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春》朱自清的散文风格
景情理交融 形意神兼备——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朱自清散文《春》赏析朱自清散文《春》写了一片绚烂且活力充沛的春天图景,令人回味无穷。
读者从中感受到春天所带来的生机勃勃和诗意美好。
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一、文中的春天景物;二、文中的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
一、文中的春天景物《春》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绚烂而春意盎然的图景。
作者通过清新流畅、细腻细节鲜明的文笔,把春天的容颜一一展示给读者。
浅浅晕着绿色的春光,悬挂在蓝蓝天上,一抹轻细的云抚佑着;地面上原野里小草,向着晨曦抖落满满的露珠,绽放着大地的美丽;再往前看,江面上漂流着萤火般的小船,静静地伴着鸟儿歌唱;再往远处的伊迪河边,桃花枝挂满岸,空气中漂浮着芳香,把春天的景致完美地展示给读者。
二、文中的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春》不仅是一片绚烂春景,更是一份完美的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
作者运用了抒情的手法,赋予读者欣赏的心情。
通过描绘的实物景色,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春景,更被温和淡雅的情感所感动,有一种虚实交织的感受,使读者一览景象之余,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深情。
朱自清的诗句更具有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唤起了春天暖暖的感觉,宛如自然赐予我们不可思议的安慰。
《春》以优美细腻、抒情舒缓的文笔,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景色,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篇充满诗意的文章,就是朱自清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的典范。
正是这种“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的才华,丰富了《春》的内涵,使其成为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
朱自清《春》描绘了一幅精彩迷人的春天图景,将景物的外表细腻、真实的表现出来。
另外,作者运用清新质朴、抒情优美的文字,把春天所带来的活力与美好感受展现给读者;同时通过描绘的实物景色,表达出一份深情,感受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这篇《春》,才华横溢、优美流畅、在回味中彰显着朱自清超凡的文学才华。
朱自清的《春》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的《春》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春》的语言风格 1谈谈朱自清《春》的语言特色朱自清的《春》描绘了一个生机蓬勃的春天,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无限希望。
《春》所以能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到现在都成为课文,一是抓住最有春天特点的景物描写,二是《春》的语言富有魅力,颇具特色。
那么《春》的语言特色主要有哪些呢?一、语言具有诗化。
由于朱自清是诗歌出身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仍满贮诗意,所以他的散文文笔清秀、富有真情、极具感染力。
本文读来让人感到平常之词飘逸著优美,平淡语言洋溢着深情,就是本文诗一般的语言所起的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春》里的春天万物也富有感情,诗情与景物和谐地交融使文章具有了浓郁的诗歌抒 *** 调,把读者的心沉醉在美妙的春的世界。
二、语言通俗浅显。
朱自清散文语言并不特别华丽,也不用什么特别绮丽孤拗的词语,而是具有清新朴实、口语化的特点,使文章平易好懂。
他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写出优美的散文的特点,在《春》中非常明显,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都是从口语中来,文章自然很浅显易懂。
三、善用修辞。
《春》一文使用了许多精彩生动的比喻、拟人和排比。
在描绘景物特点时,运用拟人有利于体现的情感,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情感性。
《春》中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
而大量使用排比,又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明快,便于人们诵读。
四、大量使用叠音词。
《春》中大量使用叠词,既能形象刻画事物特点,又富有朗读节奏感;既使全文行文活泼欢快、充满诗情画意,又能增加朗读时的情韵。
总之,《春》表现了诗情与画意的结合,表现了美丽春景与欢愉之情交融,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富有魅力的朱自清散文语言起著很大的作用。
《匆匆》《春》朱自清,语言特点比较《春》原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朱自清《春》赏析
《春》是中国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深厚感情。
以下是对《春》的简要赏析:
1. 意境描绘: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景象。
他用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世界。
2. 感情表达:整篇文章透露出浓厚的感情色彩,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他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
文章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的追求。
3. 写景手法:朱自清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手法,通过对春天各种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他通过对花朵、树木、小草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丰富多彩和生机盎然。
4. 艺术语言: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艺术语言,使整篇文章充满了文学的艺术感。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艺术性,让读者在欣赏春天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语言的韵味。
5. 思想内涵: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作者蕴含了对生命、对美好的思考。
文章中透露出对清新、纯洁、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总体来说,《春》是一篇以春天为主题的美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美好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春_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上海中华书局印行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此后长期被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为广大中学生所熟悉和喜爱。
在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里,作者用诗一般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要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课文内容:本文是按照盼春、画春、赞春的顺序描写春天的,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
此段为全文定下了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主旋律。
