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

合集下载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朱自清的散文既是优美的艺术品,又展示着崇高的人格魅力。

其文明净的色彩、素雅的风致能引读者进入奇妙的境界,他对风物人情的形象描绘,“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文学语言是作家风格在作品中的重要体现。

朱自清的散文以“美”和“真”享誉文坛。

叶圣陶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背影》《荷塘月色》《春》等散文名篇,作为白话美文的典范,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一抹瑰丽的色彩。

总结起来,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有以下语言特点。

一、语言的情韵美朱自清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家庭、沉稳执著的学者。

他的散文选材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景物等现实题材方面。

在这些平常而平凡的题材上,朱自清以一种清淡朴实的文字来表现他的至情至爱的内心情绪和内在情感。

二、语言的绘画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精美,除了其语言情韵优美外,还具有形象性、绘画创造力,显示出立体的诗、立体的美感,追求一种诗情画意,成为有形的画、无形的诗,形成诗美和画美。

在《荷塘月色》中,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

写荷塘以月色为背景,使荷塘拥有了朦胧的情韵;写月色以荷塘为底衬,使月色流泻着和谐的旋律。

这样,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和谐、美妙而迷人。

三、语言的音乐美朱自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丰富多变的句法结构来营造一种音乐的节奏旋律。

1.排比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比拟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

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在水里摇曳着。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3.比喻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撷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松松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一、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绘画美、音乐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口语化是构成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基本因素。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语言的立体感语言的立体感有首先得力于朱自清独特的艺术构思,其次它得力于朱自清对艺术辩证法奥妙的领悟和把握,对各种艺术手法的独到的妙用以及他遣使语言的精湛技巧。

例:《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像星星、还眨眨的。

”这幅画,远、近、上、下,浓、淡、燥、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

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

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入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例:《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荷花上……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魅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看,作者从天上“月光”远处“远山、树影”近处“灌木”到荷叶荷塘,水里的蛙声。

这两段从空间、时间,从上到下立体的呈现一片灰朦的夜晚色彩。

2. 语言的色彩美朱自清散文的色彩美因主观心理色彩的不同而体现出的不同色调,流露出的不同情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春》、《绿》为代表,显得明快简洁,富于亮色,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青山绿水画。

一类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为代表,显得朦胧飘忽,呈现灰色,是一幅幅飘渺虚无的南朝楼阁图。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

《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摘要:一、背景介绍二、朱自清与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概述三、朱自清与俞平伯散文的异同四、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风格比较五、结论正文:朱自清和俞平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

他们曾于1923年同游南京秦淮河,并相约以同一命题各作一文,文章名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虽然题目相同、题材相同,但两位散文家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使得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各有特色。

一、背景介绍朱自清和俞平伯在20世纪20年代结识,两人都热爱文学,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一同游览了南京秦淮河,被那里的美景所吸引。

为了纪念这次美好的经历,他们决定以同题作文,创作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二、朱自清与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概述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描绘了秦淮河夜晚的美景。

在文章中,两位散文家通过对河上桨声、灯影的描绘,展现了秦淮河的繁华与宁静。

同时,他们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三、朱自清与俞平伯散文的异同虽然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内容上相似,但他们在表达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朱自清的散文以描写见长,语言优美、抒情;而俞平伯的散文则更具议论性,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四、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风格比较1.朱自清: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景物,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抒情散文”的代表。

2.俞平伯:俞平伯的散文风格则更为朴素,注重思想内容和哲理性的表达。

他的作品以议论为主,但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而是在抒情、描写的基础上融入议论。

五、结论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虽然题目相同,但由于两位散文家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使得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各有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以描写为主,充满诗意;而俞平伯的散文则更具哲理性和议论性。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以《荷塘月色》和《春》为例------绥阳县金承中学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都是文质优美、脍炙人口的美文。

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语言的这些特征为其散文的标志性特征。

语言美也为后世人们所学习的榜样。

本文将主要以朱自清先生的两篇散文为例,浅析他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朴素自然的语言美、修辞的多样美、语言的绘画美、语言的诗意美。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美一朴素自然的语言美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如早春晨曦、晚秋山泉,给人以无限清新的感觉。

