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20200707141205)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相互交感、对⽴制约、互根互⽤、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加以说明。
(⼀)阴阳交感 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的过程。
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的根本条件,如果阴阳⼆⽓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和新的个体不会产⽣。
正是由于天地阴阳⼆⽓的交感或雌雄⼆性之精的构合,有形的万物才能产⽣,新的个体才能诞⽣。
阴阳交感的理论告诉我们,阴阳⼆⽓是永恒运动的,当键位在运动过程中相遇⽽⼜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发⽣交感作⽤。
阴阳的相互交感,使对⽴着的两种事物或⼒量,统⼀于⼀体,于是产⽣了⾃然界,产⽣了万物和,产⽣了⼈类,并使⾃然界时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对⽴制约 阴阳双⽅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
阴阳对⽴的两个⽅⾯并⾮平静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个统⼀体中,⽽是时时刻刻在相互制约着对⽅。
(三)阴阳互根互⽤ 阴阳互根是指⼀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着的阴阳两个⽅⾯,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都不能脱离另⼀⽅⾯⽽单独存在,每⼀⽅都以相对的另⼀⽅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互⽤”是指阴阳双⽅不断地资⽣、促进和助长对⽅。
(四)阴阳消长平衡 消,即减少;长,即增加。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例不是⼀成不变的,⽽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
阴阳消长⼤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 1.此长彼消 即阴长阳消。
这是由于制约较强造成的。
2.此消彼长 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这是制约不及所造成的 3.此长彼亦长 即阴长阳长,阳长阴长。
这是互根互⽤得当的结果 4.此消彼亦消 即阴消阳消,阳消阴消。
这是互根互⽤不及所造成的。
阴阳消长只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导致这种过程出现的根本原则是阴阳的对⽴制约与互根互⽤。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总体属性在⼀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向转化,即阳的事物可发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概念阴阳学说定义: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定义: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在古代哲学中: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阴阳是一个抽象概念,并不专指某一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故《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历史沿革:1.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周易》把阴阳从哲学角度高度进行概括,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把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宇宙的基本规律。
2.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并被医家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的两份方面。
阳属性的特点: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
阴属性的特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
在医学领域中的属性:人体中在外、在上的和具有外向、弥漫、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在内的、在下的和具有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阴阳属性的标志:阴阳属性的标志是寒热、动静、明暗。
因水火具备了这一特性,故称为阴阳属性标志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三)阴阳的特性:1.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2.相对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阴阳属性相互转化:事物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即所谓的“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相互制约阴阳对立阴阳相互排斥阴阳相互依存阴阳互根阴阳互源互用阴阳相互吸引阴阳互藏(阴中之阳为“真阳”阳中之阴为“真阴“)阴阳交感(阴阳二气相互感应交合)阴消阳长阴阳的比消彼涨和此长彼消阳消阴长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阳学说阴阳消长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阳的皆消与皆长阴睢阳张阳随阴长渐变形式阴阳转化突变形式(质的改变,并非量的改变)阴阳自和(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与趋势)阴阳平衡(双方在运动,对抗,化用中任然维持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偏胜(阴阳双方中某一方过于亢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阳偏衰(双方中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使另一方相对亢盛,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当用攻补兼施之法)阴阳互损(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使另一方也不足)理论依据:阴阳的互根互源与互化互用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阴阳格拒(双方中一方偏盛至极而盘居于内,将另一方排斥于外致使双方不能平衡协调而出现寒热真假的病理变化,分为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阴阳转化(双方中某一方偏盛至极时产生质的改变转化为另一方)阴阳反作(二气运动失常,上下不得交济互制)心肾不交上热下寒阴阳反作左升太过右升不及中气失调升降反作阴阳脱失(双方不能相吸相抱儿出现一方脱失而引起另一方大量脱失,当先固气,再补精血津液)阴阳学说的应用辨别病证的阴阳属性指导疾病的判断分析色脉声息的阴阳属性指导养生防病阴阳偏盛采用“损其有余”指导疾病的防治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衰采用“补其不足”阴阳互损采用“阴阳双补”阳盛格阴当“寒因寒用”用寒凉性的药物顺从其假寒现象,阴盛格阳当“热因热用”用温热性的药物顺从其假热现象。
阴阳反作,对心肾不交,上热下寒的病证,治宜清上温下,交通心肾。
对左升太过,右升不及的病证,治宜抑其太过,挟其不及,当平肝降气泻火,或佐以滋养肺阴以肃降肺气,制约肝气之升发,肝火之亢炎,即“平木佐金”对于中枢不转而致腹胀的病证,治宜枢转中气。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
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
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
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
秋冬,阴多而阳少。
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
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
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
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阴阳学说中,阴和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阳代表积极、主动、力量和独立,阴则代表消极、被动、柔弱和依赖。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从而维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都与阴阳的关系密切。