第二部分(第2—7段),画春。
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作者采用了先画出轮廓,再分述细描的写法。
先总写春天的山、水、太阳:山,明朗、润泽;水,“涨起来了”;太阳,“脸红起来了”。
继而用大量的笔墨,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春草勃发、春花争艳、春风和煦、春雨润泽、春早人勤这样五幅图画,勾画出春天的动人景象,把一个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春草图,突出春草的旺盛生机,着力写其勃发。
春花图,突出的是百花争春的繁荣景象。
春风图,作者从多方面落笔,突出春风和暖与清新的特点。
春雨图,先写春雨的特征,后写春雨中特有的景象。
写雨的特征,作者抓住了两个方面:一是雨多,二是轻柔细密。
迎春图,写人们迎接春天的情景,着重渲染了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解释了春天“新”“美”“力”三个方面的特性,抒发了作者赞美春天的真挚情感,有力地总结了全文,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主题。
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描绘春天,在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写作特点:1. 描写细致,用词准确。
比如,写春草时,用“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写出了春草嫩、绿、软的特点;写春花一段中,一个“闹”字使人联想起蜜蜂嘤嘤嗡嗡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碌采蜜的情景,借蜜蜂之“闹”来写花丛之密,花香之浓,渲染了百花争春的气氛,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朱自清《春》课文解析
朱自清《春》课文解析朱自清《春》课文解析引言《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细腻、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这篇文章以其精巧的构思、细腻的描写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春》进行详细的解析,探讨其主题、写作手法及社会意义。
春草图《春》以春草为开篇,通过描绘春草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作者通过对青草的嫩绿、柔软、茂盛等特征的描写,表现了春草的生机勃勃和生命的活力。
同时,通过与冬草的对比,突出了春草的生命力和生长的力量。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为下文的描写打下了基础。
春花图春花是春天的另一重要元素,在《春》中,作者通过对花朵繁茂、争艳、色彩斑斓等特征的描写,表现了春花的美丽和多彩。
同时,通过对蜜蜂、蝴蝶的描写,烘托出春花的美丽和吸引力。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丽和多彩,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春风图春风是春天的又一重要元素,在《春》中,作者通过对春风的描写,表现了春风的和煦、温暖和轻柔。
通过春风的描写,作者表现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同时,通过对鸟声、流水声等的描写,表现了春天的宁静和美丽。
春雨图春雨是春天的另一重要元素,在《春》中,作者通过对春雨的描写,表现了春雨的细密、柔和和清新。
通过春雨的描写,作者表现了一种安静、清新的感觉,使人感受到春雨的美丽和清新。
同时,通过对雨后空气、花朵等的描写,表现了春雨的滋润和生命力。
迎春图迎春是春天的重要象征,在《春》中,作者通过对人们迎春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人们的活动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春天的活力和生命的活力。
同时,通过对春天的总结和概括,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总结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春天各元素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一种深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朱自清的《春》散文鉴赏
朱自清的《春》散文鉴赏朱自清的《春》散文鉴赏《春》作为初中语文教材重点篇目常为教师精讲细磨,确实其文刻画细腻,情感真挚,文辞赋予质感,丰厚而饱满。
细读《春》,可以感受其描摹景物仿佛作画,又似作曲,还如作诗,其绘景艺术特色鲜明,值得揣摩品评。
以下是朱自清的《春》散文鉴赏,欢迎阅读。
景之于人是存在的客观,但它们却可以在文人的笔下焕发奇异的生命,正因文人以体肤感受景之态,以心灵感应景之情。
写景的散文很多,读过的也不少,但写时又觉无法表现出景致的特色。
那么,如何才能让景色可感、可品、可回味呢。
我们可以沉浸到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细细地品赏其文写景之妙笔,画有形之景,绘有情之景,话有声之景。
一、辞尽其形景而有形必有质感,生动而可触及,其形可以是样貌,可以使声响,可以使味道,都有具象,都可感触。
使“字面儿的影象引起人们奇丽的感觉;这种影象所表示的往往是珍奇,华丽的景物,平常人不容易接触到的,所谓“七宝楼台”之类。
”(《论百读不厌》)(一)浓墨重彩绘精致之景近景或特写,必然能够看得清景的样貌、听得到声响、闻得到气味、也许还可以尝得到味道,可以因细切而亲切,可以绘其纹理,刻画出细节之美。
如:《春》里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春花――有色(红、粉、白)、有声(赶趟儿的热闹)、有味道(甜)。
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春风――有温度、有柔度、有湿度,还有混杂的特有的气息。
又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写春雨――有密度、粗细度(细丝)、光亮度(花针)、角度(斜)。
这许许多多与景物相关的物理属性都以形象可感的语词展现,自然而恰切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便是精心之举,却实令人感到仿佛立于春季,景物均触手可及。
《春》课文赏析
《春》课文赏析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巧妙的修辞、严谨的结构和真挚的情感而备受赞誉。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语言优美《春》的语言优美,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同时,作者的语言质朴自然,用词简练准确,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意象生动《春》的意象生动,作者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是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画卷。
作者描绘了春天的花、草、树木、鸟、虫等各种生物,以及山、水、天空等自然景观,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神奇。
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启迪人们热爱自然和生活。
三、修辞巧妙《春》的修辞巧妙,作者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花的绚丽多彩;“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风的和煦温暖。
这些巧妙的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和深情厚意。
四、结构严谨《春》的结构严谨,整篇文章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作者按照“盼望着”、“来”、“近”、“走”、“过来”、“脚下”、“身上”、“心里”等顺序,将春天的景象和感受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同时,作者在描绘每一个景象时,都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描写,使得整篇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和完整。
