;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

古今词义演变的具体体现及例证分析

古今词义演变的具体体现及例证分析

古今词义演变的具体体现及例证分析词义的时代性以及人们对词义的引申,引起了古今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时代性,使得人们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对同一词的词义解释发生变化。

人们对词义的引申则造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使得词的义项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总体而言,词义的演变,则应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从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今增减来看,二则是从某个词中某一个义项的古今变化来看。

首先,从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今增减来看,主要存在两种情况:古存今废和古无今有。

第一,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存今废。

例如“池”:《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上句中的“池”指护城河,是词的引申义;而在现代汉语中“池”一般不再表示“护城河”义,只在成语“金城汤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尚保存此义,其他情况下基本不用了,这就是词的某些义项的古存今废。

第二,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无今有。

同以“池”为例,现代汉语中“池”有“旁边高中间平整”义,如“舞池”,而此义是古代汉语中“池”所不具有的。

再者,从某个词某一义项的古今变化来看,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和词义易色四种类型,此外还包括词义程度的轻重和词义有所侧重两种情况。

以下为具体举例说明:⑴词义扩大:指词义有具体变抽象,从而使得词义所指的范围扩大。

例如:“睡”,本义为“坐着打瞌睡”。

《说文》:“睡,坐寐也。

”中古以后引申为“睡觉”义。

如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

”诗中的“睡”是“睡觉”,“觉”是“睡醒”。

这样,无论是“坐着打瞌睡”还是在床上“睡觉”都可以叫“睡”了。

“睡”由“坐着打瞌睡”义发展为“睡觉”义,内涵缩小而所指范围扩大了。

⑵词义缩小:一个词的某一义项内涵较小而外延较大,后来随着词义的发展变化,该词义增加了内涵而缩小了外延,于是词义所指的范围缩小了。

例如:“宫”,本义是“房屋,住宅”。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秦以后只有帝王宗室的居所能称之为宫。

如《尔雅音义》:“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

[语文]古今词义的演变(教师论文)

[语文]古今词义的演变(教师论文)

古今词义的演变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

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

“河”,古代专指黄河。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师济河。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一带;“河东”指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

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

后来泛指一般河流。

把一条河的名称扩大成为一般河流名称,由专称变为通称,今义把古义的范围扩大了。

“齿”,古义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

甲骨文画的正是门牙。

《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

”后来泛指牙齿。

白居易《与元九书书》:“未老而齿发早衰白。

”把门牙扩大成为牙齿,“齿”的词义扩大了。

“响”,古义是指回声。

《玉篇》:“响,应声也。

”《水经注·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今义泛指一切物体发出的音响,概念外延扩展了。

扩大,就是把意义范围扩大了。

第二、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小。

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

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

‟故以铸三钟。

”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

楚王担心赏赐给郑国的铜会用来制造武器,所以与郑盟誓。

甲骨文中没有“金”字,金文中有了“金”、“铜”,但没有“银”、“铁”,郭沫若认为“铁”出现于春秋时期。

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

最新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今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连绵词、偏义复词、教学讲义PPT

最新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今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连绵词、偏义复词、教学讲义PPT
▪ 另外,文言文中有一些现在不常用的字,我们 要仔细辨清字形,查明字音,切不可以形近字的音 去替代,或者读“半边字”。如“及郡下,诣太守” 的“诣”,应读yì,不能误读为zhǐ。
▪ 论语(lún)
默而识之(zhì)
▪ 贫者语于富者曰(yù) 曳屋许许声(hǔ hǔ)
▪ 荷担者三夫(hè)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ēng)
文言代词
▪ 古汉语的代词比现代汉语复杂。现分类列 举如下:
▪ 1、人称代词 ▪ 第一人称:吾、余、我、予 ▪ 吾义固不杀人。 (《公输》) ▪ 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第二人称:汝、女、尔、若、乃、子 ▪ 孰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 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 子何恃而往?(《为学》)
▪ 《为学》: ▪ 屏弃而不用 ▪ “屏”通“摒” ▪ 《卖油翁》: ▪ 但手熟尔 ▪ “尔”通“耳” ▪ 《桃花源记》: ▪ 便要还家 ▪ “要”通“邀”,邀请 ▪ 《口技》: ▪ 满坐寂然 ▪ “坐”通“座”
▪ 《伤仲永》: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扳”通“攀”,牵,引 ▪ 《愚公移山》: ▪ 河曲知叟亡以应 ▪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反”通“返”,还,返回 ▪ 甚矣,汝之不惠 ▪ “惠”同“慧”,聪明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厝”(cuò)通“措”,放置
▪ 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 读音是一样的。可是,由于古今读 音有了很大的变化,通假字和本字 的读音不一致的情况并不鲜见。如 “将军身被坚执锐”,本字“披”。

