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清凉眼目与灵境

合集下载

俞平伯的几篇散文

俞平伯的几篇散文

俞平伯的几篇散文导读:《清河坊》本文作于1925年10月的北京,收于《燕知草》集。

如行云流水的文字无妨多情的依恋,作者是收集花果藏在怀中的人,“只缘曾系乌篷船,野水无情亦耐看”,又是“淡如水,茫茫无羁泊的依恋”,那么这样可以离开的独立是洒脱的情操。

文中人物仿佛是古诗文里的青衫书生和仕女,素手的仕女同兰心的诗人雅步坊市,夕阳光里,街灯影里,处处可以成美成诗。

那是俞平伯,他的妻子莹环,他的表妹娴小姐,正当青春盛年和人事的“窝逸”,在现代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古老市井间徘徊笑语。

杭州的“风虽小,雨却豪纵贯了的”,正表现了作者同时具有的缠绵与豪情。

文中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同心人相聚的喜悦,“千金一刻是正在醉梦之中央。

我们的脚步踏在土泥或石上,我们的语笑颤荡在空气中,这是何等的切实可喜。

直到一切已暗淡渺茫,回首有凄悱的颜色”。

“同步于北京的巷陌,定会觉得异样;脚下的尘土,比棉花还软得多哩。

在这样的软尘中,留下的踪迹更加靠不住了”,可以感到俞平伯对生活细腻准确的观察。

虽然看似抱怨“破烂的大街,荒寒的小胡同,时闻瑟缩的枯叶打抖,尖厉的担儿吆喝,沉吟的车轱辘的话语,一灯初上,四座无言”,却也有情意的寄寓。

文中处处见出委婉而入骨三分的感触,“一幅飘零的图画影子,烟也似的晃荡在我眼下”。

“若我们未曾在那边徘徊,未曾在那边笑语”;所用的罕见的词语,“大地河山”,“兰因絮果”,“飘零的游子”与“西风下的黄叶”,“憔悴的女儿”与“枯干了的红莲花瓣”,这是典型的中国诗人气质,令人想起古代的秦观、纳兰容若一等人。

吴山脚下的清河坊是杭州千年历史的市肆,茶坊酒肆,瓦舍勾栏,钱塘人家的市井情调,留着南宋余韵。

繁热的人笑,湖滨的清雅,同是人间的可爱。

市井表面的喧阗透着无事忙、真闲散。

清末民初的时候,清河坊百年老店仍盛,那些古井,小巷,滴着春雨的屋檐,种种的吃食,为红尘民生的世俗风情所薰,这正是作者文中所说“对于万有的趣味”。

《芝田留梦记》《芝田留梦记》写于1925年2月20日的北京,作者并注明1924年11月20日在杭州湖上成梦。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 第一篇范文《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是俞平伯先生以诗意笔触描绘的一幅西湖夜景,其文字间流淌着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命哲理的探寻。

读完此书,我被其文字的魅力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西湖之畔。

书中,俞平伯以细腻的观察,描绘出六月十八夜西湖的神秘与美丽。

“西湖的夜,是静的,是幽的,是空的。

”这样的文字,使我仿佛感受到西湖夜晚的宁静与神秘。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之美。

书中不仅是对美景的描绘,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人生如梦,西湖的夜如梦,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梦。

”这句话让我深思人生与梦境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欣赏美景之余,也在反思生命的短暂和美好事物的易逝。

书中还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将西湖的夜景与其他美景相联系,如:“我想起了日本的樱花,想起了瑞士的雪山,这些美丽的景色,都和西湖的夜一样,让人沉醉。

”这样的比较,使读者在欣赏西湖夜景的同时,也能想象到其他美景,丰富了阅读体验。

原文中有一段:“夜深了,西湖上的灯火渐渐熄灭,只剩下远处的渔火,一闪一闪,像是在向人们告别。

”这段文字充满诗意,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温柔与感慨。

这种对自然美景的敬畏之情,也让我为之动容。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不仅是一部描绘自然美景的佳作,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引人深思的作品。

书中文字优美,观点独特,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智慧。

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给每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的佳作。

# 第二篇范文《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审视俞平伯的《西湖的六月十八夜》,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美文,它更是一面反映时代变迁、人文情怀的多棱镜。

在这篇作品中,我看到了西湖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它还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对和谐、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书中,俞平伯笔下的西湖,不仅仅是自然美景的堆砌,更是一段历史记忆的载体。

“西湖的夜,是静的,是幽的,是空的。

俞平伯:风化的伤痕等于零

俞平伯:风化的伤痕等于零

俞平伯:风化的伤痕等于零导语:俞平伯:风化的伤痕等于零自从读了佩弦君的《航船中的文明》(见他的集子《踪迹》,亚东出版)以后,觉得在我们这种礼义之邦,嘉范懿行,俯拾即是——尤其在一阴一阳,一男一女之间,风化所关之地。