例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阴阳学说还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应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阴虚的患者,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阴阳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其影响且远且大,成为人们行为义理的准则。
如当今博得世界赞叹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家理论和实战经验的总结,其将阴阳义理在军事行为中运用至极,已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
“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
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实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含义1.阴阳的哲学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
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
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与矛盾的区别:阴阳虽然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但是它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有着根本的区别。
这种区别表现为:(1)阴阳范畴的局限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都是矛盾。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心
生血
脾
生血
统血
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2、表现: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小结:交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前提,互藏是交感 的动力根源,亦是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是阴阳之间最普遍 的规律(对立统一),说明了事物之间相反相成 的最基本关系。 消长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是在阴阳对 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及消长转化来维系的。
制约太过
阴盛则阳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 制约不及
阴虚则阳亢 阴虚---手足心热, 五心烦热
阳虚---畏寒怕冷
(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 阴阳互根,比如:上下,寒热。
阴阳互用,比如:气血。
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 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2)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和“阳”:
本体阳:是指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气
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本体阴:是指对人体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
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四)事物、现象阴阴属性的划分 阳 阴 运动的 静止的 外向的 内守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无形的 有型的 兴奋的 抑制的 明亮的 晦暗的 上升的 下降的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关系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的概括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中医学以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及自和规律,认识和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变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变化,形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阴阳学说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广泛应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运动,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阴阳的概念与归类(一)阴阳概念的形成人类对自身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对人类生活、生产影响最大的太阳出没、月亮变化等明暗交替的天象观察,由此形成阴阳最初涵义,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二)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既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
(三)阴阳的特性与归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其中最基本规律是: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本形式是:消长与转化对立制约: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如:寒热、水火互根互用: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如:精气、气血交感互藏:交感:阴阳相互发生作用互藏:阴阳双方都蕴含着另一方消长平衡:阴阳数量多少发生变化,可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消长与转化是事物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消长(量变)是转化的前提,转化(质变)是消长的结果。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一)在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1.脏腑形体上下表里: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脏腑划分一一五脏属里为阴、六腑属表为阳腹背四肢:腹背四肢内外划分: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表里组织:体表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五脏: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2.经络系统的阴阳属性(1)十二正经: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阳少太,太厥少)(2)奇经八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阴跷、阴维; 行于身体之外侧者,称阳跷、阳维(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1 .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一一阳;寒邪、湿邪一一阴(燥邪不分)2.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主要表现形式一一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1. 辨证分阴阳: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2. 四诊分阴阳:面色鲜明、声音高亢为阳;面色晦暗、声音低微为阴(四)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1 .指导养生:“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确定治疗原则:阴虚,阳病治阴;阳虚,阴中求阳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1)药性:寒、热、温、凉,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2)五味:酸、苦、甘、辛、咸;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3)升浮沉降药:性多上升发散属一一阳;沉降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涩、泻下、重镇属一一阴。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消长6.阴阳转化7.阴阳的自和平衡1.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⑴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包括 “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
⑵ 根据相生规律制定具体治法:这类 方法均属于“补母”和“泻子”的具 体化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 培土生金法 益火补土法