探究一词多义——了解词义的古今演变(第一课时)

探究一词多义——了解词义的古今演变(第一课时)

探究一词多义——了解词义的古今演变(第一课时)情境任务
从古到今,词义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词义的演变也不是突然变异,而是慢慢引申发展的,且有自己的演变规律。

词义发展变化的现象,在以往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是屡见不鲜,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请同学们,按照课本范例分组展示自己梳理归纳的一词多义,课堂上分享。

专题目标
1.了解词义演变的一般规律。

2.理解古今词语语义的联系与区别。

活动目标
1.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

2.把握词语引申的规律。

3.结合文段,学会积累一词多义的词语。

活动任务
任务一、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
阅读本单元“学习资源”中吕叔湘的《语言的演变》一文,梳理“资料选编(2)”中词义引申的示例,梳理一个词语中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然后从课文归纳的示例中,选择若干个一词多义,讨论词语本义引申出其他义项的现象。

任务二、结合具体案例,把握词语引申的规律。

借助《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以及《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找下列字词的本义和所引申出的意义,探究其引申的规律。

兵亡书闻名
任务三、结合文段,积累一词多义的词语
1.再次阅读《师说》,从文中找出至少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一词多义的词语,并附上例句。

2.利用义项之间的联系,识记其中一个词的义项,概括义项间的规律。

古今词义的变化优秀课件

古今词义的变化优秀课件

2.词性不改变。
五、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1、褒义词变化为贬义词 明哲保身:古义: 聪明智慧,善于适应环境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2.
今义: 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 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一年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3、其良人出 古义:
今义:
复辟:古义:失位君主复位 诡,谎言、欺诈的 辩,言论
“劝” 古义:鼓励;劝说;规劝 今义: 劝说;规劝
“迁” 古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 今义:迁移;变换
战、守、迁,皆不及施 顷襄王怒而迁之 再迁为太史令
四、词义转移
(1)由表示甲事务的转移到表示乙事物 “币”古义礼:物 厚币委质事楚 今义:钱
“涕动作
古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一年
一日不见如(隔三1秋 )今齐地/方千里
今义:
今义: “慢” 古义:
(今2义:)鼎足之形/成矣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爪牙:古义:
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2.
“假”古义:
(4)于是相濡前/进缶 “去”古义:
3、其良人出 古义:
今义: 今义: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很少,只有极少数的专有名词。
今义: 完全褒义
3、中性词变为褒义或贬义词
谤:古义: 议论、批评他人过失(能谤讥于市朝)
今义:
恶意中伤
祥:古义:预兆,有吉有凶 (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今义:吉祥
六、名称说法改变
目:变为 眼睛
“秋” 古义秋:季《说文》禾谷熟也 今义:一年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江”“河”等
三、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内容,随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古汉语知识与词义演变

古汉语知识与词义演变

古汉语知识与词义演变第一讲古代汉字基本知识与词义的演变一、古汉字学古汉字学也叫传统文字学。

它研究的是先秦文字(下限也可到西汉)自身的规律。

世界上许多古文字到现代大多“死”掉了,但汉字一直发展延续了下来。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是要了解必要的古汉字学的知识,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把我们悠久的文化传承给后代。

古汉字学自汉朝至今一直受到国人的重视。

汉朝许慎的《说文》、自清朝开始的甲骨文研究等,可以说是古汉字研究的精粹。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基本了解古汉字字形的演变、造字法、字义的演变和字音的演变等基本知识。