我们即使谦退到了万分,不以此傲彼鬼子,然而总可以掀髯自喜了。

别人不敢知,至少当目今贞下起元的甲子年头,我是决不敢立异的。

原来敝国在向来的列祖列宗的统治之下,男皆正人,女皆洁妇,既言语之不通,又授受之不亲;(鬼子诬为tabu,恨恨!)所以轩辕氏四万万的子孙,个个都含有正统的气息的。

现在自然是江河日下了!幸而遗风余韵犹有存者。

如佩弦君在航船中所见所闻只不过是沧海的一粟罢。

——然而毕竟有可以令人肃然的地方。

一什刹海我别北京有一年了。

重来之日,忙忙如丧家之犬,想寻觅些什么。

忽忽过了半个多月,竟毫无所得。

偶然有一晚,当满街荷花灯点着的时候,我和K.P.W.C 四君在什刹海闲步。

这里有垂垂拂地的杨枝,有出水田田的荷叶,在风尘匝地的京城里,到此总未免令人有江南之思。

每于夏日,由警厅特许,辟为临时营业场。

于是夹道的柳阴下,鳞次栉比的茶棚,森然植立,如行军的帐幕一般了。

水面枝头的自然音乐,当然敌不过郁的市声了。

是不是杀风景?因我非雅兴的诗人,无意作此解答。

我觉得坐在茶棚底下喝喝茶,未必不比呆呆的立着,悄对着杨柳荷花好个一点。

“俗不可医哉!”茶棚的第一特色,自然是男女分座了。

礼义之邦的首善之区,有了这种大防,真是恰当好处。

我第一次到京,入国问禁,就知道有这醇美之俗,惊喜不能自休。

无奈其他游玩场所——如中央公园城南游艺园等等——陆续都被那些狗男女给弄坏了。

只剩城北一畸角的干净土,来慰怀古者的渴想。

这固然寂寞极了。

只聊胜于无耳。

今天,惊诧极了!W君告我,茶棚也开放了;居然也可以男女合座了。

他是和他夫人同来的,所以正以得逢开禁为乐。

但我呢,多少有点顽固癖——尤其当这甲子年头——不免愕然,继而怅然了。

询其根由,原来只是一部分的开放,茶棚之禁令仍是依然,我听了这个,心头些微一松。

2025届高考补充篇目《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材点与理解性默写、练习(含答案)

2025届高考补充篇目《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材点与理解性默写、练习(含答案)

2025届高考补充篇目《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材点与理解性默写、练习考点:1.原文、译文与赏析2.经典诗句赏析3.挖空训练4.理解性默写5.阅读题【考点解读】一、原文、译文与赏析文学常识 1.花间派: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花间词以“绮罗香泽”为主。

花间词派作为最早的流派之一,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晚唐五代时,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相继出现了西蜀和南唐两个词坛中心。

2.温庭筠,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3.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唐宣宗李忱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央温庭筠代作若干首。

词成后,令狐绹冒称是自己的作品,暗地里献给宣宗,并叮嘱温庭筠不要声扬出去。

温庭筠却很快地说出去了,因此得罪了令狐绹,致终生不被重用。

原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这首词写一个闺中贵妇的苦闷心情。

开头两句,写她脸孔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乌黑柔软,再衬上金黄色的眉毛,光艳毕现。

在短短十四字中,把色泽、气味、体态……连同神情都生动地描绘出来。

首句中的“小山”一词,历来有多种解释。

一解认为指屏风山的小山。

许昂霄《词综偶评》说:“盖指屏山而言”。

则全句意为:屏风上雕绘着重重叠叠的小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一明一灭地闪烁。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俞平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俞平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

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

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

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

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

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

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

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

“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

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

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

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

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

大船上也有这个,但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姻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

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俞平伯,最是天真无敌

俞平伯,最是天真无敌

俞平伯,最是天真无敌作者:伊岚来源:《博览群书》2018年第03期今天很多人怕是已经不知道俞平伯这个人了。

从1900年1月8日,到1990年10月15日,他走完了九十年的人生。

再考虑到他所生活的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他自己的人生遭遇,不得不说可谓高寿。

其人于青史留名,便在于红学研究。

1950年他出版了《红楼梦研究》,后来1954年9月1日的《文史哲》月刊上发表了李希凡、蓝翎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批判俞平伯在红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再后来1954年10月16日,毛主席的《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在中央领导人间传阅,认为“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是“小人物”对抗“大人物”。

于是全国拉开了大批判运动,俞平伯作为被批判的对象也出了名。

单单考察人生境遇,俞平伯是相当幸运的。

这种幸运是他长寿的一部分原因,可运气这种事,可遇不可求,他人无法复制。

况且有些人命好,出生时真可谓含着金汤勺,但却没能守住这份运气,反而结局悲惨,这种人也不在少数。

俞平伯靠什么守住了自己的好运,靠的就是天真。

俞平伯人生的幸运,表现在好家世、好妻子、好师友三个方面。

俞平伯是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唯一的曾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俞樾与妻子姚夫人育有二男二女,长子早亡,次子病重,仅俞陛云一个孙子,故悉心抚养,俞陛云在科考中高中探花。

俞陛云生三女俞琎、俞玫、俞琳,才有了儿子俞平伯。

本来俞平伯还有个弟弟,可惜很小就夭折了。

因此,说俞平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实为字面之意,并无任何戏谑。

母亲许之仙是杭州横河桥许家之后,教授幼小的俞平伯《大学》与英文。

三个姐姐都是大家闺秀,擅长诗文。

年幼的俞平伯尤其得曾祖宠爱。

因此,俞平伯就是大少爷。

而且俞平伯的处事,也确有大少爷的脾气。

叶圣陶的孙子叶兆言曾写道:“譬如遇到喜欢吃的菜,他似乎不太想到别人,一盘虾仁端上来,尝了一筷,觉得味道好,立即端到自己面前尽情享用。

”叶兆言点明少爷脾气就是孩子气。

高中语文近代名作阅读精选 俞平伯《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素材

高中语文近代名作阅读精选 俞平伯《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素材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我写我的“中夏夜梦”罢。

