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静脉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合集下载

抗肿瘤药物静脉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抗肿瘤药物静脉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抗肿瘤药物静脉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温秀珍;钟洪兰;李卫;黄华英【摘要】目的探讨并总结抗肿瘤药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防护研究进展,为临床抗肿瘤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抗肿瘤药物”、“外渗”、“预防”、“解毒剂”等为关键词,通过PubMed、ScienceDirect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化疗药物的分类、外渗的预防、处置和解毒剂进行了综述分析.结果抗肿瘤药物外渗会导致局部皮肤组织的毒性反应,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一旦发生,应通过局部冷敷、热敷或应用特殊解毒药物等措施,使患者痛苦及局部组织损伤程度降至最低.结论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仍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一大挑战,其主要处理原则在于抑制其进程,避免组织坏死和溃疡的发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不适,提高护理质量,加速病情康复.【期刊名称】《现代医院》【年(卷),期】2015(015)009【总页数】3页(P84-86)【关键词】抗肿瘤药物;外渗;发泡剂;预防;解毒剂【作者】温秀珍;钟洪兰;李卫;黄华英【作者单位】广州市胸科医院广东广州510095;广州市胸科医院广东广州510095;广州市胸科医院广东广州510095;广州市胸科医院广东广州510095【正文语种】中文抗肿瘤药物外渗(Extravasation)是指抗肿瘤药物输注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意外渗漏进入给药部位周围的皮下组织。

目前抗肿瘤药物口服给药途径的种类少,静脉给药是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抗肿瘤药物属细胞毒药物,静脉用药一旦渗漏到血管周围的软组织中,轻则皮肤出现红斑、脱皮、肿胀、剧痛,重则可引起皮肤缺血性坏死,甚至功能障碍或肢体残疾,给患者带来了经济负担和身心痛苦。

1 外渗药物的分类虽所有静脉给药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外渗,但只有强刺激性药物或发泡剂更易引发皮下组织的损伤,尤其需要医护工作者加以特别关注。

肿瘤治疗中的许多化疗药物均为化学或生物碱制剂,刺激性强,长期反复注射容易造成给药静脉及邻近组织发生红肿、疼痛、糜烂、溃疡甚至局部组织坏死[1]。

抗肿瘤药物的应急预案

抗肿瘤药物的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1. 防范措施(1)给药前防护:采取积极主动的静脉治疗程序,根据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等。

(2)给药过程中防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给药过程安全。

(3)患者教育: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2. 发现药物外渗(1)立即停止输注,用注射器回抽2ml血液后再拔针。

(2)及时通知医生及护士长,报告药物外渗情况。

(3)用利多卡因、0.9%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等药物进行局部封闭治疗。

(4)观察患者局部反应,如红肿、疼痛等,必要时给予抗过敏、镇痛等治疗。

3. 发现不良反应(1)立即停止输注,通知医生及护士长。

(2)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4)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等心理负担。

二、处理流程1. 防范措施(1)给药前:评估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给药途径。

(2)给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3)给药后:观察患者局部反应,如红肿、疼痛等,必要时给予相应治疗。

2. 发现药物外渗(1)立即停止输注,回抽血液。

(2)通知医生及护士长,报告药物外渗情况。

(3)进行局部封闭治疗。

(4)观察患者局部反应,如红肿、疼痛等,必要时给予抗过敏、镇痛等治疗。

3. 发现不良反应(1)立即停止输注,通知医生及护士长。

(2)给予对症治疗。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4)加强患者心理护理。

三、应急预案的实施与培训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肿瘤药物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外渗和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制定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明确各项操作流程,确保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

3. 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对药物外渗和不良反应的防范意识。

通过以上应急预案的实施,确保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Ⅰ目的为安全、正确地使用肿瘤化学治疗药物Ⅱ范围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药学部、医务部。

Ⅲ规程一、局部反应有些刺激性较强的抗肿瘤药,如长春碱类、葸环类、丝裂霉素和氮芥:等使用不当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反应,使用时应予重视,预防为主和及时处理十分重要。

(一)栓塞性静脉炎:其表现为注入化疗药所用的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以后沿静脉皮肤色素沉着、脉管呈索条状变硬和导致静脉栓塞。