1. 字形的演变甲骨文是目前确定的最早的汉字,大致在商朝后半期使用,它刻在龟腹部的甲上(也有少数刻在牛等动物的骨头上的),主要用来占卜。

由于骨头很硬,刻直线比较方便,所以甲骨文的笔画以直线为多,且比较细。

甲骨文里许多字还没定型,同一个有几种写法: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大致有四千多字,古文字学家能考据出意思的有两千多字。

虽然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但到1899 年,人们才发现它。

金文(钟鼎文)是商朝铜器上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末叶。

金文也叫铭文,从几十字到几百字,是记载器具为何而做,怎样做的。

金文有三千多字,文字学家能辨认的有两千多字。

战国文字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各路诸侯各自为政,文字也不统一,和金文相比,有简化的趋势。

战国文字除了见于铜器上,还在陶器、玉帛、钱币上出现。

说明:上一行字是《说文》中的小篆,下一行是秦篆。

小篆秦始皇统一各国后,命令李斯主持统一文字工作,每个字都制定了标准的写法。

《说文解字》收了九千多个小篆,对每个字的构造和意义都做了解释。

隶书汉朝出现的汉隶是从秦隶发展来的,它简化了小篆,主要是合并笔画,将曲笔改为直笔。

汉字分为古字和今字。

隶化是分界。

甲骨文、金文、小篆属古文字,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是今字。

隶书向前发展分为楷书和草书。

楷书和隶书相比,结构没大变化。

主要是字形由扁而方,笔画上,横和撇的末尾不向上挑,点由长形变圆形。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可以在很多词汇中观察到。

下面举例说明几个典型的古今词义变化。

1. "负责"
古时,“负责”是指承担责任、负重。

如《红楼梦》中有“谁负重任
将家出”,表示谁来承担家庭责任。

而在现代,这个词的词义扩充为
职责和责任所在,不仅仅指承担负担,还包含监督、处理、协调等方
面的义务。

2. "世界"
“世界”这个词在古代指的是人类的世界,与其他生物和物体的世界
相对应。

例如,古代诗词中常出现“人世间”、“世事”等表达方式。

然而,在现代,“世界”一词的含义已经扩展,成为指整个地球和地
球上的人类社会。

例如,我们常说“世界和平”、“世界杯”等。

3. "毒"
古代,“毒”指的是有害、有毒的物质,或者指毒药。

这个词在现代
的词义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了原有的意义外,还指某些有害作用、
恶劣性质的东西或行为。

“言辞毒”、“心机毒”等表达形容的含义
就是如此。

4. "师傅"
在古代,“师傅”一般指的是某个手艺高超的人,如书法师傅、绘画
师傅等。

然而,在现代,“师傅”的词义发生了转变,除了保留了原
有的义项,在很多地区还用来表示对长辈、师长的亲切称呼。

以上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展示了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随着语言
和社会的不断演变,词义也会不断更新和扩展,以适应不同语境和需求。

古代汉语词义的变化

古代汉语词义的变化
一、古词的消亡的新词的产生
❖ 古代一些事物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很重要,有自己的名称, 后来这些事物不存在了,随着这些事物的消失,这些词就消 失了。
❖ 珽:天子用的玉笏,一种大圭,长三尺。天子与群臣相见 时手上拿的狭长的玉板,上可记事。
❖ 璋:古代贵族们举行祭祀、朝聘、丧葬时用的一种礼器,形 状象珪。
❖ 珪:上圆下方,天子诸侯在行隆重仪式时用。同“圭” ❖ 珑:古人求雨时使用的玉器,上面刻有龙。
❖ 访:古义是咨询。《尚书·洪范》:“王访于 箕子。”《左传·僖32年》:“穆公访诸蹇 叔。”两个“访”都是“咨询”义。《说文》: “讯谋曰访。”讯谋:问主意,广泛发地找人
商议,向人征求意见。大约在中古才有“探 访”“访问”义。杜甫《赠卫八处士》:“访旧 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访”的今义是拜访、 探访。 “访”的古义对象是事,今义对象是人。
❖ 文信侯去而不快。 《战国策·秦策五》
❖ 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
❖ 中古产生新义:
❖ ①迅速:《世说新语·汰侈》:“彭城王有快 牛,甚爱惜之。”
❖ ②锋利:《齐民要术·杂说》:“调习器械, 务令快利。”
⒉义项的减少
❖ 一个词原来有几个意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在历史的发展中 消失了。
❖ 坟:古义有:水边高地、土堆。
❖ 秦於是乎输粟於晋。 《左传·僖三十年》