五、情感真挚《春》的情感真挚,作者通过春天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也是一个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的季节。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赞美,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朱自清春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春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的《春》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这篇散文在语言运用上独具匠心,生动形象、节奏感强、平易自然、富有诗意等方面的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生动形象
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如描述春风时用“轻盈、温柔”来形容,描述春花时用“娇媚、鲜艳”来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好景色之中。
此外,朱自清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意念具象化,如将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使得春雨的特点更加鲜明生动。
二、节奏感强
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许多叠词、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节奏感强烈,富有音乐美。
如描述春天的绿草时用“嫩嫩的、绿绿的”,描述春天的百花时用“红红的、白白的、黄黄的”,使得整个文章韵律优美,朗朗上口。
三、平易自然
朱自清的语言平易自然,贴近生活,让读者感到亲切。
他善于运用口语和俚语,使得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如描述春天的鸟儿时用“咕咕、喳喳”,描述春天的蜜蜂时用“嗡嗡”,使得整个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
四、富有诗意
朱自清的《春》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更是一首充满诗意
的美丽诗篇。
他运用了许多优美的词句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等,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春》在语言特色方面表现出色,无论是生动形象的描写,还是节奏感强的韵律,或是平易自然的表达方式,以及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都使得这篇散文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朱自清的春赏析讲解
朱自清的春赏析讲解
摘要:
一、朱自清《春》的总体概述
二、朱自清《春》的文学技巧赏析
三、朱自清《春》的主题及寓意
四、朱自清《春》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正文:
一、朱自清《春》的总体概述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描绘春天景象的散文佳作。
文章通过对春天山水、草木、阳光等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文章结构紧凑,语言优美,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二、朱自清《春》的文学技巧赏析
1.拟人化手法:作者将春天里的树、花、昆虫等都写成了有生命的,充分展现了春的生机。
2.比喻手法:文章中处处可见生动的比喻,如将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崭新和充满希望的特点。
3.视觉、听觉、嗅觉的描绘: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描绘春天,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光之中。
三、朱自清《春》的主题及寓意
《春》不仅是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更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春天的生机勃勃,作者表达了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人生态
度,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拥抱生活。
四、朱自清《春》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春》被誉为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文章展现了朱自清独特的散文风格,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春》也成为了春天主题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为人们传颂不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充满诗意、生机与活力的散文佳作,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春朱自清解析
春朱自清解析
【原创版】
目录
1.朱自清及其作品《春》简介
2.《春》的文学价值和主题思想
3.《春》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点
4.对《春》的评价和影响
正文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民主战士。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在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春》是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春》以描绘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为主题,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和活力。
文章以“盼春”、“迎春”、“赏春”三个部分构成,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在“盼春”部分,朱自清通过描述人们对春天的期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迎春”部分,他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大地万物的欣喜和欢腾;在“赏春”部分,他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春》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上。
文章以春天为背景,歌颂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的美好,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写作手法上,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春》在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成为了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广大读者喜爱的文学佳作。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启迪了人们的心灵,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笔记
春朱自清课文解析笔记1. 课文简介《春朱自清》是一篇散文作品,作者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
这篇作品是他的一次演讲稿,于1924年在位于北京的燕京大学演讲厅上发表。
文章以朱自清年轻时在村里度过的春天为背景,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人情味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文章用简练、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2. 内容分析2.1 描述春天的美丽文章一开始就以抒情的语言描述了春天的美丽。