处理: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应避免直接推注药物,而将化疗药物稀释后静注或静滴,然后采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充分冲洗输液血管,以减轻药物对静脉的刺激。

如需多次用药或患者静脉过细,均可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将导管插入上腔静脉,则不会引起静脉炎,并可保留导管,使患者减少多次穿刺之痛苦,提高其的生活质量。

(二)局部组织坏死:当刺激性强的化疗药漏人皮下时,即可引起局部皮下组织的化学性炎症,表现为漏药局部红肿、疼痛严重,可持续2-3周。

如漏药当时未作处理,则可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需待数月溃疡才能愈合。

处理:1.及时发现:当化疗药漏于皮下时患者即刻感到局部明显疼痛,此时应立即停注药物,用生理盐水冲洗完输液管道内的化疗药物,拔出针头,重新选择其他血管穿刺输液;2.及时处理:用生理盐水作局部皮下注入,以稀释化疗药的浓度,并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然后根据化疗药物的特性予以冷敷或热敷。

(三)抗肿瘤药静脉外渗的处理静脉滴注或推注化疗药物时,如果使用不当,可使药物外渗到皮下组织,轻者引起红肿、疼痛和炎症,严重时可致组织坏死和溃疡,较长时间不愈合,给患者带来痛苦。

因此,医务人员应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而后两项十分重要。

1.药物外渗的预防,具体措施如下:1.1化疗前应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

1.2输注化疗药的人员应受过专门训练或取得从事化疗的证明,按制定的方案进行化疗。

1.3以适量稀释液稀释药物,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1例静脉输入盐酸表柔比星外渗的护理

1例静脉输入盐酸表柔比星外渗的护理

1例静脉输入盐酸表柔比星外渗的护理盐酸表柔比星是一种用于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其对血管内膜有极强的刺激性,静脉输入时一旦发生外渗,会引起局部皮肤溃疡及组织坏死【1】。

因此在静脉输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密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皮肤情况,防止外渗。

资料与方法病例:张某,男,83岁,以淋巴瘤术后化疗收住院,护士在执行医嘱之前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置管,患者拒绝PICC置管及深静脉置管,在左手臂建立静脉通路,生理盐水250ml+表柔比星60mg,以20-30滴/min的速度输入,1小时后病人上厕所后发现穿刺部位肿胀,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方法:1.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回抽5ml血量,渗出部位用25%的硫酸镁湿敷24小时。

24小时后改用冷敷。

2.第3天局部出现3cmx2cm大小的水泡,用手触摸局部皮肤温度较高,局部给予涂抹喜辽妥软膏与美宝湿润烧伤膏每间隔2小时一次,厚度薄于1mm,每次换药前需将残留在创面上的药物拭去。

暴露创面用药。

嘱患者误用手抓挠,以防局部皮肤破损。

注意休息。

结果1周后,水泡处已结痂,皮肤红肿症状减轻,无疼痛,无组织坏死,患肢活动自如。

继续用喜辽妥与美宝湿润烧伤膏每间隔4小时涂抹至吸收。

一个月后皮肤红肿症状消失,无组织破溃坏死。

2个月后结痂处已脱落,周围皮肤有脱皮现象,其它无任何症状。

讨论硫酸镁属于高渗溶液,局部湿敷可产生高渗透压,使肿胀部位组织水肿液在短时间内吸出、消肿、从而减轻充血性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

喜辽妥软膏是由动物器官中提取的黏多糖类而制成的药膏。

局部涂用后可迅速渗入皮下,改善患处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水肿,缓解疼痛,有效地控制炎症反应发生。

美宝湿润烧伤膏主要作用清热解毒、止痛、生肌。

用于各种烧、烫、灼伤。

其主要成分:黄连、黄柏、黄芩、地龙、罂粟壳。

在应用化疗药物时要正确选择用药部位,一般选择粗直弹性好的大血管,且避开手背、足背及关节肌腱等处,并安全固定药物部位,在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的同时保持肢体的功能位,以免造成给药部位的局部疲劳。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与预防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与预防