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 《盐铁论·本
议》
❖ 中古以后产生“失败”义。
❖ 此局全输矣。
杜光庭《虬髯客传》
❖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时。 白居易 《放言》
❖ 桓宣武少家贫,戏大输,债主敦求甚切。 《世 说新语·任诞》
❖ 快:上古表“喜悦、快乐”义,或“舒畅、畅 快”义。

词义古今变化(上课)11.24

词义古今变化(上课)11.24

属于词义的缩小的词还有:
瓦 古义指陶器的总称。 今专指一种建筑材料。
金 古义指金属的总称。 后专指黄金。 谷 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 今专指一种作物谷子。
臭 古泛指所有气味总称。 现在专指难闻的气味。
子 古指男孩,也指女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在指儿子。
坟 古义指大土堆。
后指坟墓。
3 词义范围的转移(词义转移)
词义的缩小示意图

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 《说文·宀部》:“宫,室也。” 《周易· 困卦》:“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墨子· 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 陵丘掘穴而处焉。” 《经典释文· 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 汉以来,惟王者所居为宫也。”
现在指一些群众集会的地方,如“文化宫”、“少年宫 ”、“科技宫”等。
古今词义范围变化示意图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词义范围不同 (二)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一)词义范围不同
1 词义的扩大 2 词义的缩小 3 词义的转移

1 词义范围扩大(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它所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范 围随之扩大,随着时代的范围而不断的扩大,也就是从由部 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扩张的方 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 义的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中,成为今义 的一个部分)。
3. 由中性变为褒义

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 《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
示预兆时为中性词。后指吉祥。 《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为
褒义。
3. 由中性变为贬义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

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

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

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

”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

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

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

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

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探究一词多义——了解词义的古今演变》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探究一词多义——了解词义的古今演变》课件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探究一词多义
——了解词义的古今演变
活动一
必修上第八单元微专题三
专题导入
从古到今,词义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词义的演变也不是突然变异,而是慢慢引申 发展的,且有自己的演变规律。词义发展变化的现象,在以往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 同学们应该是屡见不鲜,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请同学们,按照课本范例分组展示自己梳理归纳的一词多义,课堂上分享。
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例: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例:死即举大名耳(司马迁《陈涉世家》) 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活动过程
(5)闻
本义是听见 引申为听说、知道 由听说、知道引申为接受 由听说引申为传布 特指向君主报告 又由听说引申为有名、著称
本义指逃跑 引申为失去 再引申为死亡、灭亡
例: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例:一老河兵闻之(纪昀《河中石兽》) 例: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例: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例:亡羊补牢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⑤【动词】“以……为师”
③【动词】“学习、效法”
老师作为名词,后期引申 为“从师”,再从“从师” 引申为“以……为师”, 把……当老师,因此可以 引申为“学习、效法”的 意思。
包容关系
活动小结
探究一词多义
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 把握词语引申的规律 把握规律,积累词语
了解现象, 把握规律, 积累词语。
⑤【语气词】表猜测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⑥【语气词】表感叹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

下面就古今词义的演变进行一定的分析,讨论。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原因方案一:语言中的词汇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影响词义演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词义是以社会客观事物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词义的变化。

其次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

再则词与词的互相影响、外来的文化语言的影响都可能影响词义的演变。

因此词义演变是诸多因素一同作用的结果。

方案二:(一)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

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

词义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形成的认识。

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

例如“床”,刘熙日:“人所坐卧曰床。

”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床既是坐具,又是卧具。

而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等专用坐具后,“床”的词义便发生了变化。

(二)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

例如“鲸”,《说文解字》日:“鲸,海大鱼也。

”过去,受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误认为鲸是海中的大鱼,后来人们的认识程度加深了,就知道鲸不是鱼。

《辞海》曰:“鲸,水栖哺乳动物。

外形似鱼,大小随种类而异,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可达30米。

”(三)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

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当“走”被“跑”代替后,“走”又取代了“行”的意义。

(四)外来语的影响。

汉民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外族语言吸收养分,如:站:古汉语原始义为“久立”,随着蒙古语传入,出现“站赤”一词,逐渐进入“站”的义项之中,如“车站”等,词义扩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这类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发展缓慢,与缓慢发展的语法一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固性。