他的语言中或许有警句,或许有妙语,或许有精彩的比喻。

但都掩藏不住朴实无华的文字,这种朴素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消除了文学与普通民众的隔阂。

如《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着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段文字平易自然,让读者感受到的就是身边的人与物。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生活中的牛毛、花针、细丝这极具生活化的朴素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更深的体会到春雨是何种的景象,使春雨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加上树叶儿、屋顶、小草、小路边、石桥上、撑伞的人,地里的农民披蓑戴笠,整个春雨下的画面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受到了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些语言极具生活化,朴素而感人。

除此以外,语言的朴素自然还体现在语言的口语化方面。

叶绍钧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提倡“谈话风”,像“寻常谈话一般,读来亲切有味。

”他强调:“现在诗的语言第一是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语文读拾·今天的诗》)。

”如果爱用骈句,有时会使文字失去自然的风味就不好。

他的散文基本上总是用通常谈话的口气,用词造句都十分接近口语。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的散文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要体现在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景为心语的抒情艺术。

学习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对于丰富语言,创新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

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

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文/葛玮华“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很多佳作。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文学大师的佳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盲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著名的学者型作家。

两人于1923年的一个晚上.同游南京名胜秦淮河并相约以同一命题各作一文。

其时俞平伯在浙江做视学,朱自清在温州教书.二人都已在新文学的舞台上扬名立万,是用白话做“美文…‟的名家了。

此次同来南京,荡漂过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似乎不可不游,既游秦淮.身为文人似不能无作。

二人遂相约各做一文.以志其事。

于是便有了新文学中的两篇散文名作.这是二人自己命题的同题作文都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尔后又同时发表于《东方杂志》上并且两人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写得文情并茂.流光溢彩,不愧为“珠玉之作…也难怪从此有了“俞.朱并称“之说。

浦江清在《朱自清先生传略》中更盛誉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虽然题目相同.题材相同,思想内容也基本相同,但由于两人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即惯用的词语句式和表现方法等语言的风格手段和非语言的风格手段不同.所以形成的语言风格特色也就不同。

本文在比较的视角中,就两位现代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言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让大家欣赏到现代散文之美。

一在词语的选用上.朱自清一贯善于选用各种色彩词、盛音词等.写景抒情.委婉细致,绘声绘形,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如《荷塘月色》、《绿》等都是名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如此,用了大量的色彩词、.音词描绘秦淮河的桨声、灯影,而且复盛形式变化多样。

如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粉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以此表现秦淮河夜色的朦胧美。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朱自清是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他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朱自清的散文构思缜密,布局精巧,并且注重“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运用首尾呼应的形式,把整篇文章贯穿了起来。

在抒情上,他善于创造情景,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在语言上有极高的文采,追求朴素,凝练,清新典雅的作风。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结构抒情语言艺术正文: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城。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

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古城的绚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的朱自清的性格,养成了他和平中正的品格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

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画意。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在1925年8月,朱自清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如:《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而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成就是很高的。

我们在课本里最早接触到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一种美的享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凝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朱自清先生有着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他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摘要: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两人曾以同题‎《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文,表现了风格迥‎异的思想艺术‎。

二人的散文不‎仅在语言,结构,意境方面各有‎千秋,更在思想艺术‎上神韵明显.本文主要通过‎对他们文章中‎所体现出的处‎世态度、情感观念、价值取向作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他们散文‎呈现的思想艺‎术的共同特质‎与不同之处,由此肯定他们‎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朱自清俞平伯思想艺术异同处世态度情感观念价值取向散文‎史地位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在散文‎写作上给人们‎留下宝贵遗产‎的著名散文家‎,诗人.他们不但是挚‎友,在文学创作上‎更是异彩双璧‎,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二十世纪‎初已是脍炙人‎口,而且更是流芳‎后世,他们就是朱自‎清和俞平伯。