外渗处理
普通输液外渗的处理:(1)立即停止输液,拔针,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位 置20~30cm。
(2)冷敷:可减轻皮损程度,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出血和疼痛。 (3)热敷:主要用适量25%硫酸镁置于无菌纱布,贴于外渗部位,保持纱布湿
润,每10~20min更换1次,以促进局部组织水肿吸收消退,达到消肿止痛的 作用。 (4)马铃薯片外敷:消炎、止血、消肿作用。
外渗的诊断
药物外渗的诊断不难,绝大多数情况下可根据穿刺局部出现疼痛、肿胀、红 斑以及检查静脉通路有无回血现象。部分病人可不出现上述症状,首次出现 的是皮肤组织已受损伤的体征即使外渗是轻微的、短暂的局部刺激,病人可 能感觉并不明显,但组织坏死和皮肤溃疡仍可发生,严重时可丧失肢体功能。 对于中心静脉插管输液的病人,除上述情况外,只要出现液体流速变慢,穿刺 同侧胸痛均应考虑药物外渗。不管什么时候发生外渗,都应做好记录和评估。 护理记录内容应包括时间,静脉输注通路的部位,针头大小,估计外渗药物 的量,穿刺局部外观描述,处理手段和病人的感受,摄照片以备档。
谢谢!
痛、局部红肿、抽无回血,皮肤暗紫、变硬。许多高渗液体渗出也可以导致
局部组织发生损伤,但是化疗药物引起的外渗所导致的局部组织损伤是临床
工作中预防和处理的重点。一般外渗性损伤通过保守治疗通常可以自愈,但
是外渗导致的潜在后遗症有事不可低估的。外渗损伤可导致疤痕组织的形成, 组织坏死,皮肤组织缺损,关节畸形和挛缩。
外渗的分类及机制
1.外渗分为:发疱类化疗药物外渗、刺激性化疗药物外渗和非刺激性化疗药物 外渗。
(1)发泡性化疗药物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长春新碱、诺维本、 托马克等、蓖环类抗肿瘤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及丝裂霉素等,一旦渗入 血管外,短时间内可发生红、肿、热、痛,甚至皮肤及组织坏死,也可导致 永久性溃烂。

药物外渗防治方案

药物外渗防治方案

药物外渗防治方案
概述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体外或者体内超出预期范围的扩散或漏出。

这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产生不良反应。

为了预防和控制药物
外渗,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1. 严格控制药物贮存环境,避免高温、潮湿等条件。

药物应存
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直接阳光照射。

2. 检查药物包装是否完好,如有破损或变形应立即更换。

药物
包装完好可以有效防止药物外渗。

3. 使用药物时,注意按照正确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过量使用
药物可能导致药物外渗。

4. 使用专业医疗器械和仪器进行药物的静脉注射、输液等操作,避免人为误操作导致药物外渗。

监测和处理
1. 定期监测药物外渗情况,包括观察药物包装是否渗漏、检查
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等。

2.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及时通知医疗专业人员。

3. 对于药物外渗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给予抗过敏药物等。

结论
药物外渗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都会产生影响。

通过严格的预防措施和监测处理,我们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药物外渗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之一,而静脉给药是化疗中最常见的主要途径,但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对血管有刺激,加之在操作中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时有发生。

化疗药物外渗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皮下或深部组织红肿起泡,烧灼剧痛甚至坏死、溃疡经久不愈,注入静脉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血管压痛,后期血管变硬,色素沉着。

如何避免化疗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的意外,减少患者的痛苦,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是护理工作者极其关注的问题。

1、预防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医生在化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力,护士在给药前应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提高专业技术静脉穿刺一针见血,在穿刺过程中避免用针头在组织中探找静脉,这样会损伤静脉完整性并导致破溃。

同时避免在24 h内在被穿刺过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以免抗癌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穿刺成功正确固定,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静注药物完毕后应继续输入等渗盐水,或5%葡萄糖液后方可拔针,静脉推注完毕拔针时应有少量回血以免将化疗药物带出血管外导致组织损伤,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 min,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

患者血管质量的好坏是影响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合理选择血管,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

长期化疗患者要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给药,应避免手背,及关节附近部位给药,多程化疗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留置针推注。