有些踪迹是事后追寻,恍如梦寐,这是习见不鲜的;有些,简直当前就是不多不少的一个梦,那更不用提什么忆了。

这儿所写的正是佳例之一。

在杭州住着的,都该记得阴历六月十八这一个节日罢。

它比什么寒食,上巳,重九……都强,在西湖上可以看见。

杭州人士向来是那么寒乞相的;(不要见气,我不算例外。

)惟有当六月十八的晚上,他们的发狂倒很像有点彻底的。

(这是鲁迅君赞美蚊子的说法。

)这真是佛力庇护——虽然那时班禅还没有去。

说杭州是佛地,如其是有佛的话,我不否认它配有这称号。

即此地所说的六月十八,其实也是个佛节日。

观世音菩萨的生日听说在六月十九,这句话从来远矣,是千真万确的了,而十八正是它的前夜。

三天竺和灵隐本来是江南的圣地,何况又恭逢这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芳诞,——又用靓丽的字样了,死罪,死罪!——自然在进香者的心中,香烧得早,便越恭敬,得福越多,这所谓“烧头香”。

他们默认以下的方式:得福的多少以烧香的早晚为正比例,得福不嫌多,故烧香不怕早。

一来二去,越提越早,反而晚了。

(您说这多们费解。

)于是便宜了六月十八的一夜。

不知是谁的诗我忘怀了,只记得一句,可以想像从前西子湖的光景,这是“三面云山一面城”。

现在打桨于湖上的,却永无缘拜识了。

云山是依然,但濒湖女墙的影子哪里去了?我们凝视东方,在白日只是成列的市廛,在黄昏只是星星的灯火,虽亦不见得丑劣;但没出息的我总会时常去默想曾有这么一带森严曲折颓败的雉堞,倒印于湖水的纹奁里。