二人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同时为我国新‎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学创作方‎面,同为我国近代‎散文家,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在思‎想艺术上表现‎出了一些异同‎。

朱自清散文以‎真为核心,以情为主线,以诚为内质,以思为神韵,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思,思中有梦。

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优雅的梦境”;而俞平伯述文‎却不乏旷达与‎洒脱,表现出闲适、从容,豁然与淡定。

他的散文语言‎隐晦,但却意味悠长‎,给人以悠然的‎享受。

朱文需赏之,俞文宜品之。

下面就从二者‎散文思想艺术‎中表现出的不‎同点及相同点‎予以陈述。

1.思想艺术的不‎同之处。

1.1、从散文看处世‎之见。

朱自清与俞平‎伯都写过题为‎《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名散文,虽是同泛一舟‎、共游一地,但是感受却不‎同,为文不同。

朱先生是精镂‎细刻的描绘,细笔画景,淡墨寄情。

其细腻深秀是‎“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

是紧紧扣住灯‎影水波这些典‎型材料,从各个角度进‎行细针密线的‎描绘和渲染,表现出一种影‎影绰绰、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绪变化,可以说是采用‎全景式的直接‎描绘,逼真地表现出‎当时当地“新异的滋味”——美的境界,从而取得独特‎的秘密”,含蓄、婉转而又流露‎着“细细的、密密的愁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小学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4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小学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4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小学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4(总分150, 做题时间120分钟)材料分析题1.于老师决定在班上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特长展示活动,学生们陆续在报名表上写上自己的“拿手好戏”:手工、书法、弹琴、乒乓球……于老师发现,除了小伟,其他学生都报了项目。

小伟刚从外地转来,学习成绩很差,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在班上也没有什么朋友。

于老师把小伟找来,鼓励他报名参加特长展示活动,小伟却自卑地说自己没有什么特长。

于老师启发他说:“不管是什么,只要是拿手的,就可以展示出来!”小伟想了很久,急的快哭了,怯怯的问:“老师,我削梨又快又好,皮不会断开,请问削梨算是特长吗?”于老师当即拍板:”“行!就这个了。

”展示活动当天,于老师郑重的请小伟表演削梨。

在大家好奇的目光中,小伟拿出了一只黄澄澄的大鸭梨和一把小刀,两手飞快地转动,不一会儿就把梨削好了,削好的梨子圆滑晶莹,细长的果皮垂下来足有两米长。

同学们都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从那以后,小伟开朗多了,学习更加用功了,学习成绩有了较大提高。

于老师还注意发挥他肯吃苦、爱劳动的优点,推荐他担任班上的卫生委员,他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于老师的教育行为。

SSS_TEXT_QUSTI该问题分值: 30答案:(1)以学生为本。

于老师组织班级全员参与特长展示活动,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于老师的素质教育理念。

于老师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当班级的其他学生都报名了,于老师发现小伟没有报名.鼓励小伟报名参加活动。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在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于老师重视小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小伟刚从外地转来,学习成绩差,没有什么朋友,鼓励小伟报名参加特长展示活动。

(3)关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于老师关爱每一个学生。

当小伟想到自己削梨又快又好时.于老师当即表示非常好,这说明于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从那以后,小伟开朗多了,学习更加用功,成绩提高很快。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艺术美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艺术美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艺术美马娟娟内容摘要: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含蓄,平易淡雅,表现为:朴素美、含蓄美、绘画美。

散文语言美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他真诚的人格、真诚的情感;二是他的散文语言新颖,能够创新;三是他能够借助于表现力很强的动词、形容词、描写色彩的词,把景物描写得形象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新诗人的地位,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他文学创作的才华。

接着,他又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开篇,致力于散文的创作。

他的“艺术性的散文”,先后成集的有《踪迹》(诗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等。

经过艰苦的艺术锤炼,朱自清终于成为一位有杰出建树,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创作,对于创建白话散文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对于“五四”以后及当代的散文作家几乎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①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感,他丰富的艺术经验,朴素含蓄、平易淡雅的语言风格,需要我们认真地予以总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读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语言艺术,他的语言确实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朴素美。

