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 (2)优质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精】《东南亚》教案

【精】《东南亚》教案
了解中南半岛上的河流分布情况。
了解东南亚充满热带气息的自然风光。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特点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华人华侨对所在国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没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影响。
出示图片: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这两处景点位于哪个地区?(东南亚)
今天,我们来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地势与独具特色的热带旅游风光。
二、新课学习
(三)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1.中南半岛地形与地势特点
用笔描绘出中南半岛上的主要山脉与河流。(如图)
归纳中南半岛地形与地势特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活动:以中南半岛为例,认识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拓展延伸:视频:咽喉要地——马六甲海峡
活动:2.阅读教材23页活动题2中的材料和下图,分析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性。
我国的石油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地区,而从中东运往中国的石油,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因此马六甲海峡对中国石油进口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资料归纳、教师讲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亚洲的6个分区中,有这样一个分区:曾发生过印度洋海啸、有世界上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有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马六甲海峡、是世界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分区吗?(东南亚)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东南亚》教案共2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东南亚》教案共2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东南亚》教案共2课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的国家。

(2)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形、气候等。

(3)掌握东南亚的物产特点,包括矿产、农产品等。

(4)了解东南亚的人文风情,包括宗教、节日、服饰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资料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包容多样性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的国家。

(2)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

(3)东南亚的物产特点。

(4)东南亚的人文风情。

2.教学难点:(1)东南亚的气候特点。

(2)东南亚的矿产、农产品。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展示东南亚地图,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谁知道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的国家?2.探究东南亚的自然环境(1)分组讨论:根据地图、资料,分析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2)小组分享: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3.探究东南亚的物产(1)展示东南亚物产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谁知道东南亚的主要矿产、农产品?(3)小组讨论:分析东南亚的物产特点。

4.探究东南亚的人文风情(1)展示东南亚人文风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谁知道东南亚的宗教、节日、服饰等特点?(3)小组讨论:分析东南亚的人文风情。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东南亚的哪些内容?(2)学生回答: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自然环境、物产、人文风情。

2.深入探究东南亚的自然环境(1)展示东南亚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谁知道东南亚的气候特点?(3)小组讨论:分析东南亚的气候特点。

3.深入探究东南亚的物产(1)展示东南亚农产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谁知道东南亚的主要农产品?(3)小组讨论:分析东南亚的农产品特点。

《东南亚》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地理人教七年级下册】

《东南亚》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地理人教七年级下册】

《东南亚》教案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结合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分析中南半岛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2.了解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分析说明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学重点】结合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分析中南半岛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分析说明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二、教学策略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材重点选择了东南亚突出的地理特点进行介绍,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热带旅游胜地。

本节课为第2课时内容,主要从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热带旅游胜地两方面去讲解。

教材以“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为标题,在介绍东南亚地形特征的同时,凸显东南亚城市分布与地形特征的联系。

同时东南亚是世界重要的旅游胜地,本节课将从多要素要素分析,总结东南亚旅游特征和旅游优势条件。

本节课从东南亚风景图片和歌曲引入,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以前往沙利家乡观光为线索,串起了整个教学流程。

三、教学流程自北向南流;河流流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河流两侧是山地,呈南北纵向分布。

【合作探究】1.从地形图中,你能找出中南半岛主要有哪些地形吗?它的地势又呈现怎样的趋势呢?2.在图中找出下列城市,并归纳出它们共同的分布特点。

3.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有哪些有利条件和弊端?4.你还知道哪些坐落在河流沿岸的大城市呢?根据地图总结东南亚地形地势特征,观察城市分布特点,思考其利弊,并说出已知的河流沿岸大型城市培养学生区域分析的能力概括明确:1.以高原、山地地形为主,南部沿海地区多为平原地形;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地区山河相间,呈南北纵列分布;2.城市都分布在河流沿岸;3.有利于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弊端:河流水患易给城市造成损失、污水的随意排放易导致河流污染、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过量取水会破坏流域内的水循环;4.上海、巴黎、伦敦等城市。