作者用“一把明媚的刷子”来形容春天的画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他提到了春雨、清风、嫩绿的杨柳和各种鸟语花香,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美妙。
2.2 春天带来的思考文章接着展开对春天的思考。
作者说:“这个世界上有两样是无法征服的,一是春天,一是我的心”。
这句话中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思。
作者通过与春天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美丽的敬畏和对内心世界复杂性的思考,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触。
2.3 人情味的体现作为一篇散文作品,文中自然少不了对人情味的描述。
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在村庄度过的青春岁月,描绘了家乡人们的乡情和乡土气息。
他提到了村里张灯结彩的喜事,也提到了乡间鸡犬的生活,展示了一个真实、亲切的乡村景象。
这些描写不仅带给读者乡愁之情,也贡献了文章的人情味。
2.4 对人生的思考文章最后,作者通过描述村庄的一片瓦砾中出现的春苗,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他说:“我却相信,这春苗将长成,将有干成,将有瓜成。
”这是对人生希望和未来的美好展望。
作者用春苗的生长,寄托了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3. 语言特点《春朱自清》的语言简练、凝练,表达深刻,意境优美。
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加生动。
•比喻:例如,作者用“明媚的刷子”比喻春天的美丽,通过形象的比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春天的景色。
朱自清的春课文讲解
朱自清的春课文讲解摘要:1.朱自清及其作品《春》简介2.《春》的文学价值和主题思想3.《春》的结构和艺术特点4.对《春》的课文讲解正文:朱自清,原名朱鸿钧,字佩弦,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民主战士。
他的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春》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章的语言优美,用词丰富,展现了朱自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文章的结构严谨,主题鲜明,通过对春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展现了散文的艺术魅力。
最后,文章的主题思想积极向上,富有时代感,对于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追求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春》这篇文章中,朱自清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文章以“盼春”为开篇,描绘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望。
接着,作者通过对春天的具体描绘,如“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美好。
最后,文章以“春之歌”为结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课文讲解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其次,对文章的结构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通过严谨的结构,展现散文的艺术魅力。
再次,对文章的语言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习朱自清优美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词汇。
最后,通过课后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总之,《春》作为朱自清的一篇经典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朱自清散文《春》的赏析
朱自清散文《春》的赏析朱自清散文《春》的赏析《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朱自清生前却没有将它收入自己的散文集中。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朱自清散文《春》的赏析,希望能帮到你!朱自清散文《春》的赏析(1)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以他的新诗踏上了文学道路,后又努力从事散文创作,为建立崭新的白话散文作出过很大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中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春》,就是這样满贮诗意的一个名篇。
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
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春天,该是怎样的美妙啊!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
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
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
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
第四幅画面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
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简析朱自清散文《春》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
简析朱自清散文《春》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一、结构美-结构美《春》共十段,第一段内容写盼春,第二段至第七严谨整饬如天裁-段从整体上集中笔墨绘春,第八段至第十段赞春。
其中第三段从整体上描绘春天的景色,三至七段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勃发图、春花争妍图、春风和煦图、春雨润泽图、春早人勤图。
文章结构严谨而整饬,首段如凤头,开篇点题,中间部分如猪肚,丰满圆润,结尾如豹尾,简洁有力,升华主题。
其严谨整饬如天裁,无丝无缝,美轮美奂。
具体如下:首段写东风,扣住一个“盼”字,“来了”、“近了”,形象地展现了大寒过后,立春将临的情景,使盼春之状现于章首。
二段总写“一切”,立春过后,万象更新。
作者又把握住一个“起”字,写“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绘出立春、谷雨之间的景色,迎春之意跃然纸上。
三段赞春草。
这是谷雨惊蛰时令刚萌发的鲜嫩小草,作者工笔描摹,在细字上下功夫,先正面描写,后借助游春踏青者的动作侧面描写,写出小草的纤细、柔软、温厚的品质,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的脉脉深情,游春之悦溢于言表。
四段咏春花。
循着时序,惊蛰过后,百花己由萌发、含苞到盛开怒放,作者紧扣一个“闹”字,以动写静,闹春之乐力透纸背。
五段赋春风。
先从人的触觉起笔,“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然后攫住一个“系”字,巧妙地把风放在泥土、空气、花草、群鸟、流水以及牧童的笛声等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精心抒写,真切地写出清明前后的感受。
七段颂春雨、惜春时。
时序翻过谷雨,雨则“像牛毛”,似“薄烟”,小草、树叶也都变得“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
作者又扣住一个“惜”字,极写农民珍惜春光,不误农时。
接着写天上的风筝渐多,十分典型地写出谷雨至立夏间的暮春景象。
结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使惜春之情,洋溢于卷间。
末段由实而虚,扣准一个“寄”字,把人类的憧憬寄托在象征春的“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身上,展示春天无限光明的前景,使颂春之情升于峰巅。
《春》赏析
《春》赏析
《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对春天景象的观察和感受。