他的语言朴素含蓄,平易淡雅,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没有用很多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更没有用冷僻难懂的词,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清淡闲雅、平正通达、形象生动而又富于创造性,使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他的许多作品,即使不署上名字,我们大致能猜中是出自他的手笔。

就是把他的作品片段混在别人的文章里,细心的读者大致也可以辨别出来。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美的表现方面1.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很朴素。

杨振声用说朱自清散文是“风华从朴素出来”。

所谓朴素,“就是对词藻的奢侈的摈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以宽阔的笑”。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1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1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既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他对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还是他的散文,从早期的写景散文到后期的说理散文,他一生写下许多优秀的散文,但流传最广的是写景散文《匆匆》、《荷塘月色》、《春》、《绿》等名篇,这些文章一直被认为是白话散文的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还有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给亡妇》,游记散文《旅欧杂记》、《威尼斯》等也广为流传。

这种成功得益于他对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在他不同类型的散文中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荷塘的月光和南方的细雨,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春》具有语言简朴、口语化等特点。

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和使用叠音字,使春天更形象化、人格化。

叠音字的使用具有音乐美,节奏明快、语气舒缓。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

“嫩嫩”、“绿绿"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写出了对人的诱惑力:“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摘要:1.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概述2.两篇散文的共同点和差异3.分析两篇散文的艺术特点4.两篇散文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正文: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朱自清和俞平伯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两位杰出的作家。

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曾经创作过同名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进行分析,探讨两篇散文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它们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中,最为著名的是《背影》和《春》。

这两篇散文在题材、主题和风格上都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首先,两篇散文都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背影》以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为背景,描绘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春》则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尽管两篇散文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它们在艺术特点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朱自清的《背影》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散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文章的意境更加深远。

而俞平伯的《春》则以清新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散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拟人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两篇散文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两篇散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总之,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在题材、主题和风格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摘要】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

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作品的语言方面显示出了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精选口语入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巧用叠词、双声叠韵词语、儿化词、整散句。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特色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

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用笔如画”,他多用“活的口语”,注重语言的创新。

他一生都在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为祖国语文字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他在《语文续拾》、《经典常谈》、《论通俗化》、《标推与尺度》、《语文零拾》等大量文章中谈论到语言的建设和发展)。

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同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吸取西方语言及句式,提炼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自然朴实的散文语言分不开的。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抒情类的、叙写日常生活类的、还是描写社会类的,都在作品的语言方面显示出了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

那就是:一、精选口语入文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

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首先,善于使用富有个性化的北京话口语。

《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

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

“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

“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

其次,善于使用北京话独具特色的简短句式、反问句式。

浅谈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浅谈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浅谈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语言整体看清新自然、含蓄质朴,彷佛是一位诗人的呢喃,让人放松心神地倾听他的诉说。

细细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会发现文章多运用各种修辞,尤其是比喻、拟人等修辞,这样为其散文添加了不少色彩,也使整篇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让我们感受到自然。

此外朱自清先生散文中语言往往蕴含诗意,也藏着许多哲理,让人感受到含蓄,以及引来读者的深思。

在此我写的是我对朱自清《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里语言的一些看法。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修辞手法在朱自清散文语言中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的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了。

像我最早接触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就有大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春》的第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就有运用到拟人,“春天的脚步近了”中把春天比喻成人,把冬天到春天这一段时间比喻成了路程,春天缓慢走着,渐渐地靠近了目的地,也就把人间的春天迎来了。

再结合前面的话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就是把春天想成自己的伴侣,自己站在一地方急切地等着他或她的出现,然后自己突然看见他或她的身影出现,并且一步步朝自己走来、越来越靠近自己,自己那种终于等到的喜悦和激动情感就爆发出来了。

这一句话可以说是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终于等到春天来临的那种欢欣鼓舞的心情。

而下面这话是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都用进去了,将春天的生机勃勃充分展现出来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话的描写,不仅将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的外在形象刻画出来了,也赋予桃树、杏树、梨树的内在的精神,让她们去展现春天的气韵。

