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观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作者:张语航来源:《成长》2019年第12期摘要:张孝纯先生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奋斗在语文教育的一线,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极大贡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并在邢台八中进行了实验。
其带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拓宽了当时语文教学路径,虽然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仍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生活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孝纯老师在河北省邢台八中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大语文教育”的实验,从“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入手,针对当时的学情,讓语文更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从语文学习的整体上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1 “大语文教育”观基本内涵张孝纯先生所提倡的“大语文教育”即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2 大语文教育”观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对于当下语文教学而言,张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培养目标三个方面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2.1 语文教学生活化张孝纯先生“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核心即语文教学需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他看来,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和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习本就来自于生活,同时也应该借助语文学习将更加新鲜、生动的认识反哺给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品味生活。
加强语文教学生活化,不是单纯否定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外延,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为有利便捷的条件,设置更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联系生活。
什么是大语文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
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
“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语文是情智双修的学科。
我国语文教学界的泰斗刘国正老先生认为: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文”和“道”可以兼顾。
“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文性都不可取,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
”小学阶段大语文教育包含哪些内容编辑小学一、二年综述:小学一、二年级是一个孩子记忆力的真正黄金季节,也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进行相互衔接转换的最佳时机,不要把孩子的课外时间浪费在试图让孩子理解文意、欣赏经典上去。
小学一、二年级大语文提高重点:小学一年级记(背):★★★★听与说:★★★读:★☆写:☆小学二年级记(背):★★★★听与说:★★读:★★写:★☆1、识字与写字如果您想让孩子比同龄人多识字,那么就让孩子在幼儿园时代去完成这个工作,如果错过这个时机,孩子已经进了小学,我们只说孩子在这方面没有特别优势,但不会影响此后的语文或其它学科的学习。
2、阅读小学低年级,阅读能力方面有两项基本功是必须得到解决的:一是教会孩子进行正确的朗读,用来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语感。
很多家长和教师发现孩子写作文时存在语句不通、病句、语序颠倒等问题,误以为是孩子语言逻辑、组词造句方面的原因,而实质问题并不在写作本身,而在阅读上,问题孩子语感没有培养起来,语感弱的原因,通过合理的朗读训练可得到解决。
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观是一种以语文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它强调的不仅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更是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
大语文教育观主张以养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传统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和人文性,这导致了学生只能在学科知识上取得一定的突破,而在综合能力上无法达到应有的水平。
因此,大语文教育观提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阅读、写作、演讲等多种形式,打造具有综合能力的语文教育模式。
同时,大语文教育观也强调了语文教育的社会责任,倡导以语文教育促进社会和谐、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使语文教育成为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的人文教育。
- 1 -。
大语文—人文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人文语文教育观
人文语文教育观是一种以人类文化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质。
在人文语文教育观中,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更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
人文语文教育观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语文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等方面。
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历史文化、哲学思辨等多样性的文化素材,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与现实状况,从而灵敏地思考问题,深刻领悟人文情感。
人文语文教育观还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包括责任感、正义感、道德观念、自我价值感等。
通过对经典文化的研究与学习,学生能够受到深刻的感染和启发,塑造自己的品格,增强自我认识和自信心,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良好品质。
总之,人文语文教育观通过深入学习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经典,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质,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成就自己。
- 1 -。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观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观
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初中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内涵(基本框架)是什么?