从前既有城,即不能没有城门。

滨湖之门自南而北凡三:曰清波,曰涌金,曰钱塘,到了夜深,都要下锁的。

烧香客人们既要赶得早,且要越早越好,则不得不设法飞跨这三座门。

他们的妙法不是爬城,不是学鸡叫,(这多们下作而且险!)只是隔夜赶出城。

那时城外荒荒凉凉的,没有湖滨聚英,更别提西湖饭店新新旅馆之流了,于是只好作不夜之游,强颜与湖山结伴了。

好在天气既大热,又是好月亮,不会得受罪的。

俞平伯:俞平伯诗词精选

俞平伯:俞平伯诗词精选

俞平伯:俞平伯诗词精选俞平伯:俞平伯精选端午节晨兴才启户,艾叶拂人头。

知是中天近,邻居为我留。

半帷呻吟瞢腾偎扁枕,浑不辨朝暮。

反顾欲语谁,方知人已去。

东岳集五言杂咏六首茅檐绝低小,一载住农家。

照影西塘水,贪看日易斜。

其二东岳庙恢扩,闻当街北头。

何年消劫火,空以集名留。

其三樱子黄先赤,红桃间绿桃。

塘春嬉扁嘴(方言,鸭也),延颈白鹅高。

其四明日当逢集,回塘撒网赊。

北头卖蔬果,南首市鱼虾。

其五小灯易明灭,娇怯怕风侵。

欲破周遭暗,荧荧藉尔深。

其六窗小光难透,门低久立童。

高粱麻杆热,烟焰起熊熊。

将离东岳与农民话别落户安家事可怀,自憎暮景况非材。

农民送别殷勤意,惜我他年不管来。

楝花天气清和四月中,门前吹到楝花风。

南来初识亭亭树,淡紫花开细叶浓。

楝花此树婆娑近浅塘,繁英飘落似丁香。

绿阴庭院休回首,应许他乡胜故乡。

绩麻脱离劳动逾三世,来到农村学绩麻。

鹅鸭池塘看新绿,依稀风景似归家。

端午节清润端阳节,茅檐插艾新。

分尝初表,惭荷对农民。

玉楼春和清真韵寄环花花草草随人住。

形影相依无定处。

江南人打渡头桡,海上客归云际路。

消愁细把愁重数。

执手正当三月暮。

今朝悄对杏花天,那日双看杨柳絮。

霜花腴尚湖泛舟稻塍径窄,耐浅寒、低颦屡整罗裳。

风懒波沉,橹稀人淡,深秋共倚斜阳。

暮山静妆。

对镜奁、还晕丹黄。

溯来时、翠柏阴多,故家乔木感凄凉。

谁醒泛秋轻梦,近荒城一角,夜色茫茫。

邀醉清灯,留英残菊,连宵倦客幽窗。

旧游可伤。

纵再来、休管沧桑。

更西湖、倩影兰桡,哪堪思故乡。

浣溪沙立春日喜晴昨夜风恬梦不惊。

今朝初日上帘旌。

半庭残雪映微明。

渐觉敝裘堪暖客,却看寒鸟又呼晴。

匆匆春意隔年生。

菩萨蛮成梦中句匆匆梳裹匆匆洗。

回廊半霎回眸里。

灯火画堂云。

隔帘芳酒温。

沉冥西去月。

不见花飞雪。

风露湿闲阶。

知谁寻燕钗。

蝶恋花望眼连天愁雪拥。

身到天涯,翻把三春送。

闻道同衾还隔梦。

世间只有情难懂。

钿合香囊何处冢。

一曲饧箫,谁见双飞凤。

效得微情酬密宠。

空怀也被明珠哄。

踏莎行辛未七夕寄环天上初逢,人间乍别。

文人雅趣的自然书写——论俞平伯的早期散文-论文

文人雅趣的自然书写——论俞平伯的早期散文-论文

在 中 国现 代 散 文 史 上 .俞 平 伯 是 一 位 成 就 卓 著 地 观 光 . 感 受 着 这 里 蔷 薇 色 的历 史 气 息 他们 一边 抽 的散 文 家 .也是 公认 的 受 传 统 文 化 影 响 很 深 的作 家 着 烟 . 一 边 悠 闲地 聊 天 . 畅想 着 历 代 文 人 名 士 在 这 里 之 一 郁 达 夫 说 过 . 每 个 人 的作 品 都 是 他 的 自叙 传 . 记 载 着 他 的身 世 、 性情 、 习性 、 爱好和趣味等 。 俞 平 伯 的嬉 戏 。
其实 . 沐浴在这夜的风华里 . 他 们 的 心 旌 都 被 热 的 早 期 散 文 记 叙 了 一 系 列 旧 时 闲适 雅 致 的 生 活 情 热 的拨 动 了 ! 眼前 似 乎 幻 化 出一 个 淡 淡 的 如 花 的倩 笑 境. 反 映 出 俞 平 伯 浓 郁 的文 人 雅趣 在 俞 平 伯 的散 文 面 孔 . 却 都 没 有 效 仿 古 代名 士狎 妓 的 癖好 . 究其原 因. 中. 我 们 可 以读 到 他 的耽 情 山 水 的 旧 时 遗 事 : 秦 淮 河 佩 弦 是 一 种 暗 昧 的道 德 意 味 . 平 伯 是 一 种 似 较 深 沉 的 泛舟、 陶然亭踏 雪 、 西湖深处 寻梦 : 可 以 读 到 他 身 居 眷 爱 在 暖 昧 月影 的抚 摸 下 , 作 者 二 人 身 处繁 华 胜 地 . 北 京 心 系杭 州 的 缠 绵 悱 恻 的 忆 趣 :终 日熙 熙 攘 攘 的 仍 能 隐入 灯 火 阑 珊 处 . 我 们不能不说 . 他 们 具 有 着 更
清 河 坊 留下 的 串 串 足 迹 . 童年伙伴一起打橘子 、 吃 橘 子 的浓 酣 ; 还 可 以读 到他 的一 件 件 真 真 假 假 、 沉 沉 浅

俞平伯的散文名篇

俞平伯的散文名篇

俞平伯的散文名篇
俞平伯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散文以风格清新淡雅、语言精炼而著称,内容多涉及个人生活感悟、自然景观描写与文化艺术评论等。

以下是一些俞平伯的散文名篇:
1. 《秋夜》:这篇散文描写了秋夜的景色和心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

2. 《荷塘月色》:此文是俞平伯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荷塘夜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 《我为什么喜欢读书》:在这篇文章中,俞平伯阐述了他对阅读的热爱和阅读给他带来的乐趣,以及读书对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影响。

4. 《梅花》:这篇散文赞美了梅花的坚韧和高洁,通过对梅花的描写,折射出作者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赞赏。

5. 《我所知道的庐山》:俞平伯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自己对庐山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对庐山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描写,展现了庐山的独特魅力。

6. 《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生命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以上只是俞平伯散文作品的一部分,他的其他作品同样值得细细品味。

通过阅读俞平伯的散文,我们不仅能够享受到文字的美妙,还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俞平伯、鲁迅对红学索隐派的尖锐批评

俞平伯、鲁迅对红学索隐派的尖锐批评

俞平伯、鲁迅对红学索隐派的尖锐批评俞平伯和鲁迅都对旧红学索隐猜谜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扫清了索隐派布下的重重迷雾,促进了新红学的发展。

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一书是新红学的力作,俞平伯在这本书中严厉地批评了旧红学索隐猜谜的做法。

他在《红楼梦辨·作者底态度》一文中指出:“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

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一个主观上的一个偏见,然后把书本上底事迹牵强傅会上去,他们的结果,是出了许多索隐,闹得乌烟瘴气不知所云。

”并且他又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这其中有两个原故:(1)他们有点好奇,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话,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

(2)他们底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本书底本来面目,只是颜色眼镜中的《红楼梦》。

”他认为:“求浅反深,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

”俞平伯先生这些话,说得旗帜鲜明,一针见血,持论允当,分析透辟,论证剀切,很富于思辨性和说服力,于是给醉心于索隐猜谜的“红学家”以有力一击,而这对新红学的建立,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世人“每欲别求深义,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他认为所谓《红楼梦》本事是“刺和珅”、“藏谶说”和“明易说”之类,“悠谬不足辩”。