肝旺泻心法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⑶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二)事物的五行归类
古人把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性质或特点, 与五行相类比归类,这种归类方法分以下两种 情况:
1. 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2. 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归类示例
人体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液 五声 木肝 胆 目 筋 怒 泪 呼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汗 笑 土脾 胃 口 肉 思 涎 歌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涕 哭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唾 呻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3. 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 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 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 阴阳可相互转变。
4. 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 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中医学说的阴 阳无限可分的观点,体现了古代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 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 “阳”;
➢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 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 都属于“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三)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
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如《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所以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类经·阴阳类》)。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气候晴朗和阴雨、炎热和寒冷、运动状态的躁动和静止,等等。
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交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神明,也就是指物质世界无穷变化的意思。
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
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一般他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如以天地而言,则“天为阳,地为阴”,由于天气轻清故属阳,地气重浊故属阴;以水火而言,则“水为阴,火为阳”,由于水性寒而润下故属阴,火性热而炎上故属阳;以动静而言,则“静者为阴,动者为阳”,由于阴主静故相对静止的事物属阴,阳主动故剧烈运动着的事物属阳,以物质的运动变化而言,则“阳化气,阴成形”,即是指当某一物质出现蒸腾气化的运动状态时属于阳的功能,出现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时属于阴的功能。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的相互关系
01
02
03
04
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
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 克金,金克木。
相乘
五行相克太过,导致被克的一 方受损。
相侮
五行相克不足,导致克制的一 方受损。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通过五行学说,可以理解人体各脏腑器官之间的 相互关系和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两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阴阳学说主要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而 五行学说则从五脏、五腑、五官、五体等五个方面 阐述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 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
阴阳与五行学说的区别
阴阳学说主要关注人体的阴阳平衡,强调阳气的升发和阴气的收 敛,以及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行学说则更注重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以及五行与人体各 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强调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阴阳与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综合应用
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常常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结 合起来,综合分析人体的生理 和病理变化。
通过观察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 和五行生克制化的情况,中医 学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调整阴阳平衡、调理五行 生克制化等。
综合运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体的生 理和病理变化,为临床治疗提 供更准确的指导。
04
中医学中的其他基础理论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维系整体的重要认识。
脏腑学说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调节脏腑功 能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基础内容
阴 阳 学 说
辨别声息分阴阳——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 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寒热虚实及阴 阳属性。语音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属实、 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属虚、 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声低气怯,多属虚寒;呼 吸有利,声高气粗,多属实热。
辨别症状分阴阳——如发热、口渴、便秘、 脉数等为阳;恶寒、口不渴、便溏、脉迟等为阴。
1.阴阳的相关性
是指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 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 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 析。 2. 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 的。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 定,随时间和地点的变更而发生改变。
阴 阳 学 说
阴 阳 学 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 色 按脉,先别阴阳”。好医生在进行四诊时,首先 要辨别各种症状和体征的阴阳属性。
阴 阳 学 说
准确判断证候的阴阳属性,是治 疗思路正确的第一步。治疗思路的方 向性正确了,就不会有大的偏差。
⑴ 分析四诊资料
辨别色泽分阴阳——从色泽的明暗,可以辨 别病情的浅轻、深重及阴阳属性,色泽鲜明为病 在阳分,其病轻浅;色泽晦黯为病在阴分,其病 深重。
阴 阳 学 说
⑵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 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 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此产生了邪正 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 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偏胜、阴阳偏 衰和阴阳互损。
⑶ 以阴阳的对立制约来阐释的病机和治法