本文将从文章的结构、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希望的憧憬和赞美。
本文将从文章的结构、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 1 段至第 9 段) 描述了春天的景象,从枯树抽芽、草木苏醒、鸟儿归来等角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部分 (第 10 段至第 17 段) 写到了春天的气息和声音,从春风、春雨、春雷等角度,表达了春天的温柔和安静。
第三部分 (第 18 段至第 26 段) 则是对春天的总结和颂扬,从春天与生命的关系出发,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从文章的语言上看,《春》具有清新、优美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形象、生动。
比如,文中写到“春天像一位艺术家,用她的画笔点亮了大地”,这就是一种比喻,将春天比作艺术家,非常形象。
同时,作者还使用了许多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欣欣向荣”、“翩翩起舞”等,这些词语不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还能够增强文章的美感。
从文章的主题上看,《春》主要表达了对生命和希望的憧憬和赞美。
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让大地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力量。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同
时也表达了对希望的憧憬和追求。
文章的结尾,“春天,你是生命的母亲,我们爱你”,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心声。
朱自清《春》的课文解析
朱自清《春》的课文解析《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朱自清《春》的课文解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课文解析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
春天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
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
最后则以赞美春天总结,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颁扬了富有创造力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绘春”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作者开始用他那细致的笔触,细描春天的景物。
在这里,作者一共绘出了五幅图: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
这里从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等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
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
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
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春》朱自清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春》朱自清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 1933 年 7 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
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
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全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
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
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这篇散文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情景交融:文章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情景交融,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2. 语言优美:文章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形象生动,使读者感
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3. 结构严谨:文章的结构严谨,开头点题,中间叙述,结尾呼应,首尾连贯,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4. 寓意深刻:文章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深刻。
《春》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以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一个美丽、充满希望的春天,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摘要】朱自清的《春》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优美诗篇,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感慨。
诗中通过描写生活琐事和展现自然景观,表现出朱自清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情感。
他运用细腻的笔触表现情感,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和谐,体现了朱自清独特的写作风格。
《春》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情感真挚的表达,展现了朱自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首诗不仅在情感表达上深具魅力,在艺术性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朱自清通过《春》这首诗,恰如其名地打开了春天的大门,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与温暖。
【关键词】朱自清,《春》,艺术特色,生活琐事,春天的热爱,自然景观,细腻的笔触,情感表现,写作风格,总结,价值。
1. 引言1.1 介绍朱自清《春》的背景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之一便是脍炙人口的散文《春》。
《春》是朱自清在1938年写成,以讲述了春天的景象和生活琐事为主题,被誉为中国散文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出生于一个学者家庭,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
他饱读诗书,又充满着对生活的感悟,因此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在《春》中,朱自清对春天的热爱溢于言表,他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他也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和细腻的笔触,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朱自清在《春》中展现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深受读者欢迎。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春》这篇作品,探究其中蕴含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1.2 阐述研究《春》的意义朱自清的《春》是一首诗歌作品,虽然字数不多,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通过研究《春》,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朱自清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他独特的写作风格。