乳癌根治术后的患者严禁在患侧上肢静脉给药。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稀释药物浓度,正确掌握给药浓度和推药速度。

联合用药时,先推注刺激性弱的药物,再推刺激较强的药物,如果各药刺激均较强间隔时间应长一些,一般不少于20 min以免加重血管损伤。

推注药物时应证实静脉穿刺成功,输液顺利后方可用化疗药。

加强患者配合,化疗时尽量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化疗过程中有异常感觉及时报告护士.最佳用药途径是深静脉置管,刺激性小可完全避免静脉炎及外渗发生。

药物渗漏预防及处理

药物渗漏预防及处理

药物渗漏预防及处理
1. 引言
药物渗漏是在医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可能导致药物的浪费、治疗效果降低甚至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有效防止
药物渗漏的发生并妥善处理已经发生的渗漏情况,本文将介绍药物
渗漏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2. 药物渗漏预防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药物渗漏预防措施:
- 确保注射器和输液器的连接牢固,使用正确的连接器;
- 使用合适的注射器大小和输液器速率;
- 注意药物溶液的温度和浓度,遵循正确的稀释方法;
- 注射或输液前,仔细检查药物瓶或袋的密封性,确保无损或
泄漏;
- 在注射或输液过程中,注意监测输液速率是否正常,避免药
物过快或过慢注入;
- 在注射或输液结束后,检查注射器或输液器是否有残留药物,避免漏药。

3. 药物渗漏处理措施
以下是处理药物渗漏的一些常见措施:
- 立即停止输液或注射,并将药物残留物与渗漏液体彻底清除;
- 检查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疼痛、肿胀、局部炎症等;
- 根据药物性质和渗漏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重新给予药物;
- 如有需要重新给予药物,应根据医师的指示重新准备药物;
- 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和记录药物渗漏的原因,并与相关人员
沟通,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总结
药物渗漏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正确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可以减少渗漏发生的可能性,保护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

在医疗
过程中,所有相关人员都应密切合作,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注意
事项,以确保药物输液的安全和有效,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化疗药物外渗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加重患者的病情。

因此,正确处理化疗药物外渗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处理化疗药物外渗的方法。

首先,要注意化疗药物的输注过程。

在输注化疗药物时,护士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时间进行输注,避免因输注不当导致药物外渗。

同时,患者在接受化疗药物输注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和紧张,这有助于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

其次,要注意化疗药物的保存和使用。

化疗药物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避免药物受到污染或变质,从而导致药物外渗的发生。

同时,在使用化疗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的输注速度,以免造成药物外渗。

另外,要加强患者的护理和监测。

在化疗过程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药物外渗的迹象,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同时,患者在接受化疗时,要加强自我护理,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皮肤受到刺激和损伤,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

最后,要加强患者的宣教和指导。

在化疗前,护士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宣教和指导,告知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危害和处理方法,让患者充分了解化疗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

综上所述,处理化疗药物外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输注过程管理、药物保存和使用、患者护理和监测、患者宣教和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提高化疗的疗效,为患者的康复做出更大的贡献。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药物外渗的能力,减少患者痛苦,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药物外渗事件的应急处置。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订和实施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协调各部门共同应对药物外渗事件。

2. 医护人员:负责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药物外渗事件,并按照预案要求进行救治。

3. 药剂科:负责提供药物外渗事件的应急物资,并对药物外渗事件进行统计分析。

四、应急预案1. 发现药物外渗(1)医护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药物外渗现象时,立即停止输液。

(2)立即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并通知应急领导小组。

2. 评估药物外渗(1)评估药物外渗的部位、程度、范围和类型。

(2)评估患者病情,判断是否需要紧急处理。

3. 处理药物外渗(1)根据药物外渗的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可进行局部湿热敷,促进药物吸收。

- 对刺激性药物外渗,可进行局部冷敷,减轻疼痛和肿胀。

- 对腐蚀性药物外渗,应立即进行局部冲洗,并给予抗过敏药物。

- 对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局部冷敷,并给予抗过敏、抗肿瘤药物。

(2)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4. 监测与记录(1)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皮肤颜色、疼痛程度等。