《春》这篇散文不长,大概就六百多字左右,但将春天的热闹、清新、愉悦、安详、青翠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会产生那种简直是难以用语言述说如痴如醉,令人向往的感觉。

读完《春》会让人感受到语言的美、语言的精妙,原来语言也可以如醇酒一样令人沉醉不已。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异同比较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异同比较

不同
在文章中,他写了“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蔚 蓝的天”、也写了“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 精勾细描了盛夏之夜秦淮水绚丽变化的好景奇观。 同是情景交融,但在描写上却各得其妙。这也反映了 他们对现实态度的差异性。由于俞平伯的思想跟不上时代 的节拍,想要超脱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好在不甘沉沦中耽 于玄言,以描写上的空灵来渲染一种“怪异样的朦胧景色。 朱自清则比较执著坚韧,他那对月光、水色、灯影的描 摹无不倾注着对现实深重的感受。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异同比较
中文132班 沈爽


文章及作者简介
二者的异同比较
文章简介
南京秦淮河,它那旖旎的风光,尤其是它那蕴含历代 兴亡的史迹,历来就是许多骚人墨客歌咏凭吊的场所。唐 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 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把对秦淮美景的抒写与对时局 的深沉感慨结合了起来。 到了清代,孔尚任作传奇《桃花扇》,更是极写秦淮 河笙歌繁华的气象和国破家亡的惨景。因此人们神往秦淮 河。 •
作者简介
过渡页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 诗人、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 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四卷《朱自清文集》。 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 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 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享有 盛名的散文作家。
俞平伯 (1900─1990.10)古典文学研究家, 红学家。诗人,作家。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 人。 朱自清、俞平伯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后出现的年纪相当的著名学者作家。 他们同为浙江人,同从北京大学毕业,同 做过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写诗写散文,同致力于古典文学 研究,同有成果。朱自清写景散文以“绘画的美”从描述 的对象“呼之欲出”,在现代写景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

浅析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浅析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浅析朱自清的散文特色浅析朱自清的散文特色朱自清,一位打动了亿万读者心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有着一种独特的构思美、自然美和语言美,以他精湛的文学艺术技巧誉满文坛。

浅析朱自清的散文特色朱自清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为“经典”性散文,它已进入教材,被广大学者学习和模仿,其影响之深是不言而喻的。

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价值,不仅是它记载了一定时代的人生,而且也在于它独特的艺术。

一、也许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个诗人,他的散文也存贮着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工,要算他了。

”这是郁达夫对朱自清散文中诗意的赞赏。

朱自清一生是平凡的,但他又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诗。

在他的散文中也因为他本身是一位诗人而带有诗人型。

在他散文天地里,有着诗人的疯狂,联想和想象犹如千姿百态的群鸟,在不以表面的物质世界为限的空间里翱翔。

朱自清总是积极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按照美的旋律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组合,不断涌现出他的奇思妙想,充分体现其主体生命色彩的诗意。

追求诗意,这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一大特点。

丰富奇特的.想象,是朱自清散文中诗的特点之一。

黑格乐认为,对艺术家而言,“如果谈其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朱自清的散文同诗一样充满了想象,就充满了奇妙的魅力。

他在散文中善于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一个全心渴求的意境。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首先写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紧跟其后写荷花时,用了这样的诗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的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是荷花,但在朱先生的想象中,是魔术家的手指,在我们面前轻轻一点,就出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迷人世界。

写清香,作者将其想象为远处高楼上的歌声;写叶子并肩挨着,想象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写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薄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时,作者想到的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罩着纱的梦。