这首诗歌描绘了生活中的琐事,抒发了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神奇,运用了细腻的笔触表现了丰富的情感。
通过对《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朱自清作为作家的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进一步领略他的情感表达和观察力,同时也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1一、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语言优美,主题明朗,意象单纯。
吴周文先生甚至把它称赞为“春的赞歌”。
但在我的心目中,《春》不仅仅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它更是一首抒情诗,一副风景画。
《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起来清澈透明,一目了然,但我们要想真正的品味出它的韵味、内涵,却并非易事。
我把它看作一杯醇酒,因为它蕴含了悠长、清冽的韵味与芬芳。
《春》一文意境非常优美,让人读来如同正在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一幅富有意境的图画。
文章的第二节运用的是非常有节奏的语言!“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其中蕴含的是由弱渐强的语气,这不正是由弱渐强的乐句吗?另外,第三节描写春风中的各种气息,混合着鸟儿歌唱的宛转的曲子,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嘹亮的短笛声,也把我带入了音乐的境界。
而第四节描绘的春雨美景,简直就是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
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的春雨;闪闪发亮的绿叶青草;一点点黄晕的灯光;悠闲的行人,正在劳动的农民,不就构成了一幅朦胧、安详而静谧的水墨画。
这幅画使那连绵不断的春雨不再令人烦恼。
同样,也使我可以静静地欣赏,体味春天雨景的无穷韵味。
二、当我深入的去体会《春》的艺术境界时,我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满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
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
”可以说,作者所写的散文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春》在写法上有鲜明的特色,语言准确生动,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1、观察细致,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春天景物的特征。
如写春草时,用“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写出了春草嫩、绿、软的特点。
朱 自清《春》知识点
朱自清《春》知识点《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名篇,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 年 11 月 22 日—1948 年 8 月 12 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他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其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二、写作背景《春》大致写于 1933 年左右。
此时作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作者的乐观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在《春》中有所体现。
三、文章结构1、盼春文章开篇通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则生动地表现了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
2、绘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从多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写出了小草的生机与活力。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通过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侧面烘托出春草带来的欢乐。
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花争艳的景象。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由春花联想到秋实,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春风图:“‘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诗句,并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
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说:"《背影》一篇,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这里说的是解放前的情况。
至于解放后,选《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则因其文笔的优美,一直被选作教材,为大中学生所吟诵。
为什么朱自清的散文如此为人所推崇?主要因为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品格。
真,就是内容真实、感情真挚。
善,是指作品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进步的,作者是非爱憎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致。
美,当然包括很多方面,而特别为一般散文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是它的语言秀美而富有韵味,既如溪水般清澈流畅,又如橄榄般甘美耐嚼。
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是怎样追求真、善、美的呢?
从内容看,朱自清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
不仅大的事情有根有据,就是一个细节,也力求真实准确。
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散文中出现丝毫不真实的地方。
有这样一件事:他的《荷塘月色》里有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后来有一个读者写信告诉他,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觉得自己那晚确是听到了蝉声,但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问了好几个人,并写信向某昆虫学家请教。
结果大家都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只是偶尔才叫。
朱自清因此怀疑自己是记错了,准备在散文集《背影》再版时,删掉蝉叫这个句子。
可是后来,他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而一般人对月夜蝉叫的认识不准确。
他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观察事物之不易。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自清在对待写作内容的真实性方面,态度是多么认真严肃。
朱自清散文感情的真挚更是有口皆碑。
他的《背影》、《给亡妇》等,被称为"天地间第等至情文学"。
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他在《论逼真和如画》、《论标语口号》、《钟明<呕心苦唇录>序=等文章里,强调"真""就是自然",强调"修辞立其诚",强调"宣传与写作都不能缺少……至诚的态度"。
正是这种"至诚的态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倾注在字里行间。
而这种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