(2)详细记录药物外渗事件的发生时间、部位、原因、处理措施及患者病情变化。

5. 事后处理(1)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2)对相关人员开展药物外渗知识培训。

(3)对药物外渗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查找原因,改进工作。

五、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2. 定期开展药物外渗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医院应急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为准。

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

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

药物外渗/渗出预防及处理一、药物渗出/外渗:在日常输液工作中很常见,常继发于静脉炎或感染,同时又可与后两者相互作用。

1.渗出:指由于非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表现为肿胀疼痛等。

渗出液体不具有腐蚀性或细胞毒性,很少造成组织坏死或溃烂,渗出液也可逐步吸收,组织肿胀疼痛等症状可逐渐缓解。

2.外渗:指由于腐蚀性药物或液体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因外渗药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细胞毒性,可能造成皮肤、脂肪甚至肌肉坏死,甚至需要手术清创或植皮。

3.腐蚀性药物:是指PH<5、PH>9、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或发泡性药物统称为腐蚀性药物。

其外渗到血管外,对皮下组织造成损害,出现皮肤和皮下组织变性、水泡、发黑及组织坏死等。

常见的腐蚀性药物有抗肿瘤药物、缩血管药物、造影剂、高渗透压电解质等。

4.PH:正常血液PH为7.35-7.45,PH<7为酸性,PH<5强酸性,PH=7.0为中性,PH>7为碱性,PH>9强碱性。

液体PH在6-8时对静脉影响较小,PH超过此范围的药物均可损伤静脉内膜上皮细胞,引起化学性的静脉炎。

5.药物或液体渗透压:高度危险:>600mmol/L,中度危险:400-600mmol/L,低度危险:<400mmol/L;渗透压>600mmol/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的静脉炎。

6.渗出/外渗的危险因素:1)物理因素:指静脉穿刺及导管留置过程中对静脉壁造成的破坏或继发于机械性静脉炎。

2)生理因素:指静脉穿刺及留置导管之前就存在病变或之后突发血管急性情况,破坏了静脉壁的完整性,也可继发于血栓性静脉炎及导管相关感染。

3)药理因素:是最常见的因素,药物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4)疾病因素:在整个外渗发生因素中占8.54%,如糖尿病,肿瘤患者。

5)年龄因素:婴幼儿和老年人因自身的生理因素和自理能力低下导致渗出和外渗增加。

抗肿瘤药物外渗的处理方式

抗肿瘤药物外渗的处理方式

抗肿瘤药物外渗的处理方式
1、一旦发现化疗药外渗,立即停止输注, 先不要拔除穿刺针,用5ml注射器连接穿刺针,缓慢回抽,尽可能抽吸出刚渗出的药液,使渗出的药液量尽量减少,然后立即通知主管医生和护士长。

2、根据药物性质,采取渗出部位药物封闭治疗。

(1)封闭用药注意事项:
①如为紫杉醇注射液外渗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普鲁卡因;如为氮芥、丝裂霉素、更生霉素外渗可采用等渗硫酸钠;如为长春新碱外渗可采用透明质酸酶进行封闭。

②其他化疗药外渗可采用普鲁卡因进行封闭注射。

(2)封闭注射注意事项:
①需以外渗部位为中心点,围绕其进行皮下注射,注射时应变换针口的方向进行注射,直至该穿刺点周围都注射完毕,再更换位置,同法注射。

此方法可减少穿刺点,避免局部皮肤肿胀、渗出液多,造成感染。

②封闭范围应大于渗漏区,不可过浅,注射前抽回血。

3、除铂类化疗药禁止局部冷敷外,其余化疗药外渗可给予局部冰块冷敷12~24 h,以减少肿胀,并可以降低受损组织的代谢水平、进而限制组织损伤的范围。

4、外渗部位药物治疗。

可外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早晚各1次,24h后每次涂抹前配合温水局部擦拭。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一、化疗药物外渗的定义及原因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过程中,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包括药物因素、患者因素、护理因素等。

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

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均可能导致外渗。

患者因素包括血管条件差、血管壁脆、穿刺技术不熟练等。

护理因素包括药物配制不当、输液管路维护不当、输液过程中未密切观察等。

二、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及危害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分为轻度炎性改变和重度炎性改变。