内涵:在系统论和大语文观指导下,识字教学为根,阅读教学为源,习作教学为本,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为魂,实现课内外阅读一体化,阅读和作文一体化,从读一篇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一体化,书本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体化。
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全面改革。
大语文教育观的理论与实践
浅谈大语文教育观的理论与实践新课标中强调,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的知识要讲,但不是只讲那干巴巴的条条框框,老师讲得没劲,学生听得枯燥,更可怕的是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给磨没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我们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观点,举办学生喜欢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体会人文精神、塑造高雅气质,发挥语文“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作用,这是“大语文教育”观,更是新世纪语文课程的新呼唤。
一、对大语文教育观的认识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工具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又与各门学科相互渗透。
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无时无处不与语文发生关系,可以说语文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这就形成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学生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读文学书刊,还是读政冶的、历史的、科技的、艺术的……各种书刊杂志;无论是参加各门学科的活动,还是参加社会活动或劳动,乃至平时听广播,看电影、电视,与人交谈等等,都可以直接、间接地学习语文,都对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有益。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把那种不自觉的、无目的无计划的、低效率的学习,转化为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高效率的学习。
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它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但仅此还很不够。
“向45分钟要质量”的提法有其正确的一面,那就是教师必须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但如果理解为只要用好这45分钟就行了,就有“质量”了,那又错了。
课堂教学只不过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部份,尽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如离开了广阔天地,堵塞了多条渠道,只在那小小的“责任地”上下功夫,无论你怎样精耕细作,也决不可能有大的收获。
科学的教育体系是一种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结构,其教育目标,只有通过多条渠道才能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现代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树立适应于今天信息社会大生产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为适应这一改革,语文教学也必须改革旧的完全依靠教科书的模式,代之以一种全新的“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观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将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过去的语文教学,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狭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考试内容又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把学生圈在一个小圈子里,只教课本上规定的内容,对考查的内容重点讲,其他内容粗讲或干脆不讲,加上考试手段的单一,使语文教学走入一个误区:重知识,轻能力;重基础,轻写作。
许多学生学习了九年语文不会写一个“合同书”、一个“民事诉状”,甚至连个人总结都写不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我们现实生活不相适应,怎能不令人对语文教学表示担忧呢?实施“大语文教育”则很容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因为它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学可语文的渠道,就连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际活动都是学语文的好机会,如交谈、致辞、开会、打电话、看电视、看书报、写信……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用报纸作学习语文的第二教材首先,报纸有利于架设从小语文教育到大语文教育的桥梁,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要形成一种内存的语文素质,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训练,还要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到社会生活的海洋中去学语文,而报纸是反映社会、报道生活的,恰好能负担起从“应试语文”到“生活语文”的转化任务。
报纸肩负着传播政治、经济、文体、科教、军事等信息的重任。
学生通过读报,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一种实际语文交际能力。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大语文”观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大语文”观摘要:针对大语文教育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贯穿的来论述。
关键词:大语文观;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
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将其指导思想概括为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因此,对“大语文”理念的探索已不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来贯穿大语文观,如何有效操作使先进理念变为现实成果,有待于我们每个执教者探索。
笔者结合小学课堂,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联系来突破:一、读写记有机结合宋代理学家朱熹就曾对读书有“四到”之说,即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笔者认为,我们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朱熹之说的继承和发扬。
众所周知,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就是生字的学习,学生作业的一大部分就是对生字的学习,但长期以来,往往是一些老师安排的生字作业量丝毫不少,然而通过考试形式检查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提起某一课的生字倒是手到擒来,但让他们读出来或者组词就力不从心了。
甚至往往是张冠李戴,让人啼笑皆非。
孰不知,偶然性背后有着不可忽略的必然性。
笔者认为,在新课标的“大语文”背景下,读、写、记就包括了宋代朱氏的四到,因为要读不言而喻就要用眼。
同时,它的一个“大”字也包涵了三者之间的联系,不管是低年级阶段的识字,还是高年级阶段的积累,既然要写,就必须同时做到口到、心到,即读出声、记于心。
只有这样,方能避免以上两类劳而无功或入不敷出的缺憾,更不会迁怒于学生,导致师生共同信心的互丧,同时如此也正好体现了我们新课改背景下的“大语文”理念。
二、字词句的有机相联众所周知,如果不从汉字的语素角度分析,那么单字无可厚非的就是我们汉语系统和语言实践的最小单位。
因此,对于汉字的识记,读音一直是我们汉语学习的基本功。
对于小学阶段,特别是低段课乃至中段课而言,如何有效地掌握该段的生字就似乎无可厚非地成了教学的“重中之重”。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过程中,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至关重要。
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语文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和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具体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1. 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不尽相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自信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审美情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感和文化意识。