他主要列举了“世所广传者”三说,即“纳兰成德家事说”、“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和“康熙朝政治状态说”,又以确凿的事实,一一予以驳斥,从而彻底否定了各种索隐猜谜的做法。

而这一点与俞平伯先生是完全一致的。

俞平伯和鲁迅不仅指出了旧红学索隐猜谜的错误,还进而认为《红楼梦》具有自传的性质,把《红楼梦》看成是作者的“自传”或“自叙”。

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有很多地方都提到《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认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

其中《红楼梦辨·〈红楼梦〉底风格》说得极为明确:“我们有一个最主要的观念,《红楼梦》是作者底自传。

从这一根本观念,对于《红楼梦》底批评却有很大的影响。

既晓得是自传,当然书中底人物事情是实有而非虚构;既有事实作蓝本,所以作者的唯一手段是写生。

俞平伯:清凉眼目与灵境

俞平伯:清凉眼目与灵境

俞平伯:清凉眼目与灵境朱自清的散文更显得纯真朴实,俞平伯则更为清幽恬淡。

俞文意境更广,更高,冷清苦涩,逸远闲静,有中文古典的美感,是幽人的清华明净世界。

如《西湖的六月十八夜》(1925)的夜景:西泠桥畔露坐憩息,月上了去荡桨,画舫在孤月中天的湖上,穿梭走动。

中宵月华的皎洁难于言说,湖心悄且冷,船的声音更增加了清寂之感,叮叮当,叮叮冬,那船在西倾的圆月下响着。

又如《城站》(1925)里杭州伊人住家的小巷,有着“清净的紫泥巷陌”。

俞平伯多写冬,写雪,写月,写冰雪,写水,写雨,笔下的这些情景都有逸趣。

但他写艳美不好,如《芝田留梦记》一文写春秋佳日,所谓“紫蝶黄蜂”,“酣醉杂熏”,纤巧微薄,像是从三流词曲中套来的陈词滥调,既无神趣,也没有朴实的生气。

俞评周邦彦词《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句至“明”而且“清”,认为“清明”的原因在于简:“单刀直入,简之喻也,百发百中,亦简之喻……若矢之所向唯在于鹄,一发如破,三发以至百发如之,于是射者掷弓,观者叫绝,皆大欢喜。

何则,眼目清凉也。

知有此清凉世界而后可与言文矣”。

这里有一个要素,就是“准确”,这种不误发、不拖泥带水的“准确”可以将心物联结,心得安闲,世界清晰,这和前章所述“思想之美”“明澈的理性”也是相关的。

清凉境界在好的古人诗文中常可见到,但明人小品之后就似乎失传了,在新文学里,却在俞平伯这里以现代人的方式有一个再现。

眼目清凉可以见微。

从俞文中可以看出他对天气和节气的敏感,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敏感(从俞平伯的有些札记的鳞爪中看,他对历法节气是有心得的),如《赋得早春》(1933):“今天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讯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娴雅出之,而弦外微音动人惆怅。

过了新年,人人就得着一种温柔秘密的消息,也不知从那儿得着的,要写它出来,也怕不容易吧。

”又如《槐屋梦遇》二一:“春分大雪后,寒严,中夜昏沉,窝中瑟缩,忽耳傍有轹釜声,怪之,醒而闻啼鸟。

俞平伯与他的散文

俞平伯与他的散文

知识文库 第13期26俞平伯与他的散文乔萌惠无论是秦淮河的月影灯彩,陶然亭的皑皑白雪,西湖的湖光山色,还是寓居杭州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拨动作者的心弦,促使他用委婉而有情致的笔触,抒写自己的感受和心曲。

一、“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俞平伯散文的细腻委婉和朦胧深重俞平伯第一个时期的小品散文,大都收集在《杂拌儿》和《燕知草》这两本集子里。

他的那些在二十年代被人传诵一时的名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陶然亭的雪》、《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眠月》等等,都是写于这一时期。

这时期的作品大多是写作者自己的生活际遇,发抒自己的性灵,描景状物,细腻绵密,显得文思郁勃。

过去在小品散文领域里,有俞朱并存、并称之说。

这不仅是因为俞平伯与朱自清是挚友,而且还因为当时他们在散文创作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俩同游秦淮河,分别写下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篇同题散文,就是现代散文史上的一桩佳话。

阿英在《朱自清小品序》里曾引述李素伯《小品文研究》一文里的一段话,我们觉得是很有见地的:“我们觉得同是细腻的描写,俞先生的是细腻而委婉,朱先生是细腻而深秀, 同是缠绵的情致,俞先生的是缠绵里满蕴着温熙积郁的氛围,朱先生的是缠绵里多含有眷恋悱恻的气息。

如用作者自己的话来仿佛,则俞先生的是“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而朱先生的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细腻委婉,确实是俞平伯早期散文的第一个特点。

他喜欢用一些典雅的词句多方面地描绘事物,款款入情地抒写自己的心曲,无论是秦淮河的月影灯彩,陶然亭的皑皑白雪,西湖的湖光山色,还是寓居杭州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拨动作者的心弦,促使他用委婉而有情致的笔触,抒写自己的感受和心曲。

可以说俞平伯的散文已达到了“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的境界。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真一句老话。