这样的想象,真叫人感慨万千,这样的想象,真是奇特之至。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葛玮华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很多佳作.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角,
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文学大师的佳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言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葛玮华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同题美文各千秋--试比较论析俞平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J],
袁高远
2."平静"与"不平静"中散射出的人生况味--漫谈丰子恺、朱自清的同题散文《儿女》[J], 何霄燕
3.青翠的秀竹与怪状的榆树——试论朱自清和俞平伯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风格 [J], 林毓霞
4.读《儿女》——谈朱自清、丰子恺同题散文 [J], 殷琦
5.朱自清、丰子恺同题散文《儿女》的比较与借鉴 [J], 胡赤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虚实殊途的双璧_朱自清_俞平伯同名散文_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比较分析

虚实殊途的双璧_朱自清_俞平伯同名散文_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比较分析

第4卷第3期2003年9月江 苏 工 业 学 院 学 报J I A N GS U POL YT ECHN I C UN I V ER S IT YV o l14N o13Sep12003虚实殊途的双璧——朱自清、俞平伯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比较分析Ξ李承辉(江苏工业学院工商管理系,江苏常州213016)摘要:名家名篇总让人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本文从思路、描写对象与语言三方面比较分析了朱、俞同名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不同艺术特色,并与作者各自的创作主张相联系,探讨了其不同创作手法和风格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朱自清;俞平伯;虚实;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009-7775(2003)03-0034-04 文艺美学中的“虚”、“实”,就创作方法而言,“实”通常指注重客观写实。

时间的延续,空间的转移,事件的经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思路,景物、对象的形神诸态都清清楚楚,一读即显;让读者如见其人其物其景其境,如随作者历时历地历情历状。

“虚”则注重主观抒发。

神游至哪,则笔行至哪,因而思绪跳跃,事情经过模糊,景观物境隐约,只有作者的内心感受丰富充盈。

于此,则有朱自清、俞平伯两先生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可作为“虚”“实”不同创作方法运用的最佳演绎。

大体而言,朱、俞两名篇创作方法上的虚、实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路的主情与主理。

所谓“主情”是指情因景发,情景交融,写物则情现于物,写情则多直书胸臆[1]。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三句纯然写景,最后一句写诗人的直接观感。

写景写感皆紧扣客观景物——雾霭缭绕的香庐峰与飞流直下的瀑布,对山峰日照下色彩的奇观与瀑布奔泻的气势之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所写所抒都具体客观,写实风格极为明显。

“主意”则指寄理于物,理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却借物为表达的载体或触发物[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文/葛玮华“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很多佳作。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文学大师的佳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盲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著名的学者型作家。

两人于1923年的一个晚上.同游南京名胜秦淮河并相约以同一命题各作一文。

其时俞平伯在浙江做视学,朱自清在温州教书.二人都已在新文学的舞台上扬名立万,是用白话做“美文…‟的名家了。

此次同来南京,荡漂过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似乎不可不游,既游秦淮.身为文人似不能无作。

二人遂相约各做一文.以志其事。

于是便有了新文学中的两篇散文名作.这是二人自己命题的同题作文都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尔后又同时发表于《东方杂志》上并且两人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写得文情并茂.流光溢彩,不愧为“珠玉之作…也难怪从此有了“俞.朱并称“之说。

浦江清在《朱自清先生传略》中更盛誉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虽然题目相同.题材相同,思想内容也基本相同,但由于两人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即惯用的词语句式和表现方法等语言的风格手段和非语言的风格手段不同.所以形成的语言风格特色也就不同。

本文在比较的视角中,就两位现代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言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让大家欣赏到现代散文之美。

一在词语的选用上.朱自清一贯善于选用各种色彩词、盛音词等.写景抒情.委婉细致,绘声绘形,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如《荷塘月色》、《绿》等都是名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如此,用了大量的色彩词、.音词描绘秦淮河的桨声、灯影,而且复盛形式变化多样。

如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粉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以此表现秦淮河夜色的朦胧美。

朱自清运用的盛词.如“淡淡“、“富富丽丽“,“郁丛丛…‟、“阴森森”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秦淮河在夜幕来临后的情景.其修辞作用主要是增强形象性、绘画美。

同时他还善于化静为动,将寻常词语艺术化。

如‟…任你人影的恤恤.歌声的扰扰,总像隔普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幕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普”。