阴 阳 学 说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 和助长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等。 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 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3.阴阳的相对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阴阳双方以比较而分阴阳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可分性) (3)阴阳可相互转化
日中
可 分 性
平旦
黄昏
鸡鸣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 之可万。” ——《素问 • 阴阳离合论》
4.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 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法于阴阳”“冬病夏治”“夏病冬养”
3.归纳药物的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 气
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酸、苦、甘、辛、咸
辛味药有发散、促进运动之性; 甘味药能滋补和缓急; 淡味可渗泄作用;故辛、甘、淡属阳。 酸味能收敛; 苦味能清热、坚阴; 咸味能软坚散结;故酸、苦、咸属阴 。
药物的作用趋向—升降浮沉:升、浮→阳 沉、降→阴
地之阴气上升
⑵人体 男(阳)
女(阴)
媾精
诞生
新的生命
阴阳互藏
1.含义: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 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阳中涵阴,因而阳依阴而 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 阴中寓阳,因而阴依阳而 存在,阴以阳为根而化。
阴阳互藏
2.举例:
⑴自然界 上(阳)
下(阴) ⑵人体 心(阳) 肾(阴)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风、暑、(火)热邪---阳邪
如:六淫
寒、湿邪---阴邪
2.分析病机
阳盛 1.阴阳偏盛 阴盛 阴阳失调
阳邪犯人 机能亢奋 阳亢盛 实热证 阳胜则热 邪并于阳 产热过剩 阳长阴消 伤阴 阳胜则阴病
阴邪犯人 机能障碍 阴亢盛 实寒证 阴胜则寒 邪并于阴 产热不足 阴长阳消 伤阳 阴胜则阳病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 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 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表现为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 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 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 前提和条件。 如:明与暗、上与下。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 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 为相互资生、促进的过程。 如:气与血、兴奋与抑制、组织与功 能。
脉象分阴阳 部位:寸为阳,尺为阴 至数:数为阳,迟为阴 形态:浮大洪滑为阳 沉小细涩为阴
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真要大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 期。” 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归纳药物的性能
• 天地:宇宙和自然界 • 道:道理或规律;纲纪:法度 • 万物:众多的事物;父母:代表根源 • 生杀:指生长、发展、衰亡、毁灭 • 神明:物质世界的无穷变化 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阴阳的特性
普遍性 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各种事物或现象之中,代表着相 互对立而又联系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 运动、变化过程中。
阴消阳亦消 阳消阴亦消 阴长阳亦长 阳长阴亦长
阴阳平衡,阴阳双方在彼此消 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阴阳的 平衡是相对的。 事物就是在绝对的消长、相对 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发生发展 的。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指阴阳矛盾对立的双方,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 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 化为阴。 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灵枢〃论疾诊尺》 “故寒甚则热,热盛则寒。”
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
如《说文》说:“阴,暗也。
水之南,山之北也。
”“阳,高明也。
”这时的阴阳的涵义是原始的、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并不具备哲学上的涵义。
以后随着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涵义逐渐得到引申。
如向日光处温暖、明亮;背日光处寒冷、晦暗。
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
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
这时的阴阳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变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
《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
“--”表示阴;“─”表示阳。
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阴阳学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内涵。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来说明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其意义是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
对立:事物的阴阳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之间相互抑制,相互削弱。
2、阴阳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
互用:阴阳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为用。
3、阴阳交感互藏交感:是指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相互发生作用。
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4、阴阳消长: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
5、阴阳转化:阴与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细目三:阴阳常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A、阴阳偏胜(盛)阳胜则热——实热、高热、大汗出阳偏胜阳胜则阴病——口渴、尿短赤阴胜则寒——实寒、畏寒肢冷阴偏盛阴生则阳病——溲稀便溏B、阴阳偏胜阴偏衰:阴虚则热——虚热、低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畏寒肢冷、面色晄白、溲清稀便溏C、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阴虚导致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阳虚导致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A、诊法分阴阳:望、闻、问、切面红:热证——阳数、实、滑——阳发热口渴,热证—阳望面色切脉问寒热面白:寒证——阴迟、虚、涩——阴畏寒口不渴,寒证—阴B、辨证分阴阳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阳:表、实、热两纲六要阴:里、虚、寒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A、确立治则治法a.阴阳偏胜的治则治法——“实者泻之,损其有余”阳胜则热——实热:清泻实热阴胜则寒——实寒:祛散实寒b.阴阳偏衰的治则治法——“虚则补之,补其不足”阴虚则热——虚热:补阴(以抑阳) 阳虚则寒——虚寒:补阳(以抑阴)B、归纳药物的性能温、热——阳辛、甘(淡)——阳四气分阴阳五味分阴阳寒、凉——阴酸、苦、咸——阴升、浮——阳升降浮沉分阴阳沉、降——阴例题: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小儿药证真诀》2、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B、巢元方C、陈无泽D、吴又可3、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 )A、刘完素 3、张从正 C、李杲 D、朱丹溪参考答案1、C2、C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