俞平伯:俞平伯旧体诗八首

俞平伯:俞平伯旧体诗八首

俞平伯:俞平伯旧体诗八首
导读: 俞平伯:俞平伯旧体诗八首
为顾颉刚“居庸”摄影题诗
连峰浓绿依眉妩,谁洒燕支荡夕曛。

俯仰关山好颜色,钗钿堕处尽烟云。

注:1924年作,先生时年25岁。

赠朱自清二首
其一
翰海停车挹晚凉,乌拉岭外有斜阳。

少将远志酬中岁,多作佳游在异乡。

五月花都春烂漫,十年雾国事微茫。

槐阴时霎灯前雨,明日与君天一方。

其二
下城黉舍乍披襟,去矣年光不可寻。

眼底桑田同阅历,尊前哀乐半销沉。

壮君绝域关河气,笑我荒居懒病心。

欲反楚声代骊唱,山中松桂未成阴。

送朱佩弦兄游欧洲
翰海停车挹晚凉,乌拉岭外有斜阳。

稍将远志酬中岁,多作佳游在异乡。

五月花都春烂漫,十年雾国事微茫。

槐阴时雾灯前雨,明日与君天一方。

栋花
天气清和四月中,门前吹到栋花风。

南来初识亭亭树,淡紫花开细叶浓。

此树婆娑近浅塘,繁英飘落似丁香。

绿阴庭院休回首,应许他乡胜故乡。

青岛信号山
故人邀我作东游,喜得年时及早秋。

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

沙温浪软飘情侣,烛暗弦低含舞俦。

此夕凭虚君不见,万千灯火占齐州。

赠王伯祥七绝两首
其一
交游零落似晨星,过客残晖又凤城。

借得临河楼小坐,悠然尊酒慰平生。

其二
门巷萧萧落叶深,跫然客至快披襟。

凡情何似愁云暖,珍重寒天日暮心。

俞平伯诗词赏析全集

俞平伯诗词赏析全集
4. 倡导人文关怀:俞平伯的诗词作品中体现了他对人文关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态度。他关注社会问题,关 心弱势群体,通过诗词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呼吁人们关注人道主义价值和社 会正义。
俞平伯诗词赏析全集
5. 独立思考的精神:俞平伯的诗词作品体现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他对传统文化和思想进 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体系。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传 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
俞平伯诗词赏析全集
俞平伯(1918年-2013年),原名俞平,字平伯,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 文家、翻译家。他的诗词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艺术形式而著称。 以下是对俞平伯诗词的赏析:
1. 内容丰富多样:俞平伯的诗词作品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自然景观、人生哲理、历史典 故等。他善于观察生活,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 思考。
总的来说,俞平伯的诗词作品以其丰富的内容、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立思考 的精神而备受赞赏。他的作品对于读者来说,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 人生的指引。
2. 感情真挚深沉:俞平伯的诗词表达了他对生活、人性和世界的深刻感悟。他的作品中透 露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间情感的关怀,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以共鸣和触动。
俞平伯诗词赏析全集
3. 艺术形式独特:俞平伯的诗词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独特性。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 比喻、夸张、对仗等,使诗词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他还注重音韵的节奏感和韵律的变 化,使诗词具有音乐性和美感。

《陶然亭的雪》——俞平伯

《陶然亭的雪》——俞平伯

《陶然亭的雪》——俞平伯《陶然亭的雪》—俞平伯俞平伯_百度百科--------------------------------------------代表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红楼梦辩》--------------------------------------------旧时月色下的俞平伯 - 二闲堂梦远书城_俞平伯简介俞平伯:被批判的红学家_教育频道_凤凰网中国现代诗歌精品资料库:俞平伯诗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先生印象记小引悄然的北风,黯然的同云,炉火不温了,灯还没有上呢。

这又是一年的冬天。

在海滨草草营巢,暂止飘零的我,似乎不必再学黄叶们故意沙沙的作成那繁响了。

老实说,近来时序的迁流,无非逼我换了几回衣裳;把夹衣叠起,把棉衣抖开,这就是秋尽冬来的惟一大事。

至于秋之为秋,冬之为冬,我之为我,一切之为一切,固依然自若,并非可叹可悲可怜可喜的意味,而且连那些意味的残痕也觉无从觅哩。

千条万派活跃的流泉似全然消释于无何有之乡土,剩下“漠然”这么一味来相伴了。

看看窗外酿雪的同云,倒活画出我那潦倒的影儿一个。

像这样喑哑无声的蠢然一物,除血脉呼吸的轻颤以外,安息在冬天的晚上,真真再好没有了。

有人说,这不是静止——静止是没有的——是均衡的动,如两匹马以同速同向去跑着,即不异于比肩站着的石马。

但这些问题虽另有人耐烦去想,而我则岂其人呢。

所以于我顶顶合式,莫如学那冬晚的停云。

(你听见它说过话吗?)无如编辑《星海》的朋友们逼我饶舌。

我将怎样呢?——有了!在:“悄然的北风,黯然的同云,炉火不温了,灯还没有上呢”这个光景下,令我追忆昔年北京陶然亭之雪。

我虽生长于江南,而自曾北去以后,对于第二故乡的北京也真不能无所恋恋了。

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冬晚,有银花纸糊裱的顶棚和新衣裳一样俱卟斓闹酱埃话胍呀话牖购着,可以照人须眉的泥炉火,还有墙外边三两声的担子吆喝。