这里“绿”字.是将色彩词动词化.即用一“绿“字则境界全出。

又如写歌妓船上伙计兜揽生意卖唱的动作.他用“腻字说:“那人还腻着不走“。

用一“腻‟…字简洁生动.非常富有表现力。

而俞平伯文中却用“纠缠“一词。

可见词语锤炼不同.语言风格有别。

而俞平伯在词语选用上刻意创新.文白交融,许多双音词语是临时组合,凝练形象.雕琢典雅。

其形容性、动词性和名词性词语都这样描写.如用…‟倩笑“、“幻笑“等写笑容;用‟…怯热”、“绮恨”、明姿”等写情态和感情;用“绮思“、…哲思“等写思想活动;用“蹲踞、“颓驰“、.‟萦喧…‟、“蓬腾“等写动作行为。

同时也大量使用现成的文学语言中的同素词、近文词,如“风华”、“年华“、“韶华“等准确恰切。

在文中也大量穿插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甚至把与人交谈的内容也写了进去,如“先生.这是小意思““算了罢.就是这样算了罢“.“我们多给你酒钱.把船摇开.别让他们来哆嗦‟…等等.让人感觉真实、贴切.拉近了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距离。

所以,朱自清和俞平伯在用词上虽然有所不同.却各有千秋。

二在句式选用上.朱自清非常讲究新颖…别致,给读者留下独特的印象。

他尽量将判断、议论、说明性的“是…字句“在”字句等转换成描写句,这自然要用较多的形容描绘的艺术性短语来构成形象化的句子。

同时往往和描绘性辞格相结合.又非常口语化.自然流畅。

如文章最后写道:“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粉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而又摇摇不定的灯光。

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虽前面没有避开“是”字句,但后边用了较长的抒发自己此时此刻内心深处真实感受的描写句就使人感到形象鲜明而且富有感情色彩.让读者读后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充满了无限的留恋与不舍之情。

而俞平伯则综合运用各种句型、句式和句法手段.写景抒情.其中较多地运用感叹句和叙述句,与描写结合,并常用感叹句、独立语加强感情色彩。

如“哦!“、“吓!‟…、“看!…‟、“好”、“好自命为超然派的来看榜样!”等。

同时长句、短句交错参差,富于变化。

如…‟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

看!吓!载送女郎的艇子才过去,货郎担的小船不是又来了?”“快开船罢!桨声响了。

”他还用“诸君”等直接称谓读者的呼语,面对读者,如唠家常在文雅中又有通俗亲切之感.所以虽然用了一些新造的简缩的词语.却让读者读起来如话家常,自然平实。

三在辞格运用上.朱自清善用新颖独特的比喻、比拟、通感、攀状、移就等手法写景抒情。

朱自清常用博喻,即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从多方面增强形象性.如“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粉; 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砾的老人。

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粉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地缠粉,挽粉:又像月儿披粉发。

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这些兼用明喻和拟人手法就生动传神地画出了秦淮河月下夜色的美景。

同时他容用“梦”之类的虚幻朦胧的事物作喻体来表现轻柔的美感。

如“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暗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粉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这个描写句由一个比喻又引伸出一个比喻.从明喻到暗喻,把读者引入梦一般的境界。

俞平伯也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通感、攀状等手法.但常和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这和朱自清的拟人比喻结合描写又有所不同。

如在写到秦淮河特有的空灵夜色之赚胧美时说:“勉强哲学地说这或近于佛家的所调‟空‟,既不当.莽说它是…无‟,也不能径直说它是…有…。

或者说…有…是有的,只因无可比拟形容那…有…的光景;故从表面看.与…没有…似不生分别。

若定要我再说得具体些:铸如东风初劲时.直上高翔的莺牵线的那人儿自然远得很了知她是哪一家呢? 但凭那莺尾一缕职绵的彩线.便容易揣知下面人襄中,必有微红的一双素手,卷起轻峭的广袖,牢担荷小纸莺儿的命根的。