如“日、月、牛、马、人、手”等常用词,以及“唉、逍遥、凤凰”等不常用词。

词汇部分古今词义的演变精品PPT课件

词汇部分古今词义的演变精品PPT课件

• 菜:古今所表示的范围很不一样。 古代的“菜”是专指蔬菜(形符从 艸),不包括肉类、蛋类等在内。
• 《说文》:“菜,艸之可食者,从 艸,采声。”(可供食用的草。) 这是“菜”的古义。
• 例如:古书上常见的“菜羹”、 “菜色”,这些“菜”都是指的蔬 菜。
• 直到宋代,“菜”还是不包括肉食 等副食品。
• 例如《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 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
• 又如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童 子莫对,垂头而睡。”(就是耷拉着 脑袋打盹儿,也是“坐寐”。童子不 知道如何回答,低下头打瞌睡。)
• 中古以后引申为“睡觉”义。如白居 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 此句中的“睡”是“睡觉”,“觉” 是“睡醒”。
• 又如“娘”的母亲义,先秦是没有 的,魏晋以降,始见此义。
• 《篇·女部》:“娘,母也。”
• 《广韵·阳韵》:“娘,母称。”
• 这也是古无今有的现象。段玉裁说: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 汉为古则晋宋为今”。(《说文解 字注》“谊”字下)
• (二)语词义项的古今变化
• 从某个词某一义项的古今变化来看, 主要存在着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 小、词义的转移和词义的易色等四 种情况,另外还有词义程度的轻重 和词义有所侧重等情况。
• ——颜师古注:凡言除者,除故官 就新官也。即拜官授职、任命的意 思。引申义。
• (3)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 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 天祥《指南录后序》)
• ——除:拜受官位。
• (4)御史大夫张忠辟(孙)宝为属, 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汉 书·孙宝传》)
• ——颜师古注:除,谓修饰扫除也。 引申义。除舍:整修、打扫房舍。 表示恭敬待客之意。辟:征召。

第一节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词义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词义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词 义的发展演变

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 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 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 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 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到 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 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 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 等。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 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牲畜种类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 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 尚书、丞相、宰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第一节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词 义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词 义的发展演变
响唱
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 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 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 沈。”
唱:古义指领唱。《诗经·郑风·萚 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
雌雄原本只用来
今“泛渔指舟唱 唱晚歌,。响王穷勃彭《蠡腾之王滨阁。序”》区 在:别 却鸟也类用、来禽指类兽,类现、
第一节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词 义的发展演变
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

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大戴礼记·易本命》:“有羽之虫三
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
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
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

古今词义演变1

古今词义演变1

3、在程度轻重方面的差异
有些词,古今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或者古义轻,今天的意义重, 或者古义很重,今义却轻。如: 于予与何诛?《论语· 公冶长》 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韩非子》 诛在这里是“责备”、“罚”的意思,意 义较 轻。成语“口诛笔伐”是谴责的意思。后来发 展
恨, 在古代主要是“遗憾”的意思。 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出师表》 (“恨”:遗憾、不满意。) 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恨在古代也有怨的意思,但恨的程度比“怨” 轻,实际是“不满”的意思。仇恨的意思一般 只 用“怨”。到了现代则相反,恨之入骨,程度 重 得多。
能理解为“以此规劝事君的人们”,那就没有真 正
读懂古书。 可见,要读懂古代文学作品,掌握常用词古
分析下列词语古今词义的不同: 江、河、睡、菜、齿、匠 贿、宫、谷、瓦、臭、亲戚、兄弟 走、汤、脚、 涕、暂 风骚、爪牙、锻炼、牺牲、谤、 诛、恨、怨、感激
1、词义范围方面的差异
(1)词义扩大。即是由少到多,
分析古今义时应该明确:
“古”和“今”是个相对的概念。
所谓古义,不论是先秦的、两汉的、六朝的、
唐宋的,凡是没有流传到今天的意义都是古
义;所谓今义,是指现代义。但今义许多也是
历史上产生的,不能认为凡是今义都是现代产
生的。因为词义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
是一朝一夕发生的。
在辨析古今词义时,还要注意区分古代汉语的单 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 古代单音词占绝对优势。某些相连的单音词,很 象现代的双音词,其实是两个单音词。用今义去解释 它,就会造成误解。如:“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和 子 是两个单音词,是妻子和子女,用在一起是并列关系。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和鄙是两个单音词,卑 指 身份低下,鄙指见识浅陋,用在一起是并列关系,这 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辞。