轻度炎性改变表现为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重度炎性改变表现为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尤其应该警惕的是,部分患者可能不出现上述症状,等发现时已发生皮肤组织受损,甚至丧失肢体功能。

化疗药物外渗的危害包括局部组织损伤、感染、皮肤坏死、溃疡形成、功能障碍等。

严重者可能导致截肢。

因此,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至关重要。

三、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1. 立即停止输注,避免继续外渗。

2. 判断外渗药物的性质,如非刺激性药物可尝试回抽外渗药物。

3. 局部冷敷或热敷,根据药物性质选择。

4. 局部封闭,使用适量局部麻醉药物和激素进行封闭。

5. 湿敷,使用适量药物进行湿敷,如硫酸镁、生理盐水等。

6. 换药,根据局部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进行换药。

7. 密切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评估局部组织损伤程度。

8. 及时通知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9.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解释工作,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10. 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的护理措施。

四、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1. 选择合适的血管,提高穿刺技术。

2. 加强输液管路的维护,避免药液渗漏。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措施简介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进行化疗治疗过程中,部分药物渗漏到患者体外。

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药物浪费,并且可能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本身造成安全风险。

因此,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化疗药物外渗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的常用措施和注意事项。

外渗处理措施控制外渗源在处理化疗药物外渗问题时,首先需要迅速控制外渗源。

如果是身体部位的外渗,可以通过立即将滴注引流管拔出或折叠防漏衣,以减少药物外渗量。

如果是药物袋或瓶子的外渗,应立即暂停输注并将药物容器放置在透明塑料袋内收集渗漏的药物。

安全处理药物处理药物外渗之后,需要注意安全处理药物的方法。

首先,应将渗漏的药物容器放置在密封袋中,并尽快送往医院专门的药物处理区域。

同时,应将与药物直接接触的消耗品,如手套、折叠防漏衣等也收集起来,并置于密封袋内一并处理。

患者伤口清洁与护理如果化疗药物外渗到了患者的伤口或其他敏感部位,应立即进行伤口清洁与护理。

首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洁无菌液清洗药物外渗部位,然后进行适当的伤口护理,如更换敷料等。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如疼痛、发红、肿胀等,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发现化疗药物外渗问题后,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给予患者进一步的指导和护理。

及时报告可以减少药物浪费,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注意事项预防为主化疗药物外渗的最佳处理方法是预防。

医护人员在进行化疗治疗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药物输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选择和使用注射和输液装置时,要注意质量可靠、防漏性好的产品,并进行正确的连接和固定,以减少外渗的发生。

加强培训和宣教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宣教工作,提高其对化疗药物外渗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培训内容可包括标准操作规程、紧急处理措施、外渗如何预防和应对等方面。

同时,还应向患者和家属宣传外渗的风险和处理方法,提高他们对化疗药物外渗的认知。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性蜂窝组织。 三.局部炎症进一步发展、药物毒性作用过强或致局部血管严重收缩均可造成局部组织糜烂坏
死,称为渗出性坏死。
主要内容
一、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及分级 二、临床致渗漏性外渗损伤的药物种类 三、药物外渗的影响因素及临床表现 四、药物外渗的处理与预防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
马铃薯片外敷方法,材料易得,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家属依从性高, 预后良好。
造影剂外渗处理--24h绝对不能热敷
立即将留置针拔出。考虑到高压注射器流速较快,药物会渗入局 部组织,尽可能用注射器回抽渗出的药液,并用棉球紧压穿刺点, 防止药物外流加重肿胀。
评估外渗程度,实施对症处理。目前临床常采用外敷、药物封闭 等方法处理外渗,同时配合患肢抬高;24h后停止外敷等处理后, 可以予肿胀部位湿热敷,减轻水肿、压力,减轻疼痛。
1、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胺碘酮、垂体后叶素、等 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等 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高渗造影剂等 4、化疗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紫杉醇、柔红霉素、长春新碱等 5. 其它药物:胺碘酮
其它-----需要重视
灭菌
复方
注射
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血管活性药物、刺激性药物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
多巴 胺外 渗
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化疗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卡氮芥、氮烯、环磷酰胺、氟尿嘧 啶、顺铂等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 苍白、灰白,继之(烧伤样改变)黑红、紫黑、黑痂或继发感染。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 有或不伴有疼痛