只有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品位,他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强调实践性教学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还要强调实践性教学。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更要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运用,提高语文学习的实际效果。
实践性教学可以包括语文阅读、写作、演讲、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语文的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具体方法1. 倡导综合素养教育在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时,首先要倡导综合素养教育。
综合素养教育是指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通过综合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工具。
在当今社会,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是当前语文教育的一个迫切需求。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首先要明确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我们不能只是看重学生的语文成绩,而要重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
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和语文鉴赏能力。
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辨,能够理性思考,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知识,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表达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多读、多写、多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使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语文鉴赏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获取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去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语文修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修养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语文鉴赏能力、语文修养、语文情感和语文品格。
二、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语文基础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就要注重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应弄清三个关系
一
麻” ,舍其本 而求其末 。还有 的老师担心搞课 外阅读会不 会加重学 生的课业负担 ,在课 外 阅读 中 ,学生会不会 良莠 不分 ,甚 至 “ 误入歧途 ”。这些顾虑 固然 有其原 因,但 总 的来看 ,对 于语 文 学 习来 说 是不 可取 的 ,或 者说 是错 误 的 ,试 想有谁会 因噎废食 呢?作为每 一名语文教师 既要 重
在实践 中学习语文 ”的学习理念 。教 师要 通过各种渠道 和 途径 为学 生创造语文实 践的机会 ,比如有 的学校开展 的国 旗下讲话 、课前五分钟 演讲 、表演课 本剧等形式 的活动都
会 提 升学 生 的语 文 应用 能力 。再 比如 ,有 的学校 成立 了
“ 4 " , i e 者站”、 “ 社 区服务 队” 、 “ 事 迹报 告 团” 等组 织 ,让学 生在课 余 时 间深入 到社 会 ,开 展采 访 、社会 服
是弄 清语文 学习与语 文情感 的关 系。现在不少教 师 视课 内教学 ,更要重 视课外 阅读 。最明智 的做法是 让学生
“ 取法于课 内 ,收益于课外 ”。课外 阅读才是 “ 滋 养”学 生语文素养 的 “ 满汉全席 ” ,缺 失了课外 阅读 ,学生就会 “ 营养不 良”。试想 ,学生走 向社会后所应用 的知识有多
了其应有 的意义 ,至少是失 去 了其承 载的情感元素 ,失去 了情感元 素的语 文教学其效 果是可想 而知的。科学 的语 文 教学 ,应 始 终贯 穿两 条线 ,一条 是知 识 线 ,一条 是情 感 线 。就学 生 学 习语文 而 言 ,语 言 文字 一是 表 意 ,二是 传 情 ,因此 语文教学 中 ,离开 了知识 去言情或只注重 了情感
范 围 窄 ,学生 学 习语 文 的效果 就肯 定 不好 。上 述认 识 的
在作文评改中实施“大语文”教育观
在作文评改中实施“大语文”教育观-中学语文论文在作文评改中实施“大语文”教育观杜茂进众所周知,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
多少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很重视作文教学,尤其是作文评改。
但许多学生的作文水平仍然偏低。
甚至有的学生提笔即愁。
造成这种状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教师也应反躬自问:这与我们的指导方法,尤其是作文评改无关吗?目前,许多学生甚至老师,存在着这种模糊的认识——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
学生写完作文,万事大吉,至于作文评改,有老师实行“承包制”,全批全改,甚至精批精改,结果呢,老师辛辛苦苦批了改了,学生却无动于衷,“依然故我”地错。
鉴于这种尴尬的局面,我们苦苦思索对策,想到了“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观,最早由河北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的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拓展。
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由灌输式的单项信息传递所形成的被动接受能力,扩大到诱导式的多向信息交流所形成的主动创造精神,营造一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立体教学”形式。
这种“立体教学”不仅有教师与学生,而且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信息状态转变为主动接受信息的积极状态,培养他们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
将“大语文”教育观引入作文评改,情况会怎么样呢?至少,可以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错误是学生犯的,改错的工作也必须由学生来完成,不能由老师代劳。
在评改这个环节中,老师的任务在于“评”,在于肯定进步,点出错误之所在,分析原因,引导、点拨学生修改。
假如老师对作文只改不评,那么学生就不知其所以然;假如既评又改,那么虽知错了,却因没有自己修改,缺乏感性知识,两者都不足取。
所以最佳的办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互评、自改。
浅析“大语文”教育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析“大语文”教育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摘要】“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由来已久,基于此的语文教学改革层出不穷。
但社会的发展带给教育无尽的难题隐患,教学也应该随即而动。
本文试从语文课程利用开发、课外阅读积累、作业丰富优化、多学科融合几个方面,探析“大语文”教育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的途径。
【关键词】“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优化课堂“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便揭示出语文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联系生活”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它要求我们摒弃拘泥于语文课堂、语文课本,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而要把课内外、校内外、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并利用无限的教学资源,突破教材的有限性,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
以下是本人对基于“大语文”教育观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尝试运用的几种方法的粗略认识。
1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科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的一种“凭借”。
他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
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
”因此借助教材的学习提升能力素养是学习的必要途径。
而大语文教育观下的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首先,立足教材,适度拓展。