环节三热带施游胜地【播放视频】播放东南亚自然风光视频,感受热带景观的魅力,过渡到热带旅游胜地版块的学习。

《东南亚(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东南亚(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东南亚》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东南亚是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了解地区”部分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理位置及重要性、东南亚构成、地形与河流、气候和自然灾害,以及东南亚的人文地理环境。

本节课在教材编排上分为“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富饶的物产”、“我国的近邻”四部分,实际分别涉及到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位置、国家、地形、河流、气候、物产、海运、城市、人口等,地名多,知识点琐碎,核心内容是以上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教与学的活动中应重视拐顺各要素的关系,重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目标1.记住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知道东南亚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及其分布状况。

3.了解东南亚国家和首都分布,能举例说明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4.了解华人和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的繁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东南亚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教学难点】1.东南亚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居民中华人的比例?。

【新课展开】(过渡)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东南亚的人文情况以及经济状况。

首先我们来学习东南亚的国家、城市和人口情况(板书)四、国家、城市和居民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空白处。

东南亚为世界人口_______区之一,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和____________,人种以________人种为主,是世界上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这些华人主要来自中国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省。

——内容简单,让学生阅读课文完成,然后抽学生回答即可。

(板书)1.居民人口稠密集中于平原与河口三角洲黄色人种为主华人华侨密集(过渡)你了解东南亚的国家吗?你知道东南亚有多少个国家吗?结合课本,认识东南亚的11个国家。

七下7.2东南亚两课时教案

七下7.2东南亚两课时教案

《7.2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南亚》教学设计(一)学案导引:1、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一)位置:相对位置——东南亚位于亚洲的。

纬度位置——纬度范围,绝大部分位于带。

海陆位置——“十字路口”的位置,位于洋和洋;洲和洲之间。

(二)范围:由半岛和群岛两部分组成。

东南亚共有个国家,其中与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有、、;内陆国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刚刚独立不久的最年轻的国家是。

2、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3、东南亚有哪些世界著名的热带作物?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4、利用气温、降水图分析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特点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对《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以及相应的学习能力。

在对“认识大洲”的学习中,学生们又接触了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现在该是老师放手让学生拄着拐杖试探着自己走路的时候了。

因此,教学中切忌大包大揽。

在本节的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就相当于学生手中的拐杖,当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时,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不要因为怕孩子摔交,就一直抱在怀里。

给学生机会去探索,他才可能有所发现。

《7.2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南亚》教学设计(二)学案导引:1、学生读图:“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1)找一找东南亚都有什么河流?(2)这些河流的流向有没有共同特点?(3)这些河流的上游的在什么地方?(4)河流与山脉的分布有什么特点?(5)找一找这些河流的沿岸都有哪些大城市?2、你了解哪些有关东南亚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教学反思:采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析图、探索、发现,是本节学习中基本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

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图幅,每一幅图都包含了大量地地理信息,有些用直观地文字和符号表示,还有一些则需要对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后自己得出。

对图的掌握程度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是学好地理地金钥匙。

第二节东南亚教案(2)

第二节东南亚教案(2)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的风景
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准备:
1、东南亚地图;
2、自制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东南亚
一、地理位置
纬度
海陆
二、气候
类型: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对比)
共同特征:湿热
三、农业
水稻气候
人口集中,耕地少
热带经济作物
四、地形特点(中南半岛)
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五、河流
上游:多为峡谷,水流湍急―――丰富水能资源
下游: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有利农业生产六、城市分布――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
原因:
七、华人、华侨集中
华侨:中国国籍
华人:外国国籍。

东南亚+2教案

东南亚+2教案

教案首页)知道东南亚发展农教案内容新课导入提问:去东南亚旅游要带什么衣服呢?为什么呢?板书第二节东南亚五、气候气候考察队:考察东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并说出你的分析方法。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在图中用红线描出北回归线、赤道、30°N、10°S 四条纬线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东南亚哪些地区属这种气候类型?展示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并说出其气候特点。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

(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

(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

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

)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

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

(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化。

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东南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东南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东南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东南亚》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有: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国家、东南亚的民族与文化、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东南亚的经济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东南亚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东南亚有一定的了解,如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等。

但学生对东南亚的国家、民族、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东南亚的这些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国家、民族、文化、自然环境和经济等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资料等,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国家、民族、文化、自然环境和经济等情况。