古今词义演变1PPT课件

古今词义演变1PPT课件
爪牙,古为褒义,今贬义。 《诗经》“予王之爪牙。”(我是王室的爪牙) 《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这里的“爪牙”是虎士、武臣、勇猛的得力 帮手的意思,属于褒义;现代爪牙一词,专指帮 凶、走狗,完全是贬义。
.
26
(2)古为贬义,今变为褒义。 如“锻炼”, 在古代除了“冶炼”的意思,
还有“罗织罪名”的意思。 《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厚;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么 用这么多钱?”回答说:“早上买点肉,晚上吃菜羹。” 泰然吃惊道:“我做太守,平常不能吃肉,只是吃蔬 菜。你做小官,就敢吃肉,一定不是廉洁的人。”幕僚 从此以后受到疏远。这里,.肉和菜的区分是很清楚。 12
齿,古义指排列唇前的牙,
即门牙。牙指齿后大牙。今义扩大,
泛指一般牙齿。
匠,上古专指木匠,“匠石”是指一个名叫石 的
.
3
词汇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 词汇的发展表现为多种情况: 1、旧词消亡: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的一些词语逐
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淘汰了。
2、新词产生:随着科技的发展、制度的更迭,习惯
的改变,一些古代没有的新的词语不断产生。
3、基本词汇保持不变。 4、词义不断演变:有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
从意义上看,却并不一样。
如 今,宫的词义范围进一步. 缩小,只有某些文化娱15
谷,
在古代指的范围非常广, 是一切粮食作物的总称,包括谷物、豆类。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谷的现代意义一般只指稻谷。
.
16
瓦,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大约相当于 现在所说的“陶器”。可指盖房用的建筑材料;还有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陈咸在父亲床边听训,打瞌睡,头撞到屏
风上。“睡”用的是本义,坐着打瞌睡。现在 词
义范围扩大了,不管是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 式,都可以称作“睡了”。
菜,古代的菜专指蔬菜。 《说文》:菜,草之可食者。 现代意义扩大,包括肉类、蛋类。 古书上的菜如菜羹、菜色,这些菜都是指的蔬 菜。直到宋代,“菜”还是不包括肉类等副食品。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仇泰然当太守,与手下一个幕 僚非常要好。一天问他“你家日常费用要多少”,回答 说:“我家十口人,每天用一千钱。”泰然说:“为什
以上都是词义扩大的例子,今义大于古义, 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也有一些词,古义范围大 于今义,也就是说,今义的范围缩小了。
(2)词义缩小。 即词义由多演变为少,由整体 演变为部分,由一般演变为个别。 贿,在上古时期泛指财物,也指以财物赠人。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卫风·氓》 贿的现代义指用来买通人的财物,或用财物 买通人,应用范围小多了。
走,古义是跑。 《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 《战国策》“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今义,步行。 从表腿部动作这一点看出古今义的联系,不过 一快一慢而已。
从意义上看,却并不一样。
古今词义差异比较
古今词汇比较起来,既有相同的,也有相异的。 相同的不一定全同,相异的也不一定全异。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纷繁交错,情况相当复杂。我们要学习同中 有异的情况。有些词形体不变,意义却变了。有些词义 差异显著,常易造成误解,需要加以注意;有些词义变 化细小,古今词义差别细微,这更容易让人误解古书, 而且误解了还不知道,以为自己是对的。阅读时碰到这
1、词义范围方面的差异 (1)词义扩大。即是由少到多, 由部分发展为整体,由个别发展到一般。 江、 河,在上古是专有名词,专指长江、黄河。如: 《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南指黄河以南。 后来才扩大泛指一切水流。
睡,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 《说文》“睡,坐寐也”。 《汉书》:“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
谷,