抗肿瘤药静脉输注外渗处理原则

抗肿瘤药静脉输注外渗处理原则

抗肿瘤药静脉输注外渗处理原则抗肿瘤药静脉输注外渗处理原则为:1.停止输液;2.抬高肢体;3.保留针头,回抽外渗药物,经原通路滴注解毒剂;4.注入5-1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渗出药物;5.局部用解毒剂(按不同药物);6.局部:1-2%普鲁卡因局封;局部外用中药/硫酸镁/类固醇;7.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降低痛觉神经敏感性。

对化疗植物药早期外渗后,冷敷还是热敷,有争论。

8. 记录和ADR报告。

常用抗肿瘤药物解毒剂1.柔红霉素外渗:局部降温。

使用循环冰水的冷垫、冰袋等,外渗后24-48小时内,每次15-20分钟。

有报导,每6小时局部用99%二甲亚砜1-2ml有效。

2.放线菌素D外渗:通过非留置针或导管静脉注射4%硫代硫酸钠5ml或用25口径针在外渗区多次皮下注射。

3.长春新碱或鬼臼乙叉甙:8.4%碳酸氢钠5ml皮下(局部),每个数小时重复。

4.丝裂霉素外渗:通过非留置针或导管静脉注射4%硫代硫酸钠5ml或用25口径针在外渗区多次皮下注射。

维生素C 1ml(50mg/ml)静脉(局部)5.阿霉素外渗:通过非留置针或导管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50㎎或地塞米松5㎎。

静脉(局部)、皮下(局部)、外敷(局部)6.表阿霉素外渗:冰敷至少60分钟,抬高患肢;皮肤表面涂二甲亚砜,每日三次,6天。

7.长春新碱外渗:24-48小时内每天至少4 次热敷,每次15-20分钟。

将150单位/ml 透明质酸酶溶液与1-3ml盐水混合液。

通过保留的静脉通道,每外渗1ml注射1ml;已拔针则皮下注射。

8.奥沙利铂外渗:可用地塞米松,普鲁卡因作局部封闭。

将配制好的药液沿外溢外缘的周围由外向内多点注射,封闭范围大于渗漏区。

护理措施: 1.化疗给药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执行。

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必须了解各类药物的刺激性,对强刺激性化疗药物切记渗漏于皮下。

2.正确选择血管1)选择最佳的穿刺部位,尽量选择较粗大的血管,血管直径越大流量越大,输入药物的浓度就相对较低,药物的刺激性也相应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药物静脉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抗肿瘤药物外渗是指抗肿瘤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1]。

外周静脉抗肿瘤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是0.1%-6.0%[2],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严重者须外科清创、植皮,引起医疗纠纷。

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定为四级医疗事故,更是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和责任。

由此可见,掌握抗肿瘤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知识至关重要。

1预防
1.1护士培训
1.专科知识培训。

(1)掌握化疗药物相关知识:①化疗药物刺激性的分类:区分强刺激性与一般刺激性药物;②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因素;③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2)掌握化疗给药的注意事项:①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各个化疗药物的特性,规定输注强刺激性化疗药物由高年资护士操作,输注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回血、疼痛等情况;②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应先输入等渗溶液,确认有回血后再输注化疗药,输注完毕后用等渗溶液冲洗,使输液管中的残余药液全部输入;③联合用药时,先输入非发泡性、再输刺激性发泡性药物,如均为发泡性、刺激性药物,应先输入低浓度,2种化疗药之间用等渗溶液快速冲洗;④在外周血管输注发泡性、刺激性药物时可用三通输液装置,一通路输入发泡性、刺激性药物,一通路快速输入等渗溶液;化疗药物推注时浓度不宜过
高,速度不宜过快。