“联系生活”是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人教版”每册教材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如“搜集春联,书写春联”、“选编自己的作文”等。
这些活动设计也不再着眼于语文基础的某一个训练点,而是让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思路,结合训练内容,指导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运用学习的语文知识表达自己所看、所想、所感。
在指导学生进行这项活动时,我注意激发兴趣,激励信心;关注个体差异,个别辅导;展出和评议相结合。
由于指导充分,所以效果出人意料。
学生们给自己的作文选设计了漂亮的封面,起了响亮的名字,如“一路风景”、“月亮船”、“艺海拾贝”等。
大语文观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被人从理论上予以否定。
然而它的阴影,在语文教育领域却至今未能在实践上完全消除。
尽管叶圣陶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
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
整个社会对于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
”②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
到了80年代,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的提出,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等时代新观念的形成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人们开始从宏观的角度、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角度,来审视语言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于是一种被人们称之为“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构思和改革方案出现了。
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
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说:“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认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
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教改前沿JIAO GAI QIAN YAN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张语航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 133002)摘 要: 张孝纯先生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奋斗在语文教育的一线,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极大贡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并在邢台八中进行了实验。
其带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拓宽了当时语文教学路径,虽然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仍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生活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孝纯老师在河北省邢台八中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大语文教育”的实验,从“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入手,针对当时的学情,让语文更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从语文学习的整体上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1 “大语文教育”观基本内涵张孝纯先生所提倡的“大语文教育”即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2 大语文教育”观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对于当下语文教学而言,张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培养目标三个方面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2.1 语文教学生活化张孝纯先生“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核心即语文教学需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他看来,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和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习本就来自于生活,同时也应该借助语文学习将更加新鲜、生动的认识反哺给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品味生活。
加强语文教学生活化,不是单纯否定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外延,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为有利便捷的条件,设置更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联系生活。
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大语文教育观”,即“扬大、抑小、引广、正直”,下面将详细阐述我的教育观。
一、扬大“扬大”即弘扬优秀的文化精神,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爱上语文。
我们要将语文教育视为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教育的过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美丽和价值。
要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名言警句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爱读书、识才识趣、童心未泯的良好习惯。
二、抑小“抑小”即扼制不良的言行和思想,屏蔽谣言和迷信。
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格。
要抑制学生中不良的言行和思想,引导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正确看待文化传承和创新。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相,正视社会的复杂性,防范谣言和迷信的侵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爱国、进步和团结的优良传统。
三、引广“引广”即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广阅读广度,开拓视野。
一个人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才能够有更明确清晰的思维,并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阅读资料,让他们对文学、历史、地理、生态等各个领域有所了解,促进整个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双眼变得更为明亮。
四、正直“正直”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外,更要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实践正直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教育的价值并付诸实践。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坚持“扬大、抑小、引广、正直”的教育观,以此引领学生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浅议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的语文教学
浅议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大语文观即“大语文教育观”,是针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经过多年教育教学探索,总结出的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模式。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语言学习和训练为基础,指导实践的实用性学科。
我国历来比较重视“要做事,先做人”,做人的品质如何体现出来呢?首先根据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来判断其思想品德、为人处事的能力。
在没有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以前,我国一直比较重视人文教育。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国际间的往来交流,各国的文化差异不同以往,我们教育的实用性大打折扣,我们的语言显得繁冗、复杂。
因此,创造一种大的人文环境、提倡大语文观成为必然。
叶圣陶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注意和思考。