在古代指的范围非常广, 是一切粮食作物的总称,包括谷物、豆类。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谷的现代意义一般只指稻谷。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大约相当于 现在所说的“陶器”。可指盖房用的建筑材料;还有
瓦 盆、瓦罐、瓦锅等义;此外,在古代,纺锤也可以叫 做“瓦”。成语“弄瓦之喜”。弄瓦,古人把瓦给女
类词,尤其要注意。如:
购,
今义是购买;上古义是悬赏征求。 《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是说汉用千金万户的重赏征得项羽的头。
《唐书》“帝方博购王羲之贴。”广泛地重价 征 求“贴”-珍贵文物。
这些“购”都不是一般的买义,因为“买” 是商 品交易,悬赏征求的对象不是商品。由于要征得 必以赏赐为前提,才逐渐演变为购买义。
访,上古义指咨询,征求意见
《左传》“穆公访诸蹇叔”。 访的今义是探望、拜访。古义和今义虽都有会 见某一对象的意思,但古义和今义又有细微差 别。我们阅读古书时,要特别注意这种细微的差 异,不能以今义去释古词,误解古书的意思。
又如“劝”,
上古只有勉励和鼓励的意思,善言 规劝和劝解的意义是很晚才有的。
《左传》“以劝事君者”,这里的劝只能作 “勉 励”讲。如果不理解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很可 能理解为“以此规劝事君的人们”,那就没有真 正 读懂古书。
可见,要读懂古代文学作品,掌握常用词古
分析下列词语古今词义的不同: 江、河、睡、菜、齿、匠 贿、宫、谷、瓦、臭、亲戚、兄弟 走、汤、脚、 涕、暂 风骚、爪牙、锻炼、牺牲、谤、 诛、恨、怨、感激
孩 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旧时常用来祝贺人家生 女孩。出自《诗经·小雅》:“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这 个瓦指的就是上古时期的一种原始纺锤。今义指盖房
臭,在上古是泛指一切气味,
包括香味。读作xiù。 《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是说
同心话,它的气味像兰草一样幽香。 《礼记·大学》“如恶(wù)恶(è)臭”是说像
么 用这么多钱?”回答说:“早上买点肉,晚上吃菜羹。” 泰然吃惊道:“我做太守,平常不能吃肉,只是吃蔬 菜。你做小官,就敢吃肉,一定不是廉洁的人。”幕僚 从此以后受到疏远。这里,肉和菜的区分是很清楚。
齿,古义指排列唇前的牙, 即门牙。牙指齿后大牙。今义扩大, 泛指一般牙齿。
匠,上古专指木匠,“匠石”是指一个名叫石 的 木匠。《说文》“匠,木工也。”后来,一切手 工 业工人均可叫做“匠”。今义扩大了。
古 今 词 义 的 异 同
词汇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
词汇的发展表现为多种情况:
1、旧词消亡: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的一些词语逐
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淘汰了。
2、新词产生:随着科技的发展、制度的更迭,习惯
的改变,一些古代没有的新的词语不断产生。
3、基本词汇保持不变。 4、词义不断演变:有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
厌恶不好闻的气味。“臭”前冠以“恶”字。 杜甫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今义范围缩小,只指难闻的气味。chòu
亲戚,
古义的范围比较广,可以指同姓和 异姓的亲属,也可以指父母兄弟等等。《孟 子》:“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这里指同姓
和 异性的亲属。《战国策·秦策一》:“贫穷则父 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苏秦的感慨系为
宫,上古泛指房屋。如《战国策》: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燕昭王听从郭隗的意见,求天下贤士先从尊郭 隗为师,替他建造住宅做起。郭隗的住宅称为 “宫”,因为“宫”在上古是所有人的房屋住宅
的统 称。秦汉以后,只有帝王的住所,才叫做“宫”。 如“阿房宫”“未央宫”。词义范围大大缩小了。
如 今,宫的词义范围进一步缩小,只有某些文化娱
其 父母和妻嫂的势利行为而发,“亲戚”指的就
是 这些人。今义则限于同姓和异性的亲属,不能
兄弟,古代泛指兄弟姐妹。 《孟子》“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今义指哥哥和弟弟。不包括姐妹。
(3)词义转移。 就是随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意义,
而新义产生之后,旧义不存在了, 但新旧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