2.专业技能培训。

(1)合理选择血管。

①长期化疗的患者,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注意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非化疗药物输注选用小血管;非化疗药物一般由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交替使用;②对于发泡性、刺激性药物,一般选用前臂静脉或远离关节上下2~3cm处的血管交替给药;③呕吐频繁的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能防止针头滑出血管;④输入发泡性、刺激性药物前,必须对使用的血管进行正确判断,而且输入发泡剂时,护士必须在床旁密切观察至药物完全输入患者体内;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的患者应避免在患侧上肢进行化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患者应避免在上肢进行化疗。

虽然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较慢,易于发生栓塞,一般不宜采用下肢静脉,但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患者化疗必须选择下肢。

(2)熟练穿刺技术。

①穿刺前热敷血管,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②对脆性血管采用小力度、小角度,缓慢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不再进针的方法;③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针头,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避免药液沿针眼外渗;④外周血管穿刺困难者,可行中心静脉置管(CVC)或外周深静脉(PICC)置管。

1.2患者宣教
1.签署化疗同意书时,从化疗方案、化疗副作用、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漏后的处理原则进行全面教育,提高患者化疗期间的自护能力,而且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

2.讲解强刺激性药物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的优点,以取得患者
的配合。

3.教会患者识别药物的刺激性。

4.叮嘱患者人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时尽量减少去卫生间、就餐等躯体移动,注意输液肢体的活动,避免注射针头移位;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

5.指导患者自我观察。

1.3管理制度
1.健康教育制度化,规定化疗前宣教工作由专业组长担任。

2.化疗操作规范化,规定化疗操作由经过培训的高年资护士实施。

3.增强观察力度,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检查注射部位有无回血及外渗。

4.严格交接班。

2化疗药外漏的处理原则
1.立即停止药物推注或输注,保留注射针头。

2.回抽残留的药物,回抽的血及液体量以3~5ml为宜。

3.在渗漏部位皮下环形注射相应的解毒剂,然后拔掉针头。

4.抬高患肢24-48h,避免局部受压,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组织肿胀。

5.根据所用的化疗药物进行热敷或冷敷,或50%MgSO4湿敷。

6.疼痛剧烈者可用2%利多卡因100mg或2%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

7.功能锻练。

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屈肘、握拳、外展、内
旋运动,避免出现关节强直、肌肉萎缩严重后果。

8.密切观察。

外渗损伤溃疡一般3-10d发生,观察时间不得少于10d。

3常用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处理
1.蒽环类抗生素。

(1)局部间断冰敷24h,冰敷温度4~6℃,每隔15min冰敷15min,最长可达72h,降低药物的活性,减少皮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减轻局部肿胀而引起的疼痛,间断冰敷的成功率为89.1%,对于蒽环类化疗药外渗后24h禁用热敷。

(2)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100mg,1次/d,连续3d,减轻局部疼痛和炎症反应。

(3)局部注射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5mg,减少药物与DNA 结合,减少炎症反应[1]。

2.植物碱类。

(1)局部间断热敷24h,热敷温度50~60℃,每隔15min热敷15min,加速抗癌药物的吸收。

(2)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酶300u+生理盐水2ml,透明质酸酶能够破坏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从而使溃疡发生率减少了50%。

(3)植物碱类也与蒽环类一样,可用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5mg局部注射,起化学中和作用。

3.氮芥、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

(1)首选硫代硫酸钠。

一般用法为:10%的硫代硫酸钠4ml与6ml的生理盐水混合局部注射,同时局部间断冰敷24h。

(2)局部注射维生素clml+葡萄糖溶液5ml,阻止药物与局部组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局部注射维生素B61ml+葡萄糖溶液5ml,其机制可能是在组织中维生素B6转化为吡哆醛及磷酸吡哆醛,减少对皮肤的损害。

(4)局部注射99%的二甲亚砜(DMSO)1.5ml,
每6h1次,共用14d,可抑制炎症反应和预防组织坏死,有效率可达100%。

4.免疫治疗-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治疗不同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溃疡,机理是巨噬细胞吞噬了渗出的有害物,使受损组织得以很快恢复。

参考文献
[1]娄婷,黄幼含.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与处理.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81-83.
[2]戴勤,刘丽华,龙国美.化疗过程中预防静脉渗漏的系统管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49-7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