因房这样矮而洁,窗这样低而明,越显出天上的同云格外的沉凝欲堕,酿雪的意思格外浓鲜而成熟了。

何来天籁人间景,最是才情平伯诗

何来天籁人间景,最是才情平伯诗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字平伯。

浙江湖州人。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此后曾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

1990年在北京去世。

俞平伯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红学研究专家。

作为初期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俞平伯不仅参与了初期白话诗的缔造和理论建设工作,还在192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冬夜》。

俞平伯的诗歌既有意境之美,又有哲思之深,还有音律的和谐之美,获得过闻一多等人的高度评价。

谈论初期白话诗,俞平伯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优秀诗人。

本期推出周航博士评俞平伯的专论《何来天籁人间景,最是才情平伯诗》,论者采取从俞平伯的新诗与诗观来审视当下诗坛的诗学视角,既肯定“俞平伯的新诗虽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明显,却是地道的‘新’诗。

从语言和修辞结构来看,俞诗是受西方影响的,但他诗歌表达的源头终究还是中国的。

只是他不再受押韵的影响,不像刘半农、康白情等诗人从传统韵文中去寻找新诗的根基,而是合理借鉴了民谣和山歌的笔法,再揉和日本俳句和泰戈尔小诗的写法,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诗体式。

”又对
当下诗坛论诗的不恰当态度、写诗的粗鄙化现象进行了反思。

这样的学术处理,不仅使其研究具有历史意义,还凸显出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张德明 0。

俞平伯山居杂诗的读书感悟

俞平伯山居杂诗的读书感悟

俞平伯山居杂诗的读书感悟我对俞平伯的诗歌感情颇深,尤其是在《山居杂诗》中,表现了对诗人精神世界的追求和热爱。

“一树梨花压雪飞”,“雪后霜晨松影小,风露独知”。

清人林长眠在深山老林儿里,孤独寂寞地看一天报纸或一个人坐在那发呆,那该多好!我们自己呢?为什么不去呢?想多了也就想不出来这样的问题了。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那么多的诗篇。

我看不懂。

而一个人又能写什么呢?没有一个能让自己心安。

但,这一点是值得人们去学习、反思的。

所以看着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动就无法言喻,所以也写了这个题,借着山居杂诗给大家谈谈对俞平伯山居杂诗中蕴含之深意。

其内涵包含有很多方面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度等,所以我看着读着就让人有种情不自禁的感受到自己很像一个诗人也很好理解中国诗歌、中国古典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怀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其实人还是一种动物”!所以读这本书我是十分喜欢他的。

虽然我没有深入得读过(他)很多诗里面有这样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大概便是我对于俞平伯诗词的理解吧。

本文主要针对于此几个方面吧:人和事;写诗;思想感情;感受等各方面都来谈谈俞平伯山居杂诗中蕴含了多少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呀!我对他还有许多想说,但今天不能写完这篇文章就写一件事。

”这些也都是写给朋友看的内容了啊!我们还是去看看吧!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作者最真实、最为深刻地感受到他对生活,对人生态度等等(此处不再赘述了)。

这是我读了很多遍之后,从其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吧!下面1、人和事作者的人与事一直贯穿于此,并且他用许多诗句来表达。

而这里主要是说人和事之间。

这不仅仅因为作者很擅长写诗,也因为他的诗歌可以说是在他年轻时就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并且在这本书中对于作者所认识的事情和人也写得十分详细。

所以对于作者来说:无论是人还是事。

这里也包括人了在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事。

它贯穿了我们身边发生着一系列事件、一系列情景等等。

所以说也是从个人角度来说。

2、写诗如果说俞平伯的诗词是以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话,那么他所写的诗歌就是以诗体表现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和传统文化思想;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贡献。