2.难点:东南亚的国家、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资料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东南亚的情况。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素材。

2.教学PPT。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东南亚的国家、民族、文化、自然环境和经济等情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东南亚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针对呈现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如:东南亚有哪些国家?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东南亚的民族文化有哪些?等等。

通过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东南亚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获奖

东南亚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获奖

七年级下册《东南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2、过程与方法(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人口稠密,华人分布集中。

三、教学难点1.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气候特征和主要区别。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演示、讨论、归纳等方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

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讲授新课]1.课件展示:图7.17“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东南亚政区图”,图7.18“东南亚的地形”,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初中地理_东南亚(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东南亚(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根据地形图说出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的特点;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结合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析说明东南亚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地图、收集整理东南亚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华人华侨对所在国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没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地形特点与河流分布教学难点:地形特点(中南半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中国就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著名革命家陈毅在写给缅甸朋友的诗中曾说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这既是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的位置表达,也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

(二)、讲授新课:一、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活动一展示:“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在学案上描画主要的河流分布,并确定诗中提到的河流名称。

活动二读图分析(读图,自学与交流结合)读“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

1.找一找东南亚有什么河流?2.这些河流的流向特点?3.这些河流的上游在哪里?4.河流与山脉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展示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的展示教师进行总结或补充。

学法指导:中南半岛在河流与河流之间,多是山脉和高原,用我们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活动三找一找在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下,人口和城市如何分布呢?学生活动:读“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看看他们附近的大河及所在国家,完成下表。

总结: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过渡:世界上大多数城市都沿河分布。

出示中国的城市分布图,进一步认识城市沿河分布的特征。

引入问题: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有哪些有利条件?进入活动四环节。

活动四讨论交流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有什么好处?教师引导过渡: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有正反面。

第二节 东南亚(第2课时)-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第二节  东南亚(第2课时)-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第二节东南亚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读图说出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文资料的阅读、分析,学会读图和分析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讨日常消费行为与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保护,增强环保意识和保护动物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东南亚的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东南亚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地区,通过本区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这也是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重要性所在。

而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气候是一项重要学习内容,而东南亚又是本册教材中第一个同时介绍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区域,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还为后面学习《印度》等区域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通过对七上《气候》以及本册《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名称、了解其特征,并学会读“亚洲气候类型”图说出亚洲各个分区的气候类型,这对学习本课内容有很大帮助。

但在理解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可能稍有欠缺。

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讲解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授课地点:计算机室(保证每名学生一台电脑)。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全班划分为三大组,并选出组长,每大组中按四人一组划分成若干小组。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7.2《东南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7.2《东南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7.2《东南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7.2《东南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地形图说出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2.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东南亚的地形与地势特点,并能说明其人口和农业沿河分布的原因。

2.从水运的便利、水资源的分布、沿河地形平坦等方面分析东南亚的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3.对东南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进行综合分析,可进一步通过资料分析旅游业给东南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强化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即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强化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地图、强化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增加科学探究的意识。

2.通过生活性地理情景的引入,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人类活动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东南亚的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2.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2.理解东南亚成为中国人出境游首选地的优势条件。

■教学策略紧扣新课标要求,在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学情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课标引领下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标准,而且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

同时,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组织形式上侧重小组合作,这些教学策略将会非常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南亚地形、河流、城市以及旅游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湄公河游记”的生活地理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知识的学习,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身边地理的教学新思想“(中山旅游网2014年2月7日)恋上一条河,挥之不去的湄公河情愫”节选http://www.zhongshantour.com.cn/zh-CN/displaynews002.html?newsID=100186637渡船静静地依着喧闹的码头,在湄公河黄色的浊流里荡漾起伏,我的湄公河之行就这样开场了。

初中地理《东南亚(2)(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东南亚(2)(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东南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南亚范围、国家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3.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4.华人和华侨在东南亚和支援中国经济建设中的贡献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和视频材料的引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探索,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位置、气候、农业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国家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教学难点: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探索活动】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关东” 指的是我国东北一带,“西口”指的是我国内蒙古以西,那么你知道“南洋”指的是哪里吗?(东南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有关下南洋的历史。