……‟…这就是俞平伯式的哲理性比喻.同朱自清的描写性比喻风格迥异。

四在表现方法上.朱自清虽免不了叙述(如开头写时间、人物等)同时也有夹叙夹议.但主要是以描写的方法来写景、抒情.而且是委婉轻柔地、细致逐层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道德观念和独特感受。

所以总起来看.朱自清的文章是绚丽繁富、柔美平易的语言风格。

而俞平伯在文中也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方法,但哲理性的夹叙夹议篇幅较长,所以还有“主物主心的哲思”之类的语句。

总起来看.俞平伯的文章的语言风格是疏放、典雅.而又带点通俗幽默.情理交融,引你去进行深沉的哲理思索,而不像朱自清的文章主要是引你去欣赏那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美感境界。

相对来说.两位作家相约为文.知人论文.在文中各有所长.互补文错。

比如写到谢绝妓女卖唱,二人心态不同.语言表现也各有特色。

朱自清文中写自己内心不安时.对比地说:唉!我承认我足一个自私的人!平伯呢,却与我不同。

他引周启明先生的诗,“因为我有妾子,所以我爱一切的女人因为我有子女,所以我爱一切的孩子。

”他的意思可以见了。

他因为推及的同情,爱着那些歌妓,并且孚重她们,所以拒绝了抢们。

……至于道德律,在他是没什么的;因为很有茂视一切的倾向,民众的力蚤在他是不大觉着的。

这时他的心意的活动比较简单,又比较松弱,故事后还怡然自若;我却不能了。

这里平伯又比我高了。

而俞平伯文中对此却说:说来也好笑,我的老调是一味的服,或干脆说个“不”,或者摇摇头,摆摆手表示“决不”。

如今都已使尽了。

佩弦便进了一步,他嫌我的方术太冷漠了,又未必中用,摆脱纠缠的正当道路惟有辫解。

好吗!听他说:“你不知道?这事我们足不能做的。

”这是诸拼解中最简洁,最漂亮的一个。

可惜他所说的“不知道?”来人例真有些“不知道!”辛负了这二十分聪明的反语。

他想得有理由,你们为什么不能做这事呢?……佩弦说他的足一种暗昧的道德意味,我说足一种似较深沉的冬爱。

我只背诵岂明君的几句诗给佩弦听,望他曲喻我的心呐。

可恨他今天似乎有些发钝,反而追看问我。

秦淮歌妓来与他俩纠缠不休对此,朱自清十分认真、拘谨和自尊,既同情她们沦落风尘的不幸,又受到内心“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的诱惑和卖唱.陷入了理智和情感的“争斗“之中一时竟然难以排解这袭上心头的苦恼.“那不安的心在静里愈显活跃了…‟:而俞平伯则依照“因为我有妻子所以我爱一切女人‟…的逻辑,持同情、超脱态度.所以事后还“怡然自若“。

由此看来二人个{二不同,言语表现不同:朱自清性格内向,严于律己,心情矛盾,言语委婉:俞平伯蔑视一切,怡然自若.酷达开朗言语率直,真情外皿。

俞平伯文章在最后“跋“中说这篇文字在行篮中休.息了丰天,迟至今日方和诸君相见;因我和佩弦君有约,故侯他文脱稿,方才付印。

两篇中所记事迹,似乎稍有些错综,但既非记事的史柬,想读者不致介意罢。

至于把他丈放在前面,而不依作文之先后为序,也足我的意见:因为他丈比较的精细切实,应当使它先见见读者诸君。

由上可见,不同的作家有粉不同的语言风格。

而作家语言风格是其语言运用中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实质是其精神个性和语言技巧、惯用手法的集中标志。

朱自清和俞平伯这两位著名的现代散文大家,他们同题而作,各有千秋。

但他们都写得“感人、续密、真实、细腻“.使文章情景相生.风格不同之见竟弥漫粉一致的抒情效果,都是自己的“心的旅行“。

我们则通过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题文章的风格比较,真正领悟到散文之美。

作者简介:茜玲华,周口师范学院教师编辑:李月《文学》葛玮华《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p104-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