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俞平伯的得失浮沉

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俞平伯的得失浮沉

俞平伯的得失浮沉俞平伯一生的高潮、低潮、又高潮,据作家叶兆言考证,都与一本叫《红楼梦研究》的小册子有关。

叶先生写道:“其实《红楼梦研究》在一开始就是戏,因为手稿刚完成,便稀里糊涂地弄丢了。

如果真遗失,后来可能是另外结局,偏偏朱自清逛旧书摊,无意中又发现了这部手稿,捡到的人竟然当废纸卖了。

于是书得以《红楼梦辨》的书名正式出版,印了几百本。

”叶先生的叙述,估计是取自俞平伯妻舅许宝骙的回忆:那天,俞平伯“兴冲冲地抱着一捆红格纸上誊写清楚的原稿,出门去看朋友(也可能就是到出版商家去交稿)。

傍晚回家时,只见神情发愣,仿若有所失。

哪知竟真的是有所失——稿子丢了!原来是雇乘黄包车,把纸卷放在座位上忘了拿,等到想起去追,车已远去,无处可寻了。

俞平伯夫妇木然相对,心里别提有多别扭了。

偏偏事有凑巧,过了几天,顾颉刚先生(或是朱自清)来信,说他一日在马路上看见一个收旧货的鼓儿担上赫然放着一堆文稿,不免走近去瞧,竟然就是‘大作’。

他惊诧之下,便花了点小钱收买回来。

于是‘完璧归赵’。

”关于手稿的失而复得,张世林的《大师绝响》还提供了另外一种版本:1922年夏,俞平伯获得一个去美国攻读心理学的机会。

赶在出国之前的空暇,他动手写作《红楼梦辨》。

中途去苏州看望好友顾颉刚,就将写了一半的手稿带在身上。

“那一天,顾颉刚邀请王伯祥、叶圣陶和俞平伯同游石湖,然后,大家一起乘马车送俞平伯去火车站,回杭州。

俞平伯生怕弄丢了稿件,所以,他不把手稿放在手提箱里,而是放在自己的身边。

然而,马车颠簸,手稿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被颠下了马车。

俞平伯发现后急出了一身冷汗。

顾颉刚当机立断,命马车倒回去,沿途寻找。

王伯祥更是机智,专门盯着迎面来的人手里拿的东西。

终于,远远地看见一个乡下人手里拿着报纸包着的东西,王伯祥上前询问后打开一看,正是俞平伯的手稿。

”三种叙述,两个版本,哪一个更为接近真相?姑且按下不表,因为其核心部分——稿子失落,又找回来了——并无错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俞平伯:清凉眼目与灵境
朱自清的散文更显得纯真朴实,俞平伯则更为清幽恬淡。

俞文意境更广,更高,冷清苦涩,逸远闲静,有中文古典的美感,是幽人的清华明净世界。

如《西湖的六月十八夜》(1925)的夜景:西泠桥畔露坐憩息,月上了去荡桨,画舫在孤月中天的湖上,穿梭走动。

中宵月华的皎洁难于言说,湖心悄且冷,船的声音更增加了清寂之感,叮叮当,叮叮冬,那船在西倾的圆月下响着。

又如《城站》(1925)里杭州伊人住家的小巷,有着“清净的紫泥巷陌”。

俞平伯多写冬,写雪,写月,写冰雪,写水,写雨,笔下的这些情景都有逸趣。

但他写艳美不好,如《芝田留梦记》一文写春秋佳日,所谓“紫蝶黄蜂”,“酣醉杂熏”,纤巧微薄,像是从三流词曲中套来的陈词滥调,既无神趣,也没有朴实的生气。

俞评周邦彦词《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句至“明”而且“清”,认为“清明”的原因在于简:“单刀直入,简之喻也,百发百中,亦简之喻……若矢之所向唯在于鹄,一发如破,三发以至百发如之,于是射者掷弓,观者叫绝,皆大欢喜。

何则,眼目清凉也。

知有此清凉世界而后可与言文矣”。

这里有一个要素,就是“准确”,这种不误发、不拖泥带水
的“准确”可以将心物联结,心得安闲,世界清晰,这和前章所述“思想之美”“明澈的理性”也是相关的。

清凉境界在好的古人诗文中常可见到,但明人小品之后就似乎失传了,在新文学里,却在俞平伯这里以现代人的方式有一个再现。

眼目清凉可以见微。

从俞文中可以看出他对天气和节气的敏感,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敏感(从俞平伯的有些札记的鳞爪中看,他对历法节气是有心得的),如《赋得早春》(1933):“今天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讯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娴雅出之,而弦外微音动人惆怅。

过了新年,人人就得着一种温柔秘密的消息,也不知从那儿得着的,要写它出来,也怕不容易吧。

”又如《槐屋梦遇》二一:“春分大雪后,寒严,中夜昏沉,窝中瑟缩,忽耳傍有轹釜声,怪之,醒而闻啼鸟。

寒冷遮不住春的路。


见微之二是于有形之美虽如针芥之微也有体察。

如《槐痕》(1935):“君不见槐榆皆多青虫,人行荫下,衣上每有一点绿,殆槐之痕也。


见微之三是见已发之气未成之象。

如《元旦试笔》(1934),叹神州有限之膏腴,填四海无穷之欲壑,菁华已竭,褰裳去之,民尽为丐,有洪水覆舟之虑,国运之危,如暗雨危楼,临窗灯火,“而三条煞气,一抹罡风,围着蜃楼打旋。

你觉
得危字不大够劲吗?殊不知罡风之外别有罡风,煞气之外另有煞气哩……九万扶摇,吹往何处?”
俞文中常有海天寂寥、深远高旷之境,河山包罗于胸中,可以见大。

如《月下老人祠下》:“从天之涯海之角,这样悄悄地慢慢地归来。

发纽约城过蒙屈利而,绝落机山至温哥华,更犯太平洋之风涛而西,如此走了二十三天,飘飘然到了杭州城站……太平洋的风涛澎湃于耳边未远,而京华的尘土早浮涌于眼下来,却借半日之闲,从湖山最佳处偷得一场清睡……”这样等闲写来的万里海天,仿佛具在掌中。

俞评周邦彦词,可以看见他的自我投射:极空阔,极苍莽,极庄严,然而极无情冷淡的境界放在眼下。

“夫知山川之迂曲,睹天地之圆方矣,则轻尘坠露之感蓦然兜的上心来”,“观其立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江上风云并入感觉范围,昔之以有情见彼无情者,今又以无情吞纳有情矣,冥冥坐忘,泠泠而善,大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慨”。

穆穆在《俞平伯先生》(1943)中记述俞的一次讲课:记得他那天讲的是“灵境”的问题,他对于一个作者的灵魂和心境研究得很透澈,并且说,如果了解一首诗或一首词,必需先明白作者在那时的“灵境”,才能把作品的内容了解于万一。

见微与广大都是需要灵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