【播放视频】有关下南洋的视频,通过视频学生了解下南洋的历史和华人华侨在东南亚经济建设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展示图表】了解东南亚各个国家中华人所占的比重【自主探究一】结合视频和上面展示的图表,并阅读教材内容,探究以下问题:1.东南亚的居民绝大多数是(人种)2.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

3.什么是华人?什么是华侨?【讲述】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深入了解东南亚有关的情况。

【自主探究二】东南亚的范围:1.阅读课本图,找出以下地理事物①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苏拉威西岛、菲律宾群岛2.东南亚包括和。

【反馈、点拨】学生上讲台前指着大屏幕上显示的东南亚空白图,说出探究中的地理事物名称。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图点拨:中南半岛因在中国的南部,所以叫中南半岛,中南半岛继续向海上延伸,形成了狭长的马来半岛;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2 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又因为其在中国南海南部的海域中,所以又称马来群岛为南洋群岛。

初中地理《东南亚(2)》优质教学课件设计

初中地理《东南亚(2)》优质教学课件设计

印尼巴厘 岛
曼谷风 光
泰国曼谷的水上市 场
缅甸的大金 塔
• 缅甸 80 % 的人口信奉佛 教 ,据统计, 该国现有佛塔 10 万多座, 平均 300 多人 一座, 因此,缅甸又有“万
柬埔寨的吴哥窟与僧 侣
泰国最古老的佛 庙
越南的下龙湾
新加坡标志 -- 鱼 尾狮
花 园 城 市 ——新 加坡
合作探究二
• 近些年来,东南亚吸 引 了越来越多的中国 人前 去观光游玩,讨 论东南 亚成为中国人 出境旅游 目的地的优 势条件。
说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 获 ?
马来
11 个
范 东围
中岛群南 半
国家
岛 十字路口咽喉 马六甲海峡

地理位
影 响
气 响 候 影



地形 影 河流影响 城市分
旅 游 业 发 达
赤道 (0°)
大洋洲
10°S
重要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十字路 口”
亚洲
印度洋
太平洋
大洋洲
东南亚处在哪两大洲、哪两大洋的“十字路口”上?
十字路口的咽喉——马六甲


亚洲
思考



苏 门
半 岛


腊 岛
洋洋
马六甲海峡
太 平 洋
大 洲
指图说说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二气候和农业
• 1、读亚洲气候 类型图,了解 东 南亚主要气 候类 型及其分


自我检测 当堂 达标 一 、 选 择 题 ( 下 列 各 题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 只 有 一 项 符 合 题
意)
1 、东南亚主要包括( )

【公开课】东南亚2

【公开课】东南亚2
板书设计:
(四)富饶的物产
1.矿产资源:石油、锡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
(五)国家、首都、居民
(六)马六甲海峡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十字路口” “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教 学 后 记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三、小结与练习:总结本节课知识,最后综述东南亚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作业布置:
学法大视野,填充图册的练习
板 书 设 计
浏阳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科目
地理
年级

班级
165/168
授课时间
课题
第七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第二课时)
节次
“三维”目标(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地区主要的农产品、矿产品大的分布。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3.居民
利用书40页的课文总结强调,从课文中使学生注意到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引申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小结: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六)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8页图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亚(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理念】课堂开放、面向全体、多媒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程标准】
●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
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
活动的关系。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图,说出东南亚的范围并归纳位置特点。

(重点)
2.通过阅读图,说明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重点)
3.运用地图能找出东南亚主要的国家和首都。

4.通过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地形地势特点及对河流的影响;并通过此图分析归纳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即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

(重点)【教学模式】三段式有效课堂导学模式。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具准备】东南亚政区图、地形图、《地理助学》等
讲授新课
1.指导学生熟悉学习目标
纬度.半球.海陆)
纬度位置:10ºS-23.5ºN,低纬度,大部分在热带
半球位置:地跨南、北半球,东半球海陆位置: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指导读图,展示图片
总结: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路,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

提出要求,找出东南亚11
学生自主学习,核对答案
1、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探究活动:地形河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城市名附近大河所在国
马来群岛的地形特点: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趣味奇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