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到了80年代,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的提出,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等时代新观念的形成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开始从宏观的角度、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角度,来审视语言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于是一种被人们称为“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构思和改革方案出现了。
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观”下设计的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一体两翼。
张孝纯认为,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应由三部分组成:1.语文课堂教学;2.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语文学习环境。
实施完整的语文教学就是要: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2.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
所谓“一体”,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包括范文教学、参读教学、习作教学、语文考试考查等项,其中以范文教学为核心;所谓“两翼”,其一是以课外阅读为重心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其二是对学校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和社会语文环境的利用。
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比赛】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小学肖远义邮编:401332 电话:130********《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诠释了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为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牢固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呢?笔者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粗表浅见,求诸同行与专家指点。
一、领悟“大语文教育观”的内涵。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成为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信息能力、社交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现代人。
这种种能力无不与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密切联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只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思维发展及人格的完善却不同程度的忽视了。
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
大语文教育观,即把语文教育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它是针对微观语文教育提出的一种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
它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扩大语文学习空间,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因此,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切切实实改进课堂教学。
不再把语文教学简单地束缚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上,“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着重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
语文教育需要“大语文观”,“大语文观”则需要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
大语文教育观的解释
大语文教育观的解释嘿,你知道啥是大语文教育观不?这可不是啥简单的概念哟!就好比盖房子,语文知识就是那一块块砖头,而大语文教育观呢,就是要把这些砖头建成一座超级酷炫的大厦!(这不就像我们盖房子,得有个整体规划嘛。
)大语文教育观可不只是让你会读会写几个字那么简单。
它是要让你真正理解文字背后的力量,就像挖掘宝藏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
(想想看,读一首诗,你要是只知道字面意思,那多没意思呀,得去感受诗人的情感,那才带劲呢!)它强调的是全面发展呀!不仅仅是课堂上那点知识,还包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比如说,你看个电影,这也是语文呀,里面的剧情、台词,不都是语文的体现嘛。
(就像你平时和朋友聊天,那也是在锻炼语文能力呀。
)大语文教育观还鼓励我们多去体验,多去感受。
去大自然里走一走,看看那些美丽的风景,听听鸟儿的叫声,这不也是语文嘛。
(这不就跟我们去旅游,欣赏不同的风土人情一个道理嘛。
)你再想想,平时我们读的那些名著,里面的人物、故事,多有意思呀。
这也是大语文教育观的一部分呀。
(这就好比是一场盛大的宴会,各种美味佳肴等你来品尝。
)而且呀,大语文教育观让我们知道,语文不是孤立的,它和其他学科也都有关系呢。
像历史、地理,不都和语文紧密相连嘛。
(这不就像好朋友一样,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我觉得大语文教育观真的超级重要!它能让我们真正爱上语文,从语文中发现更多的乐趣和奥秘。
让我们不再觉得语文只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应该积极地去拥抱大语文教育观,让自己在语文的海洋里畅游,不断地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就是我的观点,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阅读与作文
主讲吴芙蓉
何谓“大语文观”?
所谓“大语文”是语文教学领域、范畴的广泛化、扩大化、社会化。
语文教学就是“一体两翼”。
“一体”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主题,“两翼”是指语文课外学习、社会、语文教育。
具体地说,“大语文”教育从横向看,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语文教育“三个课堂”,其中,课堂教学是“轴心”;从纵向看,可包括学前、学龄和继续教育。
也可以说,“大语文”教育就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的教育,而绝非是以选拔少数人为主的精英教育。
一、现代大语文教学观的几个特点
(一)、“大语文”教学观它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1、加强学校语文同家庭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联系,创建三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2、实现德、智、体、美、劳的统一,突出德育的统帅地位。
3、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和配合。
4、加强语文课各个部分之间的系统化联系,诸如听、说、读、写、思之间,以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考试考查各部分之间。
5、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和生活化。
6、实现教师教学的指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和谐统一。
(二)“大语文”教学观它突出强调社会性。
(三)“大语文”教学观它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性,创造了开放性。
(四)“大语文”教学观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固定性,体现了选材的现实性、时代性。
(五)“大语文”教学观它有利于减轻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
我的“大语文”观
(一)、我的“大教材”观
1.读有字之书
2.读无字之书
(1)科学观察
(2)科学实验
(3)游戏活动
(4)手工制作
(5)新闻媒体
(二)、我的“大课堂”观
1、阅读教学与运用
A、一篇带一本
(1)、课前初步阅读
(2)、课堂讨论探究
(3)、课后拓展阅读
B、学一篇写一篇
2、诗词教学与运用
A、学一首带一类
(1)、课前查阅资料
(2)、课上散点渗透
(3)、课后阅读专题拓展
B、学一首改一篇
3 、语文园地与拓展
A、学一项拓展一项
经典诵读
具体做法如下: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2)整合资源,搭建平台
(3)变换方式,安排时间
(4)开展活动,展现自我
获得成效如下
(1)陶冶情操
(2)改变行为
(3)提高能力
B、学一项创新一篇
(三)、我的“大教法”观
语文教学贵在“于无法之中取法”,贵在“授之以渔”。
文质兼美的作品可以以诵读为主,情节复杂的文本可以以讨论为主,哲理深邃的课文可以以感悟为主,知识小品可以以圈点概括为主。
(四)、我的“大作业”观
1、口语交际型作业。
2、调查报告、采访等社会实践类作业。
3、写发言稿、编公益广告、编短信等应用文作业。
4、办小报、编习作集、查资料等动手操作类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