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今词义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淡古今词义的变化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发面分为三类: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变;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同;还有一类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今天,在这里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古今词义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今本没变: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如“天”、“地”、“日”、“月”、“风”、“雨”、“雪”、“水”、“火”、“父”、“母”、“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如《说文解字》中有:“钓,钩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
古今词义基本不变的一些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古今词是具有继承性的。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在这一点上古今词义的改变主要由分成俩种,一种是?古今词义的缩小;第二种是古今词义的转移;第三种是古今词义的增加。
1、?古今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程度的减弱;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如“饿”在古汉语中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现在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轻了。又如“臭”,文言中表示好坏气味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上》)的“臭”是气味,如果按照现在的词义去理解这句话就讲不通了。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例如:“虫”原是动物之通名,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老虎叫大虫,老鼠叫老虫;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再如“让”字,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汉书· 苏武传》)的“让”是“责备”的意思,不能释为“谦让”。
2、?古今词义的转移
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如《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一种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可以是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也可以是动作、范围或词性的转移。
有些词字形相同而词义不同。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左传· 庄公十年》)的“牺牲”,本指作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已转换为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偷”字的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后来转移为偷窃;“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的“烈士”本指有抱负、有操守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献身的人。
在词义的转移过程中,有些词的词义强化了,即所表示意思的程度等加强了;如:“诛”是言字旁,原义为“谴责,讨伐”,后来就不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惩戒,转而到行动上,变成“杀戮”了。
在词义的转移过程中,还有一些词的词义弱化了,即所表示的意思的程度等减弱了。如:“很”原意是“违逆、心狠、残忍”的意思,现在只用作副词,意为“非常”,表示程度较高。
3、古今词义的增加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比较狭窄,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所指称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大。一般说,这种扩大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有些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专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作为通名使用。例如“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赤壁之战》)的“江”,专指长江;而现在“江”则可泛指一切大的河流,由专名变成通名。
有些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指“兽皮”,现在指动植物的表皮,以及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如“树皮”“书皮”等。又如:“得更求好女”(《西
门豹治邺》)的“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现代汉语中“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4、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汉语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褒贬意义互相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有的褒义词变为贬义词;有的贬义词变为褒义词;有的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谤讥于市朝”(《战国策· 齐策一》)中的“谤”古义为议论、批评他人过失,是中性词,现在是“恶意中伤”的意思,是贬义词。
(三)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现在就这些词我们来举一些比较常见的例子。
①“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②“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③“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
经过我们的浅谈,我们可以知道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可以相当细微,容易造成误解。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尤应注意分辨。例如“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如《鞍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但是人们常会从现代语感出发,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劝解)。又如“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意思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即门当户